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在橋山頂遙祭神農後,迴宮大病一場,兩個月後,才逐漸康複。
此時的黃帝,已是百歲高齡的老人;一生的爭戰和國事勞累,耗盡了他全部的精力;然而,還有很多事情等著他去做。
黃帝在具茨山遷都迴橋山時說過,當時具茨山遭受水災,十室九空,黎民百姓的生命財產遭受重大損失,這次遷都,一切從儉;炎黃寶鼎運迴橋山後,先放置黃宮門口,待國家恢複元氣後,再重修底座,隆重置鼎;現在,修建底座的時候到了。
黃帝一說,上下一齊動手,隻一個月時間,一座高四尺、寬八尺的彩石底座修好了。
在黃帝及大臣們的周密安排下,炎黃寶鼎上座那天,附近州、師、都、邑的黎民百姓,扶老攜幼,趕來參加慶典。
根據安排,炎黃寶鼎擦洗一新,重新紮上了竹架;為了讓更多的人參與,竹架上的抬杆加長,每次有二十個年輕人參加抬寶鼎;除抬鼎的人外,炎黃寶鼎的四麵,加了八根彩色長繩,毎根繩由男女老少各十人負責牽引;毎走一百丈路程,換一次人;從黃宮門口出發,繞橋山城一圈;這樣下來,每個人都參與了進來,都有了作炎黃子孫的幸福感和自豪感。
根據安排,大鴻帶一千士兵、手持銅刀,在前麵開道;常先帶一千名鼓手、伶律帶一千名樂手、王亥帶一千名騎兵,依次排列;二十人抬的炎黃寶鼎,披紅掛綠,緊隨騎兵之後;寶鼎後麵,依次是黃帝、黃後、黃妃、大臣、州長、師長、大臣眷屬、黎民百姓,一隊接一隊,依次排列。
黃帝一聲令下,隊伍啟程。
霎時,鼓聲、器樂聲、馬蹄聲、歡唿聲,響徹雲天。
炎黃寶鼎在眾人的簇擁下,繞橋山城一圈,迴到黃宮門口;黃帝在底座上鋪上黃綢,眾人將炎黃寶鼎捧上底座,炎黃寶鼎落座橋山黃宮大門,標誌炎黃民族永永遠遠都是黃土地上的主人,炎黃民族將在黃土地上永永遠遠生根、開花、結果!
黃帝了確了這件大事,會心地笑了。
黃帝一生,十分重視“至道”和“養德”;“至道”,就是了解、掌握自然客觀規律,要“尊天法祖,天人合一” ,就是在生產、生活和管理國家中,都要按自然客觀規律辦,不按自然客觀規律辦,必遭上天懲罰;“養德”,就是培養人、教育人要有高尚的品德和修養;隻有掌握了“至道”,又有“養德”之人,才是完人,才能管理國事。
用現在的話來說,“至道”就是才,“養德”就是德;隻有德、才兼備的人,才能管理國家,才能當領導者。
為了做好這件事,黃帝一方麵在橋山北的道德教堂上,給道德教弟子講至“道”的規律,講養“德”的道理和方法,希望培養更多的德才兼備的人才,傳授更多“至道”、“養德”的弟子,把道德教世世代代傳下去;另一方麵,黃帝準備將自己過去拜訪和求教的大師廣成子、天真皇人、華蓋童子的思想理論,與自己幾十年來的實踐相結合,寫一部《道德經》的書,將“至道”和“養德”,進行理論闡述,加以總結提高,傳承後人。
在最後的十年中,黃帝為此而日夜操勞,耗盡了他畢生精力;他的精力沒白費,終於培養了上千弟子,成為道德教的傳人;他撰寫的《道德經》一書,寫了近半,在後來的大地震中,佚失了!
黃帝過了百歲之後,明顯感覺精力不如以前,疾病也不斷找上門來,他知道自己老了,生命的最後時刻快到了。知道了這點,黃帝加快了手中工作的步伐。
黃帝三十七歲時,統一三大部落,建立橋國,當了橋國黃帝,至今已經六十三年了;如今年事已高,身體日漸衰老,今後權力如何交接,是該考慮了。
黃帝一生,娶了四個妻室,共生二十五個兒子,三個女兒;二十五個兒子,得到黃帝賜姓的隻有十四人,其中兩人為重姓,他們是:姬、酉、祁、己、滕、葴、任、苟、僖、姞、儇、衣。
黃後嫘祖,生了兩個兒子,長子叫玄囂(重姓),次子叫昌意。
黃帝觀察了十四個賜姓的兒子,都不中他的意,於是將他們封為諸侯,分封全國各地;其中,玄囂分封到長江,昌意分封到蜀地的若水;昌意在蜀地娶了蜀山氏之女昌仆為妻,他們生了個兒子叫顓頊,號高陽;顓頊從小聰明好學,尊老愛幼,樂於助人;長大後,大德於民,深受蜀地黎民百姓擁戴。
黃帝派人對所有子孫進行了考察,他發現隻有在蜀地的孫子顓頊,屬於德才兼備的人才;於是,他下令將顓頊從蜀地若水接迴橋山。
顓頊迴到橋山後,黃帝將他留在身邊,協助自己工作,達到進一步考察和教育的目的。
黃帝將顓頊留在身邊,讓顓頊看他怎樣處理日常事務,怎樣與大臣一起議事,怎樣接待黎民百姓的來訪;顓頊看在眼裏,記在心上。
黃帝教顓頊識《河圖》、《洛書》,又教他太極、陰陽、八卦;
黃帝去道德教堂講道,顓頊在堂下認真聽講,迴宮後還繼續研習黃帝撰寫的《道德經》書稿。
黃帝在辦完國事之餘,專門給顓頊補上法治、哲學、經濟、軍事等課程。
在給顓頊補依法治國一課時,黃帝說:“國家要管理好,重要的是要依法治國;要依法治國,首要的是要立法;立法的指導思想,就是以道立法,執道治國;道者,天地行之規矩也;道生法,法治國;法者,引得失以繩,而明曲直也;故,執道者,生法而弗不敢犯也,法立而不敢廢也;故能自引以繩,然後知天下而不惑矣!”
顓頊聽了,點頭稱是。
在給顓頊講哲學時,黃帝講:“我們平時做事,要天、地、人、時合一,能合一者,事則成,不能合一者,事則敗。”
顓頊聽了,牢記心懷。
在給顓頊講經濟時,黃帝講:“執道循理,必從本始;探討一切治理國家的道理,必須以國家的最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最終歸屬,這個‘本’,就是‘民為國本’;‘民為國本’,就是使國民富強、安定、幸福,這是一個最基本的出發點。所以,國之本在民,而民之生存之本在於土地。由此,執道治國,就必須注意對土地的保護、開發、利用,隻有重視了土地和農業生產的發展,才是抓住了治理國家的最根本問題。不重視農業、不愛護土地,就是失去了根本。失去了根本的國家必衰,必弱,必亡。隻有重視了土地資源的保護、開發、利用,順時而樹,不誤農時,節省民眾的勞力和財力,讓民眾為國家,為自己做更多的事;同時,實行輕徭減賦的政策,使黎民百姓富裕,才能達到國家強盛、外寇不敢犯、內亂不能起、上下一心、政通人和、文明發達的目的。”
黃帝最後說:“我給你講經濟講得多一點,就是讓你牢記:一個國家的領導者,就是要讓他囯家的黎民百姓,有飯吃,有衣穿,有房子住。”
顓頊重複說:“一個國家的領導者,就是要讓他囯家的黎民百姓,有飯吃,有衣穿,有房子住,……”
在給顓頊講軍事時,黃帝講:“萬民和輯而樂為主上用,地廣、人眾、兵強,天下無敵;
這意思是,全國的黎民百姓,由於國家依法治國,又重視土地和農業生產,民眾有吃有穿,生活幸福;在這種情況下,國家若遭受侵略,全國民眾就會挺身而出,聽從國家調遣,為國殺敵立功;加之國家麵積大、人口多、兵強馬壯,可以天下無敵。我的軍事思想,就是必須走強兵道路;隻有民富才能國富,隻有國富才能強兵,隻有民富、國富、兵強,才能算是國強。才能做到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使國家立於安定和不敗之地。”
顓頊聽了,神情凝重,說:“爺爺,我明白了!”
在忙完囯事之後,黃帝帶顓頊進山獵熊,教顓頊在什麽地方挖陷井,在什麽地方下套,才能獵到熊;還給他講曾祖父少典獵熊的故事。
黃帝還帶顓頊到黃土地上,拜種地的老農為師,學會了耕地、播種、收割;又去河邊,拜魚民為師,學會了捕魚。
顓頊在黃帝身邊,經過幾年的學習、培訓,人逐漸長大了,思想逐漸成熟了,成了黃帝的得力助手。
各位大臣,見黃帝這樣安排,也心知肚明,積極協助黃帝,培養顓頊。
黃帝過了一百一十歲後,知道自己時日不多了,對兒子昌意和大臣們說:“我已過一百一十歲,往後的時日不多了;今後,我要是升天了,就由我孫子顓頊接位;顓頊是個德才兼備之人,我把國家交給他來領導,才放心!昌意,你雖是顓頊的父親,今後隻許你輔佐他,不許你篡位;各位大臣,拜托你們今後好好輔佐顓頊,不許謀逆!顓頊,你要好好幹,我升天後,每天都要在天上看著你!千萬不要忘記,頭上三尺有神靈啊!”
顓頊、昌意及大臣們,一齊跪下,說:“我們牢記在心,永世不忘!”
九月九日,黃帝一早起來,沐浴更衣後,帶領後妃和大臣,要去橋山頂天心台祭天。
顓頊預感不對,哭著說:“爺爺,今天才重陽,離冬至還早,咋去祭天?”
黃帝說:“昨晚我作一夢,夢見伏羲帝和女媧娘娘招我上天;顓頊,爺爺大限已到,該上天休息了,這付擔子,該你挑了!爺爺成就了一番事業,又培養你來接擔子,活了一百一十歲,什麽都滿足了,還追求個啥?今天我無病無痛地升天,這是喜事,還哭啥?快為爺爺高興呀!”
黃帝騎馬登上橋山頂,下馬後沒上天心台,而去天心台不遠的一塊平地上,向南站立,微笑著閉上雙眼,站著與世長辭了。
黃帝用站著與世長辭,喻意炎黃子孫,人活著要有骨氣,任何時候都不要當軟骨頭。
昌意和顓頊跪在黃帝麵前,為黃帝送終。
大臣和趕來的黎民百姓,跪滿橋山,哭聲震天。
黃帝崩,顓頊帝高陽繼位。
顓頊帝主持了黃帝的葬禮。
按當時的風俗,黃帝在那裏去世,就在原地修墓安葬,這就是司馬遷《史記》載:“黃帝崩,葬橋山” 。
黃帝崩,葬橋山。
軒轅黃帝一生,曆經53戰,結束了部落戰爭,統一了三大部落,告別了野蠻時代,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有共主的國家,成為中華民族第一帝,人類文明從此開始了。他的豐功偉績,永遠鐫刻在中華民族的民族豐碑上;他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是每個炎黃子孫的根。
五千多年來,黃帝陵成中華民族及炎黃子孫祭祀黃帝、認祖歸宗的聖地。
商周時期,商周文人祭祀黃帝時,為尊敬黃帝,將“黃地”改為“黃帝”,沿用至今;
秦始皇時期,他自稱“始黃帝”,迫於社會壓力,他不得不將“始黃帝”改為“始皇帝”,不敢淩駕黃帝之上;從那以後,不管是哪朝哪代,不管是皇帝還是總統,不管是主席還是總理,都要去黃帝陵拜祭黃帝,祈求國泰民安;從那以後,不管是官宦富賈,還是凡夫俗子,都要去黃帝陵拜祭黃帝,祈求幸福安康;從那以後,海外遊子歸來,都要去黃帝陵拜祭黃帝,作為認祖歸宗的標誌。
2011。11。1。 。全文完。
此時的黃帝,已是百歲高齡的老人;一生的爭戰和國事勞累,耗盡了他全部的精力;然而,還有很多事情等著他去做。
黃帝在具茨山遷都迴橋山時說過,當時具茨山遭受水災,十室九空,黎民百姓的生命財產遭受重大損失,這次遷都,一切從儉;炎黃寶鼎運迴橋山後,先放置黃宮門口,待國家恢複元氣後,再重修底座,隆重置鼎;現在,修建底座的時候到了。
黃帝一說,上下一齊動手,隻一個月時間,一座高四尺、寬八尺的彩石底座修好了。
在黃帝及大臣們的周密安排下,炎黃寶鼎上座那天,附近州、師、都、邑的黎民百姓,扶老攜幼,趕來參加慶典。
根據安排,炎黃寶鼎擦洗一新,重新紮上了竹架;為了讓更多的人參與,竹架上的抬杆加長,每次有二十個年輕人參加抬寶鼎;除抬鼎的人外,炎黃寶鼎的四麵,加了八根彩色長繩,毎根繩由男女老少各十人負責牽引;毎走一百丈路程,換一次人;從黃宮門口出發,繞橋山城一圈;這樣下來,每個人都參與了進來,都有了作炎黃子孫的幸福感和自豪感。
根據安排,大鴻帶一千士兵、手持銅刀,在前麵開道;常先帶一千名鼓手、伶律帶一千名樂手、王亥帶一千名騎兵,依次排列;二十人抬的炎黃寶鼎,披紅掛綠,緊隨騎兵之後;寶鼎後麵,依次是黃帝、黃後、黃妃、大臣、州長、師長、大臣眷屬、黎民百姓,一隊接一隊,依次排列。
黃帝一聲令下,隊伍啟程。
霎時,鼓聲、器樂聲、馬蹄聲、歡唿聲,響徹雲天。
炎黃寶鼎在眾人的簇擁下,繞橋山城一圈,迴到黃宮門口;黃帝在底座上鋪上黃綢,眾人將炎黃寶鼎捧上底座,炎黃寶鼎落座橋山黃宮大門,標誌炎黃民族永永遠遠都是黃土地上的主人,炎黃民族將在黃土地上永永遠遠生根、開花、結果!
黃帝了確了這件大事,會心地笑了。
黃帝一生,十分重視“至道”和“養德”;“至道”,就是了解、掌握自然客觀規律,要“尊天法祖,天人合一” ,就是在生產、生活和管理國家中,都要按自然客觀規律辦,不按自然客觀規律辦,必遭上天懲罰;“養德”,就是培養人、教育人要有高尚的品德和修養;隻有掌握了“至道”,又有“養德”之人,才是完人,才能管理國事。
用現在的話來說,“至道”就是才,“養德”就是德;隻有德、才兼備的人,才能管理國家,才能當領導者。
為了做好這件事,黃帝一方麵在橋山北的道德教堂上,給道德教弟子講至“道”的規律,講養“德”的道理和方法,希望培養更多的德才兼備的人才,傳授更多“至道”、“養德”的弟子,把道德教世世代代傳下去;另一方麵,黃帝準備將自己過去拜訪和求教的大師廣成子、天真皇人、華蓋童子的思想理論,與自己幾十年來的實踐相結合,寫一部《道德經》的書,將“至道”和“養德”,進行理論闡述,加以總結提高,傳承後人。
在最後的十年中,黃帝為此而日夜操勞,耗盡了他畢生精力;他的精力沒白費,終於培養了上千弟子,成為道德教的傳人;他撰寫的《道德經》一書,寫了近半,在後來的大地震中,佚失了!
黃帝過了百歲之後,明顯感覺精力不如以前,疾病也不斷找上門來,他知道自己老了,生命的最後時刻快到了。知道了這點,黃帝加快了手中工作的步伐。
黃帝三十七歲時,統一三大部落,建立橋國,當了橋國黃帝,至今已經六十三年了;如今年事已高,身體日漸衰老,今後權力如何交接,是該考慮了。
黃帝一生,娶了四個妻室,共生二十五個兒子,三個女兒;二十五個兒子,得到黃帝賜姓的隻有十四人,其中兩人為重姓,他們是:姬、酉、祁、己、滕、葴、任、苟、僖、姞、儇、衣。
黃後嫘祖,生了兩個兒子,長子叫玄囂(重姓),次子叫昌意。
黃帝觀察了十四個賜姓的兒子,都不中他的意,於是將他們封為諸侯,分封全國各地;其中,玄囂分封到長江,昌意分封到蜀地的若水;昌意在蜀地娶了蜀山氏之女昌仆為妻,他們生了個兒子叫顓頊,號高陽;顓頊從小聰明好學,尊老愛幼,樂於助人;長大後,大德於民,深受蜀地黎民百姓擁戴。
黃帝派人對所有子孫進行了考察,他發現隻有在蜀地的孫子顓頊,屬於德才兼備的人才;於是,他下令將顓頊從蜀地若水接迴橋山。
顓頊迴到橋山後,黃帝將他留在身邊,協助自己工作,達到進一步考察和教育的目的。
黃帝將顓頊留在身邊,讓顓頊看他怎樣處理日常事務,怎樣與大臣一起議事,怎樣接待黎民百姓的來訪;顓頊看在眼裏,記在心上。
黃帝教顓頊識《河圖》、《洛書》,又教他太極、陰陽、八卦;
黃帝去道德教堂講道,顓頊在堂下認真聽講,迴宮後還繼續研習黃帝撰寫的《道德經》書稿。
黃帝在辦完國事之餘,專門給顓頊補上法治、哲學、經濟、軍事等課程。
在給顓頊補依法治國一課時,黃帝說:“國家要管理好,重要的是要依法治國;要依法治國,首要的是要立法;立法的指導思想,就是以道立法,執道治國;道者,天地行之規矩也;道生法,法治國;法者,引得失以繩,而明曲直也;故,執道者,生法而弗不敢犯也,法立而不敢廢也;故能自引以繩,然後知天下而不惑矣!”
顓頊聽了,點頭稱是。
在給顓頊講哲學時,黃帝講:“我們平時做事,要天、地、人、時合一,能合一者,事則成,不能合一者,事則敗。”
顓頊聽了,牢記心懷。
在給顓頊講經濟時,黃帝講:“執道循理,必從本始;探討一切治理國家的道理,必須以國家的最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最終歸屬,這個‘本’,就是‘民為國本’;‘民為國本’,就是使國民富強、安定、幸福,這是一個最基本的出發點。所以,國之本在民,而民之生存之本在於土地。由此,執道治國,就必須注意對土地的保護、開發、利用,隻有重視了土地和農業生產的發展,才是抓住了治理國家的最根本問題。不重視農業、不愛護土地,就是失去了根本。失去了根本的國家必衰,必弱,必亡。隻有重視了土地資源的保護、開發、利用,順時而樹,不誤農時,節省民眾的勞力和財力,讓民眾為國家,為自己做更多的事;同時,實行輕徭減賦的政策,使黎民百姓富裕,才能達到國家強盛、外寇不敢犯、內亂不能起、上下一心、政通人和、文明發達的目的。”
黃帝最後說:“我給你講經濟講得多一點,就是讓你牢記:一個國家的領導者,就是要讓他囯家的黎民百姓,有飯吃,有衣穿,有房子住。”
顓頊重複說:“一個國家的領導者,就是要讓他囯家的黎民百姓,有飯吃,有衣穿,有房子住,……”
在給顓頊講軍事時,黃帝講:“萬民和輯而樂為主上用,地廣、人眾、兵強,天下無敵;
這意思是,全國的黎民百姓,由於國家依法治國,又重視土地和農業生產,民眾有吃有穿,生活幸福;在這種情況下,國家若遭受侵略,全國民眾就會挺身而出,聽從國家調遣,為國殺敵立功;加之國家麵積大、人口多、兵強馬壯,可以天下無敵。我的軍事思想,就是必須走強兵道路;隻有民富才能國富,隻有國富才能強兵,隻有民富、國富、兵強,才能算是國強。才能做到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使國家立於安定和不敗之地。”
顓頊聽了,神情凝重,說:“爺爺,我明白了!”
在忙完囯事之後,黃帝帶顓頊進山獵熊,教顓頊在什麽地方挖陷井,在什麽地方下套,才能獵到熊;還給他講曾祖父少典獵熊的故事。
黃帝還帶顓頊到黃土地上,拜種地的老農為師,學會了耕地、播種、收割;又去河邊,拜魚民為師,學會了捕魚。
顓頊在黃帝身邊,經過幾年的學習、培訓,人逐漸長大了,思想逐漸成熟了,成了黃帝的得力助手。
各位大臣,見黃帝這樣安排,也心知肚明,積極協助黃帝,培養顓頊。
黃帝過了一百一十歲後,知道自己時日不多了,對兒子昌意和大臣們說:“我已過一百一十歲,往後的時日不多了;今後,我要是升天了,就由我孫子顓頊接位;顓頊是個德才兼備之人,我把國家交給他來領導,才放心!昌意,你雖是顓頊的父親,今後隻許你輔佐他,不許你篡位;各位大臣,拜托你們今後好好輔佐顓頊,不許謀逆!顓頊,你要好好幹,我升天後,每天都要在天上看著你!千萬不要忘記,頭上三尺有神靈啊!”
顓頊、昌意及大臣們,一齊跪下,說:“我們牢記在心,永世不忘!”
九月九日,黃帝一早起來,沐浴更衣後,帶領後妃和大臣,要去橋山頂天心台祭天。
顓頊預感不對,哭著說:“爺爺,今天才重陽,離冬至還早,咋去祭天?”
黃帝說:“昨晚我作一夢,夢見伏羲帝和女媧娘娘招我上天;顓頊,爺爺大限已到,該上天休息了,這付擔子,該你挑了!爺爺成就了一番事業,又培養你來接擔子,活了一百一十歲,什麽都滿足了,還追求個啥?今天我無病無痛地升天,這是喜事,還哭啥?快為爺爺高興呀!”
黃帝騎馬登上橋山頂,下馬後沒上天心台,而去天心台不遠的一塊平地上,向南站立,微笑著閉上雙眼,站著與世長辭了。
黃帝用站著與世長辭,喻意炎黃子孫,人活著要有骨氣,任何時候都不要當軟骨頭。
昌意和顓頊跪在黃帝麵前,為黃帝送終。
大臣和趕來的黎民百姓,跪滿橋山,哭聲震天。
黃帝崩,顓頊帝高陽繼位。
顓頊帝主持了黃帝的葬禮。
按當時的風俗,黃帝在那裏去世,就在原地修墓安葬,這就是司馬遷《史記》載:“黃帝崩,葬橋山” 。
黃帝崩,葬橋山。
軒轅黃帝一生,曆經53戰,結束了部落戰爭,統一了三大部落,告別了野蠻時代,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有共主的國家,成為中華民族第一帝,人類文明從此開始了。他的豐功偉績,永遠鐫刻在中華民族的民族豐碑上;他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是每個炎黃子孫的根。
五千多年來,黃帝陵成中華民族及炎黃子孫祭祀黃帝、認祖歸宗的聖地。
商周時期,商周文人祭祀黃帝時,為尊敬黃帝,將“黃地”改為“黃帝”,沿用至今;
秦始皇時期,他自稱“始黃帝”,迫於社會壓力,他不得不將“始黃帝”改為“始皇帝”,不敢淩駕黃帝之上;從那以後,不管是哪朝哪代,不管是皇帝還是總統,不管是主席還是總理,都要去黃帝陵拜祭黃帝,祈求國泰民安;從那以後,不管是官宦富賈,還是凡夫俗子,都要去黃帝陵拜祭黃帝,祈求幸福安康;從那以後,海外遊子歸來,都要去黃帝陵拜祭黃帝,作為認祖歸宗的標誌。
2011。11。1。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