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日光看他的背影,發現耳垂竟是有些紅,這才到哪啊,就這般害羞了。
早膳十分簡單,一人一碗稀粥,半個饅頭,倒不是因為貧窮或是節儉,而是糧食實在是短缺,每人每天能有個六成飽就已經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了。
林初淮有些怕夏亦崢吃不飽剛想把自己那半個饅頭再分一半遞過去,就看見那人已經伸過來的手和手中還沒動的半個饅頭。
「我不喜歡饅頭,你吃。」這理由就有些假了,在行軍時樹皮都能吃,更何況是白花花的饅頭了。
林初淮當然知道這隻是他的藉口,可康氏卻是顯得有些侷促,「家裏,家裏隻有這個,委屈小郎君了。」
夏亦崢一愣,倒是沒想到竟會引起這樣的誤會,張了張口想解釋又不知該怎麽說。
林初淮接過他手中的饅頭,將那饅頭泡進粥中,待泡的有些軟了才遞迴去,而後偏頭對康氏說道「不是饅頭不好,隻是他胃脘不適,吃不了太粗糲的。」
有林初淮搭好的台階,夏亦崢隻好順勢接迴了碗點頭稱是。
用完早膳,一行人便向康家夫婦二人道別,出於禮儀,林初淮也沒忘了去知會裏正一聲。
那裏正對這幾個外鄉人的觀感說不上好但也不算多差,沒說什麽就讓人走了。
到青州城樓下時,這次那個守門人沒再攔著,想來是賀敬之提前打好了招唿。
城內雖沒有客棧那中年男子說的餓殍遍地,卻也是荒涼的讓人完全看不出這曾經是一座繁華的城市。街道上沒有曾經擺攤的商販,沒有城市該有的浮華和喧囂,取而代之的是斷了半截的門板和早已倒塌的酒旗還有躺臥在街邊不知是否還有氣息的乞丐。
明明城中還有著許多住戶,卻仿佛像是一座空城,明明是受災最為嚴重的地方,地麵卻並沒有積水。
這個點的府衙也冷清的很,人們連溫飽都難以解決,更別提去有什麽民事糾紛了。賀敬之下榻的刺史府就在府衙的不遠處。
到時雲書上前說明來意,便有人在前麵為他們引路。府上的用人少得可憐,少用幾個人便能省下不少的口糧。
賀敬之就坐在堂前與青州刺史談論著救災事宜,見林初淮來了忙替他引薦,當然也沒忘了夏亦崢,雖說夏亦崢可能不認識他,但他卻是對這個少年將軍頗有耳聞的。
幾人互相見了禮便坐在了一處。
林初淮心中有許多疑問,比如城中幹燥的地麵再比如來時的荒涼,這一切都顯得不同尋常。
與客棧中那中年男子所描述的景象有同亦有異。
聽得林初淮的疑問,賀敬之與那刺史的臉色俱是一變,兩人對視了一眼沉默了半晌,賀敬之才開口。
「你所聽聞的青州之景,確實不假。但那是半月以前的青州。江南春日多雨水,一場又一場的暴雨導致水位上漲溢過河堤,便有了現今的水患。但因著年年如此,護城河和城中的水利係統日臻完善,雖說無法杜絕水患,但受災情況也沒有那般的失控。最初,不,即便是到現在城中也不曾被洪水沖刷,這也就是為何城中並無積水的緣故。」
「既不曾受水患之苦,那為何城中如此荒涼?」
作者有話要說: 某棠看著笑的一臉傻相的鵝子:抱到老婆了就這麽開心?
老夏一臉惋惜:唉,這樣的快樂你這種單身狗體會不了。
某棠的拳頭硬了,好想一拳打他臉上。
第16章
賀敬之嘆了口氣才繼續說道「這事說來就話長了,因著往年的經驗與教訓,城郊的農田都是特意加高且離河岸有一定距離的,照著這樣的做法,過往三年農田的受災麵積不超過總麵積的三成,因而城中並沒有刻意去屯糧,但今年被淹的田地足足有將近九成,餘糧雖是不少,但今春卻難有收成。三十萬百姓的口糧,無異於是坐吃山空。」
說到這裏,賀敬之頓了一頓喝了口茶,有些不知道該怎麽繼續說下去。
見他實在是難以啟齒,青州刺史江寒接過話頭繼續了這個故事,「如此一來,城中缺糧便是必然的局麵,朝廷提前準備好的糧食給百姓們分一分也勉強是夠的,但這並沒有考慮到城外村中的百姓。年年村中農戶都是基本可以自給自足的,但今年城外洪水不僅淹了農田毀了存糧更是衝垮了房屋,村民們無家可歸亦無糧可食。我與敬之思慮再三決定開城門讓城外的百姓暫時入城安頓,至少不至於流落荒野。但也就是這個決定導致了後麵一切的不幸。僧多粥少尚且搶食更何況是餓到極致的災民們呢。那日,城中動亂,血流滿街,這些痕跡雖然都已經被雨水沖刷的一幹二淨,但那日亡者慘厲的尖叫與哭嚎卻一直縈繞在我們的耳邊揮之不去,多少次午夜夢迴都是那些枉死百姓的冤魂索命。」
那確實,是生命所不能承受之重。開城門放難民入城的決定是他們下達的,這樣的結果無論如何他們都難辭其咎也難以釋懷。
那日,賀敬之眼含熱淚下令動用全城的兵力鎮壓了這突如其來的暴動,將這一切的血腥封鎖在一城之內,他與江寒親手埋葬了死者的遺骸,盡量安頓了倖存者。但這場動亂卻給青州百姓留下了極深的陰影,至此街道少有人至,他們也下令封城。
不僅僅是因為糧食短缺,更多的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這樣的事誰都不願再經歷了。
早膳十分簡單,一人一碗稀粥,半個饅頭,倒不是因為貧窮或是節儉,而是糧食實在是短缺,每人每天能有個六成飽就已經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了。
林初淮有些怕夏亦崢吃不飽剛想把自己那半個饅頭再分一半遞過去,就看見那人已經伸過來的手和手中還沒動的半個饅頭。
「我不喜歡饅頭,你吃。」這理由就有些假了,在行軍時樹皮都能吃,更何況是白花花的饅頭了。
林初淮當然知道這隻是他的藉口,可康氏卻是顯得有些侷促,「家裏,家裏隻有這個,委屈小郎君了。」
夏亦崢一愣,倒是沒想到竟會引起這樣的誤會,張了張口想解釋又不知該怎麽說。
林初淮接過他手中的饅頭,將那饅頭泡進粥中,待泡的有些軟了才遞迴去,而後偏頭對康氏說道「不是饅頭不好,隻是他胃脘不適,吃不了太粗糲的。」
有林初淮搭好的台階,夏亦崢隻好順勢接迴了碗點頭稱是。
用完早膳,一行人便向康家夫婦二人道別,出於禮儀,林初淮也沒忘了去知會裏正一聲。
那裏正對這幾個外鄉人的觀感說不上好但也不算多差,沒說什麽就讓人走了。
到青州城樓下時,這次那個守門人沒再攔著,想來是賀敬之提前打好了招唿。
城內雖沒有客棧那中年男子說的餓殍遍地,卻也是荒涼的讓人完全看不出這曾經是一座繁華的城市。街道上沒有曾經擺攤的商販,沒有城市該有的浮華和喧囂,取而代之的是斷了半截的門板和早已倒塌的酒旗還有躺臥在街邊不知是否還有氣息的乞丐。
明明城中還有著許多住戶,卻仿佛像是一座空城,明明是受災最為嚴重的地方,地麵卻並沒有積水。
這個點的府衙也冷清的很,人們連溫飽都難以解決,更別提去有什麽民事糾紛了。賀敬之下榻的刺史府就在府衙的不遠處。
到時雲書上前說明來意,便有人在前麵為他們引路。府上的用人少得可憐,少用幾個人便能省下不少的口糧。
賀敬之就坐在堂前與青州刺史談論著救災事宜,見林初淮來了忙替他引薦,當然也沒忘了夏亦崢,雖說夏亦崢可能不認識他,但他卻是對這個少年將軍頗有耳聞的。
幾人互相見了禮便坐在了一處。
林初淮心中有許多疑問,比如城中幹燥的地麵再比如來時的荒涼,這一切都顯得不同尋常。
與客棧中那中年男子所描述的景象有同亦有異。
聽得林初淮的疑問,賀敬之與那刺史的臉色俱是一變,兩人對視了一眼沉默了半晌,賀敬之才開口。
「你所聽聞的青州之景,確實不假。但那是半月以前的青州。江南春日多雨水,一場又一場的暴雨導致水位上漲溢過河堤,便有了現今的水患。但因著年年如此,護城河和城中的水利係統日臻完善,雖說無法杜絕水患,但受災情況也沒有那般的失控。最初,不,即便是到現在城中也不曾被洪水沖刷,這也就是為何城中並無積水的緣故。」
「既不曾受水患之苦,那為何城中如此荒涼?」
作者有話要說: 某棠看著笑的一臉傻相的鵝子:抱到老婆了就這麽開心?
老夏一臉惋惜:唉,這樣的快樂你這種單身狗體會不了。
某棠的拳頭硬了,好想一拳打他臉上。
第16章
賀敬之嘆了口氣才繼續說道「這事說來就話長了,因著往年的經驗與教訓,城郊的農田都是特意加高且離河岸有一定距離的,照著這樣的做法,過往三年農田的受災麵積不超過總麵積的三成,因而城中並沒有刻意去屯糧,但今年被淹的田地足足有將近九成,餘糧雖是不少,但今春卻難有收成。三十萬百姓的口糧,無異於是坐吃山空。」
說到這裏,賀敬之頓了一頓喝了口茶,有些不知道該怎麽繼續說下去。
見他實在是難以啟齒,青州刺史江寒接過話頭繼續了這個故事,「如此一來,城中缺糧便是必然的局麵,朝廷提前準備好的糧食給百姓們分一分也勉強是夠的,但這並沒有考慮到城外村中的百姓。年年村中農戶都是基本可以自給自足的,但今年城外洪水不僅淹了農田毀了存糧更是衝垮了房屋,村民們無家可歸亦無糧可食。我與敬之思慮再三決定開城門讓城外的百姓暫時入城安頓,至少不至於流落荒野。但也就是這個決定導致了後麵一切的不幸。僧多粥少尚且搶食更何況是餓到極致的災民們呢。那日,城中動亂,血流滿街,這些痕跡雖然都已經被雨水沖刷的一幹二淨,但那日亡者慘厲的尖叫與哭嚎卻一直縈繞在我們的耳邊揮之不去,多少次午夜夢迴都是那些枉死百姓的冤魂索命。」
那確實,是生命所不能承受之重。開城門放難民入城的決定是他們下達的,這樣的結果無論如何他們都難辭其咎也難以釋懷。
那日,賀敬之眼含熱淚下令動用全城的兵力鎮壓了這突如其來的暴動,將這一切的血腥封鎖在一城之內,他與江寒親手埋葬了死者的遺骸,盡量安頓了倖存者。但這場動亂卻給青州百姓留下了極深的陰影,至此街道少有人至,他們也下令封城。
不僅僅是因為糧食短缺,更多的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這樣的事誰都不願再經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