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的義和團運動持續時期,清朝駐黑龍江的清軍對俄軍態度強硬。1900年6月初,沙俄總參謀長借口東北地區義和團運動興起,沙俄總參謀長就電令濱阿穆爾省總督戈羅戴科夫“密切監視”邊境地區,為製止義和團運動的蔓延采取“相應的措施”。


    1900年6月23日,沙皇尼古拉二世宣布阿穆爾軍區進入戰爭狀態。1900年6月25日,阿穆爾軍區和西伯利亞軍區同時實行軍事動員。


    1900年6月27日,這兩個軍區分別征召一萬六千八百五十五名和九千五百一十五名預備役兵員入伍,在短時間內完成了軍事動員。1900年7月9日,沙皇命令兩路俄軍分別在伯力和雙城子集結,待命進攻哈爾濱和牡丹江。


    1900年7月15日,前往支援待命進攻哈爾濱俄軍的兩艘俄輪“米哈依爾號”與“色楞格號”駛抵璦琿江麵。


    額外資料拓展:


    海蘭泡和江東六十四屯兩次大屠殺,共有7000多居民被殺害。美國曆史學家貝弗裏奇說:“這一慘案是俄國在遠東曆史中臭名昭著的醜聞”。


    中國居民的財產損失沒有精確的統計數字。據清朝東北地方當局的估計,僅江東六十四屯人民“所遺房產、牲畜、糧食、犁具及資財器物,估計約值五六十萬盧布”,另一種估計為三百餘萬兩;


    海蘭泡市僅中國人開設的大商號就有二百三四十家,小商小販布滿全城。中國地方官員指出,中國“商人之賃屋於海蘭泡及投於俄人之家者,積財至數十萬之多,累日至十年二十年之久,如是者亦不可以數計”。


    沙俄當局沒有也不可能公布劫奪的財產數目,但據以上情況估計,中國商人、雇工、農民、工匠各類人所損失的貨物、現金、房產、家私、糧食等,絕不下於一百萬盧布,一再加上六十四屯中國居民的損失,總共約為二百五六十萬盧布。


    沙俄製造海蘭泡慘案,屠殺沒有任何防禦能力的中國居民,掠奪他們的財產,是違反國際公法的。中國政府完全有權要求沙俄政府懲辦罪犯,賠償中國居民生命財產損失。


    俄軍以“保護中東鐵路”為由,出兵侵占了中國東北三省全境。注意:是俄軍,侵占了“中國東北三省全境”。


    從1900年至1905年,持續占領了五年之久。注意:是俄軍,持續侵占了中國東北全境“五年”之久。


    1904年,日本在征得清政府的同意之後,出兵到東北,發動了“日俄戰爭”。注意:是“征得清政府同意”之後。這一點,和青年朋友的曆史認知有悖。但是,它是事實。不但這一點是事實,而且清軍還派兵支援日軍、共同抗擊俄軍。聞所未聞吧?這些,都是事實。經過一年半的戰鬥,在戰死十萬名日本兵之後,日本打勝了俄國。日本軍隊將俄國軍隊從中國東北驅趕出去之後,日本將東北99%的土地,歸還給了大清國。注意:在這裏,日本將它所收複的99%的東北土地,歸還了大清國。


    這個曆史事實,與許多青年的認知相悖,但是,它是事實,鐵的事實。


    日本為什麽要這樣做?


    日本是活雷鋒嗎?


    日本當然不是活雷鋒。俄軍敗退之後,1905年,日本約了清政府,在北京經過了一個多月的談判之後,清、日兩國簽訂了一份《會議東三省事宜正約》以及附約,在這個附約裏麵,清政府割讓給了日本以下幾項主要的主權,以作為日本從東北撤軍的條件,在日本方麵,則視為此次出兵抗俄的政治報酬:


    1、割讓旅順、大連兩處租借地;2、割讓南滿鐵路的經營權以及沿線的林產、礦產;3、允許日本在南滿鐵路兩側駐軍。依據這個條約,日本開始派人接管南滿鐵路、移民旅順、大連,並且派了一支部隊、進駐南滿鐵路兩側,這支部隊,就叫做“關東軍”,駐紮的依據是《會議東三省事宜正約》以及附約,理由是“保護日僑”。


    換言之,日本關東軍在“九一八事變”之前,已經在中國東北,駐紮了二十六年,而且在這二十六年當中,關東軍無論與張家父子,還是與東北的中國居民,基本上都保持了相安無事。這個事實,也與我們青年的曆史認知相悖,可是,它又是事實。這就是旅順、大連、南滿鐵路、林礦產主權流失的簡要經過,以及“關東軍”的來曆。事後,絕大多數中國人責備清政府“賣國”。但是事實上,當年在東北全境被俄國侵占的情況下,清政府隻有以下的幾項選擇:


    選項一、任由俄國侵占,奮發圖強,期望有朝一日,與俄國決戰,收複東北。(評:這個選項並非不可行,但是遙遙無期)


    選項二、同意日本軍隊驅趕俄軍,但是,不給日本報酬。(評:日本打仗死了十萬條人命,奢望它不要報酬,是不現實的)


    選項三、同意日本軍隊驅趕俄軍,但是事後不與日本交涉,任由日本替代俄國、侵占東北全境。(評:這個選項沒有意義,隻是換了一個侵略者)


    選項四、同意日本軍隊驅趕俄軍,事後收複東北全境,然後割讓小部分土地和主權,作為給日本的報酬。(評:這就是真實發生的曆史)


    冷靜思考之下,我們可以發現:事實上,已經發生的曆史,是清政府在當年所能選擇的最佳方案、也是在木已成舟、米已成炊的曆史條件下、符合當時大清國國家利益最大化的最佳選擇。其他三個選擇,都比這個選擇更壞。這就是為什麽清政府甘願簽署《會議東三省事宜正約》以及附約、向日本割讓小部分主權的原因。因為,當時隻能這樣辦,除此之外,沒有更好的辦法。


    中、日兩國在20世紀的大打出手,歸根結底,就是根源於這個條約、根源於日本依據這個條約,向旅順、大連、南滿鐵路兩側移民、並開始“經營滿洲”。而日本這個“經營滿洲”的殖民行為,與中國後來突然興起的民族主義,爆發了激烈的衝突。


    浩如煙海的史料顯示:國民政府從發動北伐開始,就喊出了“收迴東北一切主權”、“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的民族主義激進口號,尤其是強行收迴漢口英租界的成功,使國民政府鬥誌變得更加昂揚,在冒進的路上一路狂奔。不料,在東北,國民政府碰到了日本這隻硬釘子,結果,出事了。國民政府認為那些都是不平等條約,必須要廢除。而日本則拿二十六年前的日俄戰爭說事,它指責中國忘恩負義、不守信用。


    中、日兩國交惡的曆史,就從這場“雞同鴨講”的爭辯中,步步激化。國民政府“鐵腕救國”,在民族道義上,對不對?當然對。但是,在當時的具體曆史條件下,這樣做,是否符合國家的“利益最大化”。則未必。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曆史學家寫史的態度,是“隻講事實,不講道理”。誰對誰錯。讀者可以自己去評判。


    我也隻負責還原事實。這就是“九一八事變”爆發的主要曆史背景和緣由。


    西方人有一句話:it is never wrong to tell the truth。意思是:隻要講的是事實,則永遠都是對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鮮為人知的的曆史趣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湯湯哩哩啦啦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湯湯哩哩啦啦並收藏鮮為人知的的曆史趣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