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這麽一說,朱元啟瞬間就知道,朱元璋現在都還沒有確定好,恐怕是等他全部想妥當之後,才會跟他來商量了。
朱元啟也是無語,找他來說這事吧,結果隻談了一半,甚至一半都沒談完,就這樣草率結束了。
他知道朱元璋對這個很是慎重,也能理解,畢竟這中間需要權衡的東西太多,一旦出錯,這恐怕會直接讓那些大將心生不滿,這就壞事了。
畢竟這些人跟著他們兄弟打生打死,才有了如今,雖然要控製,也不能太狠不是。
當然,若是他與朱元璋最終商議出來了,要是還有人鬧事,那朱元啟也沒有辦法了,人太多,想法也很多,但正是人多,要是鬧事,就不能怪他與朱元璋翻臉了。
畢竟這個,是朱元璋給下來的,既然給了,就得受著,要是覺得不公,可以私下反應,但要是公然聚眾鬧事,那就是他們的不對了。
這時朱元璋的聲音再次傳來。
“這次北征,你準備帶多少大軍去?”
朱元啟聽後一怔,隨即也是開口。
“這個問題之前不是說過嗎?帶二十萬大軍就夠了,不是我看不起草原各部,如今他們實力大不如從前,能戰之兵也是有限,加上我們又有奔雷軍,優勢很大了。
要是再多帶一些人,糧草壓力就太大了些,要不是要鎮壓草原各部,我都想帶十萬軍去就可以了,加上徐達、常遇春他們現有的人馬,這個數目也是不小了。”
朱元啟說完,也是心生感慨,這每次出兵,都是大規模出兵,所需要的後勤,著實不小,他也是真做好了準備,等這次用兵完成,怎麽也得發展幾年才行了。
朱元璋聽後也沒有再說,他是想讓朱元啟多帶點大軍前去,但眼下大明的糧草壓力太大,他也開不了口,問一問朱元啟,也是想著朱元啟要是開口,他就順著答應了。
“嗯,既然決定好了,那就這樣吧,你這次過去,正好看看季迪他們,據錦衣衛傳來的消息,他們現在白天在外麵察看情況,晚上又要商議治理問題,估計再過幾日,咱們就能收到季迪他們的折章了。”
朱元啟點點頭,北地的治理,他也想知道高啟他們準備怎麽做,心中也很好奇。
兄弟兩人聊了一會,朱元啟就迴去了,按朱元璋的話來說,他現在忙得很,沒時間跟朱元啟閑聊。
當朱元啟迴去之後,時間已經是到了未時,陪了陪家中嬌妻,逗弄了一會朱英嬌,就看見朱義風急火燎的跑了過來,看這樣子,好像很是興奮。
“爹,快來,我有事跟你說。”
朱義這番話,讓朱元啟頓時好奇,朱義出去一趟,還能有好消息?
“好消息?那為父可就很期待了,走,去書房。”
朱元啟抱著朱義到了書房,就直接步入正題了。
“說說吧,究竟是什麽好消息,白蓮教那邊又有動作了?”
朱義興奮的點點頭。
“爹,這次接觸我與標哥的人,不是以前那些人了,現在那些人自稱是南教的,他們為了讓我與標哥加入,還拿出了十五萬兩銀子,明天就會送過來。
不過這些人,好像沒有之前那些純粹,他們一直在打聽爹你什麽時候出兵北征,又時不時的打探應天周邊的大軍,雖然他們總是在不經意間說起這些事,但我與標哥又不笨,很快就猜到了。
然後就沒怎麽跟他們聊了,找了個理由就迴來了。”
朱元啟聽後也是樂了,看來南教的那些人,是真把這兩人當小孩了,卻是沒有想到朱義與朱標直接看穿了他們的目的。
隨即又有些高興,現在看來,這白蓮教是等不及了,朱元啟是真的高興,等不及才好啊,他還擔心這些人一直憋著,憑白耗著,那才不好弄。
隨即看向朱義,眼中滿是欣慰。
“好,義兒做得不錯,既然他們明日送來,那就收下,這個事情沒有落定,就不要出去了,可以去宮裏,也可以待在府上,知道了嗎?”
朱義聽後嘴角一撇,顯得很是不高興,朱元啟笑著揉了揉朱義的臉,這事就這樣愉快的定了下來。
第二日,天色還沒有完全放明,朱元啟就被郭寧蓮叫了起來,朱元啟本想發發起床氣,看著郭寧蓮的俏臉,瞬間就一點脾氣都沒有了,隻得起身。
當朱元啟來到奉天殿中時,殿內已站滿了人,朱元啟一看,就知道自己還是來得最晚的了。
在一聲聲參拜聲中,朱元啟徑直來到最前麵,站定之後就開始與李善長、湯和這些人聊了起來。
沒一會,朱元璋也是來到殿中,朱元璋看了一眼朱元啟,隨即看向其餘人,徑直坐在龍椅上麵。
“參見皇上。”
眾人作揖參拜,隨即安靜下來,幾十人的大殿,這個時候顯得落針可聞,朱元啟也在前麵一言不發。
當處理了一些小事過後,朱元璋便開始說起大事了。
“現大明初立,各地民生急需治理,地方以及各部,都需要錢糧支持,加上北地治理即便展開,必須投入大量的錢糧保證北地的治理,朝廷如今急需錢糧,朕,很是憂慮。
於是,咱就想出了一個法子,一個利國利民的法子,那就是大明通行寶鈔。”
朱元啟聽著朱元璋長篇大論的說著,瞌睡都快聽了出來,不知過了多久,終於才模糊的聽到了朱元璋的結尾。
“對於此法,諸位都有何看法?”
朱元璋說完,殿內頓時開始熱議起來,朱元啟看著這些交頭接耳的樣子,心中也是覺著新奇,他一直以為,朝會不應該是很嚴肅的事情嗎?
過了一會,李善長率先站了出來。
“稟皇上,這寶鈔推行,皇上已經說得十分詳細,臣下很是讚同,臣下認為,寶鈔理應推行,這將是我大明,新的一個跨越,若是成功,必將載入史冊,流芳百世。
此等利國利民之舉,當行!大明有如此皇上,乃大明百姓之幸!”
朱元啟聽得嘴角一抽,朱元璋說的,不過是前日商議的總結了出來,而李善長戴起帽子吹噓起來,朱元啟也是漲了知識。
李善長說完之後,戶部、吏部、刑部相繼出聲,隨後劉基與朱升等人也出聲讚同,其餘百官,此時也是反應了過來,他們心中也是已經知道,這是朱元璋與上麵那些人提前就商議好了。
當明白這個道理,這些人同樣盡皆同意,這寶鈔推行,對他們來說,沒有什麽損失,至於能得到什麽,雖然現在不知,但也沒有阻攔的必要,除非不想在朝堂混了。
察言觀色,知大勢,混跡朝堂的這些老油條經驗都不差,這些大部分人可以說既有能力,也圓滑。
寶鈔之事落定之後,戶部尚書楊思義站了出來,言明寶鈔推行一事,當再次設立一部,從而進行管理,此話一出,不明的眾人都很是驚訝,他們沒想到楊思義竟然會將這樣的權柄主動往外推,隨即一個個的都等著最後的決定。
當朱元璋點頭,隨即問著該成立什麽樣的部門,職級多大時,李善長又站了出來。
“稟皇上,可在六部之上,再成立一部,掌管大明所有寶鈔事宜,地位等同六部。”
李善長的話,再次讓這些人陷入寂靜,待反應過來之後,大部分都開始激動起來。
再設立一部?地位不在六部之下?這豈不是代表著,他們很多人的機會來了?
畢竟要新設立一個地位不在六部之下的部門,尚書、侍郎這些總得要有人手吧,這不是他們的機會嗎?本以為還要不知等多久,現在又多出一份蛋糕來,眾人哪裏舍得。
很快,寶鈔之事所有人都讚同推行,朱元璋也是確立了財部的成立,從此,大明六部,正式變更為七部。
而財部尚書的位置,由李善長牽頭,讓朱文正就任財部尚書一職,楊思義、劉基等人讚同,其餘工部,禮部等人見狀,紛紛跟隨。
盡管有朝堂眾多大佬支持,又事關大明楚王,但仍舊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對。
這些反對的,就是朱文正本是武官,如今卻是步入朝堂,成為一部尚書,加上年紀又小,即便他們知道這麽做會得罪許多大佬以及朱元璋、朱元啟,但他們還是做了。
在他們看來,這就是屬於胡來,一個武官,哪裏能做好一部尚書的職位,紛紛讓朱元璋重新選人。
這些話音落下,李善長等人紛紛嗬斥,隨後朱元啟站了出來表明讓朱文正就任財部尚書一職後,這些人才漸漸消停。
就在眾人等待著侍郎這些人的安排時,卻是發現無論是朱元璋還是朱元啟,亦或者李善長等朝堂大佬,都沒了聲音,這些人一個個的都不知是在思索著什麽。
當寶鈔推行、財部的事確定,朱文正謝恩之後,朱元啟親身站了出來,所有人的眼光頓時看了過來。
“稟皇兄,據邊關傳來情報,草原各部正蠢蠢欲動,要對上都、鬆州、雲需、興和、集寧、大同等地用兵,臣弟決議,三月十日,便率軍北上。
此次北征,意欲清掃草原各部,並在草原建城屯兵,徹底鎮壓草原,將其納入我大明疆域,徹底解決邊境之患!”
朱元啟話音落下,朱元璋隨即應聲。
“草原部族敢犯咱大明邊境,理應北征,著,明王率軍二十萬,三月十日出兵,再匯合徐達、常遇春等各部,清掃草原各部族,建城屯兵,將其納入咱大明疆域!”
李善長隨即站出。
“稟皇上,如今大明雖缺少錢糧,但草原各部如此行徑,且上千年來,屢屢率軍南下犯我中原邊境,臣下全力支持明王,率軍北征,錢糧與後勤,必當全力供應大軍。
臣下隨後便挑選能吏,待明王鎮壓草原部族之後,便可北上進行治理。”
吏部騰毅隨後也是站了出來。
“稟皇上,吏部必當配合明王北征,配合李相,做好官吏協調之事。”
戶部尚書楊思義隨後也是站出。
“稟皇上,戶部必當全力配合,調集大軍北征所需錢糧!”
底下眾人看著各部尚書一眾朝堂大佬站出同意,也是明白此事已是無可更改。
而就在此時,翰林院院士劉三吾,卻是站了出來。
“稟皇上,臣下有異,明王率軍北征,臣下認同,拔除邊境之患,臣下認同,但那草原,不過是苦寒之地,無法耕地,我大明在其建城,損耗何其之大。
如今大明初立,以如此代價,來換取將草原納入大明疆域,實乃對大明天下百姓,何其不負責。
那麽一個地方,隻會成為大明的負擔,如此耗費人力、財力以及糧食建城,不妨用來治理我大明民生。
臣下隻有一問,我大明,要那苦寒之地,又有何用?不過是些蠻夷罷了,如何能夠成為我大明治下!”
隨後,都察院以及國子監一些人也開始附合翰林院的人,雖然加起來也是不多,但此事,卻是必須要得到解決。
朱元啟聽後,神色很不好看,他實在是對這些人很是失望,他想到了朱元璋前日給他說了,今天,他算是見到了。
原來許多那種儒生,反而墨守陳規,不願接受新的事務,也不願去探索,更不願意吃那份苦,遭那份罪,自以為這中原,就是天下的中心了。
朱元璋看向朱元啟,見到朱元啟正在沉思,心中也是欣慰,他隻是希望,朱元啟能夠知道,並不是所有人,都是真的對大明是無私的。
朱元璋又看向這些反對的人,縱然不多,但朱元璋已經在想著,要是被他找到機會,這些人,定然不能夠再將他們,留在朝堂了。
朱元啟的有一句話朱元璋無比認同,那就是現在的大明,需要的是有能力、有魄力、有創新、敢於行動、勇於接受新事物、進取的大臣,因為大明,要走一條以前王朝,從未走過的道路,這條路,需要的是一同披荊斬棘的人,而不是抱著以前的規矩與認知,來要求現在的人。
朱元啟也是無語,找他來說這事吧,結果隻談了一半,甚至一半都沒談完,就這樣草率結束了。
他知道朱元璋對這個很是慎重,也能理解,畢竟這中間需要權衡的東西太多,一旦出錯,這恐怕會直接讓那些大將心生不滿,這就壞事了。
畢竟這些人跟著他們兄弟打生打死,才有了如今,雖然要控製,也不能太狠不是。
當然,若是他與朱元璋最終商議出來了,要是還有人鬧事,那朱元啟也沒有辦法了,人太多,想法也很多,但正是人多,要是鬧事,就不能怪他與朱元璋翻臉了。
畢竟這個,是朱元璋給下來的,既然給了,就得受著,要是覺得不公,可以私下反應,但要是公然聚眾鬧事,那就是他們的不對了。
這時朱元璋的聲音再次傳來。
“這次北征,你準備帶多少大軍去?”
朱元啟聽後一怔,隨即也是開口。
“這個問題之前不是說過嗎?帶二十萬大軍就夠了,不是我看不起草原各部,如今他們實力大不如從前,能戰之兵也是有限,加上我們又有奔雷軍,優勢很大了。
要是再多帶一些人,糧草壓力就太大了些,要不是要鎮壓草原各部,我都想帶十萬軍去就可以了,加上徐達、常遇春他們現有的人馬,這個數目也是不小了。”
朱元啟說完,也是心生感慨,這每次出兵,都是大規模出兵,所需要的後勤,著實不小,他也是真做好了準備,等這次用兵完成,怎麽也得發展幾年才行了。
朱元璋聽後也沒有再說,他是想讓朱元啟多帶點大軍前去,但眼下大明的糧草壓力太大,他也開不了口,問一問朱元啟,也是想著朱元啟要是開口,他就順著答應了。
“嗯,既然決定好了,那就這樣吧,你這次過去,正好看看季迪他們,據錦衣衛傳來的消息,他們現在白天在外麵察看情況,晚上又要商議治理問題,估計再過幾日,咱們就能收到季迪他們的折章了。”
朱元啟點點頭,北地的治理,他也想知道高啟他們準備怎麽做,心中也很好奇。
兄弟兩人聊了一會,朱元啟就迴去了,按朱元璋的話來說,他現在忙得很,沒時間跟朱元啟閑聊。
當朱元啟迴去之後,時間已經是到了未時,陪了陪家中嬌妻,逗弄了一會朱英嬌,就看見朱義風急火燎的跑了過來,看這樣子,好像很是興奮。
“爹,快來,我有事跟你說。”
朱義這番話,讓朱元啟頓時好奇,朱義出去一趟,還能有好消息?
“好消息?那為父可就很期待了,走,去書房。”
朱元啟抱著朱義到了書房,就直接步入正題了。
“說說吧,究竟是什麽好消息,白蓮教那邊又有動作了?”
朱義興奮的點點頭。
“爹,這次接觸我與標哥的人,不是以前那些人了,現在那些人自稱是南教的,他們為了讓我與標哥加入,還拿出了十五萬兩銀子,明天就會送過來。
不過這些人,好像沒有之前那些純粹,他們一直在打聽爹你什麽時候出兵北征,又時不時的打探應天周邊的大軍,雖然他們總是在不經意間說起這些事,但我與標哥又不笨,很快就猜到了。
然後就沒怎麽跟他們聊了,找了個理由就迴來了。”
朱元啟聽後也是樂了,看來南教的那些人,是真把這兩人當小孩了,卻是沒有想到朱義與朱標直接看穿了他們的目的。
隨即又有些高興,現在看來,這白蓮教是等不及了,朱元啟是真的高興,等不及才好啊,他還擔心這些人一直憋著,憑白耗著,那才不好弄。
隨即看向朱義,眼中滿是欣慰。
“好,義兒做得不錯,既然他們明日送來,那就收下,這個事情沒有落定,就不要出去了,可以去宮裏,也可以待在府上,知道了嗎?”
朱義聽後嘴角一撇,顯得很是不高興,朱元啟笑著揉了揉朱義的臉,這事就這樣愉快的定了下來。
第二日,天色還沒有完全放明,朱元啟就被郭寧蓮叫了起來,朱元啟本想發發起床氣,看著郭寧蓮的俏臉,瞬間就一點脾氣都沒有了,隻得起身。
當朱元啟來到奉天殿中時,殿內已站滿了人,朱元啟一看,就知道自己還是來得最晚的了。
在一聲聲參拜聲中,朱元啟徑直來到最前麵,站定之後就開始與李善長、湯和這些人聊了起來。
沒一會,朱元璋也是來到殿中,朱元璋看了一眼朱元啟,隨即看向其餘人,徑直坐在龍椅上麵。
“參見皇上。”
眾人作揖參拜,隨即安靜下來,幾十人的大殿,這個時候顯得落針可聞,朱元啟也在前麵一言不發。
當處理了一些小事過後,朱元璋便開始說起大事了。
“現大明初立,各地民生急需治理,地方以及各部,都需要錢糧支持,加上北地治理即便展開,必須投入大量的錢糧保證北地的治理,朝廷如今急需錢糧,朕,很是憂慮。
於是,咱就想出了一個法子,一個利國利民的法子,那就是大明通行寶鈔。”
朱元啟聽著朱元璋長篇大論的說著,瞌睡都快聽了出來,不知過了多久,終於才模糊的聽到了朱元璋的結尾。
“對於此法,諸位都有何看法?”
朱元璋說完,殿內頓時開始熱議起來,朱元啟看著這些交頭接耳的樣子,心中也是覺著新奇,他一直以為,朝會不應該是很嚴肅的事情嗎?
過了一會,李善長率先站了出來。
“稟皇上,這寶鈔推行,皇上已經說得十分詳細,臣下很是讚同,臣下認為,寶鈔理應推行,這將是我大明,新的一個跨越,若是成功,必將載入史冊,流芳百世。
此等利國利民之舉,當行!大明有如此皇上,乃大明百姓之幸!”
朱元啟聽得嘴角一抽,朱元璋說的,不過是前日商議的總結了出來,而李善長戴起帽子吹噓起來,朱元啟也是漲了知識。
李善長說完之後,戶部、吏部、刑部相繼出聲,隨後劉基與朱升等人也出聲讚同,其餘百官,此時也是反應了過來,他們心中也是已經知道,這是朱元璋與上麵那些人提前就商議好了。
當明白這個道理,這些人同樣盡皆同意,這寶鈔推行,對他們來說,沒有什麽損失,至於能得到什麽,雖然現在不知,但也沒有阻攔的必要,除非不想在朝堂混了。
察言觀色,知大勢,混跡朝堂的這些老油條經驗都不差,這些大部分人可以說既有能力,也圓滑。
寶鈔之事落定之後,戶部尚書楊思義站了出來,言明寶鈔推行一事,當再次設立一部,從而進行管理,此話一出,不明的眾人都很是驚訝,他們沒想到楊思義竟然會將這樣的權柄主動往外推,隨即一個個的都等著最後的決定。
當朱元璋點頭,隨即問著該成立什麽樣的部門,職級多大時,李善長又站了出來。
“稟皇上,可在六部之上,再成立一部,掌管大明所有寶鈔事宜,地位等同六部。”
李善長的話,再次讓這些人陷入寂靜,待反應過來之後,大部分都開始激動起來。
再設立一部?地位不在六部之下?這豈不是代表著,他們很多人的機會來了?
畢竟要新設立一個地位不在六部之下的部門,尚書、侍郎這些總得要有人手吧,這不是他們的機會嗎?本以為還要不知等多久,現在又多出一份蛋糕來,眾人哪裏舍得。
很快,寶鈔之事所有人都讚同推行,朱元璋也是確立了財部的成立,從此,大明六部,正式變更為七部。
而財部尚書的位置,由李善長牽頭,讓朱文正就任財部尚書一職,楊思義、劉基等人讚同,其餘工部,禮部等人見狀,紛紛跟隨。
盡管有朝堂眾多大佬支持,又事關大明楚王,但仍舊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對。
這些反對的,就是朱文正本是武官,如今卻是步入朝堂,成為一部尚書,加上年紀又小,即便他們知道這麽做會得罪許多大佬以及朱元璋、朱元啟,但他們還是做了。
在他們看來,這就是屬於胡來,一個武官,哪裏能做好一部尚書的職位,紛紛讓朱元璋重新選人。
這些話音落下,李善長等人紛紛嗬斥,隨後朱元啟站了出來表明讓朱文正就任財部尚書一職後,這些人才漸漸消停。
就在眾人等待著侍郎這些人的安排時,卻是發現無論是朱元璋還是朱元啟,亦或者李善長等朝堂大佬,都沒了聲音,這些人一個個的都不知是在思索著什麽。
當寶鈔推行、財部的事確定,朱文正謝恩之後,朱元啟親身站了出來,所有人的眼光頓時看了過來。
“稟皇兄,據邊關傳來情報,草原各部正蠢蠢欲動,要對上都、鬆州、雲需、興和、集寧、大同等地用兵,臣弟決議,三月十日,便率軍北上。
此次北征,意欲清掃草原各部,並在草原建城屯兵,徹底鎮壓草原,將其納入我大明疆域,徹底解決邊境之患!”
朱元啟話音落下,朱元璋隨即應聲。
“草原部族敢犯咱大明邊境,理應北征,著,明王率軍二十萬,三月十日出兵,再匯合徐達、常遇春等各部,清掃草原各部族,建城屯兵,將其納入咱大明疆域!”
李善長隨即站出。
“稟皇上,如今大明雖缺少錢糧,但草原各部如此行徑,且上千年來,屢屢率軍南下犯我中原邊境,臣下全力支持明王,率軍北征,錢糧與後勤,必當全力供應大軍。
臣下隨後便挑選能吏,待明王鎮壓草原部族之後,便可北上進行治理。”
吏部騰毅隨後也是站了出來。
“稟皇上,吏部必當配合明王北征,配合李相,做好官吏協調之事。”
戶部尚書楊思義隨後也是站出。
“稟皇上,戶部必當全力配合,調集大軍北征所需錢糧!”
底下眾人看著各部尚書一眾朝堂大佬站出同意,也是明白此事已是無可更改。
而就在此時,翰林院院士劉三吾,卻是站了出來。
“稟皇上,臣下有異,明王率軍北征,臣下認同,拔除邊境之患,臣下認同,但那草原,不過是苦寒之地,無法耕地,我大明在其建城,損耗何其之大。
如今大明初立,以如此代價,來換取將草原納入大明疆域,實乃對大明天下百姓,何其不負責。
那麽一個地方,隻會成為大明的負擔,如此耗費人力、財力以及糧食建城,不妨用來治理我大明民生。
臣下隻有一問,我大明,要那苦寒之地,又有何用?不過是些蠻夷罷了,如何能夠成為我大明治下!”
隨後,都察院以及國子監一些人也開始附合翰林院的人,雖然加起來也是不多,但此事,卻是必須要得到解決。
朱元啟聽後,神色很不好看,他實在是對這些人很是失望,他想到了朱元璋前日給他說了,今天,他算是見到了。
原來許多那種儒生,反而墨守陳規,不願接受新的事務,也不願去探索,更不願意吃那份苦,遭那份罪,自以為這中原,就是天下的中心了。
朱元璋看向朱元啟,見到朱元啟正在沉思,心中也是欣慰,他隻是希望,朱元啟能夠知道,並不是所有人,都是真的對大明是無私的。
朱元璋又看向這些反對的人,縱然不多,但朱元璋已經在想著,要是被他找到機會,這些人,定然不能夠再將他們,留在朝堂了。
朱元啟的有一句話朱元璋無比認同,那就是現在的大明,需要的是有能力、有魄力、有創新、敢於行動、勇於接受新事物、進取的大臣,因為大明,要走一條以前王朝,從未走過的道路,這條路,需要的是一同披荊斬棘的人,而不是抱著以前的規矩與認知,來要求現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