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父和母親的新家就安在老劉家的老院子裏。老劉家的上上下下足有一百口人,平時你來我往的,顯得很熱鬧。到了農閑時,每天晚飯後,老院子裏就更熱鬧了。二爺把他的侄子們組織起來,有的吹喇叭,有的敲鑼,有的打鼓,有的打鈸,這些樂器都是二爺自己買的,他非常喜歡樂器。鑼鼓一敲,大人孩子們就都圍攏了過來。唯有這時,村子裏才顯得有一點熱鬧的氣氛,大人孩子們的臉上才有點笑容。尤其過新年時,老院子裏吸引了全村的老百姓,男人們踩著自己的高蹺,再用幾塊紅紅綠綠的綢子往身上一圍,就隨著鼓樂的節奏扭了起來。我的那些堂姐們都上去扭大秧歌了。母親也給我準備了一條綢子布,母親沒有現成的綢子布料,隻好把自己一條黑底紅花綢緞的褲子改了改,給我係在腰上和大家一起扭大秧歌。這個娛樂活動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才結束。

    我還記得小時候奶奶用胳膊夾著我,每天都能把這幾個院子逛一圈。我到了誰家都能得到最好的待遇。可能是因為我和其它的孩子不一樣吧,我沒有爹。尤其是我二奶奶對我最好了。我一去就把我抱到炕上,拿出她家最好吃的東西,哪怕是半塊大餅子也要塞在我的手裏。二奶奶她這個人很隨和,大家都願意到她家去玩。她也是個熱心腸的人,誰家有事她都去幫忙,幹活麻利,手一份腳一份的。

    二奶奶家幾乎天天有人在炕上玩“抓嘎了卡”。這些人大多是一些女孩子。抓嘎了卡這一遊戲我也非常喜歡,可我的手太小抓不起來。“嘎了卡”是豬後腿上一塊小骨頭。它是小長方形,大小如火柴盒那麽大,隻是比火柴盒稍小,微厚一些,有的地方凸出,有的地方凹下去,四個角很圓滑,樣子很嘎,所以人們叫它“嘎了卡”。

    它有六個麵,其中四個麵我們叫宏觀世界“背。殼。錚。白”。“背”就是一麵稍微有點弓型,背的紋理比較平滑:“殼”是背的對應麵,中間有凹進去的紋理,沒有規則的形狀:“錚”是長方形的側麵,它帶有s型的紋理很漂亮。“白”就是錚的對應側麵,白的麵比較平滑,紋理較淺。玩法大致有兩種:一種是把你所有的“嘎了卡”都拿出來,有的人多年攢了五六十個。倒在炕上足有一小堆,把它們攤開由兩個人或三個人來玩。每個人都先拿出一個做為“頭”,把“頭”拋起來時你的手眼要快,抓底下的“嘎了卡”。抓的越多越好,待“頭”往下落時還要把“頭”接住,這是一連串的動作,接不到“頭”就是失敗。在同一動作內看誰抓的多,“頭”又不掉就是贏家。這個遊戲能鍛煉人的手疾眼快。動作準確,對開發大腦很有好處。這是東北女孩子們最喜歡的玩法。

    另一種玩法就是選五個大小差不多的“嘎了卡”,幾個人玩都可以。玩法也是選個“頭”,先是把其餘四個“嘎了卡”一字擺成背,把“頭”拋在空中,你的手就得急忙搬動那四個“嘎了卡”,按著殼。錚。白的順序重新排列。這樣當“頭”拋上去時,你的手就得一下子把它們從背推成殼,然後把“頭”接到手裏,再把它們都搬成錚,再有錚變成白。這個錚不太好搬,它的麵積小不容易站穩,倒下了你還得重新拋“頭”,直到都擺成了錚。拋頭的次數少的就是贏家。當然這裏有很多技巧和講究,比如,把一麵換成另一麵時,最好把四個“嘎了卡”擺好一齊推,這樣就有省好幾次拋“頭”。

    我們那時的孩子沒有現在的孩子們這樣幸福,玩的都是高科技的玩具。那時的土玩具,土遊戲給我的童年帶來許許多多歡樂。尤其在冬天,土炕燒得熱乎乎的,幾個孩子圍在一起有說有笑地玩著,非常開心。有時大人們也跟著摻合進來比試比試。這種樂趣使我終身難忘,隻是現在豬骨頭很難弄到,熱炕頭也沒有了,但留給我的隻是美好的迴憶。

    大人們在農閑的時候玩推牌九。牌九有點類似麻將。我看過的牌九是銅鑄成的,長方形,大小也雷同麻將,很薄,是麻將的二分之一厚。上麵刻的是從一到九的點點,最多的是九個點。這是大人們玩的東西,從來不讓我們小孩子碰,因為帶有賭博性。上了年紀一些老人和小孩有的玩象棋,他們不是下象棋而是玩棋摞。

    “棋摞”是把象棋字的麵翻過去,放在一起像洗牌一樣洗一洗,接著把棋子四個一摞四個一摞地放好,然後兩人依次抓完為止,出棋的時候都是三個棋子一組,不分顏色最大的是“將。士。相”,然後是“車。馬。炮”最小的是小卒子。出棋時字扣在下麵,誰也不準偷看,然後掀開誰出的大,對方出的就被吃掉,如果同樣大就做為公共的放在一邊。最後誰的棋子多誰就是贏家。這種玩法比較簡單不需要動太多腦筋,隻要知道棋子大小就行了。就連我這幾歲的小孩也能和大人們玩。陪我玩的最多的是我四奶奶,因為她懶,不愛幹活,整天和我們小孩子一起抓“嘎了卡”,或者是玩棋摞。大人們不喜歡她。

    我的新家安在我二爺住的那個院裏東廂房,是兩間土坯房子。窗戶不大,屋裏麵黑洞洞的。隻有上午挨著窗戶的土炕上才照進點陽光。靠裏麵那一間住人,外麵那間燒火做飯。住人的房間布置的很簡單,屋頂是用秫秸搭成的,中間有幾根彎曲的檁條撐著整個房頂的重量。土炕圍牆用一些發了黃的報紙糊的。炕對麵北牆放著一個紅紫色長方形的大櫃子,這是分家時我和母親分到的唯一家產。

    這個大櫃子能裝很多東西。四周的板子很厚,箱蓋子很沉,很結實,不知是什麽木料做的。箱蓋上麵有把鎖,鎖是銅做的,足有一尺長。箱子正麵有一圓形銅板鑲在箱子上,中間有個孔用來開箱子的,箱子蓋蓋好後把鑰匙伸進去一擰就鎖上了。鑰匙也是銅的,造形很簡單,是個“占”字形狀,長短比現代的鋼筆還長點。我們家很少鎖箱子,因為沒有什麽東西可放,全家的家當都放裏麵也隻能用上一半,何況又沒有值錢的東西。我繼父親來到這個家時,隻背來一套破舊的棉被和隨身穿的一套蘭色工作服,其它什麽都沒有。所以別人給他起個綽號叫“薑合適”。我繼父姓薑,他能有這樣一個現成的家真算是很合適了,當然這是別人的看法,他究竟是怎樣想的誰也不知道。

    我不喜歡他。他說話我聽不懂,把“茄子”說成“瘸子”,把盛飯的勺子叫“靴子”。有幾次他讓我拿東西我都拿錯了,他就和我大聲吵吵,把我嚇得直哭。母親聽見了不滿意地和他大吵大鬧,母親是永遠站在我這邊的。時間長了我也不願和他們住在一起,我就常迴到奶奶家去住。可我還是舍不得離開母親,我當時才七歲,對一些事情似懂非懂。我想把他攆走,讓母親隻愛我一個人。我開始動心眼兒了,準備進行報複行動。

    有一天早晨,母親起的很早在外屋做飯,繼父讓我去倒尿盆子,我沒說什麽就端著尿盆子出去了。我知道該倒在大門外的糞坑裏。當時每個農家院外都有一個糞坑,糞坑裏堆滿了人畜的糞便,做飯燒火扒出來的鍋底灰,還有爛菜葉子什麽的。這些東西堆放時間長了就發酵了,用這樣的有機肥種地,莊稼長勢好,打出來的糧食又好吃。現代人叫它綠色食品。我端著尿盆走到糞坑的邊上用力往下一摔,尿盆打碎了。我不聲不響地迴去了。繼父看我空著手迴來知道出事了,就馬上大聲吆喝,他讓我迴去把尿盆碎片撿迴來。我是有意摔碎的,當然不會迴去撿的。我執意不去,還頂嘴說:“要撿你自己去撿!”他一聽就火了,上來就把我撈住,用他那有力的大手啪啪地照著我屁股上使勁地打了幾下。

    我大聲喊叫:“媽媽!媽媽!”母親趕緊跑過來保護著我,還和他拚命地撕打在一起。哭聲。喊聲把整個院子裏的人都驚動了,過來很多人勸架。他覺得很沒有麵子,抓起一塊大石頭就照我的母親的身上砸去,母親一躲,這塊石頭就嗖的一聲從我二爺的耳邊飛過。大家一場虛驚,謝天謝地這塊石頭沒有傷著人。大家把繼父推進屋裏問清了原因。繼父說:“我是怕盆的碎片紮了倒糞人的腳,讓孩子把碎片撿起來,她不聽話。”其實他說的很有道理。我們這裏,每家的糞堆隔些日子就要倒一次,這樣能更好地發酵。一般農民倒糞時都光著腳,可能是為了省鞋吧,幹完活腳一洗就行了,省得還要刷鞋。我多次看過爺爺就是光著腳倒糞的,倒完糞後再堆成整整齊齊的長方體。過去看這家人勤快不勤快就看門前的糞堆。勤快人家的糞堆,倒得幹幹淨淨,立立整整。不勤快的人家糞堆稀稀垃垃得到處都是;一場風波過去了,大家還把母親說了一頓。說什麽我也聽不懂,但奶奶很高興,誇母親“知道護犢子。”

    還有一次,我從姥姥家串門迴來,拿迴一小筐苞米花。我們小時候沒有什麽零食可吃,能吃上苞米花就很滿足了。我迴到家裏就抱著苞米花的筐不放,一個勁兒地吃,連飯都不吃了。繼父讓我把筐放下,過來吃飯,我就是不聽他的,他越說我越吃苞米花。他氣得把苞米花筐一把搶過去,把苞米花全倒在爐子裏。沒有了苞米花我躺在炕上打著滾哭鬧,讓他賠我的苞米花。這一次他沒有打我,把一桌子的飯菜都掀到了地上,滿屋一片狼藉。母親又和他吵鬧了起來。我知道我又惹禍了,我又一次跑到了奶奶家。大人們都說,這個山東人心眼兒挺好使,就是脾氣太壞,沾火就著。就是繼父這個脾氣,母親硬是忍了大半生。

    自從我又一次跑到奶奶家後,爺爺。奶奶格外地心疼我。奶奶想方設法讓我和別人家的孩子一樣,吃穿都不能比別人差。小日本投降後,煉鋼廠附近丟下很多廢鋼鐵。大人們撿迴來後堆放在院子裏也沒有什麽大用處。解放後政府重新開始煉鋼鐵,到處收集廢鋼鐵。小商販們推著小車下鄉收購,車上帶有各種各樣的日用品,肥皂。毛巾。起燈火柴。煤油等,還有孩子們愛吃的火燒。發糕等。每次來收廢鐵的小車,大人小孩子們都把小車圍得水泄不通,拿著廢鐵精心挑選自己所喜歡的東西。奶奶每次用廢鐵換煤油時都要給我換塊發糕吃。

    那時村子家家戶戶都用小煤油燈照明。小煤油燈大部分是自家做的,做一個煤油燈特別簡單,用一個小瓶子,瓶子的大小比現在的墨水瓶高一些,形狀大多是圓形的,在瓶蓋上挖一個小洞,這個洞的大小能把用棉花搓成的燈芯放裏就行了。有的更簡單,用一個破舊的碗,裝上煤油把燈蕊放在碗裏就照亮了。可這種燈費油,油暴露在外麵蒸發地很快,一般都不用它。街上也有賣現成的煤油燈,各種造型都有,很漂亮,也很精致,它的蓋較複雜,能調燈蕊的長短,需要亮光就調長點,需要暗光就調短點,這種燈還省油。可人們不願花錢去買它,還是用自做的燈。人們為了節省油,天一黑就都上炕睡覺了,有的婦女做針線活也舍不得用燈,就借著月光納鞋底。

    奶奶過日子很節省,但拿出一塊鐵給我換塊發糕吃她還是舍得的。現在迴憶起來那時的發糕真好吃,軟軟的,甜甜的,上麵還帶有幾顆大紅棗,離老遠就能聞到一股清香。甜滋滋的味。如果用“換發糕的鐵去換煤油,能點上好幾天的燈哪。”奶奶的嘴裏雖然嘮叨著,但她還是經常用廢鐵給我換發糕吃。每當這時我的心裏美滋滋的,在那些堂哥堂姐麵前炫耀。顯擺。其實誰家的孩子都有吃的,他們都隱蔽起來在家裏偷偷地吃罷了,唯有我愛顯擺自己,暗示他們,我也有人疼。

    我得不到父愛,母愛在我身上也逐漸減少了。因為我有了一個小妹妹。母親整天忙著工作,還要帶妹妹。每天上班都背著妹妹,送單位托兒所,她也很辛苦,我的事她就很少過問了。後來母親他們不在老院子住了,可能覺得不太方便,另找了個房子搬走了。這個家離奶奶家較遠,但還是在同一個村子裏,離母親上班的地方可近了。我很少到母親那裏去。隻是在過年。過節時母親來接我住上一兩天,母親再把我送迴奶奶家。母親送我迴來時,都帶有一件新的物件。新衣服。新鞋什麽的,有時母親還往我兜裏塞上五毛錢,那時五毛錢頂現在的十元錢花。我記得有一次過年,母親給我買了一雙小紅皮鞋,圓口係帶的可真漂亮,在村子裏從來沒有小孩子穿過。誰能穿上一雙小皮鞋這可是所有的孩子最奢望的了。

    當時我們家的經濟條件在本村算是一流的。母親和繼父都是鞍鋼工人,每月的收入都很高。吃的用的都比別人家好,因為他們幹的活是全鞍鋼最苦最累的活。後來砸石頭子的活由犯人代替了,繼父被調到鞍鋼供應處庫房當搬運工人,母親被調到衛生院打掃衛生。由於繼父的脾氣不好,母親也很倔強,他們還是經常吵架。每次吵架都是以母親妥協而平息下來。

    我依然在奶奶家住著。我的幾位堂姐比我大三歲,她們都上學了。我也哭著喊著要上學,當時上學的年齡也有規定,必須九歲以上,我年齡不夠,但我長的個子高,不比我的那些堂姐矮。當時我才七歲,由於家裏沒人照看我,再加上學校校長又是本家的一個遠親,也姓劉,就收留了我。劉校長是個高高的個子,長方臉。他有一個明顯的標誌,就是脖子底下有一個大包,我們都管他叫大氣脖子校長。現在說來這種病就是甲亢。多少年來,老百姓也不知道什麽原因得的這種病。我們這個村子祖祖輩輩都有不少人得這種病,他們都住在後街。解放後,政府派人到我們村子考察,後來才發現是井水的問題。

    後街的井水裏缺碘,於是政府把這口井封了起來,不允許再使用了,又給老百姓重新打了一口井。聽爺爺說過,我們家裏吃的這口井水,是我們老劉家很早很早以前自己打的井,井水質量好,沒有人得過大氣脖子病。我小的時候就知道夏天的井水涼涼的。夏天裏我們玩熱的了,爺爺提著水桶到井邊現給我們打涼水喝,至今這口井還存在,不過大多數人家都在自家的院子內打了井,這口老井很少有人用了。

    村子裏這所學校是解放前就有的,我父親在這所學校裏讀過書。學校位於村子的中部,學校四周是由土坯堆成的院牆,在院牆的裏邊稀稀拉拉有幾棵老楊樹。大門口右側掛著一個大白牌子,上麵寫著幾個大黑字:“大樂屯小學”。大門,說是大門其實沒有門,隻是一個牆豁口子,有一個大馬車那麽寬。走進學校大門是個操場,操場也不大,隻能容下數十個孩子玩耍的地方。校舍也很簡陋,隻有四間破舊的青磚瓦房,三間是教室,一間是老師的辦公室。院內沒有廁所,上廁所必須出大門口一百多米遠,有幾個很簡陋的茅坑。教書的先生,連校長在內共有四個人。解放初期,大多數人管老師叫先生。這幾名先生除了校長年青點外,剩下的三位都是一副老學究的樣子。雖然不是滿口之乎者也,但說起話來我很難聽懂。要不是奔我的幾位堂姐來的,我才不到這個地方來呢。

    我是班上年齡最小的,是個編外學生。母親和奶奶把這個學校當成我的幼兒園。我什麽也不懂,什麽也不會,連個正經的書包都沒有。奶奶用兩塊黑不黑蘭不蘭的舊布縫在一起,再縫上兩個帶子就算是我的書包了。

    我特別羨慕我的幾位堂姐,她們的書包都是新的,用小花布做的,背在肩上特別好看,走起路來也特別精神。我的那個書包顏色不好看不說,奶奶還把書包帶做的很長,背在肩上耷拉到屁股下麵,走起路來一晃一晃的,誰都不看我一眼。書包裏有一本書,還有兩個黃了巴譏的馬糞紙本子,是奶奶用白線給我訂的,很難看,還有一隻鉛筆,那時候的學生不知道還有什麽文具盒。開學的第一天,學的第一課就是三個字“開學了。”那時的課本是繁體字。“開”和“學”兩個字我怎麽也寫不好,一張紙隻能寫兩三個字就滿了。字的筆劃太多,我寫的又不緊湊,東一筆西一筆難看極了。我覺得我學這兩個字,就寫了很長一段時間。現在迴憶起來我隻記住了這兩個字:“開學”。除了這兩個字外,還有一件讓我很難啟齒的事,這件事讓我終身都不會忘記。

    我小時候穿的棉褲很複雜。小孩子都不會係褲腰帶,大人們就在棉褲前麵設計添加了一塊護心兜兜,說是防寒。在棉褲後麵縫上兩個帶子,交叉係在前麵護心兜兜的扣眼裏,這樣不容易掉褲子。為了腰部不進風,在肚子部位又加縫了一個帶子,用銅錢別在一起,這樣就緊實多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風雨歲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柳樹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柳樹青並收藏風雨歲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