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資帶著沐兒跟隨著杜勇向東海酒樓走去,但這一天裏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可多了去了。
弘治十八年、
八月初九、
今天又是一次例行慣例的早朝日。
貪玩的正德皇帝雖然不比父親弘治皇帝一日兩朝那般勤奮,但也是懂得三日一次的例行早朝還是要上的。
今天的早朝表麵上看上去隻是一次如前幾日一樣的例行小早朝,國公們基本上也集體以年老體衰為由告病不來,但正德皇帝於群臣進入奉天門後、進入奉天門的瞬間,就感感受到了一股來自台下文臣們的異樣氣場。
李東陽與劉健、謝遷三名顧命大臣兼內閣老臣帶領著群臣站在奉天門內等待上朝。
在三位大佬身後的就是現如今大明朝的六部尚書,分別是:吏部尚書馬文升、戶部尚書韓文、禮部尚書張升、兵部尚書劉大夏、刑部尚書閔珪、工部尚書曾鑒,
這九人也是大明如今政治漩渦中心中,權力僅次於皇帝的九人,
放眼看去,這九人的歲數加起來足足有六七百歲,基本上都是大明的三朝老人,
等到正德皇帝走到龍椅上坐下後,三朝老臣與三月帝王,這一老一少的雙方就於奉天門內開始了今日的“例行早朝”。
別看群臣平日裏在正德皇帝印象中都是一群滿臉和氣的垂垂老者,但今天久經政壇的群臣卻散發出了一股正德皇帝都有些膽怵的肅嚴之氣。
特別是為首的九位老者。
正德皇帝不明白,這九位老者基本上都是自己在東宮時期的講經述學的老師,以前在正德皇帝眼中他們九人看上去各個都是文質彬彬的老學究,哪怕自己調皮犯錯也沒有散發過如此駭人的氣場,怎麽今天這些人就突然好似換了一群人一樣。
不隻是他們九人,群臣中例如禮部右侍郎王華與兵部武選司主事王守仁父子等等有資格上早朝的官員們,都給了正德皇帝一種陌生而又不易親近的感覺。
還沒等正德皇帝反應過來群臣為何如此,群臣就在三位顧命大臣的帶頭下,齊刷刷的跪拜在正德皇帝麵前。
群臣先是行揖禮,之後就是跪倒在正德皇帝麵前拜了五下,
前四拜群臣都是用拜手稽首,每一拜還起身行揖禮,等到第五拜下拜後,群臣用頭觸地三次,
直到三次叩首結束後群臣還不起身,齊刷刷的跪倒在正德皇帝麵前。
正德皇帝自登基以來,也是上了不少日常的小早朝了,
在正德皇帝的記憶中,這種三日一次的小早朝中,群臣一般是不需要行五拜三叩首的大禮的,隻需要簡單的一跪一拜就可以,
幾名年老體衰的大臣正德皇帝甚至特許他們早朝不需要叩首。
群臣對正德皇帝行如此大禮隻有一次,那就是在正德皇帝的登基大典上。
慌了,正德皇帝有一點點慌了,他不明白平日裏儒雅隨和的群臣們,為什麽今天如此反常。
這還是正德皇帝第一次遇到這種突發情況。
還沒等少年皇帝反應過來,內閣首輔劉健就先以跪拜之姿開口道:
“臣請辭!”
隨即內閣次輔謝遷也跟著喊道:
“臣請辭!”
二位閣老站起身來,掏出準備許久的請辭奏折交到了站在正德皇帝麵前的幾名太監手中,將奏折上交後,二人又迴到原來的位置上跪了下去。
這時其實二位老閣老已經有些逾越了,按照明朝的禮法來說,群臣在早朝的一切行為都應該在司禮監的掌印太監——王嶽的指導下一步步進行。
同時奏折也不是應該在早朝上交給皇帝身邊的侍衛,而是應該交給專門負責收奏折的機構——通政司手上,再由內閣審批後,交由皇帝批紅。
而今天,不僅是二位閣老帶頭違背早朝製度,負責維護早朝禮法的司禮監太監王嶽也沒有說話,隻是鐵青著臉守護在正德皇帝麵前。
二位顧命大臣的請辭聲響起後,六部尚書中的吏部尚書馬文升、兵部尚書劉大夏、兩名朝堂上依舊任職的弘治三君子中的其二,也一同請辭。
他倆一位是五朝為官的大明中流砥柱、另外一名也是四朝重臣,二人也是如今六部尚書中聲望最盛的兩位。
“臣請辭!”
“臣請辭!”
四人先後用中氣十足的請辭聲讓整個奉天門都為之一振,一時不知該如何是好的正德皇帝,看向了爺爺與父親留下的司禮監掌印太監——王嶽,
正德皇帝還記得,自己登基以後王嶽沒少在各方各麵幫助自己,幫助自己成為一個好皇帝。
可這一次,王嶽讓正德皇帝失望了,王嶽一直合規矩矩的背對著正德皇帝、麵向群臣卻不說任何話。
孤立無援的正德皇帝更慌了,他不明白為什麽自己的四位老師都要同一時間請辭,要知道這四位大臣都是正德皇帝還在東宮時就受弘治皇帝所托,擔任正德皇帝經學講師的名儒,
四人都算得上群臣中與正德皇帝關係較為親近的大臣。
本身這幾位大臣都是在正德元年、也就是明年才集體請辭,用請辭來要求正德皇帝將八虎處置,可王資這隻小蝴蝶推動了曆史的旋渦。
曆史上正德皇帝登基的初期,正德皇帝的執政目標與人生偶像還是他的父親弘治皇帝,
有父親作為榜樣的正德皇帝在登基初期也是按期上早朝,勤敏的學習著如何處理政務。
在曆史上這時期是正德皇帝與弘治皇帝留下的文臣班底的蜜月期。
直到正德元年三四月後,正德皇帝才在劉瑾等八虎的誘導下,在不出宮的前提下,於宮中玩樂。
可得益於王資那些稀奇古怪的小玩意與劉瑾的刻意引導,讓正德皇帝在登基幾個月內,就再一次不顧禮法出宮遊樂。
正德皇帝在宮內騎自行車都能被群臣所知,那正德皇帝出宮打麻將群臣能有所不知嗎?
早在昨日群臣得知正德皇帝走出地安門的那一刻起,群臣們就坐不住了。
大明還並沒有爛透了,最起碼京師的文臣內,還是有錚錚鐵骨的讀書人。
一個國家要是全是貪腐之人,國家定然早早滅亡。
但同樣的,剛烈之人也永遠是官場中極少的清流,不然也不會被世世吹捧。
朝廷就是這樣的,缺什麽就吹捧什麽。
這些大明為數不多的剛烈讀書人於昨日或齊聚一堂、或互通口信,但不論他們用了何種通訊手段,他們最終都決定在今日早朝集體請辭來請求正德皇帝處置八虎。
甚至性格暴躁的劉健還於昨夜立下誓言:八虎一日不除,老夫誓不再為官一日!
這些讀書人的老朋友——司禮監掌印太監王嶽也表示支持,王嶽可沒有那麽多忠心報國的思想,他隻是想要借此機會除掉地位已經有些威脅自己地位的八虎。
王守仁這位後世名震天下的王陽明心學創始人,於四人請辭後,第一個站了出來上奏:
“臣有本!”
“宦官劉瑾、張永、穀大用、馬永成、丘聚、羅祥、魏彬、高鳳八人,借陛下隆寵肆意妄為、蒙蔽聖聽,現如今此八人已危害朝政如趙高、蔡倫在世,臣懇請陛下將八人斬立決!”
短短幾句話後,王守仁再一次跪迴了原來的位置上,等待正德皇帝的決斷。
王守仁的奏本當然不會是如此簡單的幾句話,但朝堂上一般情況下隻會言簡意賅的概述一下自己奏本的內容,王守仁奏本當然也是和嚴嵩的奏本一樣,是一本引經據典的模範奏本。
在剛烈的四位老臣與王守仁的帶頭下,群臣如同雨後春筍一般,輪流站出來上奏,
其中當然包括了今年才成為進士的狀元顧鼎臣與二甲第二名的嚴嵩,他們二人也拿出了自己的奏本上書。
“臣有本!”
“臣今日得知京師附近流民增多,臣多次詢問流民為何流離失所,多是因為劉瑾等人放縱自家親信,為禍地方而導致。”
就如同杜勇所說的那般,哪怕是剛剛入朝為官的顧鼎臣,也會將流民之過歸結於八虎頭上。
“臣有本!”
“宦官劉瑾昨夜不顧京城百姓之安慰,指示東廠千戶杜勇於昨夜宵禁時刻帶一名樂籍賤人,迫害強城門守衛開門後強行走出出宣武門。”
“望陛下明鑒!”
相較於其他大臣上奏各種虛而大的事件,嚴嵩檢舉劉瑾放縱下屬無視宵禁這件事情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隻不過現在並沒有人真的關心嚴嵩這個新科進士所說的話。
等嚴嵩成為一代權臣後,可能才能說東就是東,說西就是西吧。
一時間整個朝堂內除了內閣大臣李東陽等極少數老臣依舊跪在一旁一言不發外,其餘大臣基本上都進行了自己對“八虎”獨到的批判。
一時間八虎一會被群臣稱之為趙高、蔡倫,一會又被群臣比做張讓、高力士,更有甚者直接將八虎定義為前不久禍亂大明朝綱的王振!
群臣在給八虎定罪的同時,還提出了自己的處置八虎的處置意見:
有的要求流放八虎、有的要求對八虎斬立決、更有甚者要求八虎應該被處以極刑淩遲。
“臣乞骸骨!”
“臣請辭!”
除了對八虎的批判外,不少大臣也緊跟四位重臣的腳步,拿出了自己的請辭奏折。
在群臣如同驚濤駭浪般的聲音浪潮中,正德皇帝的腦子徹底亂了,他也不知道現在自己該做什麽好。
正德皇帝如今滿打滿算也不過十四歲出頭,他哪裏知道這種場麵該如何是好?
一個十四歲的少年,本就應該貪玩好動、本就應該喜歡身邊一切有趣的事物,而不是天性就懂得朝堂上的爾虞我詐。
十四歲的正德皇帝麵對群臣逼諫不慌亂才奇怪。
正德皇帝的記憶中,隻知道父親是個人人稱讚的好皇帝,也是個對自己不管不顧隻知道處理朝政的壞父親。
但正德皇帝自認為自己是流著大明最光榮的朱家血脈,他要完成太祖當年的口號——“驅逐胡虜,恢複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
也要繼承父親臨終前對自己的要求——“當一個為大明蒼生付出一切的好皇帝”。
正德皇帝再不懂事也知道,想要完成以上兩個目標,必須有台下這些文臣們,與自己一並齊心協力共創大明輝煌。
正德皇帝看著台下亂糟糟的朝堂,又看向跪在群臣最前麵的九人,不知該如何是好的正德皇帝站起了身,向台下群臣中與正德皇帝關係最好的九人走去。
正德皇帝想起了父親彌留之際對自己說過的話:“照兒,為父命不久矣,將來有任何不明白的事情,都可以問劉健、謝遷、李東陽,此三人才是大明中興最大的功臣!”
“為父隻不過是沾了三人之光罷了。”
耳邊迴響起父親遺言的正德皇帝,一步步的向三人走去。
當正德皇帝起身的瞬間,群臣就安靜了下來,正德皇帝也直接走到了當朝首輔劉健身前,用略帶顫抖的聲音對劉健說道:
“劉太師可以告訴朕是哪裏做錯了嗎?為何要辭官而去,難不成朕不及父皇甚遠?”
正德皇帝一邊詢問劉健,一邊試圖將這名跪地不起的老者扶起。
不論正德皇帝如何試著攙扶這名如今的內閣首輔、太子太師,劉健也一言不發,隻是俯首在正德皇帝腳旁,一言不發。
平日裏力可抵虎豹的正德皇帝,卻在這一刻怎麽也扶不起這名俯首的垂垂老者。
無力扶起剛硬不屈的劉健的正德皇帝,隻能轉身去扶一旁另一位執意要請辭的謝遷:
“謝太博,平日裏您最喜歡指點朕經學要領,可否於今日告訴朕朕該如何是好?”此時的正德皇帝語氣中已經帶有一絲絲無助和難以察覺的哭腔。
謝遷本身就有些心軟,年幼的正德皇帝用帶有近乎於哀嚎的聲音求助於自己,更讓謝遷有些於心不忍,可謝遷看著身旁長跪不起的兩位內閣同僚,一時也強行心硬起來。
八虎不除,朝綱難正!
兩位內閣重臣自進入奉天門後,除了臣請辭外的三個字,沒有說任何話。
不止是他們二人,三名顧命大臣與六名六部尚書,也都是惜字如金,除了四人表示要請辭外,沒有說過任何話語。
這一刻的正德皇帝像一個無助的孩子,輪流走到九位重臣的麵前,詢問自己該如何是好,可這九人卻沒有一人迴答正德皇帝。
自正德皇帝起來後,奉天門內的所有大臣都沒有再說過任何一句話,整個奉天門內除了正德皇帝那無助的求助聲外,沒有任何其他的聲音。
問無可問的正德皇帝,再一次扭頭看向了位於龍椅旁不遠的司禮監掌印太監——王嶽,
“王伴伴,你可知為何會這樣?朕到底該如何做才好呢?”
正德皇帝現在已經不知道到底該做什麽好了,甚至開始詢問起了一個太監宦官。
就在王嶽準備開口迴答解開正德皇帝的疑慮,順便增強自身在正德皇帝心中的地位之際,李東陽開口了。
雖說現在群臣為了處置八虎而與王嶽這名太監達成了暫時的共識,
但群臣也不希望看見第二個王振出現在大明朝綱之中。
“臣以為,是臣等愧對於先皇,讓臣等無顏再見陛下,特此請辭歸鄉。”李東陽搶在王嶽之前對正德皇帝說道。
弘治十八年、
八月初九、
今天又是一次例行慣例的早朝日。
貪玩的正德皇帝雖然不比父親弘治皇帝一日兩朝那般勤奮,但也是懂得三日一次的例行早朝還是要上的。
今天的早朝表麵上看上去隻是一次如前幾日一樣的例行小早朝,國公們基本上也集體以年老體衰為由告病不來,但正德皇帝於群臣進入奉天門後、進入奉天門的瞬間,就感感受到了一股來自台下文臣們的異樣氣場。
李東陽與劉健、謝遷三名顧命大臣兼內閣老臣帶領著群臣站在奉天門內等待上朝。
在三位大佬身後的就是現如今大明朝的六部尚書,分別是:吏部尚書馬文升、戶部尚書韓文、禮部尚書張升、兵部尚書劉大夏、刑部尚書閔珪、工部尚書曾鑒,
這九人也是大明如今政治漩渦中心中,權力僅次於皇帝的九人,
放眼看去,這九人的歲數加起來足足有六七百歲,基本上都是大明的三朝老人,
等到正德皇帝走到龍椅上坐下後,三朝老臣與三月帝王,這一老一少的雙方就於奉天門內開始了今日的“例行早朝”。
別看群臣平日裏在正德皇帝印象中都是一群滿臉和氣的垂垂老者,但今天久經政壇的群臣卻散發出了一股正德皇帝都有些膽怵的肅嚴之氣。
特別是為首的九位老者。
正德皇帝不明白,這九位老者基本上都是自己在東宮時期的講經述學的老師,以前在正德皇帝眼中他們九人看上去各個都是文質彬彬的老學究,哪怕自己調皮犯錯也沒有散發過如此駭人的氣場,怎麽今天這些人就突然好似換了一群人一樣。
不隻是他們九人,群臣中例如禮部右侍郎王華與兵部武選司主事王守仁父子等等有資格上早朝的官員們,都給了正德皇帝一種陌生而又不易親近的感覺。
還沒等正德皇帝反應過來群臣為何如此,群臣就在三位顧命大臣的帶頭下,齊刷刷的跪拜在正德皇帝麵前。
群臣先是行揖禮,之後就是跪倒在正德皇帝麵前拜了五下,
前四拜群臣都是用拜手稽首,每一拜還起身行揖禮,等到第五拜下拜後,群臣用頭觸地三次,
直到三次叩首結束後群臣還不起身,齊刷刷的跪倒在正德皇帝麵前。
正德皇帝自登基以來,也是上了不少日常的小早朝了,
在正德皇帝的記憶中,這種三日一次的小早朝中,群臣一般是不需要行五拜三叩首的大禮的,隻需要簡單的一跪一拜就可以,
幾名年老體衰的大臣正德皇帝甚至特許他們早朝不需要叩首。
群臣對正德皇帝行如此大禮隻有一次,那就是在正德皇帝的登基大典上。
慌了,正德皇帝有一點點慌了,他不明白平日裏儒雅隨和的群臣們,為什麽今天如此反常。
這還是正德皇帝第一次遇到這種突發情況。
還沒等少年皇帝反應過來,內閣首輔劉健就先以跪拜之姿開口道:
“臣請辭!”
隨即內閣次輔謝遷也跟著喊道:
“臣請辭!”
二位閣老站起身來,掏出準備許久的請辭奏折交到了站在正德皇帝麵前的幾名太監手中,將奏折上交後,二人又迴到原來的位置上跪了下去。
這時其實二位老閣老已經有些逾越了,按照明朝的禮法來說,群臣在早朝的一切行為都應該在司禮監的掌印太監——王嶽的指導下一步步進行。
同時奏折也不是應該在早朝上交給皇帝身邊的侍衛,而是應該交給專門負責收奏折的機構——通政司手上,再由內閣審批後,交由皇帝批紅。
而今天,不僅是二位閣老帶頭違背早朝製度,負責維護早朝禮法的司禮監太監王嶽也沒有說話,隻是鐵青著臉守護在正德皇帝麵前。
二位顧命大臣的請辭聲響起後,六部尚書中的吏部尚書馬文升、兵部尚書劉大夏、兩名朝堂上依舊任職的弘治三君子中的其二,也一同請辭。
他倆一位是五朝為官的大明中流砥柱、另外一名也是四朝重臣,二人也是如今六部尚書中聲望最盛的兩位。
“臣請辭!”
“臣請辭!”
四人先後用中氣十足的請辭聲讓整個奉天門都為之一振,一時不知該如何是好的正德皇帝,看向了爺爺與父親留下的司禮監掌印太監——王嶽,
正德皇帝還記得,自己登基以後王嶽沒少在各方各麵幫助自己,幫助自己成為一個好皇帝。
可這一次,王嶽讓正德皇帝失望了,王嶽一直合規矩矩的背對著正德皇帝、麵向群臣卻不說任何話。
孤立無援的正德皇帝更慌了,他不明白為什麽自己的四位老師都要同一時間請辭,要知道這四位大臣都是正德皇帝還在東宮時就受弘治皇帝所托,擔任正德皇帝經學講師的名儒,
四人都算得上群臣中與正德皇帝關係較為親近的大臣。
本身這幾位大臣都是在正德元年、也就是明年才集體請辭,用請辭來要求正德皇帝將八虎處置,可王資這隻小蝴蝶推動了曆史的旋渦。
曆史上正德皇帝登基的初期,正德皇帝的執政目標與人生偶像還是他的父親弘治皇帝,
有父親作為榜樣的正德皇帝在登基初期也是按期上早朝,勤敏的學習著如何處理政務。
在曆史上這時期是正德皇帝與弘治皇帝留下的文臣班底的蜜月期。
直到正德元年三四月後,正德皇帝才在劉瑾等八虎的誘導下,在不出宮的前提下,於宮中玩樂。
可得益於王資那些稀奇古怪的小玩意與劉瑾的刻意引導,讓正德皇帝在登基幾個月內,就再一次不顧禮法出宮遊樂。
正德皇帝在宮內騎自行車都能被群臣所知,那正德皇帝出宮打麻將群臣能有所不知嗎?
早在昨日群臣得知正德皇帝走出地安門的那一刻起,群臣們就坐不住了。
大明還並沒有爛透了,最起碼京師的文臣內,還是有錚錚鐵骨的讀書人。
一個國家要是全是貪腐之人,國家定然早早滅亡。
但同樣的,剛烈之人也永遠是官場中極少的清流,不然也不會被世世吹捧。
朝廷就是這樣的,缺什麽就吹捧什麽。
這些大明為數不多的剛烈讀書人於昨日或齊聚一堂、或互通口信,但不論他們用了何種通訊手段,他們最終都決定在今日早朝集體請辭來請求正德皇帝處置八虎。
甚至性格暴躁的劉健還於昨夜立下誓言:八虎一日不除,老夫誓不再為官一日!
這些讀書人的老朋友——司禮監掌印太監王嶽也表示支持,王嶽可沒有那麽多忠心報國的思想,他隻是想要借此機會除掉地位已經有些威脅自己地位的八虎。
王守仁這位後世名震天下的王陽明心學創始人,於四人請辭後,第一個站了出來上奏:
“臣有本!”
“宦官劉瑾、張永、穀大用、馬永成、丘聚、羅祥、魏彬、高鳳八人,借陛下隆寵肆意妄為、蒙蔽聖聽,現如今此八人已危害朝政如趙高、蔡倫在世,臣懇請陛下將八人斬立決!”
短短幾句話後,王守仁再一次跪迴了原來的位置上,等待正德皇帝的決斷。
王守仁的奏本當然不會是如此簡單的幾句話,但朝堂上一般情況下隻會言簡意賅的概述一下自己奏本的內容,王守仁奏本當然也是和嚴嵩的奏本一樣,是一本引經據典的模範奏本。
在剛烈的四位老臣與王守仁的帶頭下,群臣如同雨後春筍一般,輪流站出來上奏,
其中當然包括了今年才成為進士的狀元顧鼎臣與二甲第二名的嚴嵩,他們二人也拿出了自己的奏本上書。
“臣有本!”
“臣今日得知京師附近流民增多,臣多次詢問流民為何流離失所,多是因為劉瑾等人放縱自家親信,為禍地方而導致。”
就如同杜勇所說的那般,哪怕是剛剛入朝為官的顧鼎臣,也會將流民之過歸結於八虎頭上。
“臣有本!”
“宦官劉瑾昨夜不顧京城百姓之安慰,指示東廠千戶杜勇於昨夜宵禁時刻帶一名樂籍賤人,迫害強城門守衛開門後強行走出出宣武門。”
“望陛下明鑒!”
相較於其他大臣上奏各種虛而大的事件,嚴嵩檢舉劉瑾放縱下屬無視宵禁這件事情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隻不過現在並沒有人真的關心嚴嵩這個新科進士所說的話。
等嚴嵩成為一代權臣後,可能才能說東就是東,說西就是西吧。
一時間整個朝堂內除了內閣大臣李東陽等極少數老臣依舊跪在一旁一言不發外,其餘大臣基本上都進行了自己對“八虎”獨到的批判。
一時間八虎一會被群臣稱之為趙高、蔡倫,一會又被群臣比做張讓、高力士,更有甚者直接將八虎定義為前不久禍亂大明朝綱的王振!
群臣在給八虎定罪的同時,還提出了自己的處置八虎的處置意見:
有的要求流放八虎、有的要求對八虎斬立決、更有甚者要求八虎應該被處以極刑淩遲。
“臣乞骸骨!”
“臣請辭!”
除了對八虎的批判外,不少大臣也緊跟四位重臣的腳步,拿出了自己的請辭奏折。
在群臣如同驚濤駭浪般的聲音浪潮中,正德皇帝的腦子徹底亂了,他也不知道現在自己該做什麽好。
正德皇帝如今滿打滿算也不過十四歲出頭,他哪裏知道這種場麵該如何是好?
一個十四歲的少年,本就應該貪玩好動、本就應該喜歡身邊一切有趣的事物,而不是天性就懂得朝堂上的爾虞我詐。
十四歲的正德皇帝麵對群臣逼諫不慌亂才奇怪。
正德皇帝的記憶中,隻知道父親是個人人稱讚的好皇帝,也是個對自己不管不顧隻知道處理朝政的壞父親。
但正德皇帝自認為自己是流著大明最光榮的朱家血脈,他要完成太祖當年的口號——“驅逐胡虜,恢複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
也要繼承父親臨終前對自己的要求——“當一個為大明蒼生付出一切的好皇帝”。
正德皇帝再不懂事也知道,想要完成以上兩個目標,必須有台下這些文臣們,與自己一並齊心協力共創大明輝煌。
正德皇帝看著台下亂糟糟的朝堂,又看向跪在群臣最前麵的九人,不知該如何是好的正德皇帝站起了身,向台下群臣中與正德皇帝關係最好的九人走去。
正德皇帝想起了父親彌留之際對自己說過的話:“照兒,為父命不久矣,將來有任何不明白的事情,都可以問劉健、謝遷、李東陽,此三人才是大明中興最大的功臣!”
“為父隻不過是沾了三人之光罷了。”
耳邊迴響起父親遺言的正德皇帝,一步步的向三人走去。
當正德皇帝起身的瞬間,群臣就安靜了下來,正德皇帝也直接走到了當朝首輔劉健身前,用略帶顫抖的聲音對劉健說道:
“劉太師可以告訴朕是哪裏做錯了嗎?為何要辭官而去,難不成朕不及父皇甚遠?”
正德皇帝一邊詢問劉健,一邊試圖將這名跪地不起的老者扶起。
不論正德皇帝如何試著攙扶這名如今的內閣首輔、太子太師,劉健也一言不發,隻是俯首在正德皇帝腳旁,一言不發。
平日裏力可抵虎豹的正德皇帝,卻在這一刻怎麽也扶不起這名俯首的垂垂老者。
無力扶起剛硬不屈的劉健的正德皇帝,隻能轉身去扶一旁另一位執意要請辭的謝遷:
“謝太博,平日裏您最喜歡指點朕經學要領,可否於今日告訴朕朕該如何是好?”此時的正德皇帝語氣中已經帶有一絲絲無助和難以察覺的哭腔。
謝遷本身就有些心軟,年幼的正德皇帝用帶有近乎於哀嚎的聲音求助於自己,更讓謝遷有些於心不忍,可謝遷看著身旁長跪不起的兩位內閣同僚,一時也強行心硬起來。
八虎不除,朝綱難正!
兩位內閣重臣自進入奉天門後,除了臣請辭外的三個字,沒有說任何話。
不止是他們二人,三名顧命大臣與六名六部尚書,也都是惜字如金,除了四人表示要請辭外,沒有說過任何話語。
這一刻的正德皇帝像一個無助的孩子,輪流走到九位重臣的麵前,詢問自己該如何是好,可這九人卻沒有一人迴答正德皇帝。
自正德皇帝起來後,奉天門內的所有大臣都沒有再說過任何一句話,整個奉天門內除了正德皇帝那無助的求助聲外,沒有任何其他的聲音。
問無可問的正德皇帝,再一次扭頭看向了位於龍椅旁不遠的司禮監掌印太監——王嶽,
“王伴伴,你可知為何會這樣?朕到底該如何做才好呢?”
正德皇帝現在已經不知道到底該做什麽好了,甚至開始詢問起了一個太監宦官。
就在王嶽準備開口迴答解開正德皇帝的疑慮,順便增強自身在正德皇帝心中的地位之際,李東陽開口了。
雖說現在群臣為了處置八虎而與王嶽這名太監達成了暫時的共識,
但群臣也不希望看見第二個王振出現在大明朝綱之中。
“臣以為,是臣等愧對於先皇,讓臣等無顏再見陛下,特此請辭歸鄉。”李東陽搶在王嶽之前對正德皇帝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