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第248:天下大勢(2)
袁紹父子膽喪心驚,最後終於退迴了舊寨之內,袁紹見此,連忙令三軍造飯開始休息,正在袁紹大軍將士正要吃飯的時候,隻見左邊張遼再次率領數千兵馬直向著袁紹大軍衝殺而來,右邊張合也率領數千兵馬直向著袁紹大軍衝殺而來,這兩路兵馬很快便殺到了袁紹寨前!
袁紹見此,連忙上馬再次率軍奔逃,此時袁紹身邊隻剩下了萬宇兵馬,敗軍剛剛奔逃到倉亭,將士們都人馬困乏,正要歇息,正在此時,後麵的曹操大軍再次趕來,袁紹見此,連忙舍命而走。
袁紹敗軍正行之間,隻見右邊曹洪率領數千兵馬直向著袁紹大軍衝殺而來,左邊夏侯惇再次率領數千兵馬直向著袁紹大軍衝殺而來,兩路兵馬很快衝殺到近前,擋住了袁紹大軍的去路。
袁紹見此,高聲大唿道:“將士們,若不決心死戰,我等必為其所擒矣!”
袁紹喊完之後,親自率軍衝鋒,大軍奮力衝突,最終才得以逃脫重圍,到了此時,袁紹手下的次子袁熙、外甥高幹皆被敵軍羽箭所傷,二三十萬大軍更是早已死亡殆盡,袁紹已經完全失去了再戰之力!!!
袁紹的前半生可謂是人生得意至極,那裏受到過這樣的慘敗和苦楚!!!
袁紹和袁術一樣,都是出身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
四世三公之意便是,從袁紹這一輩的高祖父袁安起,袁氏四世之中有五人官拜三公,此時的袁氏亦是十分興旺,其父袁逢,官拜司空;叔父袁隗,官拜司徒;伯父袁成,官拜左中郎將,不過卻英年早逝。
袁紹乃是庶子出身,由於袁成沒有兒子,因此袁紹便被過繼到了袁成一房,袁成對其百般喜愛。
袁紹生得英俊威武,甚得袁逢、袁隗的喜愛,憑借世資,袁紹年少為郎,不到二十歲便已出任濮陽縣長,在朝野之中也有清正能幹的名聲,不過不久之後,袁紹的母親病故,袁紹便辭官開始為其母服喪,其母的喪期結束之後,其父又亡,袁紹便接著又為其父服喪,前後共六年,大漢以仁孝治天下,袁紹辭官為父母服喪六年,這一舉動十分受到世人的褒獎,在這六年的時間,袁紹撈到了很大的聲望。
服喪期之後,袁紹也沒有出仕為官,而是拒絕了朝廷的辟召,開始隱居在洛陽城內,這時正是東漢統治日趨黑暗的年代!
宦官專政愈演愈烈,殘酷迫害以官僚士大夫和太學生為代表的“黨人“,袁紹雖自稱隱居,表麵上不妄通賓客,其實在暗中結交黨人和俠義之士,如張邈、何顒、許攸等人。張邈是大名鼎鼎的黨人,“八廚“之一。何顒也是黨人,與黨人領袖陳蕃、李膺(兩人都是三俊之一)過從甚密,在黨錮之禍中,常常一年中幾次私入洛陽,與袁紹商量對策,幫助黨人避難。
許攸同樣是反對宦官鬥爭的積極參與者,袁紹的密友中,還有曹操等人也都反對宦官執政,他們有共同的理想,便秘密的結成了一個以反宦官專政為目的的政治集團。
這時,袁紹的活動也引起了宦官的注意,中常侍趙忠憤憤然地警告說:“袁本初抬高身價,不應朝廷辟召,專養亡命徒,他到底想幹什麽!“
袁隗聽到風聲,於是斥責袁紹說:“你這是準備破滅我們袁家!“
不過袁紹毫不畏懼,絲毫不為其所動,仍然統領士子進行反對宦官執政之事。
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以後,東漢朝廷被迫取消黨禁,大赦天下黨人,袁紹這才應了大將軍何進的辟召,加入了何進的幕府。
何進是漢靈帝劉宏皇後的異母兄,以外戚貴顯,統領左右羽林軍,對宦官專政不滿,袁紹有意借何進之力除掉宦官,而何進因袁氏門第顯赫,也很信任袁紹,從此,袁紹和何進兩人關係非同一般。
當時,宦官的勢力仍然很大,中常侍趙忠、張讓等並封侯爵,郎中張鈞上書痛斥宦官專政之害,竟被張讓等人捕殺與獄中。
中平五年(188年),東漢朝廷另組西園新軍,置八校尉,袁紹被任命為中軍校尉,曹操為典軍校尉,但軍中大權扔掌握在宦官上軍校尉蹇碩手中,連大將軍何進也要聽從他的調度指揮。
中平六年(189年)四月,漢靈帝病重,此時太子未立,在皇位繼承問題上,宦官與外戚何進的矛盾便徹底的激化了。
漢靈帝有兩個兒子:一個是何皇後所生,名劉辯;另一個是王美人所生,名劉協。
群臣請立太子,漢靈帝因劉辯輕佻淺薄,很不中意,但廢嫡立庶,又擔心群臣反對,所以舉棋不定,蹇碩等宦官當然心領神會,最主要的是不願意大權落入何進手中,因此借口韓遂作亂,提議請大將軍領兵西上平叛。在這個關鍵時刻,何進洞悉宦官的詭計,以青徐黃巾複起為辭,奏請遣袁紹東進徐兗,待袁紹兵還,自己再西擊韓遂。
不幾天,漢靈帝病死,蹇碩決定先誅何進,後立劉協,於是派人迎何進入宮計事,何進卻集結軍隊於宮外,嚴陣以待,而稱病不入。蹇碩迫於壓力,不得不立劉辯為帝,劉辯即帝位,何皇後以皇太後臨朝稱製,太傅袁隗與大將軍何進輔政,同錄尚書事,這是外戚與官僚士大夫對宦官的一個勝利。
這時,袁紹通過何進的賓客張津對何進說:“黃門、常侍這些宦官執掌大權已經天長日久,專幹壞事,將軍應該另擇賢良,整頓國家,為天下除害。“
何進甚以為是,於是任命袁紹為司隸校尉、何顒為北軍中候、荀攸為黃門侍郎、鄭泰為尚書,同時受到提拔的有二十多人,他們都成了何進的心腹。
對此,蹇碩非常不安,再度謀劃誅殺何進,但被人告發,何進下令捕殺蹇碩,鑒於宦官蠢蠢欲動,何進恐怕發生意外,稱病不參預靈帝喪事。
袁紹認為隻有殺掉所有宦官,才能免除後患,他對何進說道:“從前竇武準備誅殺內寵,而反受其害,原因是事機不密,言語漏泄。五營兵士都聽命於宦官,竇武卻信用他們,結果自取滅亡。如今將軍居帝舅大位,兄弟並領強兵,軍隊將吏都是英俊名士,樂於為將軍盡力效命。一切在將軍掌握之中,這是蒼天賜予的良機,將軍應該一舉為天下除掉禍害,以名垂後世!“
何進思慮良久,還是沒有坐下最終的決定,最後便將此事告訴了何太後,但何太後卻不同意此事,何進也就不敢違背太後意旨行事。
袁紹見何進動搖,又進而對他說:“宦官親近至尊,傳達詔令,如果不一網打盡,必將貽患無窮。況且如今計劃已經外露,將軍為何不早下決斷?事久生變,下手晚了會遭禍殃的。“
但是由於何太後的母親舞陽君與何進的弟弟何苗多次受到宦官賄賂,因此從中作梗,多方阻撓;也由於何進素無決斷,猶猶豫豫,所以仍然沒有結果。
袁紹看見這種情況,心裏十分焦灼,再一次獻策說:“可以調集四方猛將豪傑,領兵開往京城,對太後進行兵諫。“何進覺得這個主意不錯,於是下令召並州牧董卓帶領軍隊到京,又派部下王匡、騎都尉鮑信迴家鄉募兵。
四方兵起,京師震動,何太後才感到事態嚴重,於是她匆匆把中常侍、小黃門等宦官放迴家,宦官們著慌了,惶惶然若喪家之犬,一起去叩求何進恕罪,袁紹在旁再三勸何進乘此機會殺掉他們,但何進還是把他們放走了。
袁紹很不甘心,寫信通知州郡,詐稱是何進的意思命令逮捕宦官的親屬入獄,宦官們得知此事之後,以為何進要斬盡殺絕,自感已經走投無路,遂鋌而走險。
他們借口離京前願最後侍奉一次太後,又進了宮,在張讓的指揮下,中常侍段珪等率領黨徒數十人,等候何進入宮後,將何進斬殺於嘉德殿前。
何進部將聽說何進被殺,領兵入宮,虎賁中郎將袁術攻打宮城,焚燒青瑣門,張讓等人遂挾持少帝劉辯和陳留王劉協從複道倉皇外逃。
袁紹與叔父袁隗佯稱奉詔,殺死宦官親黨許相、樊陵,然後列兵朱雀闕下,捕殺沒有來得及逃走的宦官趙忠等人,又下令關閉宮門,嚴禁出入,指揮士兵搜索宮中的宦官,不論老幼皆斬盡殺絕,死者有二千多人,有些不長胡須的人也被當成宦官殺掉了。
正當袁紹在內宮大肆屠戮宦官的時候,董卓率領軍隊抵達洛陽西郊,於北邙阪下與少帝和陳留王相遇。
董卓接到聖旨後,大喜過望,立即召集人馬,連日引軍進京,並按何進的意思,上書少帝,要求“逐君側之惡”,“收讓軍,以清奸穢”。
張讓和中常侍段矽慌忙劫持少帝劉辯和陳留王劉協半夜出逃至黃河渡口小平津,行進中的董卓遠遠望見京城一片火海,知道情況有變,打聽到少帝在北芒,董卓又急忙率兵前往。
少帝被蜂擁而至的大軍嚇得驚慌失措,淚流滿麵,董卓威風凜凜,大搖大擺地走上前去參見少帝,並且向他詢問事變經過。少帝結結巴巴,語無倫次,倒是站立一旁的陳留王劉協主動上前向董卓講述了整個事變的經過,敘述毫不含糊,條理清楚。
當時,劉協隻有9歲,比少帝還小整整5歲,董卓見此,心中大為歡喜,認為劉協要比劉辯強得多,而且又因他是董太後親自撫養的,於是,董卓便有了罷黜劉辯、擁立劉協的最初念頭。
董卓把劉辯奉迎至皇宮後,挾天子以令諸侯,開始幹預整個東漢中央政權,長期統兵打仗的董卓深深體會到:要想征服百官,控製朝廷,必須先得掌握強大的軍事後盾。
初到洛陽時,董卓部屬的兵力不超過3千人,為了一開始就給洛陽造成一種強烈的軍事威懾影響,他每隔四五天就命令所部晚上悄悄溜出洛陽,第二天早上再浩浩蕩蕩開進洛陽,戰鼓震天,旌旗招展,儼然千軍萬馬源源不斷,包括朝廷官員在內的所有洛陽人們,都被董卓如此強大的實力所嚇倒,不敢有絲毫越軌行為。
雖然假象能暫時迷惑人,但終會被人識破,董卓此舉當然隻能是權宜之計,稍稍調整後,他便開始采取實際行動,以擴充兵力,收攬兵權。
大將軍何進被張讓伏殺後,他的部曲將領吳匡對何進的弟弟何苗怨恨很深,認為何苗存心不肯與何進合作,而且還懷疑他與張讓勾結,共同對付何進。
吳匡念何進平日對自己有恩,發誓要殺死何苗,替何進報仇。他發動手下士兵,告訴他們說:“是車騎將軍何苗勾結張讓殺死了大將軍,我們一定要替大將軍報仇!”於是,吳匡便聯合董卓的弟弟董旻共同攻殺何苗,何苗死後,董卓坐收漁翁之利,不費一兵一卒收編了何進、何苗的部隊。
要控製中央政權,掌握洛陽衛戊軍隊的兵權極為重要!
董卓便具體部署,派心腹大將呂布殺掉執金吾,接收全部京城防衛部隊,從此,董卓不僅控製大量常規部隊,而且還掌握著洛陽的直屬部隊,完全具備了左右朝政的軍事基礎,這為他的野心進一步膨脹增加了相當分量的籌碼。
當時,鮑信就對董卓軍事勢力的膨脹有較清醒的覺察和認識,他曾對袁紹說:“董卓擁有強兵,素有野心,如果現在不想辦法除掉他,今後必將受其牽製。如今董卓軍隊人員混雜,軍心不穩,組織不嚴,正可趁早除掉。”
可是袁紹因懼怕董卓,優柔寡斷,未采取行動,有了強大的軍事後盾,董卓便有恃無恐,為所欲為,首先他迫使朝廷免除司空劉弘的職務,自己取而代之,接著,為了進一步獨攬中央政權,董卓決定召集文武百官商議廢除少帝,另立新皇帝。
在一次朝會上,董卓肆無忌憚地說:“少帝愚昧懦弱,不能敬奉宗廟,沒有資格擔任天下的君主。為了國家和漢室江山著想,我想效法伊尹放太甲,霍光廢昌邑的故事,廢掉少帝,改立陳留王劉協為天子!”
在場官員大多懾於董卓的淫威,對他獨斷專行、隨心所欲的行為敢怒不敢言,隻有尚書盧植當麵提出反對意見,認為少帝隻是年紀幼小,行為品性根本就不能與太甲和昌邑王相提並論。
董卓大怒,沒想到盧植如此不敬,膽敢當眾反對自己,便立即命令士兵將他推出斬首,幸虧侍中蔡邕極力勸阻,盧植才免於一死,之後,董卓廢掉少帝,將他貶為弘農王;另立陳留王劉協,即為漢獻帝。
廢立皇帝之後,董卓又對何太後看不順眼,認為她有礙自己在朝廷上下自由行動和樹立威信,於是董卓又大會群臣,向大臣們數落太後所謂的罪行,說她如何如何逼迫婆母永樂皇太後,以致皇太後憂慮而死,這種違背婆媳常理、不講孝順禮節的令法,應當受到嚴厲懲處。
之後,董卓便責令何太後遷居永安宮,不久,董卓又借故殺死少帝劉辯,毒死何太後。
通過對中央政權最高階層人員的更換和處理,整個東漢政府幾乎完全受製於董卓:皇帝的廢立、朝臣的任免、重大政策的製定,都由董卓說了算,此時,野心極度膨脹的董卓,已經目空一切。
改立獻帝之後,董卓將自己升遷為太尉,成為三公之一,掌管全國軍事和前將軍事務,後又自封郡侯,拜國相,躍居三公之首,掌宰相權。
董卓雖然名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國相,但實際上卻遠遠超越皇帝,享有“讚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等特權。
自己加官進爵後,董卓還利用自己手中的特權,大肆加封董氏家族成員,他首先封自己的母親為池陽君,越禮配備家令和家臣,地位與皇家公主相當,同時,董卓又拜弟弟董旻為左將軍,封雩侯,另外還封自己年幼的孫女為謂陽君,更有甚者,“卓侍妾懷抱中子,皆封侯,弄以金紫”。
為了更有效地控製皇帝,董卓不顧朝臣反對,脅迫獻帝將都城從洛陽西遷至長安,董卓還無視禮製和皇威,在自己的封地修築了與長安城牆規模相當的塢堡,高厚達七丈,明目張膽地用“萬歲塢”來命名,並規定任何官員經過他的封地時,都必須下馬,恭恭敬敬地對他行大禮。
初到洛陽時,董卓手下雖然也集結了一批心腹親信,但是,要在龐大的中央官僚體係中縱橫捭闔,單靠這些人是遠遠不夠的。,況且當時朝中許多有一定勢力和影響的官僚,根本就不服董卓。
對此,董卓在玩弄權術的過程中,暗中培養爪牙,廣為收羅親信,用拉攏、誘惑、排擠等手段打擊和陷害一切於己不利的勢力和集團,封侯後,董卓極力拉攏司徒黃琬,司空楊彪,抬舉和扶植已被貶斥的陳蕃、竇武等人。
董卓不光全部恢複陳蕃等人以前的爵位,還擢升他們的子孫,以使他們世世代代為己所用,但實際上士人幾乎沒有人被董卓所收買的。
董卓除了在中央各部布置親己勢力外,還通過任命太守、刺史等手段安插地方爪牙,這樣,董卓通過層層安置耳目,基本上已經控製了中央和地方的主要政治力量,隻要是不滿他的官員稍有動作,他便毫不留情地予以徹底鏟除,殺雞駭猴,威懾朝野。
早在廢立皇帝之前,董卓就想利用袁紹來支持他,可是遭到袁紹的極力反對,袁紹曾言:“東西兩漢王朝恩德布滿四海,萬民擁戴,國豢民安。今皇上年紀雖小,但並沒有惡行傳布天下。你如果要罷黜皇上,改立新帝,恐怕沒有人讚同你的意見。”
董卓聽後,兇相畢露,持劍怒叱袁紹說:“我是有意看重你,沒想到你如此不識抬舉,今天不殺掉你,今後總是禍害!”
袁紹也手按劍柄,針鋒相對,董卓不敢輕舉妄動,當夜,袁紹就逃奔勃海郡避難。董卓本來打算下令通緝袁紹,不過當時有人勸董卓說:“廢立大事,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袁紹不識大體,因此害怕逃跑,並非有其它意思。如果通緝他太急,勢必激起事變。袁氏四代廣布恩德,門生、故吏遍布天下。如果袁紹招集豪傑,拉起隊伍,群雄都會乘勢而起,那時,關東恐怕就不是明公所能控製得了,所以不如赦免他,給他一個郡守當當,那麽,他慶幸免罪,也就不會招惹事端了。“
於是,董卓任命袁紹為勃海太守,賜爵位為邟鄉侯。
初平元年(190年)正月,關東州郡起兵討董,推舉袁紹為盟主。
袁紹自號車騎將軍,與河內太守王匡屯河內,韓馥留鄴,供給軍糧,豫州刺史孔伷屯潁川,兗州刺史劉岱、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超、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與曹操屯酸棗,後將軍袁術屯魯陽,各有軍隊數萬。
董卓得知袁紹在山東起兵,就把袁紹的叔父袁隗以及在京師的袁氏宗族全部給殺了,董卓接著派大鴻臚韓融、少府陰循、執金吾胡母班、將作大匠吳循、越騎校尉王鑲來曉諭勸解袁紹等各路軍隊。
袁紹指派王匡殺掉了胡母班、王鑲、吳循等人,袁術也捕殺了陰循,隻有韓融因為德高望重免於一死。,此時,天下豪傑大多歸附袁紹,而且因他一家遭難受感動,人人想著為他報仇,所以州郡蜂擁而起的部隊,沒有不打袁氏旗號的,董卓見關東盟軍聲勢浩大,於是挾持獻帝,驅趕洛陽百姓遷都長安,此時討伐董卓的各州郡長官各懷異心,遷延日月,都想要保存實力。
諸侯皆駐軍酸棗不再向前一步,每日隻是大擺酒宴,誰也不肯去和董卓的軍隊交鋒,酸棗糧盡後,諸軍化作鳥獸散,一場討伐不了了之。
董卓西走長安後,袁紹準備拋棄獻帝,另立新君,以便於駕馭,他選中漢宗室、幽州牧劉虞,當時袁氏兄弟不睦,袁術有自立之心,他假借維護忠義,反對袁紹另立劉虞為帝。
袁紹寫信給袁術,信中說:“先前我與韓文節(韓馥)共謀長久之計,要使海內見中興之主。如今長安名義上有幼君,卻不是漢家血脈,而公卿以下官吏都媚事董卓,如何信得過他!當前隻應派兵駐守關津要塞,讓他衰竭而亡。東立聖君,太平之日指日可待,難道還有什麽疑問!況且我袁氏家室遭到屠戮,決不能再北麵事之了。“
他不顧袁術的反對,以關東諸將的名義,派遣原樂浪太守張岐拜見劉虞,呈上眾議,不料劉虞卻斷然拒絕,袁紹仍不死心,又請他領尚書事,承製封拜,也同樣被劉虞拒絕了。
此時,董卓並未垮台,關東牧守們卻為了擴充個人的地盤,爭奪土地和人口,相互爭鬥,韓馥唯恐袁紹坐大,故意減少軍需供應,企圖餓散、餓垮袁紹的軍隊,而袁紹並不滿足於一個渤海小郡,對被稱為天下之重資的冀州垂涎已久。
在聯兵討董時,袁紹曾經問過曹操:“大事如果不順,什麽地方可以據守呢?“曹操反問:“足下的意思怎樣呢?“袁紹答道:“我南據黃河,北守燕、代,兼有烏丸、鮮卑之眾,然後南向爭奪天下,這樣也許可以成功吧!“
袁紹所謂南據黃河,北守燕、代,其中間廣大地區正是物產豐富、人口眾多的冀州,不過,當時袁紹並不景氣,門客逢紀建議他攻取冀州時,袁紹非常躊躇,拿不定主意。袁紹對逢紀說:“冀州兵強,我軍饑乏,如果攻打不下來,我連立足的地方都沒有了。“逢紀獻計道:“韓馥是一個庸才,我們可以暗中與遼東屬國長史公孫瓚相約,讓他南襲冀州。待他大兵一動,韓馥必然驚慌失措,我們再趁機派遣能言善辯的人去和他說明利害關係,不怕他不讓出冀州來。“
袁紹很看重逢紀,便照他的意思寫一封信送給公孫瓚。
初平二年(191年),韓馥部將曲義反叛,韓馥討伐不利,袁紹派使者與曲義結交,同時公孫瓚發兵,南襲冀州。
韓馥一戰敗績,慌了手腳,此時袁紹的說客高幹、荀諶不失時機地到了鄴城,高幹是袁紹外甥,荀諶與韓馥的關係不錯,他們對韓馥說:“公孫瓚乘勝南下,諸郡望風而降;袁車騎也領兵到了延津,他的意圖難以預料,我們私下都很為將軍擔憂。“
韓馥一聽,不禁倒抽了一口冷氣,急切地問:“既然如此,那怎麽辦呢?“
荀諶不正麵迴答,反問道:“依將軍估計,在對人寬厚仁愛方麵,您比袁紹怎樣?“
韓馥說:“我不如。“
“在臨危決策,智勇過人方麵,您比袁氏怎麽樣?“
韓馥又說:“我不如。“
“那麽,在累世廣施恩德,使天下人家得到好處方麵,您比袁氏又當如何呢?“
韓馥搖搖頭:“還是不如。“
連提了幾個問題後,荀諶這才說:“公孫瓚率領燕、代精銳之眾,兵鋒不可抵擋;袁氏是一時的英傑,哪能久居將軍之下。冀州是國家賴以生存的重地。如果袁氏、公孫瓚合力,與將軍交兵城下,將軍危亡即在旋踵之間。袁氏是將軍的舊交,而且結為同盟,如今之計,不如把冀州讓給袁氏。袁氏得到冀州以後,他一定會厚待將軍。公孫瓚也就不能和他抗爭。那時,將軍不但能獲得讓賢的美名,而且您還會比泰山更加安穩。希望將軍不必疑惑!“
韓馥生性怯懦,缺少主見,聽荀諶這麽一說,也就同意了。
不過韓馥的許多部下都憂慮重重,長史耿武、別駕閔純、治中李曆勸諫說:“冀州雖然偏僻,但甲士百萬,糧食足以維持十年,而袁紹則是孤客窮軍,仰我鼻息,就如同嬰兒在我手上一般,一旦斷了奶,立刻就會餓死,為什麽我們竟要把冀州讓給他?“
韓馥無奈地說:“我是袁氏的故吏,才能也不如本初,量德讓賢,這是古人所推崇的,你們為何還要一味加以責備呢!“
駐屯在河陽的都督從事趙浮、程渙聽到消息,急急自孟津馳兵東下,船數百艘,眾萬餘人,請求出兵抗拒袁紹,韓馥不同意,終於,韓馥搬出了官署,又派自己的兒子把冀州牧的印綬送交袁紹。
袁紹代領冀州牧,自稱承製,送給韓馥一個奮威將軍的空頭銜,既無將佐,也無兵眾。
袁紹手下有一名都官從事朱漢,曾經遭到韓馥的冷遇,一直耿耿於懷,他知道韓、袁二人之間積怨甚深,借故派兵包圍了韓馥的住所,手持利刃,破門而入。
韓馥逃到樓上,朱漢抓住韓馥的長子,一陣亂棍拷打,把兩隻腳都打斷了,韓馥受了很深的刺激,雖然袁紹殺死了朱漢,但他還是離開了冀州去投奔張邈。
有一天,在張邈府上,韓馥見袁紹派來一個使者,使者對張邈附耳低語,韓馥心中不覺升起了一團疑雲,感到大難臨頭了,於是借口上廁所,用書刀自殺。
袁紹得了冀州,躊躇滿誌地問別駕從事沮授說:“如今賊臣作亂,朝廷西遷,我袁家世代受寵,我決心竭盡全力興複漢室。然而,齊桓公如果沒有管仲就不能成為霸主,勾踐沒有範蠡也不能保住越國。我想與卿同心戮力,共安社稷,不知卿有什麽妙策?“
沮授原任韓馥別駕,頗有謀略,袁紹使居原職,他迴答說:“將軍年少入朝,就揚名海內。廢立之際,能發揚忠義;單騎出走,使董卓驚恐。渡河北上,則渤海從命;擁一郡之卒,而聚冀州之眾。威聲越過河朔,名望重於天下!如今將軍如首先興軍東討,可以定青州黃巾;還討黑山,可以消滅張燕。然後迴師北征,平公孫瓚;震懾戎狄,降服匈奴。您就可擁有黃河以北的四州之地,因之收攬英雄之才,集合百萬大軍,迎皇上於西京,複宗廟於洛陽。以此號令天下,誅討未服,誰抵禦得了?“
袁紹聽了,非常高興地說:“這正是我的心願啊!“,隨即加封沮授為奮威將軍,使他監護諸將。
袁紹又用田豐為別駕、審配為治中,這兩人比較正直,但在韓馥部下卻鬱鬱不得誌,此外,袁紹還用許攸、逢紀、荀諶等人為謀士。
冀州北麵有公孫瓚,南麵有袁術,這是袁紹的兩個勁敵,袁術雖然是袁紹的弟弟,但兄弟二人向來不和。
初平二年(191年)冬,袁術任命孫堅為豫州刺史,屯兵陽城,在孫堅出兵攻打董卓的時候,袁紹借機會任命周昂為豫州刺史,派兵襲取了陽城,袁術派遣公孫瓚的弟弟公孫越協助孫堅迴救陽城,公孫越在作戰中被流矢射中身亡。
當時,正在青州鎮壓黃巾軍的公孫瓚怒不可遏地說:“我弟弟的死是袁紹惹出來的。“,於是舉兵攻打袁紹。公孫瓚攻勢淩厲,威震河北,一時間,冀州郡縣紛紛望風歸降。
袁紹大驚,為了取悅公孫瓚,緩和局勢,他拔擢公孫瓚的從弟公孫範為勃海太守,但公孫範一到勃海,卻立即倒戈。袁紹見此,隻能親自領兵迎戰公孫瓚,兩軍在界橋南二十裏處交鋒。
公孫瓚以三萬步兵,排列成方陣,兩翼各配備騎兵五千多人,袁紹令麹義率八百精兵為先鋒,以強弩千張為掩護,他統領步兵數萬在後。
公孫瓚見袁紹兵少,下令騎兵發起衝鋒,踐踏敵陣。麹義的士兵鎮靜地俯伏在盾牌下,待公孫瓚的騎兵衝到隻距離幾十步的地方,一齊跳躍而起,砍殺過去;與此同時,千張強弩齊發,向公孫瓚的騎兵射去。
公孫瓚的軍隊遭到意想不到的打擊,全軍陷入一片混亂,騎兵、步兵都爭相逃命,鞠義的軍隊則越戰越勇,臨陣斬殺了公孫瓚所署冀州刺史嚴綱,獲甲首千餘人,又乘勝追到界橋,公孫瓚企圖守住界橋,但再次被打敗了。麹義一直追擊到公孫瓚的駐營地。
袁紹命令部隊追擊敵人,自己緩緩而進,隨身隻帶著強弩數十張,持戟衛士百多人,在距離界橋十餘裏處,聽說前方已經獲勝,就下馬卸鞍,稍事休息。
這時公孫瓚部逃散的騎兵二千多突然出現,重重圍住了袁紹,箭如雨下,別駕田豐扶著袁紹,要他退入一堵矮牆裏,袁紹猛地將頭盔摜在地上,說:“大丈夫寧可衝上前戰死,躲在牆後,難道就能活命嗎!“
說完之後,袁紹指揮強弩手應戰,殺傷了公孫瓚的不少騎兵,公孫瓚的部隊沒有認出袁紹,也漸漸後退。
稍頃,麹義領兵來迎袁紹,公孫瓚的騎兵才撤走了。黑山軍首領張燕派部將杜長等為公孫瓚助陣,也被袁紹擊敗,黑山軍與袁氏開始結怨。
初平三年(192年),袁術與袁紹開戰,袁術向公孫瓚求援,公孫瓚令劉備屯高唐,單經屯平原,同時聯合陶謙,用來威逼袁紹,袁紹與曹操合擊,大破袁術、公孫瓚以及陶謙的聯軍。
從初平三年至興平二年(192年-195年),中原局勢發生了一係列的變化,在長安,司徒王允和中郎將呂布等密謀殺死了董卓,使萬民額手稱慶,但王允不能妥善處理董卓的部屬,引起董卓部將李傕、郭汜舉兵叛亂,結果王允被殺,呂布東逃。
後來,李傕、郭汜發生火並,互相屠殺,而漢獻帝作為一尊偶像,被這些軍閥爭來搶去。
在兗州,曹操異軍突起,原兗州刺史劉岱死後,兗州地方勢力推舉曹操接任,他采取武裝鎮壓和誘降的兩手,迫使三十萬青州黃巾軍投降,他又與袁紹合作,連破袁術,把袁術擠到淮南。
在他東征徐州刺史陶謙時,地方勢力的代表張邈、陳宮背叛他迎呂布入兗州,曹操經過艱苦的鬥爭才重新奪迴了兗州,在幽州,公孫瓚又派兵到龍湊攻打袁紹,結果再次被袁紹打敗,之後就退守幽州,再也不敢輕舉妄動。
初平四年(193年)三月,袁紹南下薄落津,這時,魏郡發生兵變,造反的兵士和黑山軍會合後,占領了鄴城。
當時袁紹部隊正在全軍開慶功宴,聽到這個消息,袁紹的部下們特別是家屬在鄴城的,要麽臉色大變,要麽放聲大哭,唯獨袁紹容貌自若,不改平時的風度。
整個鄴中有十多支黑山軍的部隊,但黑山軍中有一個叛徒陶升,他入鄴城後把袁紹和州內官吏家屬保護起來,並把他們送往斥丘。袁紹迸屯斥丘,任陶升為建義中郎將。
六月,袁紹大舉進剿黑山、黃巾軍,先發兵進入朝歌鹿腸山蒼岩穀穀口討伐於毒,圍攻五天,斬殺於毒及其部眾一萬多人,隨後袁紹大軍沿著鹿腸山向北進攻左髭丈八等,將他們全部剿滅。,又接連擊滅劉石、青牛角、黃龍、左校、郭大賢、李大目、於氐根等多支黑山、黃巾部隊,屠其屯壁,大肆殺戮,斬首數萬級。
之後袁紹聯手呂布與張燕、四營屠各、雁門烏桓在常山展開大戰,連續打了十幾天,雖然張燕軍多被殺傷,但袁紹軍也很疲憊,於是雙方各自退兵。
東郡太守臧洪因怨恨袁紹不出兵救張超,舉東郡之兵與之對抗,袁紹興兵圍城一年,破東郡,勸降臧洪不得,乃殺之。
不久,公孫瓚兼並了劉虞,劉虞舊部鮮於輔等招引烏桓,攻打公孫瓚,袁紹也派曲義出兵,與鮮於輔等合兵,共集中十萬大軍,在鮑丘打敗了公孫瓚,迫使他退保易京,鞠義與公孫瓚相持歲餘,軍糧耗盡,士卒饑困,率餘眾數千人退走,公孫瓚趁勢追擊,將其擊破,盡得其輜重。
興平二年(195年)十月,漢獻帝在楊奉等人的護衛下逃到曹陽,後麵李傕率軍窮追不舍,這時,沮授再次提醒袁紹把漢獻帝這麵旗幟搶到手。他說:“將軍生於宰輔世家,以忠義匡濟天下。目今皇上流離失所,宗廟受到毀壞。而州郡牧守以興義兵為名,行兼並之實,沒有一人起來保衛天子,撫寧百姓。現將軍已經粗定州城,應該早迎大駕。在鄴城建都,挾天子以令諸侯,蓄兵馬以討不臣。那時,還有誰能抵禦!“
不過沮授的意見卻遭到郭圖、淳於瓊的反對,他們說:“漢室衰微已經很久了,今天要重新振興談何容易!況且當前英雄各據州郡,士眾動以萬計,這時就是所謂''秦失其鹿,先得者王''的時候。如果我們把天子迎到自己身邊,那麽動不動都得上表請示。服從命令就失去權力,不服從就有抗拒詔命的罪名,這不是好辦法。“
沮授又苦口婆心地勸告:“迎天子不僅符合道義,而且是符合當前需要的重大決策。如果我們不先下手,一定會有人搶在前頭。取勝在於不失時機,成功在於敏捷神速,希望將軍考慮。“
但是袁紹最終沒有采納沮授的意見,以致失去了一個極好的機會,與此同時,曹操卻毫不猶豫地抓住這個機會,當漢獻帝迴到故都洛陽,曹操力排眾議,於公元196年(建安元年)八月,親自到洛陽朝見獻帝,他借口洛陽殘破不堪,糧食奇缺,把漢獻帝轉移到許昌,在許昌建立新都城,從而把獻帝控製在自己的手中。
袁紹有三子:長子袁譚、次子袁熙、三子袁尚,他寵愛後妻劉氏,對劉氏所生的袁尚特別偏愛,有意以袁尚為嗣,因此以長子袁譚為青州刺史,以次子袁熙為幽州刺史,以外甥高幹為並州刺史,隻留袁尚在身邊。沮
授勸誡說:“年紀相當應選擇賢者為嗣,德行又相當要用占卜來決定,這是自古以來的原則。將軍如果不能改變決定,禍亂就要從這件事上發生了。“
袁紹則說:“我是準備讓幾個兒子各據一州,考察他們的才能。“
袁譚到達青州後,控製的地區隻有平原,於是北排田楷,東攻孔融,曜兵海隅,整個青州落入袁氏手中。
曹操借天子以自重,略取了河南大片土地,甚至關中的割據勢力也紛紛來歸附,勢力發展很快,原來,袁紹沒有把曹操放在眼裏,他舉薦曹操擔任東郡太守,把曹操當作自己的附庸,呂布占領兗州,他又與曹操連和,那時,彼此之間的關係還比較和諧。
如今,曹操迎漢獻帝都許,許昌成了當然的政治中心,曹操也成了皇帝當然的代言人,隨心所欲,號令四方,這是袁紹始料未及的,他實在後悔不迭。
袁紹要求遷都鄄城,那兒離自己較近,便於控製,曹操不但一口迴絕,而且下詔書責備他說:“你地廣兵多,而專門樹立私黨;不見你出師勤王,但見你發兵與他人互相攻伐。“
袁紹明知是曹操搗鬼,也隻得上書為自己申辯,曹操自任為大將軍,而任袁紹為太尉,改封鄴侯,太尉雖貴,但地位在大將軍之下,袁紹深感屈辱,上表不受封拜。
袁紹憤憤地說:“曹操幾次差點都死了,都是我挽救了他,如今天他反以天子的名義對我發號施令,實在是該死!“
當時,曹操的實力不如袁紹,且東有徐州呂布、西有南陽張繡、南有淮南袁術,皆虎視眈眈,曹操懼怕,隻能采取克製忍耐的策略。
建安二年(197年),曹操派孔融持天子符節出使鄴城,拜袁紹為大將軍,賜給他弓箭、符節、斧鐵和一百虎賁,讓他兼管冀州、青州、幽州、並州四個州,以緩和矛盾。
此後幾年,袁紹繼續致力於討伐公孫瓚,公孫瓚在易京的外圍挖了十道壕溝,城內壘起許多土台,一般高五、六丈,高台上建樓,他自己居住在中間高達十丈的台樓上,以鐵作門,男人七歲以上皆不得入門,身邊隻有侍奉他的姬妾,來往書信文書都要用繩索吊上吊下,幾乎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由於城內積穀甚多,防守嚴密,袁紹派遣大將進攻曆年,也攻打不下。
謀臣田豐見大軍長期滯留冀北,對袁紹說:“遷都之計既然不能實現,應該及早奪取許都,奉迎天子。那時我們也可以事事以詔書為名,號令四海,這才是上策。否則,我們總有一天會落入人家的手中,即使後悔也來不及。“
無奈袁紹不聽。
建安三年(198年),袁紹親領大軍攻打幽州,所向披靡,進而圍攻易京,公孫瓚派遣其子公孫續向黑山軍求救,袁紹上架雲梯,下挖地道,不斷加強攻勢,易京危如累卵,公孫瓚手下的將領有的投降、有的潰散。
翌年春,公孫續和黑山軍首領張燕帶領十萬救兵分三路向易京進發。公孫瓚派人給公孫續送密信,約定以點火為信號,內外夾擊袁紹軍,不過這封信被袁紹的哨兵截獲了,袁紹將計就計,依照約定的信號點起火堆。
公孫瓚以為救兵已到,領兵攻出來,遭到袁紹伏兵的痛擊,又龜縮入城,袁紹加緊挖地道,一直挖到台樓下,先用柱子頂著樓基,然後火燒支柱,樓台也就隨之崩塌了。公孫瓚無路可走,於是縊殺了姐妹妻子,然後引火自焚,這時袁紹的士兵衝到樓上將他的首級斬下,公孫瓚的部將田楷、關靖等也在這一戰中陣亡。
袁紹命人將他們的首級一並送到許都彰功。至此,袁紹占據了幽州,兼並了公孫瓚的軍隊。
公孫瓚一代豪傑,堂堂白馬將軍,自此煙消雲散!
此時袁紹冀、青、幽、並四州,擁有近百萬軍隊,隨著實力的增強,他的野心更大了,給獻帝的進貢漸漸稀少了。
有一次,他忽然接到久無往來的袁術的一封來信,信上說:“漢朝的天下早就丟掉了,天子受人控製,政出於私門,豪強角逐,國土分裂,和周朝末年七國紛爭的時代沒有兩樣,結果是強者兼並天下。我們袁家受命於天,理應當皇帝,符命、祥瑞都顯示得一清二楚了。今日您擁有四州之地,民戶百萬。論實力無人比得上您的強大,論德行無人比得上您的崇高。即使曹操有心扶衰拯弱,怎麽能夠接續已經滅絕了的天命呢?“
袁術在公元197年(建安二年)稱帝淮南,但隻過了兩年半時間,搞得資實空虛、內外交困、眾叛親離,在走投無路之際,他“慷慨“地表示願把帝號讓給袁紹。
袁紹見信雖然不敢聲張,心裏卻是求之不得的。他指使主簿耿苞為自己當皇帝尋找根據,耿苞私下對他說:“赤德已經衰敗,袁氏是黃帝後裔,應該順天意、從人心。“這幾句話的意思是,按“五德相生“的“理論“,漢朝是所謂火德(即赤德),火德要由土德代替;黃帝就是土德,而袁家為黃帝的後代,所以袁氏取代漢朝是“天意“。
袁紹向軍府僚屬公開了耿苞的這些言論,僚屬們都認為耿苞妖言惑眾,混淆視聽,應當殺頭,袁紹知道時機還不成熟,唯恐露出馬腳,不得已令人殺了耿苞。
……
官渡之戰前的袁紹做事可謂是一帆風順,即使略有小敗,但是也絕不會損傷元氣,可是現在呢,袁紹竟然一戰喪軍近百萬之眾,可謂是賠的家底都快沒了!!!
袁紹向著之前的輝煌和快意,再看看眼前的殘兵敗將,心中悲涼至極,遂抱著自己的三個兒子痛哭了一場,最後不知不覺的昏倒了過去!
眾人見此,急忙上前進行救治,袁紹醒來之後,口吐鮮血不止,歎道:“我自起兵以來,已經經曆大笑戰事數十場,沒想到今日竟然會狼狽至此!此乃天喪吾也!汝等各迴本州,待到來日,某誓要再與曹賊一決雌雄!!!”
袁紹說完之後,遂令辛評、郭圖二人急忙帶著袁譚前往青州整頓兵馬以防備曹操大軍犯境,又令袁熙仍迴幽州,高幹仍迴並州,各去收拾人馬以備調用。
袁紹帶著袁尚等人迴鄴城入養病,令袁尚與審配、逢紀等人暫掌冀州軍政之事。
卻說曹操自倉亭大勝之後,一邊重賞三軍,一邊令人前去探察冀州虛實,細作迴報:“袁紹如今已經臥病在床,袁尚、審配等人緊守城池閉門不出;袁譚,袁熙、高幹皆已經迴歸本州。”
曹軍眾將聽到這條消息之後,皆勸曹操趕快率軍攻打鄴城拿下冀州,曹操思慮片刻,道:“冀州之地糧食極多,鄴城城防堅固易守難攻,審配為人多智又有機謀,此時進軍恐怕難以在短時間之內攻下鄴城,而且我軍中糧草已經不多,還是等到後方糧草到達之後,再起兵吧!”
眾人正在商議此事的時候,忽然有荀彧使者到來,還帶來了荀彧書信的一封書信,書欣賞寫道:“劉備在汝南得劉辟、龔都數萬之眾,在聽聞丞相提軍出征河北之事後,遂令劉辟守汝南,劉備則親自引兵乘虛來攻許昌,如今許昌兵力空虛,還請丞相速速迴軍抵禦劉備!!!”
許都乃是曹操的根基之地,漢帝乃是曹操最大的政治本錢,如今許昌有失,曹操哪裏還有繼續進攻河北的心思,連忙留下曹洪屯兵與黃河南岸虛張聲勢防備袁紹,他自己則親自提領大軍返迴許都,前來迎戰劉備!!!
劉備在得知曹操所部大軍正在和袁紹所部大軍在官渡一帶對峙,許都兵力空虛的消息之後,頓時心中大喜,遂與關羽、張飛及趙雲等人,率領數萬汝南兵馬,前來陳趁虛攻打許都,想要將漢帝給解救出來。
不過許都以南的曹軍城池都拚死抵抗劉備大軍,劉備所部兵馬耗費了很長一段時間,這才行進到了穰山地界,劉備此時還不知道官渡之戰已經決出勝負,袁紹大軍戰敗,曹操大軍獲勝的消息,此時劉備還在做著打破許都救出天子的美夢!!!
正在劉備大軍行軍之時,忽然有哨騎來報,前方有大批曹兵殺來!
劉備此時才意識到了曹操可能已經戰勝了袁紹的結果,不過劉備大軍好不容易才進軍到了這裏,劉恩必也不可能在看到曹軍大旗之後便直接退軍,而且曹軍已經近在近前,劉備也不可能撤軍了!
劉備此時也隻能寄希望於曹操大軍已經和袁紹兩敗俱傷,戰力所剩不錯了,劉備處於謹慎,遂令大軍於穰山下寨,全軍分為三部下寨,關羽率軍一萬屯兵於東南角上,張飛率領一萬兵馬屯兵於西南角上,劉備則與趙雲率領兩萬餘中軍於正南之處立寨。
曹操大軍趕到之後,劉備也率軍鼓噪而出,曹操布成陣勢,叫劉備打話,劉備出馬於門旗下,曹操用馬鞭指著劉備罵道:“吾待汝為上賓,汝何背義忘恩?”
劉備迴道:“汝托名漢相,實為國賊!吾乃漢室宗親,奉天子密詔,來討反賊!”劉備喊完之後,遂於馬上朗誦衣帶詔。
曹操立時大怒,令許褚出戰鬥將,劉備背後趙雲挺槍出馬,二將相交三十合,不分勝負。
正在此時,忽然喊聲大震,隻見東南角上,關羽率軍衝突而來;西南角上,張飛亦引軍衝突而來,劉備見此,也率軍一起衝殺,三處一齊掩殺曹操大軍,曹軍遠來疲困,不能抵擋劉備大軍的衝殺,最後大敗而走,劉備得勝迴營。
次日,劉備又使趙雲搦戰,曹操大軍戰力尚未吩咐,曹操遂令大軍不可出戰,次日劉備再使張飛搦戰,曹操大軍亦不出戰。
曹操用兵素來詭詐,劉備見此,心中愈疑,此時忽然有人來報,龔都率軍運糧趕到半途,不料卻被曹軍圍住,劉備聞言,頓時心中大驚,急令張飛率軍去救。
正在此時,又有軍士來報夏侯惇引軍抄背後徑取汝南,劉備大驚,道:“若如此,吾前後受敵,無所歸矣!”
劉備急遣關羽率領本部兵馬前去阻截夏侯惇所部大軍,張飛和關羽兩軍皆去。
不一日,飛馬來報,夏侯惇已打破汝南,劉辟棄城而走,關羽大軍現在已經被曹軍圍住,劉備大驚,正在此時,又有軍士來報張飛去救龔都,也被曹軍圍住了。
劉備想要迴稟救援,又恐曹操兵後襲,急切之間進退兩難,正在此時,有軍士來報,寨外許褚搦戰。
劉備心中擔憂,不敢出戰,候至天黑,劉備令軍士飽餐,步軍先起,馬軍後隨,大軍拔營直往汝南而去。
劉備大軍離寨約行數裏,轉過土山,正在此時,忽見土山之上火把齊明,山頭上有軍士大唿道:“休令走了劉備!丞相在此專等!”
劉備見曹軍早有埋伏,頓時心中大亂,連忙率軍突圍,趙雲見情況緊急,道:“主公勿憂,但跟某來。”
趙雲挺槍躍馬,殺開條路,劉備掣雙股劍後隨,正在大戰之事,許褚率軍追至,與趙雲力戰,背後於禁、李典兩人也率軍殺到,劉備見大勢已去,隻能落荒而走,聽得背後喊聲漸遠,劉備望深山僻路,單馬逃生。
捱到天明,劉備側首前方,忽然有一彪軍衝出,劉備大驚,視之,這才鬆了一口氣,原來這支兵馬乃是劉辟所率的敗軍千餘騎,正在護送劉備家小前來,孫乾、簡雍、糜芳等人也都來了,劉辟等人見到劉備,連忙上前匯合,道:“夏侯惇軍勢甚銳,我等抵擋不住,因此棄城而走,曹兵趕來,幸得關羽擋住,因此得脫。”
劉備心中擔憂關羽,道:“不知關羽今在何處?”劉辟迴道:“以關將軍的本事,應該不會有生命危險,將軍還是先離開此地吧,等迴到汝南再商議此事吧。”
劉備聞言,點頭道,“如今也隻能如此了!”
劉備大軍繼續奔汝南而去,行到數裏,忽然聽到一棒鼓響,隻見前麵又擁出一彪人馬,當先那名大將,乃是曹操麾下大將張合,張合看到劉備之後,頓時心中大喜,大聲喝道:“劉備,你已無路可逃,還不趕快下馬受降!”
劉備見張合大軍殺到,便欲趕快退軍,正在此時,隻見山頭上紅旗磨動,一軍又從山塢內擁出,為首大將,乃曹操麾下大將高覽是也。
兩軍前後相夾,正好將劉備大軍圍住,劉備見兩頭皆無活路,仰天大唿道:“天何使我受此窘極耶!事勢至此,不如就死!”
劉備喊完之後,便欲拔劍自刎,劉辟急忙製止劉備,道:“容某死戰,為玄德公殺出一條血路!!!”
劉辟言訖,便打馬來與高覽交鋒,不過劉辟武力遠不如高覽,戰不三合,便被高覽一刀砍於馬下。
劉備見此,心中更加慌亂,不過劉辟的一番話,也挑起了他的求生之意,便欲自戰敵軍,正在此時,隻見高覽後軍忽然自亂,一將衝陣而來,槍起處,高覽翻身落馬。
劉備見此,心中立時信息,急忙望去,隻見來人正是趙雲是也。
劉備見總算是有了一條活路,連忙打馬前去和趙雲會和,趙雲縱馬挺槍,殺散高覽所部後隊,又來前軍獨戰張合。
張合與趙雲大戰三十餘合,張合不敵,撥馬敗走,趙雲乘勢衝殺,便和張合大軍衝殺到了一起,不過此時張合所部兵馬守住山口隘道,穀道狹窄,敵軍眾多,趙雲一時之間也難以殺出血路!
正在趙雲率軍拚殺的時候,隻見關羽、關平、周倉三人又引三百軍趕到,兩下相攻,這才殺退了張合大軍,劉備大軍逃出隘口之後,天色已經黑了下來,劉備見此,隻能占住山險下寨。
大軍安營紮寨之後,劉備又令關羽率軍前去尋覓張飛的消息,之前張飛率軍前去救龔都,不過此時龔都已被夏侯惇所殺,張飛見此,隻能奮力殺退了夏侯惇大軍,張飛見曹軍敗退,遂迤邐趕去,不料卻又卻被樂進引軍圍住。
關羽在路上遇到張飛所部敗軍,這才得知了張飛的下落,連忙率軍尋蹤而去,張飛和關羽兩人共同殺退樂進所部大軍,連忙返迴同見劉備。
次日一早,有軍士來報曹軍大隊趕來,劉備令孫乾等人率軍保護老小先行,劉備與關、張、趙雲率軍斷後,眾人且戰且走,曹操見劉備逃遠,便也收軍不再追趕。
劉備敗軍不滿一千,狼狽而奔,眾人一路奔逃,直到逃到了一條江水前方,劉備令軍士喚當地人問之,方知這條江水乃漢江也。
劉備見曹操大軍沒有追來,便在此地權且安營,當地百姓知到來人竟然是劉備後,紛紛奉獻羊酒犒勞劉備大軍,劉備眾人遂聚飲於沙灘之上。
劉備喝了一口酒,歎道:“諸君皆有王佐之才,隻是不幸跟隨了我劉備,這才導致一事無成,備之命窘,累及諸君,實在慚愧!今日,我已經身無立錐之地,誠恐有誤諸君,諸君還是棄備而去另投明主,以取功名去吧?”
眾人聽到劉備的話,皆掩麵而哭,關羽道:“兄長此言差矣,昔日高祖與項羽爭天下,曾數敗於羽,後九裏山一戰成功,而開大漢四百年基業。勝負乃兵家之常事,兄長又何必自隳其誌呢!”
孫乾也跟著勸說道:“雲長所言甚是,成敗有時,主公玩玩不可喪誌!此地離荊州不遠,劉景升坐鎮荊襄九郡,兵強糧足,而且此人和主公皆是漢室宗親,主公何不前往荊州投奔與他呢?”
劉備想了想,道:“我也想前往荊州,但是恐怕劉表不會收容我啊。”
孫乾笑著說道:“荊州北有曹操,東有袁耀,皆世之梟雄也!劉表無可用之人,主公可為其抵抗曹操,劉表定會收留主公!某願先往說之,讓劉景升出境而迎主公”
“若嫩如此,那就再好不過了!”
劉備心中大喜,便令孫乾星夜前往荊州麵見劉表。
孫乾到達荊州之後入見劉表,禮畢,劉表問道:“公從劉備,為何會來我荊州呢?”
孫乾道:“劉使君,乃天下英雄,雖兵微將寡,而誌欲匡扶社稷,汝南劉辟、龔都素無親故,亦以死報之。明公與使君,同為漢室之胄;今使君新敗,欲往江東投袁耀。乾僭言道:‘不可背親而向疏。荊州劉將軍禮賢下士,士歸之如水之投東,何況同宗乎?’,因此使君特使乾前來拜見明公,若是明公能夠收留,我主願惟明公之命是從,為明公抵禦曹操!”
劉表擔心劉備投奔袁耀之後,令袁耀的勢力更加強大,思慮片刻,絕對留下劉備,讓他駐軍南陽抵禦曹操,好緩解他的壓力,讓他全力應付袁耀,遂道:“劉備,吾弟也,久欲與其相會而不可得,今日玄德若是能來我荊州,那實在是再好不過了!!!”
蔡瑁擔心劉備會威脅到他的地位,譖道:“主公不可!劉備先從呂布,後事曹操,近投袁紹,而皆不從一而終,由此足可見其為人也。今日主公若是納之,曹操必加兵於我,如此隻能枉動幹戈。主公不如斬孫乾之首,以獻曹操,如此而來,曹操必會厚待主公也。”
孫乾聽到蔡瑁的話,不屑的一笑,正色道:“乾非懼死之人也!劉使君忠心為國,非曹操、袁紹、呂布等比,前此相從,不得已也!今聞劉將軍亦是漢朝苗裔,誼切同宗,故千裏相投!爾為何獻從讒言,莫非是因為妒賢嫉能才如此麽?若是如此,我主定會東投袁耀!”
劉表聞言,頓時心中大驚,遂怒叱蔡瑁道:“吾主意已定,汝勿須多言!”
蔡瑁聞言,隻能躬身退下,不過因此,蔡瑁也在心中更加記恨劉備!
劉表遂後,命孫乾先迴去稟報劉備,然後自己親自出郭三十裏,前來迎接劉備。
劉備見道劉表之後,執禮甚恭,劉表見此,亦相待劉備甚厚,劉備隨後為劉表介紹關羽、張飛、趙雲等人,劉表甚以為奇,眾人客套一番之後,劉表這才和劉備等人一起同入荊州,劉表隨後又分撥院宅給劉備等人居住。
曹操雖然率軍返迴,但是他仍然在查探劉備等人的消息,在探知劉備等人已經前往荊州投奔劉表後,曹操便欲引兵攻之。
程昱上前勸說道:“主公,如今袁紹未除,袁耀也已經崛起,若是倉促之間進攻荊襄之地,倘袁紹從北而起,袁耀從東而起,則勝負未可知矣!主公不如先還兵許都,養軍蓄銳,待來年春暖之後,先引兵攻破袁紹,然後再攻取荊襄,到時南北之利,一舉可收也!”
曹操認為程昱之言頗以為然,遂提兵返迴許都,開始養軍蓄銳以待來年!
劉備自從到荊州之後,劉表待之甚厚,一日,眾人正相聚飲酒,忽有人來報降將張武、陳孫等人擄掠人民共謀造反。
劉表驚道:“二賊又反,為禍不小!”
劉備道:“不須兄長憂慮,備請往討之。”
劉表大喜,當即點起三萬兵馬,令人與劉備一起前去征討張陳二賊!
劉備領命即行,不一日,便來到敵軍營前,張武、陳孫引兵來迎,劉備與關、張、趙雲出馬在門旗下,望見張武所騎之馬,極其雄駿。
劉備遂道:“此必千裏馬也,誰與我取之!”
劉備話音剛落,隻見趙雲挺槍而出,徑衝彼陣,張武縱馬來迎,不道三合,便被趙雲一槍刺落馬下,趙雲隨手扯住戰馬轡頭返迴本陣。
陳孫趙雲如此輕敵,隨打馬趕來再戰趙雲,張飛大喝一聲,挺矛直出,一矛便將陳孫刺死,敵軍紛紛潰散。
劉備招安張陳餘黨,平複南郡諸縣,眾人這才班師而迴,劉表親自出郭迎接劉備入城,並為其設宴慶功。
酒至半酣,劉表道:“吾弟如此雄才,荊州有倚賴也,不過我還是有一些憂慮,南越不時便來境內擾亂,張魯與袁耀等輩也皆足為慮。”
劉備思慮片刻,道:“弟有三將,足可委用:兄長可使張飛巡南越之境;雲長拒固子城,以鎮張魯;趙雲拒三江,以當袁耀,兄長以為如何?”
聞言,頓時心中大喜,便想要按照劉備的計策來行事,不過荊州文武紛紛反對,劉表一時之間也沒有立刻坐下決定。
蔡瑁告其姊蔡夫人道:“劉備遣三將居外,而自居荊州,久必為患。”
蔡夫人乃夜對劉表道:“我聞荊州人多與劉備往來,不可不防之。如今容其居住在城中,對劉備和夫君來說,都無益處,夫君不若將他派往別處。”
劉表道:“劉備仁人也,必不會如此行事。”
蔡氏道:“隻恐他人不似汝心。”
劉表聞言,沉吟不答,次日出城,劉表見劉備所乘之馬極駿,問之,劉備迴道,此乃張武之馬也,劉表稱讚不已,劉備見此,遂將此馬送與劉表。
劉表大喜,便將此馬騎迴城中,蒯越見到此馬之後,連忙問道:“主公,不知此馬從何而來?”
劉表道:“此馬乃劉備所送也。”
蒯越道:“昔日我先兄蒯良最善相馬;越久而久之,便也通曉了一些相馬知道。主公且看,此馬眼下有淚槽,額邊生白點,名為的盧,騎則妨主!張武便是為此馬而亡,主公玩玩不可乘之。”
劉表聽其言,久久沒有說話。
次日,劉表請劉備飲宴,道:“昨日承惠良馬,深感賢弟厚意。不過賢弟不時便要行軍征討,時常要用到此馬,我還是將此馬還給賢弟吧。賢弟久居此間,恐怕會荒廢武事。襄陽屬邑新野縣,頗有錢糧,賢弟可引本部軍馬於本縣駐軍,不知賢弟以為如何?”
劉備聞言,隻能躬身領諾,次日,劉備謝別劉表,便引本部軍馬徑往新野而去。
劉備大軍方出城門,隻見一人在馬前長揖道:“玄德公所騎之馬,不可乘也。”
劉備視之,隻見此人乃荊州幕賓伊籍,劉備忙下馬問道:“為何此馬不可乘坐也”。
伊籍迴道:“昨聞蒯異度對劉荊州雲:此馬名的盧,乘則妨主。因此劉荊州才會將此馬還給玄德公,玄德公公豈可複乘之?”
劉備哀歎一聲,道:“備深感先生見愛,不過凡人皆死生有命,豈是一匹戰馬所能妨哉!”
伊籍歎服其高見,自此常與劉備往來。
劉備自到新野,軍民皆喜,政治一新,劉備在此地招募兵馬訓練精兵,也算是過了一段安穩的日子。
不過漸漸的,曹操又起了征討北方的心思,劉備得知此事之後,連忙前往荊州,說劉表道:“若是曹操率軍北征,則許昌定會空虛,若是以荊襄之眾,乘間襲之,大事可就也!”
劉表道:“吾坐據荊襄九郡足矣,豈可別圖?”
劉備聞言,默然不語。
劉表隨後邀劉備入後堂飲酒,酒至半酣,劉表忽然長歎,劉備連忙道:“不知兄長何故長歎?”
劉表道:“吾有心事,隻是卻不好說出來啊!”
劉備再欲問時,隻見蔡夫人出來立在了屏風後麵,劉表見此,遂垂頭不語,劉備見此,便也起身告辭。
劉備返迴新野沒有幾日,忽然劉表又遣使來到新野,請劉備趕赴荊州相會,劉備隨使而往。
劉表親自接見劉備,兩人敘禮完畢,劉表請劉備入後堂飲宴,相與對飲,正至酒酣之時,劉表忽然潸然淚下,劉備問其故。
劉表道:“吾有心事,上一次便打算告訴賢弟,隻是有些不太方便。”
劉備道:“兄長有何難決之事?倘有能用到我的地方,弟雖死不辭。”
劉表道:“我前妻陳氏所生長子名為劉琦,劉琦為人雖賢,但是性情卻十分柔懦,恐怕不足立事;我後妻蔡氏所生少子名為劉瓊,此子頗為聰明。吾想要廢長立幼,不過此事又礙於禮法;可若是立長子為嗣子的話,又有些擔心蔡氏族中,皆掌荊州軍務,後必生亂,因此我一直對此事不能做下決定,不知賢弟可有良策教我?”
劉備迴道:“自古廢長立幼,乃是取亂之道,兄長若是擔憂蔡氏權重,可徐徐削之,不可因為溺愛而立少子也。”
劉表聞言,默然不語。
蔡夫人素來猜疑劉備,擔凡遇道劉備與劉表敘論事務,她必會前來竊聽,此時蔡氏正在屏風後麵偷聽,停聞劉備此言,蔡氏心中對其十分記恨。
劉備自知言語有失,遂起身如廁,劉備起身之時,見自己身上髀肉複生,不覺竟潸然流涕。
少頃再次入席,劉表見劉備有淚容,便問他發生了何事?
劉備長歎道:“備往常身不離鞍,髀肉皆散;如今分久不騎,髀裏肉生。日月磋跎,老將至矣而功業不建,是以悲耳!”
袁紹父子膽喪心驚,最後終於退迴了舊寨之內,袁紹見此,連忙令三軍造飯開始休息,正在袁紹大軍將士正要吃飯的時候,隻見左邊張遼再次率領數千兵馬直向著袁紹大軍衝殺而來,右邊張合也率領數千兵馬直向著袁紹大軍衝殺而來,這兩路兵馬很快便殺到了袁紹寨前!
袁紹見此,連忙上馬再次率軍奔逃,此時袁紹身邊隻剩下了萬宇兵馬,敗軍剛剛奔逃到倉亭,將士們都人馬困乏,正要歇息,正在此時,後麵的曹操大軍再次趕來,袁紹見此,連忙舍命而走。
袁紹敗軍正行之間,隻見右邊曹洪率領數千兵馬直向著袁紹大軍衝殺而來,左邊夏侯惇再次率領數千兵馬直向著袁紹大軍衝殺而來,兩路兵馬很快衝殺到近前,擋住了袁紹大軍的去路。
袁紹見此,高聲大唿道:“將士們,若不決心死戰,我等必為其所擒矣!”
袁紹喊完之後,親自率軍衝鋒,大軍奮力衝突,最終才得以逃脫重圍,到了此時,袁紹手下的次子袁熙、外甥高幹皆被敵軍羽箭所傷,二三十萬大軍更是早已死亡殆盡,袁紹已經完全失去了再戰之力!!!
袁紹的前半生可謂是人生得意至極,那裏受到過這樣的慘敗和苦楚!!!
袁紹和袁術一樣,都是出身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
四世三公之意便是,從袁紹這一輩的高祖父袁安起,袁氏四世之中有五人官拜三公,此時的袁氏亦是十分興旺,其父袁逢,官拜司空;叔父袁隗,官拜司徒;伯父袁成,官拜左中郎將,不過卻英年早逝。
袁紹乃是庶子出身,由於袁成沒有兒子,因此袁紹便被過繼到了袁成一房,袁成對其百般喜愛。
袁紹生得英俊威武,甚得袁逢、袁隗的喜愛,憑借世資,袁紹年少為郎,不到二十歲便已出任濮陽縣長,在朝野之中也有清正能幹的名聲,不過不久之後,袁紹的母親病故,袁紹便辭官開始為其母服喪,其母的喪期結束之後,其父又亡,袁紹便接著又為其父服喪,前後共六年,大漢以仁孝治天下,袁紹辭官為父母服喪六年,這一舉動十分受到世人的褒獎,在這六年的時間,袁紹撈到了很大的聲望。
服喪期之後,袁紹也沒有出仕為官,而是拒絕了朝廷的辟召,開始隱居在洛陽城內,這時正是東漢統治日趨黑暗的年代!
宦官專政愈演愈烈,殘酷迫害以官僚士大夫和太學生為代表的“黨人“,袁紹雖自稱隱居,表麵上不妄通賓客,其實在暗中結交黨人和俠義之士,如張邈、何顒、許攸等人。張邈是大名鼎鼎的黨人,“八廚“之一。何顒也是黨人,與黨人領袖陳蕃、李膺(兩人都是三俊之一)過從甚密,在黨錮之禍中,常常一年中幾次私入洛陽,與袁紹商量對策,幫助黨人避難。
許攸同樣是反對宦官鬥爭的積極參與者,袁紹的密友中,還有曹操等人也都反對宦官執政,他們有共同的理想,便秘密的結成了一個以反宦官專政為目的的政治集團。
這時,袁紹的活動也引起了宦官的注意,中常侍趙忠憤憤然地警告說:“袁本初抬高身價,不應朝廷辟召,專養亡命徒,他到底想幹什麽!“
袁隗聽到風聲,於是斥責袁紹說:“你這是準備破滅我們袁家!“
不過袁紹毫不畏懼,絲毫不為其所動,仍然統領士子進行反對宦官執政之事。
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以後,東漢朝廷被迫取消黨禁,大赦天下黨人,袁紹這才應了大將軍何進的辟召,加入了何進的幕府。
何進是漢靈帝劉宏皇後的異母兄,以外戚貴顯,統領左右羽林軍,對宦官專政不滿,袁紹有意借何進之力除掉宦官,而何進因袁氏門第顯赫,也很信任袁紹,從此,袁紹和何進兩人關係非同一般。
當時,宦官的勢力仍然很大,中常侍趙忠、張讓等並封侯爵,郎中張鈞上書痛斥宦官專政之害,竟被張讓等人捕殺與獄中。
中平五年(188年),東漢朝廷另組西園新軍,置八校尉,袁紹被任命為中軍校尉,曹操為典軍校尉,但軍中大權扔掌握在宦官上軍校尉蹇碩手中,連大將軍何進也要聽從他的調度指揮。
中平六年(189年)四月,漢靈帝病重,此時太子未立,在皇位繼承問題上,宦官與外戚何進的矛盾便徹底的激化了。
漢靈帝有兩個兒子:一個是何皇後所生,名劉辯;另一個是王美人所生,名劉協。
群臣請立太子,漢靈帝因劉辯輕佻淺薄,很不中意,但廢嫡立庶,又擔心群臣反對,所以舉棋不定,蹇碩等宦官當然心領神會,最主要的是不願意大權落入何進手中,因此借口韓遂作亂,提議請大將軍領兵西上平叛。在這個關鍵時刻,何進洞悉宦官的詭計,以青徐黃巾複起為辭,奏請遣袁紹東進徐兗,待袁紹兵還,自己再西擊韓遂。
不幾天,漢靈帝病死,蹇碩決定先誅何進,後立劉協,於是派人迎何進入宮計事,何進卻集結軍隊於宮外,嚴陣以待,而稱病不入。蹇碩迫於壓力,不得不立劉辯為帝,劉辯即帝位,何皇後以皇太後臨朝稱製,太傅袁隗與大將軍何進輔政,同錄尚書事,這是外戚與官僚士大夫對宦官的一個勝利。
這時,袁紹通過何進的賓客張津對何進說:“黃門、常侍這些宦官執掌大權已經天長日久,專幹壞事,將軍應該另擇賢良,整頓國家,為天下除害。“
何進甚以為是,於是任命袁紹為司隸校尉、何顒為北軍中候、荀攸為黃門侍郎、鄭泰為尚書,同時受到提拔的有二十多人,他們都成了何進的心腹。
對此,蹇碩非常不安,再度謀劃誅殺何進,但被人告發,何進下令捕殺蹇碩,鑒於宦官蠢蠢欲動,何進恐怕發生意外,稱病不參預靈帝喪事。
袁紹認為隻有殺掉所有宦官,才能免除後患,他對何進說道:“從前竇武準備誅殺內寵,而反受其害,原因是事機不密,言語漏泄。五營兵士都聽命於宦官,竇武卻信用他們,結果自取滅亡。如今將軍居帝舅大位,兄弟並領強兵,軍隊將吏都是英俊名士,樂於為將軍盡力效命。一切在將軍掌握之中,這是蒼天賜予的良機,將軍應該一舉為天下除掉禍害,以名垂後世!“
何進思慮良久,還是沒有坐下最終的決定,最後便將此事告訴了何太後,但何太後卻不同意此事,何進也就不敢違背太後意旨行事。
袁紹見何進動搖,又進而對他說:“宦官親近至尊,傳達詔令,如果不一網打盡,必將貽患無窮。況且如今計劃已經外露,將軍為何不早下決斷?事久生變,下手晚了會遭禍殃的。“
但是由於何太後的母親舞陽君與何進的弟弟何苗多次受到宦官賄賂,因此從中作梗,多方阻撓;也由於何進素無決斷,猶猶豫豫,所以仍然沒有結果。
袁紹看見這種情況,心裏十分焦灼,再一次獻策說:“可以調集四方猛將豪傑,領兵開往京城,對太後進行兵諫。“何進覺得這個主意不錯,於是下令召並州牧董卓帶領軍隊到京,又派部下王匡、騎都尉鮑信迴家鄉募兵。
四方兵起,京師震動,何太後才感到事態嚴重,於是她匆匆把中常侍、小黃門等宦官放迴家,宦官們著慌了,惶惶然若喪家之犬,一起去叩求何進恕罪,袁紹在旁再三勸何進乘此機會殺掉他們,但何進還是把他們放走了。
袁紹很不甘心,寫信通知州郡,詐稱是何進的意思命令逮捕宦官的親屬入獄,宦官們得知此事之後,以為何進要斬盡殺絕,自感已經走投無路,遂鋌而走險。
他們借口離京前願最後侍奉一次太後,又進了宮,在張讓的指揮下,中常侍段珪等率領黨徒數十人,等候何進入宮後,將何進斬殺於嘉德殿前。
何進部將聽說何進被殺,領兵入宮,虎賁中郎將袁術攻打宮城,焚燒青瑣門,張讓等人遂挾持少帝劉辯和陳留王劉協從複道倉皇外逃。
袁紹與叔父袁隗佯稱奉詔,殺死宦官親黨許相、樊陵,然後列兵朱雀闕下,捕殺沒有來得及逃走的宦官趙忠等人,又下令關閉宮門,嚴禁出入,指揮士兵搜索宮中的宦官,不論老幼皆斬盡殺絕,死者有二千多人,有些不長胡須的人也被當成宦官殺掉了。
正當袁紹在內宮大肆屠戮宦官的時候,董卓率領軍隊抵達洛陽西郊,於北邙阪下與少帝和陳留王相遇。
董卓接到聖旨後,大喜過望,立即召集人馬,連日引軍進京,並按何進的意思,上書少帝,要求“逐君側之惡”,“收讓軍,以清奸穢”。
張讓和中常侍段矽慌忙劫持少帝劉辯和陳留王劉協半夜出逃至黃河渡口小平津,行進中的董卓遠遠望見京城一片火海,知道情況有變,打聽到少帝在北芒,董卓又急忙率兵前往。
少帝被蜂擁而至的大軍嚇得驚慌失措,淚流滿麵,董卓威風凜凜,大搖大擺地走上前去參見少帝,並且向他詢問事變經過。少帝結結巴巴,語無倫次,倒是站立一旁的陳留王劉協主動上前向董卓講述了整個事變的經過,敘述毫不含糊,條理清楚。
當時,劉協隻有9歲,比少帝還小整整5歲,董卓見此,心中大為歡喜,認為劉協要比劉辯強得多,而且又因他是董太後親自撫養的,於是,董卓便有了罷黜劉辯、擁立劉協的最初念頭。
董卓把劉辯奉迎至皇宮後,挾天子以令諸侯,開始幹預整個東漢中央政權,長期統兵打仗的董卓深深體會到:要想征服百官,控製朝廷,必須先得掌握強大的軍事後盾。
初到洛陽時,董卓部屬的兵力不超過3千人,為了一開始就給洛陽造成一種強烈的軍事威懾影響,他每隔四五天就命令所部晚上悄悄溜出洛陽,第二天早上再浩浩蕩蕩開進洛陽,戰鼓震天,旌旗招展,儼然千軍萬馬源源不斷,包括朝廷官員在內的所有洛陽人們,都被董卓如此強大的實力所嚇倒,不敢有絲毫越軌行為。
雖然假象能暫時迷惑人,但終會被人識破,董卓此舉當然隻能是權宜之計,稍稍調整後,他便開始采取實際行動,以擴充兵力,收攬兵權。
大將軍何進被張讓伏殺後,他的部曲將領吳匡對何進的弟弟何苗怨恨很深,認為何苗存心不肯與何進合作,而且還懷疑他與張讓勾結,共同對付何進。
吳匡念何進平日對自己有恩,發誓要殺死何苗,替何進報仇。他發動手下士兵,告訴他們說:“是車騎將軍何苗勾結張讓殺死了大將軍,我們一定要替大將軍報仇!”於是,吳匡便聯合董卓的弟弟董旻共同攻殺何苗,何苗死後,董卓坐收漁翁之利,不費一兵一卒收編了何進、何苗的部隊。
要控製中央政權,掌握洛陽衛戊軍隊的兵權極為重要!
董卓便具體部署,派心腹大將呂布殺掉執金吾,接收全部京城防衛部隊,從此,董卓不僅控製大量常規部隊,而且還掌握著洛陽的直屬部隊,完全具備了左右朝政的軍事基礎,這為他的野心進一步膨脹增加了相當分量的籌碼。
當時,鮑信就對董卓軍事勢力的膨脹有較清醒的覺察和認識,他曾對袁紹說:“董卓擁有強兵,素有野心,如果現在不想辦法除掉他,今後必將受其牽製。如今董卓軍隊人員混雜,軍心不穩,組織不嚴,正可趁早除掉。”
可是袁紹因懼怕董卓,優柔寡斷,未采取行動,有了強大的軍事後盾,董卓便有恃無恐,為所欲為,首先他迫使朝廷免除司空劉弘的職務,自己取而代之,接著,為了進一步獨攬中央政權,董卓決定召集文武百官商議廢除少帝,另立新皇帝。
在一次朝會上,董卓肆無忌憚地說:“少帝愚昧懦弱,不能敬奉宗廟,沒有資格擔任天下的君主。為了國家和漢室江山著想,我想效法伊尹放太甲,霍光廢昌邑的故事,廢掉少帝,改立陳留王劉協為天子!”
在場官員大多懾於董卓的淫威,對他獨斷專行、隨心所欲的行為敢怒不敢言,隻有尚書盧植當麵提出反對意見,認為少帝隻是年紀幼小,行為品性根本就不能與太甲和昌邑王相提並論。
董卓大怒,沒想到盧植如此不敬,膽敢當眾反對自己,便立即命令士兵將他推出斬首,幸虧侍中蔡邕極力勸阻,盧植才免於一死,之後,董卓廢掉少帝,將他貶為弘農王;另立陳留王劉協,即為漢獻帝。
廢立皇帝之後,董卓又對何太後看不順眼,認為她有礙自己在朝廷上下自由行動和樹立威信,於是董卓又大會群臣,向大臣們數落太後所謂的罪行,說她如何如何逼迫婆母永樂皇太後,以致皇太後憂慮而死,這種違背婆媳常理、不講孝順禮節的令法,應當受到嚴厲懲處。
之後,董卓便責令何太後遷居永安宮,不久,董卓又借故殺死少帝劉辯,毒死何太後。
通過對中央政權最高階層人員的更換和處理,整個東漢政府幾乎完全受製於董卓:皇帝的廢立、朝臣的任免、重大政策的製定,都由董卓說了算,此時,野心極度膨脹的董卓,已經目空一切。
改立獻帝之後,董卓將自己升遷為太尉,成為三公之一,掌管全國軍事和前將軍事務,後又自封郡侯,拜國相,躍居三公之首,掌宰相權。
董卓雖然名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國相,但實際上卻遠遠超越皇帝,享有“讚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等特權。
自己加官進爵後,董卓還利用自己手中的特權,大肆加封董氏家族成員,他首先封自己的母親為池陽君,越禮配備家令和家臣,地位與皇家公主相當,同時,董卓又拜弟弟董旻為左將軍,封雩侯,另外還封自己年幼的孫女為謂陽君,更有甚者,“卓侍妾懷抱中子,皆封侯,弄以金紫”。
為了更有效地控製皇帝,董卓不顧朝臣反對,脅迫獻帝將都城從洛陽西遷至長安,董卓還無視禮製和皇威,在自己的封地修築了與長安城牆規模相當的塢堡,高厚達七丈,明目張膽地用“萬歲塢”來命名,並規定任何官員經過他的封地時,都必須下馬,恭恭敬敬地對他行大禮。
初到洛陽時,董卓手下雖然也集結了一批心腹親信,但是,要在龐大的中央官僚體係中縱橫捭闔,單靠這些人是遠遠不夠的。,況且當時朝中許多有一定勢力和影響的官僚,根本就不服董卓。
對此,董卓在玩弄權術的過程中,暗中培養爪牙,廣為收羅親信,用拉攏、誘惑、排擠等手段打擊和陷害一切於己不利的勢力和集團,封侯後,董卓極力拉攏司徒黃琬,司空楊彪,抬舉和扶植已被貶斥的陳蕃、竇武等人。
董卓不光全部恢複陳蕃等人以前的爵位,還擢升他們的子孫,以使他們世世代代為己所用,但實際上士人幾乎沒有人被董卓所收買的。
董卓除了在中央各部布置親己勢力外,還通過任命太守、刺史等手段安插地方爪牙,這樣,董卓通過層層安置耳目,基本上已經控製了中央和地方的主要政治力量,隻要是不滿他的官員稍有動作,他便毫不留情地予以徹底鏟除,殺雞駭猴,威懾朝野。
早在廢立皇帝之前,董卓就想利用袁紹來支持他,可是遭到袁紹的極力反對,袁紹曾言:“東西兩漢王朝恩德布滿四海,萬民擁戴,國豢民安。今皇上年紀雖小,但並沒有惡行傳布天下。你如果要罷黜皇上,改立新帝,恐怕沒有人讚同你的意見。”
董卓聽後,兇相畢露,持劍怒叱袁紹說:“我是有意看重你,沒想到你如此不識抬舉,今天不殺掉你,今後總是禍害!”
袁紹也手按劍柄,針鋒相對,董卓不敢輕舉妄動,當夜,袁紹就逃奔勃海郡避難。董卓本來打算下令通緝袁紹,不過當時有人勸董卓說:“廢立大事,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袁紹不識大體,因此害怕逃跑,並非有其它意思。如果通緝他太急,勢必激起事變。袁氏四代廣布恩德,門生、故吏遍布天下。如果袁紹招集豪傑,拉起隊伍,群雄都會乘勢而起,那時,關東恐怕就不是明公所能控製得了,所以不如赦免他,給他一個郡守當當,那麽,他慶幸免罪,也就不會招惹事端了。“
於是,董卓任命袁紹為勃海太守,賜爵位為邟鄉侯。
初平元年(190年)正月,關東州郡起兵討董,推舉袁紹為盟主。
袁紹自號車騎將軍,與河內太守王匡屯河內,韓馥留鄴,供給軍糧,豫州刺史孔伷屯潁川,兗州刺史劉岱、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超、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與曹操屯酸棗,後將軍袁術屯魯陽,各有軍隊數萬。
董卓得知袁紹在山東起兵,就把袁紹的叔父袁隗以及在京師的袁氏宗族全部給殺了,董卓接著派大鴻臚韓融、少府陰循、執金吾胡母班、將作大匠吳循、越騎校尉王鑲來曉諭勸解袁紹等各路軍隊。
袁紹指派王匡殺掉了胡母班、王鑲、吳循等人,袁術也捕殺了陰循,隻有韓融因為德高望重免於一死。,此時,天下豪傑大多歸附袁紹,而且因他一家遭難受感動,人人想著為他報仇,所以州郡蜂擁而起的部隊,沒有不打袁氏旗號的,董卓見關東盟軍聲勢浩大,於是挾持獻帝,驅趕洛陽百姓遷都長安,此時討伐董卓的各州郡長官各懷異心,遷延日月,都想要保存實力。
諸侯皆駐軍酸棗不再向前一步,每日隻是大擺酒宴,誰也不肯去和董卓的軍隊交鋒,酸棗糧盡後,諸軍化作鳥獸散,一場討伐不了了之。
董卓西走長安後,袁紹準備拋棄獻帝,另立新君,以便於駕馭,他選中漢宗室、幽州牧劉虞,當時袁氏兄弟不睦,袁術有自立之心,他假借維護忠義,反對袁紹另立劉虞為帝。
袁紹寫信給袁術,信中說:“先前我與韓文節(韓馥)共謀長久之計,要使海內見中興之主。如今長安名義上有幼君,卻不是漢家血脈,而公卿以下官吏都媚事董卓,如何信得過他!當前隻應派兵駐守關津要塞,讓他衰竭而亡。東立聖君,太平之日指日可待,難道還有什麽疑問!況且我袁氏家室遭到屠戮,決不能再北麵事之了。“
他不顧袁術的反對,以關東諸將的名義,派遣原樂浪太守張岐拜見劉虞,呈上眾議,不料劉虞卻斷然拒絕,袁紹仍不死心,又請他領尚書事,承製封拜,也同樣被劉虞拒絕了。
此時,董卓並未垮台,關東牧守們卻為了擴充個人的地盤,爭奪土地和人口,相互爭鬥,韓馥唯恐袁紹坐大,故意減少軍需供應,企圖餓散、餓垮袁紹的軍隊,而袁紹並不滿足於一個渤海小郡,對被稱為天下之重資的冀州垂涎已久。
在聯兵討董時,袁紹曾經問過曹操:“大事如果不順,什麽地方可以據守呢?“曹操反問:“足下的意思怎樣呢?“袁紹答道:“我南據黃河,北守燕、代,兼有烏丸、鮮卑之眾,然後南向爭奪天下,這樣也許可以成功吧!“
袁紹所謂南據黃河,北守燕、代,其中間廣大地區正是物產豐富、人口眾多的冀州,不過,當時袁紹並不景氣,門客逢紀建議他攻取冀州時,袁紹非常躊躇,拿不定主意。袁紹對逢紀說:“冀州兵強,我軍饑乏,如果攻打不下來,我連立足的地方都沒有了。“逢紀獻計道:“韓馥是一個庸才,我們可以暗中與遼東屬國長史公孫瓚相約,讓他南襲冀州。待他大兵一動,韓馥必然驚慌失措,我們再趁機派遣能言善辯的人去和他說明利害關係,不怕他不讓出冀州來。“
袁紹很看重逢紀,便照他的意思寫一封信送給公孫瓚。
初平二年(191年),韓馥部將曲義反叛,韓馥討伐不利,袁紹派使者與曲義結交,同時公孫瓚發兵,南襲冀州。
韓馥一戰敗績,慌了手腳,此時袁紹的說客高幹、荀諶不失時機地到了鄴城,高幹是袁紹外甥,荀諶與韓馥的關係不錯,他們對韓馥說:“公孫瓚乘勝南下,諸郡望風而降;袁車騎也領兵到了延津,他的意圖難以預料,我們私下都很為將軍擔憂。“
韓馥一聽,不禁倒抽了一口冷氣,急切地問:“既然如此,那怎麽辦呢?“
荀諶不正麵迴答,反問道:“依將軍估計,在對人寬厚仁愛方麵,您比袁紹怎樣?“
韓馥說:“我不如。“
“在臨危決策,智勇過人方麵,您比袁氏怎麽樣?“
韓馥又說:“我不如。“
“那麽,在累世廣施恩德,使天下人家得到好處方麵,您比袁氏又當如何呢?“
韓馥搖搖頭:“還是不如。“
連提了幾個問題後,荀諶這才說:“公孫瓚率領燕、代精銳之眾,兵鋒不可抵擋;袁氏是一時的英傑,哪能久居將軍之下。冀州是國家賴以生存的重地。如果袁氏、公孫瓚合力,與將軍交兵城下,將軍危亡即在旋踵之間。袁氏是將軍的舊交,而且結為同盟,如今之計,不如把冀州讓給袁氏。袁氏得到冀州以後,他一定會厚待將軍。公孫瓚也就不能和他抗爭。那時,將軍不但能獲得讓賢的美名,而且您還會比泰山更加安穩。希望將軍不必疑惑!“
韓馥生性怯懦,缺少主見,聽荀諶這麽一說,也就同意了。
不過韓馥的許多部下都憂慮重重,長史耿武、別駕閔純、治中李曆勸諫說:“冀州雖然偏僻,但甲士百萬,糧食足以維持十年,而袁紹則是孤客窮軍,仰我鼻息,就如同嬰兒在我手上一般,一旦斷了奶,立刻就會餓死,為什麽我們竟要把冀州讓給他?“
韓馥無奈地說:“我是袁氏的故吏,才能也不如本初,量德讓賢,這是古人所推崇的,你們為何還要一味加以責備呢!“
駐屯在河陽的都督從事趙浮、程渙聽到消息,急急自孟津馳兵東下,船數百艘,眾萬餘人,請求出兵抗拒袁紹,韓馥不同意,終於,韓馥搬出了官署,又派自己的兒子把冀州牧的印綬送交袁紹。
袁紹代領冀州牧,自稱承製,送給韓馥一個奮威將軍的空頭銜,既無將佐,也無兵眾。
袁紹手下有一名都官從事朱漢,曾經遭到韓馥的冷遇,一直耿耿於懷,他知道韓、袁二人之間積怨甚深,借故派兵包圍了韓馥的住所,手持利刃,破門而入。
韓馥逃到樓上,朱漢抓住韓馥的長子,一陣亂棍拷打,把兩隻腳都打斷了,韓馥受了很深的刺激,雖然袁紹殺死了朱漢,但他還是離開了冀州去投奔張邈。
有一天,在張邈府上,韓馥見袁紹派來一個使者,使者對張邈附耳低語,韓馥心中不覺升起了一團疑雲,感到大難臨頭了,於是借口上廁所,用書刀自殺。
袁紹得了冀州,躊躇滿誌地問別駕從事沮授說:“如今賊臣作亂,朝廷西遷,我袁家世代受寵,我決心竭盡全力興複漢室。然而,齊桓公如果沒有管仲就不能成為霸主,勾踐沒有範蠡也不能保住越國。我想與卿同心戮力,共安社稷,不知卿有什麽妙策?“
沮授原任韓馥別駕,頗有謀略,袁紹使居原職,他迴答說:“將軍年少入朝,就揚名海內。廢立之際,能發揚忠義;單騎出走,使董卓驚恐。渡河北上,則渤海從命;擁一郡之卒,而聚冀州之眾。威聲越過河朔,名望重於天下!如今將軍如首先興軍東討,可以定青州黃巾;還討黑山,可以消滅張燕。然後迴師北征,平公孫瓚;震懾戎狄,降服匈奴。您就可擁有黃河以北的四州之地,因之收攬英雄之才,集合百萬大軍,迎皇上於西京,複宗廟於洛陽。以此號令天下,誅討未服,誰抵禦得了?“
袁紹聽了,非常高興地說:“這正是我的心願啊!“,隨即加封沮授為奮威將軍,使他監護諸將。
袁紹又用田豐為別駕、審配為治中,這兩人比較正直,但在韓馥部下卻鬱鬱不得誌,此外,袁紹還用許攸、逢紀、荀諶等人為謀士。
冀州北麵有公孫瓚,南麵有袁術,這是袁紹的兩個勁敵,袁術雖然是袁紹的弟弟,但兄弟二人向來不和。
初平二年(191年)冬,袁術任命孫堅為豫州刺史,屯兵陽城,在孫堅出兵攻打董卓的時候,袁紹借機會任命周昂為豫州刺史,派兵襲取了陽城,袁術派遣公孫瓚的弟弟公孫越協助孫堅迴救陽城,公孫越在作戰中被流矢射中身亡。
當時,正在青州鎮壓黃巾軍的公孫瓚怒不可遏地說:“我弟弟的死是袁紹惹出來的。“,於是舉兵攻打袁紹。公孫瓚攻勢淩厲,威震河北,一時間,冀州郡縣紛紛望風歸降。
袁紹大驚,為了取悅公孫瓚,緩和局勢,他拔擢公孫瓚的從弟公孫範為勃海太守,但公孫範一到勃海,卻立即倒戈。袁紹見此,隻能親自領兵迎戰公孫瓚,兩軍在界橋南二十裏處交鋒。
公孫瓚以三萬步兵,排列成方陣,兩翼各配備騎兵五千多人,袁紹令麹義率八百精兵為先鋒,以強弩千張為掩護,他統領步兵數萬在後。
公孫瓚見袁紹兵少,下令騎兵發起衝鋒,踐踏敵陣。麹義的士兵鎮靜地俯伏在盾牌下,待公孫瓚的騎兵衝到隻距離幾十步的地方,一齊跳躍而起,砍殺過去;與此同時,千張強弩齊發,向公孫瓚的騎兵射去。
公孫瓚的軍隊遭到意想不到的打擊,全軍陷入一片混亂,騎兵、步兵都爭相逃命,鞠義的軍隊則越戰越勇,臨陣斬殺了公孫瓚所署冀州刺史嚴綱,獲甲首千餘人,又乘勝追到界橋,公孫瓚企圖守住界橋,但再次被打敗了。麹義一直追擊到公孫瓚的駐營地。
袁紹命令部隊追擊敵人,自己緩緩而進,隨身隻帶著強弩數十張,持戟衛士百多人,在距離界橋十餘裏處,聽說前方已經獲勝,就下馬卸鞍,稍事休息。
這時公孫瓚部逃散的騎兵二千多突然出現,重重圍住了袁紹,箭如雨下,別駕田豐扶著袁紹,要他退入一堵矮牆裏,袁紹猛地將頭盔摜在地上,說:“大丈夫寧可衝上前戰死,躲在牆後,難道就能活命嗎!“
說完之後,袁紹指揮強弩手應戰,殺傷了公孫瓚的不少騎兵,公孫瓚的部隊沒有認出袁紹,也漸漸後退。
稍頃,麹義領兵來迎袁紹,公孫瓚的騎兵才撤走了。黑山軍首領張燕派部將杜長等為公孫瓚助陣,也被袁紹擊敗,黑山軍與袁氏開始結怨。
初平三年(192年),袁術與袁紹開戰,袁術向公孫瓚求援,公孫瓚令劉備屯高唐,單經屯平原,同時聯合陶謙,用來威逼袁紹,袁紹與曹操合擊,大破袁術、公孫瓚以及陶謙的聯軍。
從初平三年至興平二年(192年-195年),中原局勢發生了一係列的變化,在長安,司徒王允和中郎將呂布等密謀殺死了董卓,使萬民額手稱慶,但王允不能妥善處理董卓的部屬,引起董卓部將李傕、郭汜舉兵叛亂,結果王允被殺,呂布東逃。
後來,李傕、郭汜發生火並,互相屠殺,而漢獻帝作為一尊偶像,被這些軍閥爭來搶去。
在兗州,曹操異軍突起,原兗州刺史劉岱死後,兗州地方勢力推舉曹操接任,他采取武裝鎮壓和誘降的兩手,迫使三十萬青州黃巾軍投降,他又與袁紹合作,連破袁術,把袁術擠到淮南。
在他東征徐州刺史陶謙時,地方勢力的代表張邈、陳宮背叛他迎呂布入兗州,曹操經過艱苦的鬥爭才重新奪迴了兗州,在幽州,公孫瓚又派兵到龍湊攻打袁紹,結果再次被袁紹打敗,之後就退守幽州,再也不敢輕舉妄動。
初平四年(193年)三月,袁紹南下薄落津,這時,魏郡發生兵變,造反的兵士和黑山軍會合後,占領了鄴城。
當時袁紹部隊正在全軍開慶功宴,聽到這個消息,袁紹的部下們特別是家屬在鄴城的,要麽臉色大變,要麽放聲大哭,唯獨袁紹容貌自若,不改平時的風度。
整個鄴中有十多支黑山軍的部隊,但黑山軍中有一個叛徒陶升,他入鄴城後把袁紹和州內官吏家屬保護起來,並把他們送往斥丘。袁紹迸屯斥丘,任陶升為建義中郎將。
六月,袁紹大舉進剿黑山、黃巾軍,先發兵進入朝歌鹿腸山蒼岩穀穀口討伐於毒,圍攻五天,斬殺於毒及其部眾一萬多人,隨後袁紹大軍沿著鹿腸山向北進攻左髭丈八等,將他們全部剿滅。,又接連擊滅劉石、青牛角、黃龍、左校、郭大賢、李大目、於氐根等多支黑山、黃巾部隊,屠其屯壁,大肆殺戮,斬首數萬級。
之後袁紹聯手呂布與張燕、四營屠各、雁門烏桓在常山展開大戰,連續打了十幾天,雖然張燕軍多被殺傷,但袁紹軍也很疲憊,於是雙方各自退兵。
東郡太守臧洪因怨恨袁紹不出兵救張超,舉東郡之兵與之對抗,袁紹興兵圍城一年,破東郡,勸降臧洪不得,乃殺之。
不久,公孫瓚兼並了劉虞,劉虞舊部鮮於輔等招引烏桓,攻打公孫瓚,袁紹也派曲義出兵,與鮮於輔等合兵,共集中十萬大軍,在鮑丘打敗了公孫瓚,迫使他退保易京,鞠義與公孫瓚相持歲餘,軍糧耗盡,士卒饑困,率餘眾數千人退走,公孫瓚趁勢追擊,將其擊破,盡得其輜重。
興平二年(195年)十月,漢獻帝在楊奉等人的護衛下逃到曹陽,後麵李傕率軍窮追不舍,這時,沮授再次提醒袁紹把漢獻帝這麵旗幟搶到手。他說:“將軍生於宰輔世家,以忠義匡濟天下。目今皇上流離失所,宗廟受到毀壞。而州郡牧守以興義兵為名,行兼並之實,沒有一人起來保衛天子,撫寧百姓。現將軍已經粗定州城,應該早迎大駕。在鄴城建都,挾天子以令諸侯,蓄兵馬以討不臣。那時,還有誰能抵禦!“
不過沮授的意見卻遭到郭圖、淳於瓊的反對,他們說:“漢室衰微已經很久了,今天要重新振興談何容易!況且當前英雄各據州郡,士眾動以萬計,這時就是所謂''秦失其鹿,先得者王''的時候。如果我們把天子迎到自己身邊,那麽動不動都得上表請示。服從命令就失去權力,不服從就有抗拒詔命的罪名,這不是好辦法。“
沮授又苦口婆心地勸告:“迎天子不僅符合道義,而且是符合當前需要的重大決策。如果我們不先下手,一定會有人搶在前頭。取勝在於不失時機,成功在於敏捷神速,希望將軍考慮。“
但是袁紹最終沒有采納沮授的意見,以致失去了一個極好的機會,與此同時,曹操卻毫不猶豫地抓住這個機會,當漢獻帝迴到故都洛陽,曹操力排眾議,於公元196年(建安元年)八月,親自到洛陽朝見獻帝,他借口洛陽殘破不堪,糧食奇缺,把漢獻帝轉移到許昌,在許昌建立新都城,從而把獻帝控製在自己的手中。
袁紹有三子:長子袁譚、次子袁熙、三子袁尚,他寵愛後妻劉氏,對劉氏所生的袁尚特別偏愛,有意以袁尚為嗣,因此以長子袁譚為青州刺史,以次子袁熙為幽州刺史,以外甥高幹為並州刺史,隻留袁尚在身邊。沮
授勸誡說:“年紀相當應選擇賢者為嗣,德行又相當要用占卜來決定,這是自古以來的原則。將軍如果不能改變決定,禍亂就要從這件事上發生了。“
袁紹則說:“我是準備讓幾個兒子各據一州,考察他們的才能。“
袁譚到達青州後,控製的地區隻有平原,於是北排田楷,東攻孔融,曜兵海隅,整個青州落入袁氏手中。
曹操借天子以自重,略取了河南大片土地,甚至關中的割據勢力也紛紛來歸附,勢力發展很快,原來,袁紹沒有把曹操放在眼裏,他舉薦曹操擔任東郡太守,把曹操當作自己的附庸,呂布占領兗州,他又與曹操連和,那時,彼此之間的關係還比較和諧。
如今,曹操迎漢獻帝都許,許昌成了當然的政治中心,曹操也成了皇帝當然的代言人,隨心所欲,號令四方,這是袁紹始料未及的,他實在後悔不迭。
袁紹要求遷都鄄城,那兒離自己較近,便於控製,曹操不但一口迴絕,而且下詔書責備他說:“你地廣兵多,而專門樹立私黨;不見你出師勤王,但見你發兵與他人互相攻伐。“
袁紹明知是曹操搗鬼,也隻得上書為自己申辯,曹操自任為大將軍,而任袁紹為太尉,改封鄴侯,太尉雖貴,但地位在大將軍之下,袁紹深感屈辱,上表不受封拜。
袁紹憤憤地說:“曹操幾次差點都死了,都是我挽救了他,如今天他反以天子的名義對我發號施令,實在是該死!“
當時,曹操的實力不如袁紹,且東有徐州呂布、西有南陽張繡、南有淮南袁術,皆虎視眈眈,曹操懼怕,隻能采取克製忍耐的策略。
建安二年(197年),曹操派孔融持天子符節出使鄴城,拜袁紹為大將軍,賜給他弓箭、符節、斧鐵和一百虎賁,讓他兼管冀州、青州、幽州、並州四個州,以緩和矛盾。
此後幾年,袁紹繼續致力於討伐公孫瓚,公孫瓚在易京的外圍挖了十道壕溝,城內壘起許多土台,一般高五、六丈,高台上建樓,他自己居住在中間高達十丈的台樓上,以鐵作門,男人七歲以上皆不得入門,身邊隻有侍奉他的姬妾,來往書信文書都要用繩索吊上吊下,幾乎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由於城內積穀甚多,防守嚴密,袁紹派遣大將進攻曆年,也攻打不下。
謀臣田豐見大軍長期滯留冀北,對袁紹說:“遷都之計既然不能實現,應該及早奪取許都,奉迎天子。那時我們也可以事事以詔書為名,號令四海,這才是上策。否則,我們總有一天會落入人家的手中,即使後悔也來不及。“
無奈袁紹不聽。
建安三年(198年),袁紹親領大軍攻打幽州,所向披靡,進而圍攻易京,公孫瓚派遣其子公孫續向黑山軍求救,袁紹上架雲梯,下挖地道,不斷加強攻勢,易京危如累卵,公孫瓚手下的將領有的投降、有的潰散。
翌年春,公孫續和黑山軍首領張燕帶領十萬救兵分三路向易京進發。公孫瓚派人給公孫續送密信,約定以點火為信號,內外夾擊袁紹軍,不過這封信被袁紹的哨兵截獲了,袁紹將計就計,依照約定的信號點起火堆。
公孫瓚以為救兵已到,領兵攻出來,遭到袁紹伏兵的痛擊,又龜縮入城,袁紹加緊挖地道,一直挖到台樓下,先用柱子頂著樓基,然後火燒支柱,樓台也就隨之崩塌了。公孫瓚無路可走,於是縊殺了姐妹妻子,然後引火自焚,這時袁紹的士兵衝到樓上將他的首級斬下,公孫瓚的部將田楷、關靖等也在這一戰中陣亡。
袁紹命人將他們的首級一並送到許都彰功。至此,袁紹占據了幽州,兼並了公孫瓚的軍隊。
公孫瓚一代豪傑,堂堂白馬將軍,自此煙消雲散!
此時袁紹冀、青、幽、並四州,擁有近百萬軍隊,隨著實力的增強,他的野心更大了,給獻帝的進貢漸漸稀少了。
有一次,他忽然接到久無往來的袁術的一封來信,信上說:“漢朝的天下早就丟掉了,天子受人控製,政出於私門,豪強角逐,國土分裂,和周朝末年七國紛爭的時代沒有兩樣,結果是強者兼並天下。我們袁家受命於天,理應當皇帝,符命、祥瑞都顯示得一清二楚了。今日您擁有四州之地,民戶百萬。論實力無人比得上您的強大,論德行無人比得上您的崇高。即使曹操有心扶衰拯弱,怎麽能夠接續已經滅絕了的天命呢?“
袁術在公元197年(建安二年)稱帝淮南,但隻過了兩年半時間,搞得資實空虛、內外交困、眾叛親離,在走投無路之際,他“慷慨“地表示願把帝號讓給袁紹。
袁紹見信雖然不敢聲張,心裏卻是求之不得的。他指使主簿耿苞為自己當皇帝尋找根據,耿苞私下對他說:“赤德已經衰敗,袁氏是黃帝後裔,應該順天意、從人心。“這幾句話的意思是,按“五德相生“的“理論“,漢朝是所謂火德(即赤德),火德要由土德代替;黃帝就是土德,而袁家為黃帝的後代,所以袁氏取代漢朝是“天意“。
袁紹向軍府僚屬公開了耿苞的這些言論,僚屬們都認為耿苞妖言惑眾,混淆視聽,應當殺頭,袁紹知道時機還不成熟,唯恐露出馬腳,不得已令人殺了耿苞。
……
官渡之戰前的袁紹做事可謂是一帆風順,即使略有小敗,但是也絕不會損傷元氣,可是現在呢,袁紹竟然一戰喪軍近百萬之眾,可謂是賠的家底都快沒了!!!
袁紹向著之前的輝煌和快意,再看看眼前的殘兵敗將,心中悲涼至極,遂抱著自己的三個兒子痛哭了一場,最後不知不覺的昏倒了過去!
眾人見此,急忙上前進行救治,袁紹醒來之後,口吐鮮血不止,歎道:“我自起兵以來,已經經曆大笑戰事數十場,沒想到今日竟然會狼狽至此!此乃天喪吾也!汝等各迴本州,待到來日,某誓要再與曹賊一決雌雄!!!”
袁紹說完之後,遂令辛評、郭圖二人急忙帶著袁譚前往青州整頓兵馬以防備曹操大軍犯境,又令袁熙仍迴幽州,高幹仍迴並州,各去收拾人馬以備調用。
袁紹帶著袁尚等人迴鄴城入養病,令袁尚與審配、逢紀等人暫掌冀州軍政之事。
卻說曹操自倉亭大勝之後,一邊重賞三軍,一邊令人前去探察冀州虛實,細作迴報:“袁紹如今已經臥病在床,袁尚、審配等人緊守城池閉門不出;袁譚,袁熙、高幹皆已經迴歸本州。”
曹軍眾將聽到這條消息之後,皆勸曹操趕快率軍攻打鄴城拿下冀州,曹操思慮片刻,道:“冀州之地糧食極多,鄴城城防堅固易守難攻,審配為人多智又有機謀,此時進軍恐怕難以在短時間之內攻下鄴城,而且我軍中糧草已經不多,還是等到後方糧草到達之後,再起兵吧!”
眾人正在商議此事的時候,忽然有荀彧使者到來,還帶來了荀彧書信的一封書信,書欣賞寫道:“劉備在汝南得劉辟、龔都數萬之眾,在聽聞丞相提軍出征河北之事後,遂令劉辟守汝南,劉備則親自引兵乘虛來攻許昌,如今許昌兵力空虛,還請丞相速速迴軍抵禦劉備!!!”
許都乃是曹操的根基之地,漢帝乃是曹操最大的政治本錢,如今許昌有失,曹操哪裏還有繼續進攻河北的心思,連忙留下曹洪屯兵與黃河南岸虛張聲勢防備袁紹,他自己則親自提領大軍返迴許都,前來迎戰劉備!!!
劉備在得知曹操所部大軍正在和袁紹所部大軍在官渡一帶對峙,許都兵力空虛的消息之後,頓時心中大喜,遂與關羽、張飛及趙雲等人,率領數萬汝南兵馬,前來陳趁虛攻打許都,想要將漢帝給解救出來。
不過許都以南的曹軍城池都拚死抵抗劉備大軍,劉備所部兵馬耗費了很長一段時間,這才行進到了穰山地界,劉備此時還不知道官渡之戰已經決出勝負,袁紹大軍戰敗,曹操大軍獲勝的消息,此時劉備還在做著打破許都救出天子的美夢!!!
正在劉備大軍行軍之時,忽然有哨騎來報,前方有大批曹兵殺來!
劉備此時才意識到了曹操可能已經戰勝了袁紹的結果,不過劉備大軍好不容易才進軍到了這裏,劉恩必也不可能在看到曹軍大旗之後便直接退軍,而且曹軍已經近在近前,劉備也不可能撤軍了!
劉備此時也隻能寄希望於曹操大軍已經和袁紹兩敗俱傷,戰力所剩不錯了,劉備處於謹慎,遂令大軍於穰山下寨,全軍分為三部下寨,關羽率軍一萬屯兵於東南角上,張飛率領一萬兵馬屯兵於西南角上,劉備則與趙雲率領兩萬餘中軍於正南之處立寨。
曹操大軍趕到之後,劉備也率軍鼓噪而出,曹操布成陣勢,叫劉備打話,劉備出馬於門旗下,曹操用馬鞭指著劉備罵道:“吾待汝為上賓,汝何背義忘恩?”
劉備迴道:“汝托名漢相,實為國賊!吾乃漢室宗親,奉天子密詔,來討反賊!”劉備喊完之後,遂於馬上朗誦衣帶詔。
曹操立時大怒,令許褚出戰鬥將,劉備背後趙雲挺槍出馬,二將相交三十合,不分勝負。
正在此時,忽然喊聲大震,隻見東南角上,關羽率軍衝突而來;西南角上,張飛亦引軍衝突而來,劉備見此,也率軍一起衝殺,三處一齊掩殺曹操大軍,曹軍遠來疲困,不能抵擋劉備大軍的衝殺,最後大敗而走,劉備得勝迴營。
次日,劉備又使趙雲搦戰,曹操大軍戰力尚未吩咐,曹操遂令大軍不可出戰,次日劉備再使張飛搦戰,曹操大軍亦不出戰。
曹操用兵素來詭詐,劉備見此,心中愈疑,此時忽然有人來報,龔都率軍運糧趕到半途,不料卻被曹軍圍住,劉備聞言,頓時心中大驚,急令張飛率軍去救。
正在此時,又有軍士來報夏侯惇引軍抄背後徑取汝南,劉備大驚,道:“若如此,吾前後受敵,無所歸矣!”
劉備急遣關羽率領本部兵馬前去阻截夏侯惇所部大軍,張飛和關羽兩軍皆去。
不一日,飛馬來報,夏侯惇已打破汝南,劉辟棄城而走,關羽大軍現在已經被曹軍圍住,劉備大驚,正在此時,又有軍士來報張飛去救龔都,也被曹軍圍住了。
劉備想要迴稟救援,又恐曹操兵後襲,急切之間進退兩難,正在此時,有軍士來報,寨外許褚搦戰。
劉備心中擔憂,不敢出戰,候至天黑,劉備令軍士飽餐,步軍先起,馬軍後隨,大軍拔營直往汝南而去。
劉備大軍離寨約行數裏,轉過土山,正在此時,忽見土山之上火把齊明,山頭上有軍士大唿道:“休令走了劉備!丞相在此專等!”
劉備見曹軍早有埋伏,頓時心中大亂,連忙率軍突圍,趙雲見情況緊急,道:“主公勿憂,但跟某來。”
趙雲挺槍躍馬,殺開條路,劉備掣雙股劍後隨,正在大戰之事,許褚率軍追至,與趙雲力戰,背後於禁、李典兩人也率軍殺到,劉備見大勢已去,隻能落荒而走,聽得背後喊聲漸遠,劉備望深山僻路,單馬逃生。
捱到天明,劉備側首前方,忽然有一彪軍衝出,劉備大驚,視之,這才鬆了一口氣,原來這支兵馬乃是劉辟所率的敗軍千餘騎,正在護送劉備家小前來,孫乾、簡雍、糜芳等人也都來了,劉辟等人見到劉備,連忙上前匯合,道:“夏侯惇軍勢甚銳,我等抵擋不住,因此棄城而走,曹兵趕來,幸得關羽擋住,因此得脫。”
劉備心中擔憂關羽,道:“不知關羽今在何處?”劉辟迴道:“以關將軍的本事,應該不會有生命危險,將軍還是先離開此地吧,等迴到汝南再商議此事吧。”
劉備聞言,點頭道,“如今也隻能如此了!”
劉備大軍繼續奔汝南而去,行到數裏,忽然聽到一棒鼓響,隻見前麵又擁出一彪人馬,當先那名大將,乃是曹操麾下大將張合,張合看到劉備之後,頓時心中大喜,大聲喝道:“劉備,你已無路可逃,還不趕快下馬受降!”
劉備見張合大軍殺到,便欲趕快退軍,正在此時,隻見山頭上紅旗磨動,一軍又從山塢內擁出,為首大將,乃曹操麾下大將高覽是也。
兩軍前後相夾,正好將劉備大軍圍住,劉備見兩頭皆無活路,仰天大唿道:“天何使我受此窘極耶!事勢至此,不如就死!”
劉備喊完之後,便欲拔劍自刎,劉辟急忙製止劉備,道:“容某死戰,為玄德公殺出一條血路!!!”
劉辟言訖,便打馬來與高覽交鋒,不過劉辟武力遠不如高覽,戰不三合,便被高覽一刀砍於馬下。
劉備見此,心中更加慌亂,不過劉辟的一番話,也挑起了他的求生之意,便欲自戰敵軍,正在此時,隻見高覽後軍忽然自亂,一將衝陣而來,槍起處,高覽翻身落馬。
劉備見此,心中立時信息,急忙望去,隻見來人正是趙雲是也。
劉備見總算是有了一條活路,連忙打馬前去和趙雲會和,趙雲縱馬挺槍,殺散高覽所部後隊,又來前軍獨戰張合。
張合與趙雲大戰三十餘合,張合不敵,撥馬敗走,趙雲乘勢衝殺,便和張合大軍衝殺到了一起,不過此時張合所部兵馬守住山口隘道,穀道狹窄,敵軍眾多,趙雲一時之間也難以殺出血路!
正在趙雲率軍拚殺的時候,隻見關羽、關平、周倉三人又引三百軍趕到,兩下相攻,這才殺退了張合大軍,劉備大軍逃出隘口之後,天色已經黑了下來,劉備見此,隻能占住山險下寨。
大軍安營紮寨之後,劉備又令關羽率軍前去尋覓張飛的消息,之前張飛率軍前去救龔都,不過此時龔都已被夏侯惇所殺,張飛見此,隻能奮力殺退了夏侯惇大軍,張飛見曹軍敗退,遂迤邐趕去,不料卻又卻被樂進引軍圍住。
關羽在路上遇到張飛所部敗軍,這才得知了張飛的下落,連忙率軍尋蹤而去,張飛和關羽兩人共同殺退樂進所部大軍,連忙返迴同見劉備。
次日一早,有軍士來報曹軍大隊趕來,劉備令孫乾等人率軍保護老小先行,劉備與關、張、趙雲率軍斷後,眾人且戰且走,曹操見劉備逃遠,便也收軍不再追趕。
劉備敗軍不滿一千,狼狽而奔,眾人一路奔逃,直到逃到了一條江水前方,劉備令軍士喚當地人問之,方知這條江水乃漢江也。
劉備見曹操大軍沒有追來,便在此地權且安營,當地百姓知到來人竟然是劉備後,紛紛奉獻羊酒犒勞劉備大軍,劉備眾人遂聚飲於沙灘之上。
劉備喝了一口酒,歎道:“諸君皆有王佐之才,隻是不幸跟隨了我劉備,這才導致一事無成,備之命窘,累及諸君,實在慚愧!今日,我已經身無立錐之地,誠恐有誤諸君,諸君還是棄備而去另投明主,以取功名去吧?”
眾人聽到劉備的話,皆掩麵而哭,關羽道:“兄長此言差矣,昔日高祖與項羽爭天下,曾數敗於羽,後九裏山一戰成功,而開大漢四百年基業。勝負乃兵家之常事,兄長又何必自隳其誌呢!”
孫乾也跟著勸說道:“雲長所言甚是,成敗有時,主公玩玩不可喪誌!此地離荊州不遠,劉景升坐鎮荊襄九郡,兵強糧足,而且此人和主公皆是漢室宗親,主公何不前往荊州投奔與他呢?”
劉備想了想,道:“我也想前往荊州,但是恐怕劉表不會收容我啊。”
孫乾笑著說道:“荊州北有曹操,東有袁耀,皆世之梟雄也!劉表無可用之人,主公可為其抵抗曹操,劉表定會收留主公!某願先往說之,讓劉景升出境而迎主公”
“若嫩如此,那就再好不過了!”
劉備心中大喜,便令孫乾星夜前往荊州麵見劉表。
孫乾到達荊州之後入見劉表,禮畢,劉表問道:“公從劉備,為何會來我荊州呢?”
孫乾道:“劉使君,乃天下英雄,雖兵微將寡,而誌欲匡扶社稷,汝南劉辟、龔都素無親故,亦以死報之。明公與使君,同為漢室之胄;今使君新敗,欲往江東投袁耀。乾僭言道:‘不可背親而向疏。荊州劉將軍禮賢下士,士歸之如水之投東,何況同宗乎?’,因此使君特使乾前來拜見明公,若是明公能夠收留,我主願惟明公之命是從,為明公抵禦曹操!”
劉表擔心劉備投奔袁耀之後,令袁耀的勢力更加強大,思慮片刻,絕對留下劉備,讓他駐軍南陽抵禦曹操,好緩解他的壓力,讓他全力應付袁耀,遂道:“劉備,吾弟也,久欲與其相會而不可得,今日玄德若是能來我荊州,那實在是再好不過了!!!”
蔡瑁擔心劉備會威脅到他的地位,譖道:“主公不可!劉備先從呂布,後事曹操,近投袁紹,而皆不從一而終,由此足可見其為人也。今日主公若是納之,曹操必加兵於我,如此隻能枉動幹戈。主公不如斬孫乾之首,以獻曹操,如此而來,曹操必會厚待主公也。”
孫乾聽到蔡瑁的話,不屑的一笑,正色道:“乾非懼死之人也!劉使君忠心為國,非曹操、袁紹、呂布等比,前此相從,不得已也!今聞劉將軍亦是漢朝苗裔,誼切同宗,故千裏相投!爾為何獻從讒言,莫非是因為妒賢嫉能才如此麽?若是如此,我主定會東投袁耀!”
劉表聞言,頓時心中大驚,遂怒叱蔡瑁道:“吾主意已定,汝勿須多言!”
蔡瑁聞言,隻能躬身退下,不過因此,蔡瑁也在心中更加記恨劉備!
劉表遂後,命孫乾先迴去稟報劉備,然後自己親自出郭三十裏,前來迎接劉備。
劉備見道劉表之後,執禮甚恭,劉表見此,亦相待劉備甚厚,劉備隨後為劉表介紹關羽、張飛、趙雲等人,劉表甚以為奇,眾人客套一番之後,劉表這才和劉備等人一起同入荊州,劉表隨後又分撥院宅給劉備等人居住。
曹操雖然率軍返迴,但是他仍然在查探劉備等人的消息,在探知劉備等人已經前往荊州投奔劉表後,曹操便欲引兵攻之。
程昱上前勸說道:“主公,如今袁紹未除,袁耀也已經崛起,若是倉促之間進攻荊襄之地,倘袁紹從北而起,袁耀從東而起,則勝負未可知矣!主公不如先還兵許都,養軍蓄銳,待來年春暖之後,先引兵攻破袁紹,然後再攻取荊襄,到時南北之利,一舉可收也!”
曹操認為程昱之言頗以為然,遂提兵返迴許都,開始養軍蓄銳以待來年!
劉備自從到荊州之後,劉表待之甚厚,一日,眾人正相聚飲酒,忽有人來報降將張武、陳孫等人擄掠人民共謀造反。
劉表驚道:“二賊又反,為禍不小!”
劉備道:“不須兄長憂慮,備請往討之。”
劉表大喜,當即點起三萬兵馬,令人與劉備一起前去征討張陳二賊!
劉備領命即行,不一日,便來到敵軍營前,張武、陳孫引兵來迎,劉備與關、張、趙雲出馬在門旗下,望見張武所騎之馬,極其雄駿。
劉備遂道:“此必千裏馬也,誰與我取之!”
劉備話音剛落,隻見趙雲挺槍而出,徑衝彼陣,張武縱馬來迎,不道三合,便被趙雲一槍刺落馬下,趙雲隨手扯住戰馬轡頭返迴本陣。
陳孫趙雲如此輕敵,隨打馬趕來再戰趙雲,張飛大喝一聲,挺矛直出,一矛便將陳孫刺死,敵軍紛紛潰散。
劉備招安張陳餘黨,平複南郡諸縣,眾人這才班師而迴,劉表親自出郭迎接劉備入城,並為其設宴慶功。
酒至半酣,劉表道:“吾弟如此雄才,荊州有倚賴也,不過我還是有一些憂慮,南越不時便來境內擾亂,張魯與袁耀等輩也皆足為慮。”
劉備思慮片刻,道:“弟有三將,足可委用:兄長可使張飛巡南越之境;雲長拒固子城,以鎮張魯;趙雲拒三江,以當袁耀,兄長以為如何?”
聞言,頓時心中大喜,便想要按照劉備的計策來行事,不過荊州文武紛紛反對,劉表一時之間也沒有立刻坐下決定。
蔡瑁告其姊蔡夫人道:“劉備遣三將居外,而自居荊州,久必為患。”
蔡夫人乃夜對劉表道:“我聞荊州人多與劉備往來,不可不防之。如今容其居住在城中,對劉備和夫君來說,都無益處,夫君不若將他派往別處。”
劉表道:“劉備仁人也,必不會如此行事。”
蔡氏道:“隻恐他人不似汝心。”
劉表聞言,沉吟不答,次日出城,劉表見劉備所乘之馬極駿,問之,劉備迴道,此乃張武之馬也,劉表稱讚不已,劉備見此,遂將此馬送與劉表。
劉表大喜,便將此馬騎迴城中,蒯越見到此馬之後,連忙問道:“主公,不知此馬從何而來?”
劉表道:“此馬乃劉備所送也。”
蒯越道:“昔日我先兄蒯良最善相馬;越久而久之,便也通曉了一些相馬知道。主公且看,此馬眼下有淚槽,額邊生白點,名為的盧,騎則妨主!張武便是為此馬而亡,主公玩玩不可乘之。”
劉表聽其言,久久沒有說話。
次日,劉表請劉備飲宴,道:“昨日承惠良馬,深感賢弟厚意。不過賢弟不時便要行軍征討,時常要用到此馬,我還是將此馬還給賢弟吧。賢弟久居此間,恐怕會荒廢武事。襄陽屬邑新野縣,頗有錢糧,賢弟可引本部軍馬於本縣駐軍,不知賢弟以為如何?”
劉備聞言,隻能躬身領諾,次日,劉備謝別劉表,便引本部軍馬徑往新野而去。
劉備大軍方出城門,隻見一人在馬前長揖道:“玄德公所騎之馬,不可乘也。”
劉備視之,隻見此人乃荊州幕賓伊籍,劉備忙下馬問道:“為何此馬不可乘坐也”。
伊籍迴道:“昨聞蒯異度對劉荊州雲:此馬名的盧,乘則妨主。因此劉荊州才會將此馬還給玄德公,玄德公公豈可複乘之?”
劉備哀歎一聲,道:“備深感先生見愛,不過凡人皆死生有命,豈是一匹戰馬所能妨哉!”
伊籍歎服其高見,自此常與劉備往來。
劉備自到新野,軍民皆喜,政治一新,劉備在此地招募兵馬訓練精兵,也算是過了一段安穩的日子。
不過漸漸的,曹操又起了征討北方的心思,劉備得知此事之後,連忙前往荊州,說劉表道:“若是曹操率軍北征,則許昌定會空虛,若是以荊襄之眾,乘間襲之,大事可就也!”
劉表道:“吾坐據荊襄九郡足矣,豈可別圖?”
劉備聞言,默然不語。
劉表隨後邀劉備入後堂飲酒,酒至半酣,劉表忽然長歎,劉備連忙道:“不知兄長何故長歎?”
劉表道:“吾有心事,隻是卻不好說出來啊!”
劉備再欲問時,隻見蔡夫人出來立在了屏風後麵,劉表見此,遂垂頭不語,劉備見此,便也起身告辭。
劉備返迴新野沒有幾日,忽然劉表又遣使來到新野,請劉備趕赴荊州相會,劉備隨使而往。
劉表親自接見劉備,兩人敘禮完畢,劉表請劉備入後堂飲宴,相與對飲,正至酒酣之時,劉表忽然潸然淚下,劉備問其故。
劉表道:“吾有心事,上一次便打算告訴賢弟,隻是有些不太方便。”
劉備道:“兄長有何難決之事?倘有能用到我的地方,弟雖死不辭。”
劉表道:“我前妻陳氏所生長子名為劉琦,劉琦為人雖賢,但是性情卻十分柔懦,恐怕不足立事;我後妻蔡氏所生少子名為劉瓊,此子頗為聰明。吾想要廢長立幼,不過此事又礙於禮法;可若是立長子為嗣子的話,又有些擔心蔡氏族中,皆掌荊州軍務,後必生亂,因此我一直對此事不能做下決定,不知賢弟可有良策教我?”
劉備迴道:“自古廢長立幼,乃是取亂之道,兄長若是擔憂蔡氏權重,可徐徐削之,不可因為溺愛而立少子也。”
劉表聞言,默然不語。
蔡夫人素來猜疑劉備,擔凡遇道劉備與劉表敘論事務,她必會前來竊聽,此時蔡氏正在屏風後麵偷聽,停聞劉備此言,蔡氏心中對其十分記恨。
劉備自知言語有失,遂起身如廁,劉備起身之時,見自己身上髀肉複生,不覺竟潸然流涕。
少頃再次入席,劉表見劉備有淚容,便問他發生了何事?
劉備長歎道:“備往常身不離鞍,髀肉皆散;如今分久不騎,髀裏肉生。日月磋跎,老將至矣而功業不建,是以悲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