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頁
[歷史同人]小王爺能有什麽壞心眼呢 作者:微雲煙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但是,李治卻覺得,吐蕃其實就像是以前的草原,如果不能完全控製,如今大唐強盛的時候,他們自然是老老實實的,迴頭大唐遇上什麽問題,他們又要仗著吐蕃的地理優勢找大唐的麻煩。所以,最好還是想辦法進行漢化。
猶豫了一番之後,李治忽然問道:「阿武,你覺得賢兒如何?」
武後頓時一愣:「陛下的意思是?」
李治點了點頭,說道:「賢兒以前就想要分封出去,隻是天南那邊情況比較複雜,實在是各種不便,但是如今卻是不同,吐蕃打下之後,若是還讓吐蕃人自治,那麽這裏就還是一個隱患,而若是分封一個藩王過去,那麽,情況便有所不同!」
武後沉吟了一番,她其實有些不願意,吐蕃人悍勇,若是李賢過去之後,收攏了吐蕃的軍隊,迴頭造自己的反,那可如何是好?不過轉念一想,李賢憑什麽收攏吐蕃那邊的貴族和軍隊啊,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李賢又是個空降的,到了那裏,起碼很長一段時間都會被架空,根本翻不起什麽風浪來。
不過,武後還是說道:「不說賢兒的能力如何,賢兒過去之後,如何能夠壓服那些吐蕃貴族呢?」
李治一邊思索,一邊說道:「這個倒是暫時不用擔心,迴頭吐蕃戰敗,他們想要做什麽,難道還由得他們不成?他們若是不想死,那麽就得老老實實接受大唐的統治,比起大唐直接設立都護府,在那邊駐軍,派遣一個藩王過去,其實已經是一個比較溫和的選擇了!」
「至於說賢兒能不能壓服那裏,那麽就得看他自己的本事了!」說到這裏,李治神情有些冷淡,「這是給他的一次機會,他若是不行,那麽他就不會再有第二次機會了!」
武後聽到這裏,心中微微一鬆,但是嘴上還是嘆了口氣,說道:「賢兒畢竟還年輕,這事要不還是先問一下賢兒再說?他若是不樂意,那還是算了吧!畢竟,吐蕃苦寒,真不是什麽好地方!」
李治輕笑一聲:「你啊,還是沒有朕懂賢兒,賢兒是個男人,他原本就想著建功立業,之前還做過一陣子太子,難道他就真的甘心在巴州做一個富家翁?他品嚐過權勢的滋味,如今給他這個機會,他是不會放棄的!不過,他要真的是怕苦畏難,那麽,他就幹脆老老實實做一個尋常人吧!」做皇帝的人,在很多時候都有著超出旁人的理智,李賢若是真的不願意冒這個風險,這點苦頭都不敢吃,那麽,他就做一輩子的庶人算了,李治也不想在李賢身上浪費資源。
有了這樣的想法,李治直接命人秘密將李賢接迴了長安,沒錯,為了這一場戰事,李治又帶著文武百官返迴了長安,長安畢竟距離吐蕃更近一些,到時候也能更快得知戰況,出現什麽意外,也能及時調整戰略。
李賢的確不甘心就這麽被禁錮在巴州,他畢竟是廢太子,許多人都想要利用他,也有人想要殺了他,所以,他到了巴州之後,就被關了起來,除了沒被關在牢房裏麵,日子跟坐牢也沒什麽區別。他簡直是心灰意冷,結果就在這個時候,李治的密詔來了,讓他跟著李治的人秘密返迴長安,李賢敏銳地感覺到,這是一個機會,因此,他隻是稍微安撫了一下妻兒,就跟著上路了。
重新返迴大明宮,李賢隻覺得恍若隔世,在聽到李治詢問他是否願意作為藩王鎮守吐蕃的時候,李賢甚至來不及多考慮利弊,就一口答應了下來。至於說什麽吐蕃苦寒,文成公主一個女兒家都活下來了,他一個堂堂男子漢,難道就不行嗎?何況,李賢是真的不甘心,他是真的覺得自己有著治國之才,結果呢,還沒來得及施展,就被武後一巴掌從天堂扇到了地獄。他這麽長時間以來,其實也在反思,他覺得不是自己無能,而是自己遇上了一個太過強大的對手。在大唐,自己需要考慮很多,而在吐蕃,情況就不一樣了,吐蕃那邊大概除了自己將來帶過去的人,那就都是不能相信,可以隨便收拾的對象,所以,可以施展的餘地應該很大。不過,怎麽將吐蕃人控製在手裏,穩定自己的統治,不讓下麵的人造反,那也是個問題。
李賢對於吐蕃的情況也不太清楚,這會兒難免有些麻爪,李治問了幾句之後,見李賢暫時根本沒有什麽對策,他沉吟了一番,忽然說道:「你之前想要開府建牙,無非就是受到了你十五叔的影響,你十五叔當年能夠盡收越人之心,甚至讓這些越人心甘情願地跟著他背井離鄉,移民琉球,對此自然有些心得。如此,橫豎吐蕃那邊戰事還未開始,你不如去閩越那邊,找你十五叔請教一下!」
李治隨隨便便一句話,就將李賢給送到了李悅這裏,這下就輪到李悅頭疼了!你做老子的沒教好兒子,就將這燙手山芋送到我這裏?
第133章
在其他人眼裏,李賢如今還被流放巴州,因此,李賢如今化名李復,就在李悅這裏領了個臨時的官職,跟著打下手。
李賢等到了泉州之後,才發現這個天下不僅是長安和洛陽。如今的泉州,幾乎是整個大唐最繁榮的港口,沒辦法,這裏出產最豐富最廉價的商品,另外,來自於南洋還有琉球的許多特產都要從泉州這邊中轉,這甚至吸引了一些活不下去的倭人跨海而來,寧可在這邊做黑戶勞工,也不想會倭國。倭國這時候實在是太窮了,上層日子都過得未必比得上大唐的一個小地主,哪怕是通過遣唐使獲得了不少來自於大唐的知識和技術,但是那是需要時間的,他們島上資源並不豐富,想要造大船都很費事,之前高句麗還在的時候,他們還能跑到高句麗那邊搶一把,但是如今高句麗已經不復存在,遼東已經變成安東了,他們再敢過去,就純粹是找死了。那邊的港口,可是還吊著不少屍體呢,多半是踢到了鐵板的浪人。幾次之後,他們就不敢再往遼東那邊去了,寧可走更遠的路,冒險往南。去膠州江南之類的地方是不行的,那裏要排外得多,而且他們過去也沒什麽謀生的技能,而閩越那邊,那是真缺人,隻要肯幹活,很快就能填飽肚子,甚至還能有一份自己的產業。
猶豫了一番之後,李治忽然問道:「阿武,你覺得賢兒如何?」
武後頓時一愣:「陛下的意思是?」
李治點了點頭,說道:「賢兒以前就想要分封出去,隻是天南那邊情況比較複雜,實在是各種不便,但是如今卻是不同,吐蕃打下之後,若是還讓吐蕃人自治,那麽這裏就還是一個隱患,而若是分封一個藩王過去,那麽,情況便有所不同!」
武後沉吟了一番,她其實有些不願意,吐蕃人悍勇,若是李賢過去之後,收攏了吐蕃的軍隊,迴頭造自己的反,那可如何是好?不過轉念一想,李賢憑什麽收攏吐蕃那邊的貴族和軍隊啊,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李賢又是個空降的,到了那裏,起碼很長一段時間都會被架空,根本翻不起什麽風浪來。
不過,武後還是說道:「不說賢兒的能力如何,賢兒過去之後,如何能夠壓服那些吐蕃貴族呢?」
李治一邊思索,一邊說道:「這個倒是暫時不用擔心,迴頭吐蕃戰敗,他們想要做什麽,難道還由得他們不成?他們若是不想死,那麽就得老老實實接受大唐的統治,比起大唐直接設立都護府,在那邊駐軍,派遣一個藩王過去,其實已經是一個比較溫和的選擇了!」
「至於說賢兒能不能壓服那裏,那麽就得看他自己的本事了!」說到這裏,李治神情有些冷淡,「這是給他的一次機會,他若是不行,那麽他就不會再有第二次機會了!」
武後聽到這裏,心中微微一鬆,但是嘴上還是嘆了口氣,說道:「賢兒畢竟還年輕,這事要不還是先問一下賢兒再說?他若是不樂意,那還是算了吧!畢竟,吐蕃苦寒,真不是什麽好地方!」
李治輕笑一聲:「你啊,還是沒有朕懂賢兒,賢兒是個男人,他原本就想著建功立業,之前還做過一陣子太子,難道他就真的甘心在巴州做一個富家翁?他品嚐過權勢的滋味,如今給他這個機會,他是不會放棄的!不過,他要真的是怕苦畏難,那麽,他就幹脆老老實實做一個尋常人吧!」做皇帝的人,在很多時候都有著超出旁人的理智,李賢若是真的不願意冒這個風險,這點苦頭都不敢吃,那麽,他就做一輩子的庶人算了,李治也不想在李賢身上浪費資源。
有了這樣的想法,李治直接命人秘密將李賢接迴了長安,沒錯,為了這一場戰事,李治又帶著文武百官返迴了長安,長安畢竟距離吐蕃更近一些,到時候也能更快得知戰況,出現什麽意外,也能及時調整戰略。
李賢的確不甘心就這麽被禁錮在巴州,他畢竟是廢太子,許多人都想要利用他,也有人想要殺了他,所以,他到了巴州之後,就被關了起來,除了沒被關在牢房裏麵,日子跟坐牢也沒什麽區別。他簡直是心灰意冷,結果就在這個時候,李治的密詔來了,讓他跟著李治的人秘密返迴長安,李賢敏銳地感覺到,這是一個機會,因此,他隻是稍微安撫了一下妻兒,就跟著上路了。
重新返迴大明宮,李賢隻覺得恍若隔世,在聽到李治詢問他是否願意作為藩王鎮守吐蕃的時候,李賢甚至來不及多考慮利弊,就一口答應了下來。至於說什麽吐蕃苦寒,文成公主一個女兒家都活下來了,他一個堂堂男子漢,難道就不行嗎?何況,李賢是真的不甘心,他是真的覺得自己有著治國之才,結果呢,還沒來得及施展,就被武後一巴掌從天堂扇到了地獄。他這麽長時間以來,其實也在反思,他覺得不是自己無能,而是自己遇上了一個太過強大的對手。在大唐,自己需要考慮很多,而在吐蕃,情況就不一樣了,吐蕃那邊大概除了自己將來帶過去的人,那就都是不能相信,可以隨便收拾的對象,所以,可以施展的餘地應該很大。不過,怎麽將吐蕃人控製在手裏,穩定自己的統治,不讓下麵的人造反,那也是個問題。
李賢對於吐蕃的情況也不太清楚,這會兒難免有些麻爪,李治問了幾句之後,見李賢暫時根本沒有什麽對策,他沉吟了一番,忽然說道:「你之前想要開府建牙,無非就是受到了你十五叔的影響,你十五叔當年能夠盡收越人之心,甚至讓這些越人心甘情願地跟著他背井離鄉,移民琉球,對此自然有些心得。如此,橫豎吐蕃那邊戰事還未開始,你不如去閩越那邊,找你十五叔請教一下!」
李治隨隨便便一句話,就將李賢給送到了李悅這裏,這下就輪到李悅頭疼了!你做老子的沒教好兒子,就將這燙手山芋送到我這裏?
第133章
在其他人眼裏,李賢如今還被流放巴州,因此,李賢如今化名李復,就在李悅這裏領了個臨時的官職,跟著打下手。
李賢等到了泉州之後,才發現這個天下不僅是長安和洛陽。如今的泉州,幾乎是整個大唐最繁榮的港口,沒辦法,這裏出產最豐富最廉價的商品,另外,來自於南洋還有琉球的許多特產都要從泉州這邊中轉,這甚至吸引了一些活不下去的倭人跨海而來,寧可在這邊做黑戶勞工,也不想會倭國。倭國這時候實在是太窮了,上層日子都過得未必比得上大唐的一個小地主,哪怕是通過遣唐使獲得了不少來自於大唐的知識和技術,但是那是需要時間的,他們島上資源並不豐富,想要造大船都很費事,之前高句麗還在的時候,他們還能跑到高句麗那邊搶一把,但是如今高句麗已經不復存在,遼東已經變成安東了,他們再敢過去,就純粹是找死了。那邊的港口,可是還吊著不少屍體呢,多半是踢到了鐵板的浪人。幾次之後,他們就不敢再往遼東那邊去了,寧可走更遠的路,冒險往南。去膠州江南之類的地方是不行的,那裏要排外得多,而且他們過去也沒什麽謀生的技能,而閩越那邊,那是真缺人,隻要肯幹活,很快就能填飽肚子,甚至還能有一份自己的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