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頁
[清穿]娘娘負責躺贏 作者:花氣薰人慾破禪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蘇培盛:這是我服侍皇上這些年,第一次見到有人端走了皇上的碗。
皇上將筷子擲在桌上,蘇培盛嚇了一跳,忙跪了。卻見熹妃隻是將筷子拿過來放在一旁擺好,依舊安靜地坐著。
「十三弟去前,問朕對他這些年所為可滿意。」皇上看著滿桌子琳琅滿目的菜餚道:「朕這些天一直在看過去十三弟做的事,才知道,這些年他為朕分擔了多少。從前朕熬夜批摺子的時候,十三弟就說過要朕保重身體,凡臣子能代勞之事就該臣子去做,朕為皇帝,要保重自身才是萬民之福。」
「這些年,朕以為給他的官位,給他權柄是給他的榮,到頭來或許都是給他的重擔,耗盡了他的心血,才至他早亡。」皇上聲音越輕,語氣越發沉悶,如同那一天悶熱的天氣一般讓人透不過氣來。
「十三弟才四十四歲啊。他從小經於騎射,身體底子是很好的,怎麽會壯年而折。」
宋嘉書見皇上居然有將怡親王之亡攬到自己身上的意思,便勸道:「臣妾曾聽弘曆說過,怡親王於政事上的用心與皇上一樣。當日弘暾世子過世,怡親王鬱鬱至極,還是因政事振作起來的。皇上,怡親王是多少年的舊傷,若非記掛為皇上分憂,若非多年來有事可忙,又有何寄託?隻怕以王爺要強的心性,被擱在一旁不能為百姓做事,才對身體更不好。」
皇上凝神想了想:「是啊,十三弟確會如此。」
宋嘉書還沒鬆一口氣,就聽皇上又繞迴來了:「他雖有心濟世安民,但若非朕給他的差事太多,厚望太重,他也未必會如此日夜操勞,以至於耗盡了精神。」
宋嘉書:……又迴來了。
於是侍疾的兩日,宋嘉書幾乎也沒幹別的,就是在安慰一個傷痛又自責的皇帝,幾乎將她所有的詞彙都用盡了。
待弘曆來請安的時候,見皇阿瑪仍舊沉浸在痛失怡親王的痛楚中,而額娘也已經侍疾到筋疲力盡,便迴去苦思冥想,想要為阿瑪額娘出力。
他如今上朝當差,不由想起,當年太後娘娘過世,十三叔為讓皇阿瑪振作,就是用朝上大事分皇阿瑪的精神。
於是弘曆便也準備效法一二。
他遍查了一下近來的朝事,就發現曾經想要謀逆的曾靜還在牢裏關著呢。
雖然曾靜是個鄉野書生,是個極小的人物,但謀反可不是件小事。
尤其是他還寫信引著當朝大將軍一併謀反,還把這封信送到了嶽鍾琪跟前,那說不得背後還有別的反清復明組織或是謀逆同謀。
不管到底有沒有,弘曆決定:就是你了。
把你拎出來撇清一下皇阿瑪的心思吧。
而這時候,弘曆還不知道,他做了一個多令他自己後悔的決定,甚至在之後的很多年裏,他一想起這件事都深深懊悔,這簡直是他畢生不能提的痛處之一。
——
六月裏,由四阿哥弘曆提起曾靜謀逆一事,刑部和大理寺主審,將曾靜拉出來好好審了審。
結果就發現曾靜不但鼓動嶽鍾琪大將軍造反,還寫了不少辱罵皇上的言辭,甚至當年在江南出版的地下文物,就有曾靜的一份手筆。
皇上果然動怒了,注意力也果然被吸引過來了。
在弘曆看來,目標已經達成,接下來,隻需要把曾靜及其同黨一起抓起來,然後送到菜市口一「哢嚓」就完了。
結果接下來發生的事兒完全超出了他們的預料。
皇上居然召見了曾靜,當著軍機大臣的麵,將曾靜給他定的十條大罪,一一辯駁,然後讓旁邊記錄的官員,將此事寫成書,也出版一下。
此事可謂震驚朝野。
弘曆簡直不能相信這是皇阿瑪的所作所為:地下刊物之所以流傳甚廣,正是因為其添油加醋格外奪人眼球。
那些個關於皇位的流言在雍正四年到達了頂端,但隨著皇上處置了大批的人,那批人的墳頭草都已經齊腰之後,流言已經漸漸消弭了——天下之事太多了,什麽流言都不會長久的流行,人民群眾的忘性是很大的。
可皇上這一出書,保管大家都能想起來!
弘曆才開口勸了一句,皇上便厲聲道:「你為人子,難道忍心見君父背著十項汙名不能洗清嗎?」
這是皇上登基來,對弘曆說過的最重的,也最危險的話。
『人子』弘曆當場敗退下來,叩頭請罪,表示皇阿瑪英明。
迴頭都不敢往額娘處去請安,隻是老老實實在重華宮『思過』了幾天。
聽說皇上已經加緊出書,並親自給書起了名字《大義覺迷錄》後,弘曆覺得自己還是暈過去比較好。
尤其是在謙貴人誕下一位阿哥後,弘曆更是後悔的無法自拔:當日自己幹嘛要多事想以曾靜撇開皇阿瑪的心思。這不很快就有個弟弟要誕生了嗎?這事兒也可以讓皇阿瑪分心啊。
但其實皇上並沒有為出世的阿哥分什麽心思,甚至都沒有命人將謙貴人和小阿哥從圓明園接迴宮,隻讓他們在圓明園呆著。
皇上的心思都撲在出書上頭。
很快,宋嘉書也獲得了一本書。
她也知弘曆因此事被皇上斥責了,所以更不出一言反對,隻是十分好奇:曾靜能給皇上湊齊十個罪名?
原來不好打聽朝政,現在都變成朝廷官方刊物了,宋嘉書也就可以直接看到了。
皇上將筷子擲在桌上,蘇培盛嚇了一跳,忙跪了。卻見熹妃隻是將筷子拿過來放在一旁擺好,依舊安靜地坐著。
「十三弟去前,問朕對他這些年所為可滿意。」皇上看著滿桌子琳琅滿目的菜餚道:「朕這些天一直在看過去十三弟做的事,才知道,這些年他為朕分擔了多少。從前朕熬夜批摺子的時候,十三弟就說過要朕保重身體,凡臣子能代勞之事就該臣子去做,朕為皇帝,要保重自身才是萬民之福。」
「這些年,朕以為給他的官位,給他權柄是給他的榮,到頭來或許都是給他的重擔,耗盡了他的心血,才至他早亡。」皇上聲音越輕,語氣越發沉悶,如同那一天悶熱的天氣一般讓人透不過氣來。
「十三弟才四十四歲啊。他從小經於騎射,身體底子是很好的,怎麽會壯年而折。」
宋嘉書見皇上居然有將怡親王之亡攬到自己身上的意思,便勸道:「臣妾曾聽弘曆說過,怡親王於政事上的用心與皇上一樣。當日弘暾世子過世,怡親王鬱鬱至極,還是因政事振作起來的。皇上,怡親王是多少年的舊傷,若非記掛為皇上分憂,若非多年來有事可忙,又有何寄託?隻怕以王爺要強的心性,被擱在一旁不能為百姓做事,才對身體更不好。」
皇上凝神想了想:「是啊,十三弟確會如此。」
宋嘉書還沒鬆一口氣,就聽皇上又繞迴來了:「他雖有心濟世安民,但若非朕給他的差事太多,厚望太重,他也未必會如此日夜操勞,以至於耗盡了精神。」
宋嘉書:……又迴來了。
於是侍疾的兩日,宋嘉書幾乎也沒幹別的,就是在安慰一個傷痛又自責的皇帝,幾乎將她所有的詞彙都用盡了。
待弘曆來請安的時候,見皇阿瑪仍舊沉浸在痛失怡親王的痛楚中,而額娘也已經侍疾到筋疲力盡,便迴去苦思冥想,想要為阿瑪額娘出力。
他如今上朝當差,不由想起,當年太後娘娘過世,十三叔為讓皇阿瑪振作,就是用朝上大事分皇阿瑪的精神。
於是弘曆便也準備效法一二。
他遍查了一下近來的朝事,就發現曾經想要謀逆的曾靜還在牢裏關著呢。
雖然曾靜是個鄉野書生,是個極小的人物,但謀反可不是件小事。
尤其是他還寫信引著當朝大將軍一併謀反,還把這封信送到了嶽鍾琪跟前,那說不得背後還有別的反清復明組織或是謀逆同謀。
不管到底有沒有,弘曆決定:就是你了。
把你拎出來撇清一下皇阿瑪的心思吧。
而這時候,弘曆還不知道,他做了一個多令他自己後悔的決定,甚至在之後的很多年裏,他一想起這件事都深深懊悔,這簡直是他畢生不能提的痛處之一。
——
六月裏,由四阿哥弘曆提起曾靜謀逆一事,刑部和大理寺主審,將曾靜拉出來好好審了審。
結果就發現曾靜不但鼓動嶽鍾琪大將軍造反,還寫了不少辱罵皇上的言辭,甚至當年在江南出版的地下文物,就有曾靜的一份手筆。
皇上果然動怒了,注意力也果然被吸引過來了。
在弘曆看來,目標已經達成,接下來,隻需要把曾靜及其同黨一起抓起來,然後送到菜市口一「哢嚓」就完了。
結果接下來發生的事兒完全超出了他們的預料。
皇上居然召見了曾靜,當著軍機大臣的麵,將曾靜給他定的十條大罪,一一辯駁,然後讓旁邊記錄的官員,將此事寫成書,也出版一下。
此事可謂震驚朝野。
弘曆簡直不能相信這是皇阿瑪的所作所為:地下刊物之所以流傳甚廣,正是因為其添油加醋格外奪人眼球。
那些個關於皇位的流言在雍正四年到達了頂端,但隨著皇上處置了大批的人,那批人的墳頭草都已經齊腰之後,流言已經漸漸消弭了——天下之事太多了,什麽流言都不會長久的流行,人民群眾的忘性是很大的。
可皇上這一出書,保管大家都能想起來!
弘曆才開口勸了一句,皇上便厲聲道:「你為人子,難道忍心見君父背著十項汙名不能洗清嗎?」
這是皇上登基來,對弘曆說過的最重的,也最危險的話。
『人子』弘曆當場敗退下來,叩頭請罪,表示皇阿瑪英明。
迴頭都不敢往額娘處去請安,隻是老老實實在重華宮『思過』了幾天。
聽說皇上已經加緊出書,並親自給書起了名字《大義覺迷錄》後,弘曆覺得自己還是暈過去比較好。
尤其是在謙貴人誕下一位阿哥後,弘曆更是後悔的無法自拔:當日自己幹嘛要多事想以曾靜撇開皇阿瑪的心思。這不很快就有個弟弟要誕生了嗎?這事兒也可以讓皇阿瑪分心啊。
但其實皇上並沒有為出世的阿哥分什麽心思,甚至都沒有命人將謙貴人和小阿哥從圓明園接迴宮,隻讓他們在圓明園呆著。
皇上的心思都撲在出書上頭。
很快,宋嘉書也獲得了一本書。
她也知弘曆因此事被皇上斥責了,所以更不出一言反對,隻是十分好奇:曾靜能給皇上湊齊十個罪名?
原來不好打聽朝政,現在都變成朝廷官方刊物了,宋嘉書也就可以直接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