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3章 天子態度(上)
大明:皇兄你就安心的去吧 作者:柯久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諸位愛卿覺得,我大明眼下,該當如何?\"
不同於眼前義憤填膺的朝臣,案牘之後的大明天子倒是顯得淡然許多,其聲音也是如往常一般清冷,毫無波瀾。
\"唔..\"
聽得此話,正在窸窸窣窣討論的朝臣們均是下意識的閉上了嘴巴,臉上也是湧現了一抹深思之色。
更有幾名\"知兵\"的文官則是朝著上首的天子示意之後,自顧自的行至暖閣中間的沙盤之前,仔細觀察著宣府鎮所在的位置,好似在衡量著什麽。
見狀,麵色平淡的朱由檢不由得無奈了搖了搖頭,轉而將目光投向身旁的兵部尚書,詢問道:\"王本兵,你的意思呢?\"
盡管山海關總兵馬世龍在奏報中言明,女真三貝勒莽古爾泰領兵數萬,圍困錦州城,但朱由檢卻並沒有太過強烈的緊張感。
畢竟莽古爾泰此舉\"故弄玄虛\"的味道未免有些太過於刻意了,從而坐實了自己關於女真大汗皇太極即將傾巢而出,借道蒙古,突襲薊鎮的猜測。
聞聽天子點到自己的名字,臉色凝重的兵部尚書也是緩緩起身,但並沒有即刻搭話,而是緩緩行至沙盤前,盯著宣大所在的位置遲遲不語。
好半晌過後,王在晉方才將目光從沙盤上移開,轉而看向案牘之後的天子,略帶猶豫的說道:\"啟稟陛下,宣大乃我京師之門戶,城高池深。\"
\"而陛下前不久又剛剛調撥了一萬兒郎補充兵力,僅憑林丹汗一己之力,想要攻我宣大,隻怕是癡人說夢。\"
作為大明的兵部尚書,王在晉的話語自是極有分量,其從容不迫的樣子也讓在場的朝臣暗暗點頭,磨平了心中的些許不安。
隻要林丹汗攻不破宣大,待到朝廷著手解決了蠢蠢欲動的建州女真之後,朝廷四麵楚歌的境地便是迎刃而解。
\"但恕臣直言,眼下我大明時局艱難,倒是不宜在數強敵...\"迎著案牘後天子略帶審視的眼神,兵部尚書王在晉硬著頭皮,有些遲疑的說道。
嘩!
一語作罷,乾清宮暖閣中頓時一陣嘩然,尤其是內閣首輔李國普及次輔劉鴻訓更是一臉詫異的盯著這位\"天子心腹\"。
雖然王在晉沒有將話明說,但其言外之意便是希望答應林丹汗\"互市\"的請求?
但此舉將朝廷的顏麵置於何地?
須知,就在幾天之前,朝廷才剛剛明發天下,宣稱同意恢複與察哈爾部的\"歲賞\",但對於眾多商人最為關心的\"互市\"卻是隻字不提。
這才幾天的功夫,朝廷便要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尤其是建立在蒙古大汗已然興兵數萬,出現於宣府之外的情況下。
若是真的答應了林丹汗關於\"互市\"的請求,且先不論野心勃勃的林丹汗是否會撤軍迴草原,光是對大明兒郎的士氣,便是一個不小的打擊。
\"王本兵,你可知此舉對我大明意味著什麽嘛!\"
狠狠的一拍身前的座椅,內閣首輔李國普便是憤然起身,一臉恨鐵不成鋼的盯著麵色有些隱晦不定的兵部尚書王在晉。
而麵對著\"咄咄逼人\"的內閣首輔,自知理虧的王在晉並不加以反駁,隻是默默的低下了透露,心中有苦難辨。
他又何嚐不知曉此舉對於大明的士氣會是一個重大的打擊,但誰讓林丹汗挑選的時機過於致命了。
王在晉甚至懷疑,是不是有朝中有人在背地裏,向林丹汗\"指點迷津\"?
雖說天子在過去一年,將困擾朝廷數年之久的\"西南之亂\"徹底解決,穩固了後方。
但大明內部仍是隱藏著各式各樣的\"野心家\"。
遠的不說,這女真大汗皇太極自遼東傾巢而出,除非遼東出了某些插曲,定然不會輕易的無功而返。
而這便注定了是一場闊日持久的戰事,就算打上一兩個月也不算意外。
如此情形之下,難保國內其餘的\"野心家\"們不會趁此做些文章,例如遠在南直隸的\"東林黨\"及勳貴們便可利用自身的影響力,如昔日的\"陝西民亂\"一般,暫緩漕運的進程,導致漕糧不能按時運達。
須知,包括整個京師在內的數百萬名軍民百姓,都是靠著南直隸的\"漕糧\"而生活。
一旦城中無糧,事情的嚴重性便將上升到危及大明國本的程度。
更要緊的是,天子前段時間才剛剛整飭了\"宗室\"及衍聖公府,就算寄希望於運河,於山東,河南等地運糧,怕是也不會過於順利。
\"閣老息怒..\"
眼見得暖閣中的氣氛有些劍拔弩張,兵部尚書沉默不語,而身旁的天子又遲遲不表露態度,司禮監秉筆便趕忙充當起了\"和事佬\",主動快走幾步,將怒氣衝衝的李國普重新攙迴來了原來的位置,請其落座。
\"互市...\"
\"前腳建州女真才剛剛興兵,後腳林丹汗便是興兵宣府,這是擺明了要拿捏我大明呐..\"
隨著乾清宮暖閣重新恢複秩序之後,天子輕微的低喃聲也是傳入眾人的耳畔旁中。
聽得此話,眾人的心中均是咯噔一聲,有些錯愕的看向案牘的天子,而沉默不語多時的兵部尚書王在晉也是有些激動的抬起了頭。
難道說,天子也意識到了這其中存在問題?
\"畢卿家..\"沒有理會眼前心腹們驚疑不定的眼神,朱由檢轉而將目光投向一旁的戶部尚書,詢問道:\"昔年與蒙古諸部互市正常的時候,我朝廷每年都有哪些進項。\"
專業的問題,還是要交給專業的事情來做。
對此,朱由檢有著清晰的認知。
\"迴陛下,\"聞聲,一襲紅袍的戶部尚書畢自嚴便是緩緩起身,稍作思考之後便是拱手說道:\"萬曆年間,我朝曾於居庸關,大同,宣府,廣寧,榆林,寧夏等地開放互市,與草原上的蒙古部落互通有無。\"
\"拋去民間百姓的私下往來之外,我朝的進項多以戰馬為主。\"
所謂\"互市\",本就是貿易雙方互通有無,而大明作為中原王朝,資源自是遠比草原上的蒙古人豐富無數倍。
即便是不考慮\"鐵器\",\"火器\"這等禁物,光是茶葉,絲綢,鹽之類的生活必需品,便足以引得無數蒙古人為之爭搶。
而相對應的,朝廷便能換迴數量不菲的戰馬,用以整軍備戰。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互市\"對於富有四海的大明來說,都是毫無爭議的利大於弊。
不同於眼前義憤填膺的朝臣,案牘之後的大明天子倒是顯得淡然許多,其聲音也是如往常一般清冷,毫無波瀾。
\"唔..\"
聽得此話,正在窸窸窣窣討論的朝臣們均是下意識的閉上了嘴巴,臉上也是湧現了一抹深思之色。
更有幾名\"知兵\"的文官則是朝著上首的天子示意之後,自顧自的行至暖閣中間的沙盤之前,仔細觀察著宣府鎮所在的位置,好似在衡量著什麽。
見狀,麵色平淡的朱由檢不由得無奈了搖了搖頭,轉而將目光投向身旁的兵部尚書,詢問道:\"王本兵,你的意思呢?\"
盡管山海關總兵馬世龍在奏報中言明,女真三貝勒莽古爾泰領兵數萬,圍困錦州城,但朱由檢卻並沒有太過強烈的緊張感。
畢竟莽古爾泰此舉\"故弄玄虛\"的味道未免有些太過於刻意了,從而坐實了自己關於女真大汗皇太極即將傾巢而出,借道蒙古,突襲薊鎮的猜測。
聞聽天子點到自己的名字,臉色凝重的兵部尚書也是緩緩起身,但並沒有即刻搭話,而是緩緩行至沙盤前,盯著宣大所在的位置遲遲不語。
好半晌過後,王在晉方才將目光從沙盤上移開,轉而看向案牘之後的天子,略帶猶豫的說道:\"啟稟陛下,宣大乃我京師之門戶,城高池深。\"
\"而陛下前不久又剛剛調撥了一萬兒郎補充兵力,僅憑林丹汗一己之力,想要攻我宣大,隻怕是癡人說夢。\"
作為大明的兵部尚書,王在晉的話語自是極有分量,其從容不迫的樣子也讓在場的朝臣暗暗點頭,磨平了心中的些許不安。
隻要林丹汗攻不破宣大,待到朝廷著手解決了蠢蠢欲動的建州女真之後,朝廷四麵楚歌的境地便是迎刃而解。
\"但恕臣直言,眼下我大明時局艱難,倒是不宜在數強敵...\"迎著案牘後天子略帶審視的眼神,兵部尚書王在晉硬著頭皮,有些遲疑的說道。
嘩!
一語作罷,乾清宮暖閣中頓時一陣嘩然,尤其是內閣首輔李國普及次輔劉鴻訓更是一臉詫異的盯著這位\"天子心腹\"。
雖然王在晉沒有將話明說,但其言外之意便是希望答應林丹汗\"互市\"的請求?
但此舉將朝廷的顏麵置於何地?
須知,就在幾天之前,朝廷才剛剛明發天下,宣稱同意恢複與察哈爾部的\"歲賞\",但對於眾多商人最為關心的\"互市\"卻是隻字不提。
這才幾天的功夫,朝廷便要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尤其是建立在蒙古大汗已然興兵數萬,出現於宣府之外的情況下。
若是真的答應了林丹汗關於\"互市\"的請求,且先不論野心勃勃的林丹汗是否會撤軍迴草原,光是對大明兒郎的士氣,便是一個不小的打擊。
\"王本兵,你可知此舉對我大明意味著什麽嘛!\"
狠狠的一拍身前的座椅,內閣首輔李國普便是憤然起身,一臉恨鐵不成鋼的盯著麵色有些隱晦不定的兵部尚書王在晉。
而麵對著\"咄咄逼人\"的內閣首輔,自知理虧的王在晉並不加以反駁,隻是默默的低下了透露,心中有苦難辨。
他又何嚐不知曉此舉對於大明的士氣會是一個重大的打擊,但誰讓林丹汗挑選的時機過於致命了。
王在晉甚至懷疑,是不是有朝中有人在背地裏,向林丹汗\"指點迷津\"?
雖說天子在過去一年,將困擾朝廷數年之久的\"西南之亂\"徹底解決,穩固了後方。
但大明內部仍是隱藏著各式各樣的\"野心家\"。
遠的不說,這女真大汗皇太極自遼東傾巢而出,除非遼東出了某些插曲,定然不會輕易的無功而返。
而這便注定了是一場闊日持久的戰事,就算打上一兩個月也不算意外。
如此情形之下,難保國內其餘的\"野心家\"們不會趁此做些文章,例如遠在南直隸的\"東林黨\"及勳貴們便可利用自身的影響力,如昔日的\"陝西民亂\"一般,暫緩漕運的進程,導致漕糧不能按時運達。
須知,包括整個京師在內的數百萬名軍民百姓,都是靠著南直隸的\"漕糧\"而生活。
一旦城中無糧,事情的嚴重性便將上升到危及大明國本的程度。
更要緊的是,天子前段時間才剛剛整飭了\"宗室\"及衍聖公府,就算寄希望於運河,於山東,河南等地運糧,怕是也不會過於順利。
\"閣老息怒..\"
眼見得暖閣中的氣氛有些劍拔弩張,兵部尚書沉默不語,而身旁的天子又遲遲不表露態度,司禮監秉筆便趕忙充當起了\"和事佬\",主動快走幾步,將怒氣衝衝的李國普重新攙迴來了原來的位置,請其落座。
\"互市...\"
\"前腳建州女真才剛剛興兵,後腳林丹汗便是興兵宣府,這是擺明了要拿捏我大明呐..\"
隨著乾清宮暖閣重新恢複秩序之後,天子輕微的低喃聲也是傳入眾人的耳畔旁中。
聽得此話,眾人的心中均是咯噔一聲,有些錯愕的看向案牘的天子,而沉默不語多時的兵部尚書王在晉也是有些激動的抬起了頭。
難道說,天子也意識到了這其中存在問題?
\"畢卿家..\"沒有理會眼前心腹們驚疑不定的眼神,朱由檢轉而將目光投向一旁的戶部尚書,詢問道:\"昔年與蒙古諸部互市正常的時候,我朝廷每年都有哪些進項。\"
專業的問題,還是要交給專業的事情來做。
對此,朱由檢有著清晰的認知。
\"迴陛下,\"聞聲,一襲紅袍的戶部尚書畢自嚴便是緩緩起身,稍作思考之後便是拱手說道:\"萬曆年間,我朝曾於居庸關,大同,宣府,廣寧,榆林,寧夏等地開放互市,與草原上的蒙古部落互通有無。\"
\"拋去民間百姓的私下往來之外,我朝的進項多以戰馬為主。\"
所謂\"互市\",本就是貿易雙方互通有無,而大明作為中原王朝,資源自是遠比草原上的蒙古人豐富無數倍。
即便是不考慮\"鐵器\",\"火器\"這等禁物,光是茶葉,絲綢,鹽之類的生活必需品,便足以引得無數蒙古人為之爭搶。
而相對應的,朝廷便能換迴數量不菲的戰馬,用以整軍備戰。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互市\"對於富有四海的大明來說,都是毫無爭議的利大於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