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頁
[歷史同人]小王爺能有什麽壞心眼呢 作者:微雲煙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而相應的,這裏的官員也隻是拚命盼著能夠升官,或者哪怕不是升遷呢,隻要能調到離嶺南遠一點的地方,他們也是樂意的。
但是,這真不是什麽容易的事情,歷朝歷代,其實真正吏治清明的時候不多,要不然,也不會有跑官這種說法。在朝堂上,除了一些比較重要的職位,像是地方上的官職,吏部是有著很大的自主權的,一般就是吏部將名字報上去,上麵看一下,覺得沒問題也就通過了。問題是,皇帝對下麵的官員本來也沒有太多的了解,名字跟人也對不上號,所以,一般這個過程就是走個過場而已,並不會多問。
而吏部選官看的是什麽呢?自然也是有標準的,正常的標準就是考評,就像是後世績效考核一樣,這年頭對於官員也有不同的考核標準,無非就是你這邊的案件數量,還有就是每年的稅收,另外呢,就得看你會不會做人了。這會兒雖說還不像是明清的時候一樣,有著什麽冰敬碳敬之類的名目,但是,賄賂這種事情,古已有之,從來都沒斷絕過。你隻要有足夠的表示,那麽,吏部那邊考核的時候稍微寬鬆一點,中評變中上甚至是上,那麽,你就有很大機會脫離苦海了。但問題是,被安排到這種窮山惡水的,本來就沒什麽錢財,這裏也很難撈到什麽錢財政績,甚至,所謂窮山惡水出刁民,這種地方,惡性案件的發生率還比較高,考評上不去,送禮又沒錢,如此隻能是惡性循環,運氣好就一直待在這裏了,運氣不好,說不定幾次下評之後,你就被踹到更偏遠的地方去了。
像是泉州這邊的刺史柳蒙就是這樣,好不容易考中了明經,兢兢業業做了十幾年的小官,好不容易有了升遷之望,結果當年一念之差,沒有好好走一下關係,正好原本泉州刺史因病去世,他就被「破格擢拔」,火速扔到了這邊。
柳蒙原本到了泉州之後,還想要好好施展一下手腳,看看能不能搞點政績出來,結果這邊民風算不得淳樸,交通不便,你這邊徵發一下徭役,下麵說不得就能鬧出點亂子來,在這樣的情況下,柳蒙不過是掙紮了大半年,就幹脆放棄了。老老實實做一條鹹魚吧,不功不過就行!
而這次朝廷居然往閩越派了個藩王過來,直接統轄了閩越四州,又選了泉州作為閩王府所在,柳蒙費了不少力氣,才打聽到了關於這位新鮮出爐的閩王的消息,然後,他就興奮起來了。
這位閩王儼然不是什麽尋常藩王,與他那些要麽逗比,要麽奢靡,要麽糊塗的兄弟不同,這位是個肯幹事,還能幹事的,也難怪聖人給了他開府建牙的權力。若是他能夠將泉州變得更上一層樓,豈不是自個也能雞犬升天?他要求不高,平調到嶺南之外做個刺史就行,就算不能做刺史,稍微降個半級,自己也能接受啊!因此,等到閩王府的先頭人員到達之後,柳蒙就殷勤備至起來。
不管閩王府這邊想要什麽,柳蒙這邊隻要能配合的,都極力配合,尤其看著閩王府的人儼然一副大幹一場的模樣,柳蒙也跟著心潮澎湃起來,他倒不是也想要跟著幹,他就是覺得有了盼頭。
等到李悅到達了泉州之後,柳蒙立馬就召集了泉州這邊的屬官上門拜訪了,其實李悅來的時候,他就應該來迎接的,可是,李悅又沒有提前說到達時間,泉州這邊各個縣令想要都召集起來,也不是什麽容易的事情,主要還是交通不方便,因此,隻好等到確定李悅到了,又暫時住進了官邸之後,他才帶著下屬上門求見。
李悅也沒有拿喬,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些官員雖說不是他來任免,但是也算得上是他的屬下了,因此,李悅還是表現得比較客氣的,當然,他也在觀察,以前寧州那邊的官員什麽德性,反正跟李悅關係不大,所以,李悅也懶得理會,但是閔地這邊的官員,要是不是什麽靠譜的貨色,那麽,李悅就得斟酌一番了,別搞到自個在這邊辛辛苦苦搞基建,拉著越人脫貧致富,結果迴過頭來,一幫子官員在拖後腿,弄得下麵民不聊生,都要直接造反了,那豈不是太可悲了點?
這些官員來拜訪李悅的時候其實都有些戰戰兢兢,老李家的藩王名聲好的其實很少,真正會保持好名聲的一般都不會跑封地上來,到封地上就意味著皇權與自己再也沒了任何關係,所以,一個個在封地可勁蹦躂,雖說很少有在作死的邊緣反覆橫跳的,但是,他們大多數都不是什麽好貨色,作為宗室,他們需要畏懼的東西很少,朝廷對他們的要求就是,隻要不犯什麽十惡不赦的大罪,其他的事情,隻要能糊弄過去,朝廷就睜隻眼閉隻眼。像是滕王李元嬰,他在自個的封地搞了個滕王閣出來,雖說因為王勃的《滕王閣序》而名傳千古了。但是在這個年代,想要建立這樣一座高樓,需要付出什麽樣的代價呢?何況,王勃所說的這個滕王閣,已經是他修建的第三座了,不說需要耗費的各種材料,光是勞力,就不知道有多少,滕王閣建立過程中,李元嬰可沒耗費多少錢財,相反,他借著修建滕王閣的機會,大肆盤剝百姓,強令他們服勞役,三座滕王閣,不知道多少百姓因為勞累過甚死在建設過程中。而最終呢,李元嬰幾乎就沒付出什麽代價。就像是李治對待李悅這個名義上的幼弟一樣,李世民因為之前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緣故,對於李元嬰這個幼弟也非常寵愛,李元嬰幾度改換封地,不知道造了多少孽,結果最終多半是罰酒三杯,最嚴重的懲罰也就是削了兩百戶食邑,一直到李治登基,這位也沒消停過。
但是,這真不是什麽容易的事情,歷朝歷代,其實真正吏治清明的時候不多,要不然,也不會有跑官這種說法。在朝堂上,除了一些比較重要的職位,像是地方上的官職,吏部是有著很大的自主權的,一般就是吏部將名字報上去,上麵看一下,覺得沒問題也就通過了。問題是,皇帝對下麵的官員本來也沒有太多的了解,名字跟人也對不上號,所以,一般這個過程就是走個過場而已,並不會多問。
而吏部選官看的是什麽呢?自然也是有標準的,正常的標準就是考評,就像是後世績效考核一樣,這年頭對於官員也有不同的考核標準,無非就是你這邊的案件數量,還有就是每年的稅收,另外呢,就得看你會不會做人了。這會兒雖說還不像是明清的時候一樣,有著什麽冰敬碳敬之類的名目,但是,賄賂這種事情,古已有之,從來都沒斷絕過。你隻要有足夠的表示,那麽,吏部那邊考核的時候稍微寬鬆一點,中評變中上甚至是上,那麽,你就有很大機會脫離苦海了。但問題是,被安排到這種窮山惡水的,本來就沒什麽錢財,這裏也很難撈到什麽錢財政績,甚至,所謂窮山惡水出刁民,這種地方,惡性案件的發生率還比較高,考評上不去,送禮又沒錢,如此隻能是惡性循環,運氣好就一直待在這裏了,運氣不好,說不定幾次下評之後,你就被踹到更偏遠的地方去了。
像是泉州這邊的刺史柳蒙就是這樣,好不容易考中了明經,兢兢業業做了十幾年的小官,好不容易有了升遷之望,結果當年一念之差,沒有好好走一下關係,正好原本泉州刺史因病去世,他就被「破格擢拔」,火速扔到了這邊。
柳蒙原本到了泉州之後,還想要好好施展一下手腳,看看能不能搞點政績出來,結果這邊民風算不得淳樸,交通不便,你這邊徵發一下徭役,下麵說不得就能鬧出點亂子來,在這樣的情況下,柳蒙不過是掙紮了大半年,就幹脆放棄了。老老實實做一條鹹魚吧,不功不過就行!
而這次朝廷居然往閩越派了個藩王過來,直接統轄了閩越四州,又選了泉州作為閩王府所在,柳蒙費了不少力氣,才打聽到了關於這位新鮮出爐的閩王的消息,然後,他就興奮起來了。
這位閩王儼然不是什麽尋常藩王,與他那些要麽逗比,要麽奢靡,要麽糊塗的兄弟不同,這位是個肯幹事,還能幹事的,也難怪聖人給了他開府建牙的權力。若是他能夠將泉州變得更上一層樓,豈不是自個也能雞犬升天?他要求不高,平調到嶺南之外做個刺史就行,就算不能做刺史,稍微降個半級,自己也能接受啊!因此,等到閩王府的先頭人員到達之後,柳蒙就殷勤備至起來。
不管閩王府這邊想要什麽,柳蒙這邊隻要能配合的,都極力配合,尤其看著閩王府的人儼然一副大幹一場的模樣,柳蒙也跟著心潮澎湃起來,他倒不是也想要跟著幹,他就是覺得有了盼頭。
等到李悅到達了泉州之後,柳蒙立馬就召集了泉州這邊的屬官上門拜訪了,其實李悅來的時候,他就應該來迎接的,可是,李悅又沒有提前說到達時間,泉州這邊各個縣令想要都召集起來,也不是什麽容易的事情,主要還是交通不方便,因此,隻好等到確定李悅到了,又暫時住進了官邸之後,他才帶著下屬上門求見。
李悅也沒有拿喬,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些官員雖說不是他來任免,但是也算得上是他的屬下了,因此,李悅還是表現得比較客氣的,當然,他也在觀察,以前寧州那邊的官員什麽德性,反正跟李悅關係不大,所以,李悅也懶得理會,但是閔地這邊的官員,要是不是什麽靠譜的貨色,那麽,李悅就得斟酌一番了,別搞到自個在這邊辛辛苦苦搞基建,拉著越人脫貧致富,結果迴過頭來,一幫子官員在拖後腿,弄得下麵民不聊生,都要直接造反了,那豈不是太可悲了點?
這些官員來拜訪李悅的時候其實都有些戰戰兢兢,老李家的藩王名聲好的其實很少,真正會保持好名聲的一般都不會跑封地上來,到封地上就意味著皇權與自己再也沒了任何關係,所以,一個個在封地可勁蹦躂,雖說很少有在作死的邊緣反覆橫跳的,但是,他們大多數都不是什麽好貨色,作為宗室,他們需要畏懼的東西很少,朝廷對他們的要求就是,隻要不犯什麽十惡不赦的大罪,其他的事情,隻要能糊弄過去,朝廷就睜隻眼閉隻眼。像是滕王李元嬰,他在自個的封地搞了個滕王閣出來,雖說因為王勃的《滕王閣序》而名傳千古了。但是在這個年代,想要建立這樣一座高樓,需要付出什麽樣的代價呢?何況,王勃所說的這個滕王閣,已經是他修建的第三座了,不說需要耗費的各種材料,光是勞力,就不知道有多少,滕王閣建立過程中,李元嬰可沒耗費多少錢財,相反,他借著修建滕王閣的機會,大肆盤剝百姓,強令他們服勞役,三座滕王閣,不知道多少百姓因為勞累過甚死在建設過程中。而最終呢,李元嬰幾乎就沒付出什麽代價。就像是李治對待李悅這個名義上的幼弟一樣,李世民因為之前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緣故,對於李元嬰這個幼弟也非常寵愛,李元嬰幾度改換封地,不知道造了多少孽,結果最終多半是罰酒三杯,最嚴重的懲罰也就是削了兩百戶食邑,一直到李治登基,這位也沒消停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