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章 劉備,吾必滅之
三國:開局勸劉備苟住 作者:螞蟻小國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145章 劉備,吾必滅之
郭圖首先反對:“不可,如此過於冒險,賊屯建在山中,易守難攻,隨時可棄屯而走。若張燕不迴兵護屯,豈不是鄴城危甚!”
“不錯,我們絕不可讓鄴城陷入險境,當今之計,唯有退兵保護鄴城方為上策。否則,鄴城若破,軍心必亂,那時隻怕我們會不戰而敗了。”
審配同樣提議退兵保護鄴城。
他們的家人甚至是族人都在鄴城,如果鄴城被破,首先受害的就是他們的家人。
袁紹也擔心。
畢竟他喜歡的兒子袁尚留守鄴城,還有小兒袁買和自己的妻妾都在。
田豐和逢紀雖然認為許攸之計可用,但是他們的家人也都在鄴城,同樣擔心家人的安危。因此,即便他們不出聲反對,也沒有表示讚同。
其他將領更是紛紛出聲附和郭圖和審配,想讓袁紹退兵保護鄴城。
許攸看著眾人,暗暗搖頭,輕輕撚著胡須,麵上現出冷笑,不再說話。
他早就看明白了,袁紹並非善斷之人,好謀而難斷,往往會顧慮的東西太多。
現在他不敢拿鄴城來賭一把。
不過隻要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張燕雖然率領十萬人馬南下往鄴城行去,但是從他們的行軍速度和所運糧草來看,很明顯能看得出來,他們隻是在虛張聲勢,引袁紹退兵解易京之圍而已。
如果用兵的人是曹操,肯定會使用自己的計策,甚至會埋伏人馬,等著張燕率眾歸來時突然襲擊。
袁紹猶豫良久,終於說道:“子遠之策雖好,隻是鄴城不可冒險,前次已經失守,此次不可再失。易京雖不可破,公孫瓚雖不能滅,但他也不能奈我何,我們先退兵迴鄴,再尋機會剿滅張燕,再滅公孫瓚和劉備!”
“大將軍英明決斷!”郭圖趕緊奉承道。
袁紹當即傳令,撤圍退兵,趕迴鄴城。
張燕早已派人監視著袁紹的動靜,此時見到撤圍退兵,急忙趕迴去稟報。
得知消息,張燕立刻傳令停止行軍,又再接到探馬迴報,確定袁紹真的退兵,離開易京,這才下令轉身速行,趕迴屯寨。
袁紹有六萬兵馬,張燕的目的是解救公孫瓚,而不是滅了袁紹。
以他的這十萬人馬,自知敵不過袁紹的六萬兵馬,不敢去與袁紹相對而戰。
袁紹率領大軍剛剛離開易京,便接到張燕退軍的消息。
此時知道許攸所說是對的,張燕並非真的想去攻打鄴城,隻是揚聲作勢而已,目的是讓袁紹退兵,解易京之圍。
可是兵馬已退,不可能再去圍攻易京,要圍,也得等下次了。
更不可能去攻打張燕的屯寨,他有十萬人馬屯守,又是據山而守,易守難攻,想攻也攻不下。
袁紹心裏感覺有些憋氣,他恨公孫瓚,也恨張燕,但他現在最恨的人是劉備和周興。
說到底,還是劉備和周興破壞了他的計劃,本來集中兵馬準備一舉擊滅公孫瓚,現在卻是無功而返,勞師動眾,徒增笑話,自己的威名也大損。
“劉大耳,周興,此二人吾甚恨之,吾誓斬此二人之首!”
迴軍路上,袁紹猶然憤恨不已,咬牙說道。
逢紀在他身旁,勸說道:“明將軍當前之敵主要有四,一為公孫瓚,二為張燕,三為劉備,四為曹操。劉幽州之子劉和,還有鮮於輔、閻柔等人已攻奪漁陽廣陽等郡,公孫瓚唯有易京可守,雖有患卻非大患。”
“張燕人馬雖眾,卻乃烏合之眾,而且張燕心無大誌,此人同樣雖有患卻非大患。”
“倒是劉備,如今兵馬雖然不多,但他軍中勇將不少,張飛關羽皆為當世猛將,還有青州的太史慈和劉政,皆非庸將。尤其是他的軍師周興,此人年紀雖少,卻甚有智略,聽聞當初正是他勸說劉備放棄徐州而至青州,由此可見,此人甚有遠見。”
“劉備到了青州,本來以為他隻想得東萊一郡之地安身,如今卻又求索北海之地,同時積糧募兵,可見劉備自從到青州時,便已謀劃要奪占青州,甚至有爭奪天下之心。劉備雖在青州,卻是我們的隱藏巨患啊!若是讓他奪占青州,必會來爭冀州。明將軍,不如且棄公孫瓚不顧,專心討滅劉備,然後再舉兵向北。”
“還有南麵的曹操,挾天子以令天下,呂布若滅,隻怕他也會舉兵北來,真若如此,則我們四麵皆敵,處境艱難啊!”
這兩日,逢紀仔細想了之後,總算看得清形勢,不但看到劉備這個隱藏巨患,更是看到袁紹如今的處境。
北麵有公孫瓚,州內西山又有張燕,東麵有劉備,南麵有曹操。
可以說,冀州現在是四麵皆敵,最強者當屬曹操。
不過曹操正在討伐呂布,戰事不知何時才能停,也不知道他能不能勝了呂布。
因此南麵算是暫時安定。
劉備兵馬不多,又有袁譚在平原可以阻擋,東麵也可以暫時無憂。
公孫瓚困守易京,此次雖然得救,但是他應該不敢率兵來攻鄴城,因為劉和還有幽州,隨時都有可能襲擊其後。
張燕之前曾經戰敗,更不敢獨自來與袁紹相鬥。
“明將軍,無論是公孫瓚,或是張燕和劉備,若是他們單獨而至,我們當然無懼,怕隻怕,他們聯兵而來,若是如此……”
逢紀沒有繼續說下去,這樣的後果,袁紹可以想到。
袁紹當然想到,眼皮突然一跳,麵色突變,急問道:“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逢紀略微沉吟,說道:“明將軍,此次出兵無功而返,公孫瓚已不可擊,張燕不滅,公孫瓚不易滅。而張燕屯守山中,更加難攻。如今之計,我們應該趁著曹操討伐徐州之際,迅速出兵,討滅劉備。唯有先滅劉備,除去東麵之患,然後再集中兵力討伐張燕和公孫瓚,再然後,便是討伐曹操,迎天子於鄴城,挾天子以令天下!”
“劉備,吾必滅之!”
袁紹恨恨說道。
在他心裏,此時已經認同逢紀所說,要先滅了劉備,再滅公孫瓚和張燕。
郭圖首先反對:“不可,如此過於冒險,賊屯建在山中,易守難攻,隨時可棄屯而走。若張燕不迴兵護屯,豈不是鄴城危甚!”
“不錯,我們絕不可讓鄴城陷入險境,當今之計,唯有退兵保護鄴城方為上策。否則,鄴城若破,軍心必亂,那時隻怕我們會不戰而敗了。”
審配同樣提議退兵保護鄴城。
他們的家人甚至是族人都在鄴城,如果鄴城被破,首先受害的就是他們的家人。
袁紹也擔心。
畢竟他喜歡的兒子袁尚留守鄴城,還有小兒袁買和自己的妻妾都在。
田豐和逢紀雖然認為許攸之計可用,但是他們的家人也都在鄴城,同樣擔心家人的安危。因此,即便他們不出聲反對,也沒有表示讚同。
其他將領更是紛紛出聲附和郭圖和審配,想讓袁紹退兵保護鄴城。
許攸看著眾人,暗暗搖頭,輕輕撚著胡須,麵上現出冷笑,不再說話。
他早就看明白了,袁紹並非善斷之人,好謀而難斷,往往會顧慮的東西太多。
現在他不敢拿鄴城來賭一把。
不過隻要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張燕雖然率領十萬人馬南下往鄴城行去,但是從他們的行軍速度和所運糧草來看,很明顯能看得出來,他們隻是在虛張聲勢,引袁紹退兵解易京之圍而已。
如果用兵的人是曹操,肯定會使用自己的計策,甚至會埋伏人馬,等著張燕率眾歸來時突然襲擊。
袁紹猶豫良久,終於說道:“子遠之策雖好,隻是鄴城不可冒險,前次已經失守,此次不可再失。易京雖不可破,公孫瓚雖不能滅,但他也不能奈我何,我們先退兵迴鄴,再尋機會剿滅張燕,再滅公孫瓚和劉備!”
“大將軍英明決斷!”郭圖趕緊奉承道。
袁紹當即傳令,撤圍退兵,趕迴鄴城。
張燕早已派人監視著袁紹的動靜,此時見到撤圍退兵,急忙趕迴去稟報。
得知消息,張燕立刻傳令停止行軍,又再接到探馬迴報,確定袁紹真的退兵,離開易京,這才下令轉身速行,趕迴屯寨。
袁紹有六萬兵馬,張燕的目的是解救公孫瓚,而不是滅了袁紹。
以他的這十萬人馬,自知敵不過袁紹的六萬兵馬,不敢去與袁紹相對而戰。
袁紹率領大軍剛剛離開易京,便接到張燕退軍的消息。
此時知道許攸所說是對的,張燕並非真的想去攻打鄴城,隻是揚聲作勢而已,目的是讓袁紹退兵,解易京之圍。
可是兵馬已退,不可能再去圍攻易京,要圍,也得等下次了。
更不可能去攻打張燕的屯寨,他有十萬人馬屯守,又是據山而守,易守難攻,想攻也攻不下。
袁紹心裏感覺有些憋氣,他恨公孫瓚,也恨張燕,但他現在最恨的人是劉備和周興。
說到底,還是劉備和周興破壞了他的計劃,本來集中兵馬準備一舉擊滅公孫瓚,現在卻是無功而返,勞師動眾,徒增笑話,自己的威名也大損。
“劉大耳,周興,此二人吾甚恨之,吾誓斬此二人之首!”
迴軍路上,袁紹猶然憤恨不已,咬牙說道。
逢紀在他身旁,勸說道:“明將軍當前之敵主要有四,一為公孫瓚,二為張燕,三為劉備,四為曹操。劉幽州之子劉和,還有鮮於輔、閻柔等人已攻奪漁陽廣陽等郡,公孫瓚唯有易京可守,雖有患卻非大患。”
“張燕人馬雖眾,卻乃烏合之眾,而且張燕心無大誌,此人同樣雖有患卻非大患。”
“倒是劉備,如今兵馬雖然不多,但他軍中勇將不少,張飛關羽皆為當世猛將,還有青州的太史慈和劉政,皆非庸將。尤其是他的軍師周興,此人年紀雖少,卻甚有智略,聽聞當初正是他勸說劉備放棄徐州而至青州,由此可見,此人甚有遠見。”
“劉備到了青州,本來以為他隻想得東萊一郡之地安身,如今卻又求索北海之地,同時積糧募兵,可見劉備自從到青州時,便已謀劃要奪占青州,甚至有爭奪天下之心。劉備雖在青州,卻是我們的隱藏巨患啊!若是讓他奪占青州,必會來爭冀州。明將軍,不如且棄公孫瓚不顧,專心討滅劉備,然後再舉兵向北。”
“還有南麵的曹操,挾天子以令天下,呂布若滅,隻怕他也會舉兵北來,真若如此,則我們四麵皆敵,處境艱難啊!”
這兩日,逢紀仔細想了之後,總算看得清形勢,不但看到劉備這個隱藏巨患,更是看到袁紹如今的處境。
北麵有公孫瓚,州內西山又有張燕,東麵有劉備,南麵有曹操。
可以說,冀州現在是四麵皆敵,最強者當屬曹操。
不過曹操正在討伐呂布,戰事不知何時才能停,也不知道他能不能勝了呂布。
因此南麵算是暫時安定。
劉備兵馬不多,又有袁譚在平原可以阻擋,東麵也可以暫時無憂。
公孫瓚困守易京,此次雖然得救,但是他應該不敢率兵來攻鄴城,因為劉和還有幽州,隨時都有可能襲擊其後。
張燕之前曾經戰敗,更不敢獨自來與袁紹相鬥。
“明將軍,無論是公孫瓚,或是張燕和劉備,若是他們單獨而至,我們當然無懼,怕隻怕,他們聯兵而來,若是如此……”
逢紀沒有繼續說下去,這樣的後果,袁紹可以想到。
袁紹當然想到,眼皮突然一跳,麵色突變,急問道:“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逢紀略微沉吟,說道:“明將軍,此次出兵無功而返,公孫瓚已不可擊,張燕不滅,公孫瓚不易滅。而張燕屯守山中,更加難攻。如今之計,我們應該趁著曹操討伐徐州之際,迅速出兵,討滅劉備。唯有先滅劉備,除去東麵之患,然後再集中兵力討伐張燕和公孫瓚,再然後,便是討伐曹操,迎天子於鄴城,挾天子以令天下!”
“劉備,吾必滅之!”
袁紹恨恨說道。
在他心裏,此時已經認同逢紀所說,要先滅了劉備,再滅公孫瓚和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