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 蜀中世族的想法
從夷陵掩護劉備撤退開始 作者:吃瓜的猹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104章 蜀中世族的想法
周默見諸葛亮迴來,起身前去迎接,卻見諸葛亮神色憂鬱,似乎頗有心事。
於是問道:“丞相眉頭不展,是因何事煩憂?”
黃夫人笑道:“思潛,不必理他,來吃飯吧。他啊,每天都是這個樣子。”
諸葛亮苦笑一聲。
他早將周默當成了忘年至交,並不設防,於是坦誠道:“我考慮國中人才匱乏,欲請蜀中士人擔任相府要職。聽王文儀生前說過,涪縣杜微杜國輔,極具才幹,於是專門派車將他請來成都,希望他能夠出任相府主簿。”
“可是,今日見麵之後,無論我如何勸說,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卻依舊無法打動於他,他終究還是不願出仕。唉,無奈之下,也隻好拜他為諫議大夫,放他迴家鄉去了。”
蜀漢諫議大夫有上書規諫議政之權,品秩不低,但多安排過渡、閑散人員,屬於無實權的散官。
諸葛亮長歎道:“杜國輔學識淵博,品格貴重,堪稱國家棟梁之才,可為何總是汲汲欲求去乎?惜哉,惜哉啊。”
周默卻道:“我說一句大實話,還望丞相不要生氣。”
“思潛但說無妨。”
周默道:“不光一個杜國輔,自陛下踐祚以來,丞相為選拔人才,可謂費盡心思,然而益州世族高門,願意出仕者,實在是屈指可數。即便來了,也大都靜默少言,於政事並不積極。是也不是?”
諸葛亮道:“確實如此。”
周默認真道:“我周默也算是益州世家大族的一員,我便站在益州大族的立場上,作個分析,丞相可願聽否?”
“洗耳恭聽。”
周默略加思索,開口道:“都說蜀中富饒,天府之國,這話不假。然而,真正掌握蜀中財富大頭的,是益州本土大族,而不是成都政府。”
“閬中周氏,巴西三狐五馬,充國譙氏,江州波氏,臨江嚴氏,梓潼文氏,涪縣杜氏,郫縣羅氏、什邡楊氏,等等大族諸如此類,數不勝數。有漢以來,他們在地方上已紮根數百年,根基深厚,世掌部曲,兼並田產、礦山、漁澤,大量貧苦庶民隱沒籍貫,被他們收為依附民,朝廷因此而失去了大量的稅賦來源。”
“這些大姓之中,除了我周氏等少數幾家與朝廷深度合作之外,其他大部分,都是騎牆派。甚至包括我周氏,在我周默發跡之前,亦屬此類。”
“所謂騎牆派,說白了,就是他們不支持北伐曹魏,還於舊都的國策,卻又不敢公開與朝廷作對。”
諸葛亮一直認真聽著,直到周默說出“他們不支持北伐”這句話,微微皺了皺眉,卻依舊默然不語。
黃夫人對政治了解不深,好奇問道:“為何他們會不支持國策呢?”
周默道:“一者,益州大族對朝廷的政治投資,換不來對等的政治地位。”
“羊毛出在羊身上,北伐戰端一開,所耗費人力財力,必多出自本地世族。然而無論朝中要職,還是丞相府掾,大都被被荊州人以及東州派所把持。這是現實的政治格局,一時間不可能打破。”
“益州大族,光出人出力,卻撈不到實際的好處。即便丞相重用張裔,我重用張嶷,也都是個例。也不是誰家都能出一個周默,成為先帝欽定的‘陛下之兄’。”
“二者,他們並不相信丞相能夠擊敗魏國,北伐成功。”
“這一點,最為致命。”
“曹魏之強大,益州之疲敝,自無需我多言。不相信,也很正常。”
“所以,在他們看來,他們對蜀漢的政治投資,短期看,得不到政治地位,長期看,也認為是注定失敗,沒有迴報的。又不敢公開反對朝廷,於是就成了騎牆派,也是形勢使然。”
“所以,問題的關鍵,便在於北伐。”
說到這裏,周默的目光變得熱烈了起來:“可以設想,一旦我軍北伐成功,拿下隴西,連接西域諸國,通商貿易,籠絡涼州羌胡諸部,為我所用,繼而進取關中,攻破長安,以當年秦滅天下之勢,東據崤函之固,放眼中原。”
“這個時候,首先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的,不是什麽雍涼百姓,而正是他們這些益州本地大族。”
“因為隻有到這個時候,他們才能看到希望,看到了能夠一本萬利的好機會。”
“甚至包括丞相一直頭疼的李嚴的問題,也將迎刃而解,原因也很簡單,他將再沒有與丞相府對抗的資本。”
“而這一切,隻需要一場振奮人心的勝利。”
周默發表這番長篇大論的時候,諸葛亮一直默默傾聽,一句話都沒有說。
良久之後,諸葛亮才抬起頭來,目光灼灼,問周默道:“所以,思潛,你相信北伐能夠成功嗎?”
周默道:“說老實話,我也不能確信。”
“但是。”
他目光堅定看著諸葛亮:“我相信你,丞相。”
一瞬間,諸葛亮的眼眶紅了。
“咳咳咳。”黃夫人的咳嗽聲打斷了二人的深情對視,“你們兩個再不吃飯,飯可就涼了啊。”
“好,吃飯,吃飯。”
“哈哈哈。”
諸葛亮和周默相視大笑。
是夜,諸葛亮與周默徹夜長談,關於籌備軍資北伐的事情。
對於如何訓練軍隊,排兵布陣,乃至打造軍械,囤積軍糧,運輸糧草,諸葛亮都有一套完整而成熟的辦法,堪稱精通此道。
聽得周默也是連連點頭稱讚,心想劉備當年常年在外征戰,從未聽說他為後勤發愁,這一切顯然就是得力於諸葛亮的調度有方。稱他一句三國蕭何,那是一點都不為過。
諸葛亮最發愁的地方,不是如何用兵布將,而是無兵將可用,不是如何把錢花到刀刃上,而是捉襟見肘,無錢可花。
說白了,還是益州疲弊,資源不足,沒錢。
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周默平定南中,是緩解了相當一部分壓力,但是依舊改變不了蜀漢政府窮困疲敝的底色。
如何能夠在短時間之內增加政府的收入,是蜀漢目前的當務之急。
可偏偏在這個時候,整個蜀漢最懂經濟的王連還去世了。
如何能不叫人扼腕歎息?
搞錢,無非就是貿易,尤其是奢侈品貿易。
周默馬上想起曆史上諸葛亮曾言,今民困國虛,決敵之資,惟仰錦耳。
於是開口問道:“丞相,關於蜀錦貿易,可否詳細和我說說?
周默見諸葛亮迴來,起身前去迎接,卻見諸葛亮神色憂鬱,似乎頗有心事。
於是問道:“丞相眉頭不展,是因何事煩憂?”
黃夫人笑道:“思潛,不必理他,來吃飯吧。他啊,每天都是這個樣子。”
諸葛亮苦笑一聲。
他早將周默當成了忘年至交,並不設防,於是坦誠道:“我考慮國中人才匱乏,欲請蜀中士人擔任相府要職。聽王文儀生前說過,涪縣杜微杜國輔,極具才幹,於是專門派車將他請來成都,希望他能夠出任相府主簿。”
“可是,今日見麵之後,無論我如何勸說,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卻依舊無法打動於他,他終究還是不願出仕。唉,無奈之下,也隻好拜他為諫議大夫,放他迴家鄉去了。”
蜀漢諫議大夫有上書規諫議政之權,品秩不低,但多安排過渡、閑散人員,屬於無實權的散官。
諸葛亮長歎道:“杜國輔學識淵博,品格貴重,堪稱國家棟梁之才,可為何總是汲汲欲求去乎?惜哉,惜哉啊。”
周默卻道:“我說一句大實話,還望丞相不要生氣。”
“思潛但說無妨。”
周默道:“不光一個杜國輔,自陛下踐祚以來,丞相為選拔人才,可謂費盡心思,然而益州世族高門,願意出仕者,實在是屈指可數。即便來了,也大都靜默少言,於政事並不積極。是也不是?”
諸葛亮道:“確實如此。”
周默認真道:“我周默也算是益州世家大族的一員,我便站在益州大族的立場上,作個分析,丞相可願聽否?”
“洗耳恭聽。”
周默略加思索,開口道:“都說蜀中富饒,天府之國,這話不假。然而,真正掌握蜀中財富大頭的,是益州本土大族,而不是成都政府。”
“閬中周氏,巴西三狐五馬,充國譙氏,江州波氏,臨江嚴氏,梓潼文氏,涪縣杜氏,郫縣羅氏、什邡楊氏,等等大族諸如此類,數不勝數。有漢以來,他們在地方上已紮根數百年,根基深厚,世掌部曲,兼並田產、礦山、漁澤,大量貧苦庶民隱沒籍貫,被他們收為依附民,朝廷因此而失去了大量的稅賦來源。”
“這些大姓之中,除了我周氏等少數幾家與朝廷深度合作之外,其他大部分,都是騎牆派。甚至包括我周氏,在我周默發跡之前,亦屬此類。”
“所謂騎牆派,說白了,就是他們不支持北伐曹魏,還於舊都的國策,卻又不敢公開與朝廷作對。”
諸葛亮一直認真聽著,直到周默說出“他們不支持北伐”這句話,微微皺了皺眉,卻依舊默然不語。
黃夫人對政治了解不深,好奇問道:“為何他們會不支持國策呢?”
周默道:“一者,益州大族對朝廷的政治投資,換不來對等的政治地位。”
“羊毛出在羊身上,北伐戰端一開,所耗費人力財力,必多出自本地世族。然而無論朝中要職,還是丞相府掾,大都被被荊州人以及東州派所把持。這是現實的政治格局,一時間不可能打破。”
“益州大族,光出人出力,卻撈不到實際的好處。即便丞相重用張裔,我重用張嶷,也都是個例。也不是誰家都能出一個周默,成為先帝欽定的‘陛下之兄’。”
“二者,他們並不相信丞相能夠擊敗魏國,北伐成功。”
“這一點,最為致命。”
“曹魏之強大,益州之疲敝,自無需我多言。不相信,也很正常。”
“所以,在他們看來,他們對蜀漢的政治投資,短期看,得不到政治地位,長期看,也認為是注定失敗,沒有迴報的。又不敢公開反對朝廷,於是就成了騎牆派,也是形勢使然。”
“所以,問題的關鍵,便在於北伐。”
說到這裏,周默的目光變得熱烈了起來:“可以設想,一旦我軍北伐成功,拿下隴西,連接西域諸國,通商貿易,籠絡涼州羌胡諸部,為我所用,繼而進取關中,攻破長安,以當年秦滅天下之勢,東據崤函之固,放眼中原。”
“這個時候,首先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的,不是什麽雍涼百姓,而正是他們這些益州本地大族。”
“因為隻有到這個時候,他們才能看到希望,看到了能夠一本萬利的好機會。”
“甚至包括丞相一直頭疼的李嚴的問題,也將迎刃而解,原因也很簡單,他將再沒有與丞相府對抗的資本。”
“而這一切,隻需要一場振奮人心的勝利。”
周默發表這番長篇大論的時候,諸葛亮一直默默傾聽,一句話都沒有說。
良久之後,諸葛亮才抬起頭來,目光灼灼,問周默道:“所以,思潛,你相信北伐能夠成功嗎?”
周默道:“說老實話,我也不能確信。”
“但是。”
他目光堅定看著諸葛亮:“我相信你,丞相。”
一瞬間,諸葛亮的眼眶紅了。
“咳咳咳。”黃夫人的咳嗽聲打斷了二人的深情對視,“你們兩個再不吃飯,飯可就涼了啊。”
“好,吃飯,吃飯。”
“哈哈哈。”
諸葛亮和周默相視大笑。
是夜,諸葛亮與周默徹夜長談,關於籌備軍資北伐的事情。
對於如何訓練軍隊,排兵布陣,乃至打造軍械,囤積軍糧,運輸糧草,諸葛亮都有一套完整而成熟的辦法,堪稱精通此道。
聽得周默也是連連點頭稱讚,心想劉備當年常年在外征戰,從未聽說他為後勤發愁,這一切顯然就是得力於諸葛亮的調度有方。稱他一句三國蕭何,那是一點都不為過。
諸葛亮最發愁的地方,不是如何用兵布將,而是無兵將可用,不是如何把錢花到刀刃上,而是捉襟見肘,無錢可花。
說白了,還是益州疲弊,資源不足,沒錢。
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周默平定南中,是緩解了相當一部分壓力,但是依舊改變不了蜀漢政府窮困疲敝的底色。
如何能夠在短時間之內增加政府的收入,是蜀漢目前的當務之急。
可偏偏在這個時候,整個蜀漢最懂經濟的王連還去世了。
如何能不叫人扼腕歎息?
搞錢,無非就是貿易,尤其是奢侈品貿易。
周默馬上想起曆史上諸葛亮曾言,今民困國虛,決敵之資,惟仰錦耳。
於是開口問道:“丞相,關於蜀錦貿易,可否詳細和我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