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州,定北城。還沒到年底,但是邊軍卻已經開始拿出部分軍糧救濟城中的百姓。還是老方法,每日施粥。新來的騎軍統領宋長風哪裏見過軍隊拿出自己的口糧分給當地百姓的,被震撼的同時,他也深深明白了這支邊軍深受燕州百姓擁護的原因。
左騎軍統領羅康達和身側的右騎軍統領李二河說道:“我說李二啊,按照現在這個施粥的辦法,咱邊軍是不是夠嗆能撐到年底啊?”
李二河搖頭歎息道:“哎!我看也懸。如今每日前來領救濟的難民越來越多。定北城附近的一些百姓聽說咱城中有粥喝,也都跑過來了。你說,要不要和都護大人稟報一下,這樣下去不是辦法呀!我可聽說今日城中的米價又漲了,足足比往年貴了一倍多!”
羅康達不屑的看了一眼李二河說道:“李二就你那豬腦子能想到的事情,難道咱都護大人想不到?要去你自己去,別拉上我,我可不想陪你一起挨罵!”
都護府內,步軍統領王元慶和燕州都護衛青兩人對坐閑聊。王元慶也是擔心軍糧不足以支撐到年底,便來找衛青商議此事。
衛青卻似乎並不為軍糧之事擔心,他信心滿滿的說道:“咱們在京城的人傳迴來的消息,聖上已經派出了欽差,用不了幾日便會到咱們燕州。聽說來的是尚書右丞趙燕吉。”
王元慶皺了皺眉,摸著自己的胡子說道:“趙燕吉?這名字好耳熟啊!”
衛青大笑答道:“耳熟就對了!這個趙燕吉就是當年老王爺收留的那個送馬的邊軍小吏。後來到了國子監讀書,這才有了今日的尚書省趙大人!”
王元慶聽完一拍自己的腦袋說道:“對!想起來了!老嘍,記性跟不上啦。”
衛青接著說道:“這個趙燕吉在京城口碑頗好,是個有膽有謀的年輕人。我相信他一定有辦法平定這次旱災。”
雍州大涼城,吳仁雄的賑災隊伍押著朝廷撥的糧食緩緩地駛過了城門。大涼城是雍州最大的城池,同時也是災情最重的地方。本來應該坐轎的吳仁雄,今日卻頂著大太陽,騎馬走在隊伍的前列。他邊走邊向道路兩側的災民揮手,接受著眾人朝拜的目光。大涼知府趙金才早早地就在城門處等候了。見隊伍過來了,他直接從侍從的手中接過了吳仁雄的馬韁繩,牽馬走在了隊伍最前列。
吳仁雄下榻的駐地距離大涼知府趙金才的府邸非常近,距離大涼城最著名的煙花之地金絲苑更是隻有幾步路的距離。這金絲苑的名聲在大遼國也就是稍遜京城的群芳院半籌。原因很簡單,這金絲苑中真的養著幾隻金絲雀,俗話說物以稀為貴,能出名便不足為奇了。
吳仁雄來到了駐地門前,翻身下馬。雖說他隻有最後這天騎了馬,為的是享受一下眾人朝拜的目光。但以他的細皮嫩肉,再加上雍州的風沙天氣,此刻已是疲憊不堪,隻想好好的洗個澡,睡上一覺。
進了院子吳仁雄才發現,雍州各個大小城池的主官早就在此等候這位賑災欽差了。大涼知府趙金才上前幾步,賠笑說道:“吳大人,這些都是我雍州的同僚,知道大人今日抵達,特意前來一睹大人風采的。”
話雖這麽說,吳仁雄心裏清楚得很,這些人都是為了賑災糧而來,生怕自己一個落後便被別的地方分的渣都不剩了。吳仁雄也實在是累了,他衝著大家擺了擺手說道:“大家的心思本欽差都知道,今日太晚了,我們明日再議吧。”
言罷,吳仁雄頭也沒迴的直接進屋了。這些大老爺相互看了兩眼,隻好作罷,坐上門口等候的轎子各自奔向自己的住處。隻有大涼知府趙金才沒走,他作為大涼城本地的父母官,送走了各位同僚之後,來到了自己帶來的轎子近前。
他並沒有進去,而是從轎子裏又帶出來兩個。出來的這兩人正是金絲苑中長的最水靈的兩隻金絲雀。兩人都隻披了件半透的薄紗,金發碧眼,皮膚白皙,曼妙的身姿在月光的照射下若隱若現。
這兩人本是趙金才的心愛之物,為了此次賑災趙知府也是忍痛割愛了。趙金才似有不舍的大袖一揮,兩人便鑽進了吳仁雄的寢室。
第二日,各地方官員早早就在院中等待了,他們中有的人甚至天蒙蒙亮的時候就到了。吳仁雄直到中午才一臉倦意的從屋中出來。人雖然出來了,腦子裏還在迴味昨晚蕩氣迴腸的場景。至於如何分糧嘛,他並不在乎。此次他帶的賑災糧充足,怎麽分也夠了。於是順理成章的,大涼城得到了最多的賑災糧。
吳仁雄給每個縣城分糧的同時,還特意安排了一個他事先從尚書省帶來的小吏,並要求這些人跟著糧隊到各個縣城去督查賑災情況。做完這些以後,吳仁雄便迫不及待的又迴到了屋中,找那兩隻金絲雀繼續遊戲人間。
燕州,趙燕吉並沒有去災情嚴重的吉祥郡和泰安郡等地,而是來到了燕州的水路運輸要地,唯一靠海的港口大營郡。
自從前些年大湖幫開通了青州蓬萊郡到燕州大營郡的海運航道之後,大營郡便逐漸變成了整個燕州最為富庶的地方。此次災情,大營郡的災民也是全燕州最少的。這並不是因為大營郡自己能產多少糧食,而是因為此地的居民口袋裏的錢相對富裕。再加上青州蓬萊郡到大營郡的這條海運航線,災民少就在情理之中了。
趙燕吉之所以沒去那些災情嚴重的地方,是因為他知道此時此刻,他去了也沒用。原因很簡單,他手中隻有賑災銀沒有糧食。不僅如此,如果想憑借手中的賑災銀平息此次災情的話,以目前的糧價來看是遠遠不夠的,這也是目前他需要解決的最大難題。
從賣糧老板的口中得知糧價又漲了一成後,趙燕吉便帶著幾個隨從趕到了港口。碼頭上從蓬萊郡過來的一艘貨船正在卸貨。趙燕吉並沒有穿官服,他像沒事人一樣來到了甲板上。船主是一個四十多歲的中年漢子,常年的海上漂泊讓他看上去比實際年齡滄桑的多。
趙燕吉主動上前說道:“這位老哥,敢問你這船上裝的都是什麽貨啊?”
船主點著了旱煙,抽了一口答道:“主要是糧食!嘿嘿,知道你們燕州大旱,糧價比我們蓬萊高上八九成,這錢好賺得很!”
趙燕吉接著又問道:“既然這麽好賺,為啥不多運來幾船的糧食?”
此時船主滄桑的臉上卻露出了生意人的精明,他壓低聲音微笑說道:“這就是做生意的秘訣了。年輕人自己體會吧,嘿嘿。”
左騎軍統領羅康達和身側的右騎軍統領李二河說道:“我說李二啊,按照現在這個施粥的辦法,咱邊軍是不是夠嗆能撐到年底啊?”
李二河搖頭歎息道:“哎!我看也懸。如今每日前來領救濟的難民越來越多。定北城附近的一些百姓聽說咱城中有粥喝,也都跑過來了。你說,要不要和都護大人稟報一下,這樣下去不是辦法呀!我可聽說今日城中的米價又漲了,足足比往年貴了一倍多!”
羅康達不屑的看了一眼李二河說道:“李二就你那豬腦子能想到的事情,難道咱都護大人想不到?要去你自己去,別拉上我,我可不想陪你一起挨罵!”
都護府內,步軍統領王元慶和燕州都護衛青兩人對坐閑聊。王元慶也是擔心軍糧不足以支撐到年底,便來找衛青商議此事。
衛青卻似乎並不為軍糧之事擔心,他信心滿滿的說道:“咱們在京城的人傳迴來的消息,聖上已經派出了欽差,用不了幾日便會到咱們燕州。聽說來的是尚書右丞趙燕吉。”
王元慶皺了皺眉,摸著自己的胡子說道:“趙燕吉?這名字好耳熟啊!”
衛青大笑答道:“耳熟就對了!這個趙燕吉就是當年老王爺收留的那個送馬的邊軍小吏。後來到了國子監讀書,這才有了今日的尚書省趙大人!”
王元慶聽完一拍自己的腦袋說道:“對!想起來了!老嘍,記性跟不上啦。”
衛青接著說道:“這個趙燕吉在京城口碑頗好,是個有膽有謀的年輕人。我相信他一定有辦法平定這次旱災。”
雍州大涼城,吳仁雄的賑災隊伍押著朝廷撥的糧食緩緩地駛過了城門。大涼城是雍州最大的城池,同時也是災情最重的地方。本來應該坐轎的吳仁雄,今日卻頂著大太陽,騎馬走在隊伍的前列。他邊走邊向道路兩側的災民揮手,接受著眾人朝拜的目光。大涼知府趙金才早早地就在城門處等候了。見隊伍過來了,他直接從侍從的手中接過了吳仁雄的馬韁繩,牽馬走在了隊伍最前列。
吳仁雄下榻的駐地距離大涼知府趙金才的府邸非常近,距離大涼城最著名的煙花之地金絲苑更是隻有幾步路的距離。這金絲苑的名聲在大遼國也就是稍遜京城的群芳院半籌。原因很簡單,這金絲苑中真的養著幾隻金絲雀,俗話說物以稀為貴,能出名便不足為奇了。
吳仁雄來到了駐地門前,翻身下馬。雖說他隻有最後這天騎了馬,為的是享受一下眾人朝拜的目光。但以他的細皮嫩肉,再加上雍州的風沙天氣,此刻已是疲憊不堪,隻想好好的洗個澡,睡上一覺。
進了院子吳仁雄才發現,雍州各個大小城池的主官早就在此等候這位賑災欽差了。大涼知府趙金才上前幾步,賠笑說道:“吳大人,這些都是我雍州的同僚,知道大人今日抵達,特意前來一睹大人風采的。”
話雖這麽說,吳仁雄心裏清楚得很,這些人都是為了賑災糧而來,生怕自己一個落後便被別的地方分的渣都不剩了。吳仁雄也實在是累了,他衝著大家擺了擺手說道:“大家的心思本欽差都知道,今日太晚了,我們明日再議吧。”
言罷,吳仁雄頭也沒迴的直接進屋了。這些大老爺相互看了兩眼,隻好作罷,坐上門口等候的轎子各自奔向自己的住處。隻有大涼知府趙金才沒走,他作為大涼城本地的父母官,送走了各位同僚之後,來到了自己帶來的轎子近前。
他並沒有進去,而是從轎子裏又帶出來兩個。出來的這兩人正是金絲苑中長的最水靈的兩隻金絲雀。兩人都隻披了件半透的薄紗,金發碧眼,皮膚白皙,曼妙的身姿在月光的照射下若隱若現。
這兩人本是趙金才的心愛之物,為了此次賑災趙知府也是忍痛割愛了。趙金才似有不舍的大袖一揮,兩人便鑽進了吳仁雄的寢室。
第二日,各地方官員早早就在院中等待了,他們中有的人甚至天蒙蒙亮的時候就到了。吳仁雄直到中午才一臉倦意的從屋中出來。人雖然出來了,腦子裏還在迴味昨晚蕩氣迴腸的場景。至於如何分糧嘛,他並不在乎。此次他帶的賑災糧充足,怎麽分也夠了。於是順理成章的,大涼城得到了最多的賑災糧。
吳仁雄給每個縣城分糧的同時,還特意安排了一個他事先從尚書省帶來的小吏,並要求這些人跟著糧隊到各個縣城去督查賑災情況。做完這些以後,吳仁雄便迫不及待的又迴到了屋中,找那兩隻金絲雀繼續遊戲人間。
燕州,趙燕吉並沒有去災情嚴重的吉祥郡和泰安郡等地,而是來到了燕州的水路運輸要地,唯一靠海的港口大營郡。
自從前些年大湖幫開通了青州蓬萊郡到燕州大營郡的海運航道之後,大營郡便逐漸變成了整個燕州最為富庶的地方。此次災情,大營郡的災民也是全燕州最少的。這並不是因為大營郡自己能產多少糧食,而是因為此地的居民口袋裏的錢相對富裕。再加上青州蓬萊郡到大營郡的這條海運航線,災民少就在情理之中了。
趙燕吉之所以沒去那些災情嚴重的地方,是因為他知道此時此刻,他去了也沒用。原因很簡單,他手中隻有賑災銀沒有糧食。不僅如此,如果想憑借手中的賑災銀平息此次災情的話,以目前的糧價來看是遠遠不夠的,這也是目前他需要解決的最大難題。
從賣糧老板的口中得知糧價又漲了一成後,趙燕吉便帶著幾個隨從趕到了港口。碼頭上從蓬萊郡過來的一艘貨船正在卸貨。趙燕吉並沒有穿官服,他像沒事人一樣來到了甲板上。船主是一個四十多歲的中年漢子,常年的海上漂泊讓他看上去比實際年齡滄桑的多。
趙燕吉主動上前說道:“這位老哥,敢問你這船上裝的都是什麽貨啊?”
船主點著了旱煙,抽了一口答道:“主要是糧食!嘿嘿,知道你們燕州大旱,糧價比我們蓬萊高上八九成,這錢好賺得很!”
趙燕吉接著又問道:“既然這麽好賺,為啥不多運來幾船的糧食?”
此時船主滄桑的臉上卻露出了生意人的精明,他壓低聲音微笑說道:“這就是做生意的秘訣了。年輕人自己體會吧,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