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任重而道遠!
我就一造挖掘機的,能有什麽危險? 作者:愛寫不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與此同時,徐氏重工廠房,實驗室內。
在昨天晚上清點過材料無誤之後,徐天宇便第一時間迴到了實驗室內繼續研發。
到現在,又是一個晚上過去。
徐天宇神采奕奕的看著實驗室內的材料。
雖然他一個晚上沒睡,但此時他的精神麵貌卻十分振奮。
原因無他,一切都因為昨天軍方運輸過來的錸金屬。
不得不說,這錸金屬,真的是好東西。
不僅強度高,可塑性好。
實際上,徐天宇對這一次的研發如此有信心的原因,也正是因為此前發現了一項和錸金屬有關的新型金屬合金。
要不然的話,僅僅有一次製造航天發動機雛形的經驗。
他的步子是斷然不可能邁的如此之快的。
他有信心能造好這一台航天發動機的原因,有一部分原因是對可控核聚變技術的了解。
但最大的一部分是在一次機緣巧合之下,發現了能完全符合航天領域要求的新型金屬合金。
在經過一個晚上的奮鬥之後。
徐天宇終於將這個錸合金材料成功弄了出來。
望著手中一小塊冰涼的銀白色金屬,徐天宇的神情有些欣喜。
經過一定項目的檢測之後,徐天宇發現手中的這塊金屬的各項性能和強度,都還要遠遠超過他的估計。
這也是為什麽他會如此興奮的原因。
因為這樣就代表著,這台新型航天發動機的進展能順利進行了。
緊接著,他又望著實驗室角落處的那一堆錸金屬。
當初他隨口說說的有多少拿多少,現在看來,絕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光是那將近八百公斤的錸金屬,就足夠滿足所有階段新型航天發動機的研究了。
想到此,徐天宇莫名的心安的許多。
殊不知,要是讓別人知道了這句話,免不了會驚掉一地下巴。
八百公斤的錸金屬用在一台航天發動機上麵,這已經不能用單純的奢侈來形容了。
這完全是敗家子的行為。
在當初王仁清的考慮中,他以為徐天宇是為了接下來的所有研究,所以才需要如此之多的錸金屬。
要是讓他知道如此之多的錸金屬僅僅是用於一台航天發動機上麵,那估計他會心疼死。
畢竟,一整個項目研究的材料用量和一台航天發動機的材料用量,這完全就是天差地別的。
不過這時的徐天宇可沒有想這麽多。
他想的,隻有如何將這台航天發動機更好的造出來。
徐天宇走到實驗室裏的主控製室內。
打開自己關於這台航天發動機的設計方案,徐天宇再一次的改動了起來。
相比起最初的原稿,這台航天發動機的設計方案早已經不知道改動了多少遍。
當然,其中最大方麵的改動還要是這台航天發動機其用途的改動。
在第一代航天發動機,或者是那台航天發動機的研發中。
徐天宇的設計初衷就是目前各國航天領域的主流----裝載在火箭上的航天發動機。
嚴格意義上來說,那台僅僅是火箭發動機。
由於目前科學技術的限製,整個世界的航天領域都將火箭發動機說成更加籠統的航天發動機。
實際上,航天發動機可不止是火箭發動機,當今世界將這兩類發動機的概念有些混淆。
當然,這可能是因為人類航天器很久都局限在火箭上的原因。
航天發動機說的更多的是能在太空中自主控製的飛行器所裝載的發動機,比如太空飛船,航天飛船之類的。
也就是說,相較於火箭。
航天飛船的作用更加廣泛,當然,這也代表著其結構更加複雜。
一般來說,火箭發動機運行的環境比較單一,這也就代表著其結構相對比較簡單。
當然,這其中有人類想辦法降低運行環境的複雜性的原因。
就像是目前的火箭分級一般,每一級的發動機有不同的運行環境,不同的性能需求。
比如在大氣層的運行環境,類大氣層的環境,乃至太空下的環境。
每台發動機都有不同的設計需求。
這看上去雖然能避免很大風險。
但對於研發的科研人員來說,這無疑會大大增加其工作量。
而此時徐天宇所想的這台發動機,就是要一勞永逸的解決這個問題。
不管是航天器在大氣層內,亦或者是太空,這台發動機都能滿足要求,做到真正意義上的一機多用。
當然他有這個想法的最大原因,就是慣性約束聚變的核聚變技術的穩定性。
不管是在何種環境內,這台航天發動機都能穩定的持續工作。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搭載這種航天發動機將不再是火箭,而是真正能供人類進行太空旅行的太空飛船。
如果這台航天發動機能真正研究成功的話。
那將改變當今世界的航天領域的側重重心,也將改變當今世界的格局。
讓人類從近地軌道的探索到太空探索!
因為現在運用最多的火箭,基本上都是一次性的東西。
這也就代表著如果不改變這種側重的話,那麽人類將永遠困在近地軌道。
畢竟一次性的東西雖然成本低,但相應的,這也代表著其功能單一。
但隻要這台航天發動機研發出來,說不定世界各國的航天領域學者會將目光更多的放在可持續航天器的研究上。
所以說,徐天宇完成這台航天發動機的研發僅僅隻是第一步。
如果想在後續不落後一步的話,那麽迎接他的就是與這台航天發動機相匹配的航天器的研發。
畢竟光憑一個航天發動機,是不可能遨遊太空的。
雖然現在世界各國有一種航天飛機的概念。
但礙於技術的局限性,其作用其實和火箭差不多,隻能滿足地球近地軌道的一些工作。
甚至比起火箭來,航天飛機的成本還要高的多。
如果徐天宇想在這方麵繼續深入研究的話,那麽他所需要研究的航天器,就得是航天飛機的進化版本。
想到這裏,饒是再有自信的徐天宇也是歎了口氣。
目前來說,這個目標還是太遠了!
任重而道遠啊!
...........................
在昨天晚上清點過材料無誤之後,徐天宇便第一時間迴到了實驗室內繼續研發。
到現在,又是一個晚上過去。
徐天宇神采奕奕的看著實驗室內的材料。
雖然他一個晚上沒睡,但此時他的精神麵貌卻十分振奮。
原因無他,一切都因為昨天軍方運輸過來的錸金屬。
不得不說,這錸金屬,真的是好東西。
不僅強度高,可塑性好。
實際上,徐天宇對這一次的研發如此有信心的原因,也正是因為此前發現了一項和錸金屬有關的新型金屬合金。
要不然的話,僅僅有一次製造航天發動機雛形的經驗。
他的步子是斷然不可能邁的如此之快的。
他有信心能造好這一台航天發動機的原因,有一部分原因是對可控核聚變技術的了解。
但最大的一部分是在一次機緣巧合之下,發現了能完全符合航天領域要求的新型金屬合金。
在經過一個晚上的奮鬥之後。
徐天宇終於將這個錸合金材料成功弄了出來。
望著手中一小塊冰涼的銀白色金屬,徐天宇的神情有些欣喜。
經過一定項目的檢測之後,徐天宇發現手中的這塊金屬的各項性能和強度,都還要遠遠超過他的估計。
這也是為什麽他會如此興奮的原因。
因為這樣就代表著,這台新型航天發動機的進展能順利進行了。
緊接著,他又望著實驗室角落處的那一堆錸金屬。
當初他隨口說說的有多少拿多少,現在看來,絕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光是那將近八百公斤的錸金屬,就足夠滿足所有階段新型航天發動機的研究了。
想到此,徐天宇莫名的心安的許多。
殊不知,要是讓別人知道了這句話,免不了會驚掉一地下巴。
八百公斤的錸金屬用在一台航天發動機上麵,這已經不能用單純的奢侈來形容了。
這完全是敗家子的行為。
在當初王仁清的考慮中,他以為徐天宇是為了接下來的所有研究,所以才需要如此之多的錸金屬。
要是讓他知道如此之多的錸金屬僅僅是用於一台航天發動機上麵,那估計他會心疼死。
畢竟,一整個項目研究的材料用量和一台航天發動機的材料用量,這完全就是天差地別的。
不過這時的徐天宇可沒有想這麽多。
他想的,隻有如何將這台航天發動機更好的造出來。
徐天宇走到實驗室裏的主控製室內。
打開自己關於這台航天發動機的設計方案,徐天宇再一次的改動了起來。
相比起最初的原稿,這台航天發動機的設計方案早已經不知道改動了多少遍。
當然,其中最大方麵的改動還要是這台航天發動機其用途的改動。
在第一代航天發動機,或者是那台航天發動機的研發中。
徐天宇的設計初衷就是目前各國航天領域的主流----裝載在火箭上的航天發動機。
嚴格意義上來說,那台僅僅是火箭發動機。
由於目前科學技術的限製,整個世界的航天領域都將火箭發動機說成更加籠統的航天發動機。
實際上,航天發動機可不止是火箭發動機,當今世界將這兩類發動機的概念有些混淆。
當然,這可能是因為人類航天器很久都局限在火箭上的原因。
航天發動機說的更多的是能在太空中自主控製的飛行器所裝載的發動機,比如太空飛船,航天飛船之類的。
也就是說,相較於火箭。
航天飛船的作用更加廣泛,當然,這也代表著其結構更加複雜。
一般來說,火箭發動機運行的環境比較單一,這也就代表著其結構相對比較簡單。
當然,這其中有人類想辦法降低運行環境的複雜性的原因。
就像是目前的火箭分級一般,每一級的發動機有不同的運行環境,不同的性能需求。
比如在大氣層的運行環境,類大氣層的環境,乃至太空下的環境。
每台發動機都有不同的設計需求。
這看上去雖然能避免很大風險。
但對於研發的科研人員來說,這無疑會大大增加其工作量。
而此時徐天宇所想的這台發動機,就是要一勞永逸的解決這個問題。
不管是航天器在大氣層內,亦或者是太空,這台發動機都能滿足要求,做到真正意義上的一機多用。
當然他有這個想法的最大原因,就是慣性約束聚變的核聚變技術的穩定性。
不管是在何種環境內,這台航天發動機都能穩定的持續工作。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搭載這種航天發動機將不再是火箭,而是真正能供人類進行太空旅行的太空飛船。
如果這台航天發動機能真正研究成功的話。
那將改變當今世界的航天領域的側重重心,也將改變當今世界的格局。
讓人類從近地軌道的探索到太空探索!
因為現在運用最多的火箭,基本上都是一次性的東西。
這也就代表著如果不改變這種側重的話,那麽人類將永遠困在近地軌道。
畢竟一次性的東西雖然成本低,但相應的,這也代表著其功能單一。
但隻要這台航天發動機研發出來,說不定世界各國的航天領域學者會將目光更多的放在可持續航天器的研究上。
所以說,徐天宇完成這台航天發動機的研發僅僅隻是第一步。
如果想在後續不落後一步的話,那麽迎接他的就是與這台航天發動機相匹配的航天器的研發。
畢竟光憑一個航天發動機,是不可能遨遊太空的。
雖然現在世界各國有一種航天飛機的概念。
但礙於技術的局限性,其作用其實和火箭差不多,隻能滿足地球近地軌道的一些工作。
甚至比起火箭來,航天飛機的成本還要高的多。
如果徐天宇想在這方麵繼續深入研究的話,那麽他所需要研究的航天器,就得是航天飛機的進化版本。
想到這裏,饒是再有自信的徐天宇也是歎了口氣。
目前來說,這個目標還是太遠了!
任重而道遠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