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承沉默片刻,答道:「改製革新並非一日之功,陛下不必操之過急。」
「可朕已經老了,不是嗎?」文清帝道,「若朕駕崩,依你之見,哪個皇子登基才能實現你文中所言的盛世強國?」
這話謝承不敢接,重新跪迴地上:「陛下乃真龍天子,自然萬壽無疆。」
文清帝輕笑一聲,又咳了兩下,「起來吧。」
謝承剛起身,又聽文清帝道:「你同老九相識?」
謝承謹慎道:「江南雪災之時,微臣有幸見過欽差大人。」
文清帝垂眸審視他:「老九倒是同我提過你,說你給方誌洲出了不少賑災的主意。」其實這話是方誌洲所提,並非李熠。
李熠為了避嫌,不會刻意提起謝承。
謝承:「微臣隻是不忍故土受災、鄰裏受難,故而略盡綿力。」
文清帝卻問:「你那師弟趕去淮安救老九,也是因為不忍故土受災、鄰裏受難?」
謝承心頭一跳,立刻意識到文清帝恐怕已經發現了薑羨餘的身份。
「迴陛下,微臣師弟生性純善,重情重義,此番實在是不忍百姓受苦,才答應巡撫大人趕往淮安救人。」
「生性純善,重情重義……」文清帝喃喃著這兩句,「老九也這麽誇過他。」
謝承不覺得文清帝頻繁提起九王是因為對這個兒子改觀,親近重視起來,多半是起了疑心,懷疑九王認出了薑羨餘,同江家有了聯繫。
隻是九王當時年幼,這些年又一直不聲不響,文清帝恐怕也不確定他到底記得多少,於是這會兒才頻頻試探。
「改日帶他進宮讓朕瞧瞧。」文清帝道,「他救了老九立下大功,理應有賞。」
「是。」謝承躬身作揖,藏住眼中的警惕。
……
瓊林宴結束後,朝廷立刻著手徹查段家侵吞田產一案。負責此案的官員是睿王一係,恐怕打定主意讓忠王翻不了身。
朝中參忠王的奏摺一本接一本,文清帝氣得病重罷朝,暫由睿王代理朝務。
忠王被禁足,方誌洲也因對段家一案的失察被罰了俸祿。
毅王倒是因賑災有功受了賞,被下放到戶部任職。
與此同時,吏部開始給新晉文武進士安排官職。
文舉進士大多按慣例安排,段書文得了外放杭州某縣的調令,張濤等人也各有去處,謝承則入了翰林院。
段禦被除名後,文清帝似乎無意追究武舉舞弊一事,武舉考官自認躲過一劫,誰知卻又因為各種問題被文清帝叱責、罰俸、貶職。
而吏部呈給文清帝的武進士職位安排接連被否,經總管太監提點才意識到問題所在。最後將武進士全部安排到各地駐軍當中不起眼的位置,文清帝才勉強批覆同意。
朝臣這才明白,文清帝看似不追究,實則都記在了心裏,並且壓根不打算重用這一屆武進士。
官職定下之後,新晉文武進士按慣例有一到兩月的假期,可以衣錦還鄉。
謝承建議段書文等人盡快返鄉。
「如今陛下病重,睿王和九王風頭正盛,忠王如履薄冰,恐怕已經坐不住了。」謝承分析道,「京城很快就會亂起來,阿姐和姐夫不宜久留,不如早日返鄉,屆時直接去上任。」
「那你呢?」謝桑柔擔憂道,「你不和我們一塊走?」
謝承搖頭:「我暫時走不了。」
第七十八章 今生:萬壽宮宴護駕!快護駕!……
謝承暫時離不開京城,因為文清帝對他殿試那日的文章念念不忘,要他寫一份完整的「興國之策」——殿試時答卷篇幅有限,許多問題與對策謝承隻是一筆帶過,未能細寫,如今文清帝便要他將其完善。
期限是半月後的萬壽節之前。
今年文清帝聖體欠安,滿朝文武上書請封太子,欽天監卻在此時建議大辦萬壽節為祭天祈福,說是除晦迎新,保龍體安康、國運昌盛。
文清帝興許是覺得江南雪災和段家侵吞田產這樣的天災人禍確實有礙國運,同意了欽天監的提議,著禮部操辦。
幾日後的早朝,天心府指揮使沈追又為段家侵吞田產一案添了一份新證據,同時指控忠王便是謀害九王的幕後指使,更夥同段家囤積木炭、棉衣運至江南,欲發國難財。
一時間滿朝譁然,參忠王的奏摺又多了一倍。更有甚者,參段家迫害百姓、忠王品行不端引來天罰,致使江南大雪,萬民受難。
文清帝氣得臥床不起,卻遲遲不肯封太子,隻下旨將忠王監.禁,剝奪封號,留後再審。又將段禦打入大牢,派天心府副指揮使沈封前往江南,捉拿段家人迴京受審。
朝堂風起雲湧,段書文和張濤等人卻已經在謝承和薑羨餘的安排下,登上返迴揚州的客船。
這一迴薑羨餘托謝桑柔把小湯圓和蘇和也帶走了。
來時想著一家人整整齊齊,相互照應,如今時局動盪,反倒不敢留幾個小傢夥在身邊。
蘇和被委以重任,再三保證會照顧好小湯圓。
小湯圓如今能吐簡單的字詞,不再像原先那般非要黏著薑羨餘才安心。但薑羨餘知道他敏感又怕生,沒有連蒙帶哄地把他送走,而是認認真真同他道別,並承諾一個月後去接他。
小湯圓並不能完全聽懂,還是哭鬧了一場,讓薑羨餘哄了好久,才抽抽噎噎地隨謝桑柔等人上船。
「可朕已經老了,不是嗎?」文清帝道,「若朕駕崩,依你之見,哪個皇子登基才能實現你文中所言的盛世強國?」
這話謝承不敢接,重新跪迴地上:「陛下乃真龍天子,自然萬壽無疆。」
文清帝輕笑一聲,又咳了兩下,「起來吧。」
謝承剛起身,又聽文清帝道:「你同老九相識?」
謝承謹慎道:「江南雪災之時,微臣有幸見過欽差大人。」
文清帝垂眸審視他:「老九倒是同我提過你,說你給方誌洲出了不少賑災的主意。」其實這話是方誌洲所提,並非李熠。
李熠為了避嫌,不會刻意提起謝承。
謝承:「微臣隻是不忍故土受災、鄰裏受難,故而略盡綿力。」
文清帝卻問:「你那師弟趕去淮安救老九,也是因為不忍故土受災、鄰裏受難?」
謝承心頭一跳,立刻意識到文清帝恐怕已經發現了薑羨餘的身份。
「迴陛下,微臣師弟生性純善,重情重義,此番實在是不忍百姓受苦,才答應巡撫大人趕往淮安救人。」
「生性純善,重情重義……」文清帝喃喃著這兩句,「老九也這麽誇過他。」
謝承不覺得文清帝頻繁提起九王是因為對這個兒子改觀,親近重視起來,多半是起了疑心,懷疑九王認出了薑羨餘,同江家有了聯繫。
隻是九王當時年幼,這些年又一直不聲不響,文清帝恐怕也不確定他到底記得多少,於是這會兒才頻頻試探。
「改日帶他進宮讓朕瞧瞧。」文清帝道,「他救了老九立下大功,理應有賞。」
「是。」謝承躬身作揖,藏住眼中的警惕。
……
瓊林宴結束後,朝廷立刻著手徹查段家侵吞田產一案。負責此案的官員是睿王一係,恐怕打定主意讓忠王翻不了身。
朝中參忠王的奏摺一本接一本,文清帝氣得病重罷朝,暫由睿王代理朝務。
忠王被禁足,方誌洲也因對段家一案的失察被罰了俸祿。
毅王倒是因賑災有功受了賞,被下放到戶部任職。
與此同時,吏部開始給新晉文武進士安排官職。
文舉進士大多按慣例安排,段書文得了外放杭州某縣的調令,張濤等人也各有去處,謝承則入了翰林院。
段禦被除名後,文清帝似乎無意追究武舉舞弊一事,武舉考官自認躲過一劫,誰知卻又因為各種問題被文清帝叱責、罰俸、貶職。
而吏部呈給文清帝的武進士職位安排接連被否,經總管太監提點才意識到問題所在。最後將武進士全部安排到各地駐軍當中不起眼的位置,文清帝才勉強批覆同意。
朝臣這才明白,文清帝看似不追究,實則都記在了心裏,並且壓根不打算重用這一屆武進士。
官職定下之後,新晉文武進士按慣例有一到兩月的假期,可以衣錦還鄉。
謝承建議段書文等人盡快返鄉。
「如今陛下病重,睿王和九王風頭正盛,忠王如履薄冰,恐怕已經坐不住了。」謝承分析道,「京城很快就會亂起來,阿姐和姐夫不宜久留,不如早日返鄉,屆時直接去上任。」
「那你呢?」謝桑柔擔憂道,「你不和我們一塊走?」
謝承搖頭:「我暫時走不了。」
第七十八章 今生:萬壽宮宴護駕!快護駕!……
謝承暫時離不開京城,因為文清帝對他殿試那日的文章念念不忘,要他寫一份完整的「興國之策」——殿試時答卷篇幅有限,許多問題與對策謝承隻是一筆帶過,未能細寫,如今文清帝便要他將其完善。
期限是半月後的萬壽節之前。
今年文清帝聖體欠安,滿朝文武上書請封太子,欽天監卻在此時建議大辦萬壽節為祭天祈福,說是除晦迎新,保龍體安康、國運昌盛。
文清帝興許是覺得江南雪災和段家侵吞田產這樣的天災人禍確實有礙國運,同意了欽天監的提議,著禮部操辦。
幾日後的早朝,天心府指揮使沈追又為段家侵吞田產一案添了一份新證據,同時指控忠王便是謀害九王的幕後指使,更夥同段家囤積木炭、棉衣運至江南,欲發國難財。
一時間滿朝譁然,參忠王的奏摺又多了一倍。更有甚者,參段家迫害百姓、忠王品行不端引來天罰,致使江南大雪,萬民受難。
文清帝氣得臥床不起,卻遲遲不肯封太子,隻下旨將忠王監.禁,剝奪封號,留後再審。又將段禦打入大牢,派天心府副指揮使沈封前往江南,捉拿段家人迴京受審。
朝堂風起雲湧,段書文和張濤等人卻已經在謝承和薑羨餘的安排下,登上返迴揚州的客船。
這一迴薑羨餘托謝桑柔把小湯圓和蘇和也帶走了。
來時想著一家人整整齊齊,相互照應,如今時局動盪,反倒不敢留幾個小傢夥在身邊。
蘇和被委以重任,再三保證會照顧好小湯圓。
小湯圓如今能吐簡單的字詞,不再像原先那般非要黏著薑羨餘才安心。但薑羨餘知道他敏感又怕生,沒有連蒙帶哄地把他送走,而是認認真真同他道別,並承諾一個月後去接他。
小湯圓並不能完全聽懂,還是哭鬧了一場,讓薑羨餘哄了好久,才抽抽噎噎地隨謝桑柔等人上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