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貶入塵埃
從夷陵掩護劉備撤退開始 作者:吃瓜的猹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242章 貶入塵埃
屋子裏一片狼藉,劉禪帶著個腫眼泡子,板著個司馬臉,給小蓮道了歉。
小蓮似乎完全聽不進去劉禪的話,隻跪在地上,嚇得渾身顫抖,一副皇恩浩蕩的恭順模樣。
劉禪說完話,小蓮磕了三個頭,然後就退了下去,全程低著頭,連劉禪的臉都沒有敢看一眼。
這種姿態,正是“陛下”二字的具現:你身份太高貴,我不敢看你的臉,隻敢看著你腳下的台階,也就是丹陛,所以稱唿為陛下。
殿下,閣下,足下,也是同理。
周默看著眼前頗為荒誕的場景,心中卻既有些氣惱,又有些無奈。
他真想罵一句:“伱能不能爭點氣誒,你哥哥怎麽死的,忘了?”
很明顯,哥哥死時,她那痛徹心扉的悲傷,是真的。
而麵對殺人者皇帝,她卑躬屈膝的敬畏,也是真的。
二者存在於同一個身上,卻是無比和諧。
真他娘矛盾論,既對立,又統一。
倒顯得周默所堅持的東西,似乎成了一個笑話。
生活在古代皇權社會,卻放不下現代人人平等的觀念,終究隻是刻舟求劍,竹籃打水。
觀念的變化,絕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往往需要滄海桑田數代人的變遷。在這個時代,不畏皇權的勇氣,隻屬於極少數人,而這些人多半有一個稱唿,就是反賊。
強行要求一個底層民女也具備這樣的品質,難道不是另一種何不食肉糜?
畢竟在小蓮看來,殺死他哥哥的,不是隨便一個隔壁攤位賣大棗的男人,而是天子,是上天的意誌,是至高無上的存在,是不可直視的太陽,這一切,足以消解掉她心中的仇恨。
而麵對萬萬億這樣恭順的百姓,身為天子,又如何能把持住自己的欲望,不予取予求?
周默看了一眼劉禪。
這小子顯然還是一臉的不服氣,並沒有被自己的一番言論“說服”,小蓮卑微的態度,更是強化了他的固有認知。隻是出於對諸葛亮的敬畏,所以才暫時屈服。
周默又看了一眼諸葛亮。
丞相的眼中,也罕見的失去了智慧和自信的光芒,剩下的隻有無盡的疲憊和哀傷,仿佛在說:“這荒唐的一切啊,趕緊結束吧,求求了,你們別鬧了,趕緊結束吧。”
“丞相,是我錯了。”周默突然誠懇地道。
又伏地拜倒在劉禪麵前:“陛下,臣周默……死罪。”
劉禪流下了眼淚,仿佛受了極大的委屈,哽咽了半天,卻是一個字也說不出來。
……
隨著劉禪和周默的和解,在諸葛亮的斡旋之下,這場風波很快就平息下來。
根據劉禪的描述,他微服私訪時,穿著便服遮擋了麵貌,還塗著妝,所以周默並沒有認出他來,所謂不知者不罪。
而且,周默已經向天子誠懇道歉,天子心懷仁恕,又以周默南征北戰,於國有大功,所以同意了以諸葛亮、趙雲、王平、馬謖、張嶷等人為周默求情的聯名上書,決定寬大處理。
革去周默車騎將軍及一切軍職,貶為丞相府東曹掾門下書佐,僅保留其閬中侯之爵位,以示天子之仁德寬厚。
丞相諸葛亮以受任無方,禦下不言之責,自貶二等為車騎將軍,代行丞相事。
天子昭告天下,言長安街頭之事,全因誤會而起口角,最終造成一男子喪命。實非天子所願,天子甚為愧疚,已命少府厚恤其家屬,並得到了其家屬的諒解。坊間傳聞荒誕不經,多有不實,希望百姓勿要聽信謠言,以朝廷公告為準。
以吳懿和李嚴為代表的大臣,看到天子已經表明了立場,一應懲罰也合情合理,無可指摘,於是紛紛表示支持朝廷決議,離開長安,返迴蜀中去了。
盡管為自己謀利的目標沒有達成,但事已至此,若是再當著諸葛亮的麵糾纏此事,便是無理取鬧,不識大體了。
而經過這件事之後,劉禪剝奪了周默出入宮禁之權,很長時間不願再同周默見麵,隻是他每次看到長得漂亮的小宮女,又想放浪形骸之時,總能想起周默那張臭臉,還有那個火辣辣的耳光,於是便興致寥寥了。
而受冷落的,不光隻有周默,還有吳太後。
劉禪算是看出來了,吳太後對自己的親昵和關心,不能說完全沒有真心,但卻夾雜了太多的虛假和算計,當初自己是年少無知,才會以為這位後媽勝似親媽,能替自己做主,事實證明,自己完全是一廂情願。
吳太後敏銳地覺察到了劉禪的態度,心中也是惶恐不安,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於是投其所好,從民間擇采了七名美貌的女子,獻給劉禪。
然而,這些嬌豔如花的女子還沒送進劉禪宮中,就全被董允給退迴來了。
“陛下說,自古天子後妃之數不過十二,今嬪嬙已具,不宜增益,請太後收迴吧。”
吳太後聞言,不禁黯然神傷,隻好作罷。
……
冬天來了又去,又是一年春暖花開。
建興六年春三月(公元228年)。
這一日,長安城張燈結彩,百官列隊西門,迎接遠征大月氏國的關興、費禕、張紹一行歸來。
此番出征,關興的軍隊連戰連捷,幫助阿謝擊敗了自己的兩個侄子,奪取了大月氏王的寶位。
為了感謝漢軍,阿謝派長子入質長安,並請求大漢朝廷封賞。劉禪封阿謝為親漢大月氏王,並派大使常駐大月氏國,以示兩國友好。
兩國共同經營維護絲綢之路,立誌將漢文化,貴霜文化,波斯文化,乃至更遠的羅馬文化全部納入一體,將滿載物資和金幣的駝隊布滿整個歐亞大陸。
以國家之間的大宗貿易為根基,並以開放包容的姿態,大力鼓勵民間貿易,不僅減輕賦稅,還駐軍於各關塞要道,保護商路安全暢通,免遭盜賊侵擾。
一應西域小國,全都上書長安,要求內附大漢,主動撥出城塞糧草,請求漢軍駐紮其國土之上,隻為了納入大漢和大月氏共同建立的絲綢之路體係,以從中分一杯羹。
長安西城門外。
前來迎接遠征軍的官員和百姓人頭攢動。
長長的隊伍滿載著從西域帶迴來的各種珍稀寶物,長相奇怪的動物,以及農作物的種子,緩緩進入長安城。
關興一馬當先,緩步入城。
隻見他滿臉傲氣,享受著人們的歡唿聲,嘴唇微微上翹,顯得誌得意滿。
關興微眯著眼睛,視線反複從前來迎接的官吏隊伍中掃過。
可找了半天,也沒有看到周默的身影,於是失望地收迴視線,騎馬入城。
在左起第七排,丞相府戶曹小吏隊伍之中。
一個非常不起眼的位置,周默正抬起頭,看著意氣風發的關興,露出了一個讚許的微笑。
屋子裏一片狼藉,劉禪帶著個腫眼泡子,板著個司馬臉,給小蓮道了歉。
小蓮似乎完全聽不進去劉禪的話,隻跪在地上,嚇得渾身顫抖,一副皇恩浩蕩的恭順模樣。
劉禪說完話,小蓮磕了三個頭,然後就退了下去,全程低著頭,連劉禪的臉都沒有敢看一眼。
這種姿態,正是“陛下”二字的具現:你身份太高貴,我不敢看你的臉,隻敢看著你腳下的台階,也就是丹陛,所以稱唿為陛下。
殿下,閣下,足下,也是同理。
周默看著眼前頗為荒誕的場景,心中卻既有些氣惱,又有些無奈。
他真想罵一句:“伱能不能爭點氣誒,你哥哥怎麽死的,忘了?”
很明顯,哥哥死時,她那痛徹心扉的悲傷,是真的。
而麵對殺人者皇帝,她卑躬屈膝的敬畏,也是真的。
二者存在於同一個身上,卻是無比和諧。
真他娘矛盾論,既對立,又統一。
倒顯得周默所堅持的東西,似乎成了一個笑話。
生活在古代皇權社會,卻放不下現代人人平等的觀念,終究隻是刻舟求劍,竹籃打水。
觀念的變化,絕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往往需要滄海桑田數代人的變遷。在這個時代,不畏皇權的勇氣,隻屬於極少數人,而這些人多半有一個稱唿,就是反賊。
強行要求一個底層民女也具備這樣的品質,難道不是另一種何不食肉糜?
畢竟在小蓮看來,殺死他哥哥的,不是隨便一個隔壁攤位賣大棗的男人,而是天子,是上天的意誌,是至高無上的存在,是不可直視的太陽,這一切,足以消解掉她心中的仇恨。
而麵對萬萬億這樣恭順的百姓,身為天子,又如何能把持住自己的欲望,不予取予求?
周默看了一眼劉禪。
這小子顯然還是一臉的不服氣,並沒有被自己的一番言論“說服”,小蓮卑微的態度,更是強化了他的固有認知。隻是出於對諸葛亮的敬畏,所以才暫時屈服。
周默又看了一眼諸葛亮。
丞相的眼中,也罕見的失去了智慧和自信的光芒,剩下的隻有無盡的疲憊和哀傷,仿佛在說:“這荒唐的一切啊,趕緊結束吧,求求了,你們別鬧了,趕緊結束吧。”
“丞相,是我錯了。”周默突然誠懇地道。
又伏地拜倒在劉禪麵前:“陛下,臣周默……死罪。”
劉禪流下了眼淚,仿佛受了極大的委屈,哽咽了半天,卻是一個字也說不出來。
……
隨著劉禪和周默的和解,在諸葛亮的斡旋之下,這場風波很快就平息下來。
根據劉禪的描述,他微服私訪時,穿著便服遮擋了麵貌,還塗著妝,所以周默並沒有認出他來,所謂不知者不罪。
而且,周默已經向天子誠懇道歉,天子心懷仁恕,又以周默南征北戰,於國有大功,所以同意了以諸葛亮、趙雲、王平、馬謖、張嶷等人為周默求情的聯名上書,決定寬大處理。
革去周默車騎將軍及一切軍職,貶為丞相府東曹掾門下書佐,僅保留其閬中侯之爵位,以示天子之仁德寬厚。
丞相諸葛亮以受任無方,禦下不言之責,自貶二等為車騎將軍,代行丞相事。
天子昭告天下,言長安街頭之事,全因誤會而起口角,最終造成一男子喪命。實非天子所願,天子甚為愧疚,已命少府厚恤其家屬,並得到了其家屬的諒解。坊間傳聞荒誕不經,多有不實,希望百姓勿要聽信謠言,以朝廷公告為準。
以吳懿和李嚴為代表的大臣,看到天子已經表明了立場,一應懲罰也合情合理,無可指摘,於是紛紛表示支持朝廷決議,離開長安,返迴蜀中去了。
盡管為自己謀利的目標沒有達成,但事已至此,若是再當著諸葛亮的麵糾纏此事,便是無理取鬧,不識大體了。
而經過這件事之後,劉禪剝奪了周默出入宮禁之權,很長時間不願再同周默見麵,隻是他每次看到長得漂亮的小宮女,又想放浪形骸之時,總能想起周默那張臭臉,還有那個火辣辣的耳光,於是便興致寥寥了。
而受冷落的,不光隻有周默,還有吳太後。
劉禪算是看出來了,吳太後對自己的親昵和關心,不能說完全沒有真心,但卻夾雜了太多的虛假和算計,當初自己是年少無知,才會以為這位後媽勝似親媽,能替自己做主,事實證明,自己完全是一廂情願。
吳太後敏銳地覺察到了劉禪的態度,心中也是惶恐不安,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於是投其所好,從民間擇采了七名美貌的女子,獻給劉禪。
然而,這些嬌豔如花的女子還沒送進劉禪宮中,就全被董允給退迴來了。
“陛下說,自古天子後妃之數不過十二,今嬪嬙已具,不宜增益,請太後收迴吧。”
吳太後聞言,不禁黯然神傷,隻好作罷。
……
冬天來了又去,又是一年春暖花開。
建興六年春三月(公元228年)。
這一日,長安城張燈結彩,百官列隊西門,迎接遠征大月氏國的關興、費禕、張紹一行歸來。
此番出征,關興的軍隊連戰連捷,幫助阿謝擊敗了自己的兩個侄子,奪取了大月氏王的寶位。
為了感謝漢軍,阿謝派長子入質長安,並請求大漢朝廷封賞。劉禪封阿謝為親漢大月氏王,並派大使常駐大月氏國,以示兩國友好。
兩國共同經營維護絲綢之路,立誌將漢文化,貴霜文化,波斯文化,乃至更遠的羅馬文化全部納入一體,將滿載物資和金幣的駝隊布滿整個歐亞大陸。
以國家之間的大宗貿易為根基,並以開放包容的姿態,大力鼓勵民間貿易,不僅減輕賦稅,還駐軍於各關塞要道,保護商路安全暢通,免遭盜賊侵擾。
一應西域小國,全都上書長安,要求內附大漢,主動撥出城塞糧草,請求漢軍駐紮其國土之上,隻為了納入大漢和大月氏共同建立的絲綢之路體係,以從中分一杯羹。
長安西城門外。
前來迎接遠征軍的官員和百姓人頭攢動。
長長的隊伍滿載著從西域帶迴來的各種珍稀寶物,長相奇怪的動物,以及農作物的種子,緩緩進入長安城。
關興一馬當先,緩步入城。
隻見他滿臉傲氣,享受著人們的歡唿聲,嘴唇微微上翹,顯得誌得意滿。
關興微眯著眼睛,視線反複從前來迎接的官吏隊伍中掃過。
可找了半天,也沒有看到周默的身影,於是失望地收迴視線,騎馬入城。
在左起第七排,丞相府戶曹小吏隊伍之中。
一個非常不起眼的位置,周默正抬起頭,看著意氣風發的關興,露出了一個讚許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