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3章 有備無患(上)
大明:皇兄你就安心的去吧 作者:柯久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微風陣陣。
偌大的乾清宮暖閣一時間鴉雀無聲,唯有宣大總兵那鏗鏘有力的聲音在悠悠迴蕩。
蒙古韃子雖是蠢蠢欲動,但並無兵馬調動的跡象?
按理來說,這應當是一樁好消息,在在場的臣工卻無一人露出笑意,反倒是麵色愈發沉重。
自隆慶和議之後,草原上的蒙古韃子便基本上與大明結束了近兩百年的敵對關係,雙方開始從經濟上和文化上進行交流。
此後雖然仍偶爾發生蒙古韃子扣邊的情況,但多以小部落為主,不像之前動輒便是數萬兵馬。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除了朝廷與關外修繕的長城愈發完善,蒙古韃子戰鬥日益下降以外,還和明廷的\"互市\"政策有關。
自秦漢以來,曆代中原王朝都曾用過此種方式來\"遏製\"偏居一隅的遊牧民族和割據勢力。
具體內容,無外乎是通過控製\"茶葉\",\"鹽引\",\"鐵器\"等中原地區生產,而邊陲地區難以擁有之物。
絕大多數的情況下,都是通過\"以物換物\"的方式來進行,大明自然也不例外。
自隆慶和議之後,朝廷便先後在大同,張家口,沈陽等地開設\"馬市\",用以和草原上的蒙古韃子進行交易,換取其族中的戰馬。
也正是憑借著這種方式,在女真建奴崛起之前,草原上的蒙古部落,除卻蒙古大汗親自統率的\"察哈爾部\"之外,絕大多數部落都與大明保持著相對良好的關係。
但隨著建州女真的崛起及遼沈的先後失守,朝廷與蒙古人的聯係被逐漸切斷,蒙古大汗\"林丹巴圖爾\"也迫於女真人的壓力,主動率兵西遷,並奪下了朝廷原本賜予\"順義王\",專門於草原上修建的歸化城。
此地位於漠南草原之上,距離大同及宣府均不到三百裏,以蒙古騎兵的腳力,用不了兩日的功夫,便足以兵臨城下。
而楊肇基作為宣大總兵,其口中的\"蒙古韃子暫無調兵跡象\"自是特指蒙古大汗林丹巴圖爾。
至於其餘的蒙古部落,因為其領地多與建州女真接壤,朝廷早已基本失去了與他們的通訊。
\"林丹巴圖爾...\"
半晌,大明天子略微有些沙啞的聲音於暖閣中悠悠響起,其臉上也是泛起了一抹深邃之色,微微眯著眼睛,於跟前的桌案上尋找著大同和宣府所在的位置。
依著他淺薄的曆史知識,他依稀記得皇太極正是在統一了漠南蒙古之後,在眾多蒙古首領的推舉下,正式建國稱帝。
而野心勃勃的蒙古人,也在建州女真入主中原,改朝換代的過程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是個不小的麻煩呐..\"
又是一聲低喃過後,朱由檢的臉色愈發難看。
雖然從最終的結果來看,林丹巴圖爾最終是落了一個兵敗青海草原,其妻妾也是充入皇太極後宮的下場,但這並不意味林丹巴圖爾是一個碌碌無為之輩。
終其一生,都在明廷與建州女真之間夾縫生存,並且一度統一了右翼蒙古,成為建州女真的心腹大患。
\"宣大兵力整飭的如何了?\"
少許,朱由檢麵色恢複如常,並且話鋒一轉,關心起宣大的近況。
作為京師之門戶,宣府鎮及大同鎮在兵冊上的兵力僅次於重兵雲集的遼東鎮,足足有十餘萬的人馬。
但也正是因為\"互市\"的緣故,這兩座本是毗鄰蒙古草原的軍鎮卻是漸漸\"安逸\"下來,其轄製的官兵無論是人數亦或者戰鬥力都急劇下降,甚至軍中將校在背地裏都做起了\"走私\"的生意。
昔日張家口堡的\"八大晉商\"便是抓住了這個漏洞,方才一步步坐大,甚至於能夠堂而皇之的將朝廷嚴令販賣的\"禁物\"兜售到建州女真的手中。
\"迴陛下,\"聞聲,宣大總兵楊肇基的臉色愈發嚴肅,在身旁諸多官員的注視下,拱手稟報:\"卑職常駐大同,兵力五萬有餘..\"
\"宣府次之,新招募了三萬餘人馬,但有卑職的五千標營坐鎮。\"
此話一出,乾清宮暖閣中頓時一陣嘩然,有人恐,有人驚...
恐的是,按照萬曆四十三年的兵部軍冊,大同及宣府兩鎮應有軍馬十六萬,這前後不過十餘年的功夫,便隻剩下了一半?
而且楊肇基還點名,宣府的三萬士卒,還是近段時間剛剛招募的?
如此情況,倘若蒙古韃子興兵來犯,該如何抵擋?
驚的是,這楊肇基竟然如此\"直言不諱\"?這宣大兩鎮本就沒有督撫節製,楊肇基這位宣大總兵雖然並不能幹涉各地政務,但也擁有莫大的影響力。
以其身份,本就容易引來天子\"忌憚\",眼下更是公然宣稱其麾下標營的五千人馬,盡數駐紮在宣府。
如此一來,豈不是意味著麵前這楊肇基若有\"反心\",可以輕而易舉的號令這兩地的軍馬?
須知,這大同鎮和宣府鎮可是京師最後一道門戶,地位比之\"薊鎮\"也絲毫不差。
電光火石之間,一些朝臣的臉上便是出現了一抹異色,次輔劉鴻訓更是喉嚨上下聳動,好似想要說些什麽,就連素來\"知兵\"的東閣大學士孫承宗臉色也是有些莫名。
這個楊肇基,手中的權柄確實有些太大了。
\"唔,愛卿辛苦了..\"
突然,大明天子那清冷的聲音便於暖閣中炸響,引得在場的朝臣莫不瞠目結舌,如鯁在喉。
沒有理會身前官員們臉上的異樣,身材有些消瘦的天子在楊肇基有些錯愕的眼神中,緩緩起身,朝其點頭示意。
旁人或許對手握大權的楊肇基心有忌憚,但站在上帝視角的朱由檢卻是知曉眼前的這位武將乃是大明的\"定海神針\",真真切切的將一生都奉獻給了大明。
隻不過因為其常年征戰,身上留有暗傷,兼之過於操勞,最終於崇禎四年病故,導致其在曆史上的名聲遠不如\"明末三傑\"那般廣為人知。
尤其是楊肇基就任宣大總兵不過一年的功夫,便令得形同虛設的宣大兩鎮重新煥發了生機,足以可見其能力。
\"陛下..\"
望著朱由檢那雙真摯的眼睛,縱然是見慣了生死的楊肇基也不免有些動容,猛地一個頭磕倒在地,聲音更是顫抖的厲害。
\"臣為陛下效死!\"
偌大的乾清宮暖閣一時間鴉雀無聲,唯有宣大總兵那鏗鏘有力的聲音在悠悠迴蕩。
蒙古韃子雖是蠢蠢欲動,但並無兵馬調動的跡象?
按理來說,這應當是一樁好消息,在在場的臣工卻無一人露出笑意,反倒是麵色愈發沉重。
自隆慶和議之後,草原上的蒙古韃子便基本上與大明結束了近兩百年的敵對關係,雙方開始從經濟上和文化上進行交流。
此後雖然仍偶爾發生蒙古韃子扣邊的情況,但多以小部落為主,不像之前動輒便是數萬兵馬。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除了朝廷與關外修繕的長城愈發完善,蒙古韃子戰鬥日益下降以外,還和明廷的\"互市\"政策有關。
自秦漢以來,曆代中原王朝都曾用過此種方式來\"遏製\"偏居一隅的遊牧民族和割據勢力。
具體內容,無外乎是通過控製\"茶葉\",\"鹽引\",\"鐵器\"等中原地區生產,而邊陲地區難以擁有之物。
絕大多數的情況下,都是通過\"以物換物\"的方式來進行,大明自然也不例外。
自隆慶和議之後,朝廷便先後在大同,張家口,沈陽等地開設\"馬市\",用以和草原上的蒙古韃子進行交易,換取其族中的戰馬。
也正是憑借著這種方式,在女真建奴崛起之前,草原上的蒙古部落,除卻蒙古大汗親自統率的\"察哈爾部\"之外,絕大多數部落都與大明保持著相對良好的關係。
但隨著建州女真的崛起及遼沈的先後失守,朝廷與蒙古人的聯係被逐漸切斷,蒙古大汗\"林丹巴圖爾\"也迫於女真人的壓力,主動率兵西遷,並奪下了朝廷原本賜予\"順義王\",專門於草原上修建的歸化城。
此地位於漠南草原之上,距離大同及宣府均不到三百裏,以蒙古騎兵的腳力,用不了兩日的功夫,便足以兵臨城下。
而楊肇基作為宣大總兵,其口中的\"蒙古韃子暫無調兵跡象\"自是特指蒙古大汗林丹巴圖爾。
至於其餘的蒙古部落,因為其領地多與建州女真接壤,朝廷早已基本失去了與他們的通訊。
\"林丹巴圖爾...\"
半晌,大明天子略微有些沙啞的聲音於暖閣中悠悠響起,其臉上也是泛起了一抹深邃之色,微微眯著眼睛,於跟前的桌案上尋找著大同和宣府所在的位置。
依著他淺薄的曆史知識,他依稀記得皇太極正是在統一了漠南蒙古之後,在眾多蒙古首領的推舉下,正式建國稱帝。
而野心勃勃的蒙古人,也在建州女真入主中原,改朝換代的過程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是個不小的麻煩呐..\"
又是一聲低喃過後,朱由檢的臉色愈發難看。
雖然從最終的結果來看,林丹巴圖爾最終是落了一個兵敗青海草原,其妻妾也是充入皇太極後宮的下場,但這並不意味林丹巴圖爾是一個碌碌無為之輩。
終其一生,都在明廷與建州女真之間夾縫生存,並且一度統一了右翼蒙古,成為建州女真的心腹大患。
\"宣大兵力整飭的如何了?\"
少許,朱由檢麵色恢複如常,並且話鋒一轉,關心起宣大的近況。
作為京師之門戶,宣府鎮及大同鎮在兵冊上的兵力僅次於重兵雲集的遼東鎮,足足有十餘萬的人馬。
但也正是因為\"互市\"的緣故,這兩座本是毗鄰蒙古草原的軍鎮卻是漸漸\"安逸\"下來,其轄製的官兵無論是人數亦或者戰鬥力都急劇下降,甚至軍中將校在背地裏都做起了\"走私\"的生意。
昔日張家口堡的\"八大晉商\"便是抓住了這個漏洞,方才一步步坐大,甚至於能夠堂而皇之的將朝廷嚴令販賣的\"禁物\"兜售到建州女真的手中。
\"迴陛下,\"聞聲,宣大總兵楊肇基的臉色愈發嚴肅,在身旁諸多官員的注視下,拱手稟報:\"卑職常駐大同,兵力五萬有餘..\"
\"宣府次之,新招募了三萬餘人馬,但有卑職的五千標營坐鎮。\"
此話一出,乾清宮暖閣中頓時一陣嘩然,有人恐,有人驚...
恐的是,按照萬曆四十三年的兵部軍冊,大同及宣府兩鎮應有軍馬十六萬,這前後不過十餘年的功夫,便隻剩下了一半?
而且楊肇基還點名,宣府的三萬士卒,還是近段時間剛剛招募的?
如此情況,倘若蒙古韃子興兵來犯,該如何抵擋?
驚的是,這楊肇基竟然如此\"直言不諱\"?這宣大兩鎮本就沒有督撫節製,楊肇基這位宣大總兵雖然並不能幹涉各地政務,但也擁有莫大的影響力。
以其身份,本就容易引來天子\"忌憚\",眼下更是公然宣稱其麾下標營的五千人馬,盡數駐紮在宣府。
如此一來,豈不是意味著麵前這楊肇基若有\"反心\",可以輕而易舉的號令這兩地的軍馬?
須知,這大同鎮和宣府鎮可是京師最後一道門戶,地位比之\"薊鎮\"也絲毫不差。
電光火石之間,一些朝臣的臉上便是出現了一抹異色,次輔劉鴻訓更是喉嚨上下聳動,好似想要說些什麽,就連素來\"知兵\"的東閣大學士孫承宗臉色也是有些莫名。
這個楊肇基,手中的權柄確實有些太大了。
\"唔,愛卿辛苦了..\"
突然,大明天子那清冷的聲音便於暖閣中炸響,引得在場的朝臣莫不瞠目結舌,如鯁在喉。
沒有理會身前官員們臉上的異樣,身材有些消瘦的天子在楊肇基有些錯愕的眼神中,緩緩起身,朝其點頭示意。
旁人或許對手握大權的楊肇基心有忌憚,但站在上帝視角的朱由檢卻是知曉眼前的這位武將乃是大明的\"定海神針\",真真切切的將一生都奉獻給了大明。
隻不過因為其常年征戰,身上留有暗傷,兼之過於操勞,最終於崇禎四年病故,導致其在曆史上的名聲遠不如\"明末三傑\"那般廣為人知。
尤其是楊肇基就任宣大總兵不過一年的功夫,便令得形同虛設的宣大兩鎮重新煥發了生機,足以可見其能力。
\"陛下..\"
望著朱由檢那雙真摯的眼睛,縱然是見慣了生死的楊肇基也不免有些動容,猛地一個頭磕倒在地,聲音更是顫抖的厲害。
\"臣為陛下效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