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等人站在宮牆之上,紛紛等待著閱兵大軍的到來。


    而且,朱元璋心中非常好奇,這個閱兵,會是一個什麽樣的體驗,同時又不得不感慨,他這弟的花樣是真的多。


    李善長、湯和等人也同樣是翹首以盼,因為朱元啟操練之時,都是封閉的,不準外麵的人進去,裏麵的人在稱帝之日前,也不準出來。


    加上這段時間眾人本身就特別忙,也沒有去多想,如今事都差不多完了,這好奇心,就越發的濃厚起來。


    尤其是湯和等人,更是伸長了脖子,當初抓鬮手氣太差沒被選上,可是他們心中的痛,這個時候他們隻想看看這閱兵,究竟是什麽樣的。


    朱元啟來到閱兵陣前,第一個陣列是步軍,隨後是騎兵,水師,奔雷軍,混成軍,以及最後的少年軍。


    每一個人的盔甲,可謂是十分鋥亮,嶄新無比,即便時間過去半天,每人仍舊精神抖擻。


    奔雷軍的大炮有六門,這是同一批一起打造的,而軍士則是手握火繩槍,可以說最帥的,但氣勢比起前麵幾個,還是有些不足。


    少年軍更不用說,都是半大的小子,在朱元啟眼中,這些都是寶貝,再過幾年,這些少年,都將會成為軍中的骨幹。


    “都準備好了嗎!”


    底下兩千多人,紛紛昂首挺胸,大聲迴應。


    “戰!”


    “戰!”


    “戰”


    “為皇上而戰,為大明而戰!”


    迴應朱元啟的,隻有短短兩句話,氣勢卻是非常洪亮,即便是隔著老遠的朱元璋這邊,都隱隱能聽見。


    朱元啟豪氣的看向眾人。


    “我們的口號是什麽,大聲說出來!”


    “日月山河永在,大明江山永在!”


    隨後,朱元啟便是帶領閱兵大軍逐步向著朱元璋處走去。


    朱元璋等人率先見到的,便是以徐達為首走來的步軍,隻見數百人以協調整齊的步伐走來,整個軍陣充滿著一股肅殺之氣。


    “為皇上而戰!為大明而戰!”


    接近正中央處時,整個軍陣所有人大聲喊出誓言,隨即軍陣開始跑動起來,隊列之間空隙加大。


    待到正中央時,又是一聲大喝,說得朱元璋等人熱血沸騰。


    “日月山河永在,大明江山永在!”


    隨即軍陣再次變陣,以衝殺之勢向前大步衝刺,手中的武器也是橫立起來,遠遠看去,似乎要抵在前麵一人的腰間一般。


    “殺,殺,殺!”


    一聲聲怒喝,仿佛將所有人帶入到戰場上了一般。


    街道另一旁觀望的百姓,皆是艱難的咽了咽唾沫,有的看見軍陣的衝殺態勢,甚至忍不住跌落在地,瞳孔張大。


    隻因為這些人,盡是參與了數場大戰的人,每一個人都散發著一股子殺氣,當氣勢凝合起來,一般人無法承受,隻覺得心都要跳到了嗓子眼一般。


    朱元璋看得雙手緊緊捏著空氣,胸膛起伏表明著此刻的他,並不平靜。


    朱元璋仔細迴味著,看著漸漸遠去的軍陣,以及還能模糊聽見的聲音,一股豪氣從身上而出。


    “這是朕的大軍,也是大明的強軍啊!”


    湯和等人同樣熱血沸騰,同時心中更是無比後悔,當初怎麽就沒有選啊。


    隨即,緊接著到來的就是騎兵,這些騎兵的操練,當初可是費了朱元啟老大的勁了,花的時間是最多的。


    常遇春在前領著騎兵向前緩緩走來,嘴中說著同樣的話,隨後便變陣,速度開始加快,排隊的間距雖然變大,整體依舊顯得協調。


    很快,常遇春率領騎兵以衝陣之勢,向前衝鋒而去,加上口中高喊的口號,以及手中兵器的緊貼,讓人看得觸目驚心。


    朱元璋看著這架勢,他是真怕後麵的人把前麵的給突突了,尤其是戰馬速度提起來之後,看得那是驚心動魄。


    當騎兵過去之後,隨即到來的就是水師,俞通海幾人在前,水師就要平和許多了,不過軍陣的齊列程度,比剛剛的步軍與騎兵軍陣都要高很多。


    隨後是混合軍陣,張恆幾人在前,軍陣走了一會,隨即變陣,又分成數個小型軍陣,整體陣型卻依舊協調,隨即再以衝殺的態勢向前而衝。


    再過後就是奔雷軍,朱文正與李文忠在前,身後是手持火繩槍的數百軍士,腰間挎著一把長刀,而在軍陣身後,就是拉著的大炮。


    尤其是大炮,引得街道旁邊的百姓一陣好奇,紛紛想著這麽一個鐵疙瘩是什麽。


    而在奔雷軍之後,就是少年軍的出場,朱英與藍玉在前,帶著數百少年軍走來。


    朱元璋看著少年軍,滿是欣慰,如果前麵幾個陣列是讓他熱血沸騰,那麽這個少年軍,則是讓他對未來充滿憧憬。


    這些少年軍不僅自小操練,時不時湯和,徐達等人也會輪番給他們講戰場之事,每一段時間還會召開探討大會,就是舉出一起戰役,讓他們來說出該如何打,最後再給他們講解。


    這些少年軍的成長模式,幾乎類似於民國的講武堂了。


    這也是朱元啟,極力主張這樣做的,也是一個花銷不小的地方。


    朱英與藍玉走在前頭,心中可是萬分激動,甚至有些緊張與顫抖,他們努力克製著,但終究還是順利完成。


    湯和等人看著少年軍,臉上盡是和善的笑意,甚至還交頭接耳聊著,說著少年軍怎麽怎麽好。


    過了一會,朱元啟走到朱元璋身前。


    “哥,這閱兵怎麽樣?”


    朱元啟也是有些忐忑,畢竟花了不少錢財的,能不能得到朱元璋的肯定,朱元啟心中還是非常期待的。


    朱元璋聽後卻是笑了起來。


    “很好!咱覺著這閱兵可以保留下來,這閱兵看著,很提氣,尤其是他們喊的:日月山河永在,大明江山永在。


    簡直說到咱的心坎裏去了,這是不是你想出來的?怎麽不早跟咱說,這話待會咱寫出來,讓人再裱在殿內,現在想到這句話,咱這心裏啊,就平靜不下來。”


    朱元璋臉上笑容,說明對這次閱兵,真的很是認可,朱元啟見狀,也很是高興,畢竟這是他自己這麽些時日以來的成果。


    “嘿嘿,隻要哥認可就好,看來這些天的努力,沒白費。”


    兩兄弟相互笑了,隨即便是帶著眾人,前往奉天殿內。


    奉天殿內,朱元璋坐在上方,朱元啟在三步台階之下的側方,這個位置,是朱元璋特意準備的,為表示朱元啟身份的尊貴。


    朱元啟卻是沒有坐上去,而是依舊在下方。


    “弟,你的位置在那裏,咱都給你準備著呢。”


    朱元璋笑著讓朱元啟過去,這一幕,讓所有人眼神都是一凝,像劉基這樣的有少部分人,則是滿臉憂愁。


    尤其是劉基,甚至準備好了死諫的準備,在他們眼中,朱元璋這就是亂來,開創先河的那種亂來。


    朱元啟沒有看這些人的百態,而是搖搖頭看向朱元璋。


    “這個位置,臣弟不能坐!


    新朝雖初立,但必須要有規矩,臣弟為臣,豈能坐在台階之上,那個位置,臣弟看來非常適合太子坐。”


    朱元啟話音落下,劉基當即站出來。


    “稟皇上,臣劉基,讚同明王之言!”


    隨後,李善長、湯和、徐達等人紛紛站出來附議。


    “臣等附議。”


    李善長這些人附議,可不是跟著劉基一起的,而是朱元啟的迴答,無比正式,代表的,是他的決心,這才是李善長等人同意的原因。


    若是朱元啟沒有這麽正式的迴應,他們依舊會充當啞巴,讓這兩兄弟自行決定。


    朱元璋看著朱元啟堅定的神色,心中卻是又氣又愧疚,總之一口氣堵在胸口,感覺出不來。


    朱元璋知道朱元啟的性子,這個樣子,他勸是勸不迴來了,而且新朝初立,也不適合他們兄弟倆在這殿內爭論。


    朱元璋想著等下去之後,一定得好好抽一抽這小子,他發現長時間不抽一頓,這小子就不知道誰是當哥的了。


    “待會再好好教訓你。”


    朱元璋隨即看向其餘人,隨後便是確立各部機構。


    首先六部,吏部、戶部、兵部、禮部、刑部、工部。


    隨後便是都察院、六科、五寺(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太仆寺、鴻臚寺)、詹士府、太醫院、翰林院。


    最後則是地位僅在六部之下的三大局。


    火器局、鐵器局、航船局。


    而少年軍學習之地改為武學院,集中安置的學習文學的地方改為文學院。


    朱元璋為院長,朱元啟為副院長。


    並且下令,以後文官之家,可遣家中之子進入文學院,武將家中之子可進入武學院。


    而且無論文學院還是武學院,都將會從整個大明境內挑選有功之家的家中之子加入,以及地方百姓家中之子。


    這個是朱元啟向朱元璋提出,兩兄弟商議了整整半日所決定的,朱元啟擔憂的是不集中學習,勳貴之家後代會越來越廢,而且,這樣做,即便留下較小的份額給底層,也能有效阻止上層的壟斷。


    有些事,新朝初立不會出現,但隨著時間推移,曆經數代之後,有的問題一定會開始顯現,不管什麽時候,朱元啟與朱元璋一致的認為,皇權最大,但下麵又可勉強與皇權平衡,才是最為正確的。


    文學院與武學院,就是為皇帝,為朱家,篩選人才的地方,隻有當今天子可為院長,學院之生,便是天子門生。


    當關於這條的詔書念到這裏之後,所有人盡皆被驚住了,李善長、劉基、高啟等人反複權衡著其中意義。


    他們可以說是大明聰慧程度頂尖的一批人了,很快也是明白了這樣的用意,他們得出來的答案,就是集權,皇權集中。


    可以想一想,數代之後,無論文官還武將,晉升的門檻就是在武學院以及文學院的就讀。


    想想到時候滿堂大臣,皆是天子門生,突然冒出一個不是天子門生的人,這個人,定然無法在朝中立足,會被群起而攻之。


    想到這裏,李善長也好,劉基也罷,都有些猶豫,這樣做,雖會形成一定的壟斷,但最受益的,就是他們站在殿內的這群人。


    然而李善長與劉基做了一番思想鬥爭,還是準備將這個問題與朱元璋說來,畢竟這製度,現在看來雖好,但百年以及數百年後,可以說是弊大於利了。


    另一邊的高啟就沒有這兩人糾結了,他想通之後就是打定主意,要反對這條製度,不然一旦形成,再想改變,難度無異於登天,畢竟那時候改變,得罪的可是滿朝大臣,甚至是天子。


    然而接下來的話,卻是徹底讓這幾人心服與敬佩。


    那便是朝中官職,仍由科舉而出,而文學院學生,若是無法上榜,則踢出學院,且不能對外述說自己為學院學生。


    且每次進入學院當中學生,必須有一半學子為天下有功之家的子嗣,以及百姓之家子嗣。


    武學院同樣如此,便是舉行武舉。


    文學院學生,即便進入仕途,初入之時,除學院前十名,其餘學生官職不可超過七品,必須在大明各地,實際履職兩年之後,根據所做政績,再行調動。


    武學院同樣如此,除前十名,其餘學生入軍,當從基層做起。


    兩院學生,年滿十五,不超過十八,即可進入,學業為五年,進入必須符合條件。


    不進入也可,科舉之時,學院外的學子,同樣有錄取名額。


    同時還頒布了若不遵守的一係列處罰,最輕的,都是革去官職,並且三代內不許入仕途。


    這麽重的懲罰,都還是最輕的,這也是讓所有人都驚歎的。


    朱元啟製定之時,就考慮到了有人為非作歹,對於這塊,朱元啟秉承著一個原則,誰生手,不僅要剁了這隻手,還要挖了這隻手的人的根,讓他們不敢肆意妄為。


    而且其中同樣有許多地方沒有考慮到,朱元啟與朱元璋說的就是先執行,在執行過程當中逐漸完善。


    下方的李善長幾人聽到這裏,已經是徹底沒有了上書反對的心情,因為這會他們自己,都有些亂麻,實在是信息量太大了。


    即便是剛剛被確定的各部主官,這個時候都沒有興奮的心情,畢竟這是關乎以後的大計,他們得先把這個事弄清楚之後才行。


    而最後結尾的一句話,才是讓這些人都鬆了一口氣。


    便是這些,隻是先行試行。


    李善長等人均是抹了一把額頭上的汗,他們並不是不能接受新的東西,而是對自己都並未了解的東西,有一種抗拒。


    而另一邊的湯和、徐達等人,想得比較多,但最後也不再管了,反正不管怎麽說,朱元璋與朱元啟也不會虧待了他們,包括後代。


    這個事情說完,以李善長為首的文官這邊,都失去了勸諫朱元璋設立三大局地位的心思,這三大局被獨立出來,地位又僅在六部之下,一些文人,可不認可。


    當文官相關的事宜確定,隨後便是武將。


    朱元璋起身看向湯和,徐達等一眾武將。


    “你們應當也知,接下來便是北伐在即,而至於你們的封賞,朕決定在北伐之後進行,你們能否接受?”


    湯和、徐達、常遇春等人想都沒想,當即應天。


    “末將謹遵皇命!”


    湯和、徐達等人是沒有多想,反正是他們的,跑不掉,而且看這趨勢,北伐完成後的封賞,可就不會一般了。


    有點腦子的都能想到這些,沒有腦子的看著前麵的湯和等人都接受,他們也隻能接受,畢竟不管哪方麵,湯和、徐達等人都在頭列,他們都不急,這些排後麵的急什麽?


    當這些落定,朱元璋身旁的太監劉林,再次拿出詔書。


    這個劉林,原本是朱元璋心腹,貼身親衛,劉林親人皆已死去,隻留下他一人,後麵被朱元璋大軍所救,一直對朱元璋忠心耿耿。


    在知道朱元璋在準備挑選貼身太監之時,這劉林直接揮刀自宮,隨即來到朱元璋麵前自薦,不得不說,這是一個狠人,朱元啟都很是佩服的狠人。


    這份詔書,就是關於朱元璋身邊人的了。


    馬秀英為皇後,郭寧蓮為大明王妃,朱標為太子,朱義為吳王,朱英為淮王,朱文正為楚王。


    至於李文忠,還未封賞,這也是朱元璋特意這樣做的,畢竟湯和等將都未封賞,李文忠作為他們的外甥,便是給湯和等武將做一個標杆以及封嘴的。


    這事也是與李文忠商議過,才決定下來,等北伐後一同封賞。


    而朱英封王是因為朱英乃朱元啟養子,朱元璋本來也喜歡朱英,就一起封王,並且還是朱元啟原先的封號。


    而眾人也沒有絲毫不服,畢竟這些人,都是朱元璋的直屬親人了,在他們看來,封王也是理所應當的。


    而湯和、徐達等武將,心中則是下定決心,北伐之時一定要好好表現了,不然到時候要是不如後來的人,他們可沒有那個臉皮。


    最服氣的,就當屬原先徐壽輝以及劉福通的部下了,他們本身就沒有多少戰功,即便封賞,他們也不得到什麽,等北伐後封賞,他們也正好撈一杯羹。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家兄朱元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恰在時節逢上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恰在時節逢上君並收藏家兄朱元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