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爺的離世早於爺爺3年。
生於1940年12月12日,卒於2020年2月2日。農曆正月初九。享年79歲。
姥爺的祖籍是河南濮陽範縣,童年、少年、青年也都是在範縣度過的。
據說,濮陽也是張姓的發源地。若是真的,可謂根正苗紅。
姥爺祖上世代貧農,真正褪去農民階級的外衣,換上工人階級的藍領,也是從姥爺這一輩人開始的。
姥爺兄弟四個,還有幾個妹妹,大部分都在老家務農。
除最小的弟弟,我稱之為四姥爺的那位,常年在鄰縣的工地上給人做飯外,其他人基本都長期蝸居老家。
可謂:大門不出,二門不邁。
年輕的時候在家種地,偶爾去鎮上找找活兒,打打零工,養家糊口過日子,老婆孩子熱炕頭。
上歲數了,兒女們該娶親娶親,該嫁人嫁人,也算完成了祖上無形之中交給自己的“曆史任務”。
萬事皆備、塵埃落定。剩下的就是盡享天倫、安度晚年了。
身在農村,條件有限。
雖然做不到古代文人那般瀟灑自在,動輒就輕衣小驢、遊山玩水,今日登泰山之高,明日賞洞庭之大,但也有當地司空見慣、喜聞樂見的消遣度日之娛樂。
例如:跑去誰家,湊兩桌八個人,搓幾盤麻將,旁邊還不乏站著幾個觀棋不語的“真君子”。
或是幾個年齡大差不差,擁有幾十年交情,彼此知根知底的老哥們兒,老夥計,偶有一日閑來無事,拿上幾瓶老白幹,弄隻燒雞、一盤糟魚、外加油炸花生米,聚一塊兒吹牛逼、侃大山,不喝到半宿絕不散夥。
抑或是領著孫子孫女,蹬著輛盡顯時代滄桑感的二八大杠自行車,跑到黃河邊兒上,靠釣魚或挖野菜打發時間……
相比之下,姥爺的晚年就沒有這般清閑自在。
因為自他五十歲後,六十歲前,高血壓、腦梗、中風、腦血栓等一係列疾病便如同過江之鯽般蜂擁而至。
幾乎每年都會因各種突發性疾病或其他並發症的緣故,至少住上兩到三次醫院,一住基本都是三天到一禮拜起步。
這或許也與他年輕時的經曆有關。
上麵有說到,姥爺是上世紀40年代生人。
而他的青年時期,正值60年代中葉,那時的中國,正處在一段火熱且充滿激情的歲月裏。
從世界大格局上來看,當時的中國,仍處在從農業國家轉型為工業國家的摸索和起步階段。
而隨著中蘇關係的持續性惡化,中國東北地區的戰略局勢也愈發緊張,雞頭位置仿佛時刻高懸著一把利劍……
隻是不知這把利劍會在何時及何種境況下突然斬下,令人猝不及防。
這一懸念僅僅在四年後就被揭曉。
那一年,中蘇就在邊境珍寶島一帶爆發了軍事衝突,國際形勢迅速惡化……
對於出身寒微,亦無從軍經曆的姥爺來說,作為普羅大眾的一員,對於那個時期的國際局勢不能說是一知半解,隻能說是渾然不清。
本身大字就不識幾個,寫起自己名字來都費勁,你要非逼得張飛繡花、李逵識字,那也著實有點強人所難了。
不過對於那個年代的人來說,他們會有一個統一的口號和信仰,那就是聽他老人家的話,堅定不移跟黨走。
不誇張的說,他們對於那位老人的信仰、熱愛和支持,是深深烙在每個人的骨子裏的。
若是沒有他,或許中國人民至今都還在黑暗裏摸索和徘徊。聽他的,準沒錯。
60年代末,同爺爺一樣,因眾所周知的緣故,姥爺也被“光榮”地送上了開往新疆若羌縣的火車,留下姥姥和以大姨、大舅為首的幾個孩子在老家,各有分工。
據大姨和母親迴憶說,她們白天會去學校讀書,下午放學以後也撈不著玩,迴到家放下書包,就要去幫著種地、薅草、喂豬、撿柴禾。
累、苦,很不容易。
但迴想起來,他們的童年也並非就見得是難以名狀、不堪迴首的痛苦記憶,反而對那個年代的生活有更多的感懷和留念。
70年代初,姥爺結束了短短兩年的生產勞動,國家也給他安排了工作,調到江蘇沛縣的姚橋煤礦。
先是做鑽井工,沒多久就被調到了地麵。
最後又進到了礦裏的食堂,當上了食堂小班長不說,還入了黨。
為此,我父親後來曾不止一次的跟我調侃說:
受那個文盲率還未被完全掃除的年代的影響,大字不識一籮筐的人入黨的可謂比比皆是,思想覺悟就甭提啦。
反正領導說啥,黨員帶頭叫好就行。
不然還能怎麽要求他們?
真要較起真來,讓這幫大老粗照本宣科地念上一遍黨章或背誦一遍《共產黨宣言》,怕是都得支支吾吾,半天還吐不出一個字來……
以至於在我姥爺的晚年,已然是半身不遂,並喪失語言功能,身體已經很不好的情況下,還有一個老頭會不遺餘力地敲開家裏的門,一本正經的跟我姥姥說:
“告訴老張,明天到繡琦園派出所後頭的老年人活動室,要開一個黨員大會。另外,他現在一個月退休工資多少?要是5000以上的話,明天來開會的時候,帶個30塊錢,順便把這個月黨費交了。別的沒啥……”
還沒等老頭走呢,我姥姥就略帶有一些嘲諷的語氣迴應了:
“哎喲,你進屋看看他現在什麽樣。吃飯都得人喂,解手都得人攙,還參加啥大會小會的……那你得找幾個人來,抱輪椅上推著過去,我一個人是弄不動他。還黨費呢,他多大官兒啊?年輕時候在食堂幹過幾天,發過幾年的紀念章,就成黨員啦?你可散夥吧。他現在這樣能幹啥?我交了黨費,黨替我管他從早到晚的吃飯屙屎不?”
老頭聽後竟啞口無言,隻得輕歎一口氣,拿不可救藥的眼神看我姥姥兩眼後,便悻悻地走了。
不過我估計,像我姥爺這樣的情況不在少數,估計大部分都這樣。
本來嘛,既沒讀過什麽書,也沒有經曆過什麽艱難的挫折和特殊的考驗,思想覺悟這塊兒腐朽沒落就甭提了,不是一腦門子漿糊也差不多。
說句不好聽的,能做到不整天惦記著多拿多占算好了,你還想從他們口袋裏拿錢?這不成了老虎嘴裏拔牙麽?
生於1940年12月12日,卒於2020年2月2日。農曆正月初九。享年79歲。
姥爺的祖籍是河南濮陽範縣,童年、少年、青年也都是在範縣度過的。
據說,濮陽也是張姓的發源地。若是真的,可謂根正苗紅。
姥爺祖上世代貧農,真正褪去農民階級的外衣,換上工人階級的藍領,也是從姥爺這一輩人開始的。
姥爺兄弟四個,還有幾個妹妹,大部分都在老家務農。
除最小的弟弟,我稱之為四姥爺的那位,常年在鄰縣的工地上給人做飯外,其他人基本都長期蝸居老家。
可謂:大門不出,二門不邁。
年輕的時候在家種地,偶爾去鎮上找找活兒,打打零工,養家糊口過日子,老婆孩子熱炕頭。
上歲數了,兒女們該娶親娶親,該嫁人嫁人,也算完成了祖上無形之中交給自己的“曆史任務”。
萬事皆備、塵埃落定。剩下的就是盡享天倫、安度晚年了。
身在農村,條件有限。
雖然做不到古代文人那般瀟灑自在,動輒就輕衣小驢、遊山玩水,今日登泰山之高,明日賞洞庭之大,但也有當地司空見慣、喜聞樂見的消遣度日之娛樂。
例如:跑去誰家,湊兩桌八個人,搓幾盤麻將,旁邊還不乏站著幾個觀棋不語的“真君子”。
或是幾個年齡大差不差,擁有幾十年交情,彼此知根知底的老哥們兒,老夥計,偶有一日閑來無事,拿上幾瓶老白幹,弄隻燒雞、一盤糟魚、外加油炸花生米,聚一塊兒吹牛逼、侃大山,不喝到半宿絕不散夥。
抑或是領著孫子孫女,蹬著輛盡顯時代滄桑感的二八大杠自行車,跑到黃河邊兒上,靠釣魚或挖野菜打發時間……
相比之下,姥爺的晚年就沒有這般清閑自在。
因為自他五十歲後,六十歲前,高血壓、腦梗、中風、腦血栓等一係列疾病便如同過江之鯽般蜂擁而至。
幾乎每年都會因各種突發性疾病或其他並發症的緣故,至少住上兩到三次醫院,一住基本都是三天到一禮拜起步。
這或許也與他年輕時的經曆有關。
上麵有說到,姥爺是上世紀40年代生人。
而他的青年時期,正值60年代中葉,那時的中國,正處在一段火熱且充滿激情的歲月裏。
從世界大格局上來看,當時的中國,仍處在從農業國家轉型為工業國家的摸索和起步階段。
而隨著中蘇關係的持續性惡化,中國東北地區的戰略局勢也愈發緊張,雞頭位置仿佛時刻高懸著一把利劍……
隻是不知這把利劍會在何時及何種境況下突然斬下,令人猝不及防。
這一懸念僅僅在四年後就被揭曉。
那一年,中蘇就在邊境珍寶島一帶爆發了軍事衝突,國際形勢迅速惡化……
對於出身寒微,亦無從軍經曆的姥爺來說,作為普羅大眾的一員,對於那個時期的國際局勢不能說是一知半解,隻能說是渾然不清。
本身大字就不識幾個,寫起自己名字來都費勁,你要非逼得張飛繡花、李逵識字,那也著實有點強人所難了。
不過對於那個年代的人來說,他們會有一個統一的口號和信仰,那就是聽他老人家的話,堅定不移跟黨走。
不誇張的說,他們對於那位老人的信仰、熱愛和支持,是深深烙在每個人的骨子裏的。
若是沒有他,或許中國人民至今都還在黑暗裏摸索和徘徊。聽他的,準沒錯。
60年代末,同爺爺一樣,因眾所周知的緣故,姥爺也被“光榮”地送上了開往新疆若羌縣的火車,留下姥姥和以大姨、大舅為首的幾個孩子在老家,各有分工。
據大姨和母親迴憶說,她們白天會去學校讀書,下午放學以後也撈不著玩,迴到家放下書包,就要去幫著種地、薅草、喂豬、撿柴禾。
累、苦,很不容易。
但迴想起來,他們的童年也並非就見得是難以名狀、不堪迴首的痛苦記憶,反而對那個年代的生活有更多的感懷和留念。
70年代初,姥爺結束了短短兩年的生產勞動,國家也給他安排了工作,調到江蘇沛縣的姚橋煤礦。
先是做鑽井工,沒多久就被調到了地麵。
最後又進到了礦裏的食堂,當上了食堂小班長不說,還入了黨。
為此,我父親後來曾不止一次的跟我調侃說:
受那個文盲率還未被完全掃除的年代的影響,大字不識一籮筐的人入黨的可謂比比皆是,思想覺悟就甭提啦。
反正領導說啥,黨員帶頭叫好就行。
不然還能怎麽要求他們?
真要較起真來,讓這幫大老粗照本宣科地念上一遍黨章或背誦一遍《共產黨宣言》,怕是都得支支吾吾,半天還吐不出一個字來……
以至於在我姥爺的晚年,已然是半身不遂,並喪失語言功能,身體已經很不好的情況下,還有一個老頭會不遺餘力地敲開家裏的門,一本正經的跟我姥姥說:
“告訴老張,明天到繡琦園派出所後頭的老年人活動室,要開一個黨員大會。另外,他現在一個月退休工資多少?要是5000以上的話,明天來開會的時候,帶個30塊錢,順便把這個月黨費交了。別的沒啥……”
還沒等老頭走呢,我姥姥就略帶有一些嘲諷的語氣迴應了:
“哎喲,你進屋看看他現在什麽樣。吃飯都得人喂,解手都得人攙,還參加啥大會小會的……那你得找幾個人來,抱輪椅上推著過去,我一個人是弄不動他。還黨費呢,他多大官兒啊?年輕時候在食堂幹過幾天,發過幾年的紀念章,就成黨員啦?你可散夥吧。他現在這樣能幹啥?我交了黨費,黨替我管他從早到晚的吃飯屙屎不?”
老頭聽後竟啞口無言,隻得輕歎一口氣,拿不可救藥的眼神看我姥姥兩眼後,便悻悻地走了。
不過我估計,像我姥爺這樣的情況不在少數,估計大部分都這樣。
本來嘛,既沒讀過什麽書,也沒有經曆過什麽艱難的挫折和特殊的考驗,思想覺悟這塊兒腐朽沒落就甭提了,不是一腦門子漿糊也差不多。
說句不好聽的,能做到不整天惦記著多拿多占算好了,你還想從他們口袋裏拿錢?這不成了老虎嘴裏拔牙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