薊州兵變:南北派內鬥導致的戚家軍滅亡
鮮為人知的的曆史趣事 作者:湯湯哩哩啦啦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萬曆二十三年的薊州之變,是一場悲劇,至今仍不忍直視。
眾所周知在大明帝國第十三位皇帝明神宗朱翊鈞在位的萬曆年間,大明帝國發生過多次兵變,比如杭州兵變(萬曆十年),廣東羅定兵變(萬曆十一年),四川建武兵變(萬曆十四年),江西潯陽兵變(萬曆十五年),甘肅兵變(萬曆十六年),雲南永昌兵變(萬曆十七年),京營嘩變(萬曆十九年),薊州兵變(萬曆二十三年)等等,當然這些兵變最終都被明帝國給鎮壓了,今天咱們就來介紹一下發生在萬曆二十三年最重要的薊州兵變
薊州兵變,可能很多人都沒聽說過,這場兵變在明朝曆次兵變中既不是規模最大的,也不是耗時最長的,之所以說這場兵變最重要,是因為兵變的主體士兵比較特殊,因為他們隸屬於一直特殊的部隊——戚家軍!
“平壤南兵撤迴時,以王賞不給鼓噪於石門寨。總兵王保與南兵有小忿,遂以激變聳惑軍門,千三百名保盡誘殺之。”
這是出自史料《兩朝平攘錄》中的記載,文言文讀起來有些繞口,咱們先解釋一下其中出現的一些名詞
1、所謂“平壤南兵”就是在不久之前,還在朝鮮平倭戰場叱吒風雲的征倭浙兵,俗稱戚家軍!
2、所謂“王賞”就是平壤大捷之後明帝國允諾給援朝將士們的封賞!
3、所謂“總兵王保”也就是薊州總兵王保,陝西榆林衛人,為什麽要說他的祖籍,因為這個很重要!
其實薊州兵變的發生還有一個深層次的原因,那就是萬曆朝之初就存在的南北之爭。在薊州兵變中顯露的最明顯的就是戚家軍軍內的南北之爭。
首先我們要了解戚家軍的創建原因和發展曆程。明朝初年,由於時局動蕩,東南沿海地區常有倭寇為患,到了明朝中期,倭寇已經成為了東南沿海地區的大患。
1555年,戚繼光調任浙江都司僉事,開始了十年的抗倭生涯。但是,那時候明軍的戰鬥力實在太差,於是戚繼光便在浙江義烏征兵創立了戚家軍。
據說,著手成立戚家軍的時候,戚繼光還比較苦惱兵源從哪裏找,因為他想找到悍不畏死又團結一心的人,但是這樣的人實在是太難找了,因為絕大部分人都是想安安穩穩懼怕死亡的。
直到有一次,戚繼光意外撞見了浙江沿海地區的一次宗族械鬥,兩方人打得昏天暗地但沒有一個人撤退,雙方都還在拚了命地想把對方的人撂倒,此時戚繼光終於找到自己滿意的兵源了。
戚家軍創立之後,便開始南征北戰,在東南沿海地區打得倭寇聞風喪膽,台州之戰、福建之戰、興化之戰等重創倭寇,嘉靖44年,戚家軍基本平定了東南沿海地區倭寇之患。
縱觀整個明朝曆史,大明王朝的主要敵人還是來自於北方的遊牧民族,所以在戚繼光抗倭成功之後,朝廷便將戚繼光調去了北方抵抗韃靼。
但是戚繼光所領導的戚家軍都是從浙江招募的子弟兵,而北方駐守邊關的士兵大多是來自北方的男兒,因各方麵的因素影響,隨著時間的流逝,軍中就有了南北之爭。
後來明朝內閣首輔張居正病逝,戚繼光在朝中的大靠山沒有了,便有人開始彈劾戚繼光。因為戚繼光功勞太大,而且戚家軍戰鬥力強悍。自古以來,皇帝都害怕將軍擁兵自重,所以萬曆皇帝就將戚繼光調迴了北京,而把戚家軍留在了薊鎮。後來戚繼光又遭彈劾被罷免了官職,最終鬱鬱而終。
隨著張居正病逝,戚繼光調走,戚家軍在薊鎮的南北之爭中就已經處於劣勢了。但是此時朝廷還要倚仗戚家軍打仗呢,所以不便於撕破臉皮。
萬曆二十年,豐臣秀吉強攻朝鮮,朝鮮告急,萬曆皇帝便派遣軍隊援朝抗倭,其中戚家軍便是抗倭主力。
平壤戰役,戚家軍將領吳惟忠第一個率兵攻入平壤,按理說,吳惟忠應得首功,但是因為主將宋應昌和提督李如鬆都是北方將領,明明是吳惟忠先攻破的平壤,他們卻把功勞給了北方將領楊元。這樣一來便激起了戚家軍的不滿,也為後來的兵變埋下了隱患。
這場南北之爭涉及層麵非常廣並不局限於軍中,朝堂之上,也是如此。張居正、戚繼光去世後,繼任者張四維等是北方人,多少會偏向老鄉。等戚繼光死後,尤其是支持南兵的宋應昌被罷官後,南兵更加勢單力孤,無人為他們說話,前麵答應的餉銀,更是不知找誰去要。
薊鎮總兵王保,當然就是北方人。所以,薊鎮兵變的爆發,就是南北矛盾的爆發,在這次兵變中,缺少支持的南兵被心懷怨恨的北方軍官誘殺,隨後再扣上個謀反的罪名,這才是事實的真相。
薊鎮之變,其實可以看做是對萬曆,對明帝國的一個警告。身為九邊重鎮之首的薊鎮出了這樣的事,一定是哪些製度、哪些環節上出了問題,這樣繼續下去,大明帝國很危險。可惜,萬曆和群臣選擇性忽略了!
自此,抗倭名將戚繼光一手創立的戚家軍由此而覆滅。
薊鎮之變後,戚繼光花費十六年,苦心積慮構築的防線很快失去了作用。三十多年後,皇太極指揮清軍長驅直入,大明的北邊各重鎮不堪一擊。在清軍麵前,它們仿佛已失去了屏障作用,隻剩一道道邊牆。
這是萬曆二十三年,也就是1595年的事情,再過49年,李自成攻陷京都,明朝滅亡。
眾所周知在大明帝國第十三位皇帝明神宗朱翊鈞在位的萬曆年間,大明帝國發生過多次兵變,比如杭州兵變(萬曆十年),廣東羅定兵變(萬曆十一年),四川建武兵變(萬曆十四年),江西潯陽兵變(萬曆十五年),甘肅兵變(萬曆十六年),雲南永昌兵變(萬曆十七年),京營嘩變(萬曆十九年),薊州兵變(萬曆二十三年)等等,當然這些兵變最終都被明帝國給鎮壓了,今天咱們就來介紹一下發生在萬曆二十三年最重要的薊州兵變
薊州兵變,可能很多人都沒聽說過,這場兵變在明朝曆次兵變中既不是規模最大的,也不是耗時最長的,之所以說這場兵變最重要,是因為兵變的主體士兵比較特殊,因為他們隸屬於一直特殊的部隊——戚家軍!
“平壤南兵撤迴時,以王賞不給鼓噪於石門寨。總兵王保與南兵有小忿,遂以激變聳惑軍門,千三百名保盡誘殺之。”
這是出自史料《兩朝平攘錄》中的記載,文言文讀起來有些繞口,咱們先解釋一下其中出現的一些名詞
1、所謂“平壤南兵”就是在不久之前,還在朝鮮平倭戰場叱吒風雲的征倭浙兵,俗稱戚家軍!
2、所謂“王賞”就是平壤大捷之後明帝國允諾給援朝將士們的封賞!
3、所謂“總兵王保”也就是薊州總兵王保,陝西榆林衛人,為什麽要說他的祖籍,因為這個很重要!
其實薊州兵變的發生還有一個深層次的原因,那就是萬曆朝之初就存在的南北之爭。在薊州兵變中顯露的最明顯的就是戚家軍軍內的南北之爭。
首先我們要了解戚家軍的創建原因和發展曆程。明朝初年,由於時局動蕩,東南沿海地區常有倭寇為患,到了明朝中期,倭寇已經成為了東南沿海地區的大患。
1555年,戚繼光調任浙江都司僉事,開始了十年的抗倭生涯。但是,那時候明軍的戰鬥力實在太差,於是戚繼光便在浙江義烏征兵創立了戚家軍。
據說,著手成立戚家軍的時候,戚繼光還比較苦惱兵源從哪裏找,因為他想找到悍不畏死又團結一心的人,但是這樣的人實在是太難找了,因為絕大部分人都是想安安穩穩懼怕死亡的。
直到有一次,戚繼光意外撞見了浙江沿海地區的一次宗族械鬥,兩方人打得昏天暗地但沒有一個人撤退,雙方都還在拚了命地想把對方的人撂倒,此時戚繼光終於找到自己滿意的兵源了。
戚家軍創立之後,便開始南征北戰,在東南沿海地區打得倭寇聞風喪膽,台州之戰、福建之戰、興化之戰等重創倭寇,嘉靖44年,戚家軍基本平定了東南沿海地區倭寇之患。
縱觀整個明朝曆史,大明王朝的主要敵人還是來自於北方的遊牧民族,所以在戚繼光抗倭成功之後,朝廷便將戚繼光調去了北方抵抗韃靼。
但是戚繼光所領導的戚家軍都是從浙江招募的子弟兵,而北方駐守邊關的士兵大多是來自北方的男兒,因各方麵的因素影響,隨著時間的流逝,軍中就有了南北之爭。
後來明朝內閣首輔張居正病逝,戚繼光在朝中的大靠山沒有了,便有人開始彈劾戚繼光。因為戚繼光功勞太大,而且戚家軍戰鬥力強悍。自古以來,皇帝都害怕將軍擁兵自重,所以萬曆皇帝就將戚繼光調迴了北京,而把戚家軍留在了薊鎮。後來戚繼光又遭彈劾被罷免了官職,最終鬱鬱而終。
隨著張居正病逝,戚繼光調走,戚家軍在薊鎮的南北之爭中就已經處於劣勢了。但是此時朝廷還要倚仗戚家軍打仗呢,所以不便於撕破臉皮。
萬曆二十年,豐臣秀吉強攻朝鮮,朝鮮告急,萬曆皇帝便派遣軍隊援朝抗倭,其中戚家軍便是抗倭主力。
平壤戰役,戚家軍將領吳惟忠第一個率兵攻入平壤,按理說,吳惟忠應得首功,但是因為主將宋應昌和提督李如鬆都是北方將領,明明是吳惟忠先攻破的平壤,他們卻把功勞給了北方將領楊元。這樣一來便激起了戚家軍的不滿,也為後來的兵變埋下了隱患。
這場南北之爭涉及層麵非常廣並不局限於軍中,朝堂之上,也是如此。張居正、戚繼光去世後,繼任者張四維等是北方人,多少會偏向老鄉。等戚繼光死後,尤其是支持南兵的宋應昌被罷官後,南兵更加勢單力孤,無人為他們說話,前麵答應的餉銀,更是不知找誰去要。
薊鎮總兵王保,當然就是北方人。所以,薊鎮兵變的爆發,就是南北矛盾的爆發,在這次兵變中,缺少支持的南兵被心懷怨恨的北方軍官誘殺,隨後再扣上個謀反的罪名,這才是事實的真相。
薊鎮之變,其實可以看做是對萬曆,對明帝國的一個警告。身為九邊重鎮之首的薊鎮出了這樣的事,一定是哪些製度、哪些環節上出了問題,這樣繼續下去,大明帝國很危險。可惜,萬曆和群臣選擇性忽略了!
自此,抗倭名將戚繼光一手創立的戚家軍由此而覆滅。
薊鎮之變後,戚繼光花費十六年,苦心積慮構築的防線很快失去了作用。三十多年後,皇太極指揮清軍長驅直入,大明的北邊各重鎮不堪一擊。在清軍麵前,它們仿佛已失去了屏障作用,隻剩一道道邊牆。
這是萬曆二十三年,也就是1595年的事情,再過49年,李自成攻陷京都,明朝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