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十二平均律


    “從公元前二世紀到公元十六世紀,在把人類的自然知識應用於實用目的方麵,東亞文化要比西歐有成效得多。”


    “雖然東西方因為種族、距離等原因,導致文明傳播有很大的阻礙,但具有深遠社會影響的發明,仍然能從一種文明向另一種文明自由傳播。”


    “事實上,這些發明大都是從東方傳到西方。”


    ——〔英〕李約瑟。


    十二平均律又稱十二等程律,被一致認為是“標準調音”、“標準的西方音律”。


    此理論被廣泛應用在世界各國的鍵盤樂器上,包括鋼琴。


    是朱元璋九世孫朱載堉,以算盤開方的辦法發明,史稱“律聖”或“樂聖”,被中外學者譽為“東方文藝複興式的聖人”。


    十二平均律是音樂學和音樂物理學的一大革命,也是世界科學史上的一大發明。


    十七世紀,朱載堉研究出的十二平均律的關鍵數據——“根號2開12次方”被歐洲傳教士帶迴了西方,深深影響了西方的音樂,故朱載堉被譽為“鋼琴理論的鼻祖”。


    禦史突然彈劾朱棣,惹得朱棣大怒,朱高熾離開了王府,躲在大興,免得在朱棣麵前礙眼。


    在朱高熾看來,這件事並不嚴重,因為他了解未來,旁觀者清,結合幾年來對政治的了解,得出此事反而有利藩王。


    不過當局者迷,光憑借口頭話安撫不了朱棣,朱高熾也就躲些許時日,等應天府那邊出了結果,朱棣自然就明白了。


    外人如何看,朱高熾不理會,趁著這段閑餘時光,親自組織起了大劇場。


    至於技術。


    把中國古代至大明以來的傳統技術,全部收集加以匯總和優化,已經足夠發展第一次工業革命。


    而物質文明之上,還需要精神文明,朱高熾需要一種新的精神文明的載體。


    可以做到讓軍民融合,有利於他加強自身的實力。


    大劇場請了幾位戲班主,幾人在朱高熾麵前大氣不敢喘,全神貫注的聽著。


    朱高熾溫和的說道:“在宋元時期,戲曲以瓦舍勾欄,神廟戲台為主,到了我朝,隻禦用勾欄在京城就設了兩處。”


    “在戲曲之道上,諸位比咱要精通。”


    “但是咱想要的劇場模式,是給老百姓看的,不要文章不要玄妙,隻要貼地氣。”


    幾位戲班主有些納悶。


    有廟會就有戲曲,都是老百姓在看,他們這些小班子,走的就是民間路線。


    可因為身份差距,幾人不敢貿然詢問,互相看了看,皆不敢開口。


    朱高熾看出眾人的遺禍,於是指引:“你們可知道嶽家軍?”


    聽到問話,有人鼓起勇氣迴答:“無人不知嶽爺爺,嶽爺爺的戲,百姓們最愛看。”


    “嶽爺爺的戲,市井中小兒都會唱。”


    朱高熾點點頭。


    嶽飛已經是民族精神代表之一。


    抹黑嶽飛的言論,其心思無非是想要瓦解民族凝聚力,為了達成這個目的,不少人嘔心瀝血,東拚西湊,鑽研出各種論調。


    “嶽家軍的軍號,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這股精神可以流傳幾千年。”


    “大明軍人就應該學習這股精神,老百姓則要愛戴這股精神,你們可以多編些這類的戲劇。”


    “我們北平諸衛,也有很多類似的事跡,你們結合這些故事,製作一場新戲。”


    朱高熾最後一句,點明了他真正的目的。


    “父王多次北征大勝,軍隊中有很多感人的事跡,而戲曲源於生活,也高於生活。”


    “咱這裏有幾段故事,伱們拿迴去編寫,做成受百姓喜歡看的戲曲。”


    朱高熾說完,一旁的文書,拿著幾本冊子進來,分別交給眾人。


    幾位戲班主接過一看,恍然大悟,懂了小王爺為何會招來他們幾,迴去後連忙編寫新戲本,三日後交給小王爺挑選。


    布置了戲本的任務,朱高熾又招來王府的樂器師傅們,直接把十二平均律的技術圖紙,交給了樂器師傅們。


    要求他們根據這個圖紙,製造新的樂器。


    十二平均律指八度的音程,按波長比例平均分成十二等份,每一等份稱為一個半音,也就是小二度。


    一個大二度則是兩等份,稱為全音,將一個八度分成十二等份。


    樂器師傅們捧著圖紙大驚失色,驚為天人。


    中國有史以來,發明出了無數種樂器,有的隻留下名字,實物失傳了,有的出土了實物,但是不知道演奏方法。


    很多種樂器中,在曆史長河中,有一些很早傳入周圍的國家,當做了他們的傳統樂器。


    在北京奧約會上,關於挑選傳統樂器時大傷腦筋。


    因為中國古代傳統樂器太多了,導致重視度不像國外那麽重視,可周邊的國家不同,當做自己的國寶。


    就像老奴。


    好和壞,手段野蠻還是殘酷,無論如何,也隻有一個。


    而中華有周天子,秦始皇,漢高祖,唐太宗,明太祖,下麵還有一批二等階梯的皇帝。


    誰都有代表意義,換句話說誰也代表不了。


    樂器也是如此,因為太多了,自然也就不可能成為國寶。


    你說人家當做國寶的樂器,是自家漫長曆史中的一樣普通樂器而已,且是我國流傳出去的。


    那具備敏感神經的人,哪個國家都有,而且不少,必定會引起巨大的輿論反彈。


    出於全力保障奧運會的順利進行,避免引起外外部抗議,所以奧運組最後隻挑選了塤和缶。


    所以朱高熾雖然不懂鋼琴等樂器如何製作,可他相信隻要有這十二平均律,明代的樂器師傅們自然會研究出來類似鋼琴的發明。


    曆史上很遺憾,工業革命最早沒有發生在我國,因此我國古代樂器的標準化一直沒有完成。


    加上明朝後期的內憂外患,哪裏還談得上發展樂器,所以十二平均律就像交響樂一樣,並沒有在我國民樂中成為主流,最終集大成者還是出現在西方。


    導致談起鋼琴,人們的印象就是西方的文化成果,而東方則一無所有。


    落後不光是挨打,還有原本你有的東西,也是別人的了。


    劇院也已經在修建。


    工程部根據圖紙,計劃容納一千六百人,分為上下三層,保障舞台上,哪怕腳步聲都能讓所有觀眾可以聽見。


    在戲劇院的天花板上,修建叫做藻井的東西。


    藻井外觀是八角形,自下而上層層疊收,乍一看就像是一個大喇叭,它除了能夠為建築增添美感之外,還具有擴音的作用,可以說是巧妙至極。


    是中國古代傳統技術,還有就是一些小技巧,例如過道上有序的鑲嵌一些空罐子,形成共鳴作用。


    這種小技術,在古希臘也有使用。


    例如傳的神乎其微的古希臘劇場,可以容納萬人的露天劇場,舞台上劃一根火柴的聲音,坐在最後麵的人都已聽見。


    這當然是假的。


    哪怕西方各種實驗證明,旅遊指南也這麽說,實際上也是假的不能再假。


    這種劇場也采用空罐子擴音,作用肯定是有的,並且作用不小。


    例如硬幣掉落聲,可以傳到中排,劃火柴聲需要坐的更前麵,不可能後排也能聽見。


    這還是無人時的情況,如果人聲鼎沸的時候,根本不可能聽見。


    不過舞台上大聲講話,可以傳到所有座位。


    中國廟會多是民間行為,官府引導,不是國家行為。


    許多臨時搭建的戲園子,需要靠戲子的聲音來傳播,所以需要獨特的唱腔,才能讓個人的聲音,準確的傳播到所有人的耳朵中。


    朱高熾更想要的是小品形式為主,唱腔為輔,所以建立的大劇院,對技術上有要求。


    建築采用水泥磚石鋼筋構架。


    第一排坐一千二百人,第二排坐四百人,第三排坐兩百人,舞台上方掛著各色的燈籠,發出五彩的顏色。


    在舞台前麵下方兩邊,則采用的玻璃罩煤油燈,讓坐席保持一絲光亮,讓人可以分清路麵。


    因為劇院還未修好,舞台班子在旁邊臨時搭建了帳篷,用來從工廠挑選演員。


    在朱高熾的心目中,戲子也是人,並且對人類精神文明有很大的作用。


    不光是戲子,任何行業都不該受歧視。


    戲子不應該是貶義詞。


    什麽上九流下九流的言論,在步入工業文明的過程中,都應該被淘汰。


    幾十名演員,來自於中華重工各個工廠,還有來自於工程部和鐵道工程部。


    年長的,年輕的,男的,女的,每個人都有不同,但是有個統一的表現,臉上充滿了熱情。


    朱高熾親自接見了第一批演員,見到了名婦人,那婦人不好意思的低下頭。


    “你來自鐵道工程隊的吧。”朱高熾想了起來,笑容越發的燦爛,不等旁邊人的介紹,主動笑著問道。


    “迴小王爺,是奴家。”


    眾人沒想到演員中還有人認識小王爺,都露出詫異的眼神,管事更是緊張。


    “你的兩個兒子,還在讀書嗎?”


    “大兒子已經工作,進入鐵道部調度司,小兒子還在讀書。”婦人膽子大,所以當年敢直接找朱高熾告狀,很快恢複了鎮定,對答如流。


    對婦人的迴答,朱高熾很滿意,這不正是他想要的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工業大明從北平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鍵盤戰鬥家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鍵盤戰鬥家並收藏工業大明從北平開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