國史上唯一九世同堂的家族
鮮為人知的的曆史趣事 作者:湯湯哩哩啦啦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三世同堂、天倫之樂,就是我們普通人所羨慕的了,四世同堂就更難得了,五世同堂幾乎世上少見,筆者此生以來唯一一次見過一個六世同堂的家族,而且還是在廣西衛視的電視新聞上,在廣西巴馬的長壽村,最長者是個110餘歲的老太太,中國健在壽星裏排前幾名的;可中國曆史上竟有一個九世同堂的家族,他自然也是中國乃至世界上唯一的九世同堂家族(至少是有據可查的)。他就是唐朝的張公藝。
張公藝(577—676),鄆州壽張(今山東台前縣孫口鄉橋北張,一說今山東陽穀縣壽張鎮)人,漢初“開國三傑”之一張良第26世孫,曆北齊、北周、隋、唐4代,享年99歲(虛歲百歲)。《舊唐書》有記載。另據《資治通鑒》:“壽張人張公藝九世同居,齊、隋、唐皆旌表其門,上過壽張,幸其宅,部所以能共居之故,公藝書‘忍’字百餘以進。”
張公藝九代同堂,子孫繁眾,人財兩旺。對這個大家庭,周圍相鄰都交口稱讚。有說當家人公平、管理有方的,也有說一家人團結、品德高尚的,熱議遠揚,遐邇聞名,甚至驚動了當朝皇帝唐高宗李治,與皇後武則天趁去泰山封禪,一同前來查訪。
隻見他們整個家族住有400個生活區,土地及一些財產完全歸集體所有,男女服裝統一製作,據個人可體而選。凡有探親的婦女,無論誰的孩子,不管親疏,隻要近在身邊,就攜帶而去,展現出團結義氣的良好家風。
張公藝還向唐高宗介紹了家裏其他一些情況:“我們九世同堂,全家有900多人口共享餐飲,每到吃飯時間便以擊鼓為令,群坐餐廳,予以內外,男女分別入席,老人在上,晚輩在下,兒童另設桌凳,謙恭禮讓,上下仁和,雍睦熏蒸。”
唐高宗想考驗一下張公藝治家的本領,便取倆梨,看他如何處理。張公藝接過,遂讓家人用石臼粉碎,入缸注水,鳴鼓集合全家,每人用小匙飲汁一口。隻有這樣,才能使全家人都可以嚐到。這些記載,至今畫在\"百忍堂\"的牆壁上。
這個大家庭不但人義氣,連家畜也與別不同,養犬百隻亦效家風有序,缺一不食。據說,唐高宗當時就看了喂犬的情形。直到現在,還有“張公藝家的狗缺一不食”的說法。
唐高宗經過各方麵的觀察,非常欽佩,認識到此家族確實是一個團結和睦的大家庭。當唐高宗問張公藝治家秘訣時,他寫了100個\"忍\"字,並詳細說明了\"百忍\"的具體內容:“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外人欺,妯娌不忍鬧分居,婆媳不忍失孝心……”
唐高宗深受感動,親書“百忍義門”四個大字讚頌之。
當時一代才子、唐朝“草聖”張旭題詩曰:“張公書百忍,唐朝著勳名。天子躬親問,旌表懸門庭。洪都是故郡,清河脈長存。兒孫須當記,族遠詩為憑。”爾後該族人便以“百忍”為族徽。此外其族望還有清河、親睦、冠英、燕貽、孝友、敦睦、敬宜、流遠等堂號。
千百年以來,張公藝及其大家族倍受曆代人民的尊敬,傳為美談。至今,他所寫的“百忍歌”,還在當地廣泛流傳,影響深遠,傳遞著滿滿的正能量。在當今建設兩個文明的時代裏,仍有其巨大的新的現實意義。
張公藝(577—676),鄆州壽張(今山東台前縣孫口鄉橋北張,一說今山東陽穀縣壽張鎮)人,漢初“開國三傑”之一張良第26世孫,曆北齊、北周、隋、唐4代,享年99歲(虛歲百歲)。《舊唐書》有記載。另據《資治通鑒》:“壽張人張公藝九世同居,齊、隋、唐皆旌表其門,上過壽張,幸其宅,部所以能共居之故,公藝書‘忍’字百餘以進。”
張公藝九代同堂,子孫繁眾,人財兩旺。對這個大家庭,周圍相鄰都交口稱讚。有說當家人公平、管理有方的,也有說一家人團結、品德高尚的,熱議遠揚,遐邇聞名,甚至驚動了當朝皇帝唐高宗李治,與皇後武則天趁去泰山封禪,一同前來查訪。
隻見他們整個家族住有400個生活區,土地及一些財產完全歸集體所有,男女服裝統一製作,據個人可體而選。凡有探親的婦女,無論誰的孩子,不管親疏,隻要近在身邊,就攜帶而去,展現出團結義氣的良好家風。
張公藝還向唐高宗介紹了家裏其他一些情況:“我們九世同堂,全家有900多人口共享餐飲,每到吃飯時間便以擊鼓為令,群坐餐廳,予以內外,男女分別入席,老人在上,晚輩在下,兒童另設桌凳,謙恭禮讓,上下仁和,雍睦熏蒸。”
唐高宗想考驗一下張公藝治家的本領,便取倆梨,看他如何處理。張公藝接過,遂讓家人用石臼粉碎,入缸注水,鳴鼓集合全家,每人用小匙飲汁一口。隻有這樣,才能使全家人都可以嚐到。這些記載,至今畫在\"百忍堂\"的牆壁上。
這個大家庭不但人義氣,連家畜也與別不同,養犬百隻亦效家風有序,缺一不食。據說,唐高宗當時就看了喂犬的情形。直到現在,還有“張公藝家的狗缺一不食”的說法。
唐高宗經過各方麵的觀察,非常欽佩,認識到此家族確實是一個團結和睦的大家庭。當唐高宗問張公藝治家秘訣時,他寫了100個\"忍\"字,並詳細說明了\"百忍\"的具體內容:“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外人欺,妯娌不忍鬧分居,婆媳不忍失孝心……”
唐高宗深受感動,親書“百忍義門”四個大字讚頌之。
當時一代才子、唐朝“草聖”張旭題詩曰:“張公書百忍,唐朝著勳名。天子躬親問,旌表懸門庭。洪都是故郡,清河脈長存。兒孫須當記,族遠詩為憑。”爾後該族人便以“百忍”為族徽。此外其族望還有清河、親睦、冠英、燕貽、孝友、敦睦、敬宜、流遠等堂號。
千百年以來,張公藝及其大家族倍受曆代人民的尊敬,傳為美談。至今,他所寫的“百忍歌”,還在當地廣泛流傳,影響深遠,傳遞著滿滿的正能量。在當今建設兩個文明的時代裏,仍有其巨大的新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