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曆史上的商紂王是個明君!有哪些功績?
鮮為人知的的曆史趣事 作者:湯湯哩哩啦啦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大家一說起商紂王,給很多人的印象就是暴君一個。但是往往曆史中充滿著很多謊言,充滿著為人不知的一麵。因為曆史永遠都是由勝利者所譜寫的。
而這些真相在時光的隧道中已經變得模糊不清、撲朔迷離。事實上曆史上真實的紂王並不知那種“內行不道、外肆征伐”的暴君,相反的,他雄才大略,保家衛國,開疆拓土,在他在位期間,直接把商朝領土擴張了一倍。我國考古專家通過如今一係列的考古,已經揭開了商朝疆域之謎,即:盤庚(第二十商王)遷殷後,國勢強大。武丁(第二十三商王)以前,商朝的疆域北麵擴展到了易水,南抵淮河,西至太行、伏牛山脈,東至海。武丁以後疆域更為擴大,東北可能到達了遼寧,南抵江漢(湖北黃陂盤龍城商朝的一個方國,有都城之說),西北越過太行山進入山西,成為古代東方的強大奴隸製國家。
商朝至商紂王時期,其領土已經達到了頂峰期。
不過“成者王侯敗者寇”,紂王的暴君形象都是後人為抬高周朝而不斷累積上去的。
“商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經營東南,把東夷和中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在曆史上是有功的。紂王是很有才幹的。後頭那些壞話都是周朝人講的,不要聽。”
這個評價其實不無道理。
商紂王本名子受德,帝號辛王,他在世時,並無紂王的稱號。周滅商後,曆史給他強加了這個諡號。何為紂?“殘忍狷義曰紂”“賤仁多累曰紂”“殘義損善曰紂”。《漢書·古今人表》中更是將他列為“下下品”。然而正如《論語》中子貢所說的“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紂王並沒有傳說中那樣殘暴不仁,不過是因君子鄙視壞人,所以天下不好的事情都集中到他身上
《史記·殷本記》中寫紂王“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有“倒曳九牛之威,具撫梁易柱之力”。《荀子·非相篇》中也說他“長巨姣美,天下之傑也;筋力超勁,百人之敵也。”他在即位後,並沒有傳說中那樣花天酒地,沉迷於享樂,而是勇於開疆拓土,力行改革。
早在紂王父親帝乙在位時,居住在江淮一帶的夷人就對中原地區虎視眈眈,屢次侵擾,帝乙雖多次用兵,也沒有徹底解決。帝辛繼位後,即厲兵秣馬,用兵東夷,並多次親征,身先士卒,勇猛無比,最終消滅了東夷,為後來秦始皇統一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郭沫若因此說道:“像商紂王這個人對於我們民族發展上的功勞倒是不可淹沒的。殷代末年有一個很宏大的曆史事件,便是經營東南,這幾乎完全為周以來的史家所抹殺了。這件事,在我看來,比較周人的翦滅殷室,對我們民族的貢獻更偉大。”除了經營東南,為統一中國做奠基的功績外。商紂王還實施了一係列革新措施,例如他反對神權、解放奴隸、改革舊俗、重視人才等都是不可抹殺的曆史功績。在下文時會詳細描述的。
同時我們也從殷墟甲骨文中得知,在商朝曆代君王中,紂王最為好戰,商朝滅亡之前的幾十年間,紂王曾上百次征伐其他部落,而且可謂屢戰屢勝。司馬遷在《史記》中的“百戰克勝,諸侯懾服”,也佐證了這一點。因此,殷商的擴張,固然是多年累積的結果,但紂王的作用顯然不可忽視。從世界範圍來看,瑪雅人的一個神秘記載,或許也能佐證紂王的開疆拓土。瑪雅人對自己的來曆這麽描述:“三千年前由天國乘涕竹舟經天之浮橋諸島而來”。這裏所謂的“涕竹舟”,專家考證就是福建的特產,瑪雅人的描述和福建的幾乎一致。所以,可以做這麽一個假設。紂王開疆拓土的大軍,不僅僅去征服徐州一帶的“東夷”,更通過江西或其他路徑來到了福建廣東等地。但由於殷商內部空虛,周武王趁機發動叛亂,於是散落各地的軍隊就此逃亡或定居當地。
以下列舉:
一、亡國不絕祀
在商朝滅亡之後,周武王的軍隊其實已經是強弩之末,無力再對殷商殘餘勢力進行大動作。在當時的中原文明圈中,一直有著“亡國不絕祀”的傳統,周武王為了顯示自己的仁義,也就保留了大部分的商朝遺民,留商紂王的兒子武庚留在朝歌城繼續供奉殷商宗廟。
之後武王把殷商區域一分為三,其中北麵(今河北中南部)為邶國,立武庚為君;東麵(今河南東部、山東省西南、江蘇省西北)為鄘國,立三弟管叔為君;西麵(今河南東北部和山東西部)為衛國,立四弟蔡叔為君。管叔、蔡叔是武王諸弟中最長者,年富力強,同時又派八弟霍叔輔佐武庚,以達到全麵監視商人的目的。管叔、蔡叔、霍叔,被後世稱為“三監”。
做完這些之後,周武王就班師返迴自己的關中老家休養生息去了。
周人人口並不算太多,難以控製廣大區域,所以更多還是對夏商古國予以承認。其中就有河內的蘇忿生、檀伯達,據說還有神農、黃帝、堯、舜、禹等聖王之後。做完這些之後,武王登上了嵩山察看,計劃在伊洛一帶定都,達到真正統治中國的目的。但洛邑還沒有建成,武王就去世了。武王倉猝離世,太子誦年齡不大,於是由武王弟周公旦攝政,這次權力更迭終於釀成了一場曆時數年的兵災。
這就是所謂的“三監之亂”。商人終究不甘心被臣服,而武庚居然能煽動管、蔡、霍聯合作亂,大概因為管、蔡、霍三人都是周公之兄(《史記》中蔡、霍為周公弟,此據《左傳》),而攝政之位卻到了弟弟手中,心中頗有不服,因而被武庚有機可乘。不過據清華簡《係年》,則說商人殺三監立錄子耿,那麽錄子耿當即武庚祿父。總之,商人借此機會反叛複辟,而且還聯合了一個強大的盟友:東夷。
東夷和商淵源頗深,學者多主張商出自東夷。但商入主中原後,和老親戚則多有兵戈,甚至商朝滅亡也和東夷脫不了幹係,也就是所謂的“紂克東夷而隕其身”,牧野之戰時商朝大軍竟然在征討東夷。他們不服商也同樣不服周,於是趁三監之亂時一起反叛。之後周公、召公用了多年時間,才將三監消滅,並征服了東夷的蒲姑、奄等勢力,並分封齊、魯等國與東夷的徐、莒、萊等集團繼續作戰。
後來三監之亂之後,殷商遺民又被一分為二,一部分繼續留在了衛國,另一部分則遷往了微子啟的封地宋國。
然後又將商人氏族分給各國作為國人,其中魯國有條氏、徐氏、蕭氏、索氏、長勺氏、尾勺氏等“殷民六族”,衛國有陶氏、施氏、繁氏、錡氏、樊氏、饑氏、終葵氏等“殷民七族”,從名稱來看,這些氏族應該多從事手工業。春秋時期齊魯有著名的“長勺之戰”,當在長勺氏居住的魯國都城郊外發生。還有不少商人被遷到新建的洛邑,從事低賤的官商工作,所謂“商人”的稱唿即源即此,並不是說商朝人善於經商,而是周朝多從事商業的多為商族人。
整體來說,在當時那個時候,商人勢力在周朝還是備受壓製,所以到春秋時有名的就隻有一個宋國。
但就是這麽一個小小的宋國,卻出了一個震鑠古今至今的人物。西周時期,宋閔公有個兒子叫弗父何,弗父何的玄孫叫孔父嘉,在宋殤公時擔任司馬。孔父嘉因為受寵,而且妻子漂亮,被太宰華督忌恨。於是華督煽動國人殺死了宋殤公和孔父嘉,占有了他的妻子。孔父嘉的曾孫孔防叔後來逃到魯國,而這孔防叔的曾孫就是大聖人孔子了。
二、殷商舊臣,臣服於周
周武王滅商之後,肯定不會對所有人都像對箕子或者武庚那樣仁慈,對曾幫助商紂王拚死抵抗的人也是下了死手的。比如紂王手下的猛將“惡來”,正是後世悍猛無比的大將典韋的外號“古之惡來”的外號就是從他這裏來的。
惡來是商湯開國功臣費昌之後,其家族人員在商王朝履任要職,惡來父親蜚廉(可能是部落首領專稱)就是商紂王十分信任的重臣,在抗擊西戎,與北邊方國溝通等方麵都有蜚廉的身影。
在武王伐紂之時,蜚廉正在北方為紂王采辦石材(可能是用來祭祀的玉石),而惡來則留在朝歌城拚死抵抗,最終被周武王一箭射中嘴巴而亡,其宗族也被周武王降為奴隸,隨西岐大軍西歸。
但是蜚廉和小兒子季勝則是逃過一劫,在商亡之後逃往霍太山隱居,一說是被周武王殺死,另一說是二人在此壽終正寢。但不論二人的後果如何,都已經對曆史的演進產生不了太大的影響了。
雖然蜚廉和季勝沒有在周朝當值,但孟增的兒子確是深得周武王兒子周成王的喜愛,據說還是因為秦人老祖宗的祖傳手藝養馬禦車。也正是因為孟增的受寵,大伯惡來的家人們雖然身為奴隸,但也被孟增所保護,沒有淪落到太過淒慘的下場。
而孟增的後代造父,又因為祖傳的手藝禦車養馬得到了周穆王的喜愛,被分封到了趙城,自此在河北一帶立足,發家致富,成為了北方最強大的諸侯之一。
而我們的惡來的五世孫,也是因為養馬有功得到周孝王的賞識,脫離了奴隸身份,被分封到了秦地(甘肅天水)一帶,成為了秦國的開國國君,雖然隻是個子爵,但好歹也是個一方之主了。其後代建立了中國的第一個大統一的王朝。
三、箕子北上,建立朝鮮
箕子是上上一代商王的兒子,帝乙的弟弟,商紂王的叔父。箕子也是反對商紂王的一些改革措施,隻不過他更多是站在商民族這個主體上進行勸諫,同時其掌握的權力不大。
可能紂王和他的感情也比較好,在改革遭到反對之後,商紂王也隻是將箕子囚禁起來,讓箕子不再勸阻自己改革而已。在朝歌城被攻破之後,箕子也被放了出來,逃往箕山隱居了起來。
周武王在滅商之後,一直為怎麽處理殷商遺民所困擾,曾多次前來拜訪箕子求教,希望他能輔助自己治理天下。但箕子不願意像微子啟那樣,做新朝的大臣,就在武王走後率領一部分商朝遺民,向商族的老家東北而去。
箕子帶領部眾來到渤海灣邊,乘船渡海來到了遼東半島和朝鮮北部附近,建立了箕子朝鮮。後來北京河北地區的燕國強大以後,開始侵吞箕子朝鮮的領土,完全占領了遼東半島。而箕子朝鮮也被迫南移,大部分疆界都在如今的朝鮮一帶了。
建國:約公元前1122年
亡國:公元前194年
四、遠渡美洲的殷商遺民?
公元前1046年,周朝開始了滅商的討伐計劃,同年武王姬發與薑子牙親率大軍攻打朝歌,在牧野雙方進行了一場大戰,紂王帝辛戰敗自焚而亡,自此555年的王朝就此覆滅,周朝建立後商朝的諸侯王、邊疆重將攸侯喜正在外作戰,追隨他的幾十萬商朝的移民和軍隊卻在曆史上莫名的失蹤了,他們究竟在哪裏呢?
而在他們消失無影的同時,在中美洲突然興起了一支具有濃鬱殷商文明特質的奧爾梅克(olmeca)文明。
最早在一七五二年,法國著名曆史學家歧尼就宣稱在中國古籍中“扶桑”其實並非指日本而是指的是今天的墨西哥、美國、巴西一帶,隨後此番言論引起西方學術界就是否是由哥布倫發現的新大陸一說發生了激烈的爭論。
公元1910年,清政府派歐陽庚為駐墨西哥專案特使,辦理1908年墨西哥革命時殺死華僑三百一十一人索陪專案。同時由攝政王載灃批準,張蔭棠幕僚王國維、羅振玉托查“華僑中有無殷人東遷的痕跡”。索賠案完成地很順利。正當歐陽特使準備查詢“殷人東遷”時,一天,居住在墨西哥奇瓦瓦(chihuahua)地區的殷福布族(infubu)殷地安人百餘家族,圍著特使館請願,“墨西哥革命時殺死‘殷地安人’七百五十名,這些‘殷地安人’為中國血統,殷人後裔,叫殷福布族,是三千年前從天國經天之浮橋島到這裏的,請求清政府保護索賠”。然而,載灃以“傳聞難作三千年前之曆史”為名,據絕了歐陽特使轉達的請求。
美國學者墨茲博士研究了《山海經》,根據經上所說《東山經》在中國大海之東日出之處,他在北美,試著進行按經考察,經過幾次失敗,他一英裏一英裏地依經上記過的山係走向,河流所出和流向,山與山間的距離考察,結果勝利了。查驗出美國中部和西部的落基山脈,內華達山脈,喀斯喀特山脈,海岸山脈的太平洋沿岸,與《東山經》記載的四條山係走向、山峰、河流走向、動植物、山與山的距離完全吻合——
並且人們通過研究認為,美洲新大陸的所有文明有可能起源於同一祖先,即奧爾梅克文明。奧爾梅克文明約在公元前12世紀中葉興起,而公元前1150年至300年之後,又出現了兩處文明:前古典時期的瑪雅文明和位於墨西同部瓦哈卡河穀阿爾班山區的薩波特克文明。
種種研究的跡象使得之後在國內外掛起了一股“殷人東渡”的曆史假說。而且在國外一些學者眼中是非常認同這種說法的,但是這種說法究竟怎麽來的?美國曆史學家麥克耐爾出版過《人類社會的曆史》給出了這樣一種解釋,就對在美國、墨西哥出土的玉器和中國商周時期的玉器非常相似,這個也許是給殷人東渡的說法一種較為合理的解釋。
在美國的印第安人群中流行這樣一段歌曲中間說到:“二十五部族為兄弟,要跟侯司過天之橋,路中艱辛忘不得,天國縫東在無春。”
在這個歌曲中,印第安人中的侯司就是指的是諸侯王攸侯喜,歌曲中的天橋就是指結冰時期的白令海峽。還有,美國中央州的許輝教授從出土的印第安文化的石刻、玉器和其他的一些陶器上麵,發現了將近一百五十個類似於甲骨文的符號。所以他推斷印第安人就是從中國大陸遷移過來的商人後裔。
雖然商朝遺民可能在美洲的獲得了很多學者的認可和支持,但是留下了的印第安文化不論從資料還是文物上麵都沒有辦法直接證明他們就是商人的後裔,所以還需要更多的證據來證明這個事情。
但是本人還是十分希望南北美洲的印第安民族就是我國的殷商遺民。也是我中華民族的一部分。
殷商後裔的絕大多數,則留在了國內。比如我們中國人數千年中奉為儒家祖師的孔子,便是殷商後裔。商朝皇家姓氏是“子“,這個到現代基本已經滅絕,但由”子“演變而來的很多姓氏,卻活躍得很。譬如說湯這個姓,就有一部分來自殷商開國之君成湯。武這個姓,來自商王武丁。殷商滅亡之後,微子被封為宋國諸侯,所以宋姓,也是商朝後裔(孔姓來自於宋,所以才屬於這一支脈)。
此外,來、鄧、祖、梅、殷、王、牛、鄒、林、戴、華、鍾、褚、談、皇甫、鍾離等等這些姓氏,也有源自殷商的成分。
好了,我們重新迴到文章主題。
從古至今,不論史書典籍還是文學作品,都將紂王描寫成一個貪酒好色、橫征暴斂的暴君形象。人們對他“剖孕婦而觀其化”、“殺比幹而觀其心”、“以酒為池,懸肉為林,男女裸戲,長夜狂飲”的暴行深惡痛絕。崔述在《尚考信錄》中將紂王的罪行歸納為五條:一是聽婦言,二是荒酒,三是怠祀,四是斥貴戚老成,五是收用憸邪小人。聽女人話,酗酒,不重視祭祀活動,不重用親戚,這些罪狀看起來很難和暴君形象相掛鉤。
實際上,周武王征討紂王前所列出的罪狀也很含糊,不足以說他是暴君,何況以當時的曆史環境看,紂王的大部分過失都是當時奴隸主階級所共有的問題,不但為紂王所獨有。“作為一個大奴隸主貴族,就具有荒淫、殘忍的特點,這是古今中外一切奴隸主階級的共性,殷紂王又何能例外。”
說到底還是商紂王推行的利國利民政策方針損害了殷商王朝內大部分貴族階級,奴隸主階級的切身利益。
以下我們就來列舉一下商紂王在位期間所推行的利國利民政策。
一、大膽選用有才能的中下層國人,開平民當官的先河,可以這樣說,漢朝的察舉製完全是由商紂王所開創的。同時,他也不拘一格,毫不避嫌地重用王室成員,如微子、比幹等。
在這些人的輔佐下,帝辛開始對朝廷內部大刀闊斧的改革,廢除了以往貴族的世襲權利並收迴了他們的領地,當然,貴族們的既得利益受到了削弱,引發了一場不小的暴動。這就是很明顯的階級對立所引發的利益衝突。
二、商人崇尚鬼神,更迷信巫卜之術,國家大事小事都有賴於卜辭,宗教神權集團權力很大,把持朝政為所欲為。
帝辛進行了堅定的宗教改革,懲處了一批為非作歹的宗教人員,同時明確規定政、教分離。封神演義的編撰中的那個情節,商紂王在女媧宮裏作詩也是根據那個時期的曆史事實,政教分離的現狀。所編撰出來的情節,表明了商紂王不信神,信奉的是民眾的勞動。
三、此外,商紂王還革除了先王舊弊,不再屠殺俘虜和奴隸,而是讓他們參加生產勞動,社會生產力得以快速發展。同時也加強了民族同化。將身邊的小部落種族融入進殷商王朝。
犯錯奴隸中身強力壯者還需要參軍作戰,以補充兵源,某種程度上既給了這些奴隸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也降低了貴族傷亡,而商朝以前隻有貴族和奴隸主才有資格參與作戰,傷亡巨大會動搖國本。
就是因為這三大政策方針,雖說利國利民,但對於當時時代的色彩以及當時貴族階級以及奴隸主階級還是處於社會主體地位的情況下,這兩大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根本利益,立馬就推出了他們的領頭人,周武王。
為了抬高周武王的聖君典範形象,商紂王的罪狀也一路累積起來,根據顧頡剛先生在《紂惡七十事的發生次第》一文中的考證,商紂王的罪狀共有70條,在每個朝代不斷累增,《尚書》中紂的罪名有六條,其中最大的罪名是酗酒,春秋時期,《論語》中有“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幹諫而死”三項罪名,戰國時,罪名驟然增加很多,共有二十七條,西漢時,新增了二十二條,到了後來,紂王的罪行就蔚為可觀,充類至盡了。
由此可知,我們便可知道,商紂王的多少暴行都是由後世的心懷不軌之徒所編寫的。
在宋元以後的文學作品中,紂王的暴君形象就基本定型了。《武王伐紂平話》、《列國誌傳》、《封神演義》中文學作品中紂王因失德而失天下的暴君形象基本一致,《封神演義》中寫紂王“外亂朝綱,內寵妲己,敢於直言批評國君的人被剖心,為國盡忠的人遭炮烙,將姬昌囚禁羑裏。使微子被迫出走,吃宮人的肉,同妲己一起,不分晝夜公開宣淫。”已經是人神共憤、罄竹難書的千古罪人了。
作為曆史上的暴君,紂王一直遭到文人墨客的口誅筆伐,但從開疆拓土這一點來看,紂王顯然有大功於中國。郭沫若認為,“偶來洹水憶帝辛,統一神州肇此人……殷辛(帝辛)之功邁周武,殷辛之罪有莫須”,統一神州開始於他,這一評價雖令人驚訝,但也符合曆史。所以,有學者稱他是千古一帝,並不是什麽嘩眾取寵。
一切都是依據曆史事實所表述的。
本人也是跟某些學者同樣的觀點,認為商紂王可以稱得上一代明君。
堪稱千古一帝!
可惜曆史永遠都是由勝利者所譜寫的。
所以使得從古至今數千年來的這千古一帝被刻畫成了一個荒淫無度的暴君。
可笑不?
而這些真相在時光的隧道中已經變得模糊不清、撲朔迷離。事實上曆史上真實的紂王並不知那種“內行不道、外肆征伐”的暴君,相反的,他雄才大略,保家衛國,開疆拓土,在他在位期間,直接把商朝領土擴張了一倍。我國考古專家通過如今一係列的考古,已經揭開了商朝疆域之謎,即:盤庚(第二十商王)遷殷後,國勢強大。武丁(第二十三商王)以前,商朝的疆域北麵擴展到了易水,南抵淮河,西至太行、伏牛山脈,東至海。武丁以後疆域更為擴大,東北可能到達了遼寧,南抵江漢(湖北黃陂盤龍城商朝的一個方國,有都城之說),西北越過太行山進入山西,成為古代東方的強大奴隸製國家。
商朝至商紂王時期,其領土已經達到了頂峰期。
不過“成者王侯敗者寇”,紂王的暴君形象都是後人為抬高周朝而不斷累積上去的。
“商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經營東南,把東夷和中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在曆史上是有功的。紂王是很有才幹的。後頭那些壞話都是周朝人講的,不要聽。”
這個評價其實不無道理。
商紂王本名子受德,帝號辛王,他在世時,並無紂王的稱號。周滅商後,曆史給他強加了這個諡號。何為紂?“殘忍狷義曰紂”“賤仁多累曰紂”“殘義損善曰紂”。《漢書·古今人表》中更是將他列為“下下品”。然而正如《論語》中子貢所說的“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紂王並沒有傳說中那樣殘暴不仁,不過是因君子鄙視壞人,所以天下不好的事情都集中到他身上
《史記·殷本記》中寫紂王“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有“倒曳九牛之威,具撫梁易柱之力”。《荀子·非相篇》中也說他“長巨姣美,天下之傑也;筋力超勁,百人之敵也。”他在即位後,並沒有傳說中那樣花天酒地,沉迷於享樂,而是勇於開疆拓土,力行改革。
早在紂王父親帝乙在位時,居住在江淮一帶的夷人就對中原地區虎視眈眈,屢次侵擾,帝乙雖多次用兵,也沒有徹底解決。帝辛繼位後,即厲兵秣馬,用兵東夷,並多次親征,身先士卒,勇猛無比,最終消滅了東夷,為後來秦始皇統一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郭沫若因此說道:“像商紂王這個人對於我們民族發展上的功勞倒是不可淹沒的。殷代末年有一個很宏大的曆史事件,便是經營東南,這幾乎完全為周以來的史家所抹殺了。這件事,在我看來,比較周人的翦滅殷室,對我們民族的貢獻更偉大。”除了經營東南,為統一中國做奠基的功績外。商紂王還實施了一係列革新措施,例如他反對神權、解放奴隸、改革舊俗、重視人才等都是不可抹殺的曆史功績。在下文時會詳細描述的。
同時我們也從殷墟甲骨文中得知,在商朝曆代君王中,紂王最為好戰,商朝滅亡之前的幾十年間,紂王曾上百次征伐其他部落,而且可謂屢戰屢勝。司馬遷在《史記》中的“百戰克勝,諸侯懾服”,也佐證了這一點。因此,殷商的擴張,固然是多年累積的結果,但紂王的作用顯然不可忽視。從世界範圍來看,瑪雅人的一個神秘記載,或許也能佐證紂王的開疆拓土。瑪雅人對自己的來曆這麽描述:“三千年前由天國乘涕竹舟經天之浮橋諸島而來”。這裏所謂的“涕竹舟”,專家考證就是福建的特產,瑪雅人的描述和福建的幾乎一致。所以,可以做這麽一個假設。紂王開疆拓土的大軍,不僅僅去征服徐州一帶的“東夷”,更通過江西或其他路徑來到了福建廣東等地。但由於殷商內部空虛,周武王趁機發動叛亂,於是散落各地的軍隊就此逃亡或定居當地。
以下列舉:
一、亡國不絕祀
在商朝滅亡之後,周武王的軍隊其實已經是強弩之末,無力再對殷商殘餘勢力進行大動作。在當時的中原文明圈中,一直有著“亡國不絕祀”的傳統,周武王為了顯示自己的仁義,也就保留了大部分的商朝遺民,留商紂王的兒子武庚留在朝歌城繼續供奉殷商宗廟。
之後武王把殷商區域一分為三,其中北麵(今河北中南部)為邶國,立武庚為君;東麵(今河南東部、山東省西南、江蘇省西北)為鄘國,立三弟管叔為君;西麵(今河南東北部和山東西部)為衛國,立四弟蔡叔為君。管叔、蔡叔是武王諸弟中最長者,年富力強,同時又派八弟霍叔輔佐武庚,以達到全麵監視商人的目的。管叔、蔡叔、霍叔,被後世稱為“三監”。
做完這些之後,周武王就班師返迴自己的關中老家休養生息去了。
周人人口並不算太多,難以控製廣大區域,所以更多還是對夏商古國予以承認。其中就有河內的蘇忿生、檀伯達,據說還有神農、黃帝、堯、舜、禹等聖王之後。做完這些之後,武王登上了嵩山察看,計劃在伊洛一帶定都,達到真正統治中國的目的。但洛邑還沒有建成,武王就去世了。武王倉猝離世,太子誦年齡不大,於是由武王弟周公旦攝政,這次權力更迭終於釀成了一場曆時數年的兵災。
這就是所謂的“三監之亂”。商人終究不甘心被臣服,而武庚居然能煽動管、蔡、霍聯合作亂,大概因為管、蔡、霍三人都是周公之兄(《史記》中蔡、霍為周公弟,此據《左傳》),而攝政之位卻到了弟弟手中,心中頗有不服,因而被武庚有機可乘。不過據清華簡《係年》,則說商人殺三監立錄子耿,那麽錄子耿當即武庚祿父。總之,商人借此機會反叛複辟,而且還聯合了一個強大的盟友:東夷。
東夷和商淵源頗深,學者多主張商出自東夷。但商入主中原後,和老親戚則多有兵戈,甚至商朝滅亡也和東夷脫不了幹係,也就是所謂的“紂克東夷而隕其身”,牧野之戰時商朝大軍竟然在征討東夷。他們不服商也同樣不服周,於是趁三監之亂時一起反叛。之後周公、召公用了多年時間,才將三監消滅,並征服了東夷的蒲姑、奄等勢力,並分封齊、魯等國與東夷的徐、莒、萊等集團繼續作戰。
後來三監之亂之後,殷商遺民又被一分為二,一部分繼續留在了衛國,另一部分則遷往了微子啟的封地宋國。
然後又將商人氏族分給各國作為國人,其中魯國有條氏、徐氏、蕭氏、索氏、長勺氏、尾勺氏等“殷民六族”,衛國有陶氏、施氏、繁氏、錡氏、樊氏、饑氏、終葵氏等“殷民七族”,從名稱來看,這些氏族應該多從事手工業。春秋時期齊魯有著名的“長勺之戰”,當在長勺氏居住的魯國都城郊外發生。還有不少商人被遷到新建的洛邑,從事低賤的官商工作,所謂“商人”的稱唿即源即此,並不是說商朝人善於經商,而是周朝多從事商業的多為商族人。
整體來說,在當時那個時候,商人勢力在周朝還是備受壓製,所以到春秋時有名的就隻有一個宋國。
但就是這麽一個小小的宋國,卻出了一個震鑠古今至今的人物。西周時期,宋閔公有個兒子叫弗父何,弗父何的玄孫叫孔父嘉,在宋殤公時擔任司馬。孔父嘉因為受寵,而且妻子漂亮,被太宰華督忌恨。於是華督煽動國人殺死了宋殤公和孔父嘉,占有了他的妻子。孔父嘉的曾孫孔防叔後來逃到魯國,而這孔防叔的曾孫就是大聖人孔子了。
二、殷商舊臣,臣服於周
周武王滅商之後,肯定不會對所有人都像對箕子或者武庚那樣仁慈,對曾幫助商紂王拚死抵抗的人也是下了死手的。比如紂王手下的猛將“惡來”,正是後世悍猛無比的大將典韋的外號“古之惡來”的外號就是從他這裏來的。
惡來是商湯開國功臣費昌之後,其家族人員在商王朝履任要職,惡來父親蜚廉(可能是部落首領專稱)就是商紂王十分信任的重臣,在抗擊西戎,與北邊方國溝通等方麵都有蜚廉的身影。
在武王伐紂之時,蜚廉正在北方為紂王采辦石材(可能是用來祭祀的玉石),而惡來則留在朝歌城拚死抵抗,最終被周武王一箭射中嘴巴而亡,其宗族也被周武王降為奴隸,隨西岐大軍西歸。
但是蜚廉和小兒子季勝則是逃過一劫,在商亡之後逃往霍太山隱居,一說是被周武王殺死,另一說是二人在此壽終正寢。但不論二人的後果如何,都已經對曆史的演進產生不了太大的影響了。
雖然蜚廉和季勝沒有在周朝當值,但孟增的兒子確是深得周武王兒子周成王的喜愛,據說還是因為秦人老祖宗的祖傳手藝養馬禦車。也正是因為孟增的受寵,大伯惡來的家人們雖然身為奴隸,但也被孟增所保護,沒有淪落到太過淒慘的下場。
而孟增的後代造父,又因為祖傳的手藝禦車養馬得到了周穆王的喜愛,被分封到了趙城,自此在河北一帶立足,發家致富,成為了北方最強大的諸侯之一。
而我們的惡來的五世孫,也是因為養馬有功得到周孝王的賞識,脫離了奴隸身份,被分封到了秦地(甘肅天水)一帶,成為了秦國的開國國君,雖然隻是個子爵,但好歹也是個一方之主了。其後代建立了中國的第一個大統一的王朝。
三、箕子北上,建立朝鮮
箕子是上上一代商王的兒子,帝乙的弟弟,商紂王的叔父。箕子也是反對商紂王的一些改革措施,隻不過他更多是站在商民族這個主體上進行勸諫,同時其掌握的權力不大。
可能紂王和他的感情也比較好,在改革遭到反對之後,商紂王也隻是將箕子囚禁起來,讓箕子不再勸阻自己改革而已。在朝歌城被攻破之後,箕子也被放了出來,逃往箕山隱居了起來。
周武王在滅商之後,一直為怎麽處理殷商遺民所困擾,曾多次前來拜訪箕子求教,希望他能輔助自己治理天下。但箕子不願意像微子啟那樣,做新朝的大臣,就在武王走後率領一部分商朝遺民,向商族的老家東北而去。
箕子帶領部眾來到渤海灣邊,乘船渡海來到了遼東半島和朝鮮北部附近,建立了箕子朝鮮。後來北京河北地區的燕國強大以後,開始侵吞箕子朝鮮的領土,完全占領了遼東半島。而箕子朝鮮也被迫南移,大部分疆界都在如今的朝鮮一帶了。
建國:約公元前1122年
亡國:公元前194年
四、遠渡美洲的殷商遺民?
公元前1046年,周朝開始了滅商的討伐計劃,同年武王姬發與薑子牙親率大軍攻打朝歌,在牧野雙方進行了一場大戰,紂王帝辛戰敗自焚而亡,自此555年的王朝就此覆滅,周朝建立後商朝的諸侯王、邊疆重將攸侯喜正在外作戰,追隨他的幾十萬商朝的移民和軍隊卻在曆史上莫名的失蹤了,他們究竟在哪裏呢?
而在他們消失無影的同時,在中美洲突然興起了一支具有濃鬱殷商文明特質的奧爾梅克(olmeca)文明。
最早在一七五二年,法國著名曆史學家歧尼就宣稱在中國古籍中“扶桑”其實並非指日本而是指的是今天的墨西哥、美國、巴西一帶,隨後此番言論引起西方學術界就是否是由哥布倫發現的新大陸一說發生了激烈的爭論。
公元1910年,清政府派歐陽庚為駐墨西哥專案特使,辦理1908年墨西哥革命時殺死華僑三百一十一人索陪專案。同時由攝政王載灃批準,張蔭棠幕僚王國維、羅振玉托查“華僑中有無殷人東遷的痕跡”。索賠案完成地很順利。正當歐陽特使準備查詢“殷人東遷”時,一天,居住在墨西哥奇瓦瓦(chihuahua)地區的殷福布族(infubu)殷地安人百餘家族,圍著特使館請願,“墨西哥革命時殺死‘殷地安人’七百五十名,這些‘殷地安人’為中國血統,殷人後裔,叫殷福布族,是三千年前從天國經天之浮橋島到這裏的,請求清政府保護索賠”。然而,載灃以“傳聞難作三千年前之曆史”為名,據絕了歐陽特使轉達的請求。
美國學者墨茲博士研究了《山海經》,根據經上所說《東山經》在中國大海之東日出之處,他在北美,試著進行按經考察,經過幾次失敗,他一英裏一英裏地依經上記過的山係走向,河流所出和流向,山與山間的距離考察,結果勝利了。查驗出美國中部和西部的落基山脈,內華達山脈,喀斯喀特山脈,海岸山脈的太平洋沿岸,與《東山經》記載的四條山係走向、山峰、河流走向、動植物、山與山的距離完全吻合——
並且人們通過研究認為,美洲新大陸的所有文明有可能起源於同一祖先,即奧爾梅克文明。奧爾梅克文明約在公元前12世紀中葉興起,而公元前1150年至300年之後,又出現了兩處文明:前古典時期的瑪雅文明和位於墨西同部瓦哈卡河穀阿爾班山區的薩波特克文明。
種種研究的跡象使得之後在國內外掛起了一股“殷人東渡”的曆史假說。而且在國外一些學者眼中是非常認同這種說法的,但是這種說法究竟怎麽來的?美國曆史學家麥克耐爾出版過《人類社會的曆史》給出了這樣一種解釋,就對在美國、墨西哥出土的玉器和中國商周時期的玉器非常相似,這個也許是給殷人東渡的說法一種較為合理的解釋。
在美國的印第安人群中流行這樣一段歌曲中間說到:“二十五部族為兄弟,要跟侯司過天之橋,路中艱辛忘不得,天國縫東在無春。”
在這個歌曲中,印第安人中的侯司就是指的是諸侯王攸侯喜,歌曲中的天橋就是指結冰時期的白令海峽。還有,美國中央州的許輝教授從出土的印第安文化的石刻、玉器和其他的一些陶器上麵,發現了將近一百五十個類似於甲骨文的符號。所以他推斷印第安人就是從中國大陸遷移過來的商人後裔。
雖然商朝遺民可能在美洲的獲得了很多學者的認可和支持,但是留下了的印第安文化不論從資料還是文物上麵都沒有辦法直接證明他們就是商人的後裔,所以還需要更多的證據來證明這個事情。
但是本人還是十分希望南北美洲的印第安民族就是我國的殷商遺民。也是我中華民族的一部分。
殷商後裔的絕大多數,則留在了國內。比如我們中國人數千年中奉為儒家祖師的孔子,便是殷商後裔。商朝皇家姓氏是“子“,這個到現代基本已經滅絕,但由”子“演變而來的很多姓氏,卻活躍得很。譬如說湯這個姓,就有一部分來自殷商開國之君成湯。武這個姓,來自商王武丁。殷商滅亡之後,微子被封為宋國諸侯,所以宋姓,也是商朝後裔(孔姓來自於宋,所以才屬於這一支脈)。
此外,來、鄧、祖、梅、殷、王、牛、鄒、林、戴、華、鍾、褚、談、皇甫、鍾離等等這些姓氏,也有源自殷商的成分。
好了,我們重新迴到文章主題。
從古至今,不論史書典籍還是文學作品,都將紂王描寫成一個貪酒好色、橫征暴斂的暴君形象。人們對他“剖孕婦而觀其化”、“殺比幹而觀其心”、“以酒為池,懸肉為林,男女裸戲,長夜狂飲”的暴行深惡痛絕。崔述在《尚考信錄》中將紂王的罪行歸納為五條:一是聽婦言,二是荒酒,三是怠祀,四是斥貴戚老成,五是收用憸邪小人。聽女人話,酗酒,不重視祭祀活動,不重用親戚,這些罪狀看起來很難和暴君形象相掛鉤。
實際上,周武王征討紂王前所列出的罪狀也很含糊,不足以說他是暴君,何況以當時的曆史環境看,紂王的大部分過失都是當時奴隸主階級所共有的問題,不但為紂王所獨有。“作為一個大奴隸主貴族,就具有荒淫、殘忍的特點,這是古今中外一切奴隸主階級的共性,殷紂王又何能例外。”
說到底還是商紂王推行的利國利民政策方針損害了殷商王朝內大部分貴族階級,奴隸主階級的切身利益。
以下我們就來列舉一下商紂王在位期間所推行的利國利民政策。
一、大膽選用有才能的中下層國人,開平民當官的先河,可以這樣說,漢朝的察舉製完全是由商紂王所開創的。同時,他也不拘一格,毫不避嫌地重用王室成員,如微子、比幹等。
在這些人的輔佐下,帝辛開始對朝廷內部大刀闊斧的改革,廢除了以往貴族的世襲權利並收迴了他們的領地,當然,貴族們的既得利益受到了削弱,引發了一場不小的暴動。這就是很明顯的階級對立所引發的利益衝突。
二、商人崇尚鬼神,更迷信巫卜之術,國家大事小事都有賴於卜辭,宗教神權集團權力很大,把持朝政為所欲為。
帝辛進行了堅定的宗教改革,懲處了一批為非作歹的宗教人員,同時明確規定政、教分離。封神演義的編撰中的那個情節,商紂王在女媧宮裏作詩也是根據那個時期的曆史事實,政教分離的現狀。所編撰出來的情節,表明了商紂王不信神,信奉的是民眾的勞動。
三、此外,商紂王還革除了先王舊弊,不再屠殺俘虜和奴隸,而是讓他們參加生產勞動,社會生產力得以快速發展。同時也加強了民族同化。將身邊的小部落種族融入進殷商王朝。
犯錯奴隸中身強力壯者還需要參軍作戰,以補充兵源,某種程度上既給了這些奴隸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也降低了貴族傷亡,而商朝以前隻有貴族和奴隸主才有資格參與作戰,傷亡巨大會動搖國本。
就是因為這三大政策方針,雖說利國利民,但對於當時時代的色彩以及當時貴族階級以及奴隸主階級還是處於社會主體地位的情況下,這兩大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根本利益,立馬就推出了他們的領頭人,周武王。
為了抬高周武王的聖君典範形象,商紂王的罪狀也一路累積起來,根據顧頡剛先生在《紂惡七十事的發生次第》一文中的考證,商紂王的罪狀共有70條,在每個朝代不斷累增,《尚書》中紂的罪名有六條,其中最大的罪名是酗酒,春秋時期,《論語》中有“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幹諫而死”三項罪名,戰國時,罪名驟然增加很多,共有二十七條,西漢時,新增了二十二條,到了後來,紂王的罪行就蔚為可觀,充類至盡了。
由此可知,我們便可知道,商紂王的多少暴行都是由後世的心懷不軌之徒所編寫的。
在宋元以後的文學作品中,紂王的暴君形象就基本定型了。《武王伐紂平話》、《列國誌傳》、《封神演義》中文學作品中紂王因失德而失天下的暴君形象基本一致,《封神演義》中寫紂王“外亂朝綱,內寵妲己,敢於直言批評國君的人被剖心,為國盡忠的人遭炮烙,將姬昌囚禁羑裏。使微子被迫出走,吃宮人的肉,同妲己一起,不分晝夜公開宣淫。”已經是人神共憤、罄竹難書的千古罪人了。
作為曆史上的暴君,紂王一直遭到文人墨客的口誅筆伐,但從開疆拓土這一點來看,紂王顯然有大功於中國。郭沫若認為,“偶來洹水憶帝辛,統一神州肇此人……殷辛(帝辛)之功邁周武,殷辛之罪有莫須”,統一神州開始於他,這一評價雖令人驚訝,但也符合曆史。所以,有學者稱他是千古一帝,並不是什麽嘩眾取寵。
一切都是依據曆史事實所表述的。
本人也是跟某些學者同樣的觀點,認為商紂王可以稱得上一代明君。
堪稱千古一帝!
可惜曆史永遠都是由勝利者所譜寫的。
所以使得從古至今數千年來的這千古一帝被刻畫成了一個荒淫無度的暴君。
可笑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