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器局的事敲定之後,朱元璋與朱元啟便返迴應天,不過兩人的心中,都有些不太平靜。


    奉天殿偏殿,朱元璋與朱元啟正對坐著。


    “弟,這大炮,咱覺著不管能不能改良好,都必須要有,咱看來,這個大炮,必將是戰場殺器,能決定一場大戰的勝負,如今別人都沒有,隻有咱們有,咱們就必須鑄造出來用。


    哪怕一次隻能射擊七次,甚至是六次,都完全值得。


    並且火繩槍的配備,咱還是覺得有些少了,咱想配備五萬軍,在現有的基礎上,增加三萬軍。


    咱有一種預感,一旦火繩槍與大炮這些逐漸成熟,戰爭的模式也會發生改變。


    像以前的很多兵器,到了現在,沒有再使用的可是不少,如今火繩槍與大炮能夠製造而出,將來,誰能說得準還會製造出什麽來呢?


    而且,現在看來,你比咱看得遠,這火器局與鐵器局,確實應當重用,並且時不時就能給咱們驚喜,以前啊,是咱對匠人的重視還不夠,以後,咱會加強。


    至於航船局,咱同樣也會重視起來的,外麵稱唿的三大局,你接著好好帶,反正咱不插手,要什麽隻管去找百室。”


    朱元璋說得有些慢,朱元啟也聽得認真,聽完之後,朱元啟不得不感慨,這朱元璋眼光的毒辣與軍事這塊的前瞻性。


    也確實如同朱元璋所說的一樣,當熱武器出現,隨後越發成熟時,打仗的兵器,也將會逐步替換成熱武器,並且戰爭模式,也將徹底發生轉變,不再如同現在一般。


    隻能說朱元璋沒有像他一樣見過,卻是依舊能看出其中的一些門道,可見軍士造詣也是不低,關鍵的是,從朱元璋這番話也能看出,朱元璋並不是一個固執、死板、守舊的人。


    隻是朱元啟不知道的是,這幾個因素,曆史上的朱元璋多少都還是沾了一些,如今隻是因為朱元啟本身,朱元璋也是被影響了很多。


    至於外麵對火器局、鐵器局、航船局的稱唿,朱元啟又是好笑,又是無語,朱元啟隻能說,是那些人不懂得這三大局的重要性,朱元啟卻是把這幾個當做親兒子養的,而且,後麵還會再弄出一些局來。


    “哥,你這眼光真毒,我也是這樣想的,若是火繩槍與大炮經過各方麵的改良,成為主流武器已是必然,這也是時代的發展趨勢。


    如今我們要做的,就是要將領先的這個優勢一直把控在手中,並且不能傳了出去,不然,要是什麽時候和外麵的敵人有衝突,我們有的他們也有,即便我們的更加先進,但傷亡的,依舊我們的軍士。


    除了奔雷軍擴充至五萬人,我覺得水師也應該配備火繩槍,包括大炮,同樣如此。


    不過,鐵礦以及煤礦,也該加派人手開采了,按現在的這個消耗速度,軍用可能都有些不足,更不要說民用的了。”


    朱元啟本想說以俘虜來開采這些礦,想了想,還是算了,畢竟包括草原各族,還是可以同化的,至於海外的那些,朱元啟可就有這個想法了。


    朱元璋想了想,也是同意了,對於水師,朱元璋還是重視的,畢竟這南方,騎兵難行,可是全靠水師。


    “好,先這樣安排吧,至於大炮,你火器局盡快鑄造出改良後的,若是一直不行,那便讓鐵器局按現有的,先鑄造二十門吧。


    至於火繩槍,同樣優先鑄造,時間越來越近,已經不等人了啊,盡量今年全部配備完成,操練好大軍,以待征戰。”


    朱元啟點點頭,兩人聊了一會之後,朱元啟便下去安排各項事務了。


    充實又忙碌的日子,總是不經意間過得很快,眨眼就來到了五月中旬。


    朱元啟的王府,從去年十月開始建造,到現在,總算全部完工。


    朱元啟的淮王府,與朱元璋王宮就相隔一條街道,至於王府的構造,可以說就是縮小版以及簡化版的王宮構造吧,裏麵該有的,幾乎都有,為了點綴淮王府,朱元璋都把府庫淘得差不多了,哪怕是內府,也用了許多。


    包括各種古玩、字畫、書法等等,各種各樣的小玩意,更是多得很,最具有特色的,就是朱元啟的王府,同樣有一塊農田,這是朱元璋特別交代的。


    朱元啟知道的第一反應就是想將這農田填了,實在太影響美觀了,朱元啟很想將這農田改成遊泳池,但這個想法,也就隻有想想了。


    公元1358年,五月十八,這一日,是朱元啟帶著郭寧蓮,以及朱義、朱英,包括他的兩個妾,一同搬進王府的日子,這一日,應天之內隻要算個人物的人,基本全都到場,就為了蹭一杯平時在家時常可以喝的酒。


    而今天的朱元啟,可以賺得盆滿缽滿,每一個來的人,都不是空手,地位低的,反而送禮送得多,郭興與方國珍充當門神,收禮物真的是收到手軟。


    這兩人隻有一個念頭,那就是這場宴會,什麽時候能結束,要不是安排了親衛在一旁幫忙,他們倆今天得累死。


    朱英、朱文正、李文忠以及藍玉,包括湯和、徐達等人的一些長子,在堂下張羅著。


    “弟,這新居如何,咱挑的圖紙造的,好吧?”


    朱元璋心中多少有些痛苦,但偽裝得很好,沒有任何一人發現。


    朱元啟不想說話,可真是太好,抄得好,一點腦子都不用費,不過朱元啟心中也是很高興,要知道淮王府的建造,可是遭到了劉伯溫等人的反對的,畢竟這幾乎是按著王宮建造的。


    在現在這個時代,不是什麽都能跟著仿造的,要是換成別人,謀逆這條罪,是別想跑了。


    “是啊,哥你眼光最好了。”


    朱元啟說完,直接看向馬秀英與朱標。


    “嫂子,來了啊,快來坐,這次多謝嫂子了,您的心意,我心裏都記著嘞。”


    “標兒,快來叔父這裏,讓我抱抱,哎喲,我們家標兒又長大了啊。”


    馬秀英笑得很是開懷,淮王的裝扮,馬秀英可是下了不少功夫的。


    “你們喜歡就好,現在雖然搬出王宮了,但以後可得常去看看我們,以後啊,我也多來串門,反正離得近。


    十三啊,不管什麽時候,都要記得,我們都是一家人,永遠不會變。”


    朱元啟一臉幸福的傻笑著,旁邊的郭寧蓮也滿是幸福的笑意。


    “嫂子你放心,這是肯定的!”


    而朱元璋看這一幕卻是有些吃醋,心中暗暗說著朱元啟:臭小子,一點麵子都不給咱留,等沒人了看咱抽不抽你。


    不過在心中,很是認同馬秀英的話,這些話,也是他心中想說的,同時又無不感慨著,這是他朱元璋的妹子啊。


    朱元啟懷中的小朱標也是說話了。


    “叔父騙人,我才不胖呢,叔父今天很忙吧,就放我下來,我去找義弟玩。”


    小朱標話音落下,另一邊郭寧蓮抱著朱義也是瞬間清醒了。


    “我要找標哥,娘,放我下來。”


    這一幕,讓所有人都笑了出來。


    “去吧,標兒伱是哥哥,要照顧好義兒,明白了嗎?”


    朱元璋話音落下,哪曾想朱標卻是有些不耐煩了。


    “我知道了爹,我是哥哥,肯定要照顧好義弟的,娘早就跟我說過了。”


    朱元璋還準備假裝發怒,結果朱標叫上朱義,直接出去了,理都沒理他。


    這一幕讓朱元啟笑得肆無忌憚,朱元璋一瞪,朱元啟才收斂一些。


    這時外麵的湯和,徐達,常遇春,李善長,傅友德,丁普郎等人,紛紛走向朱元啟。


    “恭賀淮王喬遷新居。”


    隨後這些人又看向朱元璋、馬秀英以及郭寧蓮幾人。


    “見過吳王、吳王妃,淮王妃。”


    如今是朱元啟的主場,也是東道主,眾人便先對朱元啟行禮。


    “哈哈,諸位來了就好,還帶什麽禮品,我都知道,你們我就不用招待了吧,自己找個地方坐著,很快就要上菜了。”


    朱元啟說完,朱元璋也開口了。


    “行了,今天是咱弟新居喬遷,沒有那麽多規矩,待會自己吃好喝好,今天,酒管夠。”


    倆兄弟說完,所有人都笑了。


    “吳王,這可是您說的,今天我們可就敞開了肚子,可勁的吃與喝了啊。”


    “哈哈,為了今天,我昨日就沒有吃飯,就等著今天呢,特地留著肚子來喝酒呢。”


    “好哇,這事怎麽不早說,早知道我昨天也不吃東西,在淮王這喝個夠。”


    一眾人你一嘴他一嘴的說著,朱元啟與朱元璋也是聽得直發笑,這些人精,著實有趣。


    後麵的馬秀英與郭寧蓮也是各自笑著,隨即兩人又開始聊著自己的,很快就迴後院了,畢竟這兩人如今有著身孕。


    朱元啟這邊也開口了,他可不能讓這些人再說下去了,不然,這群人能說一天,都不帶重樣的。


    “行了行了,早知道你們會這樣做了,放心,酒管夠,不過喝得要是迴不去了,我會讓人把你們叉迴去的,想在我這留宿,不可能。


    這新房,我都沒有住過,哪能就這樣便宜了你們啊。”


    一部分人的想法被拆穿,也是沒有絲毫尷尬,反而都笑了起來。


    這裏熱鬧之時,外麵有一人,卻是有些形單影隻,那就是劉基。


    此時的劉基有些憂愁,尤其看著這淮王府,憂慮之色更是明顯。


    “吳王啊吳王,前宋之事,才過去多久啊,這就忘了嗎。”


    劉基搖搖頭,這件事,他已經極力勸過朱元璋了,奈何沒有一點作用。


    而劉基周圍的人看向劉基,都是一臉冷笑,當初劉伯溫惹的事,可是鬧得很大,他們可都深深記得,沒有一人對劉伯溫有什麽好感。


    江浙地方一些人,雖有些不忍,但也沒有辦法,他們雖然有劉基這個代表,但這個劉基,也實在能惹事,誰都看得出來,哪怕朱元璋沒對外表現,也知道朱元璋對劉基沒有表麵那般好。


    隻有一人,無所畏懼,拿著兩杯酒,來到劉基麵前,遞給劉基一杯。


    劉基一愣,想不到還有人會親近他,仔細看去,頓時釋然了。


    “季迪啊,許久未見了,沒曾想在這裏相遇。”


    這人,正是高啟,字季迪。


    劉基迴禮接過酒杯,與高啟一飲而盡。


    “本不想來,但在家收到淮王邀請,故而來此,此特來伯溫身前,便是有一話對伯溫所說。


    我等身為臣下,雖需做好臣之本分,但上位之事,也不可插手過多,伯溫如此聰慧之人,這些想必不會不知。


    吳王與淮王之間,想必伯溫已是有過足夠的了解,心中必然有自己的判斷,我等雖自幼開始學習儒學,便更應知道,不能太過死板,無論哪家學識,都應有所變通,方會有突破。


    我等身為儒生,與其將時間用在注定沒有結果的事情上,不如沉下心來,想想如何為吏,應為天下百姓,謀福,為天下太平,出力,為聖學,留傳承!


    如此,方為我儒家學子當做之事!”


    高啟言語激動,動作有些放蕩,但這些話,卻是深深刺激著劉基內心。


    “好!說得好!哈哈,不愧是季迪啊,我沒看錯人!”


    朱元璋與朱元啟正往這裏走著,當看見劉基獨自一人時,朱元啟就準備來叫上劉基一起,朱元璋雖不喜,但如今是一個好日子,也與朱元啟一同到來。


    當見到高啟與劉伯溫交談時,兩人都特意放緩了腳步,很快,兩人便見識到了高啟這個儒生,是何等的風采,有著何等誌向。


    兩兄弟都很是高興,畢竟耳聞不如眼見,如今見到了,尤其是朱元璋,眼中一片火熱。


    朱元璋與朱元啟的到來,打斷了劉基的瞎想。


    高啟見後,也是有些愣神,他如今不過是一小吏,沒曾想卻是引起了這兩人的注意,隨即也沒有驕傲自滿,仍舊如同往常一般。


    “在下高啟,字季迪,見過吳王,淮王。”


    聲音不卑不亢,沉穩有力,朱元璋與朱元啟不禁更加欣賞。


    “劉基見過吳王,淮王。”


    如今雖有大才在側,朱元啟可是沒有忘過來的目的。


    “伯溫一人在此做甚,走,隨我過去一同熱鬧熱鬧,不許拒絕,走。”


    朱元璋這邊也是邀請著高啟。


    “季迪先生,如今這裏無事,不妨隨咱們一起,過去熱鬧一番,定有好酒供先生暢飲。”


    朱元璋知道高啟喜歡飲酒,雖算不上多大的癮,但酒也算是高啟為數不多的愛好。


    高啟也沒有拒絕,主要是喜歡美酒。


    “那在下便恭敬不如從命了。”


    朱元璋一聲大笑。


    “好,季迪先生隨咱一起。”


    不一會,朱元啟帶著劉基,朱元璋帶著高啟,來到李善長這一桌,隨即又給眾人介紹了高啟。


    所有人都很是高興,而李善長眼中,卻是多了一分莫名之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家兄朱元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恰在時節逢上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恰在時節逢上君並收藏家兄朱元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