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不貪,隻是水平一般


    大運河貫通南北,每年為了清淤都要花費不少的錢財。


    但是這筆錢財無疑花得很值。


    若是走路要多上兩到三倍的時間,而且過程中多山脈阻隔,路途遙遠極為麻煩。


    李臨淵與徐增壽押送著糧草途經多縣。


    延邊各縣早已準備好了迎接,甚至在一些特殊的地方還需要中轉。


    徐增壽一門心思地放在糧草上,這是他第1次獨立出任務,所以對此極為上心。


    除了每天看一些兵法政策之外,幾乎都在這件事情上。


    尤其是李臨淵教了他阿拉伯數字,計算速度極快,讓他也為此極為感興趣。


    此時他突發奇想,若是能將這種數字用於軍隊之中,或許能省不少事。


    有了這樣的想法之後,他便一發不可收拾。


    李臨淵每次找到徐增壽,都能看見他抱著一大堆的兵書在那裏研究著什麽。


    李臨淵心中極為無奈,心想,不愧是魏國公徐達的兒子。


    在這方麵完全繼承了他老子的風範,一聽說和打仗有關的東西就挪不開眼。


    不過李臨淵的任務也是非常的繁重,這一路上它需要停靠許多個點,每一個地方它都需要查看,為何這糧草的運輸效率竟然如此之低。


    這時李臨淵正在看著解縉讀書,這是他們的第一個停靠點。


    但是此時李臨淵已經在這裏等待半天的時間了,依然沒有糧草的消息。


    這讓他極為迷惑。


    “來人呢!”


    此時外麵走進來一人。


    “大人有何吩咐!”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他們已經將糧草帶去四個時辰了,還沒有清點完成嗎?”


    那人聽完後一臉尷尬地說道。


    “確實是如此,至今沒有那邊的消息,不如我再去催一催?”


    李臨淵搖了搖頭。


    “算了,還是我親自前去吧!”


    等到李臨淵來到了搬運現場,卻發現這裏無數人熱火朝天地搬著糧食。


    其中有士兵也有臨時雇傭的搬夫。


    這讓李臨淵極為奇怪,這麽多的人怎麽會消耗這麽長的時間?等到他向前之後才發現這些人排著一個整齊的長隊。


    也不知前麵究竟發生了什麽,這個隊伍就像是停止了一般,前麵沒有任何的動靜。


    那些士兵和幫工沒什麽大事,都在這裏聊天起來。


    李臨淵皺了皺眉頭,急忙走到前去,卻發現裝車的那邊幾個官員正在記錄。


    然而他們記錄的速度非常緩慢,甚至即便是拿著算盤打得啪啪作響,記錄速度也是如此。


    看著這些人的效率,李臨淵皺了皺眉頭。


    此時旁邊的縣令看到李臨淵來到這一個地方,急忙走了過來。


    “下官拜見欽差大臣!”


    李臨淵聽完後點了點頭,指著這些人說道。


    “為何他們的速度如此之慢!”


    這時,縣令頓時為難地說道。


    “大人有所不知,這些人雖說都是飽學之士,但是讓他們吟詩作賦極為簡單,但是如果讓他們做這些統計計算的事情就有一些難為他們了,如今他們現在也算得上是加快了速度,否則的話到現在為止恐怕都還沒有過完一半的!”


    李臨淵聽到後皺了皺眉頭,這些人的速度比起一些地方的賬房都慢了不止一個層次。


    “既然這效率如此之慢,我記得客棧賬房管家在這方麵很有經驗,為什麽不找他們請教!”


    縣令聽完後頓時滿臉的為難。


    “這,大家都是學聖人之道的,那些三教九流的低賤之學,若是我們學了,豈不是有辱斯文,就算是下官同意了,恐怕他們這些讀書人也不會同意的!”


    李臨淵聽到後,歎了一口氣。


    如今大明的讀書人雖然不少,但是幾乎所有的讀書人學的全部都是理學那一套。


    對於這些明算之類的根本就毫不在意,甚至是即便是需要,他們也懶得過問,以為這是辱沒了他們的身份。


    如今一個地方就是這樣,更何況其他的地方呢?果然接下來發生的事情並沒有讓李臨淵失望,每到一個地點所遇到的情況都差不多。


    李臨淵立刻派人去調查了這些人的情況。


    這沿途的官員並沒有絲毫的貪汙受賄的行為。


    這件事情一出,頓時讓李臨淵犯了難。


    本來以為這路上消耗極大,應該是當地有官員上下其手,如果是這樣的話倒還好辦。


    隻需要將在這件事情上伸手的官員拿掉就行了。


    可是問題並非出在此地,而是當地官員在此方麵的能力不足。


    這就非常得麻煩了。


    這些都算是大明的底層官員。


    尚且都是如此,更何況是其他的事情呢。


    於是李臨淵又趁著這一個機會,在當地的民間走訪了一番。


    甚至還遇到幾次升糖的情況,發現這樣的情況更是如此。


    許多的官員對於政務的處理非常地頭疼。


    甚至在遇到一些大事需要處理的時候,一個個地翻著手中的四書五經,想要從當中尋找,以一些解決的辦法。


    但是讓他們失望的是,四書五經當中根本就沒有這些東西。


    所以大多數的東西能夠不出錯就已經非常不容易了,想讓他們處理好當地的事務,那就更加難辦。


    看到這樣的情況,李臨淵不由得歎了一口氣。


    果然,這就是當今科舉最大的一個弊端。


    雖然從民間挑出了一大批的讀書人,但是這批讀書人除了會讀書,沒有什麽其他的能力。


    甚至在判斷案子的時候,對法律條文都並不是特別的清楚,隻能給這些人說所謂的聖人之言。


    但是老百姓又怎麽知道這聖人之言究竟是什麽?所以鬧出了不少的亂子。


    這樣的事情與當地的官員影響不大。


    即便是你再換一批官員同樣也是如此,這個地方如今就是整個大明官員的縮影。


    如果科舉考試的製度依然像是現再這般那麽接下來源源不斷,提拔上來的官員同樣是如此,換湯壺不換藥,根本就沒有多大的區別。


    想到了這一個地方,李臨淵歎了一口氣,直接寫了一封奏折。


    徐增壽在這一路上也是非常地頭疼,一個人在那裏獨自喝著悶酒,完全沒有了剛才的意氣風發。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人在大明批判百官,老朱求別罵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日更兩萬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日更兩萬啊並收藏人在大明批判百官,老朱求別罵最新章節