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的有時總不能該說的時候想到,原本以為自己能跟你連貫地說清楚這宇宙的來龍去脈,實際表述才發現,裏麵要展開說的太多了,當初沒深入進去歸納總結,現在發現原本覺得簡單以曆史時間為背景就行,現在做個概述怎麽說都不由自主地感覺有其他方麵的籠統。還是先當一次閑聊吧明非,我們今天先說點比較起源的地方吧。”
“好的,讓皮皮明非蝦聽聽元某人的碎碎念。”
“那皮皮蝦,我們走,這第一個問題,古書裏存在一個洪荒宇宙,他後來並沒有出現仙,但是誕生了無數的定義,你通過遊道者聯盟的書籍已經知道了不少,那麽我們現在出現能修仙的本質是什麽?”
“不是擁有靈氣麽?”
“這呀,是因為你處於這個階段,靈氣出現被你與古書結合才覺得那種靈氣複蘇的錯覺,別忘了你現在遇到我了。”
“對哦,如果沒遇到你,我大概也不會知道靈氣不是宇宙自然演化,而是你們用了十幾億年創造出來的。”
“沒有十幾億年,真正覺得靈氣可以出現是因為晶的出現,這也隻有光那時意識到了。其實如果沒有晶的出現,不僅這蛋不會出現,實際準備要走的就是機械路線。當初一開始定的惡魔,不死和天使,本身為的是保證思想的方向。而那暗那次出去的三族我會跟你說是獸族、恐龍族和機械族,獸族是暗跟我說過他這次帶出去後不會再稱惡魔而是野獸,而對於土求和光的了解,才說其他兩族,失敗為恐龍,成功為機械,這兩族是過去存在過的我們這群人意識裏明確認知的事物。”
“所以本質是光發現了修仙的可能性,才有了實驗的想法。”
“裏麵涉及的太多,其中一些已經是我從他給書看到的,實際的連續過程已經成為他的私有記憶了。不過修仙出現的基點的確與零點有關,準確的是關於希格斯場的一種猜想,不過那會說得宏觀了,我試試從另一個角度去延伸。”
“有點理解,但不是很明白呢。”
“嗯,我試試能不能說清吧。其實對於這整個宇宙實際存在多久並沒有結論,而我們其實得到的是這樣一個猜想:如果宇宙一直處於螺旋上升的過程來看,雖然物質世界大趨勢一直在熵增,但熵增的本質是為了抵抗宇宙自發不斷產生的意外熵減,那麽一開始存在的事物,其的性質就是第一性,而性質的意義是什麽呢,明非?”
“嗯,共念。”
“沒錯,是對存在的事物的一次定義,類似共念的存在,我現在稱其概念,那麽可以這麽看,概念其實代表不了任何事物,因為他解釋的是一種存在,而事物是一種存在的一麵,概念其實是在說這樣的一件事:所有事物裏有這麽一件事情,但我說的概念本身又是這麽一件事情的一麵。這麽說你覺得如何:存在與事物是兩個集合,而當他們處於集合的定義時,他們屬於了數學的概念。那存在和事物又處在了什麽概念裏?自稱皮皮蝦的小明同學?”
“思想。他們本身作為集合的定義裏稱為的元素概念裏的一個個元素定義。而在思想的概念裏,他們分別定義為一個叫存在的集合,一個叫事物的集合,其內的元素屬於思想概念裏的一個個思想。而兩個集合前者是為了區分抽象和具體定了存在為界限,後者是為了對具體存在作分類,於是有了事物的定義,而這時抽象的存在也因此有了抽象的事物,這就像道:原本思想就像流水,一團混沌沒有區別,一開始某一具體存在溪流出現,而這時的主要矛盾在於是否具體,因此存在隻是一個概念,於是就在無極或者說虛無的思想概念裏由存在劃分了具體和抽象,溪流是具體概念,流水是抽象概念。但隨著具體和抽象的概念被定義,他們也成為思想概念裏的兩個元素。此後的主要矛盾就在於是否存在,這時的存在才與共念相同,而具體存在被定義為事物,事物也成為思想概念裏的一個元素,事物此時與念相同,那不應該是從共念到念?哦哦,一開始是對於具體存在的分析,由此延伸出存在這類共念和對具體存在新定義為這個類似量的事物,從此具體存在類似念而事物類似量。而存在這概念也是具體存在到存在,也就是念到共念,不是共念到念。”路
“是的,具體存在成為了事物的其中一麵的兩方,其中存在是其廣方,而具體是其狹方,但都不代表事物本身,即具體存在本身。而共念是不會到念,隻會作為來源重新推導到一個新念,然後以原念作來源,以新念為前提,基於原念與新念之間的尺度間的客觀性質為基點而發展下去,這裏衍生出了兩個要求,首先是來源要求——思想存在不被斷絕,其次是前提要求——不存在絕對的時間逆流。而這兩個要求的目的隻有一個,讓實踐擁有觀測的基點,另一個說法則是讓新念得到能脫離原念的理論依據和方法條件。如果舉例來說,就是原始社會的共產本質不是思想持續發展後如今要求的共產本質,共產最本質的意義在於讓思想擁有統一性,進而一生二後的過程能可控,最終所有思想者都可以知道自己最差的處境。那十二階法的設想其實來自這麽一個思考:古書一開始隻是界門綱目科屬種七種,而在種之前,一開始的生物誕生被稱為族群,然後裏麵出現一群與其內生物有優勢或劣勢的存在,慢慢分了三族,其它兩族雖然看到其與族群不同,但自己來源於此,因此有優勢或劣勢的存在基於已知因素,不敢近親吞噬,於是原族像量子在製造新念或新量,最終優為量,劣為念,但三方確定不同後,劣勢方不得不成為原族或優族,此時劣勢方為念,原族如優劣方的共念,而優勢方如量,此時優勢方占據三族內的絕大空間,進而產生更優方,得到量子,而這時的量子也脫離了念的階級,但還沒達到種族隔離的程度,於是相當於多了個宗階,形成由劣勢方向原族和優族發展,進而優族出現宗族的念、共念、量、量子的關係,並以此形成底層邏輯。隨著變化的越發複雜,種族隔離出現,以此出現一個個種群,而內部依舊是底層邏輯起變化,而種群之間又由於意識的差距,慢慢又形成種由原種族被劣勢種族替代類似念,原種族成為共念,優勢方成為量,形成個體為量子而整體如念。屬成為原種族和優種族的階級,劣種族如念,原種族如共念而優勢種族如量,也形成個體為量子但整體為量。隨著優勢種族由此占據更多空間,最終出現個體與整體都如同量子般的科階,同時也成為未來共念的來源。而由於種族的內部競爭和科階的外部壓迫,由此形成科屬種宗族五行並存,並在外界環境為主導下優勝劣汰,然而後續的發展不斷率先出現強意識的存在群體,成為了門綱目這類似種宗族的內部變化,但又對其下階級實現了絕對壓製,直到類域界的出現,界階完成了對自然界的統一,域階完成了思想者意識的統一,而類階完成思想者自身的統一,最終得到一個由人類的概念裏出現的人的定義,於是才有人類域界門綱目科屬種宗族的十二階法的一體化,為的其實是思想的融合發展,得到人的定義並以此形成由人來引領宇宙發展,獲取信任的目的。”元
“嗯,大概知道光的想法,想通過那社會發展已經出現的階級作為空間位置的名稱,以十二階之間的關係來對職位分工合作創造出秩序。不過重複輪迴這種時間逆流也不是絕對的時間逆流,更像是一種新生。而且核心隻是大致不變,實際上今日比昨日本身就多了新的感念,那怕你不在意,它本身在你不在意的地方依舊對其他產生影響,也有這個考慮才認識並尊重社會已有發展,以其為來源,以追求的共念作前提,找到共念需要的基點,去以時間變化過程中探索方法來實現對目的的歸納總結,得到經驗教訓,最終從各種局麵中找到其中的聯係,去達到最終結果,形成共念到共念的一次閉環,從虛無到有零的質變,以此完成重複輪迴這種相對而言的時間逆流,完成對非真的一次總結,直到無數的非真所得的有零來找到為自身目的而需要的有零基點,這有零基點就如量,能對過去有直觀認識過程,直到完成隔離以後,明確由念到量的質變前提,進而出現一,統一量以下而被稱量子。而且宇宙本身不管思想在不在都會造成影響,隻是有思想會讓未來一切有跡可循,通過實踐進行歸納總結來逼近真象,所以才說是來源要求。至於那前提要求更多是一種補充,也是來源要求的一種特殊情況,簡單說就是在認知範圍內,不可能出現永恆的逆轉能力,但允許出現局部的逆轉能力。比如你上一秒哭下一秒笑的交替,如果思想認知不夠,就會產生你在哭與笑的逆轉錯覺。另一種直白說法就是周期律,如果思想認知不夠,就會覺得隻要懂規律,一切都可以逆轉,忽視了準備逆轉時,你已經發生了質變,你比較原來的你多了全知全能的特性,而產生這個特性的過程成為了你與原來的你的天塹,你逆轉時的你已經不在應該屬於那逆轉本該的一位,如果要求那絕對的時間逆流的話。但之所以說它是前提要求,又在於隻要能積累的足夠多,來源足夠充分,他並非絕對不會出現。”路
“所以,思想積累得足夠多,未必不能出現修仙的可能性。隻是修仙並不能直接帶來幸福,如果一開始能完成修仙的勢力沒有共念的意願,就如古書說的當時科技一開始掌握在思想積累不深厚的集體,在強大時隻顧自己而沒有共念的意願,最終拉著其他人要麽屈服其霸道,要麽同歸於盡來恐嚇,最終就像一個拿到了滅世武器的叛逆小孩在極端思想中讓思想發展斷裂,使其又要從零開始,但思想存在的必然性讓一切隻是螺旋上升,在對曆史的歸納總結中得到能量(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於能量(物質)的先後順序作用下,一切又從無到有,從零到一。隻是這次,我們比較幸運。”元
“的確,幾億年的時間發展,現在靈氣已經開始能夠產生。隻是如果我沒遇到你的話,我也隻會想象那靈氣就如古書的空氣一般,是自然演化一般可以出現的存在,全然不會注意到那逆天改命的一步又一步的艱辛,最多也就有點感慨。”路
“那我們接下來再深入一點,具體存在出現後,並不意味著其存在穩定,也不代表其具體不變,這就有另一個基礎要求——任何事物都可以相互轉化,而這意味著相對的時間逆流是可以無處不在的,隻是需要變化的時間長短不一。而這裏的變化與時間的關係也如那存在與事件相同,但又有不同。存在如共念,而共念更像時間;事物如量,而量如變化。但存在與變化更抽象,時間與事物更具體,當然這也是因為共念與量是被給予了抽象與具體的統一,那共念與量是基於念這種具體存在而延伸出來的概念與定義統一。四象的變化代替萬物之間的細節種種,由此以簡化繁,最終這種四象變化被定義為太極,上括大道至簡,下包變化之細,狹指上處於了星球與粒子的統一,廣指則是宇宙與思能場的統一,由此才成為道的一種具體存在,成為一個事物,成為思想裏的一個元素,而元素的越發具體,最終由量子作為概念而統籌,而其集合內的元素也就都是具體與抽象統一的量子,進而量子有了成為包含對立統一特性的一種定義,出現了具體的一麵,與含有抽象一麵的定義有了聯係的可能。而這時由念之間的同類相融的第一性到量之間的同類相斥的第二性到了念量相吸的第三性,而念量本身也是抽象裏隻有唯一性質且對立的存在的概念,所以也將第三性的概念衍生出異性相吸的第三性,以此讓念量多一個具體的定義——量子,而這個被定義事物有了第三性裏拋去異性,有了第一性裏拋去同類,而隻有相吸性的統一體,而這用另一個詞來定義,即是糾纏,從而存在了量子如念,糾纏如共念,相吸為量而第三性為量子,最終整體如新念完成量子到量子的閉環,直到與新念相斥的量再次出現,第二性自然而出,第四性因此而生,最終隨著第五性出生而使其第四性死亡,完成統一,完成新念的一次次的相吸性積累,完成糾纏裏代表的密不可分的特性,擁有密度的概念,進而逼近共念的同時完成量子的演化。當然最開始的量子廣義上是概念,在沒有擁有思想者能觀測到的時候,你哪怕能影響,你也確定不了是否真的造成影響。就如雪崩之前你並不能直觀知道其內的變化,直到它轉化為事物變化,以時間的過程才會讓人直觀感受到其真實。但是你不知道其中變化,這並不代表你在其變化的對你來說是抽象過程而其自身的客觀過程中沒有造成影響,以及其中影響的權重多少也沒有辦法在發生後得到真實反饋,更多是一種結果迴溯談論原因。此外已有之事後必在,以行之事後必再行確實在宏觀中普遍,但如果在微觀中有所節製,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那涓涓細流匯成的河流也會基於其溪流作來源,以環境影響為前提,又基於其溪流之間與環境的三者的客觀變化為基點,在自然變化中形成客觀變化,而因為思想的存在,在沒有全知全能的能力之前形成主觀變化。而在真的以一定認知和限製裏,有目的作來源要求時,事物本身當前擁有的客觀事實成前提要求,那形成的就是事物變化,得到擁有具體存在的特性,屬於主客觀統一的量子態。分析時如果不能意識到客觀的局限性與主觀的多向性的話,所謂的分析不過是基於第三者的思想性做出的抽象理解,這也是抽象事物可以誕生的本質,也是一種三生萬物的抽象體現。”
“念,共念,量,量子。這四個定義也是你對所有事物得出念的抽象概念,進而得到念的具體定義,通過得到具體與抽象統一的並屬於念的事物,找到確定屬於念的存在。而那個事物就是零點?”
“嗯,零點或許就是那希格斯場裏變化而形成的量子,就如那百億宇宙在念變性得到了量這種類事物發展中造就出與外物隔離的類似量子能抵抗外界變化而保持自身穩定的一種性質,後續思想者才根據這事物給出統一的概念並衍生出多向定義,但在思想者能意識到定義前,量與量子一樣都在有意識的抵抗被同化,而這種變化就是熵減的本質。隻是大多數時候的熵減抵抗不了其壓力,隻能化作極小類球體,縮迴到自身的虛數區,而最終是自身虛單元的幾倍的虛數,也許要看其在熵減時完成了幾階段的虛增,而這的理論來自那些星球和電子等的最終狀態,是宇宙能通過對其熵減出現的虛體擠壓的結果,而原理是能量的流動由高入低。那虛體出現時有能變成無能的‘思’,使其處於低能,由此而自然被擠壓成形。越小越趨近圓體,越大則趨向扁平。最終雖然會迴歸熵增,一方麵是一種多項客觀變化形成的一種客觀趨勢,另一方麵是已經存在的並不會消失,能量或許不能運用思想,但應該承載有思想的痕跡,這也是我們認為思想有其必然性才會出現,隻是難度極大,嗯,咦,那麽說熵增也不是單純地迴歸原始,而是成就一種新的客觀大趨勢直到再統一,然後又隨新量而起舞。嗯,那種宏觀到時再一言以蔽之,我們看看細微之處。隨著虛球體的不斷增加,而這時又有了兩種可能:虛球體內思外能或者內能外思,而‘能’處於同類相吸的第一性,內思外能的狀態的能與能同類相融,所以這種虛球體失去了邊界,而‘思’處於同類相斥的第二性,所以內思外能的存在呈類球狀並互相有其隔離,更多表現粒子性。而那內能外思的狀態由於第二性,或許有的化作了扁平狀,更多表現成以思為界的弦狀,而這也是針量與線量可以出現的理論猜想。而隨著異類相吸的第三性的出現,不論內能外思還是內思外能的存在由此有了互相之間的聯係,自身也依舊處於擁有第一性和第二性的本質。從事物結合的角度來看,內能外思會和內思外能結合,內思外能會與內思外能結合。當外能足夠大時,雖然都擁有融合一體的可能,但前者更可能成為內能外思外能內思的狀態,外思可能會如膜將外能包裹,內能釋放,形成外思內思以能為界的狀態,通過內思對外能的吸引控製了外思的尺度;而後者內思外能外能內思的狀態,隨著第一性的外能融合流動,加上第三性讓思與能的吸引,化作了膜狀,形成以能為隔膜的內思與內思的廣平鋪細褶皺,或許也是細胞會存在雙層膜結構的來源吧,隨著內思的進一步由量到量子的變化,以此出現了磷脂雙分子層的閉環。而對於後續,正如三生萬物一般,由於前三性造就的尺度成為來源,又以其他如此發展的事物的尺度本身作為前提,最終在這尺度之間固有的特性作為基點,形成了不以目的為轉移的客觀變化,而這或許才是熵增的本質。所以,熵增或許並不可怕,隻是在客觀變化到來之前,我們還沒發展出能由主觀能動性創造出抵抗其存在的外力這件事,進而導致了悲觀和害怕。如此想來,熱能本身更貼近思的狀態,而地火也是模擬地熱的狀態,完成生命的轉化麽,光那時已經就想到這個了麽?哈哈,跟你說著說著,想到其他的事情了。”
“嗯,還好,思想本來也就這麽一迴事,說著說著就開始從自己已有的總結裏去整合,再次歸納。”
“沒錯,觸類旁通,有時候就是這樣的,開始想的時候隻是邏輯的規律變化,而有時就會注意到原本記憶深刻的情況,聯係起來後的樣子,不就像外思與內思出現了不該出現的第一性——同類相吸,而思與思的統一如果看做是第五性,完成了一次螺旋上升來看,也就是完成一次對立統一。一階,二階和三階對應的或許就是這三性的存在,尚且屬於自然,到了第四性就如原核到真核的轉變,核心開始統一為一個係統進行深化和優化,以此完成由一到二的過程,而第五性就是那二生三過程中的完成二生一的前提的那個節點的前提所表達的性質。”
“嗯嗯,今天先到這吧,皮皮蝦小明我感覺要漲腦子了。”
“好的,讓皮皮明非蝦聽聽元某人的碎碎念。”
“那皮皮蝦,我們走,這第一個問題,古書裏存在一個洪荒宇宙,他後來並沒有出現仙,但是誕生了無數的定義,你通過遊道者聯盟的書籍已經知道了不少,那麽我們現在出現能修仙的本質是什麽?”
“不是擁有靈氣麽?”
“這呀,是因為你處於這個階段,靈氣出現被你與古書結合才覺得那種靈氣複蘇的錯覺,別忘了你現在遇到我了。”
“對哦,如果沒遇到你,我大概也不會知道靈氣不是宇宙自然演化,而是你們用了十幾億年創造出來的。”
“沒有十幾億年,真正覺得靈氣可以出現是因為晶的出現,這也隻有光那時意識到了。其實如果沒有晶的出現,不僅這蛋不會出現,實際準備要走的就是機械路線。當初一開始定的惡魔,不死和天使,本身為的是保證思想的方向。而那暗那次出去的三族我會跟你說是獸族、恐龍族和機械族,獸族是暗跟我說過他這次帶出去後不會再稱惡魔而是野獸,而對於土求和光的了解,才說其他兩族,失敗為恐龍,成功為機械,這兩族是過去存在過的我們這群人意識裏明確認知的事物。”
“所以本質是光發現了修仙的可能性,才有了實驗的想法。”
“裏麵涉及的太多,其中一些已經是我從他給書看到的,實際的連續過程已經成為他的私有記憶了。不過修仙出現的基點的確與零點有關,準確的是關於希格斯場的一種猜想,不過那會說得宏觀了,我試試從另一個角度去延伸。”
“有點理解,但不是很明白呢。”
“嗯,我試試能不能說清吧。其實對於這整個宇宙實際存在多久並沒有結論,而我們其實得到的是這樣一個猜想:如果宇宙一直處於螺旋上升的過程來看,雖然物質世界大趨勢一直在熵增,但熵增的本質是為了抵抗宇宙自發不斷產生的意外熵減,那麽一開始存在的事物,其的性質就是第一性,而性質的意義是什麽呢,明非?”
“嗯,共念。”
“沒錯,是對存在的事物的一次定義,類似共念的存在,我現在稱其概念,那麽可以這麽看,概念其實代表不了任何事物,因為他解釋的是一種存在,而事物是一種存在的一麵,概念其實是在說這樣的一件事:所有事物裏有這麽一件事情,但我說的概念本身又是這麽一件事情的一麵。這麽說你覺得如何:存在與事物是兩個集合,而當他們處於集合的定義時,他們屬於了數學的概念。那存在和事物又處在了什麽概念裏?自稱皮皮蝦的小明同學?”
“思想。他們本身作為集合的定義裏稱為的元素概念裏的一個個元素定義。而在思想的概念裏,他們分別定義為一個叫存在的集合,一個叫事物的集合,其內的元素屬於思想概念裏的一個個思想。而兩個集合前者是為了區分抽象和具體定了存在為界限,後者是為了對具體存在作分類,於是有了事物的定義,而這時抽象的存在也因此有了抽象的事物,這就像道:原本思想就像流水,一團混沌沒有區別,一開始某一具體存在溪流出現,而這時的主要矛盾在於是否具體,因此存在隻是一個概念,於是就在無極或者說虛無的思想概念裏由存在劃分了具體和抽象,溪流是具體概念,流水是抽象概念。但隨著具體和抽象的概念被定義,他們也成為思想概念裏的兩個元素。此後的主要矛盾就在於是否存在,這時的存在才與共念相同,而具體存在被定義為事物,事物也成為思想概念裏的一個元素,事物此時與念相同,那不應該是從共念到念?哦哦,一開始是對於具體存在的分析,由此延伸出存在這類共念和對具體存在新定義為這個類似量的事物,從此具體存在類似念而事物類似量。而存在這概念也是具體存在到存在,也就是念到共念,不是共念到念。”路
“是的,具體存在成為了事物的其中一麵的兩方,其中存在是其廣方,而具體是其狹方,但都不代表事物本身,即具體存在本身。而共念是不會到念,隻會作為來源重新推導到一個新念,然後以原念作來源,以新念為前提,基於原念與新念之間的尺度間的客觀性質為基點而發展下去,這裏衍生出了兩個要求,首先是來源要求——思想存在不被斷絕,其次是前提要求——不存在絕對的時間逆流。而這兩個要求的目的隻有一個,讓實踐擁有觀測的基點,另一個說法則是讓新念得到能脫離原念的理論依據和方法條件。如果舉例來說,就是原始社會的共產本質不是思想持續發展後如今要求的共產本質,共產最本質的意義在於讓思想擁有統一性,進而一生二後的過程能可控,最終所有思想者都可以知道自己最差的處境。那十二階法的設想其實來自這麽一個思考:古書一開始隻是界門綱目科屬種七種,而在種之前,一開始的生物誕生被稱為族群,然後裏麵出現一群與其內生物有優勢或劣勢的存在,慢慢分了三族,其它兩族雖然看到其與族群不同,但自己來源於此,因此有優勢或劣勢的存在基於已知因素,不敢近親吞噬,於是原族像量子在製造新念或新量,最終優為量,劣為念,但三方確定不同後,劣勢方不得不成為原族或優族,此時劣勢方為念,原族如優劣方的共念,而優勢方如量,此時優勢方占據三族內的絕大空間,進而產生更優方,得到量子,而這時的量子也脫離了念的階級,但還沒達到種族隔離的程度,於是相當於多了個宗階,形成由劣勢方向原族和優族發展,進而優族出現宗族的念、共念、量、量子的關係,並以此形成底層邏輯。隨著變化的越發複雜,種族隔離出現,以此出現一個個種群,而內部依舊是底層邏輯起變化,而種群之間又由於意識的差距,慢慢又形成種由原種族被劣勢種族替代類似念,原種族成為共念,優勢方成為量,形成個體為量子而整體如念。屬成為原種族和優種族的階級,劣種族如念,原種族如共念而優勢種族如量,也形成個體為量子但整體為量。隨著優勢種族由此占據更多空間,最終出現個體與整體都如同量子般的科階,同時也成為未來共念的來源。而由於種族的內部競爭和科階的外部壓迫,由此形成科屬種宗族五行並存,並在外界環境為主導下優勝劣汰,然而後續的發展不斷率先出現強意識的存在群體,成為了門綱目這類似種宗族的內部變化,但又對其下階級實現了絕對壓製,直到類域界的出現,界階完成了對自然界的統一,域階完成了思想者意識的統一,而類階完成思想者自身的統一,最終得到一個由人類的概念裏出現的人的定義,於是才有人類域界門綱目科屬種宗族的十二階法的一體化,為的其實是思想的融合發展,得到人的定義並以此形成由人來引領宇宙發展,獲取信任的目的。”元
“嗯,大概知道光的想法,想通過那社會發展已經出現的階級作為空間位置的名稱,以十二階之間的關係來對職位分工合作創造出秩序。不過重複輪迴這種時間逆流也不是絕對的時間逆流,更像是一種新生。而且核心隻是大致不變,實際上今日比昨日本身就多了新的感念,那怕你不在意,它本身在你不在意的地方依舊對其他產生影響,也有這個考慮才認識並尊重社會已有發展,以其為來源,以追求的共念作前提,找到共念需要的基點,去以時間變化過程中探索方法來實現對目的的歸納總結,得到經驗教訓,最終從各種局麵中找到其中的聯係,去達到最終結果,形成共念到共念的一次閉環,從虛無到有零的質變,以此完成重複輪迴這種相對而言的時間逆流,完成對非真的一次總結,直到無數的非真所得的有零來找到為自身目的而需要的有零基點,這有零基點就如量,能對過去有直觀認識過程,直到完成隔離以後,明確由念到量的質變前提,進而出現一,統一量以下而被稱量子。而且宇宙本身不管思想在不在都會造成影響,隻是有思想會讓未來一切有跡可循,通過實踐進行歸納總結來逼近真象,所以才說是來源要求。至於那前提要求更多是一種補充,也是來源要求的一種特殊情況,簡單說就是在認知範圍內,不可能出現永恆的逆轉能力,但允許出現局部的逆轉能力。比如你上一秒哭下一秒笑的交替,如果思想認知不夠,就會產生你在哭與笑的逆轉錯覺。另一種直白說法就是周期律,如果思想認知不夠,就會覺得隻要懂規律,一切都可以逆轉,忽視了準備逆轉時,你已經發生了質變,你比較原來的你多了全知全能的特性,而產生這個特性的過程成為了你與原來的你的天塹,你逆轉時的你已經不在應該屬於那逆轉本該的一位,如果要求那絕對的時間逆流的話。但之所以說它是前提要求,又在於隻要能積累的足夠多,來源足夠充分,他並非絕對不會出現。”路
“所以,思想積累得足夠多,未必不能出現修仙的可能性。隻是修仙並不能直接帶來幸福,如果一開始能完成修仙的勢力沒有共念的意願,就如古書說的當時科技一開始掌握在思想積累不深厚的集體,在強大時隻顧自己而沒有共念的意願,最終拉著其他人要麽屈服其霸道,要麽同歸於盡來恐嚇,最終就像一個拿到了滅世武器的叛逆小孩在極端思想中讓思想發展斷裂,使其又要從零開始,但思想存在的必然性讓一切隻是螺旋上升,在對曆史的歸納總結中得到能量(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於能量(物質)的先後順序作用下,一切又從無到有,從零到一。隻是這次,我們比較幸運。”元
“的確,幾億年的時間發展,現在靈氣已經開始能夠產生。隻是如果我沒遇到你的話,我也隻會想象那靈氣就如古書的空氣一般,是自然演化一般可以出現的存在,全然不會注意到那逆天改命的一步又一步的艱辛,最多也就有點感慨。”路
“那我們接下來再深入一點,具體存在出現後,並不意味著其存在穩定,也不代表其具體不變,這就有另一個基礎要求——任何事物都可以相互轉化,而這意味著相對的時間逆流是可以無處不在的,隻是需要變化的時間長短不一。而這裏的變化與時間的關係也如那存在與事件相同,但又有不同。存在如共念,而共念更像時間;事物如量,而量如變化。但存在與變化更抽象,時間與事物更具體,當然這也是因為共念與量是被給予了抽象與具體的統一,那共念與量是基於念這種具體存在而延伸出來的概念與定義統一。四象的變化代替萬物之間的細節種種,由此以簡化繁,最終這種四象變化被定義為太極,上括大道至簡,下包變化之細,狹指上處於了星球與粒子的統一,廣指則是宇宙與思能場的統一,由此才成為道的一種具體存在,成為一個事物,成為思想裏的一個元素,而元素的越發具體,最終由量子作為概念而統籌,而其集合內的元素也就都是具體與抽象統一的量子,進而量子有了成為包含對立統一特性的一種定義,出現了具體的一麵,與含有抽象一麵的定義有了聯係的可能。而這時由念之間的同類相融的第一性到量之間的同類相斥的第二性到了念量相吸的第三性,而念量本身也是抽象裏隻有唯一性質且對立的存在的概念,所以也將第三性的概念衍生出異性相吸的第三性,以此讓念量多一個具體的定義——量子,而這個被定義事物有了第三性裏拋去異性,有了第一性裏拋去同類,而隻有相吸性的統一體,而這用另一個詞來定義,即是糾纏,從而存在了量子如念,糾纏如共念,相吸為量而第三性為量子,最終整體如新念完成量子到量子的閉環,直到與新念相斥的量再次出現,第二性自然而出,第四性因此而生,最終隨著第五性出生而使其第四性死亡,完成統一,完成新念的一次次的相吸性積累,完成糾纏裏代表的密不可分的特性,擁有密度的概念,進而逼近共念的同時完成量子的演化。當然最開始的量子廣義上是概念,在沒有擁有思想者能觀測到的時候,你哪怕能影響,你也確定不了是否真的造成影響。就如雪崩之前你並不能直觀知道其內的變化,直到它轉化為事物變化,以時間的過程才會讓人直觀感受到其真實。但是你不知道其中變化,這並不代表你在其變化的對你來說是抽象過程而其自身的客觀過程中沒有造成影響,以及其中影響的權重多少也沒有辦法在發生後得到真實反饋,更多是一種結果迴溯談論原因。此外已有之事後必在,以行之事後必再行確實在宏觀中普遍,但如果在微觀中有所節製,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那涓涓細流匯成的河流也會基於其溪流作來源,以環境影響為前提,又基於其溪流之間與環境的三者的客觀變化為基點,在自然變化中形成客觀變化,而因為思想的存在,在沒有全知全能的能力之前形成主觀變化。而在真的以一定認知和限製裏,有目的作來源要求時,事物本身當前擁有的客觀事實成前提要求,那形成的就是事物變化,得到擁有具體存在的特性,屬於主客觀統一的量子態。分析時如果不能意識到客觀的局限性與主觀的多向性的話,所謂的分析不過是基於第三者的思想性做出的抽象理解,這也是抽象事物可以誕生的本質,也是一種三生萬物的抽象體現。”
“念,共念,量,量子。這四個定義也是你對所有事物得出念的抽象概念,進而得到念的具體定義,通過得到具體與抽象統一的並屬於念的事物,找到確定屬於念的存在。而那個事物就是零點?”
“嗯,零點或許就是那希格斯場裏變化而形成的量子,就如那百億宇宙在念變性得到了量這種類事物發展中造就出與外物隔離的類似量子能抵抗外界變化而保持自身穩定的一種性質,後續思想者才根據這事物給出統一的概念並衍生出多向定義,但在思想者能意識到定義前,量與量子一樣都在有意識的抵抗被同化,而這種變化就是熵減的本質。隻是大多數時候的熵減抵抗不了其壓力,隻能化作極小類球體,縮迴到自身的虛數區,而最終是自身虛單元的幾倍的虛數,也許要看其在熵減時完成了幾階段的虛增,而這的理論來自那些星球和電子等的最終狀態,是宇宙能通過對其熵減出現的虛體擠壓的結果,而原理是能量的流動由高入低。那虛體出現時有能變成無能的‘思’,使其處於低能,由此而自然被擠壓成形。越小越趨近圓體,越大則趨向扁平。最終雖然會迴歸熵增,一方麵是一種多項客觀變化形成的一種客觀趨勢,另一方麵是已經存在的並不會消失,能量或許不能運用思想,但應該承載有思想的痕跡,這也是我們認為思想有其必然性才會出現,隻是難度極大,嗯,咦,那麽說熵增也不是單純地迴歸原始,而是成就一種新的客觀大趨勢直到再統一,然後又隨新量而起舞。嗯,那種宏觀到時再一言以蔽之,我們看看細微之處。隨著虛球體的不斷增加,而這時又有了兩種可能:虛球體內思外能或者內能外思,而‘能’處於同類相吸的第一性,內思外能的狀態的能與能同類相融,所以這種虛球體失去了邊界,而‘思’處於同類相斥的第二性,所以內思外能的存在呈類球狀並互相有其隔離,更多表現粒子性。而那內能外思的狀態由於第二性,或許有的化作了扁平狀,更多表現成以思為界的弦狀,而這也是針量與線量可以出現的理論猜想。而隨著異類相吸的第三性的出現,不論內能外思還是內思外能的存在由此有了互相之間的聯係,自身也依舊處於擁有第一性和第二性的本質。從事物結合的角度來看,內能外思會和內思外能結合,內思外能會與內思外能結合。當外能足夠大時,雖然都擁有融合一體的可能,但前者更可能成為內能外思外能內思的狀態,外思可能會如膜將外能包裹,內能釋放,形成外思內思以能為界的狀態,通過內思對外能的吸引控製了外思的尺度;而後者內思外能外能內思的狀態,隨著第一性的外能融合流動,加上第三性讓思與能的吸引,化作了膜狀,形成以能為隔膜的內思與內思的廣平鋪細褶皺,或許也是細胞會存在雙層膜結構的來源吧,隨著內思的進一步由量到量子的變化,以此出現了磷脂雙分子層的閉環。而對於後續,正如三生萬物一般,由於前三性造就的尺度成為來源,又以其他如此發展的事物的尺度本身作為前提,最終在這尺度之間固有的特性作為基點,形成了不以目的為轉移的客觀變化,而這或許才是熵增的本質。所以,熵增或許並不可怕,隻是在客觀變化到來之前,我們還沒發展出能由主觀能動性創造出抵抗其存在的外力這件事,進而導致了悲觀和害怕。如此想來,熱能本身更貼近思的狀態,而地火也是模擬地熱的狀態,完成生命的轉化麽,光那時已經就想到這個了麽?哈哈,跟你說著說著,想到其他的事情了。”
“嗯,還好,思想本來也就這麽一迴事,說著說著就開始從自己已有的總結裏去整合,再次歸納。”
“沒錯,觸類旁通,有時候就是這樣的,開始想的時候隻是邏輯的規律變化,而有時就會注意到原本記憶深刻的情況,聯係起來後的樣子,不就像外思與內思出現了不該出現的第一性——同類相吸,而思與思的統一如果看做是第五性,完成了一次螺旋上升來看,也就是完成一次對立統一。一階,二階和三階對應的或許就是這三性的存在,尚且屬於自然,到了第四性就如原核到真核的轉變,核心開始統一為一個係統進行深化和優化,以此完成由一到二的過程,而第五性就是那二生三過程中的完成二生一的前提的那個節點的前提所表達的性質。”
“嗯嗯,今天先到這吧,皮皮蝦小明我感覺要漲腦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