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軍器局(中)
大明:皇兄你就安心的去吧 作者:柯久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臣,工部侍郎畢懋康見過陛下。\"
不知過了多久,一道有些急切聲音於朱由檢的耳畔旁響起,使其身形為之一滯,下意識的停住了腳步。
抬眼望去,隻見得一名身穿紅袍,但麵色卻是有些黝黑的官員正跪在側翼,一臉激動的躬身見禮。
見狀,朱由檢心中便是一動,原本波瀾不驚的眸子中也是泛起了一抹漣漪。
與戶部尚書畢自嚴,兵部尚書王在晉這些\"帝黨\"不同,工部侍郎畢懋康在他的允準之下,平日裏並不參與\"乾清宮議政\",隻是一心負責整飭軍器局,故而朱由檢已有數月不曾見到這位被自己親手提拔的工部侍郎。
相比較幾個月前,工部侍郎畢懋康的臉色愈發黝黑了,就連其身上所穿的官袍也是有些\"破爛不堪\",幾個大洞格外搶眼。
若是外朝那些風聞奏事的文官在此,定會彈劾眼前的工部侍郎衣著不整,有失官威。
\"愛卿快快請起。\"
強忍住心中的笑意,大明天子朱由檢主動上前兩步,在畢懋康有些受寵若驚的眼神中,將其攙扶而起。
見狀,隨同畢懋康一同而來的幾名工匠皆是麵麵相覷,心道天子果然如傳聞中那般平易近人,毫無架子。
\"數月不見,愛卿著實消瘦了不少..\"
及至畢懋康立定,朱由檢一邊為其撣了撣身上的塵土,一邊眼神真摯的說道,聲音頗為感慨。
他雖然已有大半年的時間不曾來此,但對於\"軍器局\"的進展卻是頗為上心,司禮監秉筆王承恩時常為其匯報軍器局的近況。
在王承恩口中,畢懋康這位堂堂的工部侍郎竟然毫無官架子可言,與山穀中的工匠同吃同住,心無雜念的撲在鑄造火炮的事宜之上。
到了後來,畢懋康索性將自己的家人也接到了山穀之中,將全部精力與時間都放在了鑄炮之上。
眼下親眼得見畢懋康,朱由檢心中自是感慨萬千,倘若大明臣子皆如眼前的畢懋康如此\"勤勉\",無論是建州女真亦或者蒙古鐵騎都要臣服在大明的王師之下,焉敢放肆。
\"臣惶恐..\"
聞言,畢懋康的唿吸便是一緊,隻覺心中好似有一道熱流穿過。
簡單與畢懋康寒暄了片刻,朱由檢又將目光投向了不遠處的\"工匠\"身上,嘴角含笑的說道:\"倒是孫愛卿體格健壯..\"
\"臣,工部主事孫元化見過陛下。\"
\"吾皇,聖躬金安。\"
聞言,被稱為\"孫愛卿\"的工匠先是一愣,隨後便是快走兩步,跪倒在朱由檢身前,其沙啞的山唿聲也是在空地中響起。
大半年的時間過去了,本以為天子早就將自己這等\"小人物\"忘在腦後,卻沒有料到仍然記得自己。
\"起來,起來..\"
見狀,朱由檢便是微微搖頭,有些無奈的說道,但眼眸深處的喜色卻是濃鬱了不少。
對於徐光啟的得意門生,他怎麽可能將其忘在腦後,更別提孫元化本人也是曆史上赫赫有名的火炮專家,\"含金量\"絲毫不亞於他身旁的畢懋康。
\"兩位愛卿同時上奏,料想是有好消息要與朕分享吧?\"
深吸了一口氣,平複了一下有些激動的情緒,朱由檢便是有些期待的朝著身前的二人說道。
饒是相比較剛剛繼位的時候,他的心性已是鎮定了不少,但一想到\"紅夷大炮\"四個大字,仍是有些急不可耐,唿吸急促。
在依舊以冷兵器為主旋律的現在,\"紅夷大炮\"可是足以能夠扭轉戰局的大殺器。
無論是昔日的\"寧遠大捷\"亦或者前段時間的\"錦州大捷\",紅夷大炮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而錦州和寧遠城門之上,迄今為止也不過四五門\"紅夷大炮\"罷了,並且還是天啟年間,於澳門一艘佛郎機人的戰艦上拆卸下來的\"二手貨\"。
倘若大明擁有了自主研發\"紅夷大炮\"的能力,大明在遼東戰場的頹勢便會被瞬間改寫。
皇權,隻在大炮的射程範圍之內!
\"賴陛下天恩...\"
在朱由檢驚喜的眼神中,畢懋康和身旁的孫元華對視了一眼過後,不約而同的躬身應是。
但默不作聲的司禮監秉筆王承恩卻是敏銳的發現,這兩位大臣的神色好似有些不太自然。
\"好好好!\"
\"兩位愛卿果然沒有讓朕失望,朕果然沒有看錯人!\"
饒是提前做好了一定的心理準備,但當朱由檢親耳聽到\"紅夷大炮\"已是鑄造成功之後,仍是興奮異常,唿吸急促,就連身軀都是微微的顫抖著。
不愧是名留青史的\"能臣幹吏\",前後不到一年的時間,畢懋康和孫元化便是給他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若是\"紅夷大炮\"能夠量產,他再也不用擔心皇太極借道蒙古,領著其麾下女真鐵騎翻越燕山山脈,突襲京師。
雖不敢說就此奠定勝局,至少能夠平添兩份勝算。
望著身前喜形於色的大明天子,畢懋康和孫元化臉上的異樣之色更甚,彼此交換了一個眼神過後,終是由工部侍郎畢懋康上前一步,硬著頭皮說道:\"敢叫陛下知曉,臣等有負聖恩,鑄炮者另有其人..\"
\"嗯?\"聞聲,朱由檢便是一愣,心中的激動稍稍冷卻,眼神有些狐疑的盯著身前局促不定的二人。
如若他的記憶沒有出錯,曆史上的\"紅夷大炮\"的確是由身前的孫元化鑄成,隻不過受限於當時局勢及黨爭等緣故,並沒有得到朝廷的進一步重視。
至於身旁的畢懋康則是大明原有火銃的基礎下做出了重大改進,研製出了\"燧發槍\"的雛形,將射程及穩定性提升數倍不止。
但是眼下這二人卻是聲稱,鑄炮者另有其人?
一時間,朱由檢眼中的狐疑之色更甚,究竟是誰有這般大的能耐,竟是搶在畢懋康和孫元化的前麵,將紅夷大炮鑄成?
難道說,在這軍器局中,還有被他疏忽的能臣幹吏?
不知過了多久,一道有些急切聲音於朱由檢的耳畔旁響起,使其身形為之一滯,下意識的停住了腳步。
抬眼望去,隻見得一名身穿紅袍,但麵色卻是有些黝黑的官員正跪在側翼,一臉激動的躬身見禮。
見狀,朱由檢心中便是一動,原本波瀾不驚的眸子中也是泛起了一抹漣漪。
與戶部尚書畢自嚴,兵部尚書王在晉這些\"帝黨\"不同,工部侍郎畢懋康在他的允準之下,平日裏並不參與\"乾清宮議政\",隻是一心負責整飭軍器局,故而朱由檢已有數月不曾見到這位被自己親手提拔的工部侍郎。
相比較幾個月前,工部侍郎畢懋康的臉色愈發黝黑了,就連其身上所穿的官袍也是有些\"破爛不堪\",幾個大洞格外搶眼。
若是外朝那些風聞奏事的文官在此,定會彈劾眼前的工部侍郎衣著不整,有失官威。
\"愛卿快快請起。\"
強忍住心中的笑意,大明天子朱由檢主動上前兩步,在畢懋康有些受寵若驚的眼神中,將其攙扶而起。
見狀,隨同畢懋康一同而來的幾名工匠皆是麵麵相覷,心道天子果然如傳聞中那般平易近人,毫無架子。
\"數月不見,愛卿著實消瘦了不少..\"
及至畢懋康立定,朱由檢一邊為其撣了撣身上的塵土,一邊眼神真摯的說道,聲音頗為感慨。
他雖然已有大半年的時間不曾來此,但對於\"軍器局\"的進展卻是頗為上心,司禮監秉筆王承恩時常為其匯報軍器局的近況。
在王承恩口中,畢懋康這位堂堂的工部侍郎竟然毫無官架子可言,與山穀中的工匠同吃同住,心無雜念的撲在鑄造火炮的事宜之上。
到了後來,畢懋康索性將自己的家人也接到了山穀之中,將全部精力與時間都放在了鑄炮之上。
眼下親眼得見畢懋康,朱由檢心中自是感慨萬千,倘若大明臣子皆如眼前的畢懋康如此\"勤勉\",無論是建州女真亦或者蒙古鐵騎都要臣服在大明的王師之下,焉敢放肆。
\"臣惶恐..\"
聞言,畢懋康的唿吸便是一緊,隻覺心中好似有一道熱流穿過。
簡單與畢懋康寒暄了片刻,朱由檢又將目光投向了不遠處的\"工匠\"身上,嘴角含笑的說道:\"倒是孫愛卿體格健壯..\"
\"臣,工部主事孫元化見過陛下。\"
\"吾皇,聖躬金安。\"
聞言,被稱為\"孫愛卿\"的工匠先是一愣,隨後便是快走兩步,跪倒在朱由檢身前,其沙啞的山唿聲也是在空地中響起。
大半年的時間過去了,本以為天子早就將自己這等\"小人物\"忘在腦後,卻沒有料到仍然記得自己。
\"起來,起來..\"
見狀,朱由檢便是微微搖頭,有些無奈的說道,但眼眸深處的喜色卻是濃鬱了不少。
對於徐光啟的得意門生,他怎麽可能將其忘在腦後,更別提孫元化本人也是曆史上赫赫有名的火炮專家,\"含金量\"絲毫不亞於他身旁的畢懋康。
\"兩位愛卿同時上奏,料想是有好消息要與朕分享吧?\"
深吸了一口氣,平複了一下有些激動的情緒,朱由檢便是有些期待的朝著身前的二人說道。
饒是相比較剛剛繼位的時候,他的心性已是鎮定了不少,但一想到\"紅夷大炮\"四個大字,仍是有些急不可耐,唿吸急促。
在依舊以冷兵器為主旋律的現在,\"紅夷大炮\"可是足以能夠扭轉戰局的大殺器。
無論是昔日的\"寧遠大捷\"亦或者前段時間的\"錦州大捷\",紅夷大炮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而錦州和寧遠城門之上,迄今為止也不過四五門\"紅夷大炮\"罷了,並且還是天啟年間,於澳門一艘佛郎機人的戰艦上拆卸下來的\"二手貨\"。
倘若大明擁有了自主研發\"紅夷大炮\"的能力,大明在遼東戰場的頹勢便會被瞬間改寫。
皇權,隻在大炮的射程範圍之內!
\"賴陛下天恩...\"
在朱由檢驚喜的眼神中,畢懋康和身旁的孫元華對視了一眼過後,不約而同的躬身應是。
但默不作聲的司禮監秉筆王承恩卻是敏銳的發現,這兩位大臣的神色好似有些不太自然。
\"好好好!\"
\"兩位愛卿果然沒有讓朕失望,朕果然沒有看錯人!\"
饒是提前做好了一定的心理準備,但當朱由檢親耳聽到\"紅夷大炮\"已是鑄造成功之後,仍是興奮異常,唿吸急促,就連身軀都是微微的顫抖著。
不愧是名留青史的\"能臣幹吏\",前後不到一年的時間,畢懋康和孫元化便是給他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若是\"紅夷大炮\"能夠量產,他再也不用擔心皇太極借道蒙古,領著其麾下女真鐵騎翻越燕山山脈,突襲京師。
雖不敢說就此奠定勝局,至少能夠平添兩份勝算。
望著身前喜形於色的大明天子,畢懋康和孫元化臉上的異樣之色更甚,彼此交換了一個眼神過後,終是由工部侍郎畢懋康上前一步,硬著頭皮說道:\"敢叫陛下知曉,臣等有負聖恩,鑄炮者另有其人..\"
\"嗯?\"聞聲,朱由檢便是一愣,心中的激動稍稍冷卻,眼神有些狐疑的盯著身前局促不定的二人。
如若他的記憶沒有出錯,曆史上的\"紅夷大炮\"的確是由身前的孫元化鑄成,隻不過受限於當時局勢及黨爭等緣故,並沒有得到朝廷的進一步重視。
至於身旁的畢懋康則是大明原有火銃的基礎下做出了重大改進,研製出了\"燧發槍\"的雛形,將射程及穩定性提升數倍不止。
但是眼下這二人卻是聲稱,鑄炮者另有其人?
一時間,朱由檢眼中的狐疑之色更甚,究竟是誰有這般大的能耐,竟是搶在畢懋康和孫元化的前麵,將紅夷大炮鑄成?
難道說,在這軍器局中,還有被他疏忽的能臣幹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