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年主任吃青菜苔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國的“上山下鄉運動”動人心弦。城市裏幹部下放、學生下放,又動員“成家戶”下放。蕪湖市某居委會主任年年紅送下放戶劉步新到磨墩村安家落戶。磨墩村的革委會主任(當時的村官)安排了接待飯。年年紅作為送下放戶來的城裏人代表,受到了熱情款待。席上,有一碗是新上來的青菜苔,由於是早春的新鮮菜,加上櫥工做得好,年主任特別喜歡吃。他甚至覺得這極其普通的家常菜,卻鮮美無比,甚至美不勝收。迴家後總是迴味無窮,念念不忘。
年年紅吃過了青菜苔以後,引發了許多聯想:這青菜苔隻是極其普通的蔬菜,能有這麽好吃,說明任何東西還是自己生產的為好。而所有能吃的東西,都是農村生產的,隨吃隨采,新鮮好吃。我們在市場裏買迴來,總沒有這麽可口。葷菜中的家禽家畜是農村飼養的,要吃現宰,新鮮方便;禽蛋多得吃不了,拿到街上來賣。農村吃用的水,甘甜清冽,可以任意享受,不像城裏,要花錢買,還難做到清潔衛生。農村裏的風光曠闊怡人,又自然清新;不像城裏的風景,人工點綴,雖然好看,卻顯得做作。農村人勞動常常同時唱歌,比城裏人鍛煉身體還優雅。總之,農村實在是十全十美的好地方,真是“廣闊天地,大有作為”。於是,她居委會主任也不想當了,卻冠冕堂皇地要求“不在城裏吃閑飯,要到農村鬧革命”。
年年紅有一個表兄叫駱玉昆。五十多歲了,身體不好,按照政策,也不在下放之列。因為受了年年紅的影響,趁著眼前“下放運動轟轟烈烈”的機會,也要到農村來“享受享受”。他跑到“上山下鄉辦公室”,堅決要求下放。上山下鄉辦公室的人說他身體不好,不能下放;他把拳頭在牆上擂得“咚咚”響,說他幹勁大得很,完全能適應農業勞動。
當然,普通常識誰都知道,農村並不是他們所理想的美好天堂,所以,城裏一般的人都不願意下放。因此,動員“上山下鄉”的工作非常難做。這裏的年年紅和駱玉昆卻堅決要求下放,特別是年年紅連居委會主任都不當了,而堅決要求到農村去,真正難得。這對“上山下鄉辦公室”來說,當然是求之不得的好事情。於是,他們被當成了標兵和模範,年年紅一家五口、駱玉昆一家三人,都被熱熱鬧鬧地送到了年主任曾經吃青菜苔的磨墩村來。
他們初來咋到時,國家有下放金;村裏有安家糧。不用下地勞動,像在城裏一樣清閑著,日子仍然過得舒心適意。但是時間不長,下放金用完了,安家糧吃光了。而農村是“不勞動者不得食”的地方,而他們又不適應農業生產。於是,他們的生活發生了困難。繼而,困難的連吃飯都成了問題,別說吃那些美味可口的菜肴了。到了這時候,他們才曉得農村並不像原來所理想的那麽美好。
於是,他們向農村的政府,那時稱“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告救。公社革命委員會為了配合當時的下放運動,很大方地對他們給予了照顧;同時,又要求村裏,那時稱生產隊,給他們飯吃,要是不給飯吃,就是抵抗上山下鄉運動,那帽子實在比碓臼(石頭做的,加工大米用的石器)還重。生產隊隻好被動地陸續發點糧食給他們。同時,革命委員會還要求他們自己參加農業生產,力爭自食其力。可是,他們雖然曾經下過決心,下地勞動,卻無論如何也適應不來農業生產。這樣,他們就厭惡起農業勞動來。因此,出勤的時間少得很;即使勞動,也沒什麽效益。生產隊給點口糧,雖然不曾餓飯,卻也隻能維持艱難的生活。與城市裏到月有錢有糧,無憂無慮的生活相比,簡直是天差地別。於是,他們又產生了要迴城裏的欲望。
一日,他們自作主張,攜帶著家眷潛迴了城裏。可是,他們原來居住的房子已經分給了別人。就是迴來,也沒有了住處;他們找到了“上山下鄉辦公室”,卻被告知:“沒有政策安排不得迴城,隻有紮根農村,做個好社員(那時的農村是人民公社,農民都叫社員),才是出路。”沒有辦法,他們又迴到了原來的磨墩村。做不來農業,受不了體力勞累,隻好蠻苦蠻撐。他們所在的生產隊,為了讓他們能夠生存和應付國家政策,隻好給他們飯吃、衣穿、和必要的錢用。雖然是不小的負擔,也隻好承受下來。即使這樣,他們的生活也隻能在“維持生命”的水平線上煎熬。
他們兩家,一直“煎熬”到將近八十年代,國家政策大轉變時,才被召迴城去。從下放到迴城,一共五年時間。由城裏那優越無慮的生活,來遭受農村裏的艱難困苦,實在是年年紅一時衝動的結果。他們在農村的這幾年裏,到底苦到了什麽程度,用他們自己的話說:“真是苦得見了黃膽!”
這兩位對農村一知半解的人,本來不應該遭受這場苦楚;卻因為吃了一碗青菜苔,產生了美妙的幻想,因而趨趕了潮頭。年年紅將農村看成了神仙世界,自己來了卻遭受了苦難,這真是“看得農民像花鳥,不知農家多苦辛”呢?本文1899字。
年主任吃青菜苔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國的“上山下鄉運動”動人心弦。城市裏幹部下放、學生下放,又動員“成家戶”下放。蕪湖市某居委會主任年年紅送下放戶劉步新到磨墩村安家落戶。磨墩村的革委會主任(當時的村官)安排了接待飯。年年紅作為送下放戶來的城裏人代表,受到了熱情款待。席上,有一碗是新上來的青菜苔,由於是早春的新鮮菜,加上櫥工做得好,年主任特別喜歡吃。他甚至覺得這極其普通的家常菜,卻鮮美無比,甚至美不勝收。迴家後總是迴味無窮,念念不忘。
年年紅吃過了青菜苔以後,引發了許多聯想:這青菜苔隻是極其普通的蔬菜,能有這麽好吃,說明任何東西還是自己生產的為好。而所有能吃的東西,都是農村生產的,隨吃隨采,新鮮好吃。我們在市場裏買迴來,總沒有這麽可口。葷菜中的家禽家畜是農村飼養的,要吃現宰,新鮮方便;禽蛋多得吃不了,拿到街上來賣。農村吃用的水,甘甜清冽,可以任意享受,不像城裏,要花錢買,還難做到清潔衛生。農村裏的風光曠闊怡人,又自然清新;不像城裏的風景,人工點綴,雖然好看,卻顯得做作。農村人勞動常常同時唱歌,比城裏人鍛煉身體還優雅。總之,農村實在是十全十美的好地方,真是“廣闊天地,大有作為”。於是,她居委會主任也不想當了,卻冠冕堂皇地要求“不在城裏吃閑飯,要到農村鬧革命”。
年年紅有一個表兄叫駱玉昆。五十多歲了,身體不好,按照政策,也不在下放之列。因為受了年年紅的影響,趁著眼前“下放運動轟轟烈烈”的機會,也要到農村來“享受享受”。他跑到“上山下鄉辦公室”,堅決要求下放。上山下鄉辦公室的人說他身體不好,不能下放;他把拳頭在牆上擂得“咚咚”響,說他幹勁大得很,完全能適應農業勞動。
當然,普通常識誰都知道,農村並不是他們所理想的美好天堂,所以,城裏一般的人都不願意下放。因此,動員“上山下鄉”的工作非常難做。這裏的年年紅和駱玉昆卻堅決要求下放,特別是年年紅連居委會主任都不當了,而堅決要求到農村去,真正難得。這對“上山下鄉辦公室”來說,當然是求之不得的好事情。於是,他們被當成了標兵和模範,年年紅一家五口、駱玉昆一家三人,都被熱熱鬧鬧地送到了年主任曾經吃青菜苔的磨墩村來。
他們初來咋到時,國家有下放金;村裏有安家糧。不用下地勞動,像在城裏一樣清閑著,日子仍然過得舒心適意。但是時間不長,下放金用完了,安家糧吃光了。而農村是“不勞動者不得食”的地方,而他們又不適應農業生產。於是,他們的生活發生了困難。繼而,困難的連吃飯都成了問題,別說吃那些美味可口的菜肴了。到了這時候,他們才曉得農村並不像原來所理想的那麽美好。
於是,他們向農村的政府,那時稱“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告救。公社革命委員會為了配合當時的下放運動,很大方地對他們給予了照顧;同時,又要求村裏,那時稱生產隊,給他們飯吃,要是不給飯吃,就是抵抗上山下鄉運動,那帽子實在比碓臼(石頭做的,加工大米用的石器)還重。生產隊隻好被動地陸續發點糧食給他們。同時,革命委員會還要求他們自己參加農業生產,力爭自食其力。可是,他們雖然曾經下過決心,下地勞動,卻無論如何也適應不來農業生產。這樣,他們就厭惡起農業勞動來。因此,出勤的時間少得很;即使勞動,也沒什麽效益。生產隊給點口糧,雖然不曾餓飯,卻也隻能維持艱難的生活。與城市裏到月有錢有糧,無憂無慮的生活相比,簡直是天差地別。於是,他們又產生了要迴城裏的欲望。
一日,他們自作主張,攜帶著家眷潛迴了城裏。可是,他們原來居住的房子已經分給了別人。就是迴來,也沒有了住處;他們找到了“上山下鄉辦公室”,卻被告知:“沒有政策安排不得迴城,隻有紮根農村,做個好社員(那時的農村是人民公社,農民都叫社員),才是出路。”沒有辦法,他們又迴到了原來的磨墩村。做不來農業,受不了體力勞累,隻好蠻苦蠻撐。他們所在的生產隊,為了讓他們能夠生存和應付國家政策,隻好給他們飯吃、衣穿、和必要的錢用。雖然是不小的負擔,也隻好承受下來。即使這樣,他們的生活也隻能在“維持生命”的水平線上煎熬。
他們兩家,一直“煎熬”到將近八十年代,國家政策大轉變時,才被召迴城去。從下放到迴城,一共五年時間。由城裏那優越無慮的生活,來遭受農村裏的艱難困苦,實在是年年紅一時衝動的結果。他們在農村的這幾年裏,到底苦到了什麽程度,用他們自己的話說:“真是苦得見了黃膽!”
這兩位對農村一知半解的人,本來不應該遭受這場苦楚;卻因為吃了一碗青菜苔,產生了美妙的幻想,因而趨趕了潮頭。年年紅將農村看成了神仙世界,自己來了卻遭受了苦難,這真是“看得農民像花鳥,不知農家多苦辛”呢?本文1899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