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你怕不是在逗我
小公主被讀心,朝堂後宮蹭瓜吃 作者:S12與蔻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55章
對於李竹的問題,王萱表示下次找機會兩人麵聊。
李淸懿對李竹這莫名有點憨的表現也有幾分無奈,又詢問王萱幾句,確定王萱不需要她的幫助之後,才結束了這次的對話。
不過,之後李淸懿還是找了皇後,支取了自己的零花錢,給王萱送了過去。
她想,有自己領頭,就算那些人對她一個公主不那麽看重,看在她背後的皇帝皇後麵子上,也得給王萱幾分麵子吧。
而事實也確實如此。
時間就這麽一點一點過去,直到那一日,李淸懿再次被皇帝抱著上早朝,而這次她聽到的就是百官們對於楊儉讓罪行的判定了。
李淸懿:嗯?原來過的這麽快嗎?
係統像是知道她的想法,悄悄說:【前天不是跟宿主你說過了嗎,楊儉讓等人被押解入京啦,因為這次誰都知道楊儉讓完了,所以也沒人在這件事上拖拖拉拉的,辦事效率可快了。】
係統:【這不,今天所有案子基本都結束了,不過他們隻敢拿明麵上的事討論,像是什麽涉及先帝之類的事,這時候沒人敢說。】
兩人這會兒是私聊,所以皇帝和百官也聽不到他們私底下的嘀嘀咕咕。
李淸懿聞言,有些恍然:【那楊廉跟楊依依呢?】
係統:【昨天皇帝親自見了楊廉一次,如今楊廉已經在皇帝的默許下改名換姓啦。就是楊廉以後仕途沒了,畢竟他那張臉,也不是完全沒人見過,隻是假死的話大家在沒有利益紛爭前提下睜隻眼閉隻眼也就過去了,這要是繼續涉足官場嘛……】
李淸懿聞言,歎口氣:【這也是沒辦法的事。那楊依依……】
係統小聲叭叭:【楊依依現在改名叫劉明依啦,楊依依這名字是楊廉、哦現在叫方西讓了,是方西讓當初的嫡母給取得,父女倆對這名字都不是很喜歡。但沒辦法,這年頭,孝字壓一頭,不服不行。】
皇帝聽著下方百官們你一言我一語的對楊儉讓進行批判,一個說楊家人罪大惡極要滿門抄斬,另一個說大寧建立以來頂多就是抄家流放,滿門抄斬有些過了雲雲。
他的注意力卻並非全然落在了百官頭上,而是一直分出一部分心神在懷裏軟軟的閨女身上,在等待許久都未曾聽到李淸懿與那係統的交流聲,皇帝眸光微閃。
其實楊儉讓的事,如今也算是塵埃落定了,百官們如今的表現也不過是表現一下他們對與楊家人行為的深惡痛絕,也可以說是在皇帝麵前作秀。
根本目的是表態,希望皇帝不要將他們這些曾經與楊儉讓以及楊家人同朝為官的大臣們與楊家人混為一談。
至於已經明確被查出與楊儉讓等為同一黨羽的那些,曾經與楊家人沆瀣一氣的自不必說,按律該怎麽處置就怎麽處置,求爺爺告奶奶也沒用,頂多就是罪責輕點的留條命,罪責重的就等著秋後問斬了。
那些稀裏糊塗被卷入的,查明之後,皇帝也沒那麽計較,畢竟朝廷正值用人之際,真一竿子打死,最後倒黴的還是他這個皇帝。
等楊家人這一茬過去之後,皇帝一個眼神掃過去,太子就出列了。
李淸懿本來聽的有點昏昏欲睡了,一聽到自己皇兄的聲音,一下就支棱了起來。
哦,一聽,是紅薯!
哇!紅薯!神種,終於上了這個大舞台了!
太子話語的意思總結一下就是——聽說青山縣有人種出了產量很高的神種,叫紅薯,已經派人去確認過了,如果能在其他地方驗證一下種植的可能性,百姓們將會受益良多,希望父皇你同意一下兒臣這個方案,把那種神種的人挖掘到京城來商討商討。
其他官員也沒想到,太子這時候會突然提起這事,麵麵相覷。
也就幾個兼任了詹事府職稱的官員心裏有數,互相對視一眼。
皇帝看向太子,臉上浮現出笑容:“此事朕也收到了密折,隻此事事關重大,那所謂神種若真如折子上寫的那般,產量如此之高,自然是天佑我大寧。”
“隻此事非同一般,涉及百姓,總是需要小心謹慎為上。太子所言,朕以知曉……”
一串話下來,其中還提到了幾個李淸懿不熟悉的官名,她還是在係統的解釋下才聽明白了親爹這一番話的意思。
簡單來說就是:朕知道了,朕會安排朝廷管農桑的官員去實地考察,親自耕種一茬後再安排入京事宜,太子你如此關心百姓,朕很高興。
然後太子又十分動容的上前,說自己也是向皇帝學習雲雲。
皇帝又說太子不愧是“朕之儲君”……
李淸懿聽著兩人莫名開始的商業互吹,眼神漸漸麻木。
尤其是後麵,有官員還上前順著皇帝跟太子的意思,一邊誇皇帝英明神武,一邊誇太子愛民如子,一邊誇我大寧必將迎來盛世巴拉巴拉。
李淸懿:……
行吧。
然後下朝之後,皇帝留了相關官員和太子,當真商討起怎麽安排隊伍去青山縣種地的事來。
李淸懿:……?
當聽到有官員建議讓太子親自去青山縣種地的時候,並沒有被帶走的李淸懿緩緩瞪大了眼睛,圓溜溜的黑眸看向說話那人——你怕不是在逗本公主?
雖然紅薯是很重要,尤其是在災荒年,相對其他糧食好種植的紅薯能救不少人命,但是不代表太子就可以為了紅薯離京幾個月跑去青山縣種地啊!
實在不行,讓人從青山縣運點紅薯過來,直接在京城皇莊裏開一片地方,給太子試試就行了!
提這建議,真不是跟太子有仇嗎?
要知道,她哥,太子李礿,想要他命的人可不少!
這裏不單單是大寧內部因為利益或因為其他原因,想要太子死的,便是周圍那些對大寧蠢蠢欲動的敵方勢力,要是有機會能殺了太子李礿,他們也是一點不會客氣的!
要不之前太子出京賑災,怎麽會有那麽多大臣阻攔,怕的就是中途出個什麽意外,到時候會造成大寧朝廷動亂!
對於李竹的問題,王萱表示下次找機會兩人麵聊。
李淸懿對李竹這莫名有點憨的表現也有幾分無奈,又詢問王萱幾句,確定王萱不需要她的幫助之後,才結束了這次的對話。
不過,之後李淸懿還是找了皇後,支取了自己的零花錢,給王萱送了過去。
她想,有自己領頭,就算那些人對她一個公主不那麽看重,看在她背後的皇帝皇後麵子上,也得給王萱幾分麵子吧。
而事實也確實如此。
時間就這麽一點一點過去,直到那一日,李淸懿再次被皇帝抱著上早朝,而這次她聽到的就是百官們對於楊儉讓罪行的判定了。
李淸懿:嗯?原來過的這麽快嗎?
係統像是知道她的想法,悄悄說:【前天不是跟宿主你說過了嗎,楊儉讓等人被押解入京啦,因為這次誰都知道楊儉讓完了,所以也沒人在這件事上拖拖拉拉的,辦事效率可快了。】
係統:【這不,今天所有案子基本都結束了,不過他們隻敢拿明麵上的事討論,像是什麽涉及先帝之類的事,這時候沒人敢說。】
兩人這會兒是私聊,所以皇帝和百官也聽不到他們私底下的嘀嘀咕咕。
李淸懿聞言,有些恍然:【那楊廉跟楊依依呢?】
係統:【昨天皇帝親自見了楊廉一次,如今楊廉已經在皇帝的默許下改名換姓啦。就是楊廉以後仕途沒了,畢竟他那張臉,也不是完全沒人見過,隻是假死的話大家在沒有利益紛爭前提下睜隻眼閉隻眼也就過去了,這要是繼續涉足官場嘛……】
李淸懿聞言,歎口氣:【這也是沒辦法的事。那楊依依……】
係統小聲叭叭:【楊依依現在改名叫劉明依啦,楊依依這名字是楊廉、哦現在叫方西讓了,是方西讓當初的嫡母給取得,父女倆對這名字都不是很喜歡。但沒辦法,這年頭,孝字壓一頭,不服不行。】
皇帝聽著下方百官們你一言我一語的對楊儉讓進行批判,一個說楊家人罪大惡極要滿門抄斬,另一個說大寧建立以來頂多就是抄家流放,滿門抄斬有些過了雲雲。
他的注意力卻並非全然落在了百官頭上,而是一直分出一部分心神在懷裏軟軟的閨女身上,在等待許久都未曾聽到李淸懿與那係統的交流聲,皇帝眸光微閃。
其實楊儉讓的事,如今也算是塵埃落定了,百官們如今的表現也不過是表現一下他們對與楊家人行為的深惡痛絕,也可以說是在皇帝麵前作秀。
根本目的是表態,希望皇帝不要將他們這些曾經與楊儉讓以及楊家人同朝為官的大臣們與楊家人混為一談。
至於已經明確被查出與楊儉讓等為同一黨羽的那些,曾經與楊家人沆瀣一氣的自不必說,按律該怎麽處置就怎麽處置,求爺爺告奶奶也沒用,頂多就是罪責輕點的留條命,罪責重的就等著秋後問斬了。
那些稀裏糊塗被卷入的,查明之後,皇帝也沒那麽計較,畢竟朝廷正值用人之際,真一竿子打死,最後倒黴的還是他這個皇帝。
等楊家人這一茬過去之後,皇帝一個眼神掃過去,太子就出列了。
李淸懿本來聽的有點昏昏欲睡了,一聽到自己皇兄的聲音,一下就支棱了起來。
哦,一聽,是紅薯!
哇!紅薯!神種,終於上了這個大舞台了!
太子話語的意思總結一下就是——聽說青山縣有人種出了產量很高的神種,叫紅薯,已經派人去確認過了,如果能在其他地方驗證一下種植的可能性,百姓們將會受益良多,希望父皇你同意一下兒臣這個方案,把那種神種的人挖掘到京城來商討商討。
其他官員也沒想到,太子這時候會突然提起這事,麵麵相覷。
也就幾個兼任了詹事府職稱的官員心裏有數,互相對視一眼。
皇帝看向太子,臉上浮現出笑容:“此事朕也收到了密折,隻此事事關重大,那所謂神種若真如折子上寫的那般,產量如此之高,自然是天佑我大寧。”
“隻此事非同一般,涉及百姓,總是需要小心謹慎為上。太子所言,朕以知曉……”
一串話下來,其中還提到了幾個李淸懿不熟悉的官名,她還是在係統的解釋下才聽明白了親爹這一番話的意思。
簡單來說就是:朕知道了,朕會安排朝廷管農桑的官員去實地考察,親自耕種一茬後再安排入京事宜,太子你如此關心百姓,朕很高興。
然後太子又十分動容的上前,說自己也是向皇帝學習雲雲。
皇帝又說太子不愧是“朕之儲君”……
李淸懿聽著兩人莫名開始的商業互吹,眼神漸漸麻木。
尤其是後麵,有官員還上前順著皇帝跟太子的意思,一邊誇皇帝英明神武,一邊誇太子愛民如子,一邊誇我大寧必將迎來盛世巴拉巴拉。
李淸懿:……
行吧。
然後下朝之後,皇帝留了相關官員和太子,當真商討起怎麽安排隊伍去青山縣種地的事來。
李淸懿:……?
當聽到有官員建議讓太子親自去青山縣種地的時候,並沒有被帶走的李淸懿緩緩瞪大了眼睛,圓溜溜的黑眸看向說話那人——你怕不是在逗本公主?
雖然紅薯是很重要,尤其是在災荒年,相對其他糧食好種植的紅薯能救不少人命,但是不代表太子就可以為了紅薯離京幾個月跑去青山縣種地啊!
實在不行,讓人從青山縣運點紅薯過來,直接在京城皇莊裏開一片地方,給太子試試就行了!
提這建議,真不是跟太子有仇嗎?
要知道,她哥,太子李礿,想要他命的人可不少!
這裏不單單是大寧內部因為利益或因為其他原因,想要太子死的,便是周圍那些對大寧蠢蠢欲動的敵方勢力,要是有機會能殺了太子李礿,他們也是一點不會客氣的!
要不之前太子出京賑災,怎麽會有那麽多大臣阻攔,怕的就是中途出個什麽意外,到時候會造成大寧朝廷動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