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投稿有獎,理學派的不屑
人在大明批判百官,老朱求別罵 作者:日更兩萬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200章 投稿有獎,理學派的不屑
李臨淵聽完之後頓時笑著點了點頭。
“妙錦,還是你聰明,這天底下有才能的人非常多,但是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他們根本就沒有辦法向世人展露他們的才能!”
“咱們完全可以向全天下的人去征集文章,當然了也不能隻讓他們寫文章,我們也可以根據他們所寫的內容,給予一定的報酬!”
“這樣的話,那些寒門子弟身上有才華卻沒有錢財維持生計的,也可以因此而多一門維持生計的辦法!”
徐妙錦聽完之後點了點頭,根據他們所計算的內容。
估計這報紙如果全麵鋪開的話,絕對能夠掙上許多的錢財。
到那時除了他們自己以及給皇帝陛下的剩下的,完全可以拿出來一部分用作這種做法。
這樣的話,天下寒門子弟也會有更多的機會。
等到李臨淵將這所有的事情都搞定之後,便將這一個消息傳了出去。
所有的人都感覺非常的新鮮,尤其是這報紙上麵的內容,五花八門的,什麽都有。
而李臨淵為了提高這大明日報的閱讀性,還專門寫了聊齋放在上麵。
聊齋上麵的內容基本上都是一些民間誌怪故事。
對於平頭百姓來說,這才是他們真正所喜歡的內容。
等到這件事情傳播出去之後,許多人都非常的感興趣,所以第1天這報紙就供不應求了。
有了這樣的一個例子,徐家書局瞬間放下了其他書本的刊印。
反而是一門心思地來印大明日報。
不過盡管是如此,也還是在第一時間被賣光。
畢竟這應天府附近有的是有錢人,再加上李臨淵的報紙價格並不是特別的高。
然而一些留在京城的寒門弟子知道了這一個消息之後,他們可是非常地高興的。
雖然讀了這麽多年的書,可是到現在為止他們沒有功名,自然手中也沒有錢財。
維持生活都是非常困難的事情,更何況是去做其他的事情。
但是這個報紙出現則讓他們心中改變了看法。
利用這一個報紙,如果真的能夠將自己的文章傳上去的話,絕對能夠獲得不少的錢財,也可以以此來維持生計了。
文人一個個地都是心高氣傲,自然不認為自己會比別人差。
所以都希望能夠在上麵留上自己的作品。
一些人覺得在這報紙上寫文章,實在是有辱斯文,畢竟這和上古有關的東西,他們可是不屑一顧的。
像他們這樣的,為了測試自己的本事也會匿名,或者是起一個筆名。
當然也有一些人想通過這一個報紙提升自己的名氣,則會選擇實名投稿。
不管哪一種稿子,隻要是李臨淵他們審核通過的,都可以刊登在這報紙之上。
瞬間這一個報紙便火遍了整個應天府。
此時朝堂上的文官知道了這件事情之後,一個個地都是不屑一顧。
“這李臨淵果然沒有什麽太大的本事,竟然搞起了報紙來了,說白了這樣的一張紙能夠賺多少錢?尤其是把價格放得這麽低!”
旁邊的人聽完之後點了點頭。
“更重要的是咱們所學的都是聖人文章,聖人之道又怎麽可能輕易傳出去,尤其是一些人寫文章,就是為了賺一些錢財,實在是有辱斯文!”
“若是這樣的話,從此以往這天下有多少人會變得勢利!”
其他人聽完之後都是點了點頭,很顯然對於李臨淵的事情並不看好。
尤其是在報紙之上,除了那些聖人的文章之外,竟然還有許多亂七八糟的內容。
這些亂七八糟的內容,雖然他們非常地感興趣,但是對此也是不屑一顧。
而把這些東西和那些所謂的聖人之學放在一起,實在是對於他們的侮辱。
隻是當他們想到大明日報,這4個字是由皇帝朱元璋親自寫的,一個個地頓時不敢多說話。
盡管他們對李臨淵非常的不爽,但是也不敢指責這大明日報的不是。
擁有著皇帝親筆題字的,他們要是橫加指責的話,那豈不是說在指責皇帝的服侍,他們現在可沒有這麽大的膽子。
這件事情很快就傳到了大儒宋濂的耳中。
自從上一次的事情之後,大儒宋濂便辭官待在了應天府。
本來他已經沒有臉待在這一個地方了,但是離家這麽多年,老家那個地方還得重新地修整一遍,所以在京城耽誤了不少的時間。
宋濂知道這一個消息之後,大吃一驚,於是立刻命令手底下的人買一份報紙迴來。
當他看到上麵的內容之後,不由得皺了皺眉頭。
他可是非常清楚這報紙的作用究竟有多大。
如果這報紙真正的鋪開了之後,那麽將會有許多人都會相信報紙上麵的話。
一旦上麵傳出了什麽不好的言論,估計天底下的百姓也會下意識地相信。
若是有一些人心思不正,利用了這樣的辦法控製輿論,對於他們來說絕對不是一件有利的事情。
講到這一個地方之後,它就是一陣的頭皮發麻。
這絕對是一件大事,說不定以後還會顛覆他們聖人之道在百姓眼裏的作用。
隻是他不明白這麽重要的事情,就算是做的話,也得掌握在皇室的手中。
而且對於上麵的內容應該非常地仔細,最好是讓翰林院的大儒們進行審核。
可是朱元璋卻如此輕易地便將這一個東西交給了李臨淵,這讓他心裏非常地不理解。
難道朱元璋就這麽信任李臨淵不成?他想了半天也想不明白,究竟是什麽原因,所幸歎了一口氣不再去想這件事情。
反正自己年齡已經大了,用不了多久就會離開這應天府。
等到迴到老家之後,自己就安安心心地做一個教書老翁。
想到劉伯溫和李善長的結局,他心裏麵還是有一些慶幸的。劉伯溫死得早,但是李善長是真真正正的,被驅逐出了京城。
若不是因為當初李善長及時想了一個辦法,與朝堂上的那些勳貴撇清關係,恐怕他的下場也絕對不會太好。
估計會和那些被砍的勳貴差不多。
朱元璋和太子朱標給了宋濂不少的東西,倒是夠他餘生使用的。
李臨淵聽完之後頓時笑著點了點頭。
“妙錦,還是你聰明,這天底下有才能的人非常多,但是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他們根本就沒有辦法向世人展露他們的才能!”
“咱們完全可以向全天下的人去征集文章,當然了也不能隻讓他們寫文章,我們也可以根據他們所寫的內容,給予一定的報酬!”
“這樣的話,那些寒門子弟身上有才華卻沒有錢財維持生計的,也可以因此而多一門維持生計的辦法!”
徐妙錦聽完之後點了點頭,根據他們所計算的內容。
估計這報紙如果全麵鋪開的話,絕對能夠掙上許多的錢財。
到那時除了他們自己以及給皇帝陛下的剩下的,完全可以拿出來一部分用作這種做法。
這樣的話,天下寒門子弟也會有更多的機會。
等到李臨淵將這所有的事情都搞定之後,便將這一個消息傳了出去。
所有的人都感覺非常的新鮮,尤其是這報紙上麵的內容,五花八門的,什麽都有。
而李臨淵為了提高這大明日報的閱讀性,還專門寫了聊齋放在上麵。
聊齋上麵的內容基本上都是一些民間誌怪故事。
對於平頭百姓來說,這才是他們真正所喜歡的內容。
等到這件事情傳播出去之後,許多人都非常的感興趣,所以第1天這報紙就供不應求了。
有了這樣的一個例子,徐家書局瞬間放下了其他書本的刊印。
反而是一門心思地來印大明日報。
不過盡管是如此,也還是在第一時間被賣光。
畢竟這應天府附近有的是有錢人,再加上李臨淵的報紙價格並不是特別的高。
然而一些留在京城的寒門弟子知道了這一個消息之後,他們可是非常地高興的。
雖然讀了這麽多年的書,可是到現在為止他們沒有功名,自然手中也沒有錢財。
維持生活都是非常困難的事情,更何況是去做其他的事情。
但是這個報紙出現則讓他們心中改變了看法。
利用這一個報紙,如果真的能夠將自己的文章傳上去的話,絕對能夠獲得不少的錢財,也可以以此來維持生計了。
文人一個個地都是心高氣傲,自然不認為自己會比別人差。
所以都希望能夠在上麵留上自己的作品。
一些人覺得在這報紙上寫文章,實在是有辱斯文,畢竟這和上古有關的東西,他們可是不屑一顧的。
像他們這樣的,為了測試自己的本事也會匿名,或者是起一個筆名。
當然也有一些人想通過這一個報紙提升自己的名氣,則會選擇實名投稿。
不管哪一種稿子,隻要是李臨淵他們審核通過的,都可以刊登在這報紙之上。
瞬間這一個報紙便火遍了整個應天府。
此時朝堂上的文官知道了這件事情之後,一個個地都是不屑一顧。
“這李臨淵果然沒有什麽太大的本事,竟然搞起了報紙來了,說白了這樣的一張紙能夠賺多少錢?尤其是把價格放得這麽低!”
旁邊的人聽完之後點了點頭。
“更重要的是咱們所學的都是聖人文章,聖人之道又怎麽可能輕易傳出去,尤其是一些人寫文章,就是為了賺一些錢財,實在是有辱斯文!”
“若是這樣的話,從此以往這天下有多少人會變得勢利!”
其他人聽完之後都是點了點頭,很顯然對於李臨淵的事情並不看好。
尤其是在報紙之上,除了那些聖人的文章之外,竟然還有許多亂七八糟的內容。
這些亂七八糟的內容,雖然他們非常地感興趣,但是對此也是不屑一顧。
而把這些東西和那些所謂的聖人之學放在一起,實在是對於他們的侮辱。
隻是當他們想到大明日報,這4個字是由皇帝朱元璋親自寫的,一個個地頓時不敢多說話。
盡管他們對李臨淵非常的不爽,但是也不敢指責這大明日報的不是。
擁有著皇帝親筆題字的,他們要是橫加指責的話,那豈不是說在指責皇帝的服侍,他們現在可沒有這麽大的膽子。
這件事情很快就傳到了大儒宋濂的耳中。
自從上一次的事情之後,大儒宋濂便辭官待在了應天府。
本來他已經沒有臉待在這一個地方了,但是離家這麽多年,老家那個地方還得重新地修整一遍,所以在京城耽誤了不少的時間。
宋濂知道這一個消息之後,大吃一驚,於是立刻命令手底下的人買一份報紙迴來。
當他看到上麵的內容之後,不由得皺了皺眉頭。
他可是非常清楚這報紙的作用究竟有多大。
如果這報紙真正的鋪開了之後,那麽將會有許多人都會相信報紙上麵的話。
一旦上麵傳出了什麽不好的言論,估計天底下的百姓也會下意識地相信。
若是有一些人心思不正,利用了這樣的辦法控製輿論,對於他們來說絕對不是一件有利的事情。
講到這一個地方之後,它就是一陣的頭皮發麻。
這絕對是一件大事,說不定以後還會顛覆他們聖人之道在百姓眼裏的作用。
隻是他不明白這麽重要的事情,就算是做的話,也得掌握在皇室的手中。
而且對於上麵的內容應該非常地仔細,最好是讓翰林院的大儒們進行審核。
可是朱元璋卻如此輕易地便將這一個東西交給了李臨淵,這讓他心裏非常地不理解。
難道朱元璋就這麽信任李臨淵不成?他想了半天也想不明白,究竟是什麽原因,所幸歎了一口氣不再去想這件事情。
反正自己年齡已經大了,用不了多久就會離開這應天府。
等到迴到老家之後,自己就安安心心地做一個教書老翁。
想到劉伯溫和李善長的結局,他心裏麵還是有一些慶幸的。劉伯溫死得早,但是李善長是真真正正的,被驅逐出了京城。
若不是因為當初李善長及時想了一個辦法,與朝堂上的那些勳貴撇清關係,恐怕他的下場也絕對不會太好。
估計會和那些被砍的勳貴差不多。
朱元璋和太子朱標給了宋濂不少的東西,倒是夠他餘生使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