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魏公公逃出帳子,雲天行也跟了出去,李鳶見冷雪坪和柳家兄妹依舊坐在那裏,一點忙也不幫,不禁驚奇道:“你們不去幫忙嗎?”
柳蹠道:“他若連一個太監都對付不了,也沒臉迴來見我們了。李將軍請放心,他一定會把那閹賊捉迴來的。”
李鳶和張嶷對望一眼,均想:“魏公公在大內高手麵前都可以自如身退,如今全力逃走,難道隻憑他一個二十歲左右的年輕人就能把人捉迴來?”
果然,過了不久,雲天行提著魏公公進入帳中,將他丟在李鳶麵前,道:“幸不辱命。這老家夥看著病懨懨的,想不到武功這麽高,腿腳也這般利索,沒辦法,我先打斷了他一條腿,才把他捉住了。”
李鳶驚喜道:“小兄弟的武功果然不凡,剛才我還擔心會有閃失,想不到這麽快就把人捉迴來了。有你們四位在,玉門關有救了!”
魏公公被雲天行點住了穴道,伏在地上,一動也不動了,卻拿一雙眼睛惡狠狠地瞪著李鳶,道:“李鳶,你好大的膽!我是當今聖上親派的監軍使,你竟敢勾結叛黨,亂抓朝廷使臣,可是要造反嗎?!”
張嶷忍無可忍,一口唾沫吐在魏公公臉上,指著罵道:“你這無恥閹賊!事到如今,你還不肯招認嗎!說我們將軍造反,嗬嗬,我們將軍忠君愛民,為國出征,哪一次不是身先士卒?遍數當朝武將,除了燕王,有幾個能及得過我們將軍?如此功勳卓著,不但連半個爵位沒有,連最後那點俸祿都被你們這些黑心的狗雜種搜刮了個幹淨。一家老小自耕自食,這樣還不夠嗎?你說他反?他在朝上接下詔令,連夜出城,連家人最後一麵都不見。八年了!他的孩子今年正好八歲,他卻連孩子的麵都沒有見過。你說他反?雙親亡故,無令不得迴鄉,連個孝子都做不成啊!你說他反?關外敵軍三十萬,他這身甲衣何曾離過身?你說他反?日夜操勞憂心,連日吐血,命在旦夕,他可曾抱怨過一句?你說他反……”
李鳶道:“張副將,夠了。”
張嶷怒火滔天,哪裏還勸得住,仍指著魏公公罵道:“無恥閹賊!你蒙受皇恩,不思圖報,反勾結叛黨,禍亂朝綱,居心何在?若不看將軍臉麵,今日定要將你這狗賊千刀萬剮,方解我心頭之恨!”
李鳶喝道:“張副將,退下!”
魏公公被張嶷指著鼻子一頓臭罵,大氣不敢抽一聲,見李鳶將張嶷喝住,才緩過神來,道:“李鳶,你若沒有反心,放我迴朝,我自會向聖上稟告你守關的功勞。”
張嶷道:“將軍,這閹賊害你之心不是一日了,若放他歸去,必然告你謀反,萬不能放啊!”
李鳶揮手製止張嶷,道:“魏公公,你我食君祿,忠君事,乃是人臣之本分。如今西域聯軍臨城,玉門關危在旦夕。你結連叛黨,在軍營中安插奸信,實當死罪。若你還有一點良知,把那八個人的姓名一一說出來,我可以不殺你,不過,我會派人將你押迴京城,由聖上親自發落。”
魏公公心想:“李鳶言出必行,說不殺我,必定不殺,可這張嶷恨我入骨,我若說出那八個人的姓名,他就算違抗將令,也會先將我殺了。他與李鳶同生共死,親若兄弟,就算再怎樣,李鳶也不會治他死罪。這麽一來,我豈不是白死了?且拖延著他,待子時關門大開,西域聯軍打進來的時候,我自有脫身之策。”
李鳶連番訊問,軟硬兼施,魏公公隻是不說,李鳶歎了口氣,道:“魏公公,時不我待,你既不肯說,那就別怪李某動用軍法了。”向張嶷道:“張副將,勾結叛黨,密謀造反,是個什麽罪名?”
張嶷朗聲道:“迴將軍,當斬!”
李鳶喝道:“斬!”
魏公公大驚,叫道:“李鳶!你不能殺我!我是皇上親派的監軍使,你敢殺我,就是要反!”
李鳶背過身去,道:“張副將,就地執行!”
張嶷不容他多說,拔出佩刀,一刀向魏公公劈了上去,魏公公慘叫一聲,卻沒有死。
張嶷“咦”了一聲,道:“我隻砍過人,從未砍過不人不鬼的東西,今日還是頭一次,失了準頭,魏公公莫怪。”
魏公公含血大罵:“張嶷,你不得好死!”
他罵一句,張嶷便砍他一刀,一連砍了九刀,才結果了他的性命。
張嶷朝魏公公屍身上吐了一口唾沫,抹掉刀上血跡,還刀入鞘,道:“將軍,這閹賊死活不肯吐出那八個人的姓名,該當如何?”
李鳶道:“我已想到了一條計策,隻是不知能不能成。”
張嶷道:“什麽計策?”
李鳶道:“既然他們約定在今夜子時動手,那我們就提前散布消息出去,就說魏公公要把計劃提前半個時辰,那八個奸細聽到這個消息,多半會有所行動。”
張嶷道:“這般統著說出去,其他兵卒豈不都知道了?”
李鳶道:“他們不知道魏公公結連叛黨,更不知計劃詳情,就算聽到了這個籠統的消息,也隻是覺得莫名其妙,不會采取行動的。但那八個人不同,他們與魏公公事先製定好了計劃,如此緊要關頭,突然提前半個時辰,他們絕不會無動於衷。”
張嶷道:“可要怎樣做呢?”
李鳶道:“若按此計劃行事,可能會出現兩種狀況,其一,他們選擇相信傳言,提前半個時辰去開關門,如此我們可在關門左右暗伏人手,靜待他們上鉤,到時一舉殲滅,玉門關無憂矣。”
張嶷點了點頭,道:“其二呢?”
李鳶道:“其二,他們會懷疑傳言的真實性,這麽一來,必定要去找魏公公證實傳言是否屬實,到時候我們可以在魏公公營帳周邊埋伏好人手,靜待他們自投羅網。”
張嶷拍手道:“將軍神策,此計大妙!屬下這就去安排!”
冷雪坪忽然起身,道:“此計雖好,但尚有漏洞,請將軍三思。”
柳蹠道:“他若連一個太監都對付不了,也沒臉迴來見我們了。李將軍請放心,他一定會把那閹賊捉迴來的。”
李鳶和張嶷對望一眼,均想:“魏公公在大內高手麵前都可以自如身退,如今全力逃走,難道隻憑他一個二十歲左右的年輕人就能把人捉迴來?”
果然,過了不久,雲天行提著魏公公進入帳中,將他丟在李鳶麵前,道:“幸不辱命。這老家夥看著病懨懨的,想不到武功這麽高,腿腳也這般利索,沒辦法,我先打斷了他一條腿,才把他捉住了。”
李鳶驚喜道:“小兄弟的武功果然不凡,剛才我還擔心會有閃失,想不到這麽快就把人捉迴來了。有你們四位在,玉門關有救了!”
魏公公被雲天行點住了穴道,伏在地上,一動也不動了,卻拿一雙眼睛惡狠狠地瞪著李鳶,道:“李鳶,你好大的膽!我是當今聖上親派的監軍使,你竟敢勾結叛黨,亂抓朝廷使臣,可是要造反嗎?!”
張嶷忍無可忍,一口唾沫吐在魏公公臉上,指著罵道:“你這無恥閹賊!事到如今,你還不肯招認嗎!說我們將軍造反,嗬嗬,我們將軍忠君愛民,為國出征,哪一次不是身先士卒?遍數當朝武將,除了燕王,有幾個能及得過我們將軍?如此功勳卓著,不但連半個爵位沒有,連最後那點俸祿都被你們這些黑心的狗雜種搜刮了個幹淨。一家老小自耕自食,這樣還不夠嗎?你說他反?他在朝上接下詔令,連夜出城,連家人最後一麵都不見。八年了!他的孩子今年正好八歲,他卻連孩子的麵都沒有見過。你說他反?雙親亡故,無令不得迴鄉,連個孝子都做不成啊!你說他反?關外敵軍三十萬,他這身甲衣何曾離過身?你說他反?日夜操勞憂心,連日吐血,命在旦夕,他可曾抱怨過一句?你說他反……”
李鳶道:“張副將,夠了。”
張嶷怒火滔天,哪裏還勸得住,仍指著魏公公罵道:“無恥閹賊!你蒙受皇恩,不思圖報,反勾結叛黨,禍亂朝綱,居心何在?若不看將軍臉麵,今日定要將你這狗賊千刀萬剮,方解我心頭之恨!”
李鳶喝道:“張副將,退下!”
魏公公被張嶷指著鼻子一頓臭罵,大氣不敢抽一聲,見李鳶將張嶷喝住,才緩過神來,道:“李鳶,你若沒有反心,放我迴朝,我自會向聖上稟告你守關的功勞。”
張嶷道:“將軍,這閹賊害你之心不是一日了,若放他歸去,必然告你謀反,萬不能放啊!”
李鳶揮手製止張嶷,道:“魏公公,你我食君祿,忠君事,乃是人臣之本分。如今西域聯軍臨城,玉門關危在旦夕。你結連叛黨,在軍營中安插奸信,實當死罪。若你還有一點良知,把那八個人的姓名一一說出來,我可以不殺你,不過,我會派人將你押迴京城,由聖上親自發落。”
魏公公心想:“李鳶言出必行,說不殺我,必定不殺,可這張嶷恨我入骨,我若說出那八個人的姓名,他就算違抗將令,也會先將我殺了。他與李鳶同生共死,親若兄弟,就算再怎樣,李鳶也不會治他死罪。這麽一來,我豈不是白死了?且拖延著他,待子時關門大開,西域聯軍打進來的時候,我自有脫身之策。”
李鳶連番訊問,軟硬兼施,魏公公隻是不說,李鳶歎了口氣,道:“魏公公,時不我待,你既不肯說,那就別怪李某動用軍法了。”向張嶷道:“張副將,勾結叛黨,密謀造反,是個什麽罪名?”
張嶷朗聲道:“迴將軍,當斬!”
李鳶喝道:“斬!”
魏公公大驚,叫道:“李鳶!你不能殺我!我是皇上親派的監軍使,你敢殺我,就是要反!”
李鳶背過身去,道:“張副將,就地執行!”
張嶷不容他多說,拔出佩刀,一刀向魏公公劈了上去,魏公公慘叫一聲,卻沒有死。
張嶷“咦”了一聲,道:“我隻砍過人,從未砍過不人不鬼的東西,今日還是頭一次,失了準頭,魏公公莫怪。”
魏公公含血大罵:“張嶷,你不得好死!”
他罵一句,張嶷便砍他一刀,一連砍了九刀,才結果了他的性命。
張嶷朝魏公公屍身上吐了一口唾沫,抹掉刀上血跡,還刀入鞘,道:“將軍,這閹賊死活不肯吐出那八個人的姓名,該當如何?”
李鳶道:“我已想到了一條計策,隻是不知能不能成。”
張嶷道:“什麽計策?”
李鳶道:“既然他們約定在今夜子時動手,那我們就提前散布消息出去,就說魏公公要把計劃提前半個時辰,那八個奸細聽到這個消息,多半會有所行動。”
張嶷道:“這般統著說出去,其他兵卒豈不都知道了?”
李鳶道:“他們不知道魏公公結連叛黨,更不知計劃詳情,就算聽到了這個籠統的消息,也隻是覺得莫名其妙,不會采取行動的。但那八個人不同,他們與魏公公事先製定好了計劃,如此緊要關頭,突然提前半個時辰,他們絕不會無動於衷。”
張嶷道:“可要怎樣做呢?”
李鳶道:“若按此計劃行事,可能會出現兩種狀況,其一,他們選擇相信傳言,提前半個時辰去開關門,如此我們可在關門左右暗伏人手,靜待他們上鉤,到時一舉殲滅,玉門關無憂矣。”
張嶷點了點頭,道:“其二呢?”
李鳶道:“其二,他們會懷疑傳言的真實性,這麽一來,必定要去找魏公公證實傳言是否屬實,到時候我們可以在魏公公營帳周邊埋伏好人手,靜待他們自投羅網。”
張嶷拍手道:“將軍神策,此計大妙!屬下這就去安排!”
冷雪坪忽然起身,道:“此計雖好,但尚有漏洞,請將軍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