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朕準了,從今天開始,你虎獅山去全國走一走看一看,挑幾個風水好,你們認為合適建都的地方報上來。”
李睿也覺得這北寧城地處偏僻,指揮起全國的政治、軍隊也確實不方便。於是也就點頭同意了朝臣的奏章。
選定國都可不是一件小事,風水什麽的,李睿雖然不是太相信,但李睿也不是剛愎自用之人,要是虎獅山選址和自己想的地方相同,那自然是最好,要是有什麽不一樣的地方,自己再調整就是。
這開國皇帝就是任性,畢竟,整個天下都是他帶著兄弟打下來的,具有無上的威望,自然就沒有什麽後代那些生活在皇宮內皇帝的掣肘,自己想怎麽幹,就能怎麽幹。
根據李睿對曆史的熟悉,這選一個國都,沒有個三五年是確定不下來的。確定一個地方以後,再大興土木去建設新的皇宮和皇城,這沒個十年八年也是幹不好的。
所以,雖然李睿現在正是年富力強的三十壯年,但等他能正式入住新都城的皇宮,還不知道要多久。
於是,李睿在安排了這選國都的事情以後,就不太去關注了,這是一個重要的事情,但卻並不是緊急的事情,這段時間有虎獅山的人去忙活就好了。
隻是,李睿不知道的是,在他看來一件雖然大但對大明帝國無甚大影響的事情,在大明國內卻也興起了一陣不大不小的風潮。
到底李睿是沒有當過執政者,對臣子和老百姓們的心態把握還是不到位。沒有正確地理解一個地方被確定為國都後,能給當地官員和百姓帶來的經濟收入增加和內心榮譽感的爆棚。
因此,當天早朝這個選定新國都的消息被眾所周知後,大明各郡立即自發地掀起了一陣爭當國都的浪潮。
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浪潮越來越大。
開始,隻是地方上老百姓和商人有利益的驅動,自發地組織起來捐款捐物,給當地官府籌措地方建設資金,把自己的郡城、州城給建設得幹淨而美麗。
慢慢地,拿了老百姓錢的州郡地方官員,就被老百姓倒逼著不得不去各個部委辦找關係,拖門路,看看自己的城市能不能有資格進入備選名單。
開始階段,先不談被選定為國都,能進入備選名單也就算是階段性的勝利。
李睿對國都選址的認識不足,但虎獅山可是具有充足的經驗。
因此,在當天早朝後,大明欽天監監正趙如愷的行蹤就成了最高機密。除了按時向李睿匯報的密折專奏以外,朝堂之上,就再也看不到趙如愷的身影了。
所以,不管各級地方官員怎麽去打聽,最後得到的結果隻有一個,備選名單還在擬定中。至於什麽時候能出爐這備選名單,嗬嗬,欽天監的留守人員也不知道。
還好有趙如愷的應對方法,才讓各地沒有過於的勞民傷財,畢竟初步入圍的名單都沒有確定,你們這些州郡根本就是爭奪了一個寂寞。
長期沒有結果,人們的心勁自然也就懈怠了,數個月後,這爭當國都的熱潮才從大明的百姓中散去。
但這其中卻又有幾個地方不但沒有懈怠,反而在埋頭做好城市建設,他們自認為自己是最有可能入備選名單的城市。
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有,原大景國都京城、南景國都臨安、垣國國都大都、大明明麵上的國都幽州這四個城市功夫下得最深。
其中,又尤其京城和大都都認為國都就會在他們兩個城市中選擇,所以他們成了這四個城市中花費最高的兩個城市。
而且,這種花費在公布最後的名單前,是持續不斷的。
當然,這一切的發生,李睿也看在了眼裏,隻是李睿覺得這是臣子們自己的事情,隻要不做得太過火,他是懶得去幹預的。
反而,由於這次各個州郡爭當國都的行為,讓各個州郡城的基礎設施得到了改善,流浪漢得到了安置,也算是一件利民的好事。
所以,李睿對這種他認為的良性競爭保持了沉默和觀望。
李睿的大量精力已經隨著阿米蚩的避難而轉移到了大奉。
大奉帝國是一個比較奇葩的國家,你說他們戰鬥力差吧,他們又打敗了周邊除了大景和垣國外的所有國家,在大景和垣國打生打死的時候,埋頭發展自己的經濟。
可是,你要是說他戰力強吧,又不確切。
畢竟,一個歐陽家的私兵,就能讓大奉對大景幾十年不能越雷池一步。
你要說大奉經濟差吧,他們國內也沒有發生大麵積餓死人的情況。可你要說大奉經濟好吧,按說,他埋頭發展幾十年,早就應該有實力來進攻大景或者是垣國,可大奉就是不敢開啟大規模的戰爭,隻是小打小鬧的在兩國的邊境挑釁。
不然,任他歐陽家的私兵再厲害,大奉一個百萬大軍推過來,還是一樣土崩瓦解。
隻是,大奉從來沒有派出超過十萬以上的部隊出戰,這才導致歐陽家成為了邊關的定海神針。
如此種種疑點都深深的困惑著李睿,正因為不了解所以才對大奉產生了好奇,也就才會在能騰出手的第一時間,就吧雲蘇煙派往大奉的國都京都城。
好在雲蘇煙這麽幾年的努力下來,李睿也終於略微看清楚了大奉那籠罩在神秘麵紗下的真麵容。
特別是在阿米蚩逃亡大奉後,由於阿米蚩是頂著垣國皇帝的名義逃亡大奉的,自然也就被大奉皇帝對等接待,而且平時也有許多大奉朝臣主動接近阿米蚩。
這一切就讓,一直跟隨阿米蚩到達大奉的滕子敬接觸到了大奉的上層貴族。
原來雲蘇煙雖然收集到了許多情報,但卻是基於建立情報站的時間不長,以及大奉國內大明等中原人太少等原因,各種情報還是偏中下層官吏。
結果,滕子敬這麽一來,整個情報收集對象的檔次就上來了。
甚至,滕子敬都直接見過大奉皇帝,這算是大奉情報收集對象的天花板了。
仔細分析情報以後,李睿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
這大奉的老皇帝在病榻纏綿多年後,終於在去年駕崩了,新皇帝白敬亭是太子剛剛在洪武八年才登基上位的,年紀非常的小,今年也不過十八歲。
整個大奉的朝政大部分由太後鄒氏掌握,隻有部分不是太重要的日常事務由皇帝陛下決斷。
據滕子敬傳迴來的情報,整個大奉朝堂上的大臣有六成都是聽太後的命令行事,皇帝能指使的動的隻有禁軍統領唐思安和自己的師傅,原來的太子太保,現在的大奉丞相秦不易兩個勢力。
李睿有點理解了,大奉皇帝一直身體不好,而太子又年幼,整個朝堂也隻能維持現狀,並不敢去開疆拓土。
想想也就知道了,若是開疆拓土,讓麾下大將立下了戰功,那身體孱弱的皇帝和年幼的太子是無法降服這些驕兵悍將的。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大奉老皇帝自然就不會給將軍們坐大的機會,這也就可以理解,為什麽大奉不會集結數量龐大的軍隊了。
這就是老皇帝擔心某些將領尾大不掉,從而威脅皇室的地位啊。
對大奉有了一點點認知後,李睿就決定親自走一趟京都。
這倒不是李睿孟浪,而是李睿準確判斷大奉的各方政治勢力的分布和內鬥的狀態後,做出的決定。
自然,李睿決定自己親自去京都後,前期的準備工作也就不是一般的繁雜。不但,各類情報組織超負荷地運轉,而且各種軍隊的滲透也在抓緊進行。
按照大明建國前在大景境內的地下發展經驗,大奉京都周邊的山寨土匪,在半年內都逐漸換成了大明戰士。
到大明洪武八年九月,大奉京都周圍的山寨和農莊已經分批聚集了二十萬大明精銳。
“陛下,前期準備工作基本完成,您可以出發了。”已經迴到北寧城,向李睿交迴調兵虎符的黃久,在禦書房對李睿匯報著。
由於這次是李睿親自出馬,保密工作可不是一般的等級,所以並沒有在朝堂上公開討論,隻是在李睿的禦書房內小範圍討論和布置。
“嗯,軍隊到位了。城市內部情況如何?”李睿對黃久點點頭後,立即跳轉思維,詢問恭敬站在一邊的朱金炫。
“啟稟陛下,這一兩年也不知道是什麽原因,大奉京都對我們中原人的禁止令被撤銷了。於是,我手下的幫派和江湖豪客都紛紛進入京都建立了堂口。雖然本地江湖勢力有過抵抗,但哪裏會是我們的對手?
也不過半年左右,京都的江湖勢力,地下堂口基本都被我們特征作戰部下屬的江湖勢力全部滲透。
請陛下放心,特種做戰部絕對不會掉鏈子。”
李睿對自己的安全當然是萬分上心的,除了雲蘇煙的勢力不好暴露出來,隻在暗地裏為自己服務,其他的大明擁有各種實力都必須進行整合。
李睿也覺得這北寧城地處偏僻,指揮起全國的政治、軍隊也確實不方便。於是也就點頭同意了朝臣的奏章。
選定國都可不是一件小事,風水什麽的,李睿雖然不是太相信,但李睿也不是剛愎自用之人,要是虎獅山選址和自己想的地方相同,那自然是最好,要是有什麽不一樣的地方,自己再調整就是。
這開國皇帝就是任性,畢竟,整個天下都是他帶著兄弟打下來的,具有無上的威望,自然就沒有什麽後代那些生活在皇宮內皇帝的掣肘,自己想怎麽幹,就能怎麽幹。
根據李睿對曆史的熟悉,這選一個國都,沒有個三五年是確定不下來的。確定一個地方以後,再大興土木去建設新的皇宮和皇城,這沒個十年八年也是幹不好的。
所以,雖然李睿現在正是年富力強的三十壯年,但等他能正式入住新都城的皇宮,還不知道要多久。
於是,李睿在安排了這選國都的事情以後,就不太去關注了,這是一個重要的事情,但卻並不是緊急的事情,這段時間有虎獅山的人去忙活就好了。
隻是,李睿不知道的是,在他看來一件雖然大但對大明帝國無甚大影響的事情,在大明國內卻也興起了一陣不大不小的風潮。
到底李睿是沒有當過執政者,對臣子和老百姓們的心態把握還是不到位。沒有正確地理解一個地方被確定為國都後,能給當地官員和百姓帶來的經濟收入增加和內心榮譽感的爆棚。
因此,當天早朝這個選定新國都的消息被眾所周知後,大明各郡立即自發地掀起了一陣爭當國都的浪潮。
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浪潮越來越大。
開始,隻是地方上老百姓和商人有利益的驅動,自發地組織起來捐款捐物,給當地官府籌措地方建設資金,把自己的郡城、州城給建設得幹淨而美麗。
慢慢地,拿了老百姓錢的州郡地方官員,就被老百姓倒逼著不得不去各個部委辦找關係,拖門路,看看自己的城市能不能有資格進入備選名單。
開始階段,先不談被選定為國都,能進入備選名單也就算是階段性的勝利。
李睿對國都選址的認識不足,但虎獅山可是具有充足的經驗。
因此,在當天早朝後,大明欽天監監正趙如愷的行蹤就成了最高機密。除了按時向李睿匯報的密折專奏以外,朝堂之上,就再也看不到趙如愷的身影了。
所以,不管各級地方官員怎麽去打聽,最後得到的結果隻有一個,備選名單還在擬定中。至於什麽時候能出爐這備選名單,嗬嗬,欽天監的留守人員也不知道。
還好有趙如愷的應對方法,才讓各地沒有過於的勞民傷財,畢竟初步入圍的名單都沒有確定,你們這些州郡根本就是爭奪了一個寂寞。
長期沒有結果,人們的心勁自然也就懈怠了,數個月後,這爭當國都的熱潮才從大明的百姓中散去。
但這其中卻又有幾個地方不但沒有懈怠,反而在埋頭做好城市建設,他們自認為自己是最有可能入備選名單的城市。
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有,原大景國都京城、南景國都臨安、垣國國都大都、大明明麵上的國都幽州這四個城市功夫下得最深。
其中,又尤其京城和大都都認為國都就會在他們兩個城市中選擇,所以他們成了這四個城市中花費最高的兩個城市。
而且,這種花費在公布最後的名單前,是持續不斷的。
當然,這一切的發生,李睿也看在了眼裏,隻是李睿覺得這是臣子們自己的事情,隻要不做得太過火,他是懶得去幹預的。
反而,由於這次各個州郡爭當國都的行為,讓各個州郡城的基礎設施得到了改善,流浪漢得到了安置,也算是一件利民的好事。
所以,李睿對這種他認為的良性競爭保持了沉默和觀望。
李睿的大量精力已經隨著阿米蚩的避難而轉移到了大奉。
大奉帝國是一個比較奇葩的國家,你說他們戰鬥力差吧,他們又打敗了周邊除了大景和垣國外的所有國家,在大景和垣國打生打死的時候,埋頭發展自己的經濟。
可是,你要是說他戰力強吧,又不確切。
畢竟,一個歐陽家的私兵,就能讓大奉對大景幾十年不能越雷池一步。
你要說大奉經濟差吧,他們國內也沒有發生大麵積餓死人的情況。可你要說大奉經濟好吧,按說,他埋頭發展幾十年,早就應該有實力來進攻大景或者是垣國,可大奉就是不敢開啟大規模的戰爭,隻是小打小鬧的在兩國的邊境挑釁。
不然,任他歐陽家的私兵再厲害,大奉一個百萬大軍推過來,還是一樣土崩瓦解。
隻是,大奉從來沒有派出超過十萬以上的部隊出戰,這才導致歐陽家成為了邊關的定海神針。
如此種種疑點都深深的困惑著李睿,正因為不了解所以才對大奉產生了好奇,也就才會在能騰出手的第一時間,就吧雲蘇煙派往大奉的國都京都城。
好在雲蘇煙這麽幾年的努力下來,李睿也終於略微看清楚了大奉那籠罩在神秘麵紗下的真麵容。
特別是在阿米蚩逃亡大奉後,由於阿米蚩是頂著垣國皇帝的名義逃亡大奉的,自然也就被大奉皇帝對等接待,而且平時也有許多大奉朝臣主動接近阿米蚩。
這一切就讓,一直跟隨阿米蚩到達大奉的滕子敬接觸到了大奉的上層貴族。
原來雲蘇煙雖然收集到了許多情報,但卻是基於建立情報站的時間不長,以及大奉國內大明等中原人太少等原因,各種情報還是偏中下層官吏。
結果,滕子敬這麽一來,整個情報收集對象的檔次就上來了。
甚至,滕子敬都直接見過大奉皇帝,這算是大奉情報收集對象的天花板了。
仔細分析情報以後,李睿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
這大奉的老皇帝在病榻纏綿多年後,終於在去年駕崩了,新皇帝白敬亭是太子剛剛在洪武八年才登基上位的,年紀非常的小,今年也不過十八歲。
整個大奉的朝政大部分由太後鄒氏掌握,隻有部分不是太重要的日常事務由皇帝陛下決斷。
據滕子敬傳迴來的情報,整個大奉朝堂上的大臣有六成都是聽太後的命令行事,皇帝能指使的動的隻有禁軍統領唐思安和自己的師傅,原來的太子太保,現在的大奉丞相秦不易兩個勢力。
李睿有點理解了,大奉皇帝一直身體不好,而太子又年幼,整個朝堂也隻能維持現狀,並不敢去開疆拓土。
想想也就知道了,若是開疆拓土,讓麾下大將立下了戰功,那身體孱弱的皇帝和年幼的太子是無法降服這些驕兵悍將的。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大奉老皇帝自然就不會給將軍們坐大的機會,這也就可以理解,為什麽大奉不會集結數量龐大的軍隊了。
這就是老皇帝擔心某些將領尾大不掉,從而威脅皇室的地位啊。
對大奉有了一點點認知後,李睿就決定親自走一趟京都。
這倒不是李睿孟浪,而是李睿準確判斷大奉的各方政治勢力的分布和內鬥的狀態後,做出的決定。
自然,李睿決定自己親自去京都後,前期的準備工作也就不是一般的繁雜。不但,各類情報組織超負荷地運轉,而且各種軍隊的滲透也在抓緊進行。
按照大明建國前在大景境內的地下發展經驗,大奉京都周邊的山寨土匪,在半年內都逐漸換成了大明戰士。
到大明洪武八年九月,大奉京都周圍的山寨和農莊已經分批聚集了二十萬大明精銳。
“陛下,前期準備工作基本完成,您可以出發了。”已經迴到北寧城,向李睿交迴調兵虎符的黃久,在禦書房對李睿匯報著。
由於這次是李睿親自出馬,保密工作可不是一般的等級,所以並沒有在朝堂上公開討論,隻是在李睿的禦書房內小範圍討論和布置。
“嗯,軍隊到位了。城市內部情況如何?”李睿對黃久點點頭後,立即跳轉思維,詢問恭敬站在一邊的朱金炫。
“啟稟陛下,這一兩年也不知道是什麽原因,大奉京都對我們中原人的禁止令被撤銷了。於是,我手下的幫派和江湖豪客都紛紛進入京都建立了堂口。雖然本地江湖勢力有過抵抗,但哪裏會是我們的對手?
也不過半年左右,京都的江湖勢力,地下堂口基本都被我們特征作戰部下屬的江湖勢力全部滲透。
請陛下放心,特種做戰部絕對不會掉鏈子。”
李睿對自己的安全當然是萬分上心的,除了雲蘇煙的勢力不好暴露出來,隻在暗地裏為自己服務,其他的大明擁有各種實力都必須進行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