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王爺隻有在大朝會期間得以見麵交集,平時都在封地不能離開。這一規定,其實是為了防止他們合謀一些不該做的事。
雖然這個命令後來被廢除了,但也幾乎無人敢犯。因為讓皇帝知道了,可能就會引起猜忌。
安親王對楊昪的邀約,實在是過於大膽了。
鄭嘉禾發現他的沉默,不由側目看他。
片刻後,她明白了。
她的唇角掀起微笑:「在你的王府辦個宴席吧,我記得後園有一片梅林,可以請那些宗親去賞梅。」
她湊上去,輕輕地碰了碰他的耳尖:「這是我讓你辦的。」
她讓的,就不算私下。
楊昪一怔:「你想做什麽?」
……
秦王並不常住王府,聽過那些曖昧傳言的都知道,秦王大多數時候,都是與太後廝混在一處,宿在宮中的。就算不提這個,從前秦王還是攝政王的時候,在宮中也有專門的上陽宮作為住處。如今秦王已被奪去攝政大權,但在宮中的居所,仍然被保留了下來。
被邀請來賞梅的宗親們,進了府門時,看到冷冷清清、沒幾個小廝、更是連一個婢女都沒有的秦王府,不禁都愣住了。
餘和笑著為大家解惑:「我們王爺在邊關時精簡慣了,不愛奢靡,因此就隻讓奴婢幾個伺候。今日宴請各位,還是上稟了太後娘娘,從宮中膳房撥了幾個廚子下來幫忙呢。」
安親王捋了捋鬍子,哈哈大笑:「到底是秦王沒有成家,日子也過得粗糙,這要是娶了妻,怎麽還會過成這般樣子?」
他與一旁的宗親們對視一眼,露出了心照不宣的表情。
餘和低著頭,並不多說什麽,隻微笑著請大家往後園去。他帶著宗親們拐了幾道彎,穿過長廊,就看見後園中盛放的紅梅,梅林前有一寬敞的六角亭,而王府的主人秦王殿下,正坐在那裏,一手端著杯盞,慢慢品茗。
察覺到宗親們已經過來,楊昪才側目望了一眼,放下瓷杯,起身朝他們走了過來。
「安皇叔,吳王,晉王。」楊昪點了幾個親王的名字,朝他們頷首示意。
而站在後麵的那些,身份地位略低一點的郡王們,也紛紛躬身向楊昪作禮。
王府的小廝們上前,來請他們入席。
安親王落座之後,看著清一色伺候的小廝,不禁有些失望:「我說老三,你這裏怎麽能這麽簡陋?早知道是這樣,我們不如去包個酒樓聚聚,也比在這裏強!」
楊昪道:「安皇叔稍安勿躁,這是賞梅宴,自然是要賞梅。一會兒皇姑姑她們也要到了,咱們宗室相聚,聊天吃酒,還是在自己的地盤最舒服。」
楊昪所謂的皇姑姑,也是景宗那一輩兒的公主,有兩個就嫁在長安城的,正好能來參宴,楊昪就把她們也請了過來。隻是她們一個喪夫一個和離,平日裏都很低調,不會插手政事,沒什麽存在感。
安親王聽他這麽說,才神色稍緩。
好在秦王府雖然伺候的人不多,但從宮裏來的廚子做的飯食的確不錯,原本覺得有些被怠慢的宗親,也漸漸被安撫了情緒。宴席中還有從樂坊請來的歌姬,坐在另一邊的亭子裏撫琴唱曲。
宴行過半,安親王猶豫了一下,問楊昪:「老三,你可知這挑選伴讀的事,進行得怎麽樣了?」
楊昪看他一眼,有些驚訝:「太後不是已經選了一些人麽?合不合適,總要過段時間才知道。」
吳王道:「歷來皇子伴讀人選都是從長安城的朝臣中選拔的,太後要從宗室中選人,倒是罕見。再者,皇子伴讀以二三人為宜,就是七八個也算合適,可太後娘娘選了近四十個……」
基本上是把他們這些還有著親王郡王爵位的王爺家中子孫全部選出來了,沒選中的都是那些與平民無二的、血緣關係已經很遠的宗親。很難讓人不覺得這是在要人質。
眾人附和了兩聲。
楊昪微微垂目,淡聲道:「選宗室子為皇帝伴讀一事,太後並未強求。爾等有誰不願的,隻管去向太後陳情即可。」
眾人臉上神色又微妙起來。一開始他們都是願意的,但那是因為他們以為是要挑大魏儲君!可是來到長安城之後才發現,朝臣們都對小皇帝是否癡傻一事諱莫如深,太後的舉動也讓人摸不清目的。
他們不是不願意,而是如果自家子孫選不上,他們就想早點帶孩子迴去,由於年齡限製太過苛刻,宗親們帶來的孩子大多都是自己的直係子孫,他們心疼!
如果太後的真實目的不是選儲君而是拿捏人質,那他們就更不願意了!
晉王試探道:「秦王此話當真?隻要我們去向太後陳情,太後就會同意我們帶著兒孫離開?」
楊昪掃了眾人一眼,看見大家都目光灼灼地盯著他。
「這是自然,」楊昪道,「隻是諸位先前便是自願帶著兒孫來到長安,如今卻出爾反爾,這一點上……恐怕的確不太好辦。」
晉王急問:「那該怎麽辦?」
楊昪沉吟片刻,向晉王招了招手,示意他近前。
……
宗親們陸陸續續來向鄭嘉禾上書,請求消減王府用度,又自陳捨不得血肉至親,想帶著兒孫一同離京。鄭嘉禾一一允準。
到最後,留在長安的伴讀人選,還剩下八個。
雖然這個命令後來被廢除了,但也幾乎無人敢犯。因為讓皇帝知道了,可能就會引起猜忌。
安親王對楊昪的邀約,實在是過於大膽了。
鄭嘉禾發現他的沉默,不由側目看他。
片刻後,她明白了。
她的唇角掀起微笑:「在你的王府辦個宴席吧,我記得後園有一片梅林,可以請那些宗親去賞梅。」
她湊上去,輕輕地碰了碰他的耳尖:「這是我讓你辦的。」
她讓的,就不算私下。
楊昪一怔:「你想做什麽?」
……
秦王並不常住王府,聽過那些曖昧傳言的都知道,秦王大多數時候,都是與太後廝混在一處,宿在宮中的。就算不提這個,從前秦王還是攝政王的時候,在宮中也有專門的上陽宮作為住處。如今秦王已被奪去攝政大權,但在宮中的居所,仍然被保留了下來。
被邀請來賞梅的宗親們,進了府門時,看到冷冷清清、沒幾個小廝、更是連一個婢女都沒有的秦王府,不禁都愣住了。
餘和笑著為大家解惑:「我們王爺在邊關時精簡慣了,不愛奢靡,因此就隻讓奴婢幾個伺候。今日宴請各位,還是上稟了太後娘娘,從宮中膳房撥了幾個廚子下來幫忙呢。」
安親王捋了捋鬍子,哈哈大笑:「到底是秦王沒有成家,日子也過得粗糙,這要是娶了妻,怎麽還會過成這般樣子?」
他與一旁的宗親們對視一眼,露出了心照不宣的表情。
餘和低著頭,並不多說什麽,隻微笑著請大家往後園去。他帶著宗親們拐了幾道彎,穿過長廊,就看見後園中盛放的紅梅,梅林前有一寬敞的六角亭,而王府的主人秦王殿下,正坐在那裏,一手端著杯盞,慢慢品茗。
察覺到宗親們已經過來,楊昪才側目望了一眼,放下瓷杯,起身朝他們走了過來。
「安皇叔,吳王,晉王。」楊昪點了幾個親王的名字,朝他們頷首示意。
而站在後麵的那些,身份地位略低一點的郡王們,也紛紛躬身向楊昪作禮。
王府的小廝們上前,來請他們入席。
安親王落座之後,看著清一色伺候的小廝,不禁有些失望:「我說老三,你這裏怎麽能這麽簡陋?早知道是這樣,我們不如去包個酒樓聚聚,也比在這裏強!」
楊昪道:「安皇叔稍安勿躁,這是賞梅宴,自然是要賞梅。一會兒皇姑姑她們也要到了,咱們宗室相聚,聊天吃酒,還是在自己的地盤最舒服。」
楊昪所謂的皇姑姑,也是景宗那一輩兒的公主,有兩個就嫁在長安城的,正好能來參宴,楊昪就把她們也請了過來。隻是她們一個喪夫一個和離,平日裏都很低調,不會插手政事,沒什麽存在感。
安親王聽他這麽說,才神色稍緩。
好在秦王府雖然伺候的人不多,但從宮裏來的廚子做的飯食的確不錯,原本覺得有些被怠慢的宗親,也漸漸被安撫了情緒。宴席中還有從樂坊請來的歌姬,坐在另一邊的亭子裏撫琴唱曲。
宴行過半,安親王猶豫了一下,問楊昪:「老三,你可知這挑選伴讀的事,進行得怎麽樣了?」
楊昪看他一眼,有些驚訝:「太後不是已經選了一些人麽?合不合適,總要過段時間才知道。」
吳王道:「歷來皇子伴讀人選都是從長安城的朝臣中選拔的,太後要從宗室中選人,倒是罕見。再者,皇子伴讀以二三人為宜,就是七八個也算合適,可太後娘娘選了近四十個……」
基本上是把他們這些還有著親王郡王爵位的王爺家中子孫全部選出來了,沒選中的都是那些與平民無二的、血緣關係已經很遠的宗親。很難讓人不覺得這是在要人質。
眾人附和了兩聲。
楊昪微微垂目,淡聲道:「選宗室子為皇帝伴讀一事,太後並未強求。爾等有誰不願的,隻管去向太後陳情即可。」
眾人臉上神色又微妙起來。一開始他們都是願意的,但那是因為他們以為是要挑大魏儲君!可是來到長安城之後才發現,朝臣們都對小皇帝是否癡傻一事諱莫如深,太後的舉動也讓人摸不清目的。
他們不是不願意,而是如果自家子孫選不上,他們就想早點帶孩子迴去,由於年齡限製太過苛刻,宗親們帶來的孩子大多都是自己的直係子孫,他們心疼!
如果太後的真實目的不是選儲君而是拿捏人質,那他們就更不願意了!
晉王試探道:「秦王此話當真?隻要我們去向太後陳情,太後就會同意我們帶著兒孫離開?」
楊昪掃了眾人一眼,看見大家都目光灼灼地盯著他。
「這是自然,」楊昪道,「隻是諸位先前便是自願帶著兒孫來到長安,如今卻出爾反爾,這一點上……恐怕的確不太好辦。」
晉王急問:「那該怎麽辦?」
楊昪沉吟片刻,向晉王招了招手,示意他近前。
……
宗親們陸陸續續來向鄭嘉禾上書,請求消減王府用度,又自陳捨不得血肉至親,想帶著兒孫一同離京。鄭嘉禾一一允準。
到最後,留在長安的伴讀人選,還剩下八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