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漂泊
韶州在宋朝屬於廣南路,說起這裏,了解佛教的人可以說是無人不知,因為這裏便是六祖惠能大師弘法傳道之地,是禪宗最重要的祖庭之一。
禪宗是中國佛教四大宗派之一,也是後來影響最大、流傳最久的一派,源遠流長,至今不衰。禪宗可謂佛祖的嫡傳,其第一代祖師便是在釋迦牟尼之後繼任佛教領袖的大迦葉,其後又在印度傳到第二十八代。第二十八代祖師就是赫赫有名的菩提達摩,達摩祖師本在印度弘法,由於其師般若多羅懸記指有神通的祖師大德所作的預言。他與中土有緣,便於百歲之際又漂洋渡海,到達廣州,此時正是中國的南北朝時期,即劉宋王朝的末期。達摩後來北上,在嵩山、洛陽一帶傳法,在少林寺收下了弟子慧可,從此便產生了中國禪宗。達摩在印度為二十八祖,在中土則為第一代祖師,後經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傳到第六代便是六祖惠能。
六祖惠能原籍範陽(今北京一帶),生長在廣東新州(今新縣),雖然父親早死,家境貧寒,無錢讀書,卻又天生慧根,一聞便悟。他在二十四歲時憑借一首偈語戰勝了學問滿腹的師兄神秀,獨得五祖真傳,帶著作為傳法信物的袈裟離開黃梅,不料卻被貪圖祖師之位的同門到處追蹤,他隻得隱姓埋名,背井離鄉,於三十歲時到達韶州寶林山曹侯溪隱居。後來又有人發現他的行蹤,他隻能又離開這裏跑到懷州、惠州一帶的山林裏躲避,直到三十九歲時才重迴寶林山,在此正式傳法授禪,使中國禪宗進入一個新的曆史階段。曹源一滴水,潤澤天下人。後來“凡言禪者,皆本曹溪”,韶州對於禪宗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韶州一地漢人並不占多數,六祖本人雖然生長在南方,卻是標準的北方血統,這裏大多數人都是尚未完全開化的蠻夷,還保持著原始古樸的生活習慣。就連六祖本人在最初拜見五祖時也被視為蠻夷。五祖問道,你不過是一個獦獠對當時南方人的一種貶稱,與“南蠻子”相近。,來求什麽佛。六祖卻反問五祖,我雖然是一個獦獠,身份與和尚有別,但佛性有何差別。五祖見他有如是利根,便答應收他為徒。當然五祖並不是瞧不起少數民族,而是故意設問,試一下六祖的素質。六祖得法迴到南方,大弘佛法,對南方的開化與文化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使百越蠻貊之地,毒蟲改性,瘴氣為銷,猜悍之風變,膻腥之食絕,移風易俗,功莫大焉。然而正道不久,邪執易生,欲樂天然,貞固待修,在六祖入滅數百年後,廣南的風俗又恢複了原貌,甚至連佛教界都受了影響。
據莊綽記載,廣南風俗,市井商賈,多以僧人充任,率多由此致富。這些僧人例有家室,因此當地的婦女多嫁給僧人,欲落發時訂婚,既薙度時成禮。市中所製僧帽也非常奇特,隻有一個圓圈,中無帽頂,原來這種僧帽隻是簪花用的。一次,一個富家嫁女,大會賓客,有一個北方人也在坐。等了許久,迎新的女婿始至,眾人都喧唿“王郎到了,王郎到了”,北方人早已等得不耐煩,聞聲趕緊起看新郎,一見卻是一個僧人,因此大為震驚,為此賦詩一首:行盡人間四百州,隻應此地最風流。夜中花燭開新燕,迎得王郎不裹頭。
當地貧家之女,年十四五便開始自營嫁妝,辦成後出嫁。女孩選擇自己喜歡的男子,父母並不幹預,也不用花費,因此皆大歡喜。男女自由戀愛倒是好風俗,不過嫁給僧人就比較奇怪了。看來在佛教化世俗的同時,世俗也在極力化佛教,廣南的佛教就已經被世俗同化利用了。事實上,這些經商致富、娶妻生子的和尚除了一個光頭之外,已經沒什麽佛教味了。這一方麵是民風使然,另一方麵,宋朝的佛教政策也起了很大的作用,由於政府出賣度牒,和尚也自然職業化了,真正的出家人未必有錢買度牒,買度牒的人也未必是為了出家,而多是借出家人的身份免稅罷了,這正是朝廷所允許的。
韶州為六祖說法之處,應當不會存在這種現象,但它亦處在廣南路,其周邊地區仍有此類惡俗。以往的官員大多以為民風使然,不加幹預,王益卻覺得難以忍受,嚴令男女不得相戲於道路,有犯者嚴懲。王益當時整治的是否包括僧人結婚等現象不得而知,既然連男女相戲都不允許,怕是更要禁絕此類惡俗了。王益的禁令並非為佛教而發,他隻是從儒家和風化政治的角度出發,但在客觀上也整肅了六祖道場的風氣,對於淨化社會環境、恢複佛教尊嚴是有利的。不過禁止男女自由戀愛,將淳樸、自然的民風視為有傷風化,也反映出儒家的偏見和蠻橫。 (引自王安石傳)
王益一家在韶州住了三年。這三年對於王安石的成長是相當重要的,他不僅感受到了佛教文化的渾厚精深,還學習詩書,開始了他早期的文學創作。王安石在《與祖擇之書》中稱:“某生十二年而學。”這表明他在十二歲時就已經開始係統的學習了,他早年學習的內容大概主要是詩文,其文學才華既是天然的,又包含了後天艱苦的努力,《宋史》稱其“屬文動筆如飛,初若不經意,既成,見者皆服其精妙”,這種功夫不是常人所能有的。
王益在韶州移風易俗,政績顯著;王安石在此地勤習詩文,兼學佛書。韶州成了他們父子漂泊中一個比較穩定的據點,如果不是一個偶然的原因,王益一家可能還要在韶州住下去,王安石受到的影響會更大。然而,他們不得不在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返迴故鄉,因為王益的父親去世了,按照規定,他必須離任迴鄉,守孝三年。這年王安石十歲。父親的去世讓王益悲痛欲絕,他是一個孝子,往年任職時都帶上父母,以便朝夕侍養,直到遠赴四川時才將父母送歸故裏,因為那裏路途太遠,他不想讓父母受顛簸之苦。王安石卻沒有太深的感覺,因為他已經好幾年沒見老人了。吳氏雖然也很悲痛,但她心中還隱著一分安慰,因為她可以趁便迴娘家臨川看看了。
臨川雖說是老家,王安石卻沒什麽印象,因為他出生、成長都在外地,幾乎沒迴來過。臨川三年,王安石大部分時間是在外祖母家度過的,這裏風光秀麗,滿目芳菲,碧波蕩漾,青山嫵媚,美好的自然風景激發了他的創作熱情,一時間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意氣風發,任性縱誌,在父親沒心思管他的情況下,他度過了一段自由、瀟灑的時光。 他在這裏用一首詩來續寫了這段生活
《憶昨詩示諸外弟》
憶昨此地相逢時,春入窮穀多芳菲。
短垣囷囷冠翠嶺,躑躅萬樹紅相圍。
幽花媚草錯雜出,黃蜂白蝶參差飛。
此時少壯自負恃,意氣與日爭光輝。
乘閑弄筆戲春色,脫略不省旁人譏。
坐欲持此博軒冕,肯言孔孟猶寒饑。
韶州在宋朝屬於廣南路,說起這裏,了解佛教的人可以說是無人不知,因為這裏便是六祖惠能大師弘法傳道之地,是禪宗最重要的祖庭之一。
禪宗是中國佛教四大宗派之一,也是後來影響最大、流傳最久的一派,源遠流長,至今不衰。禪宗可謂佛祖的嫡傳,其第一代祖師便是在釋迦牟尼之後繼任佛教領袖的大迦葉,其後又在印度傳到第二十八代。第二十八代祖師就是赫赫有名的菩提達摩,達摩祖師本在印度弘法,由於其師般若多羅懸記指有神通的祖師大德所作的預言。他與中土有緣,便於百歲之際又漂洋渡海,到達廣州,此時正是中國的南北朝時期,即劉宋王朝的末期。達摩後來北上,在嵩山、洛陽一帶傳法,在少林寺收下了弟子慧可,從此便產生了中國禪宗。達摩在印度為二十八祖,在中土則為第一代祖師,後經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傳到第六代便是六祖惠能。
六祖惠能原籍範陽(今北京一帶),生長在廣東新州(今新縣),雖然父親早死,家境貧寒,無錢讀書,卻又天生慧根,一聞便悟。他在二十四歲時憑借一首偈語戰勝了學問滿腹的師兄神秀,獨得五祖真傳,帶著作為傳法信物的袈裟離開黃梅,不料卻被貪圖祖師之位的同門到處追蹤,他隻得隱姓埋名,背井離鄉,於三十歲時到達韶州寶林山曹侯溪隱居。後來又有人發現他的行蹤,他隻能又離開這裏跑到懷州、惠州一帶的山林裏躲避,直到三十九歲時才重迴寶林山,在此正式傳法授禪,使中國禪宗進入一個新的曆史階段。曹源一滴水,潤澤天下人。後來“凡言禪者,皆本曹溪”,韶州對於禪宗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韶州一地漢人並不占多數,六祖本人雖然生長在南方,卻是標準的北方血統,這裏大多數人都是尚未完全開化的蠻夷,還保持著原始古樸的生活習慣。就連六祖本人在最初拜見五祖時也被視為蠻夷。五祖問道,你不過是一個獦獠對當時南方人的一種貶稱,與“南蠻子”相近。,來求什麽佛。六祖卻反問五祖,我雖然是一個獦獠,身份與和尚有別,但佛性有何差別。五祖見他有如是利根,便答應收他為徒。當然五祖並不是瞧不起少數民族,而是故意設問,試一下六祖的素質。六祖得法迴到南方,大弘佛法,對南方的開化與文化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使百越蠻貊之地,毒蟲改性,瘴氣為銷,猜悍之風變,膻腥之食絕,移風易俗,功莫大焉。然而正道不久,邪執易生,欲樂天然,貞固待修,在六祖入滅數百年後,廣南的風俗又恢複了原貌,甚至連佛教界都受了影響。
據莊綽記載,廣南風俗,市井商賈,多以僧人充任,率多由此致富。這些僧人例有家室,因此當地的婦女多嫁給僧人,欲落發時訂婚,既薙度時成禮。市中所製僧帽也非常奇特,隻有一個圓圈,中無帽頂,原來這種僧帽隻是簪花用的。一次,一個富家嫁女,大會賓客,有一個北方人也在坐。等了許久,迎新的女婿始至,眾人都喧唿“王郎到了,王郎到了”,北方人早已等得不耐煩,聞聲趕緊起看新郎,一見卻是一個僧人,因此大為震驚,為此賦詩一首:行盡人間四百州,隻應此地最風流。夜中花燭開新燕,迎得王郎不裹頭。
當地貧家之女,年十四五便開始自營嫁妝,辦成後出嫁。女孩選擇自己喜歡的男子,父母並不幹預,也不用花費,因此皆大歡喜。男女自由戀愛倒是好風俗,不過嫁給僧人就比較奇怪了。看來在佛教化世俗的同時,世俗也在極力化佛教,廣南的佛教就已經被世俗同化利用了。事實上,這些經商致富、娶妻生子的和尚除了一個光頭之外,已經沒什麽佛教味了。這一方麵是民風使然,另一方麵,宋朝的佛教政策也起了很大的作用,由於政府出賣度牒,和尚也自然職業化了,真正的出家人未必有錢買度牒,買度牒的人也未必是為了出家,而多是借出家人的身份免稅罷了,這正是朝廷所允許的。
韶州為六祖說法之處,應當不會存在這種現象,但它亦處在廣南路,其周邊地區仍有此類惡俗。以往的官員大多以為民風使然,不加幹預,王益卻覺得難以忍受,嚴令男女不得相戲於道路,有犯者嚴懲。王益當時整治的是否包括僧人結婚等現象不得而知,既然連男女相戲都不允許,怕是更要禁絕此類惡俗了。王益的禁令並非為佛教而發,他隻是從儒家和風化政治的角度出發,但在客觀上也整肅了六祖道場的風氣,對於淨化社會環境、恢複佛教尊嚴是有利的。不過禁止男女自由戀愛,將淳樸、自然的民風視為有傷風化,也反映出儒家的偏見和蠻橫。 (引自王安石傳)
王益一家在韶州住了三年。這三年對於王安石的成長是相當重要的,他不僅感受到了佛教文化的渾厚精深,還學習詩書,開始了他早期的文學創作。王安石在《與祖擇之書》中稱:“某生十二年而學。”這表明他在十二歲時就已經開始係統的學習了,他早年學習的內容大概主要是詩文,其文學才華既是天然的,又包含了後天艱苦的努力,《宋史》稱其“屬文動筆如飛,初若不經意,既成,見者皆服其精妙”,這種功夫不是常人所能有的。
王益在韶州移風易俗,政績顯著;王安石在此地勤習詩文,兼學佛書。韶州成了他們父子漂泊中一個比較穩定的據點,如果不是一個偶然的原因,王益一家可能還要在韶州住下去,王安石受到的影響會更大。然而,他們不得不在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返迴故鄉,因為王益的父親去世了,按照規定,他必須離任迴鄉,守孝三年。這年王安石十歲。父親的去世讓王益悲痛欲絕,他是一個孝子,往年任職時都帶上父母,以便朝夕侍養,直到遠赴四川時才將父母送歸故裏,因為那裏路途太遠,他不想讓父母受顛簸之苦。王安石卻沒有太深的感覺,因為他已經好幾年沒見老人了。吳氏雖然也很悲痛,但她心中還隱著一分安慰,因為她可以趁便迴娘家臨川看看了。
臨川雖說是老家,王安石卻沒什麽印象,因為他出生、成長都在外地,幾乎沒迴來過。臨川三年,王安石大部分時間是在外祖母家度過的,這裏風光秀麗,滿目芳菲,碧波蕩漾,青山嫵媚,美好的自然風景激發了他的創作熱情,一時間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意氣風發,任性縱誌,在父親沒心思管他的情況下,他度過了一段自由、瀟灑的時光。 他在這裏用一首詩來續寫了這段生活
《憶昨詩示諸外弟》
憶昨此地相逢時,春入窮穀多芳菲。
短垣囷囷冠翠嶺,躑躅萬樹紅相圍。
幽花媚草錯雜出,黃蜂白蝶參差飛。
此時少壯自負恃,意氣與日爭光輝。
乘閑弄筆戲春色,脫略不省旁人譏。
坐欲持此博軒冕,肯言孔孟猶寒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