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 太子的憂慮,無解之局
人在大明批判百官,老朱求別罵 作者:日更兩萬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339章 太子的憂慮,無解之局
李臨淵對於太子朱標的情況非常了解,朱元璋自起兵以來從一個和尚到達一個皇帝。
基本上每天都是在經營當中度過,對於自己的這些兒子並沒有時間去教育,所以說這些孩子基本上全部都是太子朱標一手帶出來的。
這樣的感情自然不必多說,但是他忽略了一個問題,他們這一代的關係確實不錯。
都是等到下一代又能怎麽樣更何況天下的藩王手中的權力實在是太大了不光擁有著兵權而且還有對各個地方的管轄權。
這也就導致了大明的藩王實力強悍。
當初晉朝剛剛建立的時候,司馬家族出現了八王之亂,也正是因為這一個原因,所以直接導致了晉朝從剛開始便直接出現了混亂,以及之後的神州陸沉,衣冠南渡。
太子朱標心中極為糾結,如今藩王的力量確實非常強大,這對於大明來說有利有弊。
這些藩王的矛頭一直都對外,可以說可以替大明拓土安邦。
可是一旦哪一代皇帝出了問題,導致中央的力量衰弱,到那時,這些藩王必然會有機可乘。
如果有一個強大的藩王從當中脫穎而出,倒是還能夠解決這件事情,但是如果沒有的話,就會陷入無休止的征戰之中。
到那時,他們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基業就徹底地完了。
太子朱標將目光看向李臨淵。
“之前許多的建議都是你向父皇提的,對於這件事情你怎麽看!”
李臨淵聽到之後頓時愣了,對於這件事情他還真的不想說什麽。
在原來的曆史軌跡之中,建文帝在洪武皇帝走了之後,便開始主持削藩,但是他邁的步子太大,而且削藩的方法太過於酷烈。
這也就導致建文帝直接在靖難之役當中被一波送走。
耳,一直以來支持削藩的方孝孺還被誅了十族。
更重要的是如今朱元璋還在,他對於這些兒子有多好,可是非常明顯的是自己這個時候提出了削藩的策略。
估計明天就會被他提著劍來砍。
想到這一個地方,他咳嗽了一聲說道。
“對於這件事情我也沒有什麽好的辦法,藩王的問題一直都是非常的重要,不過在漢朝的時候,漢武帝實行推令,來解決這些藩王的問題,之後我們也可以使用這類似的方法,畢竟現在飯王手中的土地還是太多,但是如果是將他們的力量給分開的話,確實是一個極好的辦法!”
“而且更為重要的是中央的權力一定要強於地方,這才是最為重要的地方!”
“打鐵還需自身硬,每一朝代當中當出現了鮮明的君主,無論地方上的力量有多強大,依然不敢明目張膽地反叛,因為他們並沒有這麽多的勝率,這就比如唐朝時的軍閥割據的時候,各地的軍閥力量極為強大,而對於中央的唐朝並沒有多少的實力,所以才會出現各地軍閥各自為政的情況!”
“而在大唐的中後期曾經出現過短暫的幾次複興,這幾次複興都是建立在中央的實力得到加強,所以這些邊境的也不敢有太多的想法!”
“我大明的疆土極大,所以分封一些蛛網,讓他們在邊境的地方鎮守,倒也沒有什麽不可以的地方,等到他們將這手中的土地徹底地給歸化之後,就可以將這些土地收到中央的手中,並且讓他們去進攻其他的地方,這樣就可以一步一步擴大我大明的領土!”
太子朱標聽完後點了點頭,如果采用急切的方法削藩,恐怕到時候會導致天下藩王的集體反。
到那時整個大明的天下也就亂了,按照李臨淵這麽說,確實有一些道理,凡是存在必有其合理性。
對於這吞令的辦法,他倒是也有著一些想法,這並沒有什麽大不了的事情,可是讓他感覺到最為頭疼的事情則是讓中央的力量一直強於地方,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畢竟中央的事情太過於繁瑣,而一旦出了那麽一兩任的不肖昏君,竟然會使得大明的國力開始敗退,到那時他們絕對不是這些地方藩王的對手。
這些地方藩王所鎮守的地方都是大明最為緊要的邊境之地,這裏經常會發生各種動亂,所以讓他們去鎮守,就是為了平定這些地方。
像這樣在邊境地區經常發生戰鬥的地方,他們的軍隊戰鬥力以及在中央養尊處優的軍隊,根本就沒有辦法相提並論。
“你說的這些我都理解,可是如何讓中央的力量一直強於地方,這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李臨淵搖了搖頭,仿佛對於這件事情胸有成竹。
“即使也並不是特別的困難我們所說的實力並非指軍隊的戰鬥力,軍隊的戰鬥力隻不過是當中一個重要的組成成分,除此之外還包括許多方麵,比如經濟實力人才儲備,甚至技術等各個方麵,這才是最為重要的!”
“每一場仗比得並不完全是軍隊,還包括這一個國家的全部國力,而提升這些的辦法就是相應穩定的政策這一點我在西南的時候就已經做出了一些改變!”
“比如我推動科舉改革,便是希望能夠得到更多的人才,隻要擁有了足夠的人才之後,便可以增強中央而弱地方,而改革後的工學院當中,包括有大量諸子百家當中的各種人才,他們在各自的領域上都有著一定的貢獻,所以所提升的力量絕對不可忽視!”
“比如如今墨家新拿出來的那一種鑄造方式以及所建立的那一種機械便可以使得工部在短時間之內建造大量的建築,在其他方麵也都是這樣,目前也算是有著不錯的效果,至少大明的國力會因此而得到極大的提升!”
太子朱標曾經去過工學院,對於工學院的威力他也是體會過的,相信用不了多長時間工學院的學生在大明的地位和影響力絕對會更加的強大。
看來李臨淵所想象的事情比自己想的還要長遠一些,不過單獨靠這些恐怕還有一些不夠。
李臨淵對於太子朱標的情況非常了解,朱元璋自起兵以來從一個和尚到達一個皇帝。
基本上每天都是在經營當中度過,對於自己的這些兒子並沒有時間去教育,所以說這些孩子基本上全部都是太子朱標一手帶出來的。
這樣的感情自然不必多說,但是他忽略了一個問題,他們這一代的關係確實不錯。
都是等到下一代又能怎麽樣更何況天下的藩王手中的權力實在是太大了不光擁有著兵權而且還有對各個地方的管轄權。
這也就導致了大明的藩王實力強悍。
當初晉朝剛剛建立的時候,司馬家族出現了八王之亂,也正是因為這一個原因,所以直接導致了晉朝從剛開始便直接出現了混亂,以及之後的神州陸沉,衣冠南渡。
太子朱標心中極為糾結,如今藩王的力量確實非常強大,這對於大明來說有利有弊。
這些藩王的矛頭一直都對外,可以說可以替大明拓土安邦。
可是一旦哪一代皇帝出了問題,導致中央的力量衰弱,到那時,這些藩王必然會有機可乘。
如果有一個強大的藩王從當中脫穎而出,倒是還能夠解決這件事情,但是如果沒有的話,就會陷入無休止的征戰之中。
到那時,他們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基業就徹底地完了。
太子朱標將目光看向李臨淵。
“之前許多的建議都是你向父皇提的,對於這件事情你怎麽看!”
李臨淵聽到之後頓時愣了,對於這件事情他還真的不想說什麽。
在原來的曆史軌跡之中,建文帝在洪武皇帝走了之後,便開始主持削藩,但是他邁的步子太大,而且削藩的方法太過於酷烈。
這也就導致建文帝直接在靖難之役當中被一波送走。
耳,一直以來支持削藩的方孝孺還被誅了十族。
更重要的是如今朱元璋還在,他對於這些兒子有多好,可是非常明顯的是自己這個時候提出了削藩的策略。
估計明天就會被他提著劍來砍。
想到這一個地方,他咳嗽了一聲說道。
“對於這件事情我也沒有什麽好的辦法,藩王的問題一直都是非常的重要,不過在漢朝的時候,漢武帝實行推令,來解決這些藩王的問題,之後我們也可以使用這類似的方法,畢竟現在飯王手中的土地還是太多,但是如果是將他們的力量給分開的話,確實是一個極好的辦法!”
“而且更為重要的是中央的權力一定要強於地方,這才是最為重要的地方!”
“打鐵還需自身硬,每一朝代當中當出現了鮮明的君主,無論地方上的力量有多強大,依然不敢明目張膽地反叛,因為他們並沒有這麽多的勝率,這就比如唐朝時的軍閥割據的時候,各地的軍閥力量極為強大,而對於中央的唐朝並沒有多少的實力,所以才會出現各地軍閥各自為政的情況!”
“而在大唐的中後期曾經出現過短暫的幾次複興,這幾次複興都是建立在中央的實力得到加強,所以這些邊境的也不敢有太多的想法!”
“我大明的疆土極大,所以分封一些蛛網,讓他們在邊境的地方鎮守,倒也沒有什麽不可以的地方,等到他們將這手中的土地徹底地給歸化之後,就可以將這些土地收到中央的手中,並且讓他們去進攻其他的地方,這樣就可以一步一步擴大我大明的領土!”
太子朱標聽完後點了點頭,如果采用急切的方法削藩,恐怕到時候會導致天下藩王的集體反。
到那時整個大明的天下也就亂了,按照李臨淵這麽說,確實有一些道理,凡是存在必有其合理性。
對於這吞令的辦法,他倒是也有著一些想法,這並沒有什麽大不了的事情,可是讓他感覺到最為頭疼的事情則是讓中央的力量一直強於地方,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畢竟中央的事情太過於繁瑣,而一旦出了那麽一兩任的不肖昏君,竟然會使得大明的國力開始敗退,到那時他們絕對不是這些地方藩王的對手。
這些地方藩王所鎮守的地方都是大明最為緊要的邊境之地,這裏經常會發生各種動亂,所以讓他們去鎮守,就是為了平定這些地方。
像這樣在邊境地區經常發生戰鬥的地方,他們的軍隊戰鬥力以及在中央養尊處優的軍隊,根本就沒有辦法相提並論。
“你說的這些我都理解,可是如何讓中央的力量一直強於地方,這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李臨淵搖了搖頭,仿佛對於這件事情胸有成竹。
“即使也並不是特別的困難我們所說的實力並非指軍隊的戰鬥力,軍隊的戰鬥力隻不過是當中一個重要的組成成分,除此之外還包括許多方麵,比如經濟實力人才儲備,甚至技術等各個方麵,這才是最為重要的!”
“每一場仗比得並不完全是軍隊,還包括這一個國家的全部國力,而提升這些的辦法就是相應穩定的政策這一點我在西南的時候就已經做出了一些改變!”
“比如我推動科舉改革,便是希望能夠得到更多的人才,隻要擁有了足夠的人才之後,便可以增強中央而弱地方,而改革後的工學院當中,包括有大量諸子百家當中的各種人才,他們在各自的領域上都有著一定的貢獻,所以所提升的力量絕對不可忽視!”
“比如如今墨家新拿出來的那一種鑄造方式以及所建立的那一種機械便可以使得工部在短時間之內建造大量的建築,在其他方麵也都是這樣,目前也算是有著不錯的效果,至少大明的國力會因此而得到極大的提升!”
太子朱標曾經去過工學院,對於工學院的威力他也是體會過的,相信用不了多長時間工學院的學生在大明的地位和影響力絕對會更加的強大。
看來李臨淵所想象的事情比自己想的還要長遠一些,不過單獨靠這些恐怕還有一些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