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不可能讓你獨善其身
大明:登基第一劍,先斬太上皇 作者:小黑是條狗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125章 不可能讓你獨善其身
“王閣老,是我讓書吏退出去的。”
見到王文開始發火,商輅連忙出來解釋。
商輅可不想因為自己保全陳循和高穀的麵子,引來王文責罰內閣書吏們。
“卻是為何?”
然而王文剛一問完,他馬上就知道答案了。
因為高穀特有的江北嗓音聲音,再一次響了起來。
“我的陳閣老,你們當真好算計!”
“你還裝模作樣說自己不知道,虧得我特意拿著奏章過來找你商議!”
“原來伱不過是在這裏演戲而已!”
可以聽得出來,高穀已經是氣到不行了。
“先是王一寧上奏,請立吳賢妃為皇太後。”
“然後就是徐正彈劾慈寧宮總管太監李永昌之侄李宏,說他勾結地方官為禍一方百姓。”
“你們這是步步緊逼!”
“要是不能立吳賢妃為皇太後,你們是不是就要除掉李永昌,以此來給孫太後一個下馬威?”
高穀嘴裏的徐正,原本是進士出身的禦史。
徐正因為長相俊美被朱祁鎮喜歡,但是又因為不會阿諛奉承而被朱祁鎮不喜歡。
徐正不願以色侍奉朱祁鎮,所以在朱祁鈺登基後就投靠了新君。
當初孫太後封鎖土木堡戰敗消息的時候,徐正就曾經揪著李永昌的麵痛罵。
就是因為知道徐正有過這麽一檔子事,所以高穀才會懷疑徐正也是受人指使的。
“徐正本來是在京師任職,可偏偏一個月前突然外出巡撫地方,又偏偏去到李永昌的家鄉。”
“徐正和李永昌不和睦,這事別人不知道,可我知道。”
“雖說無巧不成書,可這也未免太過巧合了吧!”
高穀和陳循的爭吵,源於他們的立場不同。
陳循是朱祁鈺一手提拔起來的,朱祁鈺徹底掌握大明,那麽陳循就跟著水漲船高。
所以哪怕陳循事先並不知道會有人請立吳賢妃為太後,但是作為朱祁鈺重用的臣子,陳循都必須幫著朱祁鈺達成心願。
更何況這事可不隻是單單立天子生母為太後,還有更多的政治效應會緊隨其後而來。
高穀雖然也是土木堡之變後上位的,不過他是屬於循序漸進,而不是朱祁鈺特意的扶持。
如果說陳循代表著景泰新貴集團,那麽高穀就是代表著文官老臣集團。
景泰新貴們要想崛起,就必須讓老臣們退位讓賢。
如此矛盾,不可調和。
“高穀,你不要欺人太甚!”
“你說老夫事先知道,你這分明就是信口開河,你這分明就是詆毀老夫!”
“老夫今天在這裏就問你一句話,你口口聲聲說老夫和他們合謀,你可有證據拿出來?”
陳循也是火急火燎的,和高穀頂了起來。
“我陳循既然今天能夠坐在這文淵閣中,難麽該做什麽,不該做什麽,我還是分得清楚!”
陳循心裏很清楚,讚成再立太後這事,可以讚成,但是不能有內閣首輔第一個提出來。
因為一旦內閣首輔提出來,那麽天下衛道士就會對其口誅筆伐。
沒了士林的支持,內閣發布的政令就會被抵觸。
大明的保甲製度已經距離消亡不遠,朝廷政令如果沒有地方士紳的支持,怕是就連皇權都出不了縣衙。
而且大明立國已經百年之久,地方士紳家族已經編織出一張龐大的人際關係網。
如果內閣首輔過分獻媚天子,便會被塑造成一個小人的角色。
如此,表示自絕於天下。
“你們早就知道了?”
王文在聽到房間裏麵傳出來的激烈爭吵過後,迴頭問起了身後的商輅和彭時。
王文這個時候也明白了,書吏之所以退出文淵閣,就是不想參與到兩位閣老的爭執中。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而且內閣大學士們雖無宰相之名,卻有宰相之實。
內閣爆發劇烈爭吵這事傳了出去,表示損害了內閣大學士們的威儀,以後見人底氣就會先少了三分。
“是我讓書吏退出去的。”
商輅是用了不是迴答來迴答。
“你們也出去吧。”
“畢竟都是你們長輩,你們不方便參與其中。”
“老夫比你們年長,就由老夫前去消弭爭端。”
王文這是為了維護商輅和彭時。
畢竟商輅和彭時都還年輕,他們將來在內閣的道路還很長,王文不希望商輅和彭時今後的仕途被影響。
“謝王閣老!”
商輅和彭時,雙雙向著王文投去了感激的眼神。
他們這時候也知道了,王文這個號稱“冷麵煞神”的內閣第三把交椅,是一個外冷內熱之人。
“且慢!”
原本沒怎麽開口的成敬,突然抽身擋住了商輅和彭時的退路。
“成公公,這是我內閣之事!”
“既然是我內閣之事,便讓我等處置就好了!”
王文說話的語氣很重。
雖然王文和內廷太監們交好,不過大家隻是各取所需。
身為內閣第三號人物,王文自認為不是內廷的爪牙,他也覺得必須以維護內閣權勢為重。
就算得罪成敬這個朱祁鈺最信任的大太監,王文也覺得自己不用太過於擔心後果。
朱祁鈺登基後雖然重用太監,同樣提拔了不少武將勳貴,而且也扶持一批親信文臣。
朱祁鈺這是在大搞平衡之道,他也不希望看到其中一家獨大。
基於自己是朱祁鈺頭號文臣心腹,王文其實並不懼怕成敬,
“王閣老,先莫生氣。”
成敬不但沒有生氣,反而臉上堆滿了笑容。
“三位閣老,既然聽到了這事,你們覺得還能全身而退嗎?”
“我大明官員所上的奏章,內閣必須要票擬之後送司禮監批紅。”
“如今陳閣老和高閣老爭執不下,內閣便不能在奏章上落下處置意見,便是有違太祖太宗設立內閣的初衷。”
“咱家雖然是個外人,可也是天子近臣。”
“內閣不作為,咱家又啟能裝作沒有看見!”
成敬一改往日溫文爾雅的模樣,他整個人身上仿佛有一股殺氣溢出。
而王文三人看了成敬這幅模樣之後,他們才想起成敬不止是一個太監,還是一個帶兵上過戰場的太監。
至於成敬說的奏章處置流程,在朱祁鎮當皇帝的正統年間,奏議的處理形成了一個相對固定的程序。
通政司收發奏本,內閣票擬,司禮監批紅,六科給事中駁正違誤。
題奏有字詞小錯,給事中從旁改正,加蓋六科官印。
當然,如遇緊急情況,上奏的題本或奏本也不完全遵循這樣的情況。
各軍事重鎮總官兵、都指揮使等官差來奏事者,可以經由鴻臚寺序班本帶人引進,候本進訖,再由該管序班引出,收在本寺宿歇,第二天早上天明放出。
內閣密疏言事,可以直接送達禦前,不受任何部門審閱。
“景泰新朝不久,陛下對於各位閣老期望甚重。內閣若是拿不出處置意見來,便是失職,便是不能替陛下分憂。”
“如此一來,陛下又如何能夠對各位閣老托付大事?”
成敬步步緊逼。
雖然成敬平時待人接物都是一副寬厚的模樣,可成敬首先還是朱祁鈺的親信近臣。
這一點成敬很清楚,因為這是他安身立命之本。
“成公公,要不還是我進去。”
“至於他們兩人,才入閣不久,怕是不能應付自如。”
這個時候的王文,還想著照顧商輅和彭時。
“非是咱家刻薄!”
成敬搖了搖頭。
“這事關係重大,兩位閣老若是抽身,那便會被人說成難當大任。”
“陛下之前在提拔商、彭兩位閣老進入文淵閣的時候,已經是被人戲稱為“蚤入內閣”了。”
“要是兩位閣老不能幫著在內閣中署理奏章本,那不就是說陛下無識人之明嗎?”
成敬的意思,很簡單。
今天內閣若是不能討論出一個具體的處置方式出來,那麽就是有負君王賦予的重托。
“再者說,商、彭兩位閣老若是不能有所擔當,怕不是就有人說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如此,兩位閣老便會被群臣質疑,將來又怎麽行宰輔之權?”
這一次,成敬是對商輅和彭時曉以利害。
“成公公在這裏稍等片刻,趁機品一下咱們內閣的茶水。”
“我們這就進去,一會必然會拿出一個結果來。”
王文沒了辦法,隻能硬著頭皮。
“沒事,咱家到門外去等。”
說完,成敬就退出了文淵閣。
成敬這是告訴王文,他不會不知輕重,不會偷聽內閣大學士們的討論。
“王閣老,咱們真要進去?”
在成敬退出去之後,商輅連忙上前詢問。
“不然?”
王文反問。
“內閣票擬,司禮監批紅,這是我大明已經形成的製度。”
“既然是多年形成的製度,那麽就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便不能有輕言廢棄之說。”
王文停下來,確定成敬不在附近後,又才繼續往下說。
“要是咱們內閣這次處置不當,說不得就會被司禮監給壓在身下。”
“你我都是讀聖賢書之人,應當知道不可讓國家權柄盡入閹人之手!”
王文雖然和文臣們打成一片,可他骨子裏還是有著文人的清高。
“王閣老,是我讓書吏退出去的。”
見到王文開始發火,商輅連忙出來解釋。
商輅可不想因為自己保全陳循和高穀的麵子,引來王文責罰內閣書吏們。
“卻是為何?”
然而王文剛一問完,他馬上就知道答案了。
因為高穀特有的江北嗓音聲音,再一次響了起來。
“我的陳閣老,你們當真好算計!”
“你還裝模作樣說自己不知道,虧得我特意拿著奏章過來找你商議!”
“原來伱不過是在這裏演戲而已!”
可以聽得出來,高穀已經是氣到不行了。
“先是王一寧上奏,請立吳賢妃為皇太後。”
“然後就是徐正彈劾慈寧宮總管太監李永昌之侄李宏,說他勾結地方官為禍一方百姓。”
“你們這是步步緊逼!”
“要是不能立吳賢妃為皇太後,你們是不是就要除掉李永昌,以此來給孫太後一個下馬威?”
高穀嘴裏的徐正,原本是進士出身的禦史。
徐正因為長相俊美被朱祁鎮喜歡,但是又因為不會阿諛奉承而被朱祁鎮不喜歡。
徐正不願以色侍奉朱祁鎮,所以在朱祁鈺登基後就投靠了新君。
當初孫太後封鎖土木堡戰敗消息的時候,徐正就曾經揪著李永昌的麵痛罵。
就是因為知道徐正有過這麽一檔子事,所以高穀才會懷疑徐正也是受人指使的。
“徐正本來是在京師任職,可偏偏一個月前突然外出巡撫地方,又偏偏去到李永昌的家鄉。”
“徐正和李永昌不和睦,這事別人不知道,可我知道。”
“雖說無巧不成書,可這也未免太過巧合了吧!”
高穀和陳循的爭吵,源於他們的立場不同。
陳循是朱祁鈺一手提拔起來的,朱祁鈺徹底掌握大明,那麽陳循就跟著水漲船高。
所以哪怕陳循事先並不知道會有人請立吳賢妃為太後,但是作為朱祁鈺重用的臣子,陳循都必須幫著朱祁鈺達成心願。
更何況這事可不隻是單單立天子生母為太後,還有更多的政治效應會緊隨其後而來。
高穀雖然也是土木堡之變後上位的,不過他是屬於循序漸進,而不是朱祁鈺特意的扶持。
如果說陳循代表著景泰新貴集團,那麽高穀就是代表著文官老臣集團。
景泰新貴們要想崛起,就必須讓老臣們退位讓賢。
如此矛盾,不可調和。
“高穀,你不要欺人太甚!”
“你說老夫事先知道,你這分明就是信口開河,你這分明就是詆毀老夫!”
“老夫今天在這裏就問你一句話,你口口聲聲說老夫和他們合謀,你可有證據拿出來?”
陳循也是火急火燎的,和高穀頂了起來。
“我陳循既然今天能夠坐在這文淵閣中,難麽該做什麽,不該做什麽,我還是分得清楚!”
陳循心裏很清楚,讚成再立太後這事,可以讚成,但是不能有內閣首輔第一個提出來。
因為一旦內閣首輔提出來,那麽天下衛道士就會對其口誅筆伐。
沒了士林的支持,內閣發布的政令就會被抵觸。
大明的保甲製度已經距離消亡不遠,朝廷政令如果沒有地方士紳的支持,怕是就連皇權都出不了縣衙。
而且大明立國已經百年之久,地方士紳家族已經編織出一張龐大的人際關係網。
如果內閣首輔過分獻媚天子,便會被塑造成一個小人的角色。
如此,表示自絕於天下。
“你們早就知道了?”
王文在聽到房間裏麵傳出來的激烈爭吵過後,迴頭問起了身後的商輅和彭時。
王文這個時候也明白了,書吏之所以退出文淵閣,就是不想參與到兩位閣老的爭執中。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而且內閣大學士們雖無宰相之名,卻有宰相之實。
內閣爆發劇烈爭吵這事傳了出去,表示損害了內閣大學士們的威儀,以後見人底氣就會先少了三分。
“是我讓書吏退出去的。”
商輅是用了不是迴答來迴答。
“你們也出去吧。”
“畢竟都是你們長輩,你們不方便參與其中。”
“老夫比你們年長,就由老夫前去消弭爭端。”
王文這是為了維護商輅和彭時。
畢竟商輅和彭時都還年輕,他們將來在內閣的道路還很長,王文不希望商輅和彭時今後的仕途被影響。
“謝王閣老!”
商輅和彭時,雙雙向著王文投去了感激的眼神。
他們這時候也知道了,王文這個號稱“冷麵煞神”的內閣第三把交椅,是一個外冷內熱之人。
“且慢!”
原本沒怎麽開口的成敬,突然抽身擋住了商輅和彭時的退路。
“成公公,這是我內閣之事!”
“既然是我內閣之事,便讓我等處置就好了!”
王文說話的語氣很重。
雖然王文和內廷太監們交好,不過大家隻是各取所需。
身為內閣第三號人物,王文自認為不是內廷的爪牙,他也覺得必須以維護內閣權勢為重。
就算得罪成敬這個朱祁鈺最信任的大太監,王文也覺得自己不用太過於擔心後果。
朱祁鈺登基後雖然重用太監,同樣提拔了不少武將勳貴,而且也扶持一批親信文臣。
朱祁鈺這是在大搞平衡之道,他也不希望看到其中一家獨大。
基於自己是朱祁鈺頭號文臣心腹,王文其實並不懼怕成敬,
“王閣老,先莫生氣。”
成敬不但沒有生氣,反而臉上堆滿了笑容。
“三位閣老,既然聽到了這事,你們覺得還能全身而退嗎?”
“我大明官員所上的奏章,內閣必須要票擬之後送司禮監批紅。”
“如今陳閣老和高閣老爭執不下,內閣便不能在奏章上落下處置意見,便是有違太祖太宗設立內閣的初衷。”
“咱家雖然是個外人,可也是天子近臣。”
“內閣不作為,咱家又啟能裝作沒有看見!”
成敬一改往日溫文爾雅的模樣,他整個人身上仿佛有一股殺氣溢出。
而王文三人看了成敬這幅模樣之後,他們才想起成敬不止是一個太監,還是一個帶兵上過戰場的太監。
至於成敬說的奏章處置流程,在朱祁鎮當皇帝的正統年間,奏議的處理形成了一個相對固定的程序。
通政司收發奏本,內閣票擬,司禮監批紅,六科給事中駁正違誤。
題奏有字詞小錯,給事中從旁改正,加蓋六科官印。
當然,如遇緊急情況,上奏的題本或奏本也不完全遵循這樣的情況。
各軍事重鎮總官兵、都指揮使等官差來奏事者,可以經由鴻臚寺序班本帶人引進,候本進訖,再由該管序班引出,收在本寺宿歇,第二天早上天明放出。
內閣密疏言事,可以直接送達禦前,不受任何部門審閱。
“景泰新朝不久,陛下對於各位閣老期望甚重。內閣若是拿不出處置意見來,便是失職,便是不能替陛下分憂。”
“如此一來,陛下又如何能夠對各位閣老托付大事?”
成敬步步緊逼。
雖然成敬平時待人接物都是一副寬厚的模樣,可成敬首先還是朱祁鈺的親信近臣。
這一點成敬很清楚,因為這是他安身立命之本。
“成公公,要不還是我進去。”
“至於他們兩人,才入閣不久,怕是不能應付自如。”
這個時候的王文,還想著照顧商輅和彭時。
“非是咱家刻薄!”
成敬搖了搖頭。
“這事關係重大,兩位閣老若是抽身,那便會被人說成難當大任。”
“陛下之前在提拔商、彭兩位閣老進入文淵閣的時候,已經是被人戲稱為“蚤入內閣”了。”
“要是兩位閣老不能幫著在內閣中署理奏章本,那不就是說陛下無識人之明嗎?”
成敬的意思,很簡單。
今天內閣若是不能討論出一個具體的處置方式出來,那麽就是有負君王賦予的重托。
“再者說,商、彭兩位閣老若是不能有所擔當,怕不是就有人說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如此,兩位閣老便會被群臣質疑,將來又怎麽行宰輔之權?”
這一次,成敬是對商輅和彭時曉以利害。
“成公公在這裏稍等片刻,趁機品一下咱們內閣的茶水。”
“我們這就進去,一會必然會拿出一個結果來。”
王文沒了辦法,隻能硬著頭皮。
“沒事,咱家到門外去等。”
說完,成敬就退出了文淵閣。
成敬這是告訴王文,他不會不知輕重,不會偷聽內閣大學士們的討論。
“王閣老,咱們真要進去?”
在成敬退出去之後,商輅連忙上前詢問。
“不然?”
王文反問。
“內閣票擬,司禮監批紅,這是我大明已經形成的製度。”
“既然是多年形成的製度,那麽就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便不能有輕言廢棄之說。”
王文停下來,確定成敬不在附近後,又才繼續往下說。
“要是咱們內閣這次處置不當,說不得就會被司禮監給壓在身下。”
“你我都是讀聖賢書之人,應當知道不可讓國家權柄盡入閹人之手!”
王文雖然和文臣們打成一片,可他骨子裏還是有著文人的清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