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0章 天下驚(下)
大明:皇兄你就安心的去吧 作者:柯久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京師,紫禁城。
已是二月尾聲,各個宮殿中的火盆已是被先後撤去,宮後苑中也出現了點點綠色,春意盎然。
乾清宮暖閣當中,大明天子朱由檢身著一身常服,麵色平淡的翻閱著手中的奏本,身前還坐著幾位略顯急促的朝臣。
隨著\"宗藩條例\"的頒布,籠罩在京師上方一月有餘的\"陰霾\"終是瞬間散去,本是\"群情激憤\"的宗室藩王們也是瞬間老實了下來,令得一度做好了\"平亂\"準備的朱由檢都是有些意外。
相對應的,原本終日等在宮門外,想要進宮與天子\"說情\"的宗室們也是憑空消失,使得\"人頭攢動\"的皇城冷清了不少。
近些時日,除了居住在慈寧宮那邊的劉太妃曾派人來\"打擾\"過朱由檢一次,餘下的便隻剩下奉旨麵聖的幾位閣臣及領兵的武將。
雖然已是過去多日,但每每想起劉太妃對他的囑托,一向淡然的朱由檢仍是有些忍俊不禁,嘴角也是湧現了一抹無可奈何的笑容。
那位見慣了爾虞我詐的老婦人在見到他之後,並未提及紛紛擾擾的\"宗室事\",反倒是說出了令他有些始料未及的一句話。
\"皇帝已是成婚多日,膝下卻仍唯有子嗣誕下..\"
\"明年開春,是不是選一次秀?\"
早在天啟五年,自己的前身受封為\"信王\",並準許開府建衙的時候,劉太妃便是親自為其欽點了王妃,周氏。
但自穿越以來,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自己卻是極少踏足\"後宮\",更別提同床共枕,自是不會有子嗣降下。
除卻太祖朱元璋以外,大明的曆代天子均是或多或少的麵臨著\"子嗣艱難\"的問題,例如正值壯年,卻因落水而終的正德皇帝,亦或者自己同樣是因為落水,留下了病根,繼而撒手人寰的皇兄。
劉太妃的這番言論雖是有些突兀,但也在情理之中,畢竟皇帝膝下是否有子嗣,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影響所謂的\"國運\"。
望著嘴角不自覺便是掛起一抹淡笑的朱由檢,一直默默立於其身後的司禮監秉筆也是不動聲色的點了點頭。
作為朱由檢最為信任的心腹大伴,他多少能夠猜到當下天子的心中想法,故而不由得在心中琢磨著待會送首輔出宮的時候,是不是旁敲側擊的提提這事。
\"大伴..\"
正當司禮監秉筆於心中嘀咕的時候,朱由檢的聲音便是於暖閣中悠悠響起,令得不由得打了個激靈。
\"奴婢在..\"
\"收拾一下吧。\"不知不覺間,朱由檢已是將案牘上的奏本批閱完畢,示意司禮監秉筆將這些奏本暫且挪到一旁。
\"是。\"司禮監秉筆聞言,趕忙招唿起身後的隨侍宦官,小心翼翼的將案牘上的奏本搬到另一側,眼中卻也出現了一抹古怪的神色。
自從這\"宗藩條例\"一出,不但沸沸揚揚的宗室們安靜了下來,就連各地的官員都是勤勉了不少,各式各樣的奏本接二連三的往紫禁城中遞。
故而這幾日,天子批閱的奏折非但沒有減少,反倒是還多了不少。
\"幾位愛卿,可是商議個對策出來了?\"
少許,待到司禮監秉筆將案牘上如小山一般的奏本盡數搬走之後,朱由檢略顯犀利的目光也是放到了眼前,已是等候多時的幾位閣臣身上。
\"迴陛下,\"聞聲,神色略顯疲憊的內閣首輔李國普便是緩緩起身,臉上看不出半點不耐煩,拱手朝著朱由檢說道:\"昨日的廷議,已是有了結果。\"
沉默少許,大明天子便是迎著內閣首輔略有些忐忑的眼神點了點頭,不置可否的說道:\"哦?說說..\"
因為孔家的地位實在是有些特殊,故而朝中關於衍聖公孔胤植究竟該如何處置的問題足足爭論了數日,始終未能拿個定論出來。
為此,朱由檢示意由吏部尚書周嘉謨主持,再開廷議。
簡單與身旁幾位同僚交換了一個眼神過後,內閣首輔李國普便是略有些緊張的說道:\"陛下,衍聖公孔胤植私通白蓮,罪通謀反,當除爵賜死...\"
也許知曉如此處理結果並不能讓案牘後的天子滿意,內閣首輔李國普又很快補充道:\"孔胤植死後,不準其子襲爵,日後由朝廷指定孔家子弟承襲。\"
\"除此之外,曲阜縣令一職日後也當由朝廷選派,並收迴孔家不納稅,不納糧的特權。\"
\"孔家子弟照舊繳納丁稅...\"
言罷,暖閣中的幾位朝臣便是一同歸附於地,等候著案牘之後的天子做出最後的決斷。
坦率來說,在場的所有人都清楚如此結果並不能令朱由檢滿意,畢竟依著朱由檢話裏話外透露出來的意思,此次是要將孔家\"一網打盡\",徹底將其家族掌控的特權廢黜。
但孔家作為\"聖人後裔\",在曆朝曆代都是象征著\"正朔\",於天下讀書人心中更是如同精神信仰一般存在,實在是不可等閑視之。
故而,賜死孔胤植,並不準其子嗣襲爵,廢除孔家人的一切特權,便是朝中幾位大臣商議過後,做出的最後讓步。
\"準了。\"
出乎李國普等人的預料,案牘後的天子並沒有如想象中雷霆大怒,反倒是極為平靜的點了點頭,波淡如水的聲音中沒有半點漣漪。
因為朱由檢的反應實在是過於淡然,暖閣中的朝臣錯愕了好幾秒之後,方才在司禮監秉筆的提醒一下,反應了過來,趕忙躬身稱是:\"陛下聖明!\"臉上隨後便是露出了一抹如釋重負的笑容。
孔家的政治地位實在是太特殊了,就算是天子有心將其\"一網打盡\",最好的辦法也是徐徐圖之,而不是像對付那些宗室藩王一樣\"重拳出擊\"。
畢竟,如今的大明尚有不少強敵從旁虎視眈眈,例如盤踞在遼東的建州女真,絲毫不掩飾對於大明的野心,隨時有可能趁虛而入。
如今的大明,好不容易才在朱由檢的乾綱獨斷之下有了些許起色,實在是不能在亂了。
已是二月尾聲,各個宮殿中的火盆已是被先後撤去,宮後苑中也出現了點點綠色,春意盎然。
乾清宮暖閣當中,大明天子朱由檢身著一身常服,麵色平淡的翻閱著手中的奏本,身前還坐著幾位略顯急促的朝臣。
隨著\"宗藩條例\"的頒布,籠罩在京師上方一月有餘的\"陰霾\"終是瞬間散去,本是\"群情激憤\"的宗室藩王們也是瞬間老實了下來,令得一度做好了\"平亂\"準備的朱由檢都是有些意外。
相對應的,原本終日等在宮門外,想要進宮與天子\"說情\"的宗室們也是憑空消失,使得\"人頭攢動\"的皇城冷清了不少。
近些時日,除了居住在慈寧宮那邊的劉太妃曾派人來\"打擾\"過朱由檢一次,餘下的便隻剩下奉旨麵聖的幾位閣臣及領兵的武將。
雖然已是過去多日,但每每想起劉太妃對他的囑托,一向淡然的朱由檢仍是有些忍俊不禁,嘴角也是湧現了一抹無可奈何的笑容。
那位見慣了爾虞我詐的老婦人在見到他之後,並未提及紛紛擾擾的\"宗室事\",反倒是說出了令他有些始料未及的一句話。
\"皇帝已是成婚多日,膝下卻仍唯有子嗣誕下..\"
\"明年開春,是不是選一次秀?\"
早在天啟五年,自己的前身受封為\"信王\",並準許開府建衙的時候,劉太妃便是親自為其欽點了王妃,周氏。
但自穿越以來,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自己卻是極少踏足\"後宮\",更別提同床共枕,自是不會有子嗣降下。
除卻太祖朱元璋以外,大明的曆代天子均是或多或少的麵臨著\"子嗣艱難\"的問題,例如正值壯年,卻因落水而終的正德皇帝,亦或者自己同樣是因為落水,留下了病根,繼而撒手人寰的皇兄。
劉太妃的這番言論雖是有些突兀,但也在情理之中,畢竟皇帝膝下是否有子嗣,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影響所謂的\"國運\"。
望著嘴角不自覺便是掛起一抹淡笑的朱由檢,一直默默立於其身後的司禮監秉筆也是不動聲色的點了點頭。
作為朱由檢最為信任的心腹大伴,他多少能夠猜到當下天子的心中想法,故而不由得在心中琢磨著待會送首輔出宮的時候,是不是旁敲側擊的提提這事。
\"大伴..\"
正當司禮監秉筆於心中嘀咕的時候,朱由檢的聲音便是於暖閣中悠悠響起,令得不由得打了個激靈。
\"奴婢在..\"
\"收拾一下吧。\"不知不覺間,朱由檢已是將案牘上的奏本批閱完畢,示意司禮監秉筆將這些奏本暫且挪到一旁。
\"是。\"司禮監秉筆聞言,趕忙招唿起身後的隨侍宦官,小心翼翼的將案牘上的奏本搬到另一側,眼中卻也出現了一抹古怪的神色。
自從這\"宗藩條例\"一出,不但沸沸揚揚的宗室們安靜了下來,就連各地的官員都是勤勉了不少,各式各樣的奏本接二連三的往紫禁城中遞。
故而這幾日,天子批閱的奏折非但沒有減少,反倒是還多了不少。
\"幾位愛卿,可是商議個對策出來了?\"
少許,待到司禮監秉筆將案牘上如小山一般的奏本盡數搬走之後,朱由檢略顯犀利的目光也是放到了眼前,已是等候多時的幾位閣臣身上。
\"迴陛下,\"聞聲,神色略顯疲憊的內閣首輔李國普便是緩緩起身,臉上看不出半點不耐煩,拱手朝著朱由檢說道:\"昨日的廷議,已是有了結果。\"
沉默少許,大明天子便是迎著內閣首輔略有些忐忑的眼神點了點頭,不置可否的說道:\"哦?說說..\"
因為孔家的地位實在是有些特殊,故而朝中關於衍聖公孔胤植究竟該如何處置的問題足足爭論了數日,始終未能拿個定論出來。
為此,朱由檢示意由吏部尚書周嘉謨主持,再開廷議。
簡單與身旁幾位同僚交換了一個眼神過後,內閣首輔李國普便是略有些緊張的說道:\"陛下,衍聖公孔胤植私通白蓮,罪通謀反,當除爵賜死...\"
也許知曉如此處理結果並不能讓案牘後的天子滿意,內閣首輔李國普又很快補充道:\"孔胤植死後,不準其子襲爵,日後由朝廷指定孔家子弟承襲。\"
\"除此之外,曲阜縣令一職日後也當由朝廷選派,並收迴孔家不納稅,不納糧的特權。\"
\"孔家子弟照舊繳納丁稅...\"
言罷,暖閣中的幾位朝臣便是一同歸附於地,等候著案牘之後的天子做出最後的決斷。
坦率來說,在場的所有人都清楚如此結果並不能令朱由檢滿意,畢竟依著朱由檢話裏話外透露出來的意思,此次是要將孔家\"一網打盡\",徹底將其家族掌控的特權廢黜。
但孔家作為\"聖人後裔\",在曆朝曆代都是象征著\"正朔\",於天下讀書人心中更是如同精神信仰一般存在,實在是不可等閑視之。
故而,賜死孔胤植,並不準其子嗣襲爵,廢除孔家人的一切特權,便是朝中幾位大臣商議過後,做出的最後讓步。
\"準了。\"
出乎李國普等人的預料,案牘後的天子並沒有如想象中雷霆大怒,反倒是極為平靜的點了點頭,波淡如水的聲音中沒有半點漣漪。
因為朱由檢的反應實在是過於淡然,暖閣中的朝臣錯愕了好幾秒之後,方才在司禮監秉筆的提醒一下,反應了過來,趕忙躬身稱是:\"陛下聖明!\"臉上隨後便是露出了一抹如釋重負的笑容。
孔家的政治地位實在是太特殊了,就算是天子有心將其\"一網打盡\",最好的辦法也是徐徐圖之,而不是像對付那些宗室藩王一樣\"重拳出擊\"。
畢竟,如今的大明尚有不少強敵從旁虎視眈眈,例如盤踞在遼東的建州女真,絲毫不掩飾對於大明的野心,隨時有可能趁虛而入。
如今的大明,好不容易才在朱由檢的乾綱獨斷之下有了些許起色,實在是不能在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