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10km迴收成功!
攤放在五邊形大樓內某一張辦公桌上的報告裏是這樣記錄的。
「東八區時間4月17日,我們觀測到星辰空間進行了兩次火箭測試項目。
對方上午進行了火箭靜態點火測試,下午5點12分對方使用上午進行過一次點火任務的火箭進行了火箭懸停測試。
我方全程通過高頻衛星拍攝照片監控測試過程,事實證明上層對星辰空間此次測試重視的程度應該再次加大。
一發火箭一級在經過簡單檢修,就可以支持當天進行第兩次係統測試,這在我們的技術專家看來是難以想象的。
接下來我們會繼續監控對方的測試,同時希望高層可以嚐試其他管道了解更多星辰空間內部的技術信息。」
「東八區時間4月18日,今天星辰空間在目標測試場隻進行了一次測試任務,這是此次監控任務中的第三次測試。
此次測試過程據我方專家分析,應該是一次低空發射再著陸試驗,測試成功完成。
通過衛星專家和技術員電腦分析,我們認定星辰空間此次低空再著陸試驗的高度為50到150米區間。
此次測試過程當中沒有出現異常,對方的測試任務如期完成,著陸精度在2米左右。」
「東八區時間4月19日,目標測試場沒有進行新的測試任務。
通過衛星圖片觀察,對方將測試用火箭轉移迴臨時工棚進行檢查維修。
當地天氣根據氣象衛星數據判斷甚是惡劣,我們推測這是對方決定暫停測試的主要原因。」
「東八區時間4月20日清晨,星辰空間進行了第四次測試,當天對方隻進行了一次測試。
整場測試持續時間1小時15分,根據衛星拍攝圖片專家分析判斷,對方在進行的是新一次的低空迴收著陸試驗。
此次測試與2天前的測試不同,此次測試火箭飛行高度在800米到1200米之間。
中途無意外發生,火箭著陸時的精度在1米左右。
現場專家研判星辰空間的低空發射著陸迴收技術已相當成熟,而且火箭著陸精度控製技術更精確。
專家綜合建議:持續關注星辰空間技術演變,與國內其他企業進行溝通,精準分析星辰空間技術路線,為以後必然會麵臨的挑戰做準備。」
「東八區時間4月21日,今天監控發現星辰空間總共進行了兩次試驗。
星辰空間在上午重新進行了第5次1千米高度左右的低空點火迴收試驗。
與昨天的測試相比,對方此次測試用時縮減為30分鍾,另外值得關注的是對方火箭著陸精度已可以維持在20公分左右。
星辰空間技術的演變成熟速度讓我們感到驚訝,這家公司的技術實力雄厚,完全有能力威脅到我國航天領域的優勢維持。
當天下午我們觀察到星辰空間進行了第六次也是最後一次試驗任務……」
4月21日下午,東秘西北某戈壁。
林濤看著遠處又在進行推進劑加注的火箭,接下來要進行的測試任務是他本人臨時要求添加的。
過去幾天的測試讓他對星辰空間技術積累和蛟龍號係統建立了強大的信心。
這些信心來自於火箭在各項測試中的穩定表現,以及火箭飛行姿態控製模型的成熟度的快速提升。
在與人工智能星辰溝通讓其針對火箭姿態控製模型產生的數據集中檢測後,星辰給出的結論是此控製模型能夠支持更進一步測試的概率為99.98%。
這樣高的概率再加上火箭箭體的穩定表現,林濤念頭一動直接要求下午再進行一次測試。
此次測試設定的火箭飛行高度是10公裏,與上一次測試相比,高度提高了10倍!
如果此次試驗能夠順利完成,那就標誌著星辰空間蛟龍號一級已經具備了首飛的技術成熟度條件。
除了信心與決心,林濤心中自然也有想到假使測試失敗,那現在測試場上的一級火箭可能就會麵臨損壞的風險。
這個問題在林濤向下屬宣布添加測試項目時傅獻軍就當麵提了出來。
林濤卻毫不在意,他當時就指著遠處剛剛落地的蛟龍號一級火箭說:
“各位,那個東西現在不是我們的寶物,最寶貴的東西是你們腦海裏的經驗以及我們電腦中的圖紙和技術。
那發火箭隻是投入資金用一堆金屬等材料加工出來的設備而已,損失就損失了!科學探索的道路上怎能沒有風險!
在過往我們走得太順利了,大家不要苛求永無意外發生!
我們必須盡最大可能檢測裝備性能極限,這樣才能對我們的火箭性能建立最深的認識,才能保證未來火箭正式應用時不會觸碰這些風險。”
當林濤說完,他周圍的一幹人等俱都沉默了。
林濤這種敢於去冒險願意承擔損失的精神,讓他們深感欽佩。
過往東秘內對任何航天試驗的期望是零風險、百分之百成功率,林濤卻不一樣。
他們心底明白林濤的這種決策是正確的,就像汽車工業新車型研發,因為汽車產量大使用頻率高,為了應對未來任何可能發生的風險和意外,在汽車正式推向市場前,都必須對整個係統進行大量超越設計極限的測試。
林濤的這種決策正與汽車行業的係統測試類似,他希望蛟龍號火箭在使用頻率上往普通交通運輸工具的應用可靠性靠攏。
隨著各項準備完畢,林濤聽到了指揮中心發出的點火指令。
大屏幕上蛟龍號測試火箭再一次被啟動,正如這幾天它的工作狀態一樣穩定。
幾秒鍾後,蛟龍號正式離開地麵,橙紅色的火柱耀眼奪目。
五根火柱並列從火箭底部噴湧而出,劇烈的轟鳴聲在這片戈壁上空迴蕩,指揮中心外風沙和白霧瞬時彌漫過來。
隨著蛟龍號一級緩緩升空,指揮中心的大屏上實時顯示著蛟龍號內部係統的各項監測數據。
“儲罐壓力正常。”
“火箭推進係統工作正常。”
“火箭姿態維持正常。”
......
一聲聲通報不停在所有人耳邊響起,與蛟龍號第一次靜態點火測試相比,指揮中心所有人已經不再為蛟龍號此階段是否會發生意外而感到擔心。
星辰空間火箭在過去的測試和檢修過程中證明了自己,零失誤且無重要係統零件更換記錄。
甚至可以說火箭在經過了幾天測試,直至現在仍沒有發現零件損耗,更換下來的零件也隻是為了做零件損耗評估。
林濤有看過各次測試之後的火箭係統評估驗收報告。
這幾天的測試中間,蛟龍號更換下來的零件在技術人員檢測後發現損耗可控,可以支持火箭進行百餘次發射後才需檢修。
伴隨著火箭升空的轟鳴聲震懾心扉,測試場所有人都在關注著慢慢升空的蛟龍號。
半分鍾後,林濤在指揮中心聽到了自己期盼已久的那聲通報。
“火箭已飛抵10公裏處,啟動火箭返迴著陸程序。”
這個時候林濤正坐在指揮中心後排帶著耳機,持續關注顯示器上的數據。
他看到蛟龍號火箭的5台發動機被逐個關閉,火箭速度瞬時銳減。
幾秒後,失去推力支持的蛟龍號開始降落,或者說開始做自由落體運動。
“柵格翼打開成功。”
聽到這聲匯報,林濤看到顯示器上標識柵格翼打開成功的信號已經亮起。
這一步是為了保證在失去動力控製的情況下,火箭可以在氣流的幫助下維持自身垂向的姿態。
“高度下降至9公裏。”
“8公裏。”
一聲聲急促的匯報提示著蛟龍號此時所在的高度。
直到火箭下降至3公裏處,蛟龍號底部發動機再次被啟動。
蛟龍號此時的位置正位於著陸場上空,隨著發動機被再次啟動,蛟龍號下降的速度迅速減緩。
林濤知道現在到了最關鍵的時刻,著陸迴收是否成功就看蛟龍號的速度能否控製得住,這將決定在速度控製的同時火箭能否精準降落在著陸場。
林濤摘下耳機快步跑向指揮中心外,等跑到視野開闊處,林濤雙手叉腰仰頭看向天空那一抹橙紅色火焰。
伴隨著蛟龍號高度慢慢下降,赤火標誌性火柱在他眼中逐漸變大,發動機工作的轟鳴聲也越發聽的清晰。
林濤注意到蛟龍號下落的位置與預期相符,正對著著陸場上空的區域。
他觀察到隨著高度下降,蛟龍號的速度快速減慢,這是赤火發動機逆向蛟龍號下降方向推力作用的結果。
300米!
200米!
100米!
林濤看到蛟龍號降落到距離著陸場地麵僅剩下幾十米處。
這時蛟龍號的速度已被明顯控製住,一個高達40餘米的鋼鐵造物好似被一雙無形且穩定的大手緊緊拉住。
在林濤熱烈目光的凝視下,蛟龍號緩慢穩定降落在了著陸場中央。
九分靶!林濤忍不住攥起拳頭在胸前揮舞。
他所堅持的,非常正確!
蛟龍號沒有讓他失望,10公裏級發射迴收測試圓滿成功!而且明顯能看到火箭姿態控製模型越發高效精準。
蛟龍號整個迴收過程突出一個絲滑流暢,沒有任何的滯澀感。
當四根支撐腿穩穩將蛟龍號穩定在著陸場,蛟龍號泄壓口將儲罐內剩餘的推進劑排掉,推進劑氣化產生的白霧隨著戈壁上的風彌散開來。
排出剩餘推進劑的目的是為了方便後勤團隊迴收轉移火箭,避免推進劑發生非預期的燃燒反應。
林濤聽到身後指揮中心內傳出一陣熱烈的歡唿聲,歡唿聲浪中尤其傅獻軍和馳山兩人的聲音最為響亮。
大家清楚蛟龍號經受住了考驗,星辰空間火箭項目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接下來最重要的一個事情,是由馳山負責的真空板赤火的測試驗收。
實際上之前馳山已將設計完成的真空版圖紙提交給林濤。
但林濤沒有直接采納,因為當前星辰空間火箭項目是以部分迴收為目標進行的。
如果堅持使用ss001合金製造真空版赤火作為二級動力係統,顯而易見這是一種浪費。
明明可以多次穩定使用,卻必須要一次發射直接報廢,這不符合商業運作模式。
他要求馳山在現有基礎上改造,開發一款真空減配版赤火將此真空赤火發動機的成本降下來。
馳山自然也理解林濤為何會有這樣的堅持,他也不忍心讓一台明明可以多次運行的發動機使用一次就丟棄,所以在過去的幾個月,他一直在進行減配版赤火研發工作。
星辰空間自己的試車台已經交付,這次測試結束之後,星辰空間就要在廠區做新設計的測試。
想到自己從零堅持到現在的火箭項目快要到收獲的時候,林濤內心不比指揮中心那些人鎮定,隻是他有更大願景想去實現,他當下隻能暫時壓抑心中的亢奮。
4月22日,大洋彼岸五邊形大樓內的某間辦公室。
米勒上將正在查看監控任務完整的記錄分析報告。
關於4月21日下午,星辰空間在測試場進行的那次升空著陸試驗,報告中用長篇幅進行了記錄,監控中的每一張照片技術專家都做了詳實的記錄分析。
報告中附有衛星拍攝到的所有圖片。
10公裏級的發射迴收實驗在人類曆史上還從來沒有完成過。
空x公司是一直在嚐試進行火箭一級陸地迴收,但一直未曾成功。
「...經過技術專家評估,10公裏高度火箭一級迴收成功,且著陸精度可控。
以這樣的技術,星辰空間進行火箭正式發射迴收的成功概率將很高,這個概率甚至會比空x公司下一發獵鷹9號迴收的成功率都要高。」
這樣的結論是米勒上將無法接受的,進行了5天的監控任務,他們一直期望星辰空間的測試發生意外。
可是事情沒有往他們所預想的方向發展,甚至在他們監控過程當中,目標測試場都沒有發生過任何一次大的風險,整個測試過程進行的無比順利。
挑戰!威脅!米勒上將心中泛出濃濃的危機感。
東秘一直是他們防範的對象,他們竭盡全力從各個方麵封鎖對方的成長,可是這一次他知道,狼真的來了!
掂量著手中厚厚的報告,上將習慣性去端桌上的咖啡杯,可當他將杯子抬到嘴邊,才發現裏麵早已空了。
將手中杯子重重放在桌麵,他猛地起身拿起手中的材料就往外走。
他意識到這件事情必須要去處理了,絕不能坐視星辰空間繼續成長!
攤放在五邊形大樓內某一張辦公桌上的報告裏是這樣記錄的。
「東八區時間4月17日,我們觀測到星辰空間進行了兩次火箭測試項目。
對方上午進行了火箭靜態點火測試,下午5點12分對方使用上午進行過一次點火任務的火箭進行了火箭懸停測試。
我方全程通過高頻衛星拍攝照片監控測試過程,事實證明上層對星辰空間此次測試重視的程度應該再次加大。
一發火箭一級在經過簡單檢修,就可以支持當天進行第兩次係統測試,這在我們的技術專家看來是難以想象的。
接下來我們會繼續監控對方的測試,同時希望高層可以嚐試其他管道了解更多星辰空間內部的技術信息。」
「東八區時間4月18日,今天星辰空間在目標測試場隻進行了一次測試任務,這是此次監控任務中的第三次測試。
此次測試過程據我方專家分析,應該是一次低空發射再著陸試驗,測試成功完成。
通過衛星專家和技術員電腦分析,我們認定星辰空間此次低空再著陸試驗的高度為50到150米區間。
此次測試過程當中沒有出現異常,對方的測試任務如期完成,著陸精度在2米左右。」
「東八區時間4月19日,目標測試場沒有進行新的測試任務。
通過衛星圖片觀察,對方將測試用火箭轉移迴臨時工棚進行檢查維修。
當地天氣根據氣象衛星數據判斷甚是惡劣,我們推測這是對方決定暫停測試的主要原因。」
「東八區時間4月20日清晨,星辰空間進行了第四次測試,當天對方隻進行了一次測試。
整場測試持續時間1小時15分,根據衛星拍攝圖片專家分析判斷,對方在進行的是新一次的低空迴收著陸試驗。
此次測試與2天前的測試不同,此次測試火箭飛行高度在800米到1200米之間。
中途無意外發生,火箭著陸時的精度在1米左右。
現場專家研判星辰空間的低空發射著陸迴收技術已相當成熟,而且火箭著陸精度控製技術更精確。
專家綜合建議:持續關注星辰空間技術演變,與國內其他企業進行溝通,精準分析星辰空間技術路線,為以後必然會麵臨的挑戰做準備。」
「東八區時間4月21日,今天監控發現星辰空間總共進行了兩次試驗。
星辰空間在上午重新進行了第5次1千米高度左右的低空點火迴收試驗。
與昨天的測試相比,對方此次測試用時縮減為30分鍾,另外值得關注的是對方火箭著陸精度已可以維持在20公分左右。
星辰空間技術的演變成熟速度讓我們感到驚訝,這家公司的技術實力雄厚,完全有能力威脅到我國航天領域的優勢維持。
當天下午我們觀察到星辰空間進行了第六次也是最後一次試驗任務……」
4月21日下午,東秘西北某戈壁。
林濤看著遠處又在進行推進劑加注的火箭,接下來要進行的測試任務是他本人臨時要求添加的。
過去幾天的測試讓他對星辰空間技術積累和蛟龍號係統建立了強大的信心。
這些信心來自於火箭在各項測試中的穩定表現,以及火箭飛行姿態控製模型的成熟度的快速提升。
在與人工智能星辰溝通讓其針對火箭姿態控製模型產生的數據集中檢測後,星辰給出的結論是此控製模型能夠支持更進一步測試的概率為99.98%。
這樣高的概率再加上火箭箭體的穩定表現,林濤念頭一動直接要求下午再進行一次測試。
此次測試設定的火箭飛行高度是10公裏,與上一次測試相比,高度提高了10倍!
如果此次試驗能夠順利完成,那就標誌著星辰空間蛟龍號一級已經具備了首飛的技術成熟度條件。
除了信心與決心,林濤心中自然也有想到假使測試失敗,那現在測試場上的一級火箭可能就會麵臨損壞的風險。
這個問題在林濤向下屬宣布添加測試項目時傅獻軍就當麵提了出來。
林濤卻毫不在意,他當時就指著遠處剛剛落地的蛟龍號一級火箭說:
“各位,那個東西現在不是我們的寶物,最寶貴的東西是你們腦海裏的經驗以及我們電腦中的圖紙和技術。
那發火箭隻是投入資金用一堆金屬等材料加工出來的設備而已,損失就損失了!科學探索的道路上怎能沒有風險!
在過往我們走得太順利了,大家不要苛求永無意外發生!
我們必須盡最大可能檢測裝備性能極限,這樣才能對我們的火箭性能建立最深的認識,才能保證未來火箭正式應用時不會觸碰這些風險。”
當林濤說完,他周圍的一幹人等俱都沉默了。
林濤這種敢於去冒險願意承擔損失的精神,讓他們深感欽佩。
過往東秘內對任何航天試驗的期望是零風險、百分之百成功率,林濤卻不一樣。
他們心底明白林濤的這種決策是正確的,就像汽車工業新車型研發,因為汽車產量大使用頻率高,為了應對未來任何可能發生的風險和意外,在汽車正式推向市場前,都必須對整個係統進行大量超越設計極限的測試。
林濤的這種決策正與汽車行業的係統測試類似,他希望蛟龍號火箭在使用頻率上往普通交通運輸工具的應用可靠性靠攏。
隨著各項準備完畢,林濤聽到了指揮中心發出的點火指令。
大屏幕上蛟龍號測試火箭再一次被啟動,正如這幾天它的工作狀態一樣穩定。
幾秒鍾後,蛟龍號正式離開地麵,橙紅色的火柱耀眼奪目。
五根火柱並列從火箭底部噴湧而出,劇烈的轟鳴聲在這片戈壁上空迴蕩,指揮中心外風沙和白霧瞬時彌漫過來。
隨著蛟龍號一級緩緩升空,指揮中心的大屏上實時顯示著蛟龍號內部係統的各項監測數據。
“儲罐壓力正常。”
“火箭推進係統工作正常。”
“火箭姿態維持正常。”
......
一聲聲通報不停在所有人耳邊響起,與蛟龍號第一次靜態點火測試相比,指揮中心所有人已經不再為蛟龍號此階段是否會發生意外而感到擔心。
星辰空間火箭在過去的測試和檢修過程中證明了自己,零失誤且無重要係統零件更換記錄。
甚至可以說火箭在經過了幾天測試,直至現在仍沒有發現零件損耗,更換下來的零件也隻是為了做零件損耗評估。
林濤有看過各次測試之後的火箭係統評估驗收報告。
這幾天的測試中間,蛟龍號更換下來的零件在技術人員檢測後發現損耗可控,可以支持火箭進行百餘次發射後才需檢修。
伴隨著火箭升空的轟鳴聲震懾心扉,測試場所有人都在關注著慢慢升空的蛟龍號。
半分鍾後,林濤在指揮中心聽到了自己期盼已久的那聲通報。
“火箭已飛抵10公裏處,啟動火箭返迴著陸程序。”
這個時候林濤正坐在指揮中心後排帶著耳機,持續關注顯示器上的數據。
他看到蛟龍號火箭的5台發動機被逐個關閉,火箭速度瞬時銳減。
幾秒後,失去推力支持的蛟龍號開始降落,或者說開始做自由落體運動。
“柵格翼打開成功。”
聽到這聲匯報,林濤看到顯示器上標識柵格翼打開成功的信號已經亮起。
這一步是為了保證在失去動力控製的情況下,火箭可以在氣流的幫助下維持自身垂向的姿態。
“高度下降至9公裏。”
“8公裏。”
一聲聲急促的匯報提示著蛟龍號此時所在的高度。
直到火箭下降至3公裏處,蛟龍號底部發動機再次被啟動。
蛟龍號此時的位置正位於著陸場上空,隨著發動機被再次啟動,蛟龍號下降的速度迅速減緩。
林濤知道現在到了最關鍵的時刻,著陸迴收是否成功就看蛟龍號的速度能否控製得住,這將決定在速度控製的同時火箭能否精準降落在著陸場。
林濤摘下耳機快步跑向指揮中心外,等跑到視野開闊處,林濤雙手叉腰仰頭看向天空那一抹橙紅色火焰。
伴隨著蛟龍號高度慢慢下降,赤火標誌性火柱在他眼中逐漸變大,發動機工作的轟鳴聲也越發聽的清晰。
林濤注意到蛟龍號下落的位置與預期相符,正對著著陸場上空的區域。
他觀察到隨著高度下降,蛟龍號的速度快速減慢,這是赤火發動機逆向蛟龍號下降方向推力作用的結果。
300米!
200米!
100米!
林濤看到蛟龍號降落到距離著陸場地麵僅剩下幾十米處。
這時蛟龍號的速度已被明顯控製住,一個高達40餘米的鋼鐵造物好似被一雙無形且穩定的大手緊緊拉住。
在林濤熱烈目光的凝視下,蛟龍號緩慢穩定降落在了著陸場中央。
九分靶!林濤忍不住攥起拳頭在胸前揮舞。
他所堅持的,非常正確!
蛟龍號沒有讓他失望,10公裏級發射迴收測試圓滿成功!而且明顯能看到火箭姿態控製模型越發高效精準。
蛟龍號整個迴收過程突出一個絲滑流暢,沒有任何的滯澀感。
當四根支撐腿穩穩將蛟龍號穩定在著陸場,蛟龍號泄壓口將儲罐內剩餘的推進劑排掉,推進劑氣化產生的白霧隨著戈壁上的風彌散開來。
排出剩餘推進劑的目的是為了方便後勤團隊迴收轉移火箭,避免推進劑發生非預期的燃燒反應。
林濤聽到身後指揮中心內傳出一陣熱烈的歡唿聲,歡唿聲浪中尤其傅獻軍和馳山兩人的聲音最為響亮。
大家清楚蛟龍號經受住了考驗,星辰空間火箭項目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接下來最重要的一個事情,是由馳山負責的真空板赤火的測試驗收。
實際上之前馳山已將設計完成的真空版圖紙提交給林濤。
但林濤沒有直接采納,因為當前星辰空間火箭項目是以部分迴收為目標進行的。
如果堅持使用ss001合金製造真空版赤火作為二級動力係統,顯而易見這是一種浪費。
明明可以多次穩定使用,卻必須要一次發射直接報廢,這不符合商業運作模式。
他要求馳山在現有基礎上改造,開發一款真空減配版赤火將此真空赤火發動機的成本降下來。
馳山自然也理解林濤為何會有這樣的堅持,他也不忍心讓一台明明可以多次運行的發動機使用一次就丟棄,所以在過去的幾個月,他一直在進行減配版赤火研發工作。
星辰空間自己的試車台已經交付,這次測試結束之後,星辰空間就要在廠區做新設計的測試。
想到自己從零堅持到現在的火箭項目快要到收獲的時候,林濤內心不比指揮中心那些人鎮定,隻是他有更大願景想去實現,他當下隻能暫時壓抑心中的亢奮。
4月22日,大洋彼岸五邊形大樓內的某間辦公室。
米勒上將正在查看監控任務完整的記錄分析報告。
關於4月21日下午,星辰空間在測試場進行的那次升空著陸試驗,報告中用長篇幅進行了記錄,監控中的每一張照片技術專家都做了詳實的記錄分析。
報告中附有衛星拍攝到的所有圖片。
10公裏級的發射迴收實驗在人類曆史上還從來沒有完成過。
空x公司是一直在嚐試進行火箭一級陸地迴收,但一直未曾成功。
「...經過技術專家評估,10公裏高度火箭一級迴收成功,且著陸精度可控。
以這樣的技術,星辰空間進行火箭正式發射迴收的成功概率將很高,這個概率甚至會比空x公司下一發獵鷹9號迴收的成功率都要高。」
這樣的結論是米勒上將無法接受的,進行了5天的監控任務,他們一直期望星辰空間的測試發生意外。
可是事情沒有往他們所預想的方向發展,甚至在他們監控過程當中,目標測試場都沒有發生過任何一次大的風險,整個測試過程進行的無比順利。
挑戰!威脅!米勒上將心中泛出濃濃的危機感。
東秘一直是他們防範的對象,他們竭盡全力從各個方麵封鎖對方的成長,可是這一次他知道,狼真的來了!
掂量著手中厚厚的報告,上將習慣性去端桌上的咖啡杯,可當他將杯子抬到嘴邊,才發現裏麵早已空了。
將手中杯子重重放在桌麵,他猛地起身拿起手中的材料就往外走。
他意識到這件事情必須要去處理了,絕不能坐視星辰空間繼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