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頁
[歷史同人]小王爺能有什麽壞心眼呢 作者:微雲煙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對於李悅來說,武家就算是日後能權傾朝野,如今也不過就是跳樑小醜罷了!他其實如今關注的是其他事情。
李悅的封地很大,有一部分地方是跟雲南接壤的,之前武元慶和武元爽就是被流放到了桂林郡與雲南接壤的地方。
如今的雲南,正是六詔分立的時候,六詔之中,蒙舍詔跟大唐最為親近,永徽年間還曾遣人入朝稱臣,不過,其他五詔之所以很多時候傾向於吐蕃也是沒辦法的事情,他們的確民風彪悍,可是,正因為分裂的緣故,他們其實動員不了多少兵力,麵對此時如日中天的吐蕃,他們根本難以還手,就算是投靠大唐,大唐往往也是鞭長莫及,說不定等到大唐反應過來,他們已經被吐蕃消滅了。這也是小國的悲哀所在,不想做牆頭草也不行,甚至因為吐蕃更殘暴,大唐好歹比較講道理,他們隻好更多地站在吐蕃那一方。
六詔那邊好東西其實也很是不少,不過那邊生產力其實比較低下,就算是有什麽好東西,往往也搞不出多少。像是那邊有許多井鹽礦,但是,他們生產能力不足,直接導致了六詔的百姓自個吃鹽都不夠,更別說往外出售了。因此,等到閩越的海鹽流入六詔之後,幾乎是立刻打垮了他們的井鹽市場,那邊也不費開採井鹽的力氣了,海鹽哪怕隻是經過初步的提煉,賣相也比他們煮出來的井鹽強,最重要的是,價格是真的非常便宜,隨便挖點藥材,或者是弄點皮子,就能換取足夠一家人吃一段時間的海鹽。
六詔那邊在跟閩越做了一段時間生意之後發現,比起其他的買賣,居然是人口買賣更劃算一些。六詔如今算不得國家,就是多年兼併之後形成的六個大型的部落聯盟,六詔的首領其實就像是盟主,他們不可能什麽都能做主,下麵各個部族的首領也都是很有話語權的。閩越的好東西是真的很多,不光是各種日用品,他們還願意向六詔出售鐵器之類的商品,自家部族有了足夠的鐵器,不光是可以多開墾一些土地,多捕殺一些獵物,同樣,也能組織起更大的力量,在附近的部落裏頭有更多的話語權。在這樣的情況下,各個部族為了自己的利益,自然是願意跟閩越加大交易的。可惜的是,他們的商品能被閩越那邊的商人看得上的很少,反倒是他們出售的奴隸價格都不賴!
沒辦法,閩越是真的缺人,境內隻要是有了大唐戶籍的,那麽,就得遵從李悅定下來的規矩,礦上需要有足夠的安全保障,每年都有死亡指標,要是死得太多,那麽就要停業整頓,而且,還得給予足夠的撫恤,其他行業也是一樣,因為李悅自個那些產業的存在,在閩越境內樹立了一個標杆,你若是給的太少,那些其實沒有太多鄉土觀念的越人是不會介意翻山越嶺,跑到李悅的產業裏頭做事的。因此,閩越地麵上的作坊主不得不保持相當的工資水平,才能保證自家作坊的工人不跑路,還能保持一定的積極性。
但是沒有大唐戶籍的就不一樣了,在這個時代,有戶籍是良民,沒戶籍就是野人或者是奴婢,是可以隨意使喚的,大戶人家或者會給家裏的奴婢一定的錢財,但是對於商人來說,可沒這迴事,貼身伺候的,自然不能太苛刻了,畢竟你做得太過,人家就算不敢幹殺人放火的買賣,但是給你做飯的時候往裏麵吐口唾沫,平時做點小動作,你也不知道。但是,在外頭作坊裏頭嘛,那就不一樣了,很多危險性比較高的行當讓他們去,可以省掉不少開支,死了也就是再買一個而已,比起撫恤金那可是便宜太多了。另外,修橋鋪路這種事情同意如此,閩越這邊李悅採取的是承包製,你交一筆保證金,競標承包一個路段,我這邊按照工程進度給錢,隻要保證流程質量沒問題,那麽,你怎麽造,我這邊是不管的,所以,能額外賺多少錢,就是你自己的本事。
因此,李悅這邊純粹是靠著壟斷還有技術上的代差賺錢,而大多數商人,那就是靠著降低人力成本來賺錢了,他們對於廉價勞動力的需求簡直是毫無止境,這些年來,一直在大量購買勞力。他們對於勞力的來源根本不在乎,不管是大戶人家賣出來的犯錯的奴婢,還是來自於周邊小國的奴隸,他們來者不拒。閩越這邊海貿興起之後,他們甚至還開始想辦法採購高句麗和倭國的勞力,據說有一些人還跟契丹之類的部族搭上了線。
這又不是後世,這年代本來人口買賣就是合法的,李悅自個府上也養著不少奴婢呢,所以,對於這種勞動力進口行為,李悅隻當做沒看見,大唐又不向奴婢額外徵稅,這些奴婢的來源是什麽,一點也不重要,隻要他們能為閩越的建設添磚加瓦,發光發熱就行,至於他們的人權嘛,還是那句話,自個國家的人還關心不到呢,誰有這麽多閑心啊!
就像是嶺南當年號稱百越,但是要是說起部族,高峰時期那真的是成千上萬一樣,雲南那邊也差不多,有的寨子因為各種緣故,也就是大貓小貓兩三隻,一個不小心就被其他寨子給消滅了,寨子裏的人就變成了勝利者的戰利品。如今,為了掙錢,六詔那邊各個大部族又開始鼓動起了戰爭,一開始就是針對那些比較偏僻的小部族小寨子,然後,就是六詔之前的衝突了。
這些商人對於自個導致了許多流血戰爭是一點也不在意的,事實上,他們高興著呢,打起來好啊,打起來之後,不管誰輸輸贏,他們都能購買到大量的戰俘。而且,男人死了,女人也很難撐得住,寨子裏隻剩下老弱婦孺之後,很快就會被別的部族吞併,然後,他們又能買到一批奴僕。除了老人不要,不管男女還是少年,他們來者不拒,男人可以去開山修路,女人可以賣給沒媳婦的光棍,手巧一點的可以進作坊幹活,至於少年嘛,有良心一點的讓他們先幹點輕活,養上幾年再去做重體力勞動,沒良心的直接送到礦上,那些礦洞比較低矮,個頭小的可以更深入,效率自然更高一些。大家嚐到了甜頭之後,一些膽子大一點的商人甚至不滿足於那些部族之間的爭鬥了,開始直接花錢僱人擄掠奴隸。
李悅的封地很大,有一部分地方是跟雲南接壤的,之前武元慶和武元爽就是被流放到了桂林郡與雲南接壤的地方。
如今的雲南,正是六詔分立的時候,六詔之中,蒙舍詔跟大唐最為親近,永徽年間還曾遣人入朝稱臣,不過,其他五詔之所以很多時候傾向於吐蕃也是沒辦法的事情,他們的確民風彪悍,可是,正因為分裂的緣故,他們其實動員不了多少兵力,麵對此時如日中天的吐蕃,他們根本難以還手,就算是投靠大唐,大唐往往也是鞭長莫及,說不定等到大唐反應過來,他們已經被吐蕃消滅了。這也是小國的悲哀所在,不想做牆頭草也不行,甚至因為吐蕃更殘暴,大唐好歹比較講道理,他們隻好更多地站在吐蕃那一方。
六詔那邊好東西其實也很是不少,不過那邊生產力其實比較低下,就算是有什麽好東西,往往也搞不出多少。像是那邊有許多井鹽礦,但是,他們生產能力不足,直接導致了六詔的百姓自個吃鹽都不夠,更別說往外出售了。因此,等到閩越的海鹽流入六詔之後,幾乎是立刻打垮了他們的井鹽市場,那邊也不費開採井鹽的力氣了,海鹽哪怕隻是經過初步的提煉,賣相也比他們煮出來的井鹽強,最重要的是,價格是真的非常便宜,隨便挖點藥材,或者是弄點皮子,就能換取足夠一家人吃一段時間的海鹽。
六詔那邊在跟閩越做了一段時間生意之後發現,比起其他的買賣,居然是人口買賣更劃算一些。六詔如今算不得國家,就是多年兼併之後形成的六個大型的部落聯盟,六詔的首領其實就像是盟主,他們不可能什麽都能做主,下麵各個部族的首領也都是很有話語權的。閩越的好東西是真的很多,不光是各種日用品,他們還願意向六詔出售鐵器之類的商品,自家部族有了足夠的鐵器,不光是可以多開墾一些土地,多捕殺一些獵物,同樣,也能組織起更大的力量,在附近的部落裏頭有更多的話語權。在這樣的情況下,各個部族為了自己的利益,自然是願意跟閩越加大交易的。可惜的是,他們的商品能被閩越那邊的商人看得上的很少,反倒是他們出售的奴隸價格都不賴!
沒辦法,閩越是真的缺人,境內隻要是有了大唐戶籍的,那麽,就得遵從李悅定下來的規矩,礦上需要有足夠的安全保障,每年都有死亡指標,要是死得太多,那麽就要停業整頓,而且,還得給予足夠的撫恤,其他行業也是一樣,因為李悅自個那些產業的存在,在閩越境內樹立了一個標杆,你若是給的太少,那些其實沒有太多鄉土觀念的越人是不會介意翻山越嶺,跑到李悅的產業裏頭做事的。因此,閩越地麵上的作坊主不得不保持相當的工資水平,才能保證自家作坊的工人不跑路,還能保持一定的積極性。
但是沒有大唐戶籍的就不一樣了,在這個時代,有戶籍是良民,沒戶籍就是野人或者是奴婢,是可以隨意使喚的,大戶人家或者會給家裏的奴婢一定的錢財,但是對於商人來說,可沒這迴事,貼身伺候的,自然不能太苛刻了,畢竟你做得太過,人家就算不敢幹殺人放火的買賣,但是給你做飯的時候往裏麵吐口唾沫,平時做點小動作,你也不知道。但是,在外頭作坊裏頭嘛,那就不一樣了,很多危險性比較高的行當讓他們去,可以省掉不少開支,死了也就是再買一個而已,比起撫恤金那可是便宜太多了。另外,修橋鋪路這種事情同意如此,閩越這邊李悅採取的是承包製,你交一筆保證金,競標承包一個路段,我這邊按照工程進度給錢,隻要保證流程質量沒問題,那麽,你怎麽造,我這邊是不管的,所以,能額外賺多少錢,就是你自己的本事。
因此,李悅這邊純粹是靠著壟斷還有技術上的代差賺錢,而大多數商人,那就是靠著降低人力成本來賺錢了,他們對於廉價勞動力的需求簡直是毫無止境,這些年來,一直在大量購買勞力。他們對於勞力的來源根本不在乎,不管是大戶人家賣出來的犯錯的奴婢,還是來自於周邊小國的奴隸,他們來者不拒。閩越這邊海貿興起之後,他們甚至還開始想辦法採購高句麗和倭國的勞力,據說有一些人還跟契丹之類的部族搭上了線。
這又不是後世,這年代本來人口買賣就是合法的,李悅自個府上也養著不少奴婢呢,所以,對於這種勞動力進口行為,李悅隻當做沒看見,大唐又不向奴婢額外徵稅,這些奴婢的來源是什麽,一點也不重要,隻要他們能為閩越的建設添磚加瓦,發光發熱就行,至於他們的人權嘛,還是那句話,自個國家的人還關心不到呢,誰有這麽多閑心啊!
就像是嶺南當年號稱百越,但是要是說起部族,高峰時期那真的是成千上萬一樣,雲南那邊也差不多,有的寨子因為各種緣故,也就是大貓小貓兩三隻,一個不小心就被其他寨子給消滅了,寨子裏的人就變成了勝利者的戰利品。如今,為了掙錢,六詔那邊各個大部族又開始鼓動起了戰爭,一開始就是針對那些比較偏僻的小部族小寨子,然後,就是六詔之前的衝突了。
這些商人對於自個導致了許多流血戰爭是一點也不在意的,事實上,他們高興著呢,打起來好啊,打起來之後,不管誰輸輸贏,他們都能購買到大量的戰俘。而且,男人死了,女人也很難撐得住,寨子裏隻剩下老弱婦孺之後,很快就會被別的部族吞併,然後,他們又能買到一批奴僕。除了老人不要,不管男女還是少年,他們來者不拒,男人可以去開山修路,女人可以賣給沒媳婦的光棍,手巧一點的可以進作坊幹活,至於少年嘛,有良心一點的讓他們先幹點輕活,養上幾年再去做重體力勞動,沒良心的直接送到礦上,那些礦洞比較低矮,個頭小的可以更深入,效率自然更高一些。大家嚐到了甜頭之後,一些膽子大一點的商人甚至不滿足於那些部族之間的爭鬥了,開始直接花錢僱人擄掠奴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