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朝科舉雷人事
鮮為人知的的曆史趣事 作者:湯湯哩哩啦啦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古代的高考,就是科舉考試,科舉考試從設立時起就被確立為一種製度,有著嚴格的規範性操作。但我們在閱讀相關史書時,卻發現科舉考試過程中也發生了一些雷人的事。
榜眼不服氣肉搏成狀元
北宋初年,王嗣中參加科舉考試,以第二名的成績中了進士。但王嗣中卻很不服氣,認為排在第一名的進士趙昌言不如自己,於是就向有關部門投訴。當時,考試名次雖然排出來了,但還沒宣布狀元是誰,所以王嗣中就想爭一把,把這個狀元爭過來。此事反饋到了宋太祖趙匡胤那裏,趙匡胤就命人將王嗣中和趙昌言二人帶到殿上來,讓他們分別陳述理由。於是,二人就在大殿上吵了起來,各說各的理,誰也不服誰。趙匡胤對二人說:“你們別吵了,現在,你們二人以手相互搏鬥,誰勝了誰就是狀元!”
眾人一聽,以為皇帝是在開玩笑呢,但王嗣中反應快,趁趙昌言還在發愣的時候,就抬手向趙昌言頭上打去。趙昌言是個禿頭,當時戴著帽子,王嗣中一打,一下子把他的帽子打掉了,露出了明晃晃的禿頂;王嗣中撿起趙昌言的帽子,向趙匡胤說:“陛下,臣勝了!”
眾人見了,哈哈大笑起來,趙匡胤也大笑起來,宣布說:“好吧,那就以王嗣中為狀元,趙昌言為榜眼吧!”
惹惱皇帝發配邊區
明永樂四年,莆田人陳實考中了進士,那一年的頭名狀元也是莆田人,叫林環。陳實這個人,心胸狹隘,嫉妒心強,十分自負,認為同鄉林環平時的成績和名聲遠不如自己,怎麽他就能當上狀元而我就沒當上呢?於是便上疏給皇帝,說這次選取狀元的結果不公平,應該存在暗箱操作情況,希望皇帝能明察。
永樂帝朱棣接到舉報後,對這件事很重視,親自召見陳實當麵詢問。陳實便向朱棣說:“陛下如果不相信我的才學在林環之上,可以任意出一百道題,我肯定都能答得上來。”朱棣見他如此自信,就讓有關人員草擬了一道百問策,自己親臨考場,命陳實和林環當麵答題。他們二人答完後,朱棣看了一下,感覺答得都很有水平,難分上下,就沒有要更改狀元的表示;陳實依然不服,情急之下,竟然大吵大鬧起來,此舉令朱棣大為不滿,當場降旨將陳實發配到邊遠地區戍邊。陳實到達流放地不久,就憋氣加窩火一命嗚唿了,他的兩個兒子也相繼喪命,其他親屬也受到連累。直到嘉靖年間,朝廷才不再追究。
卷子被吹走考生被除名
科舉製度隻能使極少部分人改變命運,多數人隻能落榜而歸。落榜的原因,成績不夠當然是主要的,但也有其他五花八門的影響因素,讓人大開眼界:正德十二年,有個叫劉淮的人參加科舉考試,這個人飽讀詩書,中舉應該沒什麽問題。可是,正當他在考場答卷時,忽然刮過來一陣風,把他的卷子刮跑了,落到了南禦河邊。卷子被找迴來之後,負責錄取工作的楊閣老在卷子上批了“不謹”兩個大字,劉淮因此便落榜了。“不謹”是指責劉淮“不謹慎”,可是,卷子被風刮走的事純粹是偶然現象,再謹慎的人也不可能預測到,因為這個革除劉淮的功名,的確有些荒唐。
“來歲錦標先奪得,天街聽喝狀元聲。”高高站在科舉功名的金字塔尖,狀元身份尊貴、備受榮寵。中狀元稱為“大魁天下”,是考生的最高榮譽。從童試到殿試,狀元需要經過層層選拔,在激烈的競爭中殺出重圍,獨占鼇頭。狀元就是萬裏挑一,笑到最後的那一個,所以,中狀元難如登天。尤其是在明代,狀元除了淵博的學識外,還需要爆表的顏值。
太祖朱元璋的長相平平,但他決心把狀元打造成帝國的形象代言人。要對得起王朝的麵子,顏值自然是極其重要的。這早在洪武四年首次殿試就樹立了榜樣。原擬為狀元的郭翀因為貌醜被降為榜眼,英俊的吳宗伯被拔為狀元。這著實讓曆史學家與考生們目瞪口呆。狀元因為才學而登頂,殿試畢竟不是選美走秀。唐宋以來,狀元長得不帥甚至有殘疾的大有人在,未有以貌取人的先例。
如唐代宗大曆十二年的狀元黎逢“氣貌山野”,長得很土氣也能中狀元。
宋代淳佑十年的狀元方夢魁,右腳跛,左眼瞎。
元代正二年的狀元陳祖仁,身材矮小,一目失明,相貌醜陋。然而,太祖卻拿出了確立八股取士、廢除宰相製度一樣的魄力,決心要讓英俊的狀元們在簪花遊街時,對得起明朝的臉麵與觀眾的眼睛。
太祖的範例讓明代很多皇帝在欽點狀元時要先測顏值。很多帥哥因此逆襲而成為狀元。這裏試舉幾例:建文二年,胡廣以非凡的帥氣取代了初擬為狀元的王艮。正統元年,居然鬧出了以貌誤取狀元的笑話。主考官、大學士楊士奇想事先確認周旋的外貌來初擬狀元候選人。由於周旋與周瑄的讀音相近,他們的老鄉誤聽為是詢問周瑄,迴答說他外貌白皙魁偉。楊士奇於是把周旋擬為第一,進呈皇帝欽點。傳臚那天,大家發現周旋的外貌十分醜陋,但木已成舟,於是“輿情悵然”。人們覺得沒選出帥哥,十分遺憾。正統四年,殿試初擬張和為狀元,但明英宗吸取三年前的教訓,不再相信主考官的判斷,而是特派貼身太監去張和的住所當麵查看,果然發現他的眼睛長翳、昏花,便將他降為二甲一名,另將英武俊朗的施盤拔為狀元。弘治十二年,浙江才子豐熙的殿試策論極佳,被擬為狀元,但他跛腳,儀容不佳,孝宗知道後遺憾地把他降為榜眼,將原本位居第四,但長得“頭大貌偉、潔白凝重”的廣東人倫文敘點為狀元。萬曆十七年中進士,後來擔任首輔大臣的朱國楨說:“凡鼎甲,聖上多密訪而後定。”才學可以通過考試測量,自有考官們負責。皇上密訪的主要是相貌顏值,他關心的是形象代言人,一語道破天機。
上行下效,明代狀元錄取注重外貌的風氣讓老百姓喜聞樂見的通俗小說裏大量湧現帥哥狀元,甚至出現鮮明的女性化特征,如《濃情快史》中的狄仁傑“豐姿俊秀”。就連《龍鳳配再生緣》中的武狀元皇甫少華也是“貌美”、“秀眼”。這些美貌狀元在殿試中極具殺傷力,立即獲得皇帝的青睞。而《唐鍾馗全傳》中的鍾馗、《殘唐五代史演義傳》中的黃巢也因為貌醜而丟掉了即將到手的狀元。
榜眼不服氣肉搏成狀元
北宋初年,王嗣中參加科舉考試,以第二名的成績中了進士。但王嗣中卻很不服氣,認為排在第一名的進士趙昌言不如自己,於是就向有關部門投訴。當時,考試名次雖然排出來了,但還沒宣布狀元是誰,所以王嗣中就想爭一把,把這個狀元爭過來。此事反饋到了宋太祖趙匡胤那裏,趙匡胤就命人將王嗣中和趙昌言二人帶到殿上來,讓他們分別陳述理由。於是,二人就在大殿上吵了起來,各說各的理,誰也不服誰。趙匡胤對二人說:“你們別吵了,現在,你們二人以手相互搏鬥,誰勝了誰就是狀元!”
眾人一聽,以為皇帝是在開玩笑呢,但王嗣中反應快,趁趙昌言還在發愣的時候,就抬手向趙昌言頭上打去。趙昌言是個禿頭,當時戴著帽子,王嗣中一打,一下子把他的帽子打掉了,露出了明晃晃的禿頂;王嗣中撿起趙昌言的帽子,向趙匡胤說:“陛下,臣勝了!”
眾人見了,哈哈大笑起來,趙匡胤也大笑起來,宣布說:“好吧,那就以王嗣中為狀元,趙昌言為榜眼吧!”
惹惱皇帝發配邊區
明永樂四年,莆田人陳實考中了進士,那一年的頭名狀元也是莆田人,叫林環。陳實這個人,心胸狹隘,嫉妒心強,十分自負,認為同鄉林環平時的成績和名聲遠不如自己,怎麽他就能當上狀元而我就沒當上呢?於是便上疏給皇帝,說這次選取狀元的結果不公平,應該存在暗箱操作情況,希望皇帝能明察。
永樂帝朱棣接到舉報後,對這件事很重視,親自召見陳實當麵詢問。陳實便向朱棣說:“陛下如果不相信我的才學在林環之上,可以任意出一百道題,我肯定都能答得上來。”朱棣見他如此自信,就讓有關人員草擬了一道百問策,自己親臨考場,命陳實和林環當麵答題。他們二人答完後,朱棣看了一下,感覺答得都很有水平,難分上下,就沒有要更改狀元的表示;陳實依然不服,情急之下,竟然大吵大鬧起來,此舉令朱棣大為不滿,當場降旨將陳實發配到邊遠地區戍邊。陳實到達流放地不久,就憋氣加窩火一命嗚唿了,他的兩個兒子也相繼喪命,其他親屬也受到連累。直到嘉靖年間,朝廷才不再追究。
卷子被吹走考生被除名
科舉製度隻能使極少部分人改變命運,多數人隻能落榜而歸。落榜的原因,成績不夠當然是主要的,但也有其他五花八門的影響因素,讓人大開眼界:正德十二年,有個叫劉淮的人參加科舉考試,這個人飽讀詩書,中舉應該沒什麽問題。可是,正當他在考場答卷時,忽然刮過來一陣風,把他的卷子刮跑了,落到了南禦河邊。卷子被找迴來之後,負責錄取工作的楊閣老在卷子上批了“不謹”兩個大字,劉淮因此便落榜了。“不謹”是指責劉淮“不謹慎”,可是,卷子被風刮走的事純粹是偶然現象,再謹慎的人也不可能預測到,因為這個革除劉淮的功名,的確有些荒唐。
“來歲錦標先奪得,天街聽喝狀元聲。”高高站在科舉功名的金字塔尖,狀元身份尊貴、備受榮寵。中狀元稱為“大魁天下”,是考生的最高榮譽。從童試到殿試,狀元需要經過層層選拔,在激烈的競爭中殺出重圍,獨占鼇頭。狀元就是萬裏挑一,笑到最後的那一個,所以,中狀元難如登天。尤其是在明代,狀元除了淵博的學識外,還需要爆表的顏值。
太祖朱元璋的長相平平,但他決心把狀元打造成帝國的形象代言人。要對得起王朝的麵子,顏值自然是極其重要的。這早在洪武四年首次殿試就樹立了榜樣。原擬為狀元的郭翀因為貌醜被降為榜眼,英俊的吳宗伯被拔為狀元。這著實讓曆史學家與考生們目瞪口呆。狀元因為才學而登頂,殿試畢竟不是選美走秀。唐宋以來,狀元長得不帥甚至有殘疾的大有人在,未有以貌取人的先例。
如唐代宗大曆十二年的狀元黎逢“氣貌山野”,長得很土氣也能中狀元。
宋代淳佑十年的狀元方夢魁,右腳跛,左眼瞎。
元代正二年的狀元陳祖仁,身材矮小,一目失明,相貌醜陋。然而,太祖卻拿出了確立八股取士、廢除宰相製度一樣的魄力,決心要讓英俊的狀元們在簪花遊街時,對得起明朝的臉麵與觀眾的眼睛。
太祖的範例讓明代很多皇帝在欽點狀元時要先測顏值。很多帥哥因此逆襲而成為狀元。這裏試舉幾例:建文二年,胡廣以非凡的帥氣取代了初擬為狀元的王艮。正統元年,居然鬧出了以貌誤取狀元的笑話。主考官、大學士楊士奇想事先確認周旋的外貌來初擬狀元候選人。由於周旋與周瑄的讀音相近,他們的老鄉誤聽為是詢問周瑄,迴答說他外貌白皙魁偉。楊士奇於是把周旋擬為第一,進呈皇帝欽點。傳臚那天,大家發現周旋的外貌十分醜陋,但木已成舟,於是“輿情悵然”。人們覺得沒選出帥哥,十分遺憾。正統四年,殿試初擬張和為狀元,但明英宗吸取三年前的教訓,不再相信主考官的判斷,而是特派貼身太監去張和的住所當麵查看,果然發現他的眼睛長翳、昏花,便將他降為二甲一名,另將英武俊朗的施盤拔為狀元。弘治十二年,浙江才子豐熙的殿試策論極佳,被擬為狀元,但他跛腳,儀容不佳,孝宗知道後遺憾地把他降為榜眼,將原本位居第四,但長得“頭大貌偉、潔白凝重”的廣東人倫文敘點為狀元。萬曆十七年中進士,後來擔任首輔大臣的朱國楨說:“凡鼎甲,聖上多密訪而後定。”才學可以通過考試測量,自有考官們負責。皇上密訪的主要是相貌顏值,他關心的是形象代言人,一語道破天機。
上行下效,明代狀元錄取注重外貌的風氣讓老百姓喜聞樂見的通俗小說裏大量湧現帥哥狀元,甚至出現鮮明的女性化特征,如《濃情快史》中的狄仁傑“豐姿俊秀”。就連《龍鳳配再生緣》中的武狀元皇甫少華也是“貌美”、“秀眼”。這些美貌狀元在殿試中極具殺傷力,立即獲得皇帝的青睞。而《唐鍾馗全傳》中的鍾馗、《殘唐五代史演義傳》中的黃巢也因為貌醜而丟掉了即將到手的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