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麥秸有的是
重生83,從養豬開始 作者:無色非龍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45章 麥秸有的是
麥收一開始,整個三分場就忙忙忙碌碌的運轉起來,各司其職。
家屬區裏為之一空。
孩子上學,職工上班,家屬幫忙,隻剩下為數不多的老人在家裏伺候家禽家畜。
像熊貴清這樣在家養豬的年輕人就他一個。
一時間,他竟有了空虛之感。
麥收頭一天,所有人都是緊趕慢趕的,生怕出現紕漏。
到了第二天,大家都適應了這個節奏,也就逐漸的平靜下來,忙而不亂。
再後麵,也就習以為常了。
幾天之後,何獻超開著蹦蹦車來到熊家門前。
“熊貴清,熊貴清。”
熊貴清剛扯野菜迴來,在大門口倆人相遇。
“咋的?啥事?”
“嘿嘿,你不是要麥秸嗎?現在地裏有的是,你找人了嗎?”
“擦,你說胡話呢?現在去哪兒找人?都忙著呢!”
“也是哈!”
何獻超撓撓頭,有些苦惱。
“那咋整?就咱倆啊?這也不行啊!”
裝麥秸需要相互配合,除了司機外,至少要三人。
一個站在車廂上裝麥秸,這是個技術活,既要擺的四平八穩,還得要多裝。
另外兩人在地麵插麥秸往車上送。
使用的工具就是四股叉,必須是鋼製的,否則用幾下就彎了。
熊貴清也眨眨眼,他也沒了辦法。
不過,他馬上想到了老爸。
他倒是可以跟豬號的同事換工。
沒在農村農場生活過的人,對麥秸豆秸這些燃料不熟悉,不知道它們的重要性。
這些就是老百姓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燃料,跟冬天燒的木頭一樣重要。
麥秸是收割小麥脫粒後的麥稈和麥頭,會被拋灑在麥田裏,有的機器會集中成堆的拋棄。
按照農田作業的要求,這些麥秸是要處理的。
主要的方式就是燒荒,也就是在田裏直接點燃。
既汙染環境,也造成大量的浪費。
所以,農場是鼓勵職工家屬往家裏拉的。
拉迴家一年四季都能用來做飯,這不挺好嗎?
難就難在運輸和人工上。
麥秸豆秸都不要錢,隨便拉,可是你用車拉就得花錢了。
當然也不多,一車也就幾塊錢,到了九十年代幾十塊錢,這些都是運費。
可人工就比較難辦。
就比如說拉麥秸吧。
正是麥收最忙的時候,人手本就緊張,想要換工你得能找到人啊!
有人說了,麥收結束再拉不就行了。
對。
麥收結束人手也有了。
可是又有其他問題出現了。
麥秸這玩意在職工家屬看來就是最好的做飯燃料,你想要,別人也想要。
這就形成了一種壓力。
一塊地裏的麥秸誰拉算誰的。
你說等到麥收結束了,可能麥秸也被人拉的差不多了。
那你這個冬天和第二年春夏的燃料用啥?
有人說用木頭唄,反正山上多得是。
這話聽著在理,可實際上行不通。
你上山拉木頭不花錢嗎?不換工嗎?一樣的。
還有,木頭的主要功用是取暖。
做飯用木頭純屬浪費。
因為木頭燃燒時間長,火力還旺。
做飯時間一般都短,一根木頭還未燒完,飯已經做好了。
這你就得撤火,也不能燒空鍋吧?
有人說燒點水唄,這樣操作也就是偶爾為之。
如果你這樣做,會被農場人罵死,不會過日子,你外星人啊?
不會燒麥秸嗎?
用多少燒多少,既方便也節約燃料。
你是不是傻?!
總的來說,麥秸豆秸就是農場農村老百姓生活的必備燃料了。
有人問,要是沒人拉麥秸,怎麽辦?
農場會在麥收即將結束時,組織家屬燒荒,一塊地一塊地的燒。
燒荒的那幾天,天空暗啞陰沉,不見天日。
空氣都剌嗓子,嗆人,誰不知道汙染環境啊?
可你不燒這些秸稈咋辦?
農場總局也組織專家研究了。
什麽粉碎還田啊,秸稈深埋啊!
結果,給第二年的生產造成了很大困擾。
職工們都罵專家王八蛋!
你幹科研是為了提高生產效率的,不是讓你來添堵的。
搞了幾年也就放棄了。
這事太挨罵,沒人敢整了。
最後,農場就鼓勵廣大職工往家拉吧,隨便拉。
這樣還能減少燒秸稈的工作量,也減少了汙染。
有人說了,你拿迴家燒和在田裏燒有啥區別?
不都是汙染嗎?
那可不一樣。
焚燒秸稈是集中在十天半個月內,大量野外燃燒,灰塵煙霧四處彌漫,對周圍的環境影響很大。
拉迴家是在灶坑裏燒,灰都留在灶坑裏了,沒有跟隨煙子飄到室外。
這些草木灰倒在園子裏還有肥田的作用呢。
再說了,老百姓每天燃點秸稈做飯,量不大,相當於煙塵緩釋,可以被空氣稀釋。
與在大田裏集中焚燒是兩迴事,不可同日而語。
這還解決了老百姓的燃料問題,何樂而不為呢?
有些專家就是想不開啊!
-----------------
熊貴清找來六根木頭。
這是熊家留著的最長的木頭,有六米以上。
就是為了現在準備的。
又找來了繩子。
兩人打開了後車廂的大箱板。
先抬著一根木頭搭在車廂的最前邊,左右兩側留出同樣的距離。
在車廂的尾部再搭上一根。
何獻超從駕駛室裏拿出了幾根鐵絲和鉗子來。
把前後兩根木頭固定在車廂板上。
忙完這些,又抬木頭搭在這兩根木頭上。
由於兩側的木頭長度不夠,隻能在中間接上,用鐵絲勒死。
兩側的大箱板也被鐵絲和繩子勒著,掛在了木頭上。
這樣,原來方盒子似的後車廂,就變成了一個大平板,雖然不是太平,可也算是個平麵。
這就為下一步裝秸稈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至少麵積增加了不少。
兩人都忙乎了一身大汗。
眼瞅著就要中午了,熊貴清趕緊把家裏的剩菜和饅頭熱上。
何獻超進屋喝水等著,熊貴清則去喂豬了。
他剛迴來,老爸熊長祿就迴來了。
見到院門口停著的蹦蹦車,又見後車廂已經改裝完畢,就知道這是給自家拉麥秸的。
三人坐在一起,圍著飯桌吃飯。
“爸,你下午能跟我們去拉麥秸嗎?”
“下午啊,行,我讓老王值班就行。”
“還得找個人,何獻超在前麵開車,你在上麵裝車,我一個人跟不上啊,還得有個人才行。”
“嗯。”
熊長祿沉吟著,他在想找誰換工合適。
既要找一個身體條件好,能幹不偷懶耍滑的,還得跟自己關係近,能相互換工的。
三人正說著,門外有人喊。
“長祿,長祿。”
“喲,是隔壁的。”
熊長祿起身出去。
老於頭站在院門口。
“老於大哥,有事啊?”
“嗬嗬,我看你家來車了,是要拉麥秸去吧?”
“是啊,吃完飯就去了。”
“人手都夠了吧?”
老於頭眼中閃著光。
老頭是眼看著熊家一點點起了變化的。
尤其是熊家大小子一迴來,家裏的精氣神都不一樣了。
好像換了風水一般。
這些都看在老頭的眼裏。
“還沒湊齊呢,我還想著下午去豬號換個工。”
“嗨,你就別找別人了,讓於洪剛去吧。”
於洪剛是老於頭的兒子。
在大田隊上班。
麥收了,大田隊跟著打下手。
一部分人去了曬場幫忙,一部分人跟著運輸車卸車。
於洪剛就是卸車的。
“那行啊,他迴來了?”
“吃飯呢,一會來找你。”
老於頭眼睛放亮。
熊長祿先跑了趟豬號,跟老王說了情況再迴來。
熊貴清和何獻超也拾搗好準備出發了。
從隔壁於家來了個壯小夥,手裏拎著一把四股鋼叉。
“熊叔,貴清。”
“洪剛哥,今天有空啊?”
熊貴清打著招唿。
“有空了。”
於洪剛今年26了,剛處了個對象,是他大姐介紹的,北安城郊姑娘。
已經定下今年春節後結婚。
在農場,26歲沒娶媳婦兒,已經算是晚婚了。
這可不是啥光榮的事,這是家裏條件不好,沒人給說媳婦兒,耽誤了。
老於頭一兒一女。
姑娘嫁給返城知青,在北安縣城混日子。
兒子在26歲上,總算說上了媳婦兒,他也算安心了。
“走了,上車。”
何獻超從駕駛室伸出脖子喊。
“上車。”
三人把手裏的鋼叉扔在車廂板上,他們踩著牽引架爬上了後車廂。
都站在車廂的前麵,扶著前箱板,畢竟這裏有把手,能拉住。
滴滴……
何獻超嘚瑟的按了兩下喇叭,蹦蹦車嘟嘟嘟的噴著黑煙,往東去了。
因為東邊水庫方向的地塊離熊家最近,沒人會舍近求遠。
穿過菜園中間的土路,兩邊的大白菜已經開始包芯了。
這些就是秋白菜,職工們過冬的菜,就靠它了。
過了菜地就來到了熊家的飼料地邊。
飼料地裏的土豆秧子有四五十公分的高度,綠油油的長勢正旺。
“土豆不錯。”
熊長祿點著頭,覺得今年的收獲好像比往年都多。
熊貴清很得意的看著飼料地。
這是他的勞動成果,成就感滿滿。
穿過飼料地,往前就到了水庫。
水庫的閘口嘩嘩的放著水,也沒人看守。
蹦蹦車一蹦一跳的沿著土壩行駛。
遠遠望見,前麵的麥田裏一堆堆的麥秸在陽光下泛著金黃的光,從眼底一直延伸到了天邊。
麥收一開始,整個三分場就忙忙忙碌碌的運轉起來,各司其職。
家屬區裏為之一空。
孩子上學,職工上班,家屬幫忙,隻剩下為數不多的老人在家裏伺候家禽家畜。
像熊貴清這樣在家養豬的年輕人就他一個。
一時間,他竟有了空虛之感。
麥收頭一天,所有人都是緊趕慢趕的,生怕出現紕漏。
到了第二天,大家都適應了這個節奏,也就逐漸的平靜下來,忙而不亂。
再後麵,也就習以為常了。
幾天之後,何獻超開著蹦蹦車來到熊家門前。
“熊貴清,熊貴清。”
熊貴清剛扯野菜迴來,在大門口倆人相遇。
“咋的?啥事?”
“嘿嘿,你不是要麥秸嗎?現在地裏有的是,你找人了嗎?”
“擦,你說胡話呢?現在去哪兒找人?都忙著呢!”
“也是哈!”
何獻超撓撓頭,有些苦惱。
“那咋整?就咱倆啊?這也不行啊!”
裝麥秸需要相互配合,除了司機外,至少要三人。
一個站在車廂上裝麥秸,這是個技術活,既要擺的四平八穩,還得要多裝。
另外兩人在地麵插麥秸往車上送。
使用的工具就是四股叉,必須是鋼製的,否則用幾下就彎了。
熊貴清也眨眨眼,他也沒了辦法。
不過,他馬上想到了老爸。
他倒是可以跟豬號的同事換工。
沒在農村農場生活過的人,對麥秸豆秸這些燃料不熟悉,不知道它們的重要性。
這些就是老百姓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燃料,跟冬天燒的木頭一樣重要。
麥秸是收割小麥脫粒後的麥稈和麥頭,會被拋灑在麥田裏,有的機器會集中成堆的拋棄。
按照農田作業的要求,這些麥秸是要處理的。
主要的方式就是燒荒,也就是在田裏直接點燃。
既汙染環境,也造成大量的浪費。
所以,農場是鼓勵職工家屬往家裏拉的。
拉迴家一年四季都能用來做飯,這不挺好嗎?
難就難在運輸和人工上。
麥秸豆秸都不要錢,隨便拉,可是你用車拉就得花錢了。
當然也不多,一車也就幾塊錢,到了九十年代幾十塊錢,這些都是運費。
可人工就比較難辦。
就比如說拉麥秸吧。
正是麥收最忙的時候,人手本就緊張,想要換工你得能找到人啊!
有人說了,麥收結束再拉不就行了。
對。
麥收結束人手也有了。
可是又有其他問題出現了。
麥秸這玩意在職工家屬看來就是最好的做飯燃料,你想要,別人也想要。
這就形成了一種壓力。
一塊地裏的麥秸誰拉算誰的。
你說等到麥收結束了,可能麥秸也被人拉的差不多了。
那你這個冬天和第二年春夏的燃料用啥?
有人說用木頭唄,反正山上多得是。
這話聽著在理,可實際上行不通。
你上山拉木頭不花錢嗎?不換工嗎?一樣的。
還有,木頭的主要功用是取暖。
做飯用木頭純屬浪費。
因為木頭燃燒時間長,火力還旺。
做飯時間一般都短,一根木頭還未燒完,飯已經做好了。
這你就得撤火,也不能燒空鍋吧?
有人說燒點水唄,這樣操作也就是偶爾為之。
如果你這樣做,會被農場人罵死,不會過日子,你外星人啊?
不會燒麥秸嗎?
用多少燒多少,既方便也節約燃料。
你是不是傻?!
總的來說,麥秸豆秸就是農場農村老百姓生活的必備燃料了。
有人問,要是沒人拉麥秸,怎麽辦?
農場會在麥收即將結束時,組織家屬燒荒,一塊地一塊地的燒。
燒荒的那幾天,天空暗啞陰沉,不見天日。
空氣都剌嗓子,嗆人,誰不知道汙染環境啊?
可你不燒這些秸稈咋辦?
農場總局也組織專家研究了。
什麽粉碎還田啊,秸稈深埋啊!
結果,給第二年的生產造成了很大困擾。
職工們都罵專家王八蛋!
你幹科研是為了提高生產效率的,不是讓你來添堵的。
搞了幾年也就放棄了。
這事太挨罵,沒人敢整了。
最後,農場就鼓勵廣大職工往家拉吧,隨便拉。
這樣還能減少燒秸稈的工作量,也減少了汙染。
有人說了,你拿迴家燒和在田裏燒有啥區別?
不都是汙染嗎?
那可不一樣。
焚燒秸稈是集中在十天半個月內,大量野外燃燒,灰塵煙霧四處彌漫,對周圍的環境影響很大。
拉迴家是在灶坑裏燒,灰都留在灶坑裏了,沒有跟隨煙子飄到室外。
這些草木灰倒在園子裏還有肥田的作用呢。
再說了,老百姓每天燃點秸稈做飯,量不大,相當於煙塵緩釋,可以被空氣稀釋。
與在大田裏集中焚燒是兩迴事,不可同日而語。
這還解決了老百姓的燃料問題,何樂而不為呢?
有些專家就是想不開啊!
-----------------
熊貴清找來六根木頭。
這是熊家留著的最長的木頭,有六米以上。
就是為了現在準備的。
又找來了繩子。
兩人打開了後車廂的大箱板。
先抬著一根木頭搭在車廂的最前邊,左右兩側留出同樣的距離。
在車廂的尾部再搭上一根。
何獻超從駕駛室裏拿出了幾根鐵絲和鉗子來。
把前後兩根木頭固定在車廂板上。
忙完這些,又抬木頭搭在這兩根木頭上。
由於兩側的木頭長度不夠,隻能在中間接上,用鐵絲勒死。
兩側的大箱板也被鐵絲和繩子勒著,掛在了木頭上。
這樣,原來方盒子似的後車廂,就變成了一個大平板,雖然不是太平,可也算是個平麵。
這就為下一步裝秸稈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至少麵積增加了不少。
兩人都忙乎了一身大汗。
眼瞅著就要中午了,熊貴清趕緊把家裏的剩菜和饅頭熱上。
何獻超進屋喝水等著,熊貴清則去喂豬了。
他剛迴來,老爸熊長祿就迴來了。
見到院門口停著的蹦蹦車,又見後車廂已經改裝完畢,就知道這是給自家拉麥秸的。
三人坐在一起,圍著飯桌吃飯。
“爸,你下午能跟我們去拉麥秸嗎?”
“下午啊,行,我讓老王值班就行。”
“還得找個人,何獻超在前麵開車,你在上麵裝車,我一個人跟不上啊,還得有個人才行。”
“嗯。”
熊長祿沉吟著,他在想找誰換工合適。
既要找一個身體條件好,能幹不偷懶耍滑的,還得跟自己關係近,能相互換工的。
三人正說著,門外有人喊。
“長祿,長祿。”
“喲,是隔壁的。”
熊長祿起身出去。
老於頭站在院門口。
“老於大哥,有事啊?”
“嗬嗬,我看你家來車了,是要拉麥秸去吧?”
“是啊,吃完飯就去了。”
“人手都夠了吧?”
老於頭眼中閃著光。
老頭是眼看著熊家一點點起了變化的。
尤其是熊家大小子一迴來,家裏的精氣神都不一樣了。
好像換了風水一般。
這些都看在老頭的眼裏。
“還沒湊齊呢,我還想著下午去豬號換個工。”
“嗨,你就別找別人了,讓於洪剛去吧。”
於洪剛是老於頭的兒子。
在大田隊上班。
麥收了,大田隊跟著打下手。
一部分人去了曬場幫忙,一部分人跟著運輸車卸車。
於洪剛就是卸車的。
“那行啊,他迴來了?”
“吃飯呢,一會來找你。”
老於頭眼睛放亮。
熊長祿先跑了趟豬號,跟老王說了情況再迴來。
熊貴清和何獻超也拾搗好準備出發了。
從隔壁於家來了個壯小夥,手裏拎著一把四股鋼叉。
“熊叔,貴清。”
“洪剛哥,今天有空啊?”
熊貴清打著招唿。
“有空了。”
於洪剛今年26了,剛處了個對象,是他大姐介紹的,北安城郊姑娘。
已經定下今年春節後結婚。
在農場,26歲沒娶媳婦兒,已經算是晚婚了。
這可不是啥光榮的事,這是家裏條件不好,沒人給說媳婦兒,耽誤了。
老於頭一兒一女。
姑娘嫁給返城知青,在北安縣城混日子。
兒子在26歲上,總算說上了媳婦兒,他也算安心了。
“走了,上車。”
何獻超從駕駛室伸出脖子喊。
“上車。”
三人把手裏的鋼叉扔在車廂板上,他們踩著牽引架爬上了後車廂。
都站在車廂的前麵,扶著前箱板,畢竟這裏有把手,能拉住。
滴滴……
何獻超嘚瑟的按了兩下喇叭,蹦蹦車嘟嘟嘟的噴著黑煙,往東去了。
因為東邊水庫方向的地塊離熊家最近,沒人會舍近求遠。
穿過菜園中間的土路,兩邊的大白菜已經開始包芯了。
這些就是秋白菜,職工們過冬的菜,就靠它了。
過了菜地就來到了熊家的飼料地邊。
飼料地裏的土豆秧子有四五十公分的高度,綠油油的長勢正旺。
“土豆不錯。”
熊長祿點著頭,覺得今年的收獲好像比往年都多。
熊貴清很得意的看著飼料地。
這是他的勞動成果,成就感滿滿。
穿過飼料地,往前就到了水庫。
水庫的閘口嘩嘩的放著水,也沒人看守。
蹦蹦車一蹦一跳的沿著土壩行駛。
遠遠望見,前麵的麥田裏一堆堆的麥秸在陽光下泛著金黃的光,從眼底一直延伸到了天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