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曆史的車輪
“這有點突然啊,我就一民營企業負責人,竟然有幸能進中海,這太夢幻了!”
林濤受寵若驚,老人給他發出的這個邀請規格可太高了,國內沒有幾個企業家能有這種待遇吧。
“你還以為你現在是一名簡簡單單的個體戶嗎?無論是繁星平台還是赤火發動機,這兩項中的任何一項都將深刻影響本國未來的發展戰略,國內再找不到一個如你一樣的企業家了,你一點都不普通,好嗎?”
老人既無奈又慶幸的反問道。
他無奈的是林濤依然想裝低調,還想著猥瑣發展。
慶幸的是國內出了林濤這麽一號人物,可以在尖端科技方麵推動產業發展,給國家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被老人幾句話提點教育,林濤有些尷尬。
“嘿嘿,咱東秘人不都這樣嗎?槍打出頭鳥,猥瑣發育,中庸之道這不就是我們的傳統美德嘛。”
老人被林濤這幾句玩笑話給逗笑了。
“噗嗤,好你個小子,年紀輕輕的學起老油條那一套了,行了,少貧嘴了,月底27號你先到中海,28號參加閉門會,這次的會議很重要。”
“收到,我肯定準時到,早早就去中海門口候著。”
“行,給你說一聲,你公司赤火發動機測試成功是好事情,可是這同樣也引起了一些風波,不用我說你應該也能想到,叫你參加閉門會也是為了你好。”
林濤自然明白老人說的風波是關於什麽,赤火測試成功時動力研究所所長張小至的表現就說明了一切。
還有後麵網絡上六院微博那關於赤火測試的簡短說明。
可能在民眾看來,一句字數越少事越大就總結了那條動態,可林濤知道這裏麵的貓膩卻不少。
星辰空間的崛起不僅代表著東秘航天的崛起,同樣代表著民營航天的崛起,同行是冤家,角色不同,想法自然會有差異。
“你說的我明白,我感受到了,這還得麻煩你幫忙協調,雙方角色不同,承擔的責任不同,未來航天事業發展需要所有人共同努力,這裏沒有敵人,隻有夥伴,我們當前的敵人是大洋彼岸,是頭頂幾百公裏上國外的間諜衛星。”
林濤真誠表達著自己的想法,星辰空間的事業剛剛開始,不能因為一點小小的成績就與老大哥鬧矛盾。
“嗯,你說的這些大家都明白,隻是有些事情還是要理一理的,到時候再說吧,就先這樣,記得將這個手機號存下來,下次再不接電話有你小子好果子吃。”
老人前半句的內容林濤聽的很舒服,內心還感歎不愧是智者,可後半句林濤聽著的時候就有些尷尬了。
想起十幾分鍾前對方從手機中聽到的無人接聽提示音,林濤尷尬說:
“這就存下來!您放心,這個號碼我馬上添加特別提示。”
聽出了林濤的惶恐,老人笑著說:
“行了,掛了,到時候見。”
“再見,您掛。”
聽到手機裏老人的輕笑聲過後傳來通信盲音,林濤長出一口氣。
國內應該少有人接到過這位老人的電話吧,即使有應該也不會有人像他一樣無視掉這個來電吧。
林濤自嘲笑了幾聲,將剛才的手機號添加特別提醒。
放下手機,林濤迴想起剛剛老人說的問題,這是一個嚴肅的問題,並且亟待解決。
現在既然這些長者們主動將問題提了出來,想來他們已經有了一個腹稿,而林濤要去參加的閉門會應該也會談及這方麵的內容。
林濤本人當然希望早點將這裏麵的細節確認清楚,這樣對所有人都好,星辰空間下一年的發展也就不會受到影響。
腦子裏抽絲剝繭般捋了好一會,林濤搖了搖腦袋,將這些複雜的問題暫時拋出腦海。
這些事情等月底見麵會再處理吧,現在還是優先將這些個激光發生器組裝完成。
之前通過星辰控製製造完成的激光發生器組裝零件昨天就已經運到了實驗室,此時正擺在林濤麵前,而林濤下午的任務就是將這些零件組裝成為完整的發生器。
12月17日,周三。
星辰空間廠區,赤火發動機裝配車間,林濤正看著星辰精工的技術員在傅獻軍的指揮下改造發動機裝配工位。
現在他們正在改造的工位將是星辰空間第一個發動機自動化裝配工位。
此工位配置有四台輕型機械臂和兩台大型機械臂。
按照林濤和傅獻軍討論的設計,兩台大型機械臂可以滿足發動機吊裝搬運的任務,剩下4台輕型機械臂的主要任務則是零件裝配。
當然改造這個工位並不表明星辰空間已經具備了成熟的發動機自動化裝配工藝,現階段改造的目的正是為了模擬驗證。
工位改造完成後,傅獻軍會帶領組員嚐試通過電腦操作機械臂裝配發動機。
在操作過程中驗證當前機械臂設計的適配性,發現某些機械臂可能難以完成的任務,為後續工位的改造積累經驗。
按照這種方式,初期裝配效率可能會慢很多,但並不要緊,當前星辰空間並無大量的赤火需求。
等工位改造完成發動機裝配效率的提升才是林濤的最終目的。
一上午的時間,六台機械臂就已安裝調試完成。
與其他廠家的機械臂不同,林濤設計的機械臂通用性高,在機械臂安置的時候無需嚴謹到毫米級的位置限製。
隻要機械臂的伸縮範圍能夠覆蓋整個工位,那機械臂智能化的控製方案就能兜底機械臂位置上的些微偏差。
林濤親自操作電腦測試了6台機械臂的性能,確認沒有問題之後才讓星辰精工技術員離開。
接下來就是赤火發動機的裝配過程,星辰精工的員工還是不要在場的好。
“獻軍,來,過來試一試,這是你接下來的主要工作。”
傅獻軍看到林濤讓開電腦前的操作位置,點頭走了過去。
星辰開發的機械臂操作非常簡單,通過鍵盤就可以完整操作機械臂在3d空間做出任意動作。
傅獻軍在林濤的指點下熟悉了十幾分鍾後就已經操作的有模有樣。
看到傅獻軍已經熟悉基本操作,林濤直接對旁邊其他的員工說:
“去運一套發動機部件過來,讓傅組長上手實踐,再多的練習都不如直接實踐最有效果。”
傅獻軍看著轉身離開的組員,有些擔心的看著林濤說:
“老板,不用這麽著急吧,我怕自己操作不到位損壞零件,零件挺貴的。”
林濤笑著搖頭說:
“貴什麽貴,現在所有的零件基本都是自動化製造,生產成本已經很低了,幾套部件而已公司損壞的起,放心吧。”
傅獻軍看到林濤如此大氣,也就沒有再說什麽了。
現在那幾台改造完成的打印設備已經安置在廠區的廠房裏,因為當前沒有需求所以沒有全部投入生產。
傅獻軍知道公司的產能是夠的,他隻是有些心疼製造完成的零件,節儉慣了。
林濤看出了傅獻軍的想法,轉身看到載著噴管駛進來的叉車,笑著說:
“大氣點,以後星辰空間的產能提升上來了,這幾套零件算什麽,幹大事不能拘小節。”
傅獻軍看著自家滿臉膠原蛋白的老板說著如此有教導意味的話語,總覺得有些割裂。
“我明白了,老板。”
這時組裏的員工已經開著兩輛叉車將發動機的零件運了過來。
傅獻軍指揮組員們將這些零件分門別類的擺放在兩邊的貨架上,當看到剩下的大家夥發動機燃燒室噴管一體化構件時,林濤的聲音在旁邊響起。
“獻軍,使用大型機械臂將噴管搬到工作台上,這本來就是工作台的工作,也需要演練。”
傅獻軍看了看高近2米的構件,再轉頭看到老板鼓勵的眼神,隻能抿嘴點頭。
走到操作台前,傅獻軍切換控製係統到靠近噴管的大型機械臂單元。
星辰開發的兩型機械臂操作係統操作模式基本一致,傅獻軍稍加熟悉就開始操作大型機械臂。
隻見在大型機械臂強有力的末端支撐下,噴管一體化構件被平穩的轉移到工位上來。
林濤看著傅獻軍小心翼翼操作將噴管放在中心的位置。
等到機械臂鬆開升起後,傅獻軍本人走上前確認實際的轉移效果。
看到他放置的噴管基本位於工位中心位置後,傅獻軍興奮笑著說:
“很好用,相信如果是電腦控製的話肯定比我更精準。”
林濤在一旁點頭說:
“這就是我要求改造工作台的原因,這種重複性的工作最好還是交給電腦來處理,當然為了避免咱們的技術人員技能遺忘,你們也需要做好產品的質檢工作。”
林濤的說法傅獻軍當然讚同,他環視周圍的組員說:
“雖然以後這些工作都將由自動化設備完成,可是你們還是需要磨練自己的個人技能,這是為你們好,明白嗎?”
周圍的年輕員工們對於領導和老板的決定自然無法反駁,他們自身也不願意看到設備完成所有工作,這樣他們在公司的價值就有可能被懷疑。
“明白!”
接下來的一個小時內,林濤在一旁指導傅獻軍等人操作輕型機械臂將其餘零件安裝在發動機上。
這個過程中,林濤頻繁皺眉發現了一些問題。
那就是某些零件的安裝方式,現在輕型機械臂的末端組件支持起來有些勉強。
幾次嚐試之後,林濤確認需要研製新的末端組件才能更快捷的完成對應工作。
林濤在星辰空間待到傍晚才離開,走的時候,那一台發動機隻裝配完成一半。
中間的過程是曲折的,林濤手機裏下屬發過來的裝配適配問題記錄文檔就說明了一切。
當林濤的車駛離星辰空間的時候,林濤坐在後排就一直在研究這份文檔。
大小問題總共17個。
每個問題後麵都有簡短的總結性解釋,林濤看過一遍後心裏形成了一個初版的修改方案。
除了要添加一個焊接末端之外,林濤還需要調整工作台清醒機械臂的數量和分布。
當然最終的方案還需要等傅獻軍他們經過多次嚐試,將所有問題係統整理之後才能決定。
正在林濤思考這些事情時,距離他十幾公裏之外的某個廠房內正有一些年輕人在打螺絲。
現場擺放著好幾台銀灰色的火箭發動機,這些發動機正在裝配過程中。
這時靠裏側一台裝配到一半的發動機旁,站在地麵的年輕人看著站在梯子上的中年人低聲說:
“師傅,以後咱們是不是就失業了?”
正站在梯子平台上擰螺絲的中年人聽到後嚴肅著嗬斥說:
“好好幹活!不該你操心的事情少操心,幹好自己裝配工的崗位先。”
站在地麵上的年輕人悶悶點了點頭,他旁邊一位和他同期進廠的年輕人則感歎說:
“咱們就少關心這些事情吧,多打兩個螺絲多賺點錢才是正理。”
聽到同伴的勸誡,年輕人不由歎了口氣。
“300噸!他們怎麽做到的?簡直不可思議。”
站在兩人上方的中年人聽到下麵兩個學徒的交談沒有再說什麽。
作為廠裏的老員工,雖然現在廠裏還在裝配新的發動機,可是他已經聽到車間主任透露的消息。
‘除了關鍵項目,廠裏明年之後的其餘生產計劃已經被擱置了,以後該怎麽弄現在還不清楚。’
隻是這種消息肯定是不能在廠裏大肆宣揚的,現在隻有領導層和一些老員工有接收到這些信息。
中年人雙手並用檢查麵前的螺帽是否擰緊,扶正眼鏡檢查螺帽和零件的接合處的縫隙是否有差異。
他的心中實際上也有擔憂,工作了這麽些年的發動機製造廠,無論是從事業還是感情出發,他都希望廠子可以一直幹下去。
隻是那家私企產品的性能給了整個集團太大的壓力,優勝劣汰是事物發展的基本原則,很難改變。
大家心知肚明眼前這些正在組裝的發動機以後肯定是不會再生產了,如果研究院無法研發出性能更優秀的發動機,以後廠子的生存肯定是要打上問號了。
中年人知道不僅是自己下麵的這兩個學徒,廠子裏其他人同樣在等待某種變化的出現。
與車間裏一線的工人們不同,動力研究所的會議室裏此時正聚集著一幫人。
“所長,上麵已經停了後年以後的發動機生產計劃,除了已經在規劃的關鍵項目,新項目已經不審批了。”
張小至聽著會議桌桌尾一人的發言,他沒有抬頭,隻是眉毛間的褶皺更深了。
發言者說完看到張小至的表情,著急的同時更是有些無可奈何,最終在看到會議室內其他人同樣難看的臉色後隻能發出一聲長歎。
這已經是這半個月內的第4次內部會議了,第一次會議是所長親自組織召開。
後麵這三次就不是他了,而是下麵這些科研人員和生產線負責人發起的。
第一次的時候張小至很著急,為了應對星辰空間的挑戰,他急切的想在內部確認統一步調,希望找到一個妥善的應對辦法。
可是第一場會議進行的整個過程隻有開場的20分鍾最熱烈,而這20分鍾的熱烈還是因為所有人都在討論星辰空間的成功。
第一次會議結束之後,張小至知道研究所這幫人是不可能討論出一個妥善的應對方案了。
當然作為群英匯聚的機構,不是說大家能力不足或不知變通,而是在真實的科研成果麵前,有些方法總是顯得無力。
不是沒有人提起過發起新的科研項目研究,例如集中精力研發超大推力的大型火箭發動機,與星辰空間區分賽道競爭。
這當然是一個方法,可是張小至明白,星辰空間的挑戰不僅僅來自於赤火的成功,更來自於赤火發動機背後林濤成熟的發動機知識體係。
張小至內心此時的擔憂不僅來自赤火,更多的是來自那個英姿勃發的年輕人。
從第一次會議之後,後麵這幾次會議都是下麵的人發起,原因是所有人都感受到了變化來臨的先兆。
這個時候如果不做出應對,那結果將是所有人都不願意看到的。
每一次開會開始都會有人發起新的提議,可經過長時間的討論後仍然沒有形成可靠的結論。
第二次會議有人提出可以整合其他研究院所的科研力量,形成一個更高規格和更多科研資源的研究機構。
這種想法最終因為涉及機構和人員過多,而且大家以前都是競爭關係,現在要合作整合隻能靠更上級的力量出麵,這個提議最後隻是備案記錄。
第三次再有人提出是否可以和星辰空間共享科研專利,加深科研交流,甚至可以在生產端進行代工廠合作模式,這樣院所和星辰空間都能獲得利益和方便。
提議人的出發點是好的,可是卻有不少研究人員提出異議,將研究院積累的科研專利和知識與星辰空間一家民營企業共享,這裏麵的風險和成本是他們不能接受的,所以幾經討論後提議被否定。
這第四次會議,新的提議是隻維持代工關係,院所集團的產能不可能廢棄,星辰空間同樣需要建設產能,雙方完全有合作的機會。
這樣就可以保證內部生產端的訂單,而且還能通過生產解析赤火反哺科研端,最終目標是推動新發動機設計的出現。
不得不說想法是很好的,研究院在這種情況下確實占了不少便宜也能夠解決當下的困境,可關鍵是星辰空間會同意嗎?
“這有點突然啊,我就一民營企業負責人,竟然有幸能進中海,這太夢幻了!”
林濤受寵若驚,老人給他發出的這個邀請規格可太高了,國內沒有幾個企業家能有這種待遇吧。
“你還以為你現在是一名簡簡單單的個體戶嗎?無論是繁星平台還是赤火發動機,這兩項中的任何一項都將深刻影響本國未來的發展戰略,國內再找不到一個如你一樣的企業家了,你一點都不普通,好嗎?”
老人既無奈又慶幸的反問道。
他無奈的是林濤依然想裝低調,還想著猥瑣發展。
慶幸的是國內出了林濤這麽一號人物,可以在尖端科技方麵推動產業發展,給國家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被老人幾句話提點教育,林濤有些尷尬。
“嘿嘿,咱東秘人不都這樣嗎?槍打出頭鳥,猥瑣發育,中庸之道這不就是我們的傳統美德嘛。”
老人被林濤這幾句玩笑話給逗笑了。
“噗嗤,好你個小子,年紀輕輕的學起老油條那一套了,行了,少貧嘴了,月底27號你先到中海,28號參加閉門會,這次的會議很重要。”
“收到,我肯定準時到,早早就去中海門口候著。”
“行,給你說一聲,你公司赤火發動機測試成功是好事情,可是這同樣也引起了一些風波,不用我說你應該也能想到,叫你參加閉門會也是為了你好。”
林濤自然明白老人說的風波是關於什麽,赤火測試成功時動力研究所所長張小至的表現就說明了一切。
還有後麵網絡上六院微博那關於赤火測試的簡短說明。
可能在民眾看來,一句字數越少事越大就總結了那條動態,可林濤知道這裏麵的貓膩卻不少。
星辰空間的崛起不僅代表著東秘航天的崛起,同樣代表著民營航天的崛起,同行是冤家,角色不同,想法自然會有差異。
“你說的我明白,我感受到了,這還得麻煩你幫忙協調,雙方角色不同,承擔的責任不同,未來航天事業發展需要所有人共同努力,這裏沒有敵人,隻有夥伴,我們當前的敵人是大洋彼岸,是頭頂幾百公裏上國外的間諜衛星。”
林濤真誠表達著自己的想法,星辰空間的事業剛剛開始,不能因為一點小小的成績就與老大哥鬧矛盾。
“嗯,你說的這些大家都明白,隻是有些事情還是要理一理的,到時候再說吧,就先這樣,記得將這個手機號存下來,下次再不接電話有你小子好果子吃。”
老人前半句的內容林濤聽的很舒服,內心還感歎不愧是智者,可後半句林濤聽著的時候就有些尷尬了。
想起十幾分鍾前對方從手機中聽到的無人接聽提示音,林濤尷尬說:
“這就存下來!您放心,這個號碼我馬上添加特別提示。”
聽出了林濤的惶恐,老人笑著說:
“行了,掛了,到時候見。”
“再見,您掛。”
聽到手機裏老人的輕笑聲過後傳來通信盲音,林濤長出一口氣。
國內應該少有人接到過這位老人的電話吧,即使有應該也不會有人像他一樣無視掉這個來電吧。
林濤自嘲笑了幾聲,將剛才的手機號添加特別提醒。
放下手機,林濤迴想起剛剛老人說的問題,這是一個嚴肅的問題,並且亟待解決。
現在既然這些長者們主動將問題提了出來,想來他們已經有了一個腹稿,而林濤要去參加的閉門會應該也會談及這方麵的內容。
林濤本人當然希望早點將這裏麵的細節確認清楚,這樣對所有人都好,星辰空間下一年的發展也就不會受到影響。
腦子裏抽絲剝繭般捋了好一會,林濤搖了搖腦袋,將這些複雜的問題暫時拋出腦海。
這些事情等月底見麵會再處理吧,現在還是優先將這些個激光發生器組裝完成。
之前通過星辰控製製造完成的激光發生器組裝零件昨天就已經運到了實驗室,此時正擺在林濤麵前,而林濤下午的任務就是將這些零件組裝成為完整的發生器。
12月17日,周三。
星辰空間廠區,赤火發動機裝配車間,林濤正看著星辰精工的技術員在傅獻軍的指揮下改造發動機裝配工位。
現在他們正在改造的工位將是星辰空間第一個發動機自動化裝配工位。
此工位配置有四台輕型機械臂和兩台大型機械臂。
按照林濤和傅獻軍討論的設計,兩台大型機械臂可以滿足發動機吊裝搬運的任務,剩下4台輕型機械臂的主要任務則是零件裝配。
當然改造這個工位並不表明星辰空間已經具備了成熟的發動機自動化裝配工藝,現階段改造的目的正是為了模擬驗證。
工位改造完成後,傅獻軍會帶領組員嚐試通過電腦操作機械臂裝配發動機。
在操作過程中驗證當前機械臂設計的適配性,發現某些機械臂可能難以完成的任務,為後續工位的改造積累經驗。
按照這種方式,初期裝配效率可能會慢很多,但並不要緊,當前星辰空間並無大量的赤火需求。
等工位改造完成發動機裝配效率的提升才是林濤的最終目的。
一上午的時間,六台機械臂就已安裝調試完成。
與其他廠家的機械臂不同,林濤設計的機械臂通用性高,在機械臂安置的時候無需嚴謹到毫米級的位置限製。
隻要機械臂的伸縮範圍能夠覆蓋整個工位,那機械臂智能化的控製方案就能兜底機械臂位置上的些微偏差。
林濤親自操作電腦測試了6台機械臂的性能,確認沒有問題之後才讓星辰精工技術員離開。
接下來就是赤火發動機的裝配過程,星辰精工的員工還是不要在場的好。
“獻軍,來,過來試一試,這是你接下來的主要工作。”
傅獻軍看到林濤讓開電腦前的操作位置,點頭走了過去。
星辰開發的機械臂操作非常簡單,通過鍵盤就可以完整操作機械臂在3d空間做出任意動作。
傅獻軍在林濤的指點下熟悉了十幾分鍾後就已經操作的有模有樣。
看到傅獻軍已經熟悉基本操作,林濤直接對旁邊其他的員工說:
“去運一套發動機部件過來,讓傅組長上手實踐,再多的練習都不如直接實踐最有效果。”
傅獻軍看著轉身離開的組員,有些擔心的看著林濤說:
“老板,不用這麽著急吧,我怕自己操作不到位損壞零件,零件挺貴的。”
林濤笑著搖頭說:
“貴什麽貴,現在所有的零件基本都是自動化製造,生產成本已經很低了,幾套部件而已公司損壞的起,放心吧。”
傅獻軍看到林濤如此大氣,也就沒有再說什麽了。
現在那幾台改造完成的打印設備已經安置在廠區的廠房裏,因為當前沒有需求所以沒有全部投入生產。
傅獻軍知道公司的產能是夠的,他隻是有些心疼製造完成的零件,節儉慣了。
林濤看出了傅獻軍的想法,轉身看到載著噴管駛進來的叉車,笑著說:
“大氣點,以後星辰空間的產能提升上來了,這幾套零件算什麽,幹大事不能拘小節。”
傅獻軍看著自家滿臉膠原蛋白的老板說著如此有教導意味的話語,總覺得有些割裂。
“我明白了,老板。”
這時組裏的員工已經開著兩輛叉車將發動機的零件運了過來。
傅獻軍指揮組員們將這些零件分門別類的擺放在兩邊的貨架上,當看到剩下的大家夥發動機燃燒室噴管一體化構件時,林濤的聲音在旁邊響起。
“獻軍,使用大型機械臂將噴管搬到工作台上,這本來就是工作台的工作,也需要演練。”
傅獻軍看了看高近2米的構件,再轉頭看到老板鼓勵的眼神,隻能抿嘴點頭。
走到操作台前,傅獻軍切換控製係統到靠近噴管的大型機械臂單元。
星辰開發的兩型機械臂操作係統操作模式基本一致,傅獻軍稍加熟悉就開始操作大型機械臂。
隻見在大型機械臂強有力的末端支撐下,噴管一體化構件被平穩的轉移到工位上來。
林濤看著傅獻軍小心翼翼操作將噴管放在中心的位置。
等到機械臂鬆開升起後,傅獻軍本人走上前確認實際的轉移效果。
看到他放置的噴管基本位於工位中心位置後,傅獻軍興奮笑著說:
“很好用,相信如果是電腦控製的話肯定比我更精準。”
林濤在一旁點頭說:
“這就是我要求改造工作台的原因,這種重複性的工作最好還是交給電腦來處理,當然為了避免咱們的技術人員技能遺忘,你們也需要做好產品的質檢工作。”
林濤的說法傅獻軍當然讚同,他環視周圍的組員說:
“雖然以後這些工作都將由自動化設備完成,可是你們還是需要磨練自己的個人技能,這是為你們好,明白嗎?”
周圍的年輕員工們對於領導和老板的決定自然無法反駁,他們自身也不願意看到設備完成所有工作,這樣他們在公司的價值就有可能被懷疑。
“明白!”
接下來的一個小時內,林濤在一旁指導傅獻軍等人操作輕型機械臂將其餘零件安裝在發動機上。
這個過程中,林濤頻繁皺眉發現了一些問題。
那就是某些零件的安裝方式,現在輕型機械臂的末端組件支持起來有些勉強。
幾次嚐試之後,林濤確認需要研製新的末端組件才能更快捷的完成對應工作。
林濤在星辰空間待到傍晚才離開,走的時候,那一台發動機隻裝配完成一半。
中間的過程是曲折的,林濤手機裏下屬發過來的裝配適配問題記錄文檔就說明了一切。
當林濤的車駛離星辰空間的時候,林濤坐在後排就一直在研究這份文檔。
大小問題總共17個。
每個問題後麵都有簡短的總結性解釋,林濤看過一遍後心裏形成了一個初版的修改方案。
除了要添加一個焊接末端之外,林濤還需要調整工作台清醒機械臂的數量和分布。
當然最終的方案還需要等傅獻軍他們經過多次嚐試,將所有問題係統整理之後才能決定。
正在林濤思考這些事情時,距離他十幾公裏之外的某個廠房內正有一些年輕人在打螺絲。
現場擺放著好幾台銀灰色的火箭發動機,這些發動機正在裝配過程中。
這時靠裏側一台裝配到一半的發動機旁,站在地麵的年輕人看著站在梯子上的中年人低聲說:
“師傅,以後咱們是不是就失業了?”
正站在梯子平台上擰螺絲的中年人聽到後嚴肅著嗬斥說:
“好好幹活!不該你操心的事情少操心,幹好自己裝配工的崗位先。”
站在地麵上的年輕人悶悶點了點頭,他旁邊一位和他同期進廠的年輕人則感歎說:
“咱們就少關心這些事情吧,多打兩個螺絲多賺點錢才是正理。”
聽到同伴的勸誡,年輕人不由歎了口氣。
“300噸!他們怎麽做到的?簡直不可思議。”
站在兩人上方的中年人聽到下麵兩個學徒的交談沒有再說什麽。
作為廠裏的老員工,雖然現在廠裏還在裝配新的發動機,可是他已經聽到車間主任透露的消息。
‘除了關鍵項目,廠裏明年之後的其餘生產計劃已經被擱置了,以後該怎麽弄現在還不清楚。’
隻是這種消息肯定是不能在廠裏大肆宣揚的,現在隻有領導層和一些老員工有接收到這些信息。
中年人雙手並用檢查麵前的螺帽是否擰緊,扶正眼鏡檢查螺帽和零件的接合處的縫隙是否有差異。
他的心中實際上也有擔憂,工作了這麽些年的發動機製造廠,無論是從事業還是感情出發,他都希望廠子可以一直幹下去。
隻是那家私企產品的性能給了整個集團太大的壓力,優勝劣汰是事物發展的基本原則,很難改變。
大家心知肚明眼前這些正在組裝的發動機以後肯定是不會再生產了,如果研究院無法研發出性能更優秀的發動機,以後廠子的生存肯定是要打上問號了。
中年人知道不僅是自己下麵的這兩個學徒,廠子裏其他人同樣在等待某種變化的出現。
與車間裏一線的工人們不同,動力研究所的會議室裏此時正聚集著一幫人。
“所長,上麵已經停了後年以後的發動機生產計劃,除了已經在規劃的關鍵項目,新項目已經不審批了。”
張小至聽著會議桌桌尾一人的發言,他沒有抬頭,隻是眉毛間的褶皺更深了。
發言者說完看到張小至的表情,著急的同時更是有些無可奈何,最終在看到會議室內其他人同樣難看的臉色後隻能發出一聲長歎。
這已經是這半個月內的第4次內部會議了,第一次會議是所長親自組織召開。
後麵這三次就不是他了,而是下麵這些科研人員和生產線負責人發起的。
第一次的時候張小至很著急,為了應對星辰空間的挑戰,他急切的想在內部確認統一步調,希望找到一個妥善的應對辦法。
可是第一場會議進行的整個過程隻有開場的20分鍾最熱烈,而這20分鍾的熱烈還是因為所有人都在討論星辰空間的成功。
第一次會議結束之後,張小至知道研究所這幫人是不可能討論出一個妥善的應對方案了。
當然作為群英匯聚的機構,不是說大家能力不足或不知變通,而是在真實的科研成果麵前,有些方法總是顯得無力。
不是沒有人提起過發起新的科研項目研究,例如集中精力研發超大推力的大型火箭發動機,與星辰空間區分賽道競爭。
這當然是一個方法,可是張小至明白,星辰空間的挑戰不僅僅來自於赤火的成功,更來自於赤火發動機背後林濤成熟的發動機知識體係。
張小至內心此時的擔憂不僅來自赤火,更多的是來自那個英姿勃發的年輕人。
從第一次會議之後,後麵這幾次會議都是下麵的人發起,原因是所有人都感受到了變化來臨的先兆。
這個時候如果不做出應對,那結果將是所有人都不願意看到的。
每一次開會開始都會有人發起新的提議,可經過長時間的討論後仍然沒有形成可靠的結論。
第二次會議有人提出可以整合其他研究院所的科研力量,形成一個更高規格和更多科研資源的研究機構。
這種想法最終因為涉及機構和人員過多,而且大家以前都是競爭關係,現在要合作整合隻能靠更上級的力量出麵,這個提議最後隻是備案記錄。
第三次再有人提出是否可以和星辰空間共享科研專利,加深科研交流,甚至可以在生產端進行代工廠合作模式,這樣院所和星辰空間都能獲得利益和方便。
提議人的出發點是好的,可是卻有不少研究人員提出異議,將研究院積累的科研專利和知識與星辰空間一家民營企業共享,這裏麵的風險和成本是他們不能接受的,所以幾經討論後提議被否定。
這第四次會議,新的提議是隻維持代工關係,院所集團的產能不可能廢棄,星辰空間同樣需要建設產能,雙方完全有合作的機會。
這樣就可以保證內部生產端的訂單,而且還能通過生產解析赤火反哺科研端,最終目標是推動新發動機設計的出現。
不得不說想法是很好的,研究院在這種情況下確實占了不少便宜也能夠解決當下的困境,可關鍵是星辰空間會同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