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載人登月“五神器”
聯盟,航天中心。
第x次聯盟載人登月任務研討會。
這次會議公布了很多重要的東西,作為運載工具的長征十號和長征九號火箭不用多說,是個人都知道它們的重要性。
不過最重要的還是它們運載的東西,也就是三個載人設備。
畢竟載人登月要是不載人的話,那跟之前的嫦娥計劃就沒多大區別了。
所以兩款新火箭和三款新載人設備被稱為聯盟的載人登月“五神器”。
其中的載人設備就是新一代載人飛船、載人登月艙和載人駐月艙。
新一代載人飛船去年已經成功首飛了。
相比上一代的神舟載人飛船,新飛船可以飛得更遠,不僅能運送航天員往返離地球近400公裏的空間站,還能實現38萬公裏外的載人登月,甚至去更遠的星球探險。
也是因為這個能力,所以這次會議中新一代載人飛船獲得了自己的名字——星舟。
之前的神舟飛船隻能飛出地球大氣層,它卻可以載人飛往更遠的月球,甚至火星,那屬於星際間的飛行,帶個“星”字完全沒毛病。
隻不過相對於神舟飛船,它的長度沒變,還是9米,也就是直徑增加到了5米,比神舟飛船的直徑不到3米胖了不少。
所以最大發射質量超過20噸,空間相當大。
當然,相對於整體50米長,直徑達到9米的“星艦”,它還是叫“舟”。
要比的話,它跟sls火箭搭載的那個“獵戶座”飛船差不多是一個級別的,就是單純的載人飛船。
而星艦更像是一截火箭裏空出了一個載貨載人空間,因為它的50米高度裏都30多米裝的是燃料。
星舟飛船9米的長度分為圓柱形的燃料推進艙和圓錐形的載人返迴艙,各占了差不多一半的高度。
返迴艙是航天員在太空工作、生活的“家”,技術人員采用宜居設計理念,利用新一代載人飛船艙內空間大的優勢,在艙內裝飾、設備布局、人機交互界麵、整船載人環境設計等方麵頗下功夫。
在返迴艙內設置了工作區、娛樂區、餐飲區以及獨立衛生區。
而且艙內還配置了生活娛樂大屏,供航天員休閑娛樂,穿戴式顯示儀表可以讓航天員時刻了解新飛船的健康狀況。
為了降低往返太空的成本,星舟飛船的返迴艙是可以重複使用,還采用了模塊化設計。
換上小的燃料推進艙就是空間站飛船,重量在14噸左右,可以由光杆的長征十號火箭發射。
並且載人返迴艙去掉內部維生設備就是貨運艙了,可以運載貨物。
上一代的神舟飛船空間十分有限,除了能帶如國旗、作物種子、紀念郵品等極少量的貨物返迴大氣層之外,稍微大一些的實驗物品都無法攜帶。
而天舟貨運飛船更是沒有重返大氣層的能力,每次進入大氣層都是帶著空間站的廢棄物進行燒毀處理。
貨運版星舟具備攜帶大量物品重返大氣層的能力,以後就可以帶迴大型實驗物品了。
登月艙的設計思路跟星舟類似,都是一個“載人艙+推進艙”的結構,而且載人艙重複使用,推進艙用完拋棄。
隻不過它們一個往返的是地球表麵和地球軌道,另一個往返的是月球表麵和月球軌道。
幾十年前,自由聯邦登陸月球表麵的設備是登月艙,登月艙由下降級和上升級組成,重14.7噸,最寬處 4.3米,最大高度約7米。
其中下降級由著陸發動機、4條著陸腿和 4個儀器艙組成,高度占一半多。
上升級為登月艙主體,能容納2名宇航員,宇航員在月表生活的“房間”就是它,高度也占到一半。
降落到月球的時候由下降級反推減速,重新返迴軌道的時候拋棄下降級,隻讓上升級起飛。
因為上升級內部要包裹住推進劑貯箱,同時要極限減重,所以它的外形很“實用”,這裏突出一塊,那裏凹進去一塊,非常難看,內部空間也非常小。
聯盟的登月飛船則不一樣,它的高度差不多也是7米,最寬處有6米,再開太陽能板之後更大。
因為它的發動機不在飛船下方,而是在飛船四周。
是的,為了保證載人艙的門口盡量的接近月球表麵,方便航天員進出,登月飛船的設計人員把發動機放到了載人艙室的外部艙壁上。
這樣的好處是降低了門口高度,壞處是縮小了載人艙室的直徑。
本來載人艙是可以做到6米大直徑的,現在的艙室直徑隻有不到5米。
但這也足夠了,空間站的直徑跟這差不多。
而且它不分下降和上升級,下降的時候使用從地球帶來的推進艙進行減速,下降到一定高度之後拋掉推進艙,轉由自己的推進器減速,最終降落。
起飛迴到月球軌道的時候不拋棄裝備,而是借助月球的弱重力整體起飛返迴軌道。
保留它的整體自然是為了重複使用,等之後聯盟建立了月球軌道空間站,就可以給它重新加注燃料讓它作為月球軌道和月球表麵的“擺渡車”使用。
如果用它跟幾十年前的聯邦登月艙做對比,那麽對方就好比是一輛摩托車拖著棺材一樣的迷你拖掛房車。
是房車,也能住人,但就是太麻煩太憋屈了。
它由宇航員“房間”、返迴發動機、推進劑貯箱、儀器艙和控製係統組成。
有導航、控製、通信、生命保障和電源等設備。
不過這座宇航員的“房間”非常小,說是房間,其實並不比一個公共廁所隔間大多少,隻是一個能容納2名宇航員的站位,沒有供宇航員坐的座椅,幹什麽都是站著,睡覺就是搭“吊床”。
而聯盟的這款登月飛船,那就是一輛正經房車。
它本來的內部配置跟載人飛船的配置很像,有很多分區的那種。
但因為空間限製,很多分區都是重合的,能幹這個就不能幹那個,使用時間需要錯開。
不過那已經是以前的設計了,是為了在月球上獨立生存幾天的設計。
可是當吳用說要在月球上搞常駐月球艙之後,設計師們就把它的內部設置重置了,刪減了很多生活設備,提升了駕駛體驗,還擴大了運貨區域。
而吳用搞的月球常駐艙……其實更像原版登月飛船的放大版,但不再是正經房車,是卡車拖拽的大型移動房屋。
它的主要工作不是移動,而是……工作。
人類的登月行動其實就相當於開荒行動。
隻不過月球對於人類來說太荒了,不僅去的方法費勁,而且還沒辦法在那邊獨自存活。
可偏偏月球又很重要,它的定位相當於人類走向星空的中轉站。
甚至“站”都小看了月球,它最起碼是一個帶工業生產能力的巨型後勤基地。
隻要人類能在它上邊建立聚集地,那麽就代表人類有了走向星空的資格。
它具備低重力、無大氣層、豐富的礦產和大量的水資源,可以讓人類用更為廉價的方式在太空建造各種設施,因為它的入軌條件比地球輕鬆很多。
可這些便利都是後期優勢,它的前期生存與建設條件那是相當高!
到目前為止,人類別說利用它走向星空了,連開發它,甚至在上邊長時間生存都做不到。
要開發,先得有人住,可人類也就到過那裏幾次,每次待很短的時間就匆匆離開了。
人類一直想在上邊蓋一座前進基地,讓科學家安安心心的住進去,然後更加安心的研究月球上的一切,為之後的大開發做鋪墊。
本來聯邦有這個機會,但登月任務斷了幾十年,本來是計劃五年內重返月球,十年之後開始建立月球基地。
但吳用的計劃是兩年內實現。
所以他設計的這座月球常駐艙就是人類月球前進基地的第一座房子。
按照以前給“天宮”命名的經驗,吳用直接稱唿它為“廣寒宮一號”。
至於月球軌道空間站的名字,以後再說吧,大不了叫“月宮”。
“廣寒宮一號”是用來做測試的,試試人類製造的房子能不能在危險的月球上待下去。
如果可以的話,人類宇航員就可以入住了。
得益於長征九號10米直徑的巨大整流罩,“廣寒宮一號”的最寬處達到了9.5米。
作為最初登月飛船的放大版,它的發動機也在艙外壁上掛著,為的也是降低台階高度。
當“廣寒宮一號”降落到了月球表麵,它的著陸腿可以進行高低調節,本來效果是為了“找平”,不讓前哨站降落到斜坡之後一直歪著。
但如果前哨站降落的地方比較平坦,那麽著陸腿完全可以“趴下來”,讓出艙口僅僅距離月表0.8米高!
不到1米!
理想狀態下這個高度在月球都不用搞什麽樓梯,宇航員出艙的時候可以直接蹦下去,迴來的時候可以直接蹦上來。
因為月球的重力隻有地球的六分之一,人類在這邊最好的走路方式就是跳著走,輕輕一跳就能跳過1米高。
當然,理想狀態歸理想狀態,現實歸現實,為了保證安全,樓梯該有還得有。
並且為了加倍安全,還需要在樓梯兩邊加上扶手,保證宇航員的安全上下。
畢竟月球的艙外宇航服非常厚實,哪怕做的再靈活,它也會限製宇航員的活動能力,加上宇航員不熟悉月球的重力環境,很可能一下跳了起來,然後直接摔在地上,甚至無法起身。
這可不是瞎說的,當初自由聯邦的宇航員就是因為宇航服的設計問題摔倒之後差點起不來,還是嚐試了好幾次,加上月球重力低,借助了手臂的支撐試了好幾次才跳起來的。
為了解決這個情況,自由聯邦那邊修改了月球艙外宇航服的靈活度,同時也為後來者探明了道路。
不過也因為“廣寒宮一號”的發動機是掛在艙外的,所以它的艙體直徑就縮小到了7.5米。
當然,這個直徑作為人類首個月球常駐艙已經很大了。
但更大的是它的高度,加上降落腿的高度足有10米高!
去掉著陸腿的1米高,再去掉“房頂”上的雷達天線和其他設備高度,艙體高度大概有8米左右,而這8米的艙體高度還被分為了三層。
是的,這是一棟三層小樓。
隻是層高稍微低了一些。
這三層樓的分區很明確,一樓是維修區,二樓是生活區,三樓是試驗區。
一樓有個氣閘艙,它除了可以變換艙內氣壓外,還具備吹風和電磁吸附功能,可以把航天員帶進來的危險月塵消除收集起來。
因為月球的塵土沒有風化現象,各個都尖銳的不得了,甚至還有毒。
要是不小心進了眼睛或吸進了肺部,那是相當危險的。
當初聯邦的登月宇航員就被月塵害的不輕。
而且氣閘艙的艙門很大,長寬都有2米,足夠航天員把折疊月球車從裏邊推出去。
因為艙體直徑比最大直徑小了大概2米的程度,所以吳用在門口設計了一個平台,上邊還有吊車,可以把一些體型比較大且比較重的東西吊運下去。
同理也可以調運上去,然後推進一樓。
而要常駐月球,肯定不能所有東西都從地球運過來,該修就修,甚至最好具備自己製造的能力。
“廣寒宮一號”的一樓就是幹這個用的,進了氣閘艙之後有儲存宇航服、零件物品和維修工具的地方,還放了一台3d打印機。
二樓是生活區,有四張固定床位,每個床位都有窗戶,還有兩個獨立衛浴間。
有健身區、廚房用餐區,甚至還有娛樂區。
當然,健身區、廚房用餐區、娛樂區有重疊部分,日常的使用不用重新布置,要是有稍微大一些的活動就需要折疊其他部分,然後展開重點部分了。
說是娛樂區,其實最顯眼的東西就是那塊超大屏幕,宇航員們平時可以用它來看視頻節目,比如電影電視之類的,也可以用它來玩玩遊戲。
甚至經過拆卸折疊,這裏可以作為前哨站裏最“空蕩”的地方,配合大屏幕上的攝像頭,他們可以跟地麵溝通,節假日用來出鏡表演個節目什麽的。
然後就是整座小樓的控製中心,在生活區的一個角落。
三樓作為試驗區可以進行很多實驗,因為這裏是頂層,所以還有一個大舷窗,還可以嚐試用太空的陽光搞一搞作物種植。
另外這裏也有一個氣閘艙,可以去樓頂,那裏有不少暴露試驗台可以做真空試驗。
這一係列的東西,都是為了保障航天員的長期駐留。
如果一切順利的話,第一次駐留的時間長達會是3個月。
這次會議之後,相關的登月航天員就要開始選拔了。
而這個“試驗艙”的設計壽命是10年!
不過航天設備的壽命大家都知道的,隻要沒啥大問題,延期是肯定的。
畢竟發射一次太不容易了,尤其是體積越大和距離越遠的,那更不容易,肯定要榨取最大價值。
就像現在的國際空間站,它的設計壽命是10~15年,現在都多少年了,還在用。
而且各種情況已經證明它老化嚴重了,但因為實在沒有替代品,所以隻能想辦法延壽,甚至還想再用10年。
吳用他們開完會才看到登子的演講,但大家都是輕輕一笑。
剛商討完人類常駐月球的事,這種地球上的事……也就一般般。
聯盟這邊早就做好準備了。
既然對麵發力了,那聯盟這邊也要把驚喜拿出來了。
看完整體的發布會,也就對方說要提前執行重返月球計劃有些看頭。
不過第一次重返月球的駐留時間計劃才30天?
聯邦,你不是第一次載人登月啊,你是登陸月球好幾次之後的幾十年重返月球,伱就拿這個東西給世界人們看?
你要知恥啊,邦!
ps:感謝“buibui爸爸”和“syz時間流逝”的打賞~~
聯盟,航天中心。
第x次聯盟載人登月任務研討會。
這次會議公布了很多重要的東西,作為運載工具的長征十號和長征九號火箭不用多說,是個人都知道它們的重要性。
不過最重要的還是它們運載的東西,也就是三個載人設備。
畢竟載人登月要是不載人的話,那跟之前的嫦娥計劃就沒多大區別了。
所以兩款新火箭和三款新載人設備被稱為聯盟的載人登月“五神器”。
其中的載人設備就是新一代載人飛船、載人登月艙和載人駐月艙。
新一代載人飛船去年已經成功首飛了。
相比上一代的神舟載人飛船,新飛船可以飛得更遠,不僅能運送航天員往返離地球近400公裏的空間站,還能實現38萬公裏外的載人登月,甚至去更遠的星球探險。
也是因為這個能力,所以這次會議中新一代載人飛船獲得了自己的名字——星舟。
之前的神舟飛船隻能飛出地球大氣層,它卻可以載人飛往更遠的月球,甚至火星,那屬於星際間的飛行,帶個“星”字完全沒毛病。
隻不過相對於神舟飛船,它的長度沒變,還是9米,也就是直徑增加到了5米,比神舟飛船的直徑不到3米胖了不少。
所以最大發射質量超過20噸,空間相當大。
當然,相對於整體50米長,直徑達到9米的“星艦”,它還是叫“舟”。
要比的話,它跟sls火箭搭載的那個“獵戶座”飛船差不多是一個級別的,就是單純的載人飛船。
而星艦更像是一截火箭裏空出了一個載貨載人空間,因為它的50米高度裏都30多米裝的是燃料。
星舟飛船9米的長度分為圓柱形的燃料推進艙和圓錐形的載人返迴艙,各占了差不多一半的高度。
返迴艙是航天員在太空工作、生活的“家”,技術人員采用宜居設計理念,利用新一代載人飛船艙內空間大的優勢,在艙內裝飾、設備布局、人機交互界麵、整船載人環境設計等方麵頗下功夫。
在返迴艙內設置了工作區、娛樂區、餐飲區以及獨立衛生區。
而且艙內還配置了生活娛樂大屏,供航天員休閑娛樂,穿戴式顯示儀表可以讓航天員時刻了解新飛船的健康狀況。
為了降低往返太空的成本,星舟飛船的返迴艙是可以重複使用,還采用了模塊化設計。
換上小的燃料推進艙就是空間站飛船,重量在14噸左右,可以由光杆的長征十號火箭發射。
並且載人返迴艙去掉內部維生設備就是貨運艙了,可以運載貨物。
上一代的神舟飛船空間十分有限,除了能帶如國旗、作物種子、紀念郵品等極少量的貨物返迴大氣層之外,稍微大一些的實驗物品都無法攜帶。
而天舟貨運飛船更是沒有重返大氣層的能力,每次進入大氣層都是帶著空間站的廢棄物進行燒毀處理。
貨運版星舟具備攜帶大量物品重返大氣層的能力,以後就可以帶迴大型實驗物品了。
登月艙的設計思路跟星舟類似,都是一個“載人艙+推進艙”的結構,而且載人艙重複使用,推進艙用完拋棄。
隻不過它們一個往返的是地球表麵和地球軌道,另一個往返的是月球表麵和月球軌道。
幾十年前,自由聯邦登陸月球表麵的設備是登月艙,登月艙由下降級和上升級組成,重14.7噸,最寬處 4.3米,最大高度約7米。
其中下降級由著陸發動機、4條著陸腿和 4個儀器艙組成,高度占一半多。
上升級為登月艙主體,能容納2名宇航員,宇航員在月表生活的“房間”就是它,高度也占到一半。
降落到月球的時候由下降級反推減速,重新返迴軌道的時候拋棄下降級,隻讓上升級起飛。
因為上升級內部要包裹住推進劑貯箱,同時要極限減重,所以它的外形很“實用”,這裏突出一塊,那裏凹進去一塊,非常難看,內部空間也非常小。
聯盟的登月飛船則不一樣,它的高度差不多也是7米,最寬處有6米,再開太陽能板之後更大。
因為它的發動機不在飛船下方,而是在飛船四周。
是的,為了保證載人艙的門口盡量的接近月球表麵,方便航天員進出,登月飛船的設計人員把發動機放到了載人艙室的外部艙壁上。
這樣的好處是降低了門口高度,壞處是縮小了載人艙室的直徑。
本來載人艙是可以做到6米大直徑的,現在的艙室直徑隻有不到5米。
但這也足夠了,空間站的直徑跟這差不多。
而且它不分下降和上升級,下降的時候使用從地球帶來的推進艙進行減速,下降到一定高度之後拋掉推進艙,轉由自己的推進器減速,最終降落。
起飛迴到月球軌道的時候不拋棄裝備,而是借助月球的弱重力整體起飛返迴軌道。
保留它的整體自然是為了重複使用,等之後聯盟建立了月球軌道空間站,就可以給它重新加注燃料讓它作為月球軌道和月球表麵的“擺渡車”使用。
如果用它跟幾十年前的聯邦登月艙做對比,那麽對方就好比是一輛摩托車拖著棺材一樣的迷你拖掛房車。
是房車,也能住人,但就是太麻煩太憋屈了。
它由宇航員“房間”、返迴發動機、推進劑貯箱、儀器艙和控製係統組成。
有導航、控製、通信、生命保障和電源等設備。
不過這座宇航員的“房間”非常小,說是房間,其實並不比一個公共廁所隔間大多少,隻是一個能容納2名宇航員的站位,沒有供宇航員坐的座椅,幹什麽都是站著,睡覺就是搭“吊床”。
而聯盟的這款登月飛船,那就是一輛正經房車。
它本來的內部配置跟載人飛船的配置很像,有很多分區的那種。
但因為空間限製,很多分區都是重合的,能幹這個就不能幹那個,使用時間需要錯開。
不過那已經是以前的設計了,是為了在月球上獨立生存幾天的設計。
可是當吳用說要在月球上搞常駐月球艙之後,設計師們就把它的內部設置重置了,刪減了很多生活設備,提升了駕駛體驗,還擴大了運貨區域。
而吳用搞的月球常駐艙……其實更像原版登月飛船的放大版,但不再是正經房車,是卡車拖拽的大型移動房屋。
它的主要工作不是移動,而是……工作。
人類的登月行動其實就相當於開荒行動。
隻不過月球對於人類來說太荒了,不僅去的方法費勁,而且還沒辦法在那邊獨自存活。
可偏偏月球又很重要,它的定位相當於人類走向星空的中轉站。
甚至“站”都小看了月球,它最起碼是一個帶工業生產能力的巨型後勤基地。
隻要人類能在它上邊建立聚集地,那麽就代表人類有了走向星空的資格。
它具備低重力、無大氣層、豐富的礦產和大量的水資源,可以讓人類用更為廉價的方式在太空建造各種設施,因為它的入軌條件比地球輕鬆很多。
可這些便利都是後期優勢,它的前期生存與建設條件那是相當高!
到目前為止,人類別說利用它走向星空了,連開發它,甚至在上邊長時間生存都做不到。
要開發,先得有人住,可人類也就到過那裏幾次,每次待很短的時間就匆匆離開了。
人類一直想在上邊蓋一座前進基地,讓科學家安安心心的住進去,然後更加安心的研究月球上的一切,為之後的大開發做鋪墊。
本來聯邦有這個機會,但登月任務斷了幾十年,本來是計劃五年內重返月球,十年之後開始建立月球基地。
但吳用的計劃是兩年內實現。
所以他設計的這座月球常駐艙就是人類月球前進基地的第一座房子。
按照以前給“天宮”命名的經驗,吳用直接稱唿它為“廣寒宮一號”。
至於月球軌道空間站的名字,以後再說吧,大不了叫“月宮”。
“廣寒宮一號”是用來做測試的,試試人類製造的房子能不能在危險的月球上待下去。
如果可以的話,人類宇航員就可以入住了。
得益於長征九號10米直徑的巨大整流罩,“廣寒宮一號”的最寬處達到了9.5米。
作為最初登月飛船的放大版,它的發動機也在艙外壁上掛著,為的也是降低台階高度。
當“廣寒宮一號”降落到了月球表麵,它的著陸腿可以進行高低調節,本來效果是為了“找平”,不讓前哨站降落到斜坡之後一直歪著。
但如果前哨站降落的地方比較平坦,那麽著陸腿完全可以“趴下來”,讓出艙口僅僅距離月表0.8米高!
不到1米!
理想狀態下這個高度在月球都不用搞什麽樓梯,宇航員出艙的時候可以直接蹦下去,迴來的時候可以直接蹦上來。
因為月球的重力隻有地球的六分之一,人類在這邊最好的走路方式就是跳著走,輕輕一跳就能跳過1米高。
當然,理想狀態歸理想狀態,現實歸現實,為了保證安全,樓梯該有還得有。
並且為了加倍安全,還需要在樓梯兩邊加上扶手,保證宇航員的安全上下。
畢竟月球的艙外宇航服非常厚實,哪怕做的再靈活,它也會限製宇航員的活動能力,加上宇航員不熟悉月球的重力環境,很可能一下跳了起來,然後直接摔在地上,甚至無法起身。
這可不是瞎說的,當初自由聯邦的宇航員就是因為宇航服的設計問題摔倒之後差點起不來,還是嚐試了好幾次,加上月球重力低,借助了手臂的支撐試了好幾次才跳起來的。
為了解決這個情況,自由聯邦那邊修改了月球艙外宇航服的靈活度,同時也為後來者探明了道路。
不過也因為“廣寒宮一號”的發動機是掛在艙外的,所以它的艙體直徑就縮小到了7.5米。
當然,這個直徑作為人類首個月球常駐艙已經很大了。
但更大的是它的高度,加上降落腿的高度足有10米高!
去掉著陸腿的1米高,再去掉“房頂”上的雷達天線和其他設備高度,艙體高度大概有8米左右,而這8米的艙體高度還被分為了三層。
是的,這是一棟三層小樓。
隻是層高稍微低了一些。
這三層樓的分區很明確,一樓是維修區,二樓是生活區,三樓是試驗區。
一樓有個氣閘艙,它除了可以變換艙內氣壓外,還具備吹風和電磁吸附功能,可以把航天員帶進來的危險月塵消除收集起來。
因為月球的塵土沒有風化現象,各個都尖銳的不得了,甚至還有毒。
要是不小心進了眼睛或吸進了肺部,那是相當危險的。
當初聯邦的登月宇航員就被月塵害的不輕。
而且氣閘艙的艙門很大,長寬都有2米,足夠航天員把折疊月球車從裏邊推出去。
因為艙體直徑比最大直徑小了大概2米的程度,所以吳用在門口設計了一個平台,上邊還有吊車,可以把一些體型比較大且比較重的東西吊運下去。
同理也可以調運上去,然後推進一樓。
而要常駐月球,肯定不能所有東西都從地球運過來,該修就修,甚至最好具備自己製造的能力。
“廣寒宮一號”的一樓就是幹這個用的,進了氣閘艙之後有儲存宇航服、零件物品和維修工具的地方,還放了一台3d打印機。
二樓是生活區,有四張固定床位,每個床位都有窗戶,還有兩個獨立衛浴間。
有健身區、廚房用餐區,甚至還有娛樂區。
當然,健身區、廚房用餐區、娛樂區有重疊部分,日常的使用不用重新布置,要是有稍微大一些的活動就需要折疊其他部分,然後展開重點部分了。
說是娛樂區,其實最顯眼的東西就是那塊超大屏幕,宇航員們平時可以用它來看視頻節目,比如電影電視之類的,也可以用它來玩玩遊戲。
甚至經過拆卸折疊,這裏可以作為前哨站裏最“空蕩”的地方,配合大屏幕上的攝像頭,他們可以跟地麵溝通,節假日用來出鏡表演個節目什麽的。
然後就是整座小樓的控製中心,在生活區的一個角落。
三樓作為試驗區可以進行很多實驗,因為這裏是頂層,所以還有一個大舷窗,還可以嚐試用太空的陽光搞一搞作物種植。
另外這裏也有一個氣閘艙,可以去樓頂,那裏有不少暴露試驗台可以做真空試驗。
這一係列的東西,都是為了保障航天員的長期駐留。
如果一切順利的話,第一次駐留的時間長達會是3個月。
這次會議之後,相關的登月航天員就要開始選拔了。
而這個“試驗艙”的設計壽命是10年!
不過航天設備的壽命大家都知道的,隻要沒啥大問題,延期是肯定的。
畢竟發射一次太不容易了,尤其是體積越大和距離越遠的,那更不容易,肯定要榨取最大價值。
就像現在的國際空間站,它的設計壽命是10~15年,現在都多少年了,還在用。
而且各種情況已經證明它老化嚴重了,但因為實在沒有替代品,所以隻能想辦法延壽,甚至還想再用10年。
吳用他們開完會才看到登子的演講,但大家都是輕輕一笑。
剛商討完人類常駐月球的事,這種地球上的事……也就一般般。
聯盟這邊早就做好準備了。
既然對麵發力了,那聯盟這邊也要把驚喜拿出來了。
看完整體的發布會,也就對方說要提前執行重返月球計劃有些看頭。
不過第一次重返月球的駐留時間計劃才30天?
聯邦,你不是第一次載人登月啊,你是登陸月球好幾次之後的幾十年重返月球,伱就拿這個東西給世界人們看?
你要知恥啊,邦!
ps:感謝“buibui爸爸”和“syz時間流逝”的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