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頁
[歷史同人]小王爺能有什麽壞心眼呢 作者:微雲煙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原本李悅覺得李治對這種事情不會太感興趣,哪知道,李治對此興趣居然也挺大,第二天就跑過來表示自己也要試一試,一邊跟隨著過來的武皇後也是一臉興味盎然。
這兩位要坐著馬車出去,那就真的是挺麻煩了,因為他們出門不能就是自個,還得帶上許多護衛還有身邊伺候的人,也虧得李悅之前準備得比較充分,考慮到長安這邊的貨運需要,之前還額外拉了兩節空車廂過來,這才勉強將隨行的百騎和羽林衛給帶上了。
李治他們夫妻兩個用的車廂就是李悅來的時候乘坐的那個,自然打造得非常舒適,這個車廂就相當於後世的房車一樣,客廳,臥室,廚房,餐廳,書房,衛生間一應俱全。廚房裏麵用的是小煤爐,還用上了冰鑒,可以存放兩天的食材,軌道馬車每隔一百裏都會有一處中轉站,在這裏可以暫時停留休息,也可以換馬之後繼續行駛,橫豎在車廂裏麵一樣休息,一般的驛站真未必有車廂裏麵舒服。好在李治還算是靠譜,沒有異想天開,讓李悅直接帶他去寧州,到了第一個中轉站,換了馬之後,就意猶未盡地表示可以返迴長安了。
「朕想要修一條從長安到洛陽的軌道!」返迴的路上,李治突然說道。
李悅一愣,不由有些猶豫,他試探著說道:「那聖人打算花費多長時間呢?」
李治斬釘截鐵地說道:「越快越好!」
李悅斟酌了一下語氣:「若是要快的話,那需要的花費卻是不菲!」
李治嘆了口氣,說道:「即便是花費不菲,那也得做!」
見李悅神情有些迷惑,武皇後便在一邊解釋道:「十五郎,你不怎麽在長安,許多事情不知道,實際上現在關中是真的有些不堪重負了!」
說到這裏,武皇後露出了一個無奈的神情,跟李悅說出了朝廷如今麵臨的問題。長安城的確非常宏偉,作為大唐的政治中心,每天都有許多人從大唐的各個地方往長安而來,而且,很多人不是自個來的,尤其是那些來求官的,或者本來就是來做官的,他們還得帶著不少僕從,長安城倒是勉強能夠容納這麽多的人口,但是,這麽多人口不是喝西北風就能飽的,他們實實在在是要吃飯的。長安這邊一鬥米200錢,比起其他地方貴了十倍不止,因此,來自各地的糧食也在不斷運往長安,饒是如此,長安也開始有了鬧糧荒的趨勢。
關中開發這麽多年,人口繁多,若是在這麽折騰下去,就算是將終南山都開墾出來種植糧食,都不夠這麽多人消耗的,因此,李治有意將朝廷的重心向洛陽那邊轉移。比起長安,洛陽那邊一直以來就是中原腹地,那邊也是大片的平原,糧食產量也比較高,也很少會鬧什麽災荒,相對來說,也能容納更多的人口。
不過,李治並非是想要遷都,而是想要搞兩京製,兩邊輪著來,洛陽本來就是東都,所以,在朝堂上也不會有什麽反對的聲音。如此兩邊壓力都不會太大。但是,兩邊跑的話,若是交通不夠方便,那麽,每次光是在路上就要耗費許多時間,還有許多錢糧,而軌道的出現讓李治有了新的選擇,通過軌道,從長安到洛陽也就是幾天時間,這其中的消耗,李治覺得簡直是不值一提。甚至,通過軌道運輸,也能減少長安這邊的糧食壓力,畢竟,普通的車才能運輸多少糧食,而且運輸過程中還有大量的消耗,像是隋朝征討高句麗那會兒,那些民夫運送糧食前往前線,路上消耗掉的都比送到前線的多。
也就是楊廣搞了個運河,走運河通過船運,降低了許多消耗,要不然的話,走陸路消耗隻會更大。其實李治曾經有心開挖河道,將長安乃至關中的水係跟運河打通,不過,他還真是不敢下這個決心,隋朝亡國也就是三四十年的事情,許多人還記得那會兒怎麽迴事呢,開挖運河這種工程,不知道需要動用多少民夫,花費多長時間,一個不注意就會搞出亂子來。如今其實就很好,通過運河將糧食運輸到洛陽,然後從洛陽通過軌道運輸到關中,這個成本應該就比以前低多了。比起每年在糧食上頭花費的錢財,李治還是覺得造個軌道比較劃算一些。
聽了李治和武皇後的解釋,李悅頓時明白怎麽迴事了,他是真沒想到,長安如今的糧食危機已經這麽嚴重了,想到之前占城稻的事情,李悅順便問了一嘴。
李治點了點頭,說道:「嶺南那邊是從占城那裏弄到了水稻的種子,不過正在嶺南那邊試種,若是占城稻在中原也能早熟豐產的話,之後幾年再在江南一代推廣!」
李悅在一邊說道:「可惜,占城還有再南邊不是咱們大唐的地盤,那些地方雖說瘴氣比較重,土人也不堪教化,但是,那邊的氣候是真的適合種稻,一年兩熟都是最基本的,差不多能一年三熟。偏偏那些土人也不怎麽懂種地,或者說,他們那邊想要填飽肚子實在是太容易了,氣候濕熱,一年四季樹上都有各種果子,根本不需要費心種地,日子就能過得不錯!」
李治一聽,眼珠子都快要凸出來了,他難以置信地說道:「那等地方,居然這般富庶?」中原這邊一直有著那種□□上國的心態,一直覺得自家的就是最好的,其他地方要麽太冷,要麽太熱,想想都覺得沒什麽名堂,根本沒想過,那些自以為是蠻荒之地的地方,居然能一年三熟,這讓這麽多年來,一直在為了填飽老百姓的肚子,讓他們不用因為餓極了就揭竿而起的中原朝廷情何以堪呢?
這兩位要坐著馬車出去,那就真的是挺麻煩了,因為他們出門不能就是自個,還得帶上許多護衛還有身邊伺候的人,也虧得李悅之前準備得比較充分,考慮到長安這邊的貨運需要,之前還額外拉了兩節空車廂過來,這才勉強將隨行的百騎和羽林衛給帶上了。
李治他們夫妻兩個用的車廂就是李悅來的時候乘坐的那個,自然打造得非常舒適,這個車廂就相當於後世的房車一樣,客廳,臥室,廚房,餐廳,書房,衛生間一應俱全。廚房裏麵用的是小煤爐,還用上了冰鑒,可以存放兩天的食材,軌道馬車每隔一百裏都會有一處中轉站,在這裏可以暫時停留休息,也可以換馬之後繼續行駛,橫豎在車廂裏麵一樣休息,一般的驛站真未必有車廂裏麵舒服。好在李治還算是靠譜,沒有異想天開,讓李悅直接帶他去寧州,到了第一個中轉站,換了馬之後,就意猶未盡地表示可以返迴長安了。
「朕想要修一條從長安到洛陽的軌道!」返迴的路上,李治突然說道。
李悅一愣,不由有些猶豫,他試探著說道:「那聖人打算花費多長時間呢?」
李治斬釘截鐵地說道:「越快越好!」
李悅斟酌了一下語氣:「若是要快的話,那需要的花費卻是不菲!」
李治嘆了口氣,說道:「即便是花費不菲,那也得做!」
見李悅神情有些迷惑,武皇後便在一邊解釋道:「十五郎,你不怎麽在長安,許多事情不知道,實際上現在關中是真的有些不堪重負了!」
說到這裏,武皇後露出了一個無奈的神情,跟李悅說出了朝廷如今麵臨的問題。長安城的確非常宏偉,作為大唐的政治中心,每天都有許多人從大唐的各個地方往長安而來,而且,很多人不是自個來的,尤其是那些來求官的,或者本來就是來做官的,他們還得帶著不少僕從,長安城倒是勉強能夠容納這麽多的人口,但是,這麽多人口不是喝西北風就能飽的,他們實實在在是要吃飯的。長安這邊一鬥米200錢,比起其他地方貴了十倍不止,因此,來自各地的糧食也在不斷運往長安,饒是如此,長安也開始有了鬧糧荒的趨勢。
關中開發這麽多年,人口繁多,若是在這麽折騰下去,就算是將終南山都開墾出來種植糧食,都不夠這麽多人消耗的,因此,李治有意將朝廷的重心向洛陽那邊轉移。比起長安,洛陽那邊一直以來就是中原腹地,那邊也是大片的平原,糧食產量也比較高,也很少會鬧什麽災荒,相對來說,也能容納更多的人口。
不過,李治並非是想要遷都,而是想要搞兩京製,兩邊輪著來,洛陽本來就是東都,所以,在朝堂上也不會有什麽反對的聲音。如此兩邊壓力都不會太大。但是,兩邊跑的話,若是交通不夠方便,那麽,每次光是在路上就要耗費許多時間,還有許多錢糧,而軌道的出現讓李治有了新的選擇,通過軌道,從長安到洛陽也就是幾天時間,這其中的消耗,李治覺得簡直是不值一提。甚至,通過軌道運輸,也能減少長安這邊的糧食壓力,畢竟,普通的車才能運輸多少糧食,而且運輸過程中還有大量的消耗,像是隋朝征討高句麗那會兒,那些民夫運送糧食前往前線,路上消耗掉的都比送到前線的多。
也就是楊廣搞了個運河,走運河通過船運,降低了許多消耗,要不然的話,走陸路消耗隻會更大。其實李治曾經有心開挖河道,將長安乃至關中的水係跟運河打通,不過,他還真是不敢下這個決心,隋朝亡國也就是三四十年的事情,許多人還記得那會兒怎麽迴事呢,開挖運河這種工程,不知道需要動用多少民夫,花費多長時間,一個不注意就會搞出亂子來。如今其實就很好,通過運河將糧食運輸到洛陽,然後從洛陽通過軌道運輸到關中,這個成本應該就比以前低多了。比起每年在糧食上頭花費的錢財,李治還是覺得造個軌道比較劃算一些。
聽了李治和武皇後的解釋,李悅頓時明白怎麽迴事了,他是真沒想到,長安如今的糧食危機已經這麽嚴重了,想到之前占城稻的事情,李悅順便問了一嘴。
李治點了點頭,說道:「嶺南那邊是從占城那裏弄到了水稻的種子,不過正在嶺南那邊試種,若是占城稻在中原也能早熟豐產的話,之後幾年再在江南一代推廣!」
李悅在一邊說道:「可惜,占城還有再南邊不是咱們大唐的地盤,那些地方雖說瘴氣比較重,土人也不堪教化,但是,那邊的氣候是真的適合種稻,一年兩熟都是最基本的,差不多能一年三熟。偏偏那些土人也不怎麽懂種地,或者說,他們那邊想要填飽肚子實在是太容易了,氣候濕熱,一年四季樹上都有各種果子,根本不需要費心種地,日子就能過得不錯!」
李治一聽,眼珠子都快要凸出來了,他難以置信地說道:「那等地方,居然這般富庶?」中原這邊一直有著那種□□上國的心態,一直覺得自家的就是最好的,其他地方要麽太冷,要麽太熱,想想都覺得沒什麽名堂,根本沒想過,那些自以為是蠻荒之地的地方,居然能一年三熟,這讓這麽多年來,一直在為了填飽老百姓的肚子,讓他們不用因為餓極了就揭竿而起的中原朝廷情何以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