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四章 狹路相逢
洪荒伏羲:女媧,我要你助我修行 作者:風起長歌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因此,無論是封山還是不封山,現在看起來都會對這些教派產生不利的影響。
東海,金鼇島,碧遊宮。
通天教主在自己的大殿之中來迴徘徊,思索著自己究竟應不應該封山。
無論是封山還是不封山,他都覺得會帶來不好的結果。
封山,很有可能在教派爭奪中吃虧,他們截教可能會被闡教和西方教趕超。
不封山,他們截教的弟子成分十分複雜,萬一惹火上身,到時候損失可能會更大。
這種情況下,通天教主就算是聖人,也想不明白究竟該做什麽選擇。
他覺得自己現在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去找個人幫幫自己,幫自己理清思路,做出最正確的判斷。
通天教主在思考了半天之後,最終還是決定去混沌虛空之中的紫霄宮,找鴻鈞請教一下。
鴻鈞身為自己的老師,而且是洪荒世界的第一個聖人,他老人家也許能夠給自己提供一些見解。
想到這裏,通天教主直接離開了碧遊宮,朝著混沌虛空之中飛去。
通天教主化作一道灰撲撲的神光,憂心重重的朝著洪荒世界外飛去。
其實通天教主也不知道鴻鈞能否給自己提供什麽解決辦法,但是現在求助鴻鈞已經是他唯一的辦法了。
如果就這麽等下去,也不封山,萬一這場浩劫波及到了截教,截教恐怕要死傷一大批弟子。
到時候截教就算招收了新的弟子,也會非常的虧。
而且萬一浩劫動蕩,影響到了截教。
截教到時候真的有時間去招收新的弟子嗎?
這種事情誰也沒有辦法說清,但誰也不想去麵對那種惡劣悲慘的下場。
麵對這場天地大劫,通天教主失去了他往日的從容。
就算是聖人,他也沒有把握去影響洪荒的天地大勢。
正是因為他是聖人,他才清楚天地大勢其實是由天道在操縱的。
他作為天道手底下的一尊聖人,如何能夠影響由天道操縱的天地大勢呢?
就連聖人都無法左右這場大劫,未來會發展成為什麽樣子,沒有人能夠說得清楚。
雖然通天教主沒有親自經曆過洪荒大劫,但是他多少了解一些龍族和鳳族的結果。
且想想當年龍族和鳳族在這洪荒大地上是何等的風光,再看看他們現在在伏羲的手底下,隻能作為附庸種族,就能夠知道他們在這場大劫中經曆了什麽?
就連龍族和鳳族這種遠古大族都無法承受住天地大劫的影響,一旦災難降臨到了截教的頭上,通天教主未必有能力能夠改變局勢。
雖然在成為聖人之後,通天教主曾經推演過天機,知道未來洪荒天地大劫的主角應該是巫族和妖族。
但巫族和妖族是天地大劫的主角,難道這場戲就沒有配角了嗎?
就算巫族和妖族的下場非常慘,難道其他被波及到的種族和勢力就能夠幸免於難,就能夠存活下來嗎?
要知道,當初很多和龍族,鳳族在同一時代生存的小種族都在那場大劫之中消失了。
就算截教有聖人撐腰,能夠扛得住大劫,可到時候的截教還能夠有現在的幾分繁榮呢?
這些事情通天教主根本說不清楚。
一方麵他本身就不是擅長推演的聖人,另一方麵,現在的天機被屏蔽住了,通天教主也陷入了對未知的恐懼之中。
這種對於未知的恐懼,迫使著通天教主去認真對待這場洪荒大劫。
而且伏羲的封山和閉關,對於通天教主來說也是一個指示。
以伏羲的實力和戰力,都選擇了避開這場大劫,都選擇了不參與,足以說明這場大劫的威力究竟有多麽的可怕。
要知道,伏羲的實力基本上是鴻鈞之下,無人能及了。
連伏羲都選擇了退避,他們這些聖人選擇不封山,真的會有好果子吃嗎?
通天教主心裏沒譜,他現在迫切需要一個強者的引導和指點。
而在整個洪荒天地之中,能夠指點聖人的,也就隻剩下鴻鈞了。
鴻鈞雖然是聖人,但他畢竟融合天道,早已淩駕於聖人之上。
通天教主想著如果連鴻鈞都不能給自己想出一個好的解決辦法,那他也隻能選擇封山閉關。
沒人能夠保證自己在天地大劫之中不受波及,也沒有人能夠保證自己勢力的人全都能夠在天地大劫之中幸存下來。
如果大劫真的那麽容易度過,龍族和鳳族應該要比現在風光許多倍。
天地大劫,除了聖人之外,沒有人敢說自己能夠從其中幸存。
聖人就算能夠幸存下來,就算能夠保住性命,難道既能保證自己在天地劫難之中沒有任何損失嗎?
實際上,就算是聖人也沒有底。
通天教主現在的心很慌,他迫切的想要得到鴻鈞的指引。
然而,就在通天,教主穿梭於混沌虛空之中時,他忽然發現自己的身後出現了一道熟悉的身影。
那身影的主人,他很清楚,也很熟悉,因為那個人正是自己曾經的兄長,也就是元始天尊。
在這種火燒眉毛的情況下,還能遇到自己最討厭的人,通天教主的臉上浮現出了一絲不悅。
當然,兩人的實力其實差不多。
既然通天教主能夠發現元始天尊的身影,元始天尊自然也注意到了在自己前方一直在飛行的通天教主。
元始天尊原本正在淡定的飛行,神情雖然稱不上愉快吧,但至少也可以說平淡。
但在遭遇了通天教主之後,元始天尊的表情顯然變得有些陰沉了。
兩個人自從,在昆侖山分道揚鑣之後,他們就已經成為了死對頭和冤家。
兩個人的身上本來就有重重恩怨,沒有辦法做到化幹戈為玉帛。
更何況,兩人都創建了自己的聖人教派,都在洪荒大地上爭奪機緣和弟子。
而他們兩大教派的活動地點,基本上就在東方大地之上。
這就意味著,兩大教派注定要產生一些矛盾和摩擦。
兩位聖人雖然不插手弟子之間的爭鬥,但他們自然也能夠注意到兩教之間的恩怨。
東海,金鼇島,碧遊宮。
通天教主在自己的大殿之中來迴徘徊,思索著自己究竟應不應該封山。
無論是封山還是不封山,他都覺得會帶來不好的結果。
封山,很有可能在教派爭奪中吃虧,他們截教可能會被闡教和西方教趕超。
不封山,他們截教的弟子成分十分複雜,萬一惹火上身,到時候損失可能會更大。
這種情況下,通天教主就算是聖人,也想不明白究竟該做什麽選擇。
他覺得自己現在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去找個人幫幫自己,幫自己理清思路,做出最正確的判斷。
通天教主在思考了半天之後,最終還是決定去混沌虛空之中的紫霄宮,找鴻鈞請教一下。
鴻鈞身為自己的老師,而且是洪荒世界的第一個聖人,他老人家也許能夠給自己提供一些見解。
想到這裏,通天教主直接離開了碧遊宮,朝著混沌虛空之中飛去。
通天教主化作一道灰撲撲的神光,憂心重重的朝著洪荒世界外飛去。
其實通天教主也不知道鴻鈞能否給自己提供什麽解決辦法,但是現在求助鴻鈞已經是他唯一的辦法了。
如果就這麽等下去,也不封山,萬一這場浩劫波及到了截教,截教恐怕要死傷一大批弟子。
到時候截教就算招收了新的弟子,也會非常的虧。
而且萬一浩劫動蕩,影響到了截教。
截教到時候真的有時間去招收新的弟子嗎?
這種事情誰也沒有辦法說清,但誰也不想去麵對那種惡劣悲慘的下場。
麵對這場天地大劫,通天教主失去了他往日的從容。
就算是聖人,他也沒有把握去影響洪荒的天地大勢。
正是因為他是聖人,他才清楚天地大勢其實是由天道在操縱的。
他作為天道手底下的一尊聖人,如何能夠影響由天道操縱的天地大勢呢?
就連聖人都無法左右這場大劫,未來會發展成為什麽樣子,沒有人能夠說得清楚。
雖然通天教主沒有親自經曆過洪荒大劫,但是他多少了解一些龍族和鳳族的結果。
且想想當年龍族和鳳族在這洪荒大地上是何等的風光,再看看他們現在在伏羲的手底下,隻能作為附庸種族,就能夠知道他們在這場大劫中經曆了什麽?
就連龍族和鳳族這種遠古大族都無法承受住天地大劫的影響,一旦災難降臨到了截教的頭上,通天教主未必有能力能夠改變局勢。
雖然在成為聖人之後,通天教主曾經推演過天機,知道未來洪荒天地大劫的主角應該是巫族和妖族。
但巫族和妖族是天地大劫的主角,難道這場戲就沒有配角了嗎?
就算巫族和妖族的下場非常慘,難道其他被波及到的種族和勢力就能夠幸免於難,就能夠存活下來嗎?
要知道,當初很多和龍族,鳳族在同一時代生存的小種族都在那場大劫之中消失了。
就算截教有聖人撐腰,能夠扛得住大劫,可到時候的截教還能夠有現在的幾分繁榮呢?
這些事情通天教主根本說不清楚。
一方麵他本身就不是擅長推演的聖人,另一方麵,現在的天機被屏蔽住了,通天教主也陷入了對未知的恐懼之中。
這種對於未知的恐懼,迫使著通天教主去認真對待這場洪荒大劫。
而且伏羲的封山和閉關,對於通天教主來說也是一個指示。
以伏羲的實力和戰力,都選擇了避開這場大劫,都選擇了不參與,足以說明這場大劫的威力究竟有多麽的可怕。
要知道,伏羲的實力基本上是鴻鈞之下,無人能及了。
連伏羲都選擇了退避,他們這些聖人選擇不封山,真的會有好果子吃嗎?
通天教主心裏沒譜,他現在迫切需要一個強者的引導和指點。
而在整個洪荒天地之中,能夠指點聖人的,也就隻剩下鴻鈞了。
鴻鈞雖然是聖人,但他畢竟融合天道,早已淩駕於聖人之上。
通天教主想著如果連鴻鈞都不能給自己想出一個好的解決辦法,那他也隻能選擇封山閉關。
沒人能夠保證自己在天地大劫之中不受波及,也沒有人能夠保證自己勢力的人全都能夠在天地大劫之中幸存下來。
如果大劫真的那麽容易度過,龍族和鳳族應該要比現在風光許多倍。
天地大劫,除了聖人之外,沒有人敢說自己能夠從其中幸存。
聖人就算能夠幸存下來,就算能夠保住性命,難道既能保證自己在天地劫難之中沒有任何損失嗎?
實際上,就算是聖人也沒有底。
通天教主現在的心很慌,他迫切的想要得到鴻鈞的指引。
然而,就在通天,教主穿梭於混沌虛空之中時,他忽然發現自己的身後出現了一道熟悉的身影。
那身影的主人,他很清楚,也很熟悉,因為那個人正是自己曾經的兄長,也就是元始天尊。
在這種火燒眉毛的情況下,還能遇到自己最討厭的人,通天教主的臉上浮現出了一絲不悅。
當然,兩人的實力其實差不多。
既然通天教主能夠發現元始天尊的身影,元始天尊自然也注意到了在自己前方一直在飛行的通天教主。
元始天尊原本正在淡定的飛行,神情雖然稱不上愉快吧,但至少也可以說平淡。
但在遭遇了通天教主之後,元始天尊的表情顯然變得有些陰沉了。
兩個人自從,在昆侖山分道揚鑣之後,他們就已經成為了死對頭和冤家。
兩個人的身上本來就有重重恩怨,沒有辦法做到化幹戈為玉帛。
更何況,兩人都創建了自己的聖人教派,都在洪荒大地上爭奪機緣和弟子。
而他們兩大教派的活動地點,基本上就在東方大地之上。
這就意味著,兩大教派注定要產生一些矛盾和摩擦。
兩位聖人雖然不插手弟子之間的爭鬥,但他們自然也能夠注意到兩教之間的恩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