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騰的一下站了起來,眾大臣也不再爭執,寂靜無聲,林川也打起精神,不再想著偷懶了,終於要有確切的消息了,隻比昨天的信使慢了一天,想來出發時間隻是稍晚點,這足以看出當時的形勢是如何的危急了。
皇帝大聲道:“快宣。”
林安道:“是。”轉身就要退出去,卻又被皇帝叫住了,道:“朕準許你們騎馬往返,速去速迴。”
林安抱拳退下,眾人也不再爭執,靜靜的等待著,隻有皇帝焦躁的在禦階上走走去,不多時,馬蹄聲響起,皇帝停下腳步,望向殿外,隻見林安帶著兩人步入殿內。
這兩人衣甲破敗,神態疲憊,在殿內眾多大臣的注視下顯得有些局促。
林安提醒道:“還不趕快拜見陛下?”
二人才如夢方醒跪倒拜道:“卑職寧王親衛營親兵副統領張忠參見陛下。”
“卑職三山關斥候營都尉陳清遠參見陛下。”
“你們不都是寧王親衛?”
“迴陛下,卑職不是。”
“都起來迴話,那個寧王親衛張忠是吧,你先說。”
“是陛下。”張忠情緒低落的開始講述寧關遇襲的事情,前半段和昨天那兩位信使講的一樣,後邊的則聽的皇帝睚眥欲裂。
“陛下,寧關攻防戰的頭一天我們就遇到了很大壓力,各項準備工作都不足,前一晚派出的求援信使又一直遲遲沒有消息,李老將軍和諸位校尉都讓寧王撤到馬州,但是被寧王拒絕了。”
“他為什麽要拒絕?不知道這麽很危險嗎?”皇帝問道。
“陛下,因為當時情況來看,一旦寧王撤走,原本就不穩的軍心瞬間就會崩潰,也許寧王前腳剛走,寧關後腳就會被破,以我們的速度很難在敵人騎兵的追擊下撤迴馬州,寧王親兵有馬或許可以,但是大部分人都沒有機會的。”
皇帝紅著眼道:“是朕的好兒子呀。”
隨後又把朔關突襲被破,後路斷絕,他領命前往京城報信的過程說了一下。“陛下,卑職趕到馬州時已經是寧關遇襲的第二天下午了,北元斥候已經出現在馬州城外了,據他們傳來的勸降喊話的信息,李將軍力戰身亡,王爺也在寧關城頭殉國了,全關士兵戰死著大半。”說完跪地痛哭。
皇帝知道寧關被突襲,寧王很是危險,但是一直在心裏極力的否認,在這一刻他拋棄了所有的幻想,頹然的坐到禦座上,訥訥不能語,林川三兄弟都紅了眼睛,太子更是看了一眼林川,滿眼的愧疚之色。
重大臣麵麵相覷,剛剛還極力主張和談的丞相秦讓等人更是臉色難堪,這一開始就折損了一位親王,和談顯然不可能了,這時聽見皇帝聲音苦澀的道:“之前出使計劃暫時擱,斥候都尉你說說你帶來的消息。”
陳清遠道:“陛下,卑職出發時間是臘月二十,北元已經兵臨三山關了,由於大雪的原因,他們暫停了攻擊,全軍後退至馬州一線。”
眾人聽聞大嘩,他們怎麽也想不到北元人會這麽快,不是還有馬州城在嗎,那可是邊關堅城啊,各種防禦設施齊全,再加上從寧、朔二關退迴來的殘兵,不應該那麽快就被攻破呀。
李成問道:“馬州城也丟了?”
陳清遠道:“丟了,在寧關被破的第二天,鎮守使秦虎大人就棄城了,他率兵撤到了三山關,現在三山關兵馬總計約有四萬多人了。”
李成道:“陛下,馬州堅城,秦虎不戰而逃,再加上之前拒不支援寧關,老臣以為應當撤職查辦,迴京問罪。”
秦讓趕緊出列道:“陛下,秦虎不救援寧關是因準備不足,撤迴三山關也是為了加強防禦力量,請陛下明鑒。”
皇帝擺擺手道:“現在不是爭論誰有罪的時候,陳都尉你繼續說。”
“是,陛下,三山關鎮守使關月平將軍得知北元南下的消息後,急忙派遣斥候營外出刺探消息,我們在馬州附近抓獲了北元的一位信使,經過審訊得知,他是北元南征軍統帥部給進占馬州的朵顏部傳信的信使。”
“南征軍統帥部?”兵部尚書田建疑惑的問道:“北元新設的部門嗎?”
“是的,大人,據信使交代,北元此次共出動了左中右三路大軍,有南征軍統帥部統一指揮,主帥是北元皇太子元昊,副帥南麵行營將軍元慶,左路統帥二太子元達,右路三太子元威,中路兵馬二十萬、左右各五萬,分別攻擊寧關、朔關、虎關。”
“這麽多兵馬?看來北元這次是來真的了呀。”眾人議論紛紛呢,林川則想“比我預測的五十萬要少點。”
隻聽陳清遠繼續道:“目前,敵軍從西向東依次是....”
“停一下”皇帝說道“太子、孝王、靖王、疏密使、丞相、六部尚書、禦史台、大理寺主官留下,其餘人散朝,各司其職,不得怠慢。”
“遵旨,臣當告退。”不一會大殿內就隻留下幾位大興的大佬和兩位報信的。
“王大伴,把北境輿圖拿過來。”王大伴趕緊吩咐人去取了,很快一幅巨大的大興北境輿圖就懸掛了起來,林川也是第一次看見這樣的地圖,仔細辨認了一番,對於北邊各關的位置就了然於心了,仔細看看,怎有點像前世明朝的九邊重鎮。
皇帝對著陳清遠道:“你繼續吧。”
“敵軍右路軍在西邊已經突破了虎關、抵達朗州、大河、古渡一線,中路軍前鋒已到武關、三山關一線,左路軍突破朔關後繼續攻破了管城,兵馬到了張家關一線。”
隨著陳清遠的話,早有李成叫來的疏密院參軍將一處處地名做出標記,林川仔細一看,陳清遠的講述是自西向東展開的。
從輿圖上看,大興北境分布了三條防線,最外圍的就是北五關,第二道是內四城,第三道就是現在說的古渡、武關、三山關、張家關一線了。
如果從寧關之戰開始算起,近兩個月的時間了,大興朝堂才算搞明白了兩國的軍事態勢,才算有了一手消息,雖然已經是快一個月前的消息了,最新的情況如何,不得而知,也不知道這第三道防線如何了。
田建道:“北五關被破了三關,皆因猝不及防所致,現在有了防備,三山關一線應當可以支撐些時日,眼下五關就剩了新、海二關,臣以為我朝應盡快支援三山關一線了。”
皇帝大聲道:“快宣。”
林安道:“是。”轉身就要退出去,卻又被皇帝叫住了,道:“朕準許你們騎馬往返,速去速迴。”
林安抱拳退下,眾人也不再爭執,靜靜的等待著,隻有皇帝焦躁的在禦階上走走去,不多時,馬蹄聲響起,皇帝停下腳步,望向殿外,隻見林安帶著兩人步入殿內。
這兩人衣甲破敗,神態疲憊,在殿內眾多大臣的注視下顯得有些局促。
林安提醒道:“還不趕快拜見陛下?”
二人才如夢方醒跪倒拜道:“卑職寧王親衛營親兵副統領張忠參見陛下。”
“卑職三山關斥候營都尉陳清遠參見陛下。”
“你們不都是寧王親衛?”
“迴陛下,卑職不是。”
“都起來迴話,那個寧王親衛張忠是吧,你先說。”
“是陛下。”張忠情緒低落的開始講述寧關遇襲的事情,前半段和昨天那兩位信使講的一樣,後邊的則聽的皇帝睚眥欲裂。
“陛下,寧關攻防戰的頭一天我們就遇到了很大壓力,各項準備工作都不足,前一晚派出的求援信使又一直遲遲沒有消息,李老將軍和諸位校尉都讓寧王撤到馬州,但是被寧王拒絕了。”
“他為什麽要拒絕?不知道這麽很危險嗎?”皇帝問道。
“陛下,因為當時情況來看,一旦寧王撤走,原本就不穩的軍心瞬間就會崩潰,也許寧王前腳剛走,寧關後腳就會被破,以我們的速度很難在敵人騎兵的追擊下撤迴馬州,寧王親兵有馬或許可以,但是大部分人都沒有機會的。”
皇帝紅著眼道:“是朕的好兒子呀。”
隨後又把朔關突襲被破,後路斷絕,他領命前往京城報信的過程說了一下。“陛下,卑職趕到馬州時已經是寧關遇襲的第二天下午了,北元斥候已經出現在馬州城外了,據他們傳來的勸降喊話的信息,李將軍力戰身亡,王爺也在寧關城頭殉國了,全關士兵戰死著大半。”說完跪地痛哭。
皇帝知道寧關被突襲,寧王很是危險,但是一直在心裏極力的否認,在這一刻他拋棄了所有的幻想,頹然的坐到禦座上,訥訥不能語,林川三兄弟都紅了眼睛,太子更是看了一眼林川,滿眼的愧疚之色。
重大臣麵麵相覷,剛剛還極力主張和談的丞相秦讓等人更是臉色難堪,這一開始就折損了一位親王,和談顯然不可能了,這時聽見皇帝聲音苦澀的道:“之前出使計劃暫時擱,斥候都尉你說說你帶來的消息。”
陳清遠道:“陛下,卑職出發時間是臘月二十,北元已經兵臨三山關了,由於大雪的原因,他們暫停了攻擊,全軍後退至馬州一線。”
眾人聽聞大嘩,他們怎麽也想不到北元人會這麽快,不是還有馬州城在嗎,那可是邊關堅城啊,各種防禦設施齊全,再加上從寧、朔二關退迴來的殘兵,不應該那麽快就被攻破呀。
李成問道:“馬州城也丟了?”
陳清遠道:“丟了,在寧關被破的第二天,鎮守使秦虎大人就棄城了,他率兵撤到了三山關,現在三山關兵馬總計約有四萬多人了。”
李成道:“陛下,馬州堅城,秦虎不戰而逃,再加上之前拒不支援寧關,老臣以為應當撤職查辦,迴京問罪。”
秦讓趕緊出列道:“陛下,秦虎不救援寧關是因準備不足,撤迴三山關也是為了加強防禦力量,請陛下明鑒。”
皇帝擺擺手道:“現在不是爭論誰有罪的時候,陳都尉你繼續說。”
“是,陛下,三山關鎮守使關月平將軍得知北元南下的消息後,急忙派遣斥候營外出刺探消息,我們在馬州附近抓獲了北元的一位信使,經過審訊得知,他是北元南征軍統帥部給進占馬州的朵顏部傳信的信使。”
“南征軍統帥部?”兵部尚書田建疑惑的問道:“北元新設的部門嗎?”
“是的,大人,據信使交代,北元此次共出動了左中右三路大軍,有南征軍統帥部統一指揮,主帥是北元皇太子元昊,副帥南麵行營將軍元慶,左路統帥二太子元達,右路三太子元威,中路兵馬二十萬、左右各五萬,分別攻擊寧關、朔關、虎關。”
“這麽多兵馬?看來北元這次是來真的了呀。”眾人議論紛紛呢,林川則想“比我預測的五十萬要少點。”
隻聽陳清遠繼續道:“目前,敵軍從西向東依次是....”
“停一下”皇帝說道“太子、孝王、靖王、疏密使、丞相、六部尚書、禦史台、大理寺主官留下,其餘人散朝,各司其職,不得怠慢。”
“遵旨,臣當告退。”不一會大殿內就隻留下幾位大興的大佬和兩位報信的。
“王大伴,把北境輿圖拿過來。”王大伴趕緊吩咐人去取了,很快一幅巨大的大興北境輿圖就懸掛了起來,林川也是第一次看見這樣的地圖,仔細辨認了一番,對於北邊各關的位置就了然於心了,仔細看看,怎有點像前世明朝的九邊重鎮。
皇帝對著陳清遠道:“你繼續吧。”
“敵軍右路軍在西邊已經突破了虎關、抵達朗州、大河、古渡一線,中路軍前鋒已到武關、三山關一線,左路軍突破朔關後繼續攻破了管城,兵馬到了張家關一線。”
隨著陳清遠的話,早有李成叫來的疏密院參軍將一處處地名做出標記,林川仔細一看,陳清遠的講述是自西向東展開的。
從輿圖上看,大興北境分布了三條防線,最外圍的就是北五關,第二道是內四城,第三道就是現在說的古渡、武關、三山關、張家關一線了。
如果從寧關之戰開始算起,近兩個月的時間了,大興朝堂才算搞明白了兩國的軍事態勢,才算有了一手消息,雖然已經是快一個月前的消息了,最新的情況如何,不得而知,也不知道這第三道防線如何了。
田建道:“北五關被破了三關,皆因猝不及防所致,現在有了防備,三山關一線應當可以支撐些時日,眼下五關就剩了新、海二關,臣以為我朝應盡快支援三山關一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