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想,這鐵匠坊是可以合法製造軍械的。若是有人在城內謀反,直接在鐵匠坊下訂單,提貨的時候,馬上聚兵造反,怎麽提防?
要知道,以前鐵匠坊是匠籍,朝廷可以派人隨時駐點監督,甚至可以隨時關閉。可是現在,這北寧城的鐵匠坊是受到皇帝聖旨嘉獎的,明麵上誰敢去再派人監督?
更不談安排衙役、皂吏駐場監督了。
所以,王守仁在配合京城來人搞掉郭子軒以後,其中一個工作重心就是如何再次把鐵匠坊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這個計謀不可謂不毒辣。
換成任何一個鐵匠坊的東家都會中計,可是卻唯獨碰到了李重九。
此時,整個李睿係統的勢力在寧州境內已經蓬勃發展,寧州五個郡的基本稅收可以說已經完全掌握在了李睿土改後的各級“鐵軍”手裏。
而經過到寧州“桃花山”避難這一趟行程以後,李重九也大致知道自己兒子在幹些什麽事情了。
為了不給兒子添麻煩,李重九做事比以前那是更加謹慎許多。
所以,當吳德代表郡守府給鐵匠坊下單,而且提出比市場價格高一倍的提貨價的時候,李重九立即就當麵予以了拒絕。
可是吳德也是領了秦師爺的命令的,最後用郡守大人的命令來壓鐵匠坊接受這個高價。李重九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不得不接受了這個高價,但是李重九立即就把這件事情告知了李睿。
李睿根本就沒有過多的去思考,而是直接要李重九把提供給郡守府的武器數量翻了一倍,也就是說,王守仁要鐵匠坊提供一百把百鍛刀,鐵匠坊主動給了兩百把。
倒不是李睿有一眼看穿這王守仁陽謀的獨特思維,而是此時李睿的眼光早已不局限這北寧城小小格局,自然也就不在意這點生意的收入。
在李睿看來,這北寧城鐵匠坊十八鋪是自己的根基,隻要不出事情就好,無所謂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持。
而一個生意要想不出事,最大的依仗就是本分經營,不貪圖暴利。隻要你不貪不該你賺的錢,你就不會有破綻被其他人抓住。
就可以百年經營。
不然,你貪圖郡守府這點暴利,以後其他和你做生意的人還怎麽找你?要是按照郡守府給的那超過市場價一倍價格,別人的利潤降低,是不會再來和你做生意的。
而鐵匠坊由於吃到了郡守府給的暴利,享受到了甜頭,也就不願意去做便宜的訂單。那麽,久而久之,這鐵匠坊就成了郡守府的附庸,隻有依靠郡守府的訂單生活了。
這又和在匠籍有什麽區別?
所以,李睿思考後,就把自己的分析和李重九仔仔細細的交流了一番,讓自己的老父親絕對不要沾這種包著糖衣的毒藥。
這也就在無意中破解了王守仁的陽謀。
現在的李重九非常明白自己的定位,自己就是兒子推到前台吸引眾人眼光的一個靶子,同時也讓李睿擺脫了鐵匠坊業務的束縛。
而李睿已經獲得平民身份,不用受製於匠籍不能離開工作的鐵匠坊的法令後,天下之大,哪裏都可以去得。
這就是相當於是給駿馬鬆開了籠頭,讓他有足夠的馳騁空間。
大景紹熙三年,九月十六日。
陳壽亭的家書到了。
四月的時候,陳壽亭高中進士並且取得殿試第二十名的喜報就傳迴了北寧城。
隻是,當時北寧城處於百廢待興的狀態,而鐵匠坊和陳壽亭家裏都空無一人,所以這朝廷快馬傳來的喜報也就無從落腳,被寄放在北寧郡學。
現在,鐵匠坊十八鋪恢複營業,當時和鐵匠坊一同避難的陳壽亭家小也就自然地迴到了原來的住所。
於是,現在已經是陳家當家主母的李淑月就收到了自己夫君的來信。
來信並不複雜,說的就是陳壽亭高中後,得到皇帝的欣賞,被留在了翰林院擔任編修。
雖然這個編修隻是一個從六品的官職,俸祿不多,但卻是文官清流中最為根正苗紅的那一支。
現在來信就是想要接李淑月到京城,夫妻團聚,順便想接李睿到京城去讀書。
所以,李淑月今天一大早就迴了娘家,在家裏的家族會議上,把書信遞給了李睿,讓他自己拿主意。
李家的人現在都知道,在外麵是李重九在撐著鐵匠坊坊頭的架子,其實整個家做主的卻是李睿這個今年已經十七歲的小夥子。
“二郎怎麽看這事?去不去吧?要是去就和我一起走,路上還能互相照應著。”李淑月問李睿,其實李淑月還是想自己這個唯一的弟弟陪自己一起去京城。
不說路上的一路同行,可以互相照顧。就單論見見世麵,京城也比這小小的郡城不知道強多少?
從李睿的前途著想,李淑月也是希望李睿到京城去發展的。
“爹娘的意思呢?”李睿沒有直接迴答姐姐的問題,而是非常孝順地請示二老的意見。
“各有各的好,若是去了以後能安心讀書,恐怕還是能有前途的。”楊氏先開口了,她倒是想帶李睿出去闖一闖的,畢竟那京城是許多人一輩子都想去而無法落腳的地方。
現在有陳壽亭先在那裏紮住了根,李睿此去也無需吃顛沛流離的苦。
特別是京城是文人匯聚的地方,若是李睿才華綻放,也是會有貴人賞識並能迅速名揚天下的。
“現在去不合適,咱們才剛剛成為平民,此時恐怕還是會受到許多歧視,倒不如先在州、郡或者江湖上有了名氣後,再進京比較好。”李重九倒是有自己的想法。
“那就讓二郎在這北寧城待著,以後接你們老李家鐵匠的班?”楊氏難得當著孩子的麵,反駁了自己的夫君。
“你知道什麽,二郎有自己的想法,我們不用瞎操心。”李重九倒是非常清楚李睿的想法,也就把李睿想說的話先說了出來。
“嗯,二哥,二哥,你自己是什麽想法?”兩個妹妹也插嘴提問。
這李家倒是真民主,這個家庭會議是全員參加的。
而且李麗質也已經十五歲,隨著年紀漸長,也逐漸了解了一些外麵世界的事情。關鍵是隨著家人走了一趟寧州“桃花山”也算是開了眼界,對自己未來的人生也有了一些小想法。
所以,李麗質對李淑月說:“大姐,二哥去不去京城再說,不然你帶著我一起去京城唄?”
沒錯,視野已經打開的李麗質覺得外麵的世界廣闊,她小小的心裏已經有了無限的向往和憧憬。
“胡鬧,哪有小姨子和姐夫一起住的?好說不好聽的,這不合適。”楊氏立即出言反對。
“可是,母親,讓妹妹們去京城,對她們未來的前途也是有好處的。”李淑月倒是對李麗質的提議很感興趣。
“不管北寧城還是京城,到哪裏都是講究個門當戶對,咱們家裏這個情況,到京城就能受到貴人青睞?”楊氏非常清醒。
“那倒是不一定。”聽到這裏李睿那不服輸的勁頭倒是上來了。
“就是,我們家還是匠籍的時候,大姐就能嫁給姐夫,現在我們家已經脫離了匠籍,我和小妹自然要有更好的前程。”
李麗質當然也是不服輸,不認命。在她明白女人最大的前程就是嫁給一個好人家的時候,她就開始擔心自己的命運。
好在,不知為什麽自己家族脫離了匠籍,現在,在自己家族的命運已經被改寫的時候,那自己的前程就一定不會比大姐差。
而且,一旦去了京城,起點就比北寧城要高得多。所以,李麗質也就在為自己的前程爭取。
“要不,我們在京城找一個營生,算是我們李家在京城落腳的基礎。那樣,大姐有了娘家撐腰,兩個妹妹以後也有個出處。”
李睿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原則上是對李麗質的提議表示了讚同,但他並不是單純地讚同李麗質跟著李淑月去京城,而是一次性解決兩個妹妹以後出身的問題。
因為他仔細地想了一下,讓妹妹依附姐夫不是辦法。
那樣姐姐在陳家說話的腰杆也不硬,而去京城確實能提高自己兩個妹妹的眼界和交際圈子,目前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就隻有在京城建立一個據點,讓妹妹們先過去。
從戰略層麵來看,這也算是狡兔三窟中的一個了吧?
隻是,要做點什麽才能讓自己兩個妹妹以後出嫁不至於委屈自己呢?
要知道,商業或者說是商人,在這個大景朝也是沒什麽社會地位的。
士農工商,商人可是排在最後的。所以,在京城做生意也不是最佳選項。
“二郎這個思路應該是對頭的,要不這樣,在京城附近置辦一個農莊,我先安排幾個小夥計過去打理。有眉目以後,再讓你母親帶著兩個妹妹過去,這也算是李家向上夠一夠,從平民到地主了。”
李重九的思維也被李睿打開了,想著自己還有點積蓄,也想著給李家留點家底,就出了這麽一個主意。
要知道,以前鐵匠坊是匠籍,朝廷可以派人隨時駐點監督,甚至可以隨時關閉。可是現在,這北寧城的鐵匠坊是受到皇帝聖旨嘉獎的,明麵上誰敢去再派人監督?
更不談安排衙役、皂吏駐場監督了。
所以,王守仁在配合京城來人搞掉郭子軒以後,其中一個工作重心就是如何再次把鐵匠坊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這個計謀不可謂不毒辣。
換成任何一個鐵匠坊的東家都會中計,可是卻唯獨碰到了李重九。
此時,整個李睿係統的勢力在寧州境內已經蓬勃發展,寧州五個郡的基本稅收可以說已經完全掌握在了李睿土改後的各級“鐵軍”手裏。
而經過到寧州“桃花山”避難這一趟行程以後,李重九也大致知道自己兒子在幹些什麽事情了。
為了不給兒子添麻煩,李重九做事比以前那是更加謹慎許多。
所以,當吳德代表郡守府給鐵匠坊下單,而且提出比市場價格高一倍的提貨價的時候,李重九立即就當麵予以了拒絕。
可是吳德也是領了秦師爺的命令的,最後用郡守大人的命令來壓鐵匠坊接受這個高價。李重九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不得不接受了這個高價,但是李重九立即就把這件事情告知了李睿。
李睿根本就沒有過多的去思考,而是直接要李重九把提供給郡守府的武器數量翻了一倍,也就是說,王守仁要鐵匠坊提供一百把百鍛刀,鐵匠坊主動給了兩百把。
倒不是李睿有一眼看穿這王守仁陽謀的獨特思維,而是此時李睿的眼光早已不局限這北寧城小小格局,自然也就不在意這點生意的收入。
在李睿看來,這北寧城鐵匠坊十八鋪是自己的根基,隻要不出事情就好,無所謂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持。
而一個生意要想不出事,最大的依仗就是本分經營,不貪圖暴利。隻要你不貪不該你賺的錢,你就不會有破綻被其他人抓住。
就可以百年經營。
不然,你貪圖郡守府這點暴利,以後其他和你做生意的人還怎麽找你?要是按照郡守府給的那超過市場價一倍價格,別人的利潤降低,是不會再來和你做生意的。
而鐵匠坊由於吃到了郡守府給的暴利,享受到了甜頭,也就不願意去做便宜的訂單。那麽,久而久之,這鐵匠坊就成了郡守府的附庸,隻有依靠郡守府的訂單生活了。
這又和在匠籍有什麽區別?
所以,李睿思考後,就把自己的分析和李重九仔仔細細的交流了一番,讓自己的老父親絕對不要沾這種包著糖衣的毒藥。
這也就在無意中破解了王守仁的陽謀。
現在的李重九非常明白自己的定位,自己就是兒子推到前台吸引眾人眼光的一個靶子,同時也讓李睿擺脫了鐵匠坊業務的束縛。
而李睿已經獲得平民身份,不用受製於匠籍不能離開工作的鐵匠坊的法令後,天下之大,哪裏都可以去得。
這就是相當於是給駿馬鬆開了籠頭,讓他有足夠的馳騁空間。
大景紹熙三年,九月十六日。
陳壽亭的家書到了。
四月的時候,陳壽亭高中進士並且取得殿試第二十名的喜報就傳迴了北寧城。
隻是,當時北寧城處於百廢待興的狀態,而鐵匠坊和陳壽亭家裏都空無一人,所以這朝廷快馬傳來的喜報也就無從落腳,被寄放在北寧郡學。
現在,鐵匠坊十八鋪恢複營業,當時和鐵匠坊一同避難的陳壽亭家小也就自然地迴到了原來的住所。
於是,現在已經是陳家當家主母的李淑月就收到了自己夫君的來信。
來信並不複雜,說的就是陳壽亭高中後,得到皇帝的欣賞,被留在了翰林院擔任編修。
雖然這個編修隻是一個從六品的官職,俸祿不多,但卻是文官清流中最為根正苗紅的那一支。
現在來信就是想要接李淑月到京城,夫妻團聚,順便想接李睿到京城去讀書。
所以,李淑月今天一大早就迴了娘家,在家裏的家族會議上,把書信遞給了李睿,讓他自己拿主意。
李家的人現在都知道,在外麵是李重九在撐著鐵匠坊坊頭的架子,其實整個家做主的卻是李睿這個今年已經十七歲的小夥子。
“二郎怎麽看這事?去不去吧?要是去就和我一起走,路上還能互相照應著。”李淑月問李睿,其實李淑月還是想自己這個唯一的弟弟陪自己一起去京城。
不說路上的一路同行,可以互相照顧。就單論見見世麵,京城也比這小小的郡城不知道強多少?
從李睿的前途著想,李淑月也是希望李睿到京城去發展的。
“爹娘的意思呢?”李睿沒有直接迴答姐姐的問題,而是非常孝順地請示二老的意見。
“各有各的好,若是去了以後能安心讀書,恐怕還是能有前途的。”楊氏先開口了,她倒是想帶李睿出去闖一闖的,畢竟那京城是許多人一輩子都想去而無法落腳的地方。
現在有陳壽亭先在那裏紮住了根,李睿此去也無需吃顛沛流離的苦。
特別是京城是文人匯聚的地方,若是李睿才華綻放,也是會有貴人賞識並能迅速名揚天下的。
“現在去不合適,咱們才剛剛成為平民,此時恐怕還是會受到許多歧視,倒不如先在州、郡或者江湖上有了名氣後,再進京比較好。”李重九倒是有自己的想法。
“那就讓二郎在這北寧城待著,以後接你們老李家鐵匠的班?”楊氏難得當著孩子的麵,反駁了自己的夫君。
“你知道什麽,二郎有自己的想法,我們不用瞎操心。”李重九倒是非常清楚李睿的想法,也就把李睿想說的話先說了出來。
“嗯,二哥,二哥,你自己是什麽想法?”兩個妹妹也插嘴提問。
這李家倒是真民主,這個家庭會議是全員參加的。
而且李麗質也已經十五歲,隨著年紀漸長,也逐漸了解了一些外麵世界的事情。關鍵是隨著家人走了一趟寧州“桃花山”也算是開了眼界,對自己未來的人生也有了一些小想法。
所以,李麗質對李淑月說:“大姐,二哥去不去京城再說,不然你帶著我一起去京城唄?”
沒錯,視野已經打開的李麗質覺得外麵的世界廣闊,她小小的心裏已經有了無限的向往和憧憬。
“胡鬧,哪有小姨子和姐夫一起住的?好說不好聽的,這不合適。”楊氏立即出言反對。
“可是,母親,讓妹妹們去京城,對她們未來的前途也是有好處的。”李淑月倒是對李麗質的提議很感興趣。
“不管北寧城還是京城,到哪裏都是講究個門當戶對,咱們家裏這個情況,到京城就能受到貴人青睞?”楊氏非常清醒。
“那倒是不一定。”聽到這裏李睿那不服輸的勁頭倒是上來了。
“就是,我們家還是匠籍的時候,大姐就能嫁給姐夫,現在我們家已經脫離了匠籍,我和小妹自然要有更好的前程。”
李麗質當然也是不服輸,不認命。在她明白女人最大的前程就是嫁給一個好人家的時候,她就開始擔心自己的命運。
好在,不知為什麽自己家族脫離了匠籍,現在,在自己家族的命運已經被改寫的時候,那自己的前程就一定不會比大姐差。
而且,一旦去了京城,起點就比北寧城要高得多。所以,李麗質也就在為自己的前程爭取。
“要不,我們在京城找一個營生,算是我們李家在京城落腳的基礎。那樣,大姐有了娘家撐腰,兩個妹妹以後也有個出處。”
李睿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原則上是對李麗質的提議表示了讚同,但他並不是單純地讚同李麗質跟著李淑月去京城,而是一次性解決兩個妹妹以後出身的問題。
因為他仔細地想了一下,讓妹妹依附姐夫不是辦法。
那樣姐姐在陳家說話的腰杆也不硬,而去京城確實能提高自己兩個妹妹的眼界和交際圈子,目前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就隻有在京城建立一個據點,讓妹妹們先過去。
從戰略層麵來看,這也算是狡兔三窟中的一個了吧?
隻是,要做點什麽才能讓自己兩個妹妹以後出嫁不至於委屈自己呢?
要知道,商業或者說是商人,在這個大景朝也是沒什麽社會地位的。
士農工商,商人可是排在最後的。所以,在京城做生意也不是最佳選項。
“二郎這個思路應該是對頭的,要不這樣,在京城附近置辦一個農莊,我先安排幾個小夥計過去打理。有眉目以後,再讓你母親帶著兩個妹妹過去,這也算是李家向上夠一夠,從平民到地主了。”
李重九的思維也被李睿打開了,想著自己還有點積蓄,也想著給李家留點家底,就出了這麽一個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