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頁
[歷史同人]小王爺能有什麽壞心眼呢 作者:微雲煙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唐軍的武器更是精良,弓弩的射程和精準度可比吐蕃人強多了,再有著營養豐富,量大管飽的軍糧供應,唐軍一路上幾乎沒遇到什麽困難。吐蕃人並不擅長築城,他們其實也能算得上是遊牧民族,一直以來,他們也多半是住在帳篷裏麵,也就是有了中原的工匠之後,他們才開始嚐試著定居,在鬆贊幹布修建布達拉宮還有大昭寺的時候,一些貴族也開始嚐試著修建房子,不過城池什麽的,他們是真沒這個概念。畢竟,在他們的觀念裏,沒有人能夠打上門來。
這給大唐的軍隊帶來了很大的便利,畢竟哪怕他們攜帶了不少工匠,但是攻城器械這種東西,正常情況下都是就地取材製作的,幾乎不會有軍隊會帶著笨重的攻城器械趕路。而在吐蕃這邊,想要砍伐到足夠的樹木也不是什麽容易的事情。
吐蕃的兵馬數量其實也不少,但是他們很多其實就是各個貴族的私兵,所以,在他們沒有集結起來的時候,麵對唐軍,根本沒有數量上的優勢,加上這邊地廣人稀,各個部族之間也有著很長的距離,以至於唐軍連續與好幾個部族短兵相接之後,吐蕃這邊才反應過來,開始動員。問題是,芒鬆芒贊沒了,如今吐蕃贊普之位虛懸,原本芒鬆芒贊都未必能夠完全命令下麵那些貴族,何況是如今呢?大家都不希望自己的部族受損,因此,誰會願意冒著自家的部族被攻擊的風險去支援別人呢!最重要的是,唐軍的戰馬都是百裏挑一的好馬,畢竟,唐軍占領了西域和草原,自然擁有了最好的馬場,為了討好大唐,那些原本生活在草原上的部族會定期為大唐提供良馬。中原馴養戰馬已經有了很多年的經驗,尤其後來胡人入主中原,更是帶來了先進的養馬技術,加上原本中原的選育技術,到了大唐的時候,對於戰馬的培育已經有了許多心得。
為了讓戰馬適合在高原行動,唐軍更是專門做了一番篩選和訓練,甚至想辦法弄到了高原的馬種,與原本的戰馬進行雜交。而吐蕃的軍隊使用的戰馬更多的是矮腳馬,這種馬吃苦耐勞,很適應高原上的生活,但是相應的,衝刺能力就比較弱了,這讓他們在跟大唐的戰鬥中很是吃了不少虧。尤其,短兵相接的時候,大唐的武器經過多次改良,非常順手,而且鋒利,順著衝刺的方向揮出去,就算是不能將對方砍成兩段,也足夠在敵人身上留下一個大口子。而吐蕃這邊戰士的武器砍到唐軍的身上,就夠嗆了,唐軍的皮甲是雙層的,外麵是一層鯨魚皮,裏麵是一層用鍛錘錘鍊過的棉甲。吐蕃這邊因為空氣稀薄的緣故,他們這邊鐵器的質量其實不怎麽樣,因為他們很難將鐵礦石加熱到足夠的溫度,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的武器強度和韌性都不行,以至於他們甚至無法破開唐軍的皮甲,當然,你要是能直接砍到對方露在外麵的地方,那還是能造成一定傷害的。
武器的代差直接造成了雙方的交鋒簡直是一邊倒的屠殺,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便是天性兇殘的人,也撐不下去了,接下來自然是逃的逃,投降的投降。
唐軍這次出征,李悅更是幹了一件讓人覺得奇葩的事情,他直接派出了商隊,跟在大軍後麵,一方麵是為大軍提供額外的後勤服務,另一方麵嘛,就是買人。唐軍肯定是不能將太多的兵力放在看守俘虜上,也不能隨便將人給放了,因此,對於俘虜的處置就是個問題,總不能都殺了算作軍功吧。
因此,李悅派出來的商人直接幫他們解決了這個問題。唐軍隻需要保留一部分的貴族,其他俘虜就幹脆直接按人頭以青壯勞力的價格賣給商隊,不管是換成錢還是換成物資都可以。而商隊在有了足夠的人之後,就直接通過天南或者是通過益州,從長江一路順流而下,然後再改道前往閩越。有的神職根本就是從長江直接入海,換上海船,就運到琉球甚至是明州那裏。這些俘虜過去就是做勞工搞基建的,按照以前那些勞工的慣例,幹足多少年,他們也就能入籍落戶了。
李悅這般做,自然也是得到了帝後二人的準許的,這也是為了李賢後續的統治著想,真要是讓那些貴族迴頭還保持著相當的兵力,那麽,李賢過去之後,哪裏還壓得住這些貴族呢?到時候,這吐蕃到底聽誰的,還不好說呢!如今嘛,那些精銳的士卒都被李悅打包走了,這些貴族就算是有什麽異議,也翻不起什麽風浪來。
「閩王殿下可真是財大氣粗啊!」裴行儉看著軍法官記下來的帳本,不由嘖嘖稱奇。裴家跟李悅其實沒多少往來,裴律師說起來是李悅的姑父,但是自從裴寂死後,裴律師就跟個透明人一般,雖說身上有個爵位,但是等閑什麽也不敢插手,哪怕是李世民死了,裴律師也沒有冒頭,倒是想辦法將兒子送進了千牛衛,不過如今在千牛衛也沒真的冒頭。之前一幫子公主駙馬趁著李悅的東風到瓊州和南越賺錢的時候,裴律師就沒敢冒頭,生怕又被上頭惦記上了,畢竟,誰讓他爹當年站錯了隊,李世民都上位了,也沒跪舔,反而還繼續跟李世民作對,甚至想要找機會幫李淵復辟呢?所以他這一支不倒黴誰倒黴呢?
至於裴行儉,更是跟李悅就沒打過照麵,他仕途雖說還算是順利,但是真正進入中樞也是永徽之後的事情了,那個時候,李悅都就藩了,後來,裴行儉又在安西都護府鎮守了數年,好幾次李悅迴京都沒遇上他。不過,裴行儉雖說沒怎麽見過李悅,但是也還是對李悅有一些了解的,李悅這人在正統的官員眼裏,自然是有些離經叛道的。但他是真的能幹,或者說是能他人之所不能,這就非常難得了!饒是如此,裴行儉還是不得不感慨於李悅的大手筆。別看吐蕃人聽起來不多,但是,吐蕃之前跟大唐幾次交戰,隨隨便便都能出動好幾萬甚至是十萬以上的兵馬。這次大唐征討吐蕃,才短短大半個月的時間,裴行儉就俘虜了一萬多人,按照如今的行情,一個青壯價格差不多是二十貫左右,也就是說,光是為了這一批俘虜,這些商人就掏了二十萬貫。這還隻是個開始,上萬人吃喝拉撒,還得將人從吐蕃弄迴閩越。裴行儉稍微一算,就差不多能算出這些人一天大概要消耗多少糧食,花費多少錢財,如果接下來李悅還要繼續買的話,可以說,光是為了這些俘虜,閩越那邊起碼要花幾百萬貫下去。
這給大唐的軍隊帶來了很大的便利,畢竟哪怕他們攜帶了不少工匠,但是攻城器械這種東西,正常情況下都是就地取材製作的,幾乎不會有軍隊會帶著笨重的攻城器械趕路。而在吐蕃這邊,想要砍伐到足夠的樹木也不是什麽容易的事情。
吐蕃的兵馬數量其實也不少,但是他們很多其實就是各個貴族的私兵,所以,在他們沒有集結起來的時候,麵對唐軍,根本沒有數量上的優勢,加上這邊地廣人稀,各個部族之間也有著很長的距離,以至於唐軍連續與好幾個部族短兵相接之後,吐蕃這邊才反應過來,開始動員。問題是,芒鬆芒贊沒了,如今吐蕃贊普之位虛懸,原本芒鬆芒贊都未必能夠完全命令下麵那些貴族,何況是如今呢?大家都不希望自己的部族受損,因此,誰會願意冒著自家的部族被攻擊的風險去支援別人呢!最重要的是,唐軍的戰馬都是百裏挑一的好馬,畢竟,唐軍占領了西域和草原,自然擁有了最好的馬場,為了討好大唐,那些原本生活在草原上的部族會定期為大唐提供良馬。中原馴養戰馬已經有了很多年的經驗,尤其後來胡人入主中原,更是帶來了先進的養馬技術,加上原本中原的選育技術,到了大唐的時候,對於戰馬的培育已經有了許多心得。
為了讓戰馬適合在高原行動,唐軍更是專門做了一番篩選和訓練,甚至想辦法弄到了高原的馬種,與原本的戰馬進行雜交。而吐蕃的軍隊使用的戰馬更多的是矮腳馬,這種馬吃苦耐勞,很適應高原上的生活,但是相應的,衝刺能力就比較弱了,這讓他們在跟大唐的戰鬥中很是吃了不少虧。尤其,短兵相接的時候,大唐的武器經過多次改良,非常順手,而且鋒利,順著衝刺的方向揮出去,就算是不能將對方砍成兩段,也足夠在敵人身上留下一個大口子。而吐蕃這邊戰士的武器砍到唐軍的身上,就夠嗆了,唐軍的皮甲是雙層的,外麵是一層鯨魚皮,裏麵是一層用鍛錘錘鍊過的棉甲。吐蕃這邊因為空氣稀薄的緣故,他們這邊鐵器的質量其實不怎麽樣,因為他們很難將鐵礦石加熱到足夠的溫度,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的武器強度和韌性都不行,以至於他們甚至無法破開唐軍的皮甲,當然,你要是能直接砍到對方露在外麵的地方,那還是能造成一定傷害的。
武器的代差直接造成了雙方的交鋒簡直是一邊倒的屠殺,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便是天性兇殘的人,也撐不下去了,接下來自然是逃的逃,投降的投降。
唐軍這次出征,李悅更是幹了一件讓人覺得奇葩的事情,他直接派出了商隊,跟在大軍後麵,一方麵是為大軍提供額外的後勤服務,另一方麵嘛,就是買人。唐軍肯定是不能將太多的兵力放在看守俘虜上,也不能隨便將人給放了,因此,對於俘虜的處置就是個問題,總不能都殺了算作軍功吧。
因此,李悅派出來的商人直接幫他們解決了這個問題。唐軍隻需要保留一部分的貴族,其他俘虜就幹脆直接按人頭以青壯勞力的價格賣給商隊,不管是換成錢還是換成物資都可以。而商隊在有了足夠的人之後,就直接通過天南或者是通過益州,從長江一路順流而下,然後再改道前往閩越。有的神職根本就是從長江直接入海,換上海船,就運到琉球甚至是明州那裏。這些俘虜過去就是做勞工搞基建的,按照以前那些勞工的慣例,幹足多少年,他們也就能入籍落戶了。
李悅這般做,自然也是得到了帝後二人的準許的,這也是為了李賢後續的統治著想,真要是讓那些貴族迴頭還保持著相當的兵力,那麽,李賢過去之後,哪裏還壓得住這些貴族呢?到時候,這吐蕃到底聽誰的,還不好說呢!如今嘛,那些精銳的士卒都被李悅打包走了,這些貴族就算是有什麽異議,也翻不起什麽風浪來。
「閩王殿下可真是財大氣粗啊!」裴行儉看著軍法官記下來的帳本,不由嘖嘖稱奇。裴家跟李悅其實沒多少往來,裴律師說起來是李悅的姑父,但是自從裴寂死後,裴律師就跟個透明人一般,雖說身上有個爵位,但是等閑什麽也不敢插手,哪怕是李世民死了,裴律師也沒有冒頭,倒是想辦法將兒子送進了千牛衛,不過如今在千牛衛也沒真的冒頭。之前一幫子公主駙馬趁著李悅的東風到瓊州和南越賺錢的時候,裴律師就沒敢冒頭,生怕又被上頭惦記上了,畢竟,誰讓他爹當年站錯了隊,李世民都上位了,也沒跪舔,反而還繼續跟李世民作對,甚至想要找機會幫李淵復辟呢?所以他這一支不倒黴誰倒黴呢?
至於裴行儉,更是跟李悅就沒打過照麵,他仕途雖說還算是順利,但是真正進入中樞也是永徽之後的事情了,那個時候,李悅都就藩了,後來,裴行儉又在安西都護府鎮守了數年,好幾次李悅迴京都沒遇上他。不過,裴行儉雖說沒怎麽見過李悅,但是也還是對李悅有一些了解的,李悅這人在正統的官員眼裏,自然是有些離經叛道的。但他是真的能幹,或者說是能他人之所不能,這就非常難得了!饒是如此,裴行儉還是不得不感慨於李悅的大手筆。別看吐蕃人聽起來不多,但是,吐蕃之前跟大唐幾次交戰,隨隨便便都能出動好幾萬甚至是十萬以上的兵馬。這次大唐征討吐蕃,才短短大半個月的時間,裴行儉就俘虜了一萬多人,按照如今的行情,一個青壯價格差不多是二十貫左右,也就是說,光是為了這一批俘虜,這些商人就掏了二十萬貫。這還隻是個開始,上萬人吃喝拉撒,還得將人從吐蕃弄迴閩越。裴行儉稍微一算,就差不多能算出這些人一天大概要消耗多少糧食,花費多少錢財,如果接下來李悅還要繼續買的話,可以說,光是為了這些俘虜,閩越那邊起碼要花幾百萬貫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