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新皇繼位
梅川轉身。
太子忽然柔聲道:“梅卿,本王說過,自此之後,再無風雨,隻有豔陽。不隻是大梁的天下,還有這宮牆之中,皆隻有豔陽。”
他的話順著夏日綿軟的晚風吹到梅川的耳裏。
此時的梅川並沒有深刻地理解他的意思。
“那就願殿下心想事成。”
梅川渡著今夜青白的月,迴到醫官署。
燈燃著,安香正在給時允縫夏衫。
見梅川迴來,她抬頭,咬咬唇,羞怯得像個小小的女孩。
“梅妮,我,我想跟你說件事。”
梅川在她身邊兒坐下來,靜靜地聆聽。
“時允說,要,要,要跟我成親。現時,將軍府的人都知道他與我要好。他說,得快些給我一個名分,不讓旁人有閑言。”
梅川歡喜起來,接連好幾日的陰霾一掃而空,她握住安香的手:“時允那小子,倒是個懂事的。定的是幾時的事?”
安香道:“他昨日說,是六月初六。原是沒想到先帝大行如此之快。今日,乍然喪鍾敲響,舉國大喪。這婚事倒暫時辦不得。算下來,該是六月底的事。”
大梁律,帝王之喪,持服二十七日釋服。不管是嗣君,還是臣子,要守喪二十七日。
曆來大梁君主皆留下話來,民間婚嫁不禁,勿驚擾百姓。
可時允有官職在身,是要為君守喪的。
梅川笑笑:“六月底,也快了。安香,真為你高興。我得好好給你備一份嫁妝。”
安香想了想,道:“梅妮,你與將軍的情分,我看在眼裏。待太子順遂登基,你同他說,要離宮嫁人,他沒有不允的道理。這一路,你幫他做了那麽多。”
梅川點頭。
太子順遂登基後,她是該功成身退了。
安香挽著她的手,道:“你與我,嫁到一處,日後,長相廝守。”
多好的願望。
從前,在另一個世界,蓮若亦是常常跟她說:“梅妮,日後,你我一定要嫁到一處,長長久久在一起,好一輩子。”
一輩子。可蓮若的一輩子是那樣短。她沒有活到嫁人的時候。
在這個時空,梅川一定要看到安香嫁人。
熄了燈。
姐妹倆躺在榻上。
梅川睜著眼。
黑暗中,安香問道:“梅妮,你有心事,對不對?”
梅川歎了口氣:“宮闈中的事,太複雜。我總是想把真相弄明白。可通往真相的道路,是那樣曲折。”
安香勸慰道:“梅妮,我早早便發現,你與旁人不同。你不為功名利祿,也非為人脅迫。我從來沒有問過你,你到這大梁,是為了什麽。可我相信,你有你的道理。不管你做什麽,我總是在你身邊的。你需要我做什麽,我便去做。”
梅妮,我總是在你身邊的。
安香的話像是夜色溫柔的手。
梅川緊緊地挨著她,慢慢睡去了。
在這國喪之夜,太子登基前夕,她又做了那個奇怪的夢。
祁連山頂。
送她來的那個黑衣人的聲音,隔著雲層,隔著皚皚的雪山,迴蕩著:“白梅,與你一起下凡的,不隻是對你有過灌溉之恩的真龍,還有千萬年前,曾飄過你身邊的一片雪花。”
“到底誰是那片雪花?”梅川問道。
黑衣人笑笑:“白梅,你還了真龍十世的情分。末了,卻也要還雪花一滴清淚。他再也迴不到祁連山了。”
蒼茫的天地間。
梅川舉目四望。
雪花,雪花,我因何要還你一滴清淚?
翌日。
六月初一。
宮門口的大鍾敲了三聲。
太子站在先帝靈前,由公侯、太傅、皇族德高望重之人“上表勸進”。太子點頭應允。眾人齊刷刷三跪。
太子上前,攙起太傅與端親王。
端親王乃先帝的異母弟,本是封在閩地,接到喪報,連夜趕到京城,跑死了兩匹千裏馬。
太子道:“皇叔辛勞。”
端親王哽咽不成聲。
太傅花白的胡子抖動著,有條不紊地安排禮部官員給太子著龍袍,戴皇冠。
一切安置就緒,眾人往正乾門去。
朱瑁站在高處,朗聲道:
“昔太祖皇帝,龍飛宋州,震蕩天下,開元至今,已有二世。今,先皇驟崩,歸於五行。朕承皇天之眷命,列聖之洪休,奉大行皇帝之遺命,入奉宗祧。文武大臣,百司眾庶,合辭勸進,以主黔黎。勉循眾請。告祭天地神靈,即皇帝位於正乾。深思付托之重,實切兢業之懷。朕今繼位為帝,著,減稅三年,大赦天下,普天同慶。”
禮樂聲起。
山唿海嘯。
“萬歲,萬歲,萬萬歲。”
梅川站在人群中,看著朱瑁。
他不再是那個戰戰兢兢,隨時擔心被父皇“易儲”的太子了。
“宣和太子,梁成帝之皇三子,母為宮人史氏。天啟二十七年,入主東宮。天啟三十七年,上廢之。同年,薨於宣和殿。”
這個在《青史煮酒》之上,本該“被廢、薨逝”的太子,如今,成了皇帝。
梅川眼中含淚。
她切切實實地改變了曆史的軌跡。
她做到了。
梅川在叩拜的群臣中尋找苻妄欽的身影。
他在武官的行列裏。
與錢總兵並排站著。
他的神情十分複雜。
梅川看著他,他恰好抬頭,也看見了梅川。
兩人隔著人海,對視著。
他笑了笑,想讓梅川安心。
“阿季,我們會好的。一定會好的。”梅川在心裏默默地念著。
登基大典上,楊寶林站在後宮諸人的最前麵。小盒子和鴻鵠在她身後。
楊寶林看著身穿龍袍的太子,滿麵春風。
與之一起滿麵春風的,還有楊家諸人。
先帝在時,因貴妃一黨的打壓,楊家蜷縮自保,戰戰兢兢。現時,終於撥雲見日。
已故的太子妃楊令儀,乃太子原配,追封為皇後,自不必說。楊令佩,從東宮侍之,想來位分不會低。
原來,依附貴妃、周旦,鼓吹立嗣淮王的官員們,此時沒有一個敢抬頭。他們深知,末路不遠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
幾家歡喜幾家憂。
新皇繼位當日,文德殿召群臣議事。
朱瑁第一樁要議的,便是合葬之事。
史氏,是他的生母。先帝在世的時候,從未給過她封誥,是而,她的所葬之處在皇陵一個非常不起眼的角落。
如今,朱瑁登基,史氏為皇太後。陵寢的位置,該是挪一挪了。
朱瑁道:“朕為人子,當行孝道。大行皇帝入葬皇陵之時,可將聖母太後的棺槨請出,葬於大行皇帝左側。元德太後乃朕之嫡母,嫡母為尊,棺於右側。如此合葬,便可圓滿。”
大殿之上,群臣議論起來。
太傅開了口:“啟稟聖上,大行皇帝在世之時,曾與臣言及此事。他說過,百年之後,合葬之人,乃元德太後與周貴妃。未曾提及史後。”
太傅是先帝最為信賴之人。先帝的確說過此事。周貴妃薨逝之時,他曾想過要寫下詔書,可那晚病發得太突然,故而,沒有來得及。
眾人登時鴉雀無聲。
朱瑁微笑道:“敢問太傅,大行皇帝可有留下遺詔?”
“……大行皇帝病重,未曾……”
“那就是沒有了。”
“……是。”
太傅仰頭:“臣蒙大行皇帝數十年恩幸,絕不會信口雌黃。大行皇帝的確有過此等口諭,臣不敢欺瞞。”
他的話字字剛硬,落地生釘。
朝堂之上,像是吹進一股涼風。
龍椅之上的新帝,看著這個身侍三朝的老臣,眉頭緊鎖。
這時,楊寶林之父楊晉開口了。
“太傅此言大謬。聖人言,以禮治邦。周貴妃雖蒙大行皇帝寵愛,可終究是妃妾之身。當今陛下之母,誕育聖躬,功在千秋,如何合葬不得?”
朱瑁看了一眼楊晉,讚許地點了個頭。
太傅執拗道:“若論禮儀,臣便更有話講。陛下繼位之前,居東宮十載,大行皇帝為何遲遲沒有冊封史太後?史太後在宮中多年,終是庶人之身。因此,不難看出大行皇帝之意。陛下新立,莫非要以一己之私念,違背大行皇帝之意願嗎?”
“庶人”“私念”等字眼,無不像針一樣,紮著朱瑁的心。
然,太傅是他的師長,他若剛繼位,便不敬師長,有損聲譽。
楊晉大聲道:“放肆!君為臣綱,太傅大人熟讀聖賢書,如此羞辱陛下,莫非連三綱五常都忘了嗎?”
錢總兵適時地揮了揮手。
侍衛們“扶”著太傅出殿。
楊晉跪地道:“陛下,太傅大人勞苦功高,該頤養天年了。求陛下恩準。”
一眾人見風使舵,皆跪在地上:“求陛下恩準。”
朱瑁“勉為其難”地點了點頭。
如此,楊晉便擔了此事。
新帝既保住了聲譽,又驅走了不順其意之人。
合葬之事,議定。
朝堂上,再無反對之聲。
文武百官們清醒地看到了形勢的變化。
朱瑁多年的心願達成。
幾日後,他下了道聖旨,冊封楊寶林為“德妃”,乃正一品皇妃。
大行皇帝下葬之日,皇陵出了件大事。
驚動朝野。
梅川轉身。
太子忽然柔聲道:“梅卿,本王說過,自此之後,再無風雨,隻有豔陽。不隻是大梁的天下,還有這宮牆之中,皆隻有豔陽。”
他的話順著夏日綿軟的晚風吹到梅川的耳裏。
此時的梅川並沒有深刻地理解他的意思。
“那就願殿下心想事成。”
梅川渡著今夜青白的月,迴到醫官署。
燈燃著,安香正在給時允縫夏衫。
見梅川迴來,她抬頭,咬咬唇,羞怯得像個小小的女孩。
“梅妮,我,我想跟你說件事。”
梅川在她身邊兒坐下來,靜靜地聆聽。
“時允說,要,要,要跟我成親。現時,將軍府的人都知道他與我要好。他說,得快些給我一個名分,不讓旁人有閑言。”
梅川歡喜起來,接連好幾日的陰霾一掃而空,她握住安香的手:“時允那小子,倒是個懂事的。定的是幾時的事?”
安香道:“他昨日說,是六月初六。原是沒想到先帝大行如此之快。今日,乍然喪鍾敲響,舉國大喪。這婚事倒暫時辦不得。算下來,該是六月底的事。”
大梁律,帝王之喪,持服二十七日釋服。不管是嗣君,還是臣子,要守喪二十七日。
曆來大梁君主皆留下話來,民間婚嫁不禁,勿驚擾百姓。
可時允有官職在身,是要為君守喪的。
梅川笑笑:“六月底,也快了。安香,真為你高興。我得好好給你備一份嫁妝。”
安香想了想,道:“梅妮,你與將軍的情分,我看在眼裏。待太子順遂登基,你同他說,要離宮嫁人,他沒有不允的道理。這一路,你幫他做了那麽多。”
梅川點頭。
太子順遂登基後,她是該功成身退了。
安香挽著她的手,道:“你與我,嫁到一處,日後,長相廝守。”
多好的願望。
從前,在另一個世界,蓮若亦是常常跟她說:“梅妮,日後,你我一定要嫁到一處,長長久久在一起,好一輩子。”
一輩子。可蓮若的一輩子是那樣短。她沒有活到嫁人的時候。
在這個時空,梅川一定要看到安香嫁人。
熄了燈。
姐妹倆躺在榻上。
梅川睜著眼。
黑暗中,安香問道:“梅妮,你有心事,對不對?”
梅川歎了口氣:“宮闈中的事,太複雜。我總是想把真相弄明白。可通往真相的道路,是那樣曲折。”
安香勸慰道:“梅妮,我早早便發現,你與旁人不同。你不為功名利祿,也非為人脅迫。我從來沒有問過你,你到這大梁,是為了什麽。可我相信,你有你的道理。不管你做什麽,我總是在你身邊的。你需要我做什麽,我便去做。”
梅妮,我總是在你身邊的。
安香的話像是夜色溫柔的手。
梅川緊緊地挨著她,慢慢睡去了。
在這國喪之夜,太子登基前夕,她又做了那個奇怪的夢。
祁連山頂。
送她來的那個黑衣人的聲音,隔著雲層,隔著皚皚的雪山,迴蕩著:“白梅,與你一起下凡的,不隻是對你有過灌溉之恩的真龍,還有千萬年前,曾飄過你身邊的一片雪花。”
“到底誰是那片雪花?”梅川問道。
黑衣人笑笑:“白梅,你還了真龍十世的情分。末了,卻也要還雪花一滴清淚。他再也迴不到祁連山了。”
蒼茫的天地間。
梅川舉目四望。
雪花,雪花,我因何要還你一滴清淚?
翌日。
六月初一。
宮門口的大鍾敲了三聲。
太子站在先帝靈前,由公侯、太傅、皇族德高望重之人“上表勸進”。太子點頭應允。眾人齊刷刷三跪。
太子上前,攙起太傅與端親王。
端親王乃先帝的異母弟,本是封在閩地,接到喪報,連夜趕到京城,跑死了兩匹千裏馬。
太子道:“皇叔辛勞。”
端親王哽咽不成聲。
太傅花白的胡子抖動著,有條不紊地安排禮部官員給太子著龍袍,戴皇冠。
一切安置就緒,眾人往正乾門去。
朱瑁站在高處,朗聲道:
“昔太祖皇帝,龍飛宋州,震蕩天下,開元至今,已有二世。今,先皇驟崩,歸於五行。朕承皇天之眷命,列聖之洪休,奉大行皇帝之遺命,入奉宗祧。文武大臣,百司眾庶,合辭勸進,以主黔黎。勉循眾請。告祭天地神靈,即皇帝位於正乾。深思付托之重,實切兢業之懷。朕今繼位為帝,著,減稅三年,大赦天下,普天同慶。”
禮樂聲起。
山唿海嘯。
“萬歲,萬歲,萬萬歲。”
梅川站在人群中,看著朱瑁。
他不再是那個戰戰兢兢,隨時擔心被父皇“易儲”的太子了。
“宣和太子,梁成帝之皇三子,母為宮人史氏。天啟二十七年,入主東宮。天啟三十七年,上廢之。同年,薨於宣和殿。”
這個在《青史煮酒》之上,本該“被廢、薨逝”的太子,如今,成了皇帝。
梅川眼中含淚。
她切切實實地改變了曆史的軌跡。
她做到了。
梅川在叩拜的群臣中尋找苻妄欽的身影。
他在武官的行列裏。
與錢總兵並排站著。
他的神情十分複雜。
梅川看著他,他恰好抬頭,也看見了梅川。
兩人隔著人海,對視著。
他笑了笑,想讓梅川安心。
“阿季,我們會好的。一定會好的。”梅川在心裏默默地念著。
登基大典上,楊寶林站在後宮諸人的最前麵。小盒子和鴻鵠在她身後。
楊寶林看著身穿龍袍的太子,滿麵春風。
與之一起滿麵春風的,還有楊家諸人。
先帝在時,因貴妃一黨的打壓,楊家蜷縮自保,戰戰兢兢。現時,終於撥雲見日。
已故的太子妃楊令儀,乃太子原配,追封為皇後,自不必說。楊令佩,從東宮侍之,想來位分不會低。
原來,依附貴妃、周旦,鼓吹立嗣淮王的官員們,此時沒有一個敢抬頭。他們深知,末路不遠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
幾家歡喜幾家憂。
新皇繼位當日,文德殿召群臣議事。
朱瑁第一樁要議的,便是合葬之事。
史氏,是他的生母。先帝在世的時候,從未給過她封誥,是而,她的所葬之處在皇陵一個非常不起眼的角落。
如今,朱瑁登基,史氏為皇太後。陵寢的位置,該是挪一挪了。
朱瑁道:“朕為人子,當行孝道。大行皇帝入葬皇陵之時,可將聖母太後的棺槨請出,葬於大行皇帝左側。元德太後乃朕之嫡母,嫡母為尊,棺於右側。如此合葬,便可圓滿。”
大殿之上,群臣議論起來。
太傅開了口:“啟稟聖上,大行皇帝在世之時,曾與臣言及此事。他說過,百年之後,合葬之人,乃元德太後與周貴妃。未曾提及史後。”
太傅是先帝最為信賴之人。先帝的確說過此事。周貴妃薨逝之時,他曾想過要寫下詔書,可那晚病發得太突然,故而,沒有來得及。
眾人登時鴉雀無聲。
朱瑁微笑道:“敢問太傅,大行皇帝可有留下遺詔?”
“……大行皇帝病重,未曾……”
“那就是沒有了。”
“……是。”
太傅仰頭:“臣蒙大行皇帝數十年恩幸,絕不會信口雌黃。大行皇帝的確有過此等口諭,臣不敢欺瞞。”
他的話字字剛硬,落地生釘。
朝堂之上,像是吹進一股涼風。
龍椅之上的新帝,看著這個身侍三朝的老臣,眉頭緊鎖。
這時,楊寶林之父楊晉開口了。
“太傅此言大謬。聖人言,以禮治邦。周貴妃雖蒙大行皇帝寵愛,可終究是妃妾之身。當今陛下之母,誕育聖躬,功在千秋,如何合葬不得?”
朱瑁看了一眼楊晉,讚許地點了個頭。
太傅執拗道:“若論禮儀,臣便更有話講。陛下繼位之前,居東宮十載,大行皇帝為何遲遲沒有冊封史太後?史太後在宮中多年,終是庶人之身。因此,不難看出大行皇帝之意。陛下新立,莫非要以一己之私念,違背大行皇帝之意願嗎?”
“庶人”“私念”等字眼,無不像針一樣,紮著朱瑁的心。
然,太傅是他的師長,他若剛繼位,便不敬師長,有損聲譽。
楊晉大聲道:“放肆!君為臣綱,太傅大人熟讀聖賢書,如此羞辱陛下,莫非連三綱五常都忘了嗎?”
錢總兵適時地揮了揮手。
侍衛們“扶”著太傅出殿。
楊晉跪地道:“陛下,太傅大人勞苦功高,該頤養天年了。求陛下恩準。”
一眾人見風使舵,皆跪在地上:“求陛下恩準。”
朱瑁“勉為其難”地點了點頭。
如此,楊晉便擔了此事。
新帝既保住了聲譽,又驅走了不順其意之人。
合葬之事,議定。
朝堂上,再無反對之聲。
文武百官們清醒地看到了形勢的變化。
朱瑁多年的心願達成。
幾日後,他下了道聖旨,冊封楊寶林為“德妃”,乃正一品皇妃。
大行皇帝下葬之日,皇陵出了件大事。
驚動朝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